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黄喜琴同志先进事迹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4-763962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3 02:19: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黄喜琴同志先进事迹

平凡岗位上书写华章

--黄喜琴同志先进事迹

黄喜琴,女,汉族,195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原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首席代表。她凭着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用心做事、用情服务,赢得了行政相对人的广泛赞誉,也续写了人生的精彩篇章。

一、贴心暖心服务。站在企业角度,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问题。宁让自己麻烦,不让企业多跑路。2010年11月18日,“远驰〃立业城”项目想赶时间招投标,想提前到城建委窗口办理图审备案。此时,企业的主体工程图纸审查已经完成,但深基坑支护方案没有送审,按照常理窗口完全可以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内办理,可企业却等不及。黄喜琴在了解情况后,和有关人员会商后,果断要求企业写出承诺书,先发一张《图审备案单》去办理招投标手续,在3日内将方案送图审办审查,待取得合格证后换走承诺书,并发齐剩余四份。2010年7月21日,江苏中兴公司的周经理来办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手续》时提供的“三类人员”证件缺少年检记录,无法确定这些证件的有效期限。黄喜琴积极与相关单位人员联系,将原始延期年审记录及时调入服务窗口备查,并且将此事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将办理延期年审手续的单位及时传到服务

窗口,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不简单地照搬政策,处处为行政相对人着想,是黄喜琴的工作理念。她常说:“这样既支持了企业,也不违反规定,在我们可控的情况下打了个时间差,可以为企业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就在前不久,湖北追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的经理杨勇到窗口咨询工程建设手续,可当时工作人员已经下班。黄喜琴电话通知窗口相关人员以最快速度回到窗口,集中接受企业咨询。企业负责人事后动情地说:“像这样热情的服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二、主动延伸服务。

在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中采取超常规措施,延伸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方便行政相对人,是黄喜琴和她的服务团队追求的目标。为此,黄喜琴将目光放在既确保前置条件到位又减少办件方等候时间上,将图纸审查手续与报建手续并联,墙体材料、散装水泥、建设档案告知承诺手续、质量监督手续、安全监督手续、合同备案手续和施工企业分包备案手续并联,同一项目、多个内容的审批只需一次递送,把先来后到的排队等候变为齐头并进的交叉办理。在受理图审工作中,延伸服务内容,主动同前置审批部门保持沟通联系,在其认同并出具承诺书后,从速进入图审程序,在各方都开展工作的同时,再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确保依法行政的同时,大大节省了服务对象的办事时 2

间。针对我市燃气市场现状,黄喜琴和窗口工作人员一道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新建燃气工程必须纳入工程建设基本程序依法监管”的建议,很快被采纳。短短4个月,全市燃气建设经营许可办证换证数量由2家上升到目前的52家,有效地促进了燃气市场的规范。

在落实《城市排水许可》进窗口中,黄喜琴克服了没有先例参照,没有成功经验可学困难,调查分析,自设多套审批备选程序,同市政管理处、污水治理公司、和办件单位等相关方斟酌筛选,实行流程推演试运行,选优汰劣。专门针对性出台催办制度,使我市城市排水审批管理纳入行政窗口办理把关序列。实行城市排水许可证制度后,我市新建工程项目再无无序乱排污水问题出现,为襄樊城市建设工程污水排放混乱状况划上了句号。

三、优质高效服务。自我加压、向内挖潜,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建章立制抓管理。几年来,为更好地服务企业,黄喜琴从不断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入手,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科学制定审批程序、提高窗口服务效率、延伸行政服务触角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配合制订《建设系统优化审批流程“765 ”工作方案》,对所有行政审批事务实行“七个公开”(办理事项公开、法定依据公开、办理程序公开、审批材料公 3

开、收费标准公开、办结时限公开、联系电话公开)、“六个服务(文明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规范服务、便民服务、廉洁服务)、“五个倒逼”(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察倒逼落实);建立了城建委窗口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登记表,不仅要求把事情办好,还要留下档案、有据可查。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市城建委窗口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能力与水平,也为广大市场主体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四、无私奉献服务。这些年,每天八点准时到窗口是黄喜琴不变的习惯,她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工作人员。许多人曾不解地问:“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拼命干什么?”黄喜琴总是平淡地说:“拿着国家的俸禄,哪怕就是让我扫地,我也要扫的干干净净!”

市***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共有10个行政服务窗台,11名工作人员,年均办件量超过6000件次,工作量大,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如何管好这支队伍,黄喜琴想尽了办法。经过无数次的沟通、磨合,黄喜琴倡导建立了较为完善全员“主角”,人人都是值班长的窗口管理制度,要求值班长提早到岗全日负责工作区卫生、督察窗口违纪违规行为、检查下班后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最后,还要记录好当天的窗口工作情况日志。制度的约束,使窗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升。

“优质服务送温暖,高效施政业绩佳,不为名,不为利,三尺岗台责任大,当好人们勤务员,我们心里乐开花。”这是由城建委窗口集体创作的《行政服务之歌》,歌曲不仅唱出了窗口工作人员的心声,更是***窗口其乐融融、亲如一家的生动写照。

这些年,黄喜琴所负责的***窗口,有10余人被授予“服务标兵”光荣称号,多人被评为襄阳市行政服务标兵和先进工作者,居行政服务中心榜首,城建委窗口连年被评为“红旗窗口”,并被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点”,2010年、2011年连续2年被评为“全市城乡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2月,《“三心”服务驿站》品牌——市***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被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第二届襄阳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新品牌。

第二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是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二

黄大年同志是有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重道义、勇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教师职业典范。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同志归国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校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行业性大学。在深地探测相关研究方面,黄大年同志与我校师生有着深远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他所取得的成就为我校相关研究取得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治学为师的风范值得我们所有地球科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认真学习。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优秀品格,是传承五千年文明、凝聚十三亿人心的根本力量。黄大年同志在名利双收的事业巅峰期,毅然放弃自己在海外半生奋斗赢得的一切,带着满腔热情回归祖国,肩负起科研领军的重任,并为之奋斗到生命的终点,一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佩。作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大学,我校也将爱国情怀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指引。从新中国地质事业草创之时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到遍览祖国的山河大地;从青藏高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到积极对接“三深一土”等国家重大战略,爱国情怀为我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爱国情怀就是自觉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和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办学定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意识,提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在积极承担、努力完成国家重大需求中谋划学校新发展。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就是要我们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黄大年同志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一丝不苟,凭借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的双重感召力,培养了一批优秀地学人才。他在职业操守和人生信念面前敢为人先,为教师的敬业精神添加了一个生动注脚。地学是一个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领域,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锤炼品格具有更加明显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了确保育人效果,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地学专业教师在野外卧冰躺雪、身先士卒,学生培养在野外,成果产出在大地。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敬业精神与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结合起来,继续发扬地质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攀登地球科研高峰的使命面前始终敢为人先。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崇高的职业属性,国家和人民对教师寄托着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期望。“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黄大年同志在个人修养上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不争权夺利,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却分毫不让。他掌握着数以亿计的项目经费,不仅自己甘于奉献,而且断然拒绝“拉关系”“搞请托”,为当今教育科研事业注入了一股清流。这种高尚情操与我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高度契合。地学是一个“性价比”较低的专业领域,必须耐得住淡泊名利的清苦,耐得住甘于奉献的寂寞。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高尚情操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在社会变革的浮华和喧嚣中,始终保持地质人敦厚质朴的本色,争做一名理想纯粹的教育工作者。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三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第三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今天我们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汇总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我们用学习来纪念黄大年教授,下面是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1

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2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3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18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09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和夫人一起,于2009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千人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2010年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09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16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16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

第四篇:蔡维琴同志先进事迹

蔡维琴同志先进事迹

蔡维琴,女,汉族,1969年12月出生,安徽省金洋太阳能有限公司(原滁州市长虹节能设备厂)法人代表。

她先后办过采石场、经营液化气、小家电批发等。2004年9月,在外打拼多年的她怀揣梦想,在自己的家乡兴办起滁州市长虹节能设备厂,通过不懈的努力,规模不断扩大,效益年年攀升。如今,坐落在明光市工业园灵迹路中段的安徽省金洋太阳能有限公司是我市著名民营企业之一,所生产的“金洋”牌太阳能系列产品以品质保证,实现产销两旺。2011年销售收入1388万元,固定资产总额达1860万元,用工人数126人。

蔡维琴出生于明光市石坝镇胜利村,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拮据。1989年高中毕业后,她看到当时城镇及周边乡村修建道路需要大量的石子,而本村旁边的小横山上就有很好的石料,她说服了老父亲东拼西凑借钱购买碎石机办起了胜利采石厂。这位农村的孩子,有着父老乡亲勤劳朴实的个性,她不怕苦,不怕累,和父亲、弟弟们一同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到山上采石头、运石,回来后再机成石子往外拉。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当年不但将外债还清还节约了5000多元,在当时,那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1998年秋天结婚后,她见到城里人大都使用液化气做饭,于是,她将采石厂交由弟弟打理。和丈夫一道,投资数万元开办了家家乐液化气站。如何打开销售渠道,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更多的客户,对于她来说又是一次艰难的挑战。在营造温馨家庭的同时,夫妻俩始终秉承诚实守信,礼貌待客,服务周到的经营理念,很快拥有了一大批客户,生意越做越红火。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蔡维琴为了发掘更大的收获,便逐步扩大经营范围。2000年,她那双敏锐的眼睛又瞄准了太阳能市场。毅然决然地在省会合肥安徽大市场开了个“天地人公司”,专门从事太阳能及小家电批发。为了收获更大的效益,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后来,她开了4个店,手边用工人数达20多人。

蔡维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点积累经验与财富,2004年9月,她和丈夫通过多方努力,在自己的家乡明光兴办起滁州市长虹节能设备厂,并将厂址选定在明光工业园开发区老明东。主要从事太阳能的生产与销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她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思路,并向社会郑重承诺——“金洋太阳能,能用30年!”通过大力倡导“用心生产精品,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理念,用科技创新把“质量”和“服务”放在首位。组织员工认真学习产品质量有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价值观,增强质量法制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全体员工的严谨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地按照每道工艺流程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让广大消费者放心。由于她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其所生产的金洋牌太阳能不仅在省内畅销,还远销到江苏、河南、湖南、湖北等地。

同时她致富不忘乡亲,安排了百余个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他(她)们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梦想,缓解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为外出打工返乡的农民提供就业门路,有效解决了照顾家庭和经济收入两不误的难题。她积极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每月都主动及时纳税且年年递增,2010年实缴税金32万元,2011年实缴税金41万元。每年都积极参加工商局、个私协和工商联组织的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向贫困学生、白血病患者捐款、捐物,到老年公寓、敬老院进行慰问,今年春节前夕,她为信德老年公寓的老人们送去价值7000多元的太阳能热水器2台,以帮助老人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双手铺就致富路,勇立潮头攀高峰。蔡维琴的不断追求、勇攀高峰的思想境界,和不辞辛苦的创业经历,给我市的妇女们带好了头,也显出新时期妇女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强大的人格魅力。金洋太阳能有限公司在她的经营下,自 2008年以来,先后赢得了安徽省科技企业、安徽省质量信得过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明光市质量协会理事单位等荣誉称号。企业全面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金洋”商标被评为知名商标,分别获得“中国著名品牌”、“名优品牌”、“热水器百强品牌”、“行业十佳品牌”、“安徽市场最具影响力品牌”、“安徽省名牌产品”等一系列称号。安徽工商导报、滁州日报、明光报及明光政府网、滁州先锋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2011年7月,滁州电视台还对她进行了专访,拍摄了专题片在《滁州人》栏目播出,讲述了她如何创业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第五篇:张雅琴同志先进事迹

张雅琴同志先进事迹

张雅琴同志先进事迹

现将张雅琴同志的相关先进事迹附上,便于各党总支、党支部组织学习,并以此为契机掀起学习张雅琴同志的热潮。

做百姓满意的好干部

10年间,张雅琴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一个落后村走上了富裕之路。而当乡亲们尽享发展成果时,她忙碌的身影却一去不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没有留下什么闪光的话语,百姓满意就好,是张雅琴留给金桥村干部的遗言。张雅琴用单薄的身躯和非凡的毅力承担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张雅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造桥,修路,建设新农村,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她带领大家建起了一座迈向幸福生活的金桥,也架起了一座通往百姓心间的心桥。为了筹资建厂,她带头捐款;为了使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她发动党员开展联户帮富;为了节约开支,她宁可过着简朴生活也不肯多花集体的钱。张雅琴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只有把乡亲们的冷暖放在心中,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只有把乡亲们的利益挑在肩上,才能凝聚起成就一番事业的力量。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奋斗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法宝。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像张雅琴那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做百姓满意的好干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牢固,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永远的好丫头

追记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

55岁,本该是一个女人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年纪,她却因日夜为村里操劳,最终累倒在岗位上,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和村民的不舍,走了……

55岁,本该是一个女人被称呼奶奶外婆的年纪,她却被村里老人亲切叫做好丫头(在当地,最孝顺老人的女儿被昵称为好丫头)。

第一次见到张雅琴,她已然定格成永远的美丽:漆黑的眸子,干练的短发,微皱的眉头似乎还未放下村里的大事小事。

一排集中安放骨灰的木架上,编号为3797的骨灰盒静静地躺在一角,普通,平凡。

这位生前备受村民爱戴的女支书,死后仍然和村民在一起,用生命践行着当初党旗下的誓言:永远对得起党,永远和群众在一起!

一个让男人都望而生畏的穷村乱村,好丫头却毅然扛起重担,用生命披荆斩棘

漫步在如今的新桥镇金桥村,你很容易忘记自己身在农村。绿树掩映的宽阔马路,规划整齐的别墅公寓,鲜花盛放的农民公园……村民们都说,做个金桥人,胜过城里人!

然而,10年前,这个

原本叫木桥村的地方却是一幅破败景象: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精

干部多年未发全过工资,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遇上交粮征税、拆迁建房,村里经常闹得不可开交。

一些村民曾公开说:这个村没救了,要不要这个村支部都无所谓!

没人干,我来试试吧!2000年7月,尽管家人都劝她不要往这个火坑跳,张雅琴还是毅然离开安稳的乡镇干部岗位,成为这个10任男支书都没搞好的穷村当家人。

这一年,好丫头45岁。

上任第一天,张雅琴在村支委扩大会上动员大家,村里要发展,首先要治穷根。只有集体强了,村民富了,党支部说话才有分量,为群众办事才有根基。张雅琴治穷根的第一步是拆掉危旧木桥,造一座新桥,把偏僻的村子和繁华的乡镇连接起来。这个前几任村支书都提过的想法,由于缺钱始终没有办成。

张雅琴不认这个穷命。

没有资金,她带头捐款5000元,四处化缘;穷村没有信誉,她就以私人名义向企业借钱;没有砖块,她带着村干部到处去捡不要钱的废砖。

一直跟随张雅琴创业的金桥村副书记陈建芬,至今仍记得10年前那个下雪的冬天:造桥施工现场,为了赶进度,张雅琴卷起裤腿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挑土方。看到她如此疯狂,原本在岸边看热闹的几位村民,纷纷跟着村干部跳下河,土方在干群齐心的号子声中很快消失……

为筹集发展的启动资金,2002年,张雅琴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队员不是招聘来的农民工,而是全体村干部。为了按时完成一个大工程,张雅琴带头苦干,引发肩周炎,一条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她每天吃止痛药,坚持用一只手干活,还安慰大家:别担心,这下我真的成一把手了!

这个夏天,村干部人人晒得漆黑发亮,戏称自己是煤炭部出来的。

这个夏天,村干部们苦干挣来的70多万元工程款,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

一个穷村的命运要变了。

穷村的致富路上坎坷多,好丫头用女人特有的执著和智慧,打开一扇扇幸福之门

穷村能致富,母猪要上树。当初一个邻村干部的玩笑话深深刺痛着张雅琴的心,让这个好丫头立志创出一条致富路。

2000年,村委会的办公地点还没着落,张雅琴坚持优先建设一批门面房,鼓励村民发展三产服务业,村里的人气、商气很快旺了起来。2002年开始,张雅琴又带领一班人建设村级工业园,共建设标准厂房3.2万平方米,仅租金每年收入近200万元,还解决了400余村民的就业问题。

2004年,发展刚刚有些起色的木桥村和闸桥村、八字桥村合并为金桥

村,并入的两个村当时均负债20多万,这让党总支书记张雅琴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每天天不亮出门,经常天漆黑才回家,张雅琴的日常工作状态也影响到家里人。丈夫陆荣华至今仍经常半夜醒来,习惯性起身开门,因为张雅琴有时忙到深夜才回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农村大地日新月异。一心抢抓机遇的张雅琴深知:金桥虽然紧邻长江,但底子薄、条件差,只有用诚心真情才能引来更多金凤凰。

一个特别冷的冬天,为了逮住一个避而不见的投资商,张雅琴坐在这个老板家的门槛上,一直等到深夜。应酬完回家的老板看到快冻僵的女支书,直拍胸口,张书记,你赶紧喝口热茶。就凭你这份诚心,我过了年就到金桥投资办厂。

如今,金桥村已经吸引100多家企业落户,汽配产业初具规模,村民们进厂做工,收入翻了两三倍。

10年间,张雅琴带领全村白手起家,用汗水泪水架起一座新金桥。2010年,金桥村工业产值超10亿元,集体收入超500万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9年,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好丫头病倒了。

在上海中山医院的重症病房里,由于她总是打电话布置村里工作,严重影响病情恢复,丈夫没收了张雅琴的手机。村干部来探望,她像变戏法一样从枕头下掏出一张入院须知,背面写满了她对村里的牵挂:

绿化带要注意毛毛藤,得派专人看护;景观林场的女老板得了癌症,村里要帮她把土地租出去;听说隔壁群楼村的新农村步子很快,你们

去看看,学学人家的经验……

为改变穷村的命运,一个共产党员为之竭尽全力,直至燃烧生命。

发展的目的是造福群众,好丫头用火热生命,在6000村民心中筑下一座党员丰碑

张雅琴1978年入党,见证改革开放伟业;2000年7月1日走上村支书岗位,从入党那一刻起,入党誓词就已融入她的血脉。村集体富了,但群众仍时刻装在好丫头心中。

张雅琴和村干部商量,把发展获得的资金先后投入各类民生项目,目前全村9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或别墅,村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得病受灾等都有村集体补助。她还发动全村党员,多方筹措100多万元,结对帮助35个贫困户全部上了致富项目,脱贫在望。2010年9月29日,好丫头永远停下了脚步。

出殡那天的一大早,2000多村民自发赶来送别,从殡仪馆到乡村公墓,送灵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人们泪水模糊的双眼紧随着灵车缓缓移动,车子到了哪里,哪里就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

这是何等的不舍!又是何等的痛楚!

80岁的张和小老

人看着雅琴长大。2008年,由于拆迁,老人一家从老房子搬进新建的农民别墅,平方换平方后,村里还倒贴一笔钱。说起1米66的张雅琴最后瘦得只剩60斤,老人忍不住掉泪,‘好丫头’就是太苦太累才病倒的。

张雅琴把金桥描绘得越来越美,自己却忙得连照张相的时间都没有。去世后,选择遗照时人们才发现她的照片极少,10年来唯一一张单身照还是她50岁生日时丈夫硬拉着她去拍的。

在张雅琴的遗物中,一叠鲜红的证书彰显着这个逝去生命的厚度: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江苏省十佳农村新女性、江苏省三八红旗手……

张雅琴的心思,丈夫陆荣华最清楚。病重期间,张雅琴央求丈夫开车带她到村里转转。看到村里有些规划还没有落实,她坐立不安,责怪这个病来得不是时候,给我三年,两年,哪怕是一年的时间,让金桥村的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我就放心了。

> ‘好丫头’走了大半年了,但我们至今仍有揪心的痛。金桥村的村

民们逢人便说。

黄喜琴同志先进事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