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14-794639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3 11:04: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思想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树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越过了一道道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今天,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局高度重视‚弘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在全县教育系统树立以延安精神建校、办学、管理、育人的理念,切实把弘扬延安精神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任务做好抓实。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提供组织保障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教材。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教育分会,有会员221人(其中,干部97人,占43.9%;党员149名,占64.7%),会员遍布全县各中小学。组建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名誉会长,会长1人,局办公室主任担任秘书长的领导班子,在各学校成立 相应的的组织机构,构建了延安精神研究的工作网络,创办了会刊《延安曲》。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增强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突出‚一条主线‛。教育系统延安精神研究会坚持以育人为主线,全面准确地把握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入持久地开展‚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信‛(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

2.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即抓好对会员的教育和对在校学生的教育。

3.倡导‚三个纳入‛。一是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纳入教育局每年的工作计划及各学校的议事日程,与教育的中心工作、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检查;二是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纳入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增强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自强意识、道德意识、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三是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广泛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崇尚科学、抵制愚味和歪理邪说。

4、开辟‚四条渠道‛。一是课堂渠道,由学校会员小组牵头,政教处组织实施,班主任、科任教师参与,集中宣讲,课堂渗透教育;二是校园文化渠道,由教务处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在校园醒目处书写弘扬延安精神的长久性宣传标语,办好板报、墙报、宣传栏,创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搞好育人环境;三是团队渠道,由团队牵头,班主任参与,利用主题班会、晨会、升旗、重大节日,采取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征文评选、文艺演出、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及形式,唱响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延安精神主旋律;四是社会教育渠道,学校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具体负责,建立家校结合的教育联系制度,提高和巩固教育成果。

5、做到‚五个结合‛。即把弘扬延安精神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常规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实践、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创建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相结合,与教书育人、培养‚四有新人‛相结合。

(三)突出主题,抓实载体,以弘扬延安精神全面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

1.突出思想教育,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⑴政治理论学习常抓不懈。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依法办学思想。

⑵深入学习贯彻 ‚两个《条例》‛、‚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等党内法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开展‚学习党章、维护党纪‛专题教育,组织243名在职党员参加了学《党章》知识测试、重温了入党誓词。

(3)开展重走长征路、参观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参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各学校党总支(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电教片《李嘉庭案件警示录》,影片《生死牛玉儒》、《焦裕禄》等,构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育人素质。

⑴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举办了四期干部理论培训班。邀请云大教授、曲一中校长等学校管理方面的知名专家到嵩明作专题报告;二是搭建学校管理交流平台。开办了四期校长论坛,收到征文148篇,评出一、二等奖56篇,28名基层校长进行了交流发言。三是注重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选派了34名学校领导干部、39名骨干教师到主城区学校及县直部门和乡镇挂职锻炼;四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年初与各学校签订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考评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对县直学校、中心学校校长进行述职述廉,对中学中层领导干部和机关科室长进行民主测评,共测评116人次。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开展以‚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师德教育‛活动;开展‚三听‛(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三评‛(学生评教师的师德师风,家长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评教育局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及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示范窗口‛等创先争优主题活动。推行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制度,建立完善师德建设责任追究制。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一是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每位教师定期不定期地与联系帮扶的学生交心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谈心谈话1.8万人次,转化问题学生2711人。二是开展‚关爱学生活动‛。组织党 员教师捐资 6.8965万元,帮扶家庭困难学生1245人。三是开展 ‚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3.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新人。⑴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一个核心、两个制度、三个系统‛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即以党总支为核心,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二是建立德育督导考核制度和团队工作考核制度。三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系统(教育局领导每人负责联系1—2所中学,督导室、教育科、教研室、团委负责联系1—2所小学,重点抓好师德师风、校纪校风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群团系统(即校工会、团委、学生会的辅助教育系统)、校外教育系统(即家长委员会、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教育系统)。

(2)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并认真组织实施《嵩明县中学德育工作分年级实施意见》、《嵩明县中小学礼仪教育实施方案》,坚持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周评、月评、期评,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规范自己的行为;设立学生文明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开展 ‚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主题活动。把《规范》细化为校纪班规,贯穿于教学、日常生活、学习、待人接物等方面。明确学生一日常规,包括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起床、用餐、就寝等家庭规范,上学、放学、行路途中的交通规范。开展‚创建文明县城,争做文明师生,共建美好家园‛主题活动,以‚千人洁城‛(组织千名城区学校学生上街清洁小广告、打扫卫生)、‚‘小手牵大手’文明平安意识进万家‛及‚我为文明城市建设做什么‛、‚寻找身边的好榜样‛征文等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3)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灵驿站‛,在10 所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在100多所学校开通了‚悄悄话信箱‛,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聘请国家、省市、县相关领导和专家教授6人担任指导;每月第一周请市教科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咨询师跟踪辅导特殊案例18人次,各学校以不同方式辅导学生1260人次;邀请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国际交流部部长等专家,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全县骨干教师236人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33人次、校本培训7期200人,现已有2名教师取得了国家三级咨询师资格证书。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主旋律

1、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活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精髓。现在虽然条件好了,生活宽裕了,但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新时期,我们赋予延安精神新的内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先后投入资金80余万元,支持学校发展勤工俭学。全县勤工俭学开展面达100%,拥有学农基地135个,总面积772.5亩(其中,经济林木150亩、蔬菜622.5亩),钢架大棚面积5988平方米。创建昆明市校园经济明星学校5个,达标学校37个。寄宿制小学坚持‚建好一片基地,办好一个食堂、资助一批贫困生‛的思路,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经济,基本实现了只交米不交钱,蔬菜自给率达到50%,肉菜自给率达到20%以上,实现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2005年,市勤工俭学现场会在我县召开。2006年,先后有内蒙等省市县20余批400多人次到我县参观考察勤工俭学工作。

2、通过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五进‛ 活动,即:进校园、进教学计划、进校本教材、进教学课堂、进学生头脑。一是在全县师生中举办了以‚弘扬延安精神,知荣明辱‛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各学校推荐上报优秀文章175篇, 评出一、二等奖40篇,推选24名学生参加了县委宣传部、县延研会组织的决赛。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吟诵古诗文、童谣,观看影视作品、团队组织活动及艺术节、运动会等方式加强德育教育。学校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县一中向全体师生发出了‚践行荣辱观、常怀感激心‛的倡议书。县四中邀请市委宣传部副处长作‚讲文明、知荣辱、树新风‛讲座,邀请县法院院长作法制报告。三是开展‚小手牵动大社会‛活动。通过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寄一本好的书报或文具、为小朋友做一件好事,看望一次小伙伴等‚五个一‛活动,了解嵩明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奋发学习的热情,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四是发挥文学刊物的教化功能。10余种刊物,富有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师生欢迎。为师生群众送温暖、办实事。

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类基地的教育作用。以红军革命遗址纪念地作为我县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组织师生进行参观学习教育。同时,创建学校德育室、德育走廊,利用节日、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日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党在我心中‛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师生到少管所、戒毒所参观。创新学校法制教育宣传形式,与县司法局联合组织服刑人员到学校开展现身说法警示教育活动,受教育师生达1.3万人,并挂牌成立嵩明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确定了十所学校为我县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培训教育示范基地,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地建设,在省、市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延安精神决不是业已尘封锈蚀的文物,而是对我们今天为 之奋斗的事业具有重要奖励作用的锐利武器。今后,我们将以延安精神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构件和谐的师生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和家校文化,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二篇: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经验交流

大姚县金碧小学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经验交流

弘扬延安精神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这是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大推动,大提炼,借此机会,我代表全校师生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各位领导作简要的工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大姚县金碧小学地处县城中心,始建于1939年,最初名“旭光小学”,由爱国民主人士李一平先生任校长。通过2004年7月和2008年3月两次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学校现占地34亩,建筑面积9894平方米,有教学班30个,学生1441人,在职教职工80人。

学校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心、扶持下,坚持“精致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始终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素质为根本。构建了“希望教育”体系,扎实贯彻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立足学校实际,注重强化“知、情、意、行”的引导,注重抓实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在教师培训、德育、课程和教育科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呈现了人心齐、精神振、士气足、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形成了 “精细和谐,崇实求真”的校风,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发展。先后获得 “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云南省优级乙等学校”、“云南省校本培训先进集体”、“云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经验

(一)创新办学理念,深化学校文化建设。

在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活动中,我校始终坚持把延安精神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中,认真抓实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学校于2010年在继承的基础上,确立了 “精致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此后,紧紧围绕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从校训(“每天靠近希望一点点”)、校歌、校徽、校风(精细和谐,崇实求真)、教风(尊重规律,博学善导)、学风(脚踏实地,自主乐学)等内容着手,构建了“希望教育体系”。

1.塑造建筑文化,从走道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活动区文化以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入手,积极创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班级文化和墙壁文化,包括所有的听觉和视觉文化,都准确反映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每天靠近希望一点点”,校园环境实现了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对师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夯实课程文化,在夯实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发了适合我校儿童的四类校本课程:一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的口语、诵读、速算、艺术、体育五种学科拓展课程;二是每早上开展的30分钟“希望体育”和15分钟大课间活动的体育拓展课程;三是以突出我校特色的艺术、球类、英语、科学特长的拓展选修课程;四是以主题教育为主的德育课程。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实施中受到了全面的教育。

3.强化活动文化,“全面、合格、特长”是学校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总目标。为此,学校在开展落实好“三操一活动”(希望体育活动、大课间、眼保健操、室内操)常规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科目的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在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优势的同时,聘请“咪依噜演艺公司” 的专业人士和民间艺人到我校开课培训,实现了特长活动专业化,初步实现了“让每一位学生在校都能学到一种特长”的素质教育目标。

4.创新管理文化。我校以提高学校管理绩效为重点,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机制,细化工作程序和标准,强化环节检查与过程管理。在完善规章制度管理的同时,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推行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有机结合的民主管理方略,构建和谐校园,确保学校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同时构建了民主、开放,能提高管理效能的组织架构,强化了三层两线(即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和教育教学线)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积极推行校务公开。使全校教师更加明确了各自的育人职责,各司其责,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井然有序。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促进了学校和谐、内涵的发展。

(二)积极创新德育模式,实践“德育生活化”理念。

1.始终把育人工作摆在首位。以“五爱”为主要内容,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从“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节气、民族文化”四个方面内容着手,以三生教育为突破口,以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积极创新德育模式,实践“德育生活化”理念。构建了包括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爱的教育、感恩教育、愉快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德育课程体系,主要以“每月德育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按“主题宣讲、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的活动程序,以年级、班级文化墙为展示平台,以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实现“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品质”为目标,以评比“希望学生”“希望班级”“希望家长”为基本评价方式,扎实开展有效德育,有力地保证了“德育为首”办学方针的落实。

2.2013年,又充分挖掘优质资源,丰富德育途径,优化德育效能。在持续做好“德育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辐射作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家长进课堂”活动,各班每月开展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做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更主动、更有趣、更全面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师生及家长的赞誉。

3.以《守则》、《规范》为蓝本,建阵地、找载体、抓渗透,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开展了丰富多采的班队活动和主题活动,开展了全校性的课题研究——“礼仪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学校党政——德育室、团支部——年级组——班主任这一德育教育网络,注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和常规抓起,在学生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意志品质、执着专注精神的养成上下大功夫。校内现已形成一股团结互助、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良好风气,比学习、比进步已蔚然成风,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紧紧围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这一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命题,一方面,抓学习、抓师德、抓建设,形成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勤奋高效的教职工队伍。近三年来,有21名教师分别获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坚持 “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办法,与省内外的多所名校建立友好合作互动机制,打造骨干教师和名教师队伍。目前,楚雄州省级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由本校音乐教师杨洪升担任主持人。另有10名教师分别作为楚雄州省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体育科目的名师工作室工作。

2.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进课堂、教研组长工作室、教学工作展示交流、集体备课和教学工作专项督查聚焦课堂“五项制度”。强化了教学三级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在狠抓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制度、随堂抽听课制度、全员听课评课制度,抓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最优化。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小学的前列,多次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评估一等奖,多次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3.作为大姚县小学教师培训基地,除不断做好校内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多次组织全县小学教师进行课堂研修培训,辐射全县小学教学。继2012年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基础上,2013年组织了四期骨干教师提高培训,2014年组织了三期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共培训小学教师700人,全部通过考核,被县教育局认定为“县级骨干教师”。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课堂研修培训,使我校“疑探练思高效课堂模式”在全县得到有效推广普及,同时也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不断深化以深入推进“大姚教学范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育科研。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疑探练思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课题,通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实践,现已结题,研究成果在全县得到成功推广;校级课题“小学德育生活化主题实践活动实施研究”和“城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正在深入开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突破课改核心要素,构建学习新思维”为主攻方向的“大姚教学范示”第三阶段研究与实践正在我校起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在我校不断得以彰显。

三、探索与展望:

过去的几年,我校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鼎立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有些差距,今后,我校将在以下方面持续努力:

1.切实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把培训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和实践新课程的能力上来。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全体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扎实开展“疑、探、练、思”高效课堂第三阶段研究,在校内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之风,促进广大教师自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德育主题教育,增加针对性、实效性,在以卫生和礼仪为代表的养成教育水平努力见成效。

3.持之以恒构建好校本课程体系,强化特色教育,改进工作方法,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形式,注重活动绩效,切实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着力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孩子的个性。

4.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四个能力”为重点,围绕“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校园文化特色化、课堂教学精细化、后勤服务优质化”的“五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现代教育试点工作。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和特色窗口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5.着力打造“和谐校园”、“书香校园”、“节约校园”、“平安校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杯水、一支笔、一把扫帚开始,而且积极推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节约新理念努力打造节约型校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读书氛围,持之以恒地开展“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创建活动。让全校的每一面墙都蕴含丰富的教育信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都学会读书,都能读好书。

6.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加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在教育的征程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超越,不断发展,才有生机,才具活力。目前,金碧小学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的发展进程。学校正以“全面育人,精致办学”为理念,发扬“励志进取,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创新载体、抓实活动,追求“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教育境界,争取持续提升教育服务品质,成为一所社会信任、学术认可、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学校。

以上汇报,若有欠妥,望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工作中的缺欠和不足期盼各位领导给予点拨指导。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二日

第三篇:小学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经验交流材料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经验交流材料

强化引导

抓实活动

让延安精神指引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县**小学

**小学是**县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7375平方米,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429人,在职教职工74人。2000年获“**省文明学校”称号。近年来,在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在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活动中,始终立足学校实际,注重强化“知、情、意、行”的引导,注重抓实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健康、生动、促人奋进的育人环境和亲密和谐的人文空间,学校出现了人心齐、精神振、士气足、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全校一千多学生通过学习和践行延安精神,理想信念更坚定、学习热情更高涨、感恩意识更强烈、成才行动更扎实。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强化“知”的引导,抓实课堂教学活动

“知”就是对延安精神的认知。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理论创新的瑰宝、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共产党人终生必读的教科书。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自发地懂得,更不可能自发地认同和践行延安精神,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播,才能为学生所了解。为此,输是重要的,但仅有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灌输的效果再好,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延安精神要真正存于学生的心中、见于学生的行动,还需要进行情感教育。为此,在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活动中,我校始终抓实情感教育。一是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讲革命故事,引导全体青少年儿童努力做到“心中有祖国”,感念革命前辈为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邀请县延安精神研究会领导、老红军到校开展延安精神专题讲座,让学生在精彩的故事实例中了解中国的发展史,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增强爱国热情,树立努力学习,回报祖国的良好意识。三是每当重要节日和重要纪念日,学校都结合延安精神的宣传开展一些主题教育,使师生受到延安精神的影响、熏陶和感染,自觉把优良传统和作风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四是每学期学校都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臧金贵党员教育基地、**工业园区建设、**万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等活动,让学生在参观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教育和启迪。五是学校建立了固定的延安精神宣传专栏和德育展室,粘贴、悬挂延安精神放光芒画册,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使学生经常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爱国、爱家、爱校的高尚情操。六是学校每学期都认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从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养成学会回报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的意识。七是积极开展三生教育活动。通过听讲座、看教育片、写体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学风以及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师生精神风貌。五是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根据贯彻“减负”精神和推进学校“五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建立学校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校园管理、教学管理、教研管理、考试评价、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学校管理体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细化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学常规、考试工作、体卫艺等工作操作规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行为、教师考评和奖惩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健全实验室管理、图书室管理、卫生管理、学校绿化美化、“三操一活动”(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少先队课外文体活动)、校园广播等方面的规章,建立监督检查激励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障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营造了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教育环境。六是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充分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认真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按时召开教代会,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学校的各种方案及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实行校务财务公开,增加学校工作透明度。开设“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活动,加强领导与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七是深化主题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启智、明理、做人”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写“两记”(读书笔记、日记),编“两报(手抄报、作文报),开展“三会”(故事演讲会、朗诵欣赏会、读书报告会),组织“三赛”(阅读知识竞赛、的思想品格。三是开展“崇敬英烈,奋发上进”活动。学校利用每年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组织全校师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并利用扫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四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及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五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拓展德育教育载体。以德育课“五个一”征集活动、“三生”教育百项体验行动、小学德育优秀案例推荐活动、班集体争夺“纪律、卫生、礼貌、安全”四面流动红旗,个人争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系列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落实学校德育工作。

总之,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近年来,在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活动中,由于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方面有关知识的灌输,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师生精神面貌良好,校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班级管理成效显著,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邓云涛、朱洪波等同学先后获楚雄州“小公民标兵”奖。学校被州妇联命名为“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示范基地”。先后荣获“**省一级示范小学”、“**省学校督导评估优级学校”、楚雄州“优秀家长学

第四篇:延安精神育人办学交流材料

通过“两个坚持”,把用延安精神育人落在实处

我们学院在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中,始终坚持“认知、情感、意志”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使我们在用延安精神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突出主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转变教育思路,改变教育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强化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情感认识。除以不同形式学习《振兴中华的精神动力》、《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内容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我们两课教师围绕新东方集团的创办者——余敏洪的故事,自学成才被称为——清华大学编外生的张立勇的故事,展开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没有理想信念,是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与成功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习中,对比“好人丛飞”和“马家爵”的故事与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应该完善的方面,让他们懂得:人在世上生存,只有不断的奉献、追求,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主题班会教育中,紧紧结合三生教育,开展“牢记父母嘱托,珍惜青春美好时光”、“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主题班会,让学生珍惜生命、学会感恩;开展“学习十七大精神,关注国计民生”、“廉政教育 从学生抓起”等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强化学生的政治信念;针对学生不知节约的现象,在主题班会上要求学生分别对自己一学期、一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逐一进行统计,同时计算自己的个人消费占了全家收入比例的多少?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白,作为家庭中的纯消费者,对个人的生活应该有所计划和安排,应该学会理财,更应该勤俭节约。

二、加强培养,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素养

以党校、团学干部培训为载体,在各种活动中宣讲延安精神,使党团的思想教育覆盖比较广大的层次和群体。学生工作党支部抓紧抓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把延安精神作为教育培养的重点内容,做好入党前后的教育培养工作,在每年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安排有“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讲座,在党课教育中安排有“学习党史、坚定信念”、“廉政与勤政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对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内容作全面的讲解。学院团委每年开展的团干部培训,除共青团的业务知识外,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各班团支部广泛开展学习十七大精神、学习杨善洲等活动,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树立宗旨意识,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立志为社会服务。

三、创新载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弘扬延安精神,需要的不仅仅是认识和理解,更应该内化为激励我们克难奋进的强大动力,指引我们开拓创新的强大法宝,这种内化的过程不是靠说靠学就能吸收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培养我们面对和解决困难的勇气、智慧和精神。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了“唱红歌、跟党走、颂祖国”歌咏比赛;为展示第二课堂教学成果,展现青年风采,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举办了“青春万岁”五〃四专题文艺晚会;为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困苦,努力争取胜利的拼搏精神,组织了团队协作大赛;为拓展知识,锻炼辩证思维,开展了以“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中国应该/不应该推广转基因主粮”、“反腐倡廉廉政文化建设/廉政制度建设谁更重要”、“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为主题的校园辩论赛;为创建文明学校,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讲文明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了“漂亮我的家”宿舍形象设计比赛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我们都把握导向,突出主题,把用延安精神育人的要求贯穿于其中。在这些不同的文化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受到不同的挫折,也由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即时的反应和应变能力,提高相应的知识和心理素质,最终获得战胜和解决困难的智慧和力量。

四、积极参与,有效组织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是实施 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以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红十字会为主要载体来体验和展现延安精神。一是倡导“自立自强”的勤工助学理念,学院共设有102个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学生的自身劳动换取一定报酬,既能对家庭贫困学生给予一定帮助,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除了完成额定的工作任务,还需要无偿参与学院会场布置、大型活动的后勤服务工作等,对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建设,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先后组织青年志愿者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长期开展公益劳动、到敬老院开展服务等活动;发起为农民工子女献爱心活动;参加“119橙丝带”消防宣传活动和传承爱心、济困助学活动等。三是大力弘扬红十字精神,组织开展“红十字知识竞赛”、“防灾避险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 “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面对灾情时,积极组织向灾区群众伸援手、献爱心活动;参加州红十字会组织的禁毒防艾、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更使延安精神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和行动。

五、巩固阵地,营造宣传氛围

我们以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园内,有统一制作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标志,让这些载体潜移默化 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橱窗宣传栏中,设置延安精神教育板块,进行直观教育。校园网上,不定期的有延安精神的宣传内容;在《简讯》上,凡学校有延安精神方面的活动和内容,都刊登宣传,发到每一个教学班。学生会创办的文学刊物,不定期地刊登一些延安精神的内容和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和作品。利用这些阵地,广泛传播延安精神。

六、加强建设,提高会员素质

一是组织学习,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坚持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延安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去年以来,为会员发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征文选编》、《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选编》、《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等学习教材,集中组织学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延安精神的论述》。年内,我们将组织以《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为主要内容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今后,我们也将延续和丰富这项读书活动,保证每年最少发一本延安精神内容方面的书籍供会员学习交流。二是创造条件,加强经验总结交流,相互学习。去年以来,我们组织部分会员到贵州的息烽营、遵义,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江西的井冈山、瑞金等地进行参观考查;组织会员与其他延安精神研究小组进行交流,两家分会、小组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特色,就如何突出重点,将延安精神融入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通过经验的总结 和交流,为我们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内容提供了思路。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在用延安精神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培养造就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新型大学生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深知,弘扬延安精神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常抓不懈,只有不断的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地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第五篇: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课题研究指南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课题研究指南

为了贯彻和落实延安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学质量,确立十三五期间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研究方向,现以“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研究”为总课题,面向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征集市级子课题研究。特拟本指南,以供参选。同时,鼓励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思考,自拟子课题,积极申报课题研究。

一、重点课题

1.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理论研究 2.用延安精神开放办学理论研究 3.用延安精神发展校园足球研究 4.用延安精神落实德育教育研究 5.用延安精神寻求教育创新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管理

1.延安精神促进专业发展实践研究 2.用延安精神促进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

3.用延安精神加强教师管理的理论研究

4.用延安精神加强教师管理的实践研究

5.用延安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6.用延安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二)德育教育

1.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理论研究

2.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实践研究

3.延安精神励志教育价值研究 4.延安精神教育故事挖掘整理研究

5.借助延安精神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 6.借助延安精神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三)课堂教学 1.延安精神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2.延安精神小学校本教材建设研究 3.延安精神初中校本教材建设研究 4.延安精神高中校本教材建设研究 5.延安精神幼儿园绘本设计研究

6.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7.小学历史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8.小学思品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9.小学社会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0.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1.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2.初中思品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3.初中社会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4.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5.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6.高中思品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7.高中社会教材中的延安精神教育资源挖掘研究

18.延安精神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教育研究

19.延安精神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融合教育研究 20.延安精神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融合教育研究 21.延安精神与幼儿园核心素养的融合教育研究

(四)教育心理

1.延安精神的心理疏导价值研究

2.用延安精神强化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用延安精神强化初中生心理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用延安精神强化高中生心理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教育信息化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研究 3.边远农村学校学科教学方式转变途径研究 4.边远农村学校学科学习方式转变途径研究

5.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小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呈现方式研究 6.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初中信息化教育中的呈现方式研究 7.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高中信息化教育中的呈现方式研究 8.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实现泛在化的途径研究 9.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初中教育中实现泛在化的途径研究 10.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高中教育中实现泛在化的途径研究 11.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泛在化的途径研究 12.延安精神教育资源在幼儿园信息化教育中的呈现方式研究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