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纪伯伦《先知》经典语录: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15-99688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6 11:22: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纪伯伦《先知》经典语录: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先知》经典语录: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

么而出发

微信公众号:中外名著语录全集(yuluquanji)每天了解一本书或一位名人~【作者:纪伯伦(黎巴嫩)】

《先知》讲述清晨,带着一颗雀跃的心醒来,感谢又一个充满爱的日子;午休,沉思爱的心旷神怡;黄昏,带着感激之情回家;睡前,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在你独居的岁月中,你观察过我们的生活;在你不眠的时刻,你倾听过我们梦中的哭泣与欢笑。因此,请让我们有自知之明,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生与死之间的一切。被称为“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这就是纪伯伦的《先知》。在纪伯伦的所有散文诗中,《先知》被认为是“顶峰之作”,在这本书中,智者回答了人们提出的爱,婚姻,孩子,施予,饮食,工作,欢乐与悲哀,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谊,谈话,时光,善恶,祈祷,美,宗教,死,逸乐等26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生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反复比喻的手法,讲述了许多平易近人而又合情合理的道理,耐人寻味。【经典语录】

1、对安逸的欲望扼杀了灵魂的激情,而它还在葬礼上咧嘴大笑。

2、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梦想。

3、理性独自掌权,是一种局限的力量;热情不加束缚,则是自我焚烧的火焰。

4、应站在一起,但不要靠的太近。因为廊柱分立才能撑起庙宇。橡树和松柏也不能在彼此的阴影中生长。

5、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你要静守,度过你心里凄凉的冬日。

6、用记忆拥抱着过去,用希望拥抱着未来。

7、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8、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

9、彼此相爱,却不要让爱成了束缚:不如让它成为涌动的大海,两岸乃是你们的灵魂。互斟满杯,却不要同饮一杯。相赠面包,却不要共食一个。一起歌舞欢喜,却依然各自独立,相互交心,却不是让对方收藏。因为唯有生命之手,方能收容你们的心。站在一起却不要过于靠近。

10、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梦想;一切的梦想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11、但你们不安于思想的表达时,你们便开始说话;当你们再也无法居住于心灵的寂寞时,你们将移居于唇舌间,而声音则成为一种消遣。

12、爱直到分别的时刻,才知道自己的深度。

13、有些人快乐的施与,这快乐就是他们的回报。有些人痛苦的施与,这痛苦就是他们的洗礼。

14、你们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但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孩子的灵魂栖息于明日之屋,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

15、你们的痛苦真是那破壳而出的悟性。就像果核必需破壳而出,才能享受阳光,你们也必需明白痛苦。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外名著语录全集(yuluquanji)欣赏更多书籍书摘、语录。

第二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说说

1、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从头再来,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今天开始,创造一个全新的结局。

2、人生有时候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3、人生其实没有什么大道理,人生只是充满着各种教训。所有的道理背后,只不过是经历过诸多“教训”。

4、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5、人生的经历就像铅笔一样,开始很尖,经历的多了也就变得圆滑了,如果承受不了就会断了!

6、耐心点,坚强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疼痛会有助于你。一点点语录

7、每一天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远方变得更近一些。

8、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9、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我们经历了风雨,就已不在乎人生是否有彩虹,最重要的是我们曾经走过。

10、很多事犹如天气,慢慢热或者渐渐冷,等到惊悟,已过了一季。

11、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份倾诉,一份聆听。

12、过去的就过去了,一直回头看只会毁掉现在,阻碍未来。

1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14、不论生活如何复杂,总要保持自己的那一份优雅。

15、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会。

16、不要总拿过去的记忆,来折磨现在的自己。

17、不要拿你的人生和别人作比较,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人生的全部。

18、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真正的快乐,必须来源于自己。

19、不无谓的沉迷过去,也不狂热的期待未来,顺生而行,且行且珍惜,如此最好。

20、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21、不管有多少面墙阻挡,总还有一道属于你的明媚阳光。

22、别哭泣,别叹息,别呻吟;悲伤唤不回流逝的时光。

23、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

24、不论做什么事,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

25、不论昨天多么糟糕,也不要让它影响到你的现在和将来。

第三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苗素锋

最早知道陈虻,是在柴静的《看见》这本书中,从柴静的笔下,我只觉得陈虻应该是一位做事顶真的新闻工作者而已,但当看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之后,我又对陈虻产生了好奇。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给别人带来那么大的影响?于是在百度中搜索这句话,发现了徐泓师编着的这本书,这本书以陈虻的经典语录作为主要内容骨干,展示了一个激情昂扬、敬业执着、专注忘我、至情至圣的制片狂人。

享年只有47岁的陈虻在23年的电视生涯中,以自己为中心,通过阅读和刻苦钻研大量书本知识,无数次用心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一个他特有的“坐标系”。而激情和执着是他建立坐标系的尺子。

特别喜欢他说得这句话。陈虻对“电视”倾注了他大部分的激情和梦想。大学毕业后,心怀电视梦的陈虻放弃了航天工业部团委分派的工作,他自主选择进入中央电视台。他做了三年的打杂工,边卖力打杂,边用心学艺。与我而言,工作第三个年头,总是庆幸自己能拥有一份让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有一群永远需要我对他们时而严厉,时而温柔,时而和他们一起犯傻的。我常常会幻想哪天我不带他们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不能和王梓睿谈最近新看的电影,也许再不能找到一个年纪小小,但是和大人无障碍的学生”;“也许不能再拉着郭楠、钱宏怡脸上的肉对他们说,嘿!小伙子,”;“也许我们班那群原本就害羞的女见到我更会羞红了脸。”……常常想着想着,心里就会很难过,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总在想,失恋也不过如此吧!因此,我总格外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微笑面对他们,用积极阳光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到来!并鼓励他们也开心的迎接每一天。用这样一种属于我得激情去我们班的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在短暂的童年享受应有的欢乐。我并不想用我得生活态度去感动他人,只是希望用这一种工作、生活态度去给我们班的孩子一些好的影响。

第四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你的“坐标系”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20102806016)

这本书以制片大师陈虻的经典语录作为主要内容骨干,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激情昂扬、敬业执着、专注忘我、至情至圣的制片狂人。陈虻经常强调媒体人一定要有一个认知事物的“坐标系”,以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为量度的维度。

享年只有47岁的陈虻在23年的电视生涯中,以自己为中心,通过阅读和刻苦钻研大量书本知识,无数次用心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一个他特有的“坐标系”。而激情和执着是他建立坐标系的尺子。

“生命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对于电视失业,陈虻倾注了他大部分的激情和梦想。大学毕业后,心怀电视梦的陈虻放弃了航天工业部团委分派的工作,他自主选择进入中央电视台。

陈虻做了三年的打杂工,他边卖力打杂,边用心学艺。在跟在剧组后边扛大箱、接电线的那个阶段,陈虻有一次被分配给日本NHK电视台当剧务,拍一部关于亚洲住房的专题片。他把这个机会当成上一次培训班,每天张罗琐碎事务的同时,他默默地观察这部专题片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记下了日本人怎么做前期、怎么做调查、怎么选择被拍摄对象和现场,还有每晚怎么做案头工作。就这样,陈虻给自己安排无数次的培训,后来有能力给剧组提拍摄意见,最后成为制片大师。我对他这种用心程度和细心程度感到吃惊,想要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副油画,就得用一片真心,一腔热情,老老实实地一点一滴学习和积累知识。

为了学习拍摄照片,陈虻变卖结婚戒指和收音机,买来了一台照相机。他沉浸在书库里,是当时中央电视台书库的借阅书本数量做多的读者之一。陈虻对于知识的执着和偏爱,正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媒体人的基础。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于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知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却离知识越来越远。有多少未来的媒体人懂得老老实实钻研书本里的知识呢?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多数未来媒体人把青春和激情用在网络上,却很少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没有知识背景作为支撑的媒体人,要建立自己的“坐标系”谈何容易。脑袋空空的媒体人没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就会哇众取宠,随波逐流,做一些浪费版面,侮辱受众智慧的新闻,那好比是把许多石头扔到大海里,虽然会激起一阵短暂的骚动,但是不会激起思想的水花。

网络已经成为受众接触新闻的主要渠道,包括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官网、社交媒体平台等等。你可以发现网络新闻媒体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有专业知识涵养的媒体人。有些网络媒体把新闻做成快餐文化,新鲜美味,但是,吃多了会营养不良。他们的“坐标系”是什么?点播率?利益?娱乐大众?网络营销„„有厚实的新闻背景知识的媒体人,才能把握好新闻与网络恰到好处的融合,才能发挥网络新闻的作用和力量。

陈虻认为,未来电视媒体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一定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而我认为,未来媒体的竞争也一样是在思维个性上的竞争。广大的受众不代表大众 1

化,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观念去选择和关注相应的媒体和媒体人。因此,思考角度也是媒体人的必修课。

在陈虻接手《生活空间》之前,它以人文教化为主要目标,展示生活的哲理。陈虻彻底改变了《生活空间》栏目的原本的走向,转向以实现人文关怀为宗旨,开辟中国电视新闻关注一般人的报道范畴。避开了竞争对手《东方之子》和《焦点时刻》的内容定位,陈虻选择关注人,关注普通的老百姓。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来呈现社会观念、社会道德、社会伦理、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时代的风貌。《生活空间》的成功改革,有赖于陈虻和他的团队60多天以来挖空心思写出的改版方案,更有赖于他独特的思考角度。

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媒体之间,时常会出现新闻同质化的现象。有时候,你会发现不同媒体刊登的新闻内容几乎雷同,甚至连新闻标题也几乎一样。由此可见,媒体人的思考角度也开始同质化了。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角度一样吗?还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呢?没有“坐标系”的媒体人,看待事件会摇摆不定,方向模糊,找不到自己对新闻事件所特有的看法和角度,没法确定新闻的价值标准。而没有态度,没有角度,没有个性的新闻不仅阻碍了新闻媒体业的发展,还会降低受众阅读新闻的兴趣。

因此,面对新闻事件的时候,媒体人需要坚持用统一的认知坐标系去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和能力。“我认为政策空间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唯一因素,我们自身掌握影像方式去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能力,也是限制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现今的中国,记者都是带着脚镣跳舞的,政治政策限制着媒体的舆论自由。大家都在质疑,在这种思想禁闭的环境下,能够做出好新闻吗?换一个角度,新闻自由的限制正是反映出我国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没达到自由发展的阶段,还是属于比一个较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状态。如果没有适当的舆论管理,良好的媒体环境是得不到保证的。媒体人首先要提高自身传达信息和思想的能力,才能使自己和媒体环境得到更好地发展。

媒体人素质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媒体的社会功能。陈虻非常注重纪录片当中受众的理性到场。他认为,纪录片不是让受众仅仅进入一种本能的感官享受,不是诉诸人的非理性,相反,它让受众的理性到场,让你去思考这个问题,进入这个问题的核心。媒体要承担引导受众去思考,带动社会的进步的责任,这是恰恰当今媒体还没有达到的一个境界。相当一部分新闻让受众一笑而过,一看而过,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媒体抓住受众猎奇和偷窥的心理,三番四次报道一些低俗、媚俗的抢眼球的社会新闻,根本唤起不了受众的理性。

以上是我阅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要有一套作为认知事物的标准的“坐标系”。而现阶段的我,还没有形成自己“坐标系”,还得进行长年累月的磨砺,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时常自我提醒,“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202_年5月20日2

第五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1

我承认,当初是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大致能够猜到文章谈的是什么,是一份事业的初心,是过来人对生活的感悟,或许也是对迷惘的当局者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央视制片人陈虻的生平,在他去世之后,以记录他的经典语录以及为人处世点点滴滴的方式纪念他的一生,肯定他为央视纪录片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我不能够完整地概括出整本书的内容,因为太多的经历仿佛让我穿越到属于他的时代,从学生时代到东方时空制片人再到生活空间的制片人。传记往往是这样,总是戏剧性地记录着这个人所开创的一切,却不能全面地去展现开创时筚路蓝缕那种艰辛,尽管本书也有这样的倾向,但仍然提到了刚毕业那时候的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的放弃与抉择,这让陈虻更加真实,更有魅力。

说点体会吧:

1、陈虻是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的人。可以勇敢放弃第一份工作,投入到他钟爱的新闻事业当中。当然或许普通人咬咬牙也能如此,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即便是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喜欢,他也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把工作做好,然后说服上司和同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当然也包括我,遥想自己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破罐破摔了,既然要放弃就不必花心思去经营,当时是这么幼稚地想,但现在回过头来,我不能百分百地说自己是对的,没必要浪费精力,但其实我辜负了那一段时光,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体验,对生活,对当时的自我成长。

2、思维决定命运,有一定道理。陈虻从一个小学徒成长到一个精神领袖,贯穿始终的是他那份激情。在他审片的时候,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就这么出来了。无时无处不在保持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积累准备,直到有一天机会降临。他的经历似乎是偶然中透着必然。

3、我常常在想,人的魅力来自于哪里。工作之后思考的更多了,因为我也遇到过很有人格魅力的领导,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或许从陈虻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魅力的来源,执着、负责、幽默。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和一帮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让我这个事业心淡薄的人也变得有追求起来了,不甘平庸后回归平庸,这并不是什么失败的事情。相反,我相信我会为这种心路历程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重经历而轻结局。

在书的最后提到陈虻常常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对于认识各种事物这件事,你建立了多少个框架,有多少个坐标去考虑,角度在哪里,维度是什么。这种对思维的要求也拷问着每一个人,无论在哪行哪业,所学的东西的价值或许也就在于一个思维的框架。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未来的担忧也少了些,因为即使那一天我无法在现有的岗位做下去了,我也知道去处是何方,因为思维的掌握可以让人去适应不同的位置。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2

刚刚接触此书时,便注意到了这充满哲学色彩的标题。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或者,退一步,问现在的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究竟能否确定是为了什么出发。

驹于工科出身的陈虻来说,便是这一爱一好文学的梦想催使他接触新闻并且走上了电视节目制作的道路。终其20年华,他从一个行外人的学习,蜕变为一个能够指导新人传播自己经验的老师。全书共20篇博文,都是他语录的分类整理。每阅一章,对我都有新的启发,究其细节,最深刻的我想有三点:

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尝试着拥抱它。还记得有句话“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不错的,书中指出,陈虻原来的单位,她是重点培养对象,而他为了调入中央电视台,自己努力做出成绩,取得向领导请求的话语权,最终到了央视最初三年都是“打杂”。他认了,并且没有抱怨这天上地下的工作转变,反而在打杂中学到了关于取景拍摄等更多的专业技巧。而我,我的新闻理想是否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我想这值得我思考。

陈虻的电视节目制作知识为我的新闻学习做了补充。比如,陈虻说:“三段式创作方法,在开拍前决定关注的方面,在剪辑中发现主题,在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这对于我们制作电视新闻是极有提示作用的。再比如,新闻内核,陈虻认为它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道多极的扩张。这种报道模一式是围绕事件中一个最具牵动力的兴趣点,由兴趣的参与者从新闻事件一爱一你的内部(而不是由记者从外部)完成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这种模一式的被采访对象来自事件内部的第一讲述人。除此之外,电视的表现手法、电视纪实、栏目化运作等等都是对我很有用的指导。

我们所做的事情重要,但是做这些事情的我们更重要。陈虻很注重培养新人,包括后来他经常到大学和地方台进行讲座的。而他自己更是十分严格,这里从他审片就能看出来。陈虻审片,总是看完了以后进行总结,但不提出自己的看法,给编导空间自己去完善。在他所工作的圈子里,于大家,真的是亦师亦友。无论是白岩松、柴静,还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孙玉胜,对他的追思中真切可见。在这里,他告诉我们一团一队的力量是重要的,一团一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我们学习中所结成的小组,我无法去说谁做的多谁做的少,谁做的差谁做的好,只有我们都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份作业时,我们才感受到这份力量,而结果,预料之中罢了。陈虻说过“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由此,从新闻评论部走出去一大批优秀的记者、主持人以及编导等等。

或许我们很多选择都未必有确定的目标,但是我们总是需要面对选择,并记住不管走多远,勿忘初心。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力量,迫你前行。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3篇

2.《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说说

4.生命因为什么而忘记时间选择激情的舞诗歌

5.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成语解释

6.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成语解释

7.鲁迅称史记为什么?

8.不要因为没用的事生气作文700字

9.以史记为题的读后感

纪伯伦《先知》经典语录: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