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说明文,设问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5-112608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11:52: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说明文,设问

篇一: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策略

一、说明文的类型:

从说明的对象分:事物或事理说明文 ;从说明的语言分:生动或平实说明文

【注: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1分;说明方法作用1分;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1分)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通俗易懂解释了对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⑩.引资料:更具体、更充实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①.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②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

③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有:①“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②并列式、③递进式等。

六、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七、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答:“××”一词是....意思,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格式: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格式: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4)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1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八、说明文文段的作用:

(一)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的修辞方法,××地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的特征(具体分析其作用。)

基本格式: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

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

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 《让脚告诉你》:题目的作用:

①内容上:表明了说明对象——脚语,说明脚能够真实反映人的心理性格等;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让脚告诉你”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 《今天你低碳了吗》:题目的作用:

①内容上,“今天你低碳了吗” 的询问语气,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低碳生活;倡导人们践行低碳生活,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用询问的语气设(二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③ 阅读心理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例如:《森林中的绅士》中首段的作用:

据说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野兽,这就是豪猪,这是“森林中的绅士。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把豪猪比作“森林中的绅士”,引出说明对象豪猪,概括

篇二: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定义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二、说明文的四大要素

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一)、说明对象:(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2)抽象的事物(称为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特征:

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

(三)、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用、举例子、打比方

1、下定义说明方法

(1)概念:用简洁、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地介绍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就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注意事项:①下定义不能用比喻句和否定句,一般用陈述句。

明对象的属性,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③下定义时,语言简洁、明了。

2、作诠释说明方法

(1)概念:就是对说明对象作一些解释说明。

(2)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下定义在语言、句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必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作诠释比下定义要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的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

注:区分作诠释与下定义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大部分适应,不是所有都行)

3、列数字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作用(好处):数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使说明更简明、精确、具体、更有说服力。

4、分类别说明方法

(1)概念:将所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和方面,一类一类地进行说②下定义时,应认识清楚说

明的方法。

(2)注意事项:科学的分类要做到正确、对等、包举(详见书上184页)

(3)作用(好处):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5、作比较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不同的事物之间(横比),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纵比)、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3)作用(好处):更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6、画图表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表格,图形来直观明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2)分类:图和表

(3)作用(好处):①图的作用:可以把较为抽象或者复杂的说明对象直观化或形象化。

②表的作用:使复杂的内容表达得简明、清晰。

7、举例子说明方法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2)作用(好处):更直接有效的说明事物或事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8、打比方说明方法

(1)概念: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说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2)作用(好处)使说明事物或事理形象化,使其通俗易懂。

9、引用(也称为引资料)说明方法

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诗词等。

10、摹状貌说明方法

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和外貌,使人感受形状更为形象,具体。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程序顺序(少见,了解即可))

1、时间顺序:

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目的的说明文,经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

一般来说,对事物的历史沿革、人物的生平经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介绍都采用时间顺序。或从古到今、由今到古、从起源到发展。从萌发到成长??

2、空间顺序:

以介绍建筑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建筑群的相互关系,自然风光,物品构造的说明文可采用空间顺序。从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或物品构成部分的组合依次说明,或上至下、或下到上、或外到内、或内到外、或远及近、或由前到后??

3、逻辑顺序:

用于说明事理说明文。是按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由层次的说明。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4、程序顺序:

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

三、说明文的语言

1、语言要求:真实、准确、简洁

2、语言特点:(1)平实(2)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四、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又以下几种:

1、总分式。它包含三种形式: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例如《向沙漠进军》写征服沙漠的方法时,采用递进式结构,即先写如何抵御(守势),进而写如何进军(攻势)。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式并列的、平等的。例如《蜘蛛》在介绍其身体机构时,对葡萄状腺、腹合腺、腹管状腺、梨状腺等作并列时介绍。

4、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在说明获得事物的两种途径时,先写绿色植物如何自养,然后写兔子怎样吃绿色植物,然后在写老虎怎样吃兔子。

说明文写作指导

一、如何介绍学校

1、可以以介绍学校建筑布局,重要景点为目的,采用空间顺序。在介绍建筑物时,就有必要写出它的形貌、面积、边长、周长或直径,建筑物的方位、间距、宽度、高度等。可以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也可以以简介学校的发展变化为目的,采用时间顺序,向读者讲述学校从过去到现在直到将来的发展变化。

二、如何介绍动物

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习性,在说明时,主要从动物的历史、外貌、功能、习性(包括捕食、吃食、起居、活动等方面)、用途进行介绍。

三、如何介绍植物

写植物类说明文,主要从它们的类别、形态、习性、在栽培方面及用途(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进行说明,既可以作单项说明,也可以综合说明。盆栽的鲜花、可口的蔬菜,常见的树木都可以作为你的说明对象。注意你的目的,选择好顺序。

四、如何介绍日用品

1、可以介绍它的发展史,如服饰的发展史、茶杯的发展史、刀具的发展史等。全篇以时间为序,介绍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2、可以介绍日用品的形状、结构、用途、功效、实用方法。

五、如何介绍书籍

主要从书籍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内容提要、编排体列、出版情况、版本、学术价值及社会上产生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说明。在说明方法可用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且语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六、如何介绍小制作

写这类说明文,必须按制作程序进行介绍,如要准备什么材料,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等,在选用说明方法时,要考虑内容的需要,如材料的类别、长短、高矮的数据,必要时可以画图以作补充。

七、如何介绍学习方法

介绍学习方法,其一:要注意说明的步骤,如这方法是如何总结出来的,这方法在指导实践中又哪些实际效果,使用这些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其二:要注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别说明,理论上可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在实践上可用举实例、列数字来说明,还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好处。

说明文应用指导

1、“计算机”以其体积小,功能多已迅速成为各界人士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请以《好帮手“计算机”》为题,写一篇介绍它的说明文。

写作指导:应抓住“计算机”的特征:体积小、功能多、实用操作简单,从“计算机”的外形、构造、功能、使用程序等方面依次介绍。可用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急速变化,这从发型的改变中可见一般。请你认真观察这一现象,自拟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写作指导:要写好这篇短文,关键是要抓住“变化”一词,展示出男女发型在长短、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变化。为突出重点可选取其中一点详细说明。分类别、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比较实用。另外,“变化”中折射出来的思想,可在文末画龙点睛的议论得以实现。

3、假如你是房屋设计专家,通过社会调查,你设计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户型,请你为这种户型写一份说明书。

写作指导:该题属于建筑物一类的说明文。最佳的写作方法是:(1)、先设计出特色户型,把示意图画下来。(2)、确定恰当的空间顺序,详细分明地依次进行说明。(3)、表达上可兼用恰当的记叙和描写。这类说明文成败的关键是说明顺序是否清晰。

4、从小到大,你一定无数次参加过班级的清洁大扫除,那么,你是否思考过:扫除的步骤应该怎样安排才会达到用时最短,质量最好的效果呢?请你认真安排,并对自己的设计作出清晰的说明。

写作指导:该文本质上是一篇程序说明文。先对整个大扫除的过程作出合理的规划,然后确定写作顺序和写作重点。写作中可用列图表、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需要特别重视的是不要写成了记叙文,语言一定要流畅、平时、准确。

5、在众多的体育运动中,一定有你擅长和热爱的一种。请你以《我最热爱的体育运动》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一般可以着重从运动器材、运动人员、运动方法、运动规则、运动作用等方面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这种运动的历史、影响也可以作简要的介绍。

数字趣谈语文基础知识

? ? ? ? ? ? ? ? ? ? 一条线索:指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每一叙事作品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但主要线索往往只有一条。二种描写:指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学四大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说明文的四大要素: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记叙文的四大顺序:顺叙、插叙、倒叙、平叙 文章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常见八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 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

图表 篇三:说明文常识

《细菌的启示》

备课人:李玲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复习旧知 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细菌的有关知识和有害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治。

3、把握本文的主题。

1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 以知识。

2阐明事理

3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4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下定义、作诠释、画 5空间、逻辑

6简明

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总分总

1有哪些性质和特征?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老”列数字,作比较。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举例子。

性”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文常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理,目的是给人、对象:介绍事物、、特征:区别于其、说明方法:举例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说明语言:准确、、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

分总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说说细菌特征一:“生物界元特征二:“无所不在”特征三:“发挥重要特征四:“不可毁灭

特征五:“寄生”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2、课文讲了哪两部分内容?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第一部分:认识细菌;

第二部分: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

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进步与细菌的简单化、退化;二

是人类所谓的没有美感、不舒服、没有尊严、恶心的寄生却是生物世界中重要的生存策略之

一。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举例说明,作者列数字时有何特点?(请举出具体语句说明)

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

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

2、本文是一篇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请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品析。理

解作者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说明的?

3、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至少概括三点)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

和明快的口语短句。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

三、拓展提升

1、课文题目是“细菌的启示”,那么你从细菌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2、演讲结束语说:“我愿意 以危机时刻讨论无用之学的执著和从容,达到与同学们在精神

和意志上的相互砥砺。“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四、小结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

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

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篇四:二 阅读题的设问类型

二阅读题

的设问类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篇五:说明文的结构框架 说明文的结构框架

2 3 说明文知识点识记口诀

给人知识说明文,介绍事物阐事理;

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来表意;(特征:事物的特征;方法:说明方法)图表数字和举例,诠释分类下定义;(画图表、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

还有比较和比方,阅读写作要注意;(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顺序只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洁平实求浅易;

总分并列和递进,说明结构细分析。(总分:包括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和分总关系)

六、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4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第二篇:·设问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渠县琅琊中学

赵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不仅是一种久用不衰的教学艺术,而且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探索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首先,课堂设问方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设问的接受性。课堂设问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课堂设问必须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课堂设问的层次性。课堂设问应该紧密配合本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依次提出问题。切忌离开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没有什么关联的问题,或将问题不分主次,不按先后,杂乱无章地提出。

课堂设问的准确性。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对象等必须准确无误,由问题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应该是清楚明白的,从而使该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设定一个可以把握的空间和范围。

其次,课堂设问要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1.面向全体:

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

2.分层递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设问应该以什么水平为基础呢?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导入新课,“为了要考察一批数据的整体情况,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数据?”学生反映迅速“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这样教学就顺利展开。而另一堂是下午第三节,同样的问题问下去,由于他们上节课体育课刚进行800米考试,学生心情比较浮燥,所以毫无反映,出现冷场。课后反思,当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刻改变设问方式,也许可以这样去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800米测试,成绩怎么样啊?”当他们七嘴八舌报上成绩以后,我再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个组同学的整体成绩比较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比较?”也许这样的设问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新课的导入更加巧妙。所以教学实际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设问的方式,既要求教师具有设问机智,也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设计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使调整更具有前瞻性。

最后,课堂设问要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1.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师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3-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如果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就会失去思辨的机会。

2.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

第四篇:阅读教学的设问

阅读教学的设问原则

作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发布时间:202_-04-21

阅读教学的设问原则

陈水均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重对话(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过程,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的设问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态度,而在一些阅读示范课中,教师有些设问只是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缺少思维价值;有些设问不着边际,学生无从回答,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有些设问远离文本,刻意拔高,不像是在学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设问应遵循可对话性、文本性和开放性原则。

一、可对话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流程是随着师生之间对话展开而不断推进的,教师的设问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如果话题太难,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无话可对,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学生就毋庸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提升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分析和研究自己的设问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找到使学生可以接受的结合点,努力使阅读设问“知己知彼”,百问不殆。

可对话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设问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设问目标模糊,或者范围太大,那么,学生在对话时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当学生朗读完课文第一节,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学生听后流露出一脸的茫然,何谓感情基调?是明快,还是黯淡?是高昂,还是低沉?实在模糊得很,而教师的对话要求是找出文章第一段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并说明它是全文的文眼。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是教师在设问时人为地提高了难度,如果将它改成“作者为何要夜游荷塘?”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比较容易了。又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图片两组》一文,她先让学生看文字和照片,然后要求学生概括《图片两组》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从课堂活动情况来看,学生很难进行正确对话,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设问范围太大,设问难点过早出现,还不如采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散的一幅幅照片中找出其带有共性的内容来,这样学生概括起来也就比较省力。

二、文本性原则

学生学习语文虽说不能与学习课文划上等号,但一篇篇精选的范文不能不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根本依托是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的文本性,就是指文本固有的特性,亦即语言文字在文本中的特定含义和语言蕴涵的“思想性”、“人文性”。根据《课标》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总目标)提高语文素养,获得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应根据《课标》的总目标和能力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精心的设计交流话题,使阅读教学真正能够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譬如,阅读不同类文体的文本,设问应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体,教师设问的话题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观点以及阐述观点的材料之间的联系,设问的重点应放在论证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上。例如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论述非常缜密,语言富有激情和理性,教师在设问时应抓住文章是如何论述“选择职业”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其内在逻辑关系严密。再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起承转合论证严密以及富有理性与激情的语句,并结合具体语境加以体味”(文中多处使用“尽管、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连词和“如果”等假设连词,使语言表达严密而准确,至于富有理性和激情的语句,俯拾皆是,“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等),这样设问既突出阅读的重点,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阅读小说类文体,设问的话题应启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小说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品味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个性化语言。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小说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让学生口头概述,以达到大致了解小说情节之目的)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自然环境:落叶的深秋,房子矮小、狭窄、潮湿,肺炎肆虐;社会环境:一群相濡以沫的社会下层艺术家)小说主人公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告诉我们,他又是一个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些设问紧紧扣住了文本,交流的时候也容易对话。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历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埋头读书的习惯。

三、开放性原则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问题的设计应尊重每一个阅读个体,如果能调动学生都主动参与对话交流,那么设问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开放性的设问为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宽了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供了可能。设问的开放性是建筑在文本基础之上的,是对文本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能满足阅读个体的不同需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维度的。例如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在基本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我提出这么一个话题,“琼珊的康复仅仅靠贝尔曼为她牺牲生命画在墙上的那一片叶子吗?”学生就此展开了多维度对话,有的说,“贝尔曼画的那片叶子是琼珊康复的外因,战胜肺炎还要靠琼珊自己的力量”。有的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外界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琼珊没有苏艾、贝尔曼、医生等周围一帮人,也许早就一命呜乎!”有的说,“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去战胜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又例如阅读《前方》,我们在欣赏作者运用表现手法新颖的同时,更钦佩他对人文关怀的深度,文章富有哲理。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结合文章思考,“《前方》告诉我们什么?同学们的前方又是什么?”同学们就此各抒己见,有的说,“‘前方>是人追求的目标,是理想的召唤,我的前方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说,“‘前方>是人的欲望酿成的悲剧,人时常想离家但又离不开家,即使回家,还是处在无家的感觉,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因此,我的前方是知足而安。”有的说,“‘前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因而前方总是在不断的延伸,人生拥有无限的前方,才会更有价值,我的前方是永远向前。”总之,开放性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诚然,阅读教学设问远不是以上三种原则所能包容的,只是相对显得重要一些,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阅读教学设问在语文阅读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阅读教学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是连接作者、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和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才华和教学艺术也将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_年第2期

第五篇:设问切莫忘本

设问切莫忘本

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中学 唐运东 邮编:638510

部分语文教师误以为填鸭式就是满堂灌,启发式就是满堂问,而且设问跟文本若即若离,缺乏必要的“文本”意识和“人本”意识,设问出现“忘本”的不良现象。

脱离文本,设问不着边际。比如:学完课文《一只小鸟》,王老师这样设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想?学生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明显突破了语文课本身的边界,但语文老师以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为旨,促成了学生“敢说、愿说、会说”良好局面。实际上,学生发言的语文味淡了,品德味浓了。孩子们动辄拿环保这一项基本国策唬人、训人。我们不妨这样设问:“假如你是在场的一个小朋友,看到那两个孩子用弹弓射鸟,你也会射杀小鸟吗?为什么?用读懂的内容试着回答。”这样设问,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利用文本解决问题,以免跳出文本天马行空,随意感想。这样设问紧扣文本,把学语文、用语文联在一起,运用书本之情育学生之心。文本是圆心,设问应围绕这个心儿,开展听说读写训练,而非另起炉灶,用课外知识佐证课内知识,否则,课内消化不良的同学,又被要求引用课外知识解决课内问题。

联读文本,作业形同虚设。比如,学完林海音的《迟到》,教师就习惯布置拖斗作业:课下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一项课外作业,多半是教师说说而已,说者无心,听者也无意,还能奢望学生认真完成这一“花瓶”作业。即使学生愿意课外拓展阅读,也不是误导学生在课文姊妹篇所汇成的文海中“扎猛子”。对于《迟到》延伸阅读作业,不妨围绕课文所习得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牵住课外选文牛鼻子,让学生在文中有目的、有效率的游泳。作业布置不宜画蛇添足,而是检验课内阅读成果推广的试验地。教师布置作业就不能有口无心,随心所欲地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不但加重学生阅读负担,而且收效也不大。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文本影子的观照,用这个影子的亮光,指引学生比较阅读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剥离人本,设问目中无人。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塑造人,充分尊重人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遗憾的是,部分语文老师眼中只有语文知识,没有接纳和消化语文知识的学生。比如:《孔乙己》学完后,教师就设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设问中“悲剧”、“根本原因”专业术语很扎眼,但未必能激发学生探究欲,相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如果这样设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谁?这样一改,学生就会像侦查员一样,把孔乙己的罪魁祸首“拔“出来,并以此为荣为乐,原因在于使冷冰冰的“根本原因”,摇身一变为蹦蹦跳的“罪魁祸首”,这种“拟人化”的设问,增强了答疑解难的亲和力。又如:学完《社戏》,不少教师这样设问:归纳小伙伴们的个性特征。学生对小说阅读这类专业化设问并不感冒,不妨这样设问:双喜、桂生、阿发等几个小伙伴,你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说说他们哪些方面让你喜欢。这样的设问,将读者——学生摆进文本里,而且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独特感受和体验,并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本人。把学生当人看,设问要以人为本。文本是拓展的依托点,只有紧扣文本、依靠文本、运用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从“语感”转向“语用”,才能吸引学生使“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实现三位一体。人本又是解读原动力,增强人物在文本中的存在感,才能缩短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才能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探究欲。

说明文,设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