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java输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阶乘(5篇)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5-810469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4 23:40: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java输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阶乘

import java.util.*;

class SumStratu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Please enter a number:”);Scanner sc=new Scanner(System.in);int x=sc.nextInt();

int n=1;

long p=1;

long sum=0;

while(n<=x)

{

p*=n;

System.out.print(n+“!”+“+”);n++;

sum+=p;

}

System.out.println(“=”+sum);

}

}

第二篇: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解决问题(1)

课题

解决问题(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用分数除法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法解这

类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1.有效利用线段图,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因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依据,所以能否弄清题

中的数量关系是正确列方程的关键。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不但生动、形象,而且题里存在的数量关系也令人一目了然。2.适时引导,鼓励解法多样性。对用除法

解决问题的同学,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清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用方程法和算术法两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7分钟)

复习: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kg,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先确定题中的单位“1”确定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计算,并汇报解答过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1.读题分析。课件出示教材37页例4,指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画图分析。

(1)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法来解答应用题。

3.指名列式计算。

1.认真读题,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的含义。2.(1)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根据条件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写出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质量。(3)比较例题与复习题的区别。(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4)找到题中的单位“1”,即所求问题,设其为x,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5)小组讨论算术解法,并汇报解题思路。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质量,推导出:体内水分的质量÷4/5=小明的体重。

3.独立列式并解答,汇报解答过程。

3.六(1)班有三好学生7人,正好占全班人数的1/6,全班有多少人?

7÷1/6=42(人)。

答:全班有42人。

三、训练深化。(9分钟)

教材第39页第1~3题。(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1.借助画线段图解决问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

2.独立思考写在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并进行评价。

4.一本书看了45页,刚好看了这本书的35,还有多少页没看?

45÷35=75(页)

75-45=30(页)

答:还有30页没看。

四、总结收获。(5分钟)

1.老师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一内容,在具体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这一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处,本节课还涉及列方程、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而这一知识又是进行本节课教学的基础,故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去回忆旧知学习新课,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三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5—18页的两个红点及相关练习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积极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2.体会“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认识和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或查阅报纸的资料,了解社会、自然和科学知识的一些大数据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数量都是用数字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教材 情境图: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每幅图中的数字。

⑴思考:这四个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准确程度是否一样?用约字,说明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引出准确数、近似数的概念:

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字,如我们班有68名同学这样的数,表示的事物的数量是准确的,我们就称它为准确数;而有的时候,数据很大但是不准确,不可能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示,只是用一个与他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如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44万平方米表示的是大约的数,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近似数。

⑴提问:在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平时注意了吗?你在哪里见过或者听过用近似数表示的例子吗?

⑵学生将搜集的数量信息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举例说明什么是近似数。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近似数的含义。

2.学生依托情境图展开讨论,近似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学生相互提问,把自己知道的使用近似数的实际事例说给小组成员听。)3.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判断近似数,那么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图的两个大数,提出问题并出示:

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思考解决:11030大约是几万?178680000大约是几亿?

⑴学生尝试写出它们的近似数。⑵组织交流:

主要让学生看原数更接近那个数,用什么办法更快的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相互把自己的办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讨论时,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你是怎么得出近似数的呢?

预设反馈:11030接近1万,178680000接近2亿。

质疑:你是怎样判断11030接近1万,178680000接近2亿的?

预设反馈:11030的千位上的数是1,不满5,所以离2万远离1万近些;而178680000的千万位上的数是7,超过了5,所以离2亿近些。

2.小结:

刚才在写近似数的时候,都注意了千位上的数和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在11030中5千是一万的一半,千位上如果是0、1、2、3、4,说明不够1万的一半,因此写出的近似数是1万;在178680000中千万位上是7或是5、6、8、9,就达到或者超过了一亿的一半,因此写出的近似数是2亿。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是用“≈”来表示。

板书出示:11030≈10000或11030≈1万

178680000≈200000000或178680000≈2亿

3.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

(1)11030≈1万,那12060呢?13051?14800?试着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谈看法:这些数的大小都不一样,但它们的近似数都是1万。再换个试试!16534?

为什么16534的近似数不是1万而是2万呢?你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万?(引导学生主要看万位后面的数字大小是多少,观察这个数更接近谁。)

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课件,如下。

11030 12030 13030 14030 10030 15030 16030 17030 18030 19030(随着万位后面数字的闪动,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比5小,就更接近1万,比5大或者等于5就更接近2万。进而可知,要求一个比万大的数的近似数,只要把万位后面这一位同5比较就可以。)

(2)178680000≈2亿,那167000000呢?为什么167000000的近似数不是1亿而是2亿呢?你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亿?主要看哪一位?(学生自己说怎么想的)

(3)发现规律

这里有什么规律吗?从哪个数位上的数字能很快地看出一个大数接近几万或几亿?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方法:要看一个数最接近几万或几亿,就看千位或千万位上是几,小于5,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为0;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为0。

(4)出示小电脑:

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展示作业和思考过程,集体评价。

四、抽象概括,总体提升。

1.同学们,我们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小于5的,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实际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用到这种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教师进一步强调提升。

⑴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近似到哪一位就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往这一位进1;小于或等于4就舍去。

⑵思考:用四舍五入法求万或亿的近似数同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相同点:都是把一个较大的数表示成整“万”或整“亿”的数;二者的不同点: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一个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而数的改写只是把一个大数写成了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1。

(1)齐读题目要求,培养学生审题的认真态度。

(2)提出问题:“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或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和结果。2.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2。

(1)指名读出这三个数。

(2)引导学生说出“四舍五入到亿位”的意义。(3)学生独立做。

(4)班内交流,同时进行德育的渗透。3.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5

4.拓展练习:方框里可以填几?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6 讨论:怎样根据近似数确定准确数?

5.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个数省

略哪一以为求近似数,就看这个数位的后一位数,小于5,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为0;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为0。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

11030≈10000 或 11030≈1万 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或等于4 “舍” 178680000≈100000000 或 178680000≈1亿 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5 “入”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⑴上课时从情境图导入,学生用“大约”一词来表述初步感知近似数,而且明白了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⑵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要特别注意省略的数位要求。

2、使用建议:本课重点研究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及应用,近似数的改写是放手给学生自己研究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去研究。

3.需破解的问题。如何区分省略万位后面的位数求近似数与精确到万位?

第四篇:一个数反思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本节课的教学自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教学时我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进行学习,注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列出算式7.65÷0.85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呢?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件制作符合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竖式的展示过程,把过程呈现的很清楚,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

经过课后反思与老师们的交流,我发现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复习环节应该加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本以为学生刚刚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另外考虑到时间问题,复习环节就没有加入此部分内容,出现了在新授环节学生计算不够熟练。为了本节课的学习,建议在复习环节加入两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没有彻底讲清楚“除数为什么要转化成整数”。本节课,我也比较注重“除数为什么转化成整数”,但还出现了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以致于在练习环节学生先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理解错误。

3.在处理“12.6÷0.28”时,环节处理不是很合理。本节课在处理“12.6÷0.28”时,我是直接把竖式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我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建议,此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4.时间把握不够好。本节课,在讲解算理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多,占去了本节的的大部分时间,在处理练习环节用的时间比较短,最后也没有进行课堂总结,匆匆的结束了本节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了自身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

第五篇:《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教案

朝阳小学 王传广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苹果和12块饼干的图片,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 10÷5=2 12÷3=4 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课

1.用圈一圈的方法来教学例题。教师出示6个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口述题目:6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21页的第6题的蝴蝶图。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一共圈了几个圈? 每个圈里有几只蝴蝶?(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蝴蝶,每4只蝴蝶一份,分成了3份。)算式是什么?(15÷5=3)

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每5只一份。)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3份。)

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例2。教师出示12块饼干图,并口述题目: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几份? 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3块饼干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每圈里有几块饼干?(3块。)圈了几个圈?(4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4份。)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

12块里面有几个3块?(因为分成4份,所以12块里面有4个3块。)12里面有几个3呢?(4个3。)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2÷3=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还可以表示什么?(12里有4个3。)

教师小结: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夹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

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略)

五、作业。

java输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阶乘(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