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论实践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s reformation, how the teachers can lead to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by applying the new
theory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gether with the publishing of the outline on curriculums reform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and standards of series of new curriculums, the curriculums reformation of our basic education has stepped into the substantial stage.Many teachers are wondering how they can lead to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by using the new theory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influence on the school life caused by the reformation has been shown in various aspects.To some certiain extent, it is creating brand new professional lives for teachers, calling for the new types of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Furthmore, it helps to build up the new cultu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which the impact has been far more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urriculums, On the basis of new curriculums, the activities among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side the classroom can be reevaluated and the idea and cognition on classroom teaching will be self-examined.In this way, the four unique aspects of orientation on new curriculums classroom teaching have been presented clearly:
Firstly, Classroom is nothing about the stage for teachers performances but for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m.Secondly, Classroom is not a place of training the students, but a place of guiding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Thirdly, Classroom is not only a place for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 place for studing the knowledge.Fourthly, Classroom is nothing about the place for the mo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ur mode, but for the full-scale demonstration of the taeachers education wisdom.Teachers can transfer the traditional idea and change the classroom behaviour from the bottom, develop the awarness of importance of students oriented teaching,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ation of new curriculums, only if teachers can have brand new cognition on the daily classroom in which they are doing their part, the stage and place in whic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ve.
第二篇:KM教学理论下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领域和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帮助,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已然发展成为人才的竞争,因此随着KM教育理论的问世,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文章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在KM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其改革方法,以期克服以往“C#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KM教学理论;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方法
自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结束后,计算机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堡垒。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自1972年,C语言被D.M.Ritchie发明后,由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就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1]。随着社会的发展,对C语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把“C#程序设计”课程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希望学生能掌握一门生存技能,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涉及的内容众多,且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再加上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讲课模式上都使得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在对C语言课程产生畏惧感,以致完全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因此急需对“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改革。而随着KM理论的兴起,为其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改革思路。KM教学理论是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思维导图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中K是指“知识逻辑结构”(KnowledgeLogicStructure),M是指“思维导图”(MindMap)[2]。KM教学理论的宗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本职,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升其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传统C语言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KM教学理论的指导下,“C#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法,以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一传统“C#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
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一)教学重点错误
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科举考试制度,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受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重点放在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上,“C#程序设计”课程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教授C语言时,也是按照一般教学流程来教授,课堂讲授、布置作业及实验,最后把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看作评判学生能力的标准[3]。这种把理论知识学习当作学习重点,从而忽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做法,使得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讲解对学生难以理解的C语言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严重的是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点学习以及问题的解答上,无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上,使得学生一旦踏入职业生涯就会发现自己几年来辛苦的学习无法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会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教材选用不当
一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材获得的,可以说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内容是教学重点的直接反应,在C语言教材中,如果理论多于实践,那么相对的,教师也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反之则会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4]。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及教师历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且理论知识还不能顺应时事的发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落后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每年进入学校的学生人数必然有所增长,造成一个班级人数过多,且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为完成学习进度,使得老师无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无论是什么样的课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在讲台上讲解,不管这科是否需要学生更多实践,学生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也习惯了重点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无论老师在强调什么,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记笔记上面,认为这些理论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C语言实际编写能力自然不会提高,理论知识也会毫无用武之地。
二“C#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法
(一)正确认识教学重点
针对教学重点错误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明确教学重点,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确定一个“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C#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过程化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5]。在这个大的教学目标指挥下,学习模块众多,内容复杂的C语言设计必须找准它的要点和关键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进行扩充和丰容,最后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突出实用性。
(二)正确选用教材
针对教材选用不当的问题,我们在明确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选用符合C语言特点的教材,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对C语言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C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是鼓励他们尝试进行程序设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内容更偏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材,这样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在C语言教材内容的讲解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个情景案例,在解析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同时,把理论知识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让C语言设计的相关知识通过一个案例都串联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大的理论框架,方便学生在编写程序时,更灵活的运用。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推荐适当的参考资料和文献,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让教材为教学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
针对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进行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用C语言设计程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个程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设计想法,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旁进行辅助,解决学生在程序设计中出现的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比较难的数组、指针、继承、多态性等问题[6]。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C语言程序设计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C语言本身特点的影响,使得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安排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其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在KM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改革课程设置,具体方法有要正确认识教学重点,要正确选用教材,要改变教学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关注课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选择适当教材,更新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适应编程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周颖,李葆萍,马超,等.基于KM教学法的知识图开发、教学及评估研究——以《C语言》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4(8):87-92.[2]程钢,杨杰,吴志强,等.SAKAI平台下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应用——以测绘工程“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J].测绘通报,2016,19(9):133-136.[3]蒋宁.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通讯,2016,35(3):11-15.[4]秦桂英,朱葛俊,朱利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36-40.[5]曹晓丽,邢玉娟,贺元香,等.多元交叉教学模式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3):106-111.[6]马海峰,秦桂英.基于MOOCs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50-53.
第三篇: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XXXX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校的校园。学校领导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引领全校教师外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索,走在课改的路上,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课改方案。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观念,教学方式都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交流的地方。
一、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所以,教师首先要善于鼓励孩子,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扑灭
孩子微小的希望之光。在教学中,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 让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轻松、和谐地学习,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课堂上时而静如止水,时而波澜起伏,热闹非凡。每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动”起来了,我为之欣喜。
二、应力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写每节课的学案,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预习提示,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改
中,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它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如果能再加上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就更好了。通过一系列尝试,在我心中“我要学,我要改”的课改意识更浓了。
三、应重视小组建设
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应有明确职责,如小组应选发言人、板演者(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进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老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认识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同时遇到一些问题,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最适合
我们的教学模式。
第四篇:《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装饰画》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一些艺术类院校中的《现代装饰画》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却有待提高,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使用的是工作室教学模式来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改革。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专业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现代装饰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然而当前《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的效率不高,没有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因此必须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装饰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当前《现代装饰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装饰画》课程的前身是《图案与装饰画》,尽管各个艺术院校都非常重视《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将其作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但是《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代装饰画》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装饰画创作能力和综合制作能力。然而当前《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性较低的问题。
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艺术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人们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单一的传统图案与传统装饰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代在变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视野也变的越来越宽广,大众普遍文化与品味都日益提高。这就需要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理论
鉴于社会和市场对于艺术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装饰画》的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此为突破点来进行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室模式在我国各大院校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室教学模式主要是模拟工作室制进行教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改变。也就是将课堂打造成为模拟公司或手工作坊类的工作室,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进行分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由教师进行分组教学。
《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1.在《现代装饰画》课堂上实行分组教学
根据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现代装饰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大约有4至6名学生,来模拟工作室教学,使课堂模拟公司或手工作坊类的工作室。围绕《现代装饰画》的课程内容,教室要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进行选择。
例如教师可以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令每个小组自行选择:①在大小不同的葫芦上绘制地域特点强烈的朱仙镇木板年画,以及包公人物葫芦画、卡通人物葫芦画、水浒人物葫芦画、传统婴戏图等。②油纸伞工艺品组。在空白油纸伞上绘制传统吉祥图案,以及地域特点强烈的“汴梁八景”等③综合材料小幅漆画。利用综合材料绘制“汴梁八景”或具地方特色的漆画作品。④配饰类手工艺品的制作。⑤小型装饰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包括书签、彩绘车挂、彩绘挂件等)。⑥以立体雕塑与浮雕式墙挂饰墙面装饰作品。⑦装饰画的绘制与制作(包括沥粉画、仿古画等);⑧瓷器类彩绘工艺品。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
2.分组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分组可自行调换,比如第1周做装饰画,第2周如果学生觉得油纸伞更有趣便可做油纸伞,教师分组进行教学,主要是将制作各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教给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多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由于课堂的自由性较大,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各组的制作经验,给彼此更多的意见,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的独立性。
分组调换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尝试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也能够学习各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作用,如果某个小组的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些困难时可以及时向教师求助,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其进行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各组可以将自己的制作经验总结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因为每个组都与其他学生所在的组所做的作品不同,所以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各自审视其他组同学所做的作品,在心里与自己所在组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无形中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并且学生能够依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与制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分组教学中实现组内合作
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也就是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工作,可以一同分别制作,也可以流水线式制作。
比如进行葫芦画的组别中,有六个人来完成,这个组的任务是分别完成20个大小不同的葫芦的绘制,这6位同学可以每个人完成3~4个葫芦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一个同学专门完成设计图案与绘制图案,在他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其他同学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切割葫芦、打磨葫芦表面等,4位同学进行上色与绘制的工作,1位同学进行最后的勾线、上清漆与后期处理的工作,这种流水线式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作品的质量,而且与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工作方式比较相像。
实行组内分工与合作不仅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自己小组的学习任务,而且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更加熟悉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工作方式,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4.对《现代装饰画》的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对于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与教学都应与工艺品紧密结合,任何一类作品的体裁都应以地方文化与经济为根本,《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课程改革中也要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本专业的教学模式为“课堂作业等于产品”、“教、学、做、销”为一体,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课程的考核并不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主要是辅导学生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教给学生每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那么考核学生的主体应该是市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会直接投入到市场中看它是否被市场认可。
在各组学生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展销会活动,学校每年都会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举办“六月展销”的活动,主要是用市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考核。在具体的考核中,学生作为销售人员,由学校在开封游客聚集的地方联系好店铺或摊位,学生在这一周的时间轮流进行销售旅游工艺品,所销售的产品全部为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作业,以及三年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的设计作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加具有市场针对性。
结语
本文对于《现代装饰画》的课程改革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只有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第五篇:浅谈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
浅谈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
在课程改革下如何把阅读教学引向纵深,从根本上扭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只重读、说,动脑与动笔严重不足”的状况,在现阅读的教学的基础上,还要研究如何把真正意义上的动笔、写话、写段等练笔融入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以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阅读教学中练笔与平日习作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与学生平日的习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这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练笔的前提。阅读学习中的练笔与平日的习作是有区别的。、从读、写的结合点上看,平日的习作,学生主要借鉴、运用的是在阅读中学到的结构形式、表达方法,进行仿写,在“仿”中求“变”求“新”。而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学生可以结合课文的形式进行仿写,但更多的还是结合或依据原文的内容、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
2、从练笔的内容,平日的习作内容十分宽泛,生活中的见闻、经历、感受等,无所不可一一记录个人足迹,表现多彩生活,因此,从内容上看属于“生活作文”。而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是紧紧以课文为写的材料,或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背景进行生发。因此,这种练笔属于“阅读作文”。
3、从练笔的时间上看,平日的习作与阅读教学是分步结合的。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只引导学生领悟课文
1 的结构特点、表达规律、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最后阶段或其它时间,再组织学生练习仿写。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不仅可以与阅读教学分步结合,还可与阅读教学同步结合。即根据学生需要,可以把练笔随时插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词的内涵、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领悟句段篇章结构方法的过程当中。、从练笔的目的看,平日的习作,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运用和巩固从阅读中学习到的结构形式、表达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更多,更主要是使学生加深与拓宽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在这种练笔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又强化了语言形式,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练笔的篇幅看,平日的习作,低、中年级是以练写句、段为主,高年级是以练写篇章为主。而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因学问的需要,加之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无论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均以练写句子或片段为主。
二、阅读教学中练笔的具体形式、仿写:即仿照课文句、段的语言形式,以课文为内容一句或一段话。如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在学生理解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道理后,启发学生联系你明白的道理,写一段话,从事例中能反映出给予能给别人带来快
2 乐,及高度赞扬这种高贵的品质。、加写、补写、读写:即抓住课文开头、中间、结尾作者有意留下的语言空白,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或想象,加写、补写或续写一段话。如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启发学生在文章开头的前面写一段话,写一写小男孩的家庭背景怎样。再如在这篇课文中有小男孩的第一个希望省略了,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动笔补写一下他是希望的什么?自由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启发学生联想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账子拉开以后”的故事情节。、扩写:即抓住课文概括描写、叙述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或插图等,展开想象生发、扩写一段话。
4、改写:即以课文为内容,进行体裁、语言形式、人称等方面的改写。如学了《示儿》启发学生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生动的记叙文:教学《草地夜行》一课启发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改写老红军战士背着“我”行军的内容。
5、缩写:即将课文或课文中的重要段落,缩写成一篇或一段比较简要概括的文字。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启发学生抓住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缩写成一篇不超过400字的文章。
6、写心得体会:即结合课文或其中一部分的人物、事件、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写出自己读后的收获和感受。例如:
3 在学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我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感受。有的学生说出了要向水滴学习;有的学生说只要有毅力就能做成事情;有的学生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有的学生说他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练笔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学问与练笔的关系。学问是练笔的基础,练笔是对学问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因此,练笔之前务求在指导学生学文、理解语言文字上很下功夫。这样学生动笔时,才会有“法”可循,才会紧密联系课文,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表达内心真实的收获与感受。要防止因重“写”而轻“读”的现象。
2、精心确定练笔的点与形式。学文过程中,在哪儿(是在文前、在文中、还是在文末)启发学生练笔,采取怎样的练笔形式,这要依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及课文的需要而定。有想象、生发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上课对课文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又不破坏课文的情蕴和教学过程的通畅性,这是确定选点与练笔形式的基本要求。
3、给足时间,不走过场。既然精心设计,决定要融写与读,就应舍得给学生动笔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比较从容地思考、想象、表达。老师只要认识到“写”的意义,真正将“写”视为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情感、发展
4 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就一定能挤出时间用于学生练笔。
4、激发兴趣,正确评价。写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情境等,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与热情,让学生以高昂的兴致投入到练笔中去。写后交流时,对文通字顺,密切联系课文,尤其是能够展开充分而合理的想象、表达真情实感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表扬,在肯定与表扬声中,形式正确的评价导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