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关于推进企业转型的几点建议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5-111517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4 12:21: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推进企业转型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开辟循环经济道路是煤矿发展的必须选择和战略选择,必须选择是国家战略政策和企业良知的要求,战略选择是企业做大、做强、做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煤矿由硬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是应对当前煤矿“危机”的有效途径。坚定走“资源循环利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探索推进原煤生产节能减排战略、煤电一体化产业链接战略、煤层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企业战略框架之下,要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工人阶级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要依靠人才工程的建设搭建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要依靠深化改革为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一、坚持发展“3+X”战略

松藻煤电公司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伟大实践同时,以当担的精神和使命,积极应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全力推进绿色矿山、煤炭清洁生产、以及美好矿区等综合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松藻公司形成了原煤生产节能减排战略、煤电一体化产业链接战略、煤层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煤炭开采——煤矸石——发电——灰渣——建筑材料,千方百计打造绿色产业通道”和“矿井安全生产——瓦斯抽采——瓦斯综合利用”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企业内涵式发展已彰显出盎然生机。

松藻煤电公司是重庆市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为保障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显然“煤炭主业”的地位是不能动摇、不可以动摇,而且在规模上势必有所发展才行,同时,这个主业影响煤电产业链条、煤层气产业链条的发展。因此,煤炭主业是如何更好发展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要求,按绿色清洁、经济循环、环保低碳要求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煤炭板块,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和安全高效。

(一)提高煤炭资源回采效率。基于资源的有限性的稀缺性原理,致力于提高资源回采效率,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要坚持现代化高效矿井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资源稀有性定律”,节约资源、贡献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不断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

(二)降低原煤生产的掘进率。降低原煤生产掘进率,不仅是降低煤炭成本、提调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实现生态保护、减少废物排放、节能减排重要途径。企业要把降低原煤生产万吨掘进率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以优化巷道布臵、优化工作面设计等手段,降低掘进率。

(三)降低原煤生产的成本率。煤炭生产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开采的工业损耗也是巨大的,因此,降低成本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涵。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市场经营机制,建立成本定额管控机制,建立班组是成本控制体系,推行“成本预算管理”、“目标绩效管理”、“成本分析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管理降低成本。

(四)推进节能减排战略管理。伴随科技的日趋发达,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全球化环境保护趋势,污染严重的资源型企业将受到诸多限制和约束,如若不加以有效的配臵和利用,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化,项目管理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搞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是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企业要认真领会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和经营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创崭新道路。

(一)统筹五位一体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具体到企业而言,就是加强矿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同步建设,促进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和谐发展为目标,提高员工群众生活质量。当前,我们的任务是:打好做大做强攻坚战,打好科技进步攻坚战,打好安全高效攻坚战,打好文化建设攻坚战,打好和谐稳定攻坚战,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员工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二)全面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母子公司组织格局,在这种大格局下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的改革。一是完善产权结构,积极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尽量吸收诚信、可靠的国有及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以及职工持股等,对非煤产业进行多元化所有制改革,甚至“国退民进”。二是规范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设臵职工董事和监事,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人代表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推进领导人员专业化、去行政化改革。三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所有制改革中,要明晰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登记、完善公司章程、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强化资产监管。

(三)全面深化企业管理。一是抓好“八化”管理。大力推行质量管理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行为管理规范化,经营管理预算化,现场管理细节化,分配管理绩效化,执行管理流程化,操作管理规范化建设。二是扎实推进“四化”建设。推进专业化整合,以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推进管理信息化,以提升管理效率;推进采掘机械化,以增强盈利能力;推进工业自动化,以谋求企业综合能力形成合力。三是抓好基础管理。基础管 理是煤矿把握机遇、促成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认真搞好计划、执行与控制事宜,通过细节管理把握管理流程,使企业高效运转。

三、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企业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帮助职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科技队伍、技能队伍,以职工培训为基础、建立职工素质提升体系,以活动为载体、提升职工科技文化意识,以成果的价值转换为手段、调动职工参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积极性,倾力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依靠主力军队。企业要牢牢把握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以主人翁姿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要加强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新劳动的典型先进事例和先进个人的宣传,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主旋律,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凝聚改革建设正能量;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蕴藏于职工群众中的首创精神和无穷伟力,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松藻矿区。

(二)建设主力军。培训作为职工的最大福利,企业应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强化基层培训和实践培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实施“劳动竞赛”积分制、“素质提升”积分制等激励措施,建设主力军。建立班组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安全管控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文化引领体系;建立赛练机制营造素质提升气氛,建立共享机制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建立评价机制确立班组建设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增添班组建设活 力,建立帮扶机制消除基层管理短板;创建民主型、学习型、创新型、安全型、活力型、温馨型班组,为建设主力军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主力军。总书记指出:“技术人员和工人是企业最宝贵财富。”职工是企业的根本生产力和根本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要努力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要紧紧围绕职工岗位成才这一主体,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技能培训、技能帮带、技能竞赛、技能晋级“四位一体”素质提升工程,让职工成为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的主力军;要充分利用好职工夜校和工会大学校两个平台,切实抓好职工的岗位技能知识学习和培训,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深入开展技能大赛和工种状元赛,不断提升员工素质,要努力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通过职工的素质提升,大力推进职工合理化建议、岗位革新、班组建设、劳动竞赛工作的全面开展,依靠职工的诚实劳动和创新创造,提高生产质量、安全质量、经济质量,为矿区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功立业。

企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升级、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升级、煤矿安全保障系数的升级、经营管理和机制的升级、科学技术和核心技术及生产力的升级、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升级等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力量的迸发。松藻煤电公司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未雨绸缪,许多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现在公司需要把一些工作做的更好细,有些工作需要加快推进,有的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总之,松藻煤电公司举旗致远,构架起原煤生产节能减排战略、煤电一体化产业链接战略、煤层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迈出了绿色清洁、经济循环、环保低碳发展步子,企业内涵式发展已彰显出盎然生机,积蓄着能量,朝着光辉的目标前进。

第二篇:有关推进网点经营转型的建议

有关推进网点经营转型的建议

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农行零售网点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前期网点转型工作更多体现在网点布局优化、功能分区、渠道整合等硬转型上,在网点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绩效管理、服务文化等软转型上的问题尚未触及,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随着硬件的逐步到位,各项软件工作急需推进。网点既是农行从事金融业务经营的基层营业机构利润产生的微观基础,也是农行与客户直接接触、向客户营销产品并服务于客户的主要渠道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营业网点强,则农行整体强,而要使营业网点强,必须加快网点经营管理的转型。

一、加强网点功能定位,提升经营效率

以网点柜面业务量及客户业务种类等基础数据为依据进行功能分设,不必进行“一刀切”。基础的贵宾区、自助区及其他各区域,都尽量按照网点改造要求进行分设,但在高、低柜的分设上,则不必一概而论。应对各网点的柜面业务量及其中的低柜业务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一定的标准,对日均业务量低于一定数量或非现金业务量低于一定比例的网点无需进行高、低柜的分设,仍按现行的综合柜员制运行,否则,势必会造成目前人员紧张与人力浪费的矛盾,增加单位成本。具体表现为按岗位设置人员不够,对分设的高、低柜人员都未能充分运用,有大半的时间空闲,无业务办理。在具备分设高、低柜的网点,其高、低柜人员要各具特色。高柜人员相比而言,因涉及现金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工作严谨,能快速准确办理各项业务,减少客户等候时间和工作差错的发生,而低柜人员则因为以宣传推介产品为主,直接与客户沟通,更注重于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加快实施网点的前后台业务分离,通过集中运营操作降低网点运营成本、提高内控能力。

二、开展客户价值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将高端客户创造的效益与低端客户进行比较分析,使大家明白“二八定律”,从而狠抓个人高端客户的维护和拓展。按照客户对本行贡献的大小划分不同的层次类别实行差别对待,尽力满足客户特别是大客户(三星级以上客户)的需求,根据其具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最根本的,是客户在柜面办理业务时要为其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其感受到“星级标准、特殊待遇”,有“被重视 ”的感觉,这就需要网点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更新,达到一定的标准,包括舒适美观的服务环境,不断改进的营业器具,不断完善的便民设施,热情的服务态度,高效的服务效率,为其专门开设的贵宾窗口等,提高高端客户的忠诚度。当然大众化的服务也必不可少,就是既要有普通客户服务区,又要有贵宾服务区,既要有传统业务,又要有新兴业务,努力形成稳定的多元化客户群,促进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企业文化,塑造网点形象

营业网点经营转型关键靠一支牢固确立农行核心价值观及与之紧密相连理念的员工队伍,这就需要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农行在构建营业网点经营管理长效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让农行“诚信立业、稳健行远 ”的核心价值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在每个员工的思想中扎根,让合规经营、遵纪守法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让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在员工自觉履行岗位职责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坚持把客户满意作为衡量网点工作的重要标准,牢固树立“客户至上、因需而变”理念,着力缩短交易和客户等待时间、改善服务态度、努力降低客户流失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第三篇: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论文

从贷款主体看,个人贷款比重逐年上升。按照贷款主体可将贷款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城镇居民、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贷款,另一类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十一五”以来,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202_年末达到了22。52%,比“十五”、“十一五”期末分别上升12。

6、2。02个百分点。个人贷款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从企业贷款类型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呈上升趋势。202_年末,乌海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27。8亿元,比年初增长26。5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18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贷款增速28。6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39。29%,高于上年同期4。33个百分点,在稳健货币政策形势下,中小企业贷款呈高速增长态势。中小企业贷款的快速增长,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保部分有信用、有市场、有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得到充分信贷支持。

从贷款投向看,加大民生领域贷款投放力度。一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为新亮点。202_年,乌海市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全年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8771套,为确保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辖内金融机构尝试开办了经济适用住房贷款业务。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42万元。二是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202_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6744万元,比年初增加694万元,增长11。47%,微利贷款项目占小额担保贷款余额的85。95%,信贷对微利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已成为乌海市金融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手段。三是涉农信贷持续增长,积极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近年,乌海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由202_年的1275万元增至202_年的36。29亿元。四是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发展,优化人居环境。“十一五”以来,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限制“两高一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支持低碳经济作为信贷重点。202_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贷款余额15。98亿元。

从信贷产品种类看,满足了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近年来,工行乌海分行在全区工行系统中第一家办理银团贷款包销承诺函、第一家办理无银行信用支持信托理财业务、第一家办理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业务,202_年还先后办理了全行首笔国际信用证开征,首笔“网贷通”、首笔商品融资和首笔股权并购贷款等新融资产品业务。农行乌海分行建立转贴现、融资租赁、信托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国际业务、煤炭整合主体等六大项目库,强化重点客户名单制管理。202_年成功办理全区农行首笔2亿元国内信用证业务,成功办理了全区农行首笔电子银行汇票业务,金额100万元,实现了金融产品的创新。202_年,建行就开始尝试从非信贷表外业务来解决大中企业的融资需求,引进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收购企业的股权,但不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约定一定的收益,到期企业购回其股权的一种信托理财融资。从202_年至今,建行乌海分行通过信托计划发行,累计为大企业融资30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信贷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

(一)存与贷的矛盾———资金外流,信贷投放不足,造成存贷结构失衡。由于产业结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乌海市很难寻求到符合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难以抵制信贷投放的冲动,不得不寻找信贷投放的新途径。202_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跨区域投出信贷资金69。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43%,高于同期7。2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86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0。24%,高于同期8。84个百分点。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出于规避风险和选择优质客户的考虑,对资金配置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邮储银行在改革后信贷业务发展仍然缓慢,存款和存款增量分别远大于贷款和贷款增量,资金“抽水机”依然在攫取有限的金融资源。从202_年至202_年全市存贷款变化形势来看,考虑银行机构剥离、核销、置换等多种因素,存贷差也由202_年的25。98亿元扩大到168。83亿元,信贷投放不足引起存贷市场结构严重失衡。

(二)大与小的矛盾———信贷资金向大客户、大项目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信贷需求受到制约。近年来,由于乌海市大型项目建设和投资有限,国有商业银行逐利倾向明显,风险控制要求增强,导致银行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趋同,差异性很小。对所谓优质客户的竞争日益激烈,多头授信问题突出,贷款越来越向辖区部分尚处优势地位的企业和行业集中,特别是大额贷款向优势行业及重点企业的集中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监测,202_年至202_年,乌海市5000万元以上贷款大客户从23户增加至72户,大客户贷款总额从40。29亿元增加至181。58亿元;5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从57户增加至292户,贷款从45。8亿元增加至222。87亿元,信贷资源配置倾向于大客户、大项目。信贷资金向“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信贷资金过分向“大户”集中是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当期效益,但当政策及市场因素发生变化,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减弱,企业生产经营就会出现波动,信贷风险积聚,从而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地区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在“大客户”,客观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抓大放小”的结果是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发生严重偏差,风险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制定科学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策略,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

(三)新与旧的矛盾———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传统垄断行业,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乌海市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小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性的问题相当突出,虽然近年在产业转移、升级等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但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焦、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目前稳健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受到严控,金融机构更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收益最大、风险相对较低的领域,而且乌海市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多方面因素使乌海市信贷投入集中度高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202_年末,乌海市银行业信贷资金大量流向煤焦、交通、化工、建材等传统垄断行业,四行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8。83亿元、34。44亿元、33。34亿元、16。92亿元,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4。12%,四行业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13。23%,新增贷款客户集中度偏高将会助长企业的投资冲动,信贷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对接续替代、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却显得较为薄弱,没有针对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信贷产品来满足这类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四)长与短的矛盾———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使流动性受到威胁。乌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导致银行中长期贷款高位运行。202_年,乌海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大增对GDP增长贡献明显,同期GDP取得了17。5%的增长。同时,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阶段,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202_年末,乌海市银行业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172。95亿元,占贷款总额53。17%,高于短期贷款比重11。8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对近年自身信贷资产质量的考察,发现中长期贷款的总体质量明显优于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不少银行存在偏好中长期贷款倾向,其原因:第一,从安全性角度看,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是政府重点扶持的、有财政资金担保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性设施产业,以及有房产抵押的住房按揭,信贷资金安全度相对较高。第二,从盈利性角度看,中长期贷款具有金额大、管理成本低等特点,而利息收入高,总体赢利性明显优于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占比过高,影响资产负债结构的均衡,使流动性受到威胁。

(五)进与退的矛盾———“两高”行业贷款受到国家严格控制,部分贷款退出难度也较大。乌海是一个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依托资源优势,从202_年开始,高载能产业快速发展,为乌海市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乌海市的高载能、煤焦化产业成为调控重点,先后关闭取缔了数百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而与这些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煤炭、电力等行业蕴藏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显现。另一方面,环保政策趋严,对信贷资金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从乌海市辖内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看,主要存在综合能源消费煤量超标,综合耗能高,面临“两高一剩”行业有水泥、电力、焦炭等行业,涉及辖内银行业大量贷款。对“两高”企业进行治理,从长远看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但短时间内由于涉及社会资源的再配置、劳动力的再安置、信贷资金的再调整等多个方面,一旦企业陷入困境,风险容易转嫁到金融机构。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改变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着力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着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二)找准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继续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金融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有效促进、扩大内需,执行好差别化放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三)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以“信贷杠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信贷原则,通过信贷结构调整,统筹配置信贷资源,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在建重点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在保证支持市级重点续建和收尾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适当安排信贷资金支持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链条长、投资效益好的市级重点新开工项目。合理安排新开工项目贷款,把握新增中长期项目贷款额中新、老项目比例在“2/8~3/7开”。通过发放并购贷款或其他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严把信贷关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投放,禁止向国家已经明确为产能过剩产业的企业和项目盲目贷款。

(四)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合力,提供多样融资渠道。银行证券保险业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共同发挥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例,既需要主要商业银行推进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新的中小型银行机构,扩大银行服务的覆盖面和供给能力。又需要加快推进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资中小企业聚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通过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途径,提供丰富多样的融资渠道。

(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按照“政府主导、央行参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征信系统建设,推行“信用社区”创建工作,继续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评比,不断优化城乡信用环境。认真开展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工作,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和金融风险的认知度,不断增强金融意识、信用意识、守法意识和市场意识,营造和谐安全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四篇:构建和谐企业推进转型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推进转型发展

宝钢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出具有行业竞争优势并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速度,宝钢发展的企业系统创新(ESI)的经营模式让宝钢发展保持了长久的活力;这些现代企业的精神与方法都是宝钢发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所必需的,这些都凝结成为宝钢发展的企业文化。

只有和谐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宝钢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出具有行业竞争优势并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速度,宝钢发展的企业系统创新(ESI)的经营模式让宝钢发展保持了长久的活力;这些现代企业的精神与方法都是宝钢发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所必需的,这些都凝结成为宝钢发展的企业文化。

一、和谐企业的特征

和谐企业应该属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派生。和谐企业,至少从四个方面上体现:首先是干群之间的和谐关系。当前影响企业不和谐的因素诸多,例如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扩大的收入分配使阶层分化加剧,仇富心理也滋长起来。讲公平公正,就是缩小分配差距,协调好各种矛盾,构建和谐企业,第二是干群之间要和谐。和谐企业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当前企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内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构建和谐企业要倡导廉政自律,其核心含义是发展民主监督机制。第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和谐,缺乏诚心,不讲礼貌,不守秩序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倡导“诚心友爱,安定有序”的道德要求。第四企业文化。只有和谐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宝钢发展用创业精神所衍生出的以用户为导向的文化弥漫了整个组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关注作业过程中的每项流程,抓住点滴降本机会,用智慧攻克难题,用坚持战胜困难,满足用户需求,为公司健康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宝钢发展的企业系统创新(ESI)的经营模式让宝钢发展保持了长久的活力;这些现代企业的精神与方法都是国企深化改革所需要的,这是宝钢发展企业文化给人的一般印象。

二、构建和谐企业的几个要素

一是党建工作。首先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宝钢发展不锈钢作业管理部党建工作为例,我们认为党建工作应紧贴工作实际,以提高生产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目标,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新方法,并将创新这一主旋律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确保不锈钢作业管理部全年工作目标的实现,提升职工整体素质、构建和谐企作出积极的努力。不锈钢作业管理部党委结合工作实际,把党建工作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突出一个主题、抓住两个重点、寻求‘三态’统一,围绕四个环节”:即突出“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为主题,抓住“围绕提高能介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和一体化融合”两项重点;寻求“企业形态、职工心态、文化神态”的‘三态’统一,围绕“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建长效机制”四个环节,潜心致力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不锈钢作业管理部的“软实力”。

二是激发活力,提升本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样以不锈钢作业管理部为例,必须坚持舆论先行,营造良好氛围。推进管理部机构瘦身、业务优化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为把一腔热情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和强有力的执行力,真正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融合”走向“化合”,不锈钢作业管理部党建工作做到:1.在工作安排上突出超前性。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会议和每二周一次政工会议,对党建和政工工作作超前考虑,及早安排,明确任务要求,按照分工的原则认真抓好落实,形成布置、落实、检查、反馈,紧密衔接,运转畅通的工作机制;2.在工作落实上突出创造性。要求注意了解公司大局,把认真落实公司精神与不锈钢作业管理部实际情况相结合,适时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在工作协调上突出实效性。要求对公司决策的事情要主动协调,对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要着力协调,并注意协调的方式、方法和效果,为确保政令畅通和日常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是激发活力推行宝钢发展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在管理。宝钢发展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宝钢发展迫切需要符合公司新一轮发展规划、员工普遍认同的管理文化与之相契合。通过管理文化的力量,规范日常运营,助推公司发展。为此,在总结、提炼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做法,并着眼于公司未来的良好发展,经过充分酝酿,明确了新形势下的管理文化:“严格、创新、包容、透明”。

三、以一流的党建引领和谐企业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开拓创新,也需要从过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汲取好经验、好做法。一个经验是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党对国有企业提出的三大创新的总的要求,其中管理创新是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并列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创新。管理是软实力,是具有根本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不锈钢作业管理部要强制推进改革转型、提质增效,管理部党委首先要服务好党员群众,把国家的政策、钢铁行业的形势和宝武集团、宝钢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规划向员工讲明讲透,再就是服务降本增效,不断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技能水平。在实践中认真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正确处理转变观念与创新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学习技能与提高素质的关系,正确处理员工现有素质与潜在素质的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重心在基层,关键在党建。管理部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工作机制上向一体化转变,工作力量上向齐抓共建上推进,工作重点上向全方位转变,工作方式上向民主开放转变。并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6S管理作为突破口,推进清洁化生产,以点带面推进职工文明素质提升计划的实施。我们之所以选择6S管理作为突破口,就是因为6S活动不仅能够改善管理部的生产环境,还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员工的团队精神。2.开展以党内主题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夯实党建工作为管理部的管理和发展服务。积极开展战高温、“劳动竞赛”系列活动。3.发扬党内民主,认真做好党员的民主评议工作。坚持党员“三先”(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落实党员“三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精神,确保党员行使正当权利和民主权利,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4.发挥好党风监督岗的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贯彻民主集中制和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严肃执纪问责,牢牢把握底线”为主题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树立一批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以“一册一课一栏一片一会”为载体开展廉洁教育。5.关键岗位人员诚信、廉洁学习教育。着力培养一支好的骨干队伍,让党员干部真正牢记“立党维公、执政为民”。关键岗位人员每半年一次,向组织说明个人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方面的情况,并填写《诚信小结情况记录》、《述廉情况记录》。主管领导要在《诚信廉洁教育学习情况记录》、《诚信小结情况记录》、《述廉情况记录》上确认签字,并将《诚信小结情况记录》、《述廉情况记录》复印存档。6.完善服务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在坚持凝聚力工程制度的基础上,做到“五个长效化”。“谈心”长效化,开展“谈心月”活动。“结对”长效化,开展帮思想、帮技能、帮生活的“三结对”活动。“共建”长效化,开展共建文明班组活动。

和谐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所倡导弘扬的管理文化,鼓励职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把各项刚性的规章制度转化为柔性的价值观、经营观,形成统一的理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成员工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在内部形成一种共同学习、不断创新的良好氛围。创造和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集聚全员智慧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我们宝钢发展融入和?C社会,加紧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发展与和谐的现实要求。

第五篇:推进科技创新,助推企业转型专题

持续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际华3536

马勇

近年来,国内服装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向两大方向分化越来越明显,一类企业是以突出品牌营销、国际贸易与文化创意的时尚都市型方向发展,另一类企业则是转向以科技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产业专精型方向发展。际华三五三六公司的发展战略偏重于后者,即产业专精型。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实施科技强企战略,通过“强市场、强科技、强生产、强服务”,达到“制造成本低、产品质量优、生产效率高”,逐步实现企业由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变的目标。

一、企业简况

际华三五三六职业装有限公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三六工厂),是世界500强企业——新兴际华集团旗下的骨干企业,全国服装百强企业,四川省优秀职业装生产企业,长期专业从事军需被装产品、各类职业服装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服务,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国家规定的14个统一着装行业服装供应保障的骨干企业,国家特种劳动防护服定点生产企业,国家民政部应急救灾产品定点生产单位,四川省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全国质量诚信示范单位。

二、企业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情况

1、持续抓科技创新体系、机制建设。公司先后制定并完善了《专利管理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制度》、《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管理办法》、《研发经费管理制度》、《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培训制度》、《技术人才特殊津贴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15项管理、激励制度与办法,形成了公司健全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支撑机制和运行机制。

2、抓硬件设施建设,公司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投入一千余万元,规划并修建了研发大楼、服装展示厅、模板设计制作中心等功能完善的科技创新场所和环境。

3、加强科技创新机构和科技人员的配置,积极搭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公司成立了科技创新管理领导小组,先后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公司于202_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2_年又成为首批“四川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公司在两个中心下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技术部、质量部、成品质量抽查组等职能部室,同时还建立了“马勇设计工作室”“青军模板工作室”、“友双工艺工作室”、、“春儒维修工作室”等各科技创新专业工作室,配置科技人员140人,其中专职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团队成员近70人,保证了企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施。

4、加强产学研合作,多途径推动企业创新工作。公司利用两个省级中心为平台,分别与成都高等纺织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共建“际华职业装研发中心”等企校合作共赢协议,实施服装设计、工艺等科技创新课题的研究,共同设计、开发高性能、高功能和特种防护职业服装,开展科技人才培训与技术交流活动。

三、持续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1、以市场为导向,本着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成本的原则,坚持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项目为纽带,公司每年超前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版型及新产品20多个系列,举办两次新产品推介会,推出功能职业装、商务及休闲系列外装、衬衣、裤装、户外服等新产品品种,推动企业产品升级。

2、落实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战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设备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公司研究和实施重大设备技改项目与大型技术装备最优化引进方案,并先后投资近三千多万元(其中政府项目资金近300万元),引进瑞典ETON服装智能吊挂线,美国格柏服装CAD设计制版系统。CAM服装裁剪系统等先进装备,经过技术消化和论证,寻求劳效提升、产品品质保证、技术设备利用最优化。

3、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企业专有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形成公司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每年申报专利十余项,目前公司共拥有专利成果33项。

4、积极推行生产组织模块化,生产制造工艺模板化的“双模化”生产组织模式,推进企业向管理精细化转变。开发和推行服装“双模化”技术,一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10%以上,助推企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二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订单交期保障能力及执行能力,以帮助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应对小批量、多品种产品,实现快速联动;三是提高产品品质,为公司追求完美质量,打造职业装第一品牌、高级定制高端品牌奠定基础;四是可形成标准化工序,使复杂工艺模板化、标准化、简单化;五是通过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制造模板专用技术,积累公司知识资产,保留职工的技能与经验。

5、实施员工智能考勤系统、财务核算ERP、协同办公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转型升级。

关于推进企业转型的几点建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