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当代小说概论笔记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5-1077449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4 17:49: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代小说概论笔记

当代小说之始:从时间上当代小说的基点(从主题学出发)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梁启超:小说可以“兴国安邦”称为“小说界革命” 文学研究社:文学写人生了,称为“人生小说“

创造社:为艺术的小说(风花雪月,优雅脱俗)而后更看重小说的社会功能。

1940年初,《讲话》发表,文学成为政治工具,影响到70年代初。

抗战时期:国统区和敌占区盛行小型文艺,解放区盛行赵树理等人的小说,李季诗歌红极一时,其实是对传统原味陕北民歌的粗暴改编,失去原貌。

十七年(1949-1966)文艺充满虚假,但作家认为自己很认真,富有生活气息(统一化,政治性,革命性)

反思文学主题

一.揭示左倾思想的根源 : 古华《芙蓉镇》

张一弓《犯人李狗的故事》

王蒙《布礼》 《蝴蝶》

二.反思普通人的历史责任问题

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控诉左倾思想对人性的毁灭,歌颂人性和人情: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刘心武《如意》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戴厚英《人啊,人》

小说的特点:形式上,从短篇进入长篇,作家急不可待的心情发泄。作家特点:多为中年人,经历过反右运动,小说主角多为年轻人。

旷了节课之后

二.对自然历史文化和人的关注

1981,汪曾祺《受戒》:对生活、自然生机的热爱

1982,刘心武、冯骥才、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讨论小说的样式。1982-83 《离离原上草》

1984-85 文化寻根

代表:阿城(1949年生)《棋王》、《孩子王》、《树王》(三王)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郑义《远村》

三.感觉、意绪、心理和性

寻根文学的新变化(情绪小说)

刘索拉.表现现代人的普通感受和心理 《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

毕淑敏 《美好的性是阳光下的恐惧》

1988年

陈思和、王安忆《两个69届初中生的对话》

张贤亮.最早涉性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之恋》——三恋

、《我爱比尔》、《长恨歌》

刘恒 《白涡》、《黑的雪》、《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白涡》:揭示中国知识分子传流的文化心理、性心理和躁动心态,审视了知识分子的多重性。《伏羲伏羲》:从民族文化视角,具体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渴望、性行为及性体验和悲剧性的结局。

四.生存与死亡的主题 演变路线1987-1988 马原《上下都平坦》 洪峰《极地之侧》 余华《活着》

格非《迷舟》(《收获》1987.6期)主题:生是艰难的,死是容易的 多元主题

1988-89年,小说主题有出现综合倾向

王春波《神吹》(《收获》1988.1期)

江灏《纸床》 价值:不自觉地写出了传统人格的人无法改变自己境遇的悲剧 池莉《烦恼人生》 关注人生,并以充分原色化的笔调表现出来。

1990年代的小说 :数量大,但大手笔、大制作缺乏,发人深思的作品寥寥无几。

21世纪以来的小说

新现象:网络小说,新人类小说,另类小说,美女小说等。

另类小说的意义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上。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对典雅、尊贵仰慕等价值的主动抛弃。

结语:

当代小说已从当纯追求意义价值中走出,进入语言学的审美局面。

第三讲.中国当代新潮小说家专论

新潮小说(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大胆创新和激进实验。1985年下半年出现两个倾向:纪实小说大量出现,新潮小说

1.莫言

1955年生.山东高密 《莫言文集》1-5卷

篇目:<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1985 2期)《红高粱》 《红煌》 《环状闪电》《欢乐》《狗道》《枯河》《复仇记》《金发婴儿》《丰乳肥臀》

莫言小说特点:1.奇异的童性感受能力。2.内在的犯罪感和压抑感。

2.残雪 女 1953 年生 原名邓小华

河南

长篇《突围表演》 《思想汇报》 《苍老的浮云》《黄泥街》《五香街》《山间小屋》

3.史铁生

1953年生 北京

1959年赴延安插队务农

1972年瘫痪

《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苦琴弦》《插队的故事》文集《病隙碎笔》

后期新潮小说家

1.洪峰

原名赵洪峰

男1951年生 东北师大

《奔表》1986 超越了现代观念小说

《朝海》1987超越了文化寻根小说

《极地之侧》1987 超越了对马原形式小说的认同

长篇:《东八时区》《当代英雄》《终年底线》

2.余华 1960年

山东高唐 北师大中文系

《余华作品》三卷

长篇:《活着》 1995 中短篇小说:《世事如烟》《现实一种》《十八岁出远门》 《偶然事件》 《河边的错误》《难逃劫数》《许三观卖血记》

特点:冷峻宁静,叙述空旷深邃高远

3.苏童

男 1963 《1934年的逃亡》

《罂粟之家》《红粉》《南方的堕落》 《米》《离婚指南》 《妻妾成群》(封建家庭对妇女的残害)

苏童与莫言:一条线但二者不同

莫言:张扬野性,崇敬祖辈放荡不羁的生命意志,渲染红色 苏童:批判地审视传统力量,偏爱白色,人物虚弱无力苍白。

4.杨争光 1957年 陕西乾县 山大中文系

先写诗歌,后写小说

《黑风景》 《赌徒》《老旦是一棵树》《从两个蛋开始》《流放》《棺材铺》 审美特征:陕北风情

揭示出贫瘠地区的人们内心的贫乏和外在行动的麻木。《叛徒刘法郎》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批判

《高坎的儿子》《他好像听到了一声狗叫》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转态。美学风格:潇洒,体现出一种哲学抽象意味。

第四讲.现代观念小说

——体现了现代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构成新潮小说的第二个层面

1.生存与批判的主题

代表作家:首席刘索拉 其次是王朔 1.刘索拉

音乐作品《蓝调在东方》《缠》等 小说见前,特征写作就是一种生活而已

《你别无选择》特点及意义: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叙述疯疯癫癫。引起轰动的原因在于它所展示的行为,是一纸宣言,宣告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确立

主题二.表演性 主题三.平民性

在社会面前保持一个普通人的自尊自爱和自我选择。

王朔的小说

1958 北京

现代观念小说的集大成者,坚守此阵地的最后一人。用小说坚守很困难,故转而直间进行干预。

“无知者无畏”的目的:像传统的现存的思想正式宣战,唤起或者搅起人们的变革意识和变革的思想涟漪。

《空中小姐》《顽主》《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是你爸爸》《永失我爱》《爱你没商量》《看上去很美》

主人公特点:形象大致不变(男性青年)。以固定的视角叙述大同小异的故事。人物像是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和徐怀中《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形象的系列延伸。人物大多年纪轻轻,但各个仿佛饱经风霜,熟谙世故,骨子里充满正道。

小说的意义:在于使年轻的读者自信起来,并在生活中得到某种确定的启迪。

专题五。寻根文化小说

85年以后小说三种趋向:社会文学、探索文学、通俗文学。1.探索小说的两种趋向

一.向前看:如张辛欣《北京人》 关注现实,反思历史,表现现代人的骚动。

二.向后看:寻根,主要是寻优根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郑文的《老井》《远村》。努力挖掘支撑着人生存的精神力量。始于《文艺报》文章《他们在寻根》。

小说最早寻根的是:李陀《七奶奶》(1984)、贾平凹《商州初录》

《北方的河》。作家思考的问题:民族如何富强 产生的背景:a.姊妹艺术样式的影响

b.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

c.当时文化热的影响

d.全球意识的交融

e.反思文学的影响

f.寻根倍提高到了理论高度。

什么是根:1.民族集体无意识

2.名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寻根的方法:

1.从原始文化中寻找现代素养

2.揭示整个名族在历史积淀下产生的心理,寻找生存的内驱力

-李锐的“厚土系列”试图挖掘出吕梁山区劳动者的生态和心态。

-《合坟》(死亲)、《眼石》(换亲)揭示了支撑吕梁山百姓 生态的深层心理结构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揭示支撑特定地区百姓世世代代生存的精神、生命形态、生存方式(《渔老儿》话剧《北京大爷》)

3.从民俗学、风俗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文化传统,寻找名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模式

-贾平凹的《商州初录》《浮躁》《高老庄》 ——借田园山水,描摹民情世风

-阿城的《棋王》寻找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与审美意识,《孩子王》山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望,《树王》对传统文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认同。

-韩少功则关注湘西地域文化。

三.寻根作家的共同追求

1.对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强烈追求

试图在深厚文化背景的显现和历史、现实及未来的取舍中,把握人生。

四.寻根文学的不足

-王东明《寻根文学从亢奋到虚脱》:

其一:寻根的身体力行者理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其二:存在盲目性和随机心理

其三:文化视野狭窄,排斥主流文化,偏爱地域文化和俗文化。

(姚霏《旧村杂记》)

五.关于后寻根文学

后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1.仍然是寻根文学的一种延续,作者是一群被认为探索中的年轻人。如莫言的《复仇记》

张炜的《春天的愤怒》

3.从以往的历史生活中揭示艰难的人生,写出人格与历史文化的冲突。

代表人物:刘震云

《塔铺》1987《新兵连》1988 运用一定的想象力和人类学知识,挖掘内心深处的体验,以此对原始状态这种环境做一种超验的验证。如张一功的《猎狐》

这类作品出现的意义:对原始洪荒的描写,培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既是寻根文学的延续,又使超验这种技法走向成熟。

4表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和反思历史

-乔良《灵旗》

-周梅森《国殇》《军歌》都表明了对历史的新思,史铁生对《国殇》的评论:写出了历史的不确定性。5后寻根文学的新特点

1985年周介人概括当年文学的变化:-生活已不能用故事来概括-故事已不能用人物来推动-人物已不能用行动来解释-行动已不能用理性来规范

第二篇:工商行政管理概论笔记

1.对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 行行政处罚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市场经营主体的违法

行为说作出的处罚制裁。主要的种类 警告 罚

款 没收非法所得财产 责令停产停业 暂扣或吊销许可证 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 与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

节相适应,遵循合法 公正,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作出的处罚决定必须事实清楚 证据充

分 手续齐全。

2.行政复议的特点

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活动,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

了其合法权益,而向上级行政主管申请撤销变更

行政措施,由该法定行政机关受理,审理、决定的活动。特点是行政机关的活动;向行政机关提

出行政复议申请的只能是与某一具体行政行为有厉害关系的当事人;管理相对人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才能申请行政复议;行政机关只能在自己管辖的事项范围内进行行政复议。

3.监督管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意义

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竞争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保护经营者和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4.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

合同履行是指当事人按照约定完成合同义务,实

现合同权利的行为。也就是债务人全面地适当地完成其合同义务,是债权人的合同权利得到完全实现的行为。原则合同履行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协助履行原则。

5.广告管理含义内容依据和作用

广告管理是国家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依法对广告

内容、广告活动主体的资格和市场准入条件、广

告活动过程及行为等进行的监督管理。广告管理的依据是《广告法》和广告管理的规章以及政策

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的管理必须以法律为

依据,依法管理《广告法》是广告管理的主要依

据是我国管理基本法规,是广告活动的基本准则。是调整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客户以及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原则制定并监督实施广告准则;

制定各种行政措施,广告活动主体的行为;开展

广告审查工作。内容制定并监督实施广告准则;

制定各种行政措施,规范广告活动主体行为;开

展广告审查工作;查处广告违法行为。作用传播

市场信息开展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的利益引导

消费

6.市场经营主体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市场经营主体是经政府批准进入,以营利为目的的,依法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经济实

体。特点:营利性;独立性;相互间的关联性;

竞争性;灵活性;平等性;法律规范性。

7.消费者协会的职能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2条具体规定了

消费者协会的七项职能,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

和咨询服务;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就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

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进行调查、调解;投诉事项涉及

商品和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

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

益的行为,支持受害者的消费者提起诉讼;对损

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

以揭露,批评。

8.工商行政管理一般内容

市场经营主体的资格确认和管理;进入市场和服

务的管理;市场经营主体的竞争行为管理;对各

种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查处。9.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

注意现代互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规范市场主

体的行为;调整市场主体间的关系;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10.市场经营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市场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仅都与法律和社

会道德密切相关,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的内容总是通过与之相应额义务表

现出来的,义务的内容又总是由权利的内容所决

定的;市场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只能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才能使自己享有的各项权利有更可

靠的保障,同时也为不断扩大各项权利创造了条

件。

11.市场竞争行为的特征

市场竞争行为是指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竞争过程

中获得某种经济利益的行为。市场上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而不包括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门的消

费者的消费行为;目标是利益最大化;生产经营

者与竞争对手展开的较量和斗争;市场竞争行为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产品购买者的“货币选票”;

市场竞争行为的最终平角标准是否有利于消费者。12.工商行政部门对合同监督的主要内容 合同法制的宣传指导开展合同的法制宣传是合同监管工作中一项长期性任务;做好合同示范文本印制、发放和运行工作;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是使企业依法签订和履行合同,加强自我约束,搞好自身合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合同鉴证鉴证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合同当事人的自愿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审查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加以证明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

13.维护市场秩序的方法 主要的方法是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市场监督检查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企业个体经营者执行国家的市场法律法规的情况实行监督,对违反市场

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检查、纠正和处罚的活动。

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两种形式。社会监督是政府监督的一种补充形式。基本条件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的科学和健全;经济管理体制合理;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1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特征及产生的原

不正当竞争又称不公平竞争,是在市场经济活动

中采取虚假、欺诈和损人利己等手段,损害国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特征,行为是违反诚实守信和商业道德的行为,它以虚假、欺诈和损人利己等手段形式;在行为结果上,侵犯了他人权利,尤其是侵犯了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利益;行为是损害竞争机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即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原因经济利

益的驱动;部分生产经营者商业道德意识差,法

制观念淡漠;竞争规则不健全,立法滞后,社会

控制不力。

15.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干预市场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限制垄断促进竞争,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自己的行政执法,实施国家关于限制垄断、促进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市场机制正常的运作;促进市场

信息的完善,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之一,工商行政机关通过对商标、广告等的依法

管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的正确提供和

传播,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完善的问题。

16.制定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应遵循的原

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法制稳定与因时制宜相结合;法制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依法而立并注意法规间相互街接。

是指以工商行政管理为内容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执法中所依据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形式一般包括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内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性质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经济法的基本属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

法律效力条件立法主体合法立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形式规范

17.违法广告行为处罚种类

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公开更正;通报批评;没收

广告费用;罚款;停业整顿;停业广告业务。

18.商标管理含义及其内容

商标管理是指商标管理机构依法确立、保护商标专用权,指导、监督商标使用活动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是商标管理的只要依据两个方面的内容商标注册过程的管理;商标使用过程的管理。

19.我国消费者保护法特点

消费者保护法侧重于保护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给予一定限制;消费者保护法多为强制性规范,对传统的“契约自由”进行了适当的限制;消费者保护法已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无过错责任”。

20.维护市场秩序的含义、内容和原则

维护市场秩序是指根据市场规则,监督检查市场

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对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依

法进行查处,保护合法的市场行为,取缔和打击

非法的市场行为。

内容 依据市场规则,监督检查市场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确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那些事违法的;

处罚制止违反市场规则的市场行为及其主体,保护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及其行为;在监督检查市场行为的过程中,发现现有市场规则本身有无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原则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1.合同应具备的条款

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合同当事

人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数量,确定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大小的尺度;质量,标的的具

体特征也就是标的在素质和外观形态的综合;价

款或报酬,当事人一方向交付标的的一方支付货

币,它是有偿合同的主要条款;履行的期限地点

方式;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出现违约行为对过错追究的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21.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实施的特点

工商行政管理法规主要是通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行政执法的方式来实施的。无须执法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则是法定取权所规定和要求的一般无

须当事人事先请求;具有自由裁量权,在法律规

定的原则和范围内的自由处置权;必须发布命令,司法机关只能适用法律不能自行制定法规。工商

行政管理机关则在适用法律时必须发布命令;作为当事人必须接受监督,司法机关独立审判,依法办事,始终以仲裁者身份出现。

22.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原则

登记注册管理主体明确;依法独立核准登记注册;

实行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准则主义和审核相结合;逐步实行注册官制度和登记注册代理制度的原则。

23.合同变更的条件

合同变更是指在保持合同主体同一性的前提下,对合同内容所作的改变。原已存在合同关系;变

更的是合同的内容;须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

按照法律要求的方式。

24.日本价格管理主要特点

日本价格管理体系是在《物价管制令》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价格受政府的影响较大;对价格进

行法制管理;多层次的灵活有效的价格管理体系。

25.工商行政管理的手段及其运用

主要手段是经济行政法律在我国国民经济管理

实践中,政府还经常运用思想教育手段,就是通

过舆论宣传教育,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表扬或批

评发布号召等方式对有关经济主体进行规劝和

引导使其经济活动符合政府特定目标,在国民经

济管理工作中应对这些手段加以综合运用,总的原则是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要符合中国国情,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和其他手段为辅。

26.我国消费者保护法体系及其特点

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

商品服务质量保障的法律法规;关于维护消费交

易公平的法律法规;光宇消费者安全法律法规;

关于商品、服务标识管理方面的法律;关于规范生产经营者价格行为维护正常秩序的法律。特点消费者保护法侧重与保护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

给予一定的限制;消费者保护法多为强制性规范,对传统的契约自由进行了适当限制;消费者保护

法已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无过错责任。27.工商行政管理中行政处罚含义

行政处罚是指国家特定行政机关依法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个人组织的胭脂红行政行为。警

告罚款没收非法财产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

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应

注意的问题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实施中的行

政处罚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市场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所作出的处罚制裁

象征处罚的主体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应当与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清洁相适应,遵循合法公正公开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作出的处罚决定必须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手续齐全。

28.营业登记与企业登记注册的区别

营业登记是登记注册管理机关对在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不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审查核准,并发《营业执照》确认其

合法经营权的登记行为。

营业登记与企业法人登记注册都是对市场经营

主体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登记注册机

关的一种执法行为,都直接产生法律效力。营业

登记的对象是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而是以自然

人身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营

业登记审查的主要内容是申请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的条件;营业登记的效力是确认企业从事生产

经营资格而不是企业法人资格。

29.日本禁止垄断法主要内容

禁止垄断法从保护自由企业制度和经济民主化的基本立场出发,为保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

明确提出禁止垄断法的目的;界定了私人垄断、不正当的限制交易和不公正的交易方法;规定了

禁止私人垄断、反对不正当的限制交易和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具体措施。

30.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同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合同法制的宣传指导开展合同的法制宣传是合同监督工作中一项长期性任务;做好合同示范文印制发放和运用工作;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这

一活动是使企业依法签订和履行合同,加强自我约束搞好自身合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合同鉴

定。

31.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般职能

管理工商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注册;

监督检查市场竞争行为,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案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组织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对各类市场经营秩序实施规范管理和监督;管理经济合同,查处合同欺诈行为;监

督管理商标注册工作;管理广告发布与广告经营

活动。

性质国家行政机关经济监督机关行政执法机关

权限划分依据管辖的区域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效率管理政策的统一性

32.消费者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安全权);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收的服务的真实情况权利(知情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利(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倍偿的权利(求偿权);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社会团体的权利(结社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获得有关知识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起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受尊重权);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权利(监督权)

33.价格歧视的含义类型

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而规定的不同

价格,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高于另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第一类企业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批量单位的产量,而且这些价格还因人而异。第二类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制度的价格相同,批

量作价。第三类按不同的买者规定不同的价格。

34.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设置的原则

依法设置原则机构设置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原

则和程序并用法律规定政府机构的性质、地位职

权编制工程秩序和方法;精简原则机构设置必须根据任务和需要,分工合理,职责分明,层次简化管理幅度适宜;统一原则机构设置必须形成一

个科学完善统一的组织体系,为着一个共同目标

去完成管理任务;效能原则行政组织能最大限度

地发挥其功能取得最佳行政效率效益从而达到

一定行政目标原则。

35.登记是经营主体享有权利的前提 市场经营主体的权利,首先必须经过国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审批登记,才能取得享有生产

经营权利的资格权利和法律是紧密相连的,享有权利就是获得一种法律认可资格;不同的市场经

营主体所享有的生产经营权利是不同的,必须通过登记予以明确;通过登记,对市场经营主体的法定权利要素进行审查,明确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其权利能力的可能性;通过登记,明确市场经营主体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财产范围;在登记过

程中,本身就存在着某些资格的确认和权利的赋予与限制。

36.商标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形式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商

标的;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1.国民经济管理

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对国民经济进行的管理。国民经济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的综合性层次性复杂性国民经济管理包括了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管理包括对整个国家经济管理也包括地方政府对其当地国民经济的管理从过程看包括国民经济决策经济调控国民经济监督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烦人可持续发展,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为企业

和其他市场经营主体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

境 2.工商行政管理手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来规范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手段严格的强制性明确的规定习惯相对的稳定性

经济手段政府按照一定的目标调节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机制特点是利益诱导性和间接性利用

物质利益原则来诱导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作出的相应反映。行政手段政府依靠权力用来

调节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行政命令强制性直接性纵向性稳定性

3.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主要因素)消费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重要因素)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

格对价格的预期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其他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

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的长短

4.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几个方

限制垄断解决外部影响问题提供适当水平的公

共产品提供信息服务 5.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含义和内容 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

制度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中央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责范围的划分基本制度等。内容机构设置权限划分

改革内容机构改革领导改革机构改革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只能配置,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

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统一协调的工商行

政管理组织体系领导体制改稿是工商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的核心目的再于通过对省以下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实行垂直领导来强化市场监督和行

政执法的同一性权威性有效性意义有利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效抵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化职能,公正执法更好地监管市场有利于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4.市场经营主体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是国家管理只能的重要体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忠告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市场经营主体正常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市场经营主体、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尤为

突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市场经营主体增

强自我约束机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及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注重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质量;正确处理好监督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应将两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容对市场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资格的确认和监

督管理;对市场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和

监督管理。

5.企业法人含义和特点

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经主管机关或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从事

经营性经济活动的组织。特点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经核准登记注册成立;设立的目的是从事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企业法人最本质特征是与

机关法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相区别的关键;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

登记事项公司名称公司住所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注册资本公司类型公司经营范围经营期限股东

6.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管理的意义原则 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竞争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保护经营者和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原则必须维护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必须

维护充分的市场竞争;必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7.合同 特征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意

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

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益义务关系为目的合同一经成立其中约定的权利义务便发生法律效

力。

订立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依法就合同内

容经过协商一致,达到协议的法律行为。

原则主体必须有法定资格当事人的委托代理必

须合法合同形式必须符合法定形式

程序要约承诺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报酬履行期限地点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8.商标概念特点作用

是商品的特点标志是由文字字母图形记号及其

组合构成,用以区别不同生存者和经营者的产品

或服务的标志

特点商品的标志具有排他性可以通过树立信誉,标示商品的特定质量。

作用区别商品来源促进生产者努力提高商品质量便于广告宣传鼓励正当竞争。

9.工商行政管理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

通过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制止违法经营,防止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通过多各类市

场的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各种市场违

法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为消费者提供公平、安全的消费环境;通过保护名牌商品,打击商标侵权行为,维护商标信誉,为消费者购买优质商

品创造条件;通过对广告的监督管理,查处虚假

广告和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

通过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打击和查处侵害

消费者权益的各种违法违章行为,保障消费者权

益。

10.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和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必须遵守资源原则;和解的范围限于当事人可以处分的权利和义务;协商和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第三人的利益

10.美国反托拉斯法内容

谢尔曼法是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基础任何以托拉斯法或其他形式做出的契约、联合共谋均属违法任何垄断着或企图垄断者或与外国间贸易或商业之任何一部分者均被视为刑事犯罪;联邦贸易

委员会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鲁滨逊波特曼法。

11.美国企业结构特点

以自由企业制度为基本原则垄断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多种企业形式并存

12.德国社会体制特点

保护竞争,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对市场进行必要的适度的干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正

13.德国反对不公平竞争法内容

于1986年出台反对市场上一切违背良好习俗的行为否则便对其追究法律责任;禁止非法广告分

别是使人可能曲解的广告极易诱惑消费者的广

告宣传和经销方式;禁止行贿受贿行为贿赂职员出卖商品秘密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

社会历史背景

(1)

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

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第三章社会

1.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

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功能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概念及功能

5.社会运行的概念

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6.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

3.文化堕距的概念

4.文化的功能

5.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怎样正确地对待非评比性文化

6.文化的结构

7.解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并进行简单的评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2.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社会化的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6.早期社会化困境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7.如何正确地看待代差问题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概念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说明具体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归属的类型。

4.角色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5.角色中断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概念及涵义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分析互动情境中的二人关系与三人关系

3.社会互动的维度有哪些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5.集合行为的概念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6.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7.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8.流行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社会群体的不同类型,并能说明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群体的归属性

4.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

5.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6.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7.初级群体的功能

8.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性

1.婚姻的概念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个人之间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来组建共同生活。

2.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第十章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①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②社会组织的非合理性特征。

③社会组织的非道德性。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4.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的特征及适用性

7.科层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8.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

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如何理解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解释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5.社会流动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7.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8.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9.怎样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

10.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

第十三章社区

1.社区的涵义及含义

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3.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4.谈谈如何能促进社区人的因素的合理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概念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

4.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5.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6.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8.“迟发展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概念

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3.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

4.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5.解释社会解体理论

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

(2)社会控制的类型: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3.文化控制的手段有哪些

4.社会控制的功能

5.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6.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涵义:社会越轨(Social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笔记

毛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具体化、实践特色)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理论化、民族特色)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民族化、时代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历史进程和两次理论成果飞跃

(1)四个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两次理论成果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6.【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

7.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1)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前提)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保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目的)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

(3)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0.【科学发展观】 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12.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4.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教条)

第三章

15.【近代中国国情】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1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导地位——共产主义思想)

1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相互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2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及关系

“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五章

2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2.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关系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基本途径: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领导、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根本保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6.三步走战略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

28.改革的性质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29.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2.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

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五篇:《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 档案学概论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一、我国档案的起源 1、1947年西柏坡首次提出

2、曾三 新中国的第一任档案局局长(曾庆红的父亲)

3、档案是怎么产生的:社会生活起源论

阶级社会产物论

语言不能远传、不能持久

4、结绳和刻契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程度,它已经具备了备忘、信守、和凭证的意义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结绳和刻契看成是我国档案事业的起源,或者叫做档案事业前身。

二、我国档案的历史沿革

1、甲骨档案:殷商

2、金文档案:周代

冶铸在青铜鼎器上的具有记事和书史的文字称为金文档案

3、简牍档案:春秋——东晋

4、缣帛档案:春秋(贵族)

5、石刻档案:盛行于秦

6、纸质档案:汉代

7、音像档案(以胶片、磁带等磁性材料为载体)

8、电子文件:P42

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的称谓 商代:典、册(策)

周代:中(册的省形字)——先秦时期对文书和档案的概括性称谓

典、册

汉以后:文书、文案、薄书 唐宋:文卷、案卷、文牍、案牍 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已被使用。

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杨宾《柳边纪略》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对“档案”这一名词的说明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定义

根据我国古今各种档案的情况,以现代档案为主要对象。给档案下这样一个定义:是历代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记录方式和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二、定义的基本含义

1、档案是过去或现在的机关,以及一定的个人在自身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形成单位,产生于形成单位的自身活动之中。

【三种类型:官方 半官方/非官方

个人(家族

家庭)】

说明:①档案直接形成于社会的活动之中,是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绝非、事后编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资料的主要特点、本质区别,注重原稿、原件、原本。

②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档案,决定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按照一定来源形成的档案,这种普遍性决定了来源的广泛性,一定来源的档案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③档案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档案形成者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系列文件,比如处理某方面工作、办理案件、会议都必然会形成一系列文件,为了日后查找就有意识地把有价值的予以有条理的保存,就是档案,记录了各种各样大量的活动及事物,一个机关的档案如果保存完整,就可以反映该机关历史活动的全貌,地区档案反映本地区活动,整个国家的档案反映该国从古至今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至于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内容的情况,档案蕴藏的信息无所不包、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形成的档案并成为历史知识的宝库,因此称档案为历史文化的宝库。

2、档案是文件材料有条件的转化来的(广义的档案)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与文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对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通俗,但并不是说所有文件都能转化为档案,转化是有条件的。

①办理完毕的文件:办理完毕即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一定指内容全部落实。A、文件内容要求近期办理完毕,已经办理完的。

B、文件内容要求长期处理,只要经过签收、传阅、讨论、学习、贯彻,就算处理完毕,可归档。C、不需要办理的文件,只要收发、圈阅就算处理完毕。一般而言,档案指完成了现行效用、留备查考的文件。

②对日后工作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档案是经过人们挑选、鉴别而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也可以说文件是档案形成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因此“有文必档”的做法不可取。③按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的组合,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档案是指经过归档而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所以归档与保存,既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程序和条件,又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一般标志和界限。所以中外许多档案定义都把保存因素定为构成档案定义的条件之一,这并非形式上的要素,而是属于实质性的要素,所以有人将其概括为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档案是文件的组合,档案是经过系统组织整理的有内在联系的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体系,其特点与优点之一就在于他不是孤立的文件,也不是杂乱文章的文件堆砌。总之,档案是处理完毕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这是最基本的含义。

3、档案信息的载体和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任何档案都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和运动(老师)。

由于档案是由文件转化来的,文件形式的多种性必然导致档案形成的多样性,从内容与形式范畴上讲,文件是各机关在职活动中,将客观事物以及人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信息,用各种方式记录在各种载体上的产物,所以档案蕴含的信息和载体是构成档案的两个基本因素。也就是说,档案形式与内容统一才能构成档案这一客观事物。而档案的形式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信息的载体材料,二是信息内容的记录方式(分两个层次:一是记录信息的方法即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常见其具体载入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手写、刀刻、冶铸、印刷、晒制等;二是传达信息的文体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决定、命令、指示、通知、报告、条约、合同、协议、法律宣言)。

总之,档案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同时一定的条件和需要形成一定形式的文件,因而档案的形式是不断随文件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档案的形式在档案的形成和工作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档案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载体核心标志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反映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档案的产生与延续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和运动,与一定的社会的形态和条件相关连,了解此的目的为更好的管理档案。

4、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

档案是历史的真迹。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他不是事后编写的。是随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原始记录,所以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本质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综上所述,有以下结论:

①档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是有规律的,档案界称此规律为“档案自然形成规律”。

②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相应来源、内容和形式的档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得分门别类,从而构成一定档案材料之间,会形成一种固有的内在联系。

③档案的形成、积累又是人们有意识地挑选,留存的结果,从此意义上讲,档案又是人类自觉活动的产物。

三、我国有代表性的档案定义(P6)

1、国标(GB)《档案著录规则》1985年

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纪录。(没有提到档案的价值因素)

2、陈兆祦、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

档案:是机关、组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为简便起见,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件。

3、《档案法》1987年9月5日(六届人大 22次会议)

本法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表述不完整,概括了基本要素和本质属性,有档案定义的性质,但他不完全等于概括档案的一般定义,因为即使不属于国家直接管理的、并非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也是档案,否则便把实际存在的档案排除在档案之外。所以,经过比较我们认为,构成科学的档案定义应该包括四个要素,指出档案来源、指出档案之所以保存的价值因素、说明形态范围、指明属性和特点。第二节 档案的种类划分

档案在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人们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因此,作为实践活动历史真实记录的档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成种类丰富多彩。但是,人们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由于对种类诸多的档案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也就对档案划分出不同的形式种类。

一、按档案的载体材料划分 中国

1、甲骨档案:(龟甲、兽骨)集中在殷商时期 甲骨卜辞 《殷商卜辞综述》陈梦家

2、金文档案:周代 冶铸在青铜器上,书史、记事性质的铭文

3、石刻档案:秦朝

(2 3也称:金石档案)

赵明诚《金石录》

4、竹木简牍档案(春秋---东晋)

5、缣帛档案:(春秋)画地图 外国

6、泥板档案(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左右 用粘土制成泥板作为书写材料 半干时写 焙烧法保存

用于通信 发布命令 制定法律 征收捐税 有的也记载历史 编写宗教文献等 延续使用了约两千年,目前发掘保存完好的50多万块。

7、纸草档案:纸草 埃及尼罗河畔的沼泽地带一种草,很高,内有浆状物质,只有茎(50万卷草纸)

8、树叶(皮)档案(印度):棕榈树 贝勒书(绝种)书写经文(贝叶经)西藏档案馆

9、羊皮档案:欧洲

10、胶片、磁带等现代化工材料的档案、声像 机读

二、按档案形成的历史时期划分

1、历史档案(建国前时期)①明清以前时期的古代历史档案

②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故宫)

③中华民国时期档案(二使馆 南京)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日伪政府、汪伪政府

④ 革命历史档案(中央档案馆 北京):特指党领导的组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档案。

2、现行机关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①中央党政机关形成的档案

②地方党政机关形成的档案

③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

上述档案如果按政权性质划分: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现代机关档案。

三、按档案形成者的活动领域划分 政治管理档案(党务 政务)、经济管理档案、文化科技档案等

四、按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划分

手写档案、刀刻档案、印刷档案、录制档案

五、按档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

文字档案、图表档案、声音档案、形象档案、代码档案

六、按档案的所有权划分 国家档案、集体档案、个人档案

七、按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

202_年之前:永久的、长期的(16年——50年)、短期的(15年以下)现在:永久的、定期的。

八、按民族文字划分

综上所述,从档案的种类和演变来看有以下特点: 档案的形成和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载体向着轻便化转变。档案信息的密集能力越来越大 档案有越来越不耐保管的趋势

第三节 档案的属性

一、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不同于一般历史遗物,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形成者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因此,其具有很强的记录性。档案形成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阐明意图、互相联系、记述情况、处理事务,就必然形成和使用诸多文件材料,这些材料中有些日后需要查考、利用。于是就加以整理、保存下来,于是转变为档案,于是转变为档案。由于他是随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形成的,所以人们怎样活动、历史怎样发展,档案就怎样记录,可以说他是特定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材料的转化物,既不是事后编写的,也不是随意收集的,所以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均表现出原始性的特点

社会上材料信息种类繁多,具有原始性或记录性的也不乏其他。但档案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身,这是档案区别与其他信息材料的特点。

正确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对于做好档案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一、档案是历史的真迹,后人不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或按照自己的需要、或遵照某种意志、或随着某种潮流去改变档案。档案既然是原始记录,则不允许增改删除,如果认为有错或不合自己口味而任意涂改,其原始性必然遭到破坏,档案就会失真,就会成为废纸,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档案工作的天职是维护档案的真实面目,敢于同破坏档案的行为斗争。

第二、便于我们认识档案与文件的联系与区别,许多档案直接源于文件,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某些文件,而今天的某些文件就是明天的档案,可以说,文件与档案在内容与形式上完全一致。但文件并不等于档案,其性质与作用和社会职能是不同的,是属性不同的两种事务,档案虽然源于文件。但其只是文件中的一部分。明确两者的关系就是为了使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而加强对文件形式与内容的研究。目的是搞好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关系。

第三、便于我国划清档案与图书报刊等其他文献记录信息的界限,他们都是知识的载体,都记录了各种信息,也都是人们有意识作为信息储存手段而形成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有相似之处,但档案与图书资料又有一定区别,表现在以下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档案形成方式不同,作为档案而保存起来的文件,最初是作为办事

工具为处理某种事物需要而产生的,这些东西由于事后有用才保存起来而成为档案,因而说档案是处理事务活动中存留的副产品。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自然产物,档案最后形成是人们有目的的、有选择的保存起来已备日后查考之用,从这一点讲,档案又是人们在处理事务过程中,有意思形成的副产品,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自觉的产物。

其次,获得的方式不同。再有,本质属性不同。

最后,各自具体的管理方式也不同,由于上述特点,档案馆和档案室在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档案与资料的区分,但要考虑到图书等也属于图书文献信息的范畴,特别是有些资料与档案在内容上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所以档案馆与档案室适当保存与本馆、本室保管范围相一致的图书资料是有必要的,同时在工作中,加强与图书情报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以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档案的一般属性

1、信息属性:(信息就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事先不知道的报道)档案信息是指记录在档案中的数据、情况、知识、以及消息,其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档案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所以它是我国信息资源系统、特别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这一重要部分,有其他信息的共性,可以收集、贮存、检索、交换、提供、利用。这种共性表现为:①可扩充行。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扩充②可压缩性。对信息加工,使之精炼、浓缩③替代性。通过利用档案信息,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④可传递性。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传播⑤可分享性。可供人们享受,本身不会磨损、消失,档案也不会失去所有权 其特性表现为:①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产生特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处理的原生信息,可作为其他信息在加工的原材料,而产生情报、图书、资料等其他信息,所以其原生性决定了其同其他信息的不同地位,最主要地位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价值特征)档案是历史的真迹,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做到原始的、客观的、真实的反应事物的真实面目,是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真实性决定了他的凭证价值③广泛性(来源特征)史记录的档案必然形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浩瀚、,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文。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档案也会与日俱增,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2、知识属性。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成果,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应,档案作为人改造世界的纪录,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其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古往今来,人们积累知识往往要记载于文献之中,文献本身包括档案,因此档案必然具有这一属性②档案作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之所以能世代流传,是因为他自己有丰富的知识,是古往今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宝库③知识具有继承性,前人的需要后人继承,档案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之一,是后人学习借鉴前人知识的重要工具,他对人类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档案作为人类积累知识的手段,他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是日积月累的、是年复一年、始终不断进行着,这一行成特点和存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积累、贮存传播知识的职能,同时也是进行知识再生产的重要资源。

3、价值属性。

第四节 档案的作用与价值

档案所以要保存和世代流传,因其有特有地价值。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它纵贯古今许多历史阶段,横括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记述了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其中蕴含大量原始的信息,因此其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一、档案的一般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档案可以作为机关查考的依据

档案是过去机关工作活动的记录,因此它可以作为各种机关继续开展工作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咨询材料,无论是机关领导还是业务人员,再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定计划,研究案例,处理问题等,常常需要从档案中查考以往记录,作为机关工作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查考档案有助于计划、决策的科学化,又可以帮助决绝中国历史遗留问题,还可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二)档案可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参考。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既有劳动成果也有经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过程、管理、技术、以及到经营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均可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参考,特别是现代的科技档案,更是我们现在生产管理的重要甚至是必要条件。总之,无论是管理性档案还是科技档案,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反映经济活动这些信息都可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咨询,这些信息对于经济计划制定检查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的经验技术、防止自然灾害都有可靠价值,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有关档案对加强经营管理,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直接的作用。

(三)档案室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

记载了社会、政治、法律、阶级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档案涉及国内外敌人不同时期的各个方面情况,也记录了人民大众对敌斗争的对敌事实,这些事实涉及到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这些原始材料既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总之,今后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档案作为政治工具作用就不会失去。

(四)档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还是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有研究工作都需要借助档案才能更好更快地取得成果,因为档案可以从两个方面为科研提供资料。一是过去专门进行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可为各项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经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五)档案是宣传教育的素材。

档案中详实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既反应人们同大自然及社会邪恶势力搏斗的胜利,也反映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危难和遭遇。其中既记有反动势力的罪恶,也记录有许多各种进步势力可歌可泣的事迹,利用档案举办展览、著书立说、进行宣传教育是绝好的材料,因为具有强力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之所以档案成为生动的宣传素材,是因为它以历史性、真实性、原始性、直观性而见长。

二、档案的基本价值

就档案诸多作用的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价值,一是情报价值,这是档案作用的主要特点和档案价值的基本结构,因此也成为基本价值,其中凭证作用是档案优于、不同于其他各种材料的本质特点。

1、档案的凭证价值

是由档案的形成特点和其自然特点决定的。第一,从档案的形成看,是由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编写的,所以它能客观记录以往历史情况,而成为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第二,从档案形式上,即从档案本身物质形态看,文件大都保持着真切的历史标志,有些事文件全文,有些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有些留有当事人的亲笔签署,有些其他记录方式和载体的文件则是原来形象的照片,或当事人的录音、录像,这些都可作为查找、处理问题的依据。总之,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证就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凭证价值。

2、情报价值

档案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经过,也记录了人们在活动中的思想发展情况,能够给人们以有联系的,以及细节性的情报信息,而且能够广泛反映事物的活动领域和实践活动广度,这对人们考查情况,掌握历史资料,研究有关事物发展规律,批判继承历史遗产以及开创各项活动新局面都有广泛的情报价值,作为一种情报资料,其特点是:一具有原始性及较大的可靠性,二可供参考的内容相当广泛,由其来源的广泛型决定的,总之档案对各方面都有参考作用,是第一手材料,这种广泛可靠大的参考作用,构成了档案的情报价值。

三、辩证的看待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从总体上讲,真实可靠,但具体到某一份文件或单个材料,就不一定那么真实可靠,因此对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第一看档案形成的真伪,即查明是真正的档案还是赝品,是立档单位形成的还是他人伪造的,或者是假冒档案混在真品之中,在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现象。第二,看其内容的真伪,即看档案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历史现象。很复杂,是因为有的政治斗争复杂导致的,有的是认识水平的差异形成的,有的是官僚主义不了解情况或老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某种利益驱使而导致档案的内容不真实,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对档案的真伪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不能说其中内容全部真实,一方面又不能说全部真实,必要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对待,即使部分不真实,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造假者的动机)人事档案另行别论。

四、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特点)了解其规律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第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从档案的主要部分讲,其价值是可以扩大和发展的,而扩展律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对本机关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和过渡性。二是档案价值的多元性与变异性。双重性和过渡性:档案在一定时期内,先对形成者作用,其对形成者作用淡化以后开始对社会生产作用,这就是档案对本机关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机关作用是短期的,社会作用是长期的,前者淡化向后者过渡,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第二个层面即多元性和变异性,档案由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不仅意味档案的作用范围大,利用单位数量增加和使用档案用户类型增多,以及研究问题的方面更加广泛,因此具有和第一价值方面不同的特点,即特定档案类型和不同角度利用档案的交错程度提高了,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利用。即档案的实际使用价值与其相应来源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档案价值的多元性与变异性。

了解第一规律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一有利于加深对档案室(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档案第一价值的实现是在档案室,我国各级各类档案室的数量远远大于档案馆的数量,此阶段,利用的频率很高,这一阶段既能发挥其现实作用又能促进国家档案的积累,因此,档案室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因加强管理。其第二价值的实现在档案馆,它的作用是全局的、长远的、广泛的,它是档案事业的主体。

二、了解这一规律,有利于处理档案管理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了解这一规律对档案的收集、馆藏利用都有指导作用。

第二、档案机密程度的递减律。机密性是档案与其他信息材料不同特点之一,机密性对档案价值的实现程度有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必须看到档案的机密程度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也就是说,有的若干年后还有机密性,有的会降低,有的则会失去而可以公之于众,也就是说,机密程度的递减导致档案价值的广泛实现,档案机密程度逐步弱化是总趋势,而且机密性的强弱与保存时间的久暂是反比关系。

认识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一坚持正确的保密观念、合理调整密集。二树立档案开放思想,将档案事业向开放性转变。第三、档案科学文化作用的递减律。档案价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把其作用概括为行政作用和科技作用,或泛称为政治和文化作用,我国长期将档案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强化了政治作用。我们应看到,档案是发展生产、繁荣科学文化的必要条件,特别是随着

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档案利用从更多服务政治斗争逐渐转移为更多服务于经济活动、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事业等,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档案利用的起伏发展中,有这样的总趋势,档案工作的重心随国家重点工作的转移而转移,总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当前,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档案更广泛更长远的作用已经从主要服务于阶级斗争转移向再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即档案的科学文化作用增强的倾向是一种发展趋势,了解这一趋势的意义在于档案馆不仅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而且切实地为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服务,充分实现其档案的科学文化作用,真正体现出档案馆的社会职能,加速信息知识再生产,有效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

第四、实现档案价值的条件性。

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受一定条件限制,即其发挥作用大小和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一定条件。具体讲受条件的制约,一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发展水平对档案作用发挥起制约作用;二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影响;三受管理水平的限制和制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加强档案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第六节 国家档案

一、国家档案全宗 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全部档案财富的总和,是国家档案信息系统的最高层次,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通用的术语,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和制度

二、实质

不仅是数量概念,它的实质是档案的所有权,以及档案的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问题,即按一系列规定组成了国家档案全宗,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国家档案制度和实行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的原则。这一点是由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其中也包括一小部分原来为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档案

三、构成(按历史时期划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国家征集和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档案,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二)建国前时期档案(按政权性质又分为两部分)

1、革命政权档案。特指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档案,简称,即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业、共青团及其他社会组织和革命活动家形成的。

2、旧政权档案。指中国成立之前的历代王朝、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和旧伪政权及其所属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及反动的党、团及道会门的档案,也包括一般社会组织、私营企业、私立学校和被国家接受的外国侵略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

思考题

1、简述我国档案的历史原则

2、档案定义及其基本含义

3、如何理解档案的属性

4、档案作用及其基本价值,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意义。

6、如何理解档案发挥作用的特点

7、何为国家档案全宗,其实质与构成第二章 档案工作

第一节 档案工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含义

一、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沿革

各朝代建立档案工作的历史标志:一是档案机构的设置,二是档案人员的配备 汉代:石渠阁 天禄阁 篮台 东观

唐代:人事档案出现 甲库(官甲)甲赦 记录了身言书判 人资料 明代:皇史宬 大本堂(朱元璋 收集档案 讲授)

二、我国档案工作的含义

档案工作就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的,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随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发展加深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念,我们所说是现代档案工作,它是指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管理各类档案,并积极开发档案中蕴含的信息资源,并广泛输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传统(狭义)的档案工作,通常指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检索、编研等业务上的。广义的档案工作,除上述业务内容外,还应包括档案室、馆工作,档案事业的管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科研、宣传出版及外事工作即现代的档案事业,档案工作与档案事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正确理解:第一,档案工作的含义是随档案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第二,档案工作与档案密不可分。档案是档案工作的直接对象。但是,档案的形成与发挥作用又离不开档案工作,因此档案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档案工作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第二节 档案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

一、档案业务工作的形成

档案业务的各项工作是根据社会利用的客观要求和科学管理档案的需要形成的,是因为社会利用档案需要档案为其服务,需要人来管理,继而形成档案工作,也就说,社会利用档案的一系列矛盾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具体档案工作内容,具体讲,档案有各个机关和各机关内部组织单位在工作或生产活动中分散形成的,社会对档案的利用和日常对档案的管理则需要集中,为解决档案文件形成上的分散状态与利用集中的矛盾,就需要把分散形成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于是形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收集起来的档案的大量的、成分是复杂的,内容是多样的,如果对这些收集起来的档案不加以条理化,他实际上仍处于凌乱状态而日常管理和实际利用则需要系统,为解决凌乱与系统的矛盾,则需要对收集的档案分门别类系统化,于是形成了档案的整理工作。随时间推移和各项工作不断开展,新的档案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已经入库的档案随岁月的流逝,其信息内容在老化,而失去保存价值,如果对其不理,必然使库存档案日益庞杂,为了解决庞杂与精炼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档案的鉴定工作,即对已存档案进行鉴别、挑选,以去粗存精。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原因,档案总是处于一种渐进性的自毁状态中,为了解决长期利用和损毁的矛盾,于是形成档案的保管工作。在档案的保管、组织、利用过程当中,要对档案基本情况有了解,以便心中有数,对保管档案进行数量分析,以便探索规律,需要解决数量清与不清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档案的统计工作。档案数量庞大,内容复杂,利用者面对堆积如山的档案,想要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很难,为了解决档案数量的浩瀚与特定需求的矛盾,就需要编制一定的检索工具或通过一定检索方法来查找,于是形成了档案工作的检索工作。上述所有工作都是为提供利用奠定基础的,即有了上述基础工作,才能为利用提供可能,为了解决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为了给利用者能够主动、系统、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积极开发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解决被动利用与主动利用的矛盾,就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开展编研工作,即针对馆藏资源的内容、编写一定的档案参考资料等,主动为利用者服务,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档案工作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是重要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有工作任务和业务内容,它们各司其职,各有其责,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每个环节的具体特点来开展工作,不能苛求。第二,档案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之间是矛盾统一体,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第三、正确处理利用工作与基础工作的关系,利用以基础工作为前提,只有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有效提供服务,而有效的服务又促进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档案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属于社会系统之中,所以同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为:

第一、档案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表现为:

1、档案工作寓于社会实践之中,依赖社会实践而存在和发展,因为保存档案源于社会实践。档案有应用于社会实践,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不断产生的档案和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就没有档案工作。

2、社会实践需要档案工作,后者又为前者服务,因为社会实践需要汲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而档案工作就实质而言,是对社会实践产生的档案予以管理,并对档案承载的信息加工和输入,所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宗旨。

3、档案工作的效果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满足社会实践对档案需求的程度是评价档案工作成绩大小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标志。

4、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实践相协调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导致档案信息急剧增长,这一方面推动了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的发展,另一方面他需要我们提供迅速准确的科技档案信息为科技进步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科技的发展导致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大量新型载体材料的档案,这些新材料的出现,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特点、以及利用都提出了严峻考研,因此,导致了档案工作的复杂化、科技化。发展方向是信息化建设。最后,科技发展又导致了档案工作手段、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总之,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向档案工作提出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必然向现代化转变 第三、档案工作与档案意识的关系

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通俗讲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价值的认识,对档案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他也包括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起主观能动作用,即正确的档案意识对档案价值实现和档案工作的发展其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发展。人们的档案意识正确与否、强与弱,决定着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凡是正确的意识占主导的部门,其档案工作相对较好。二者是正比关系,另外人们档案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对档案价值的认识程度,也关系到档案的保管、保护、以及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施加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使社会重视档案及档案工作,就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效益等实例等宣传最有说服力。

第三节、档案工作的性质与地位

一、我国对档案性质的认识过程 1、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档案是一项专门的业务,同时是一项机要工作。同年12月18日,当时档案局局长,在会议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档案事业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是一项专门工作,也是一项新的事业,1958年6月6日,国家档案局颁布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指出档案是带有群众性的工作。1959年6月,曾三在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交流会上,指出档案工作虽是带有专门性、技术性的工作,同时又是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的工作,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1960年12月,在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档案工作的文化事业性。1962年12月,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档案室一项重要的、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政治斗争、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同时是一项机要性的工作,因为不但有许多档案是十分机密的,而且就整体说来,档案就是党和国家的机密。198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专门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历史研究和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

二、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

档案工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这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档案的管理水平与社会对档案的需求的矛盾,档案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为日益发展的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服务,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的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档案工作的与其他工作的区别。

三、档案工作的一般属性

第一、档案工作首先是一项服务行的工作,即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档案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也没生产实践,其服务性表明了它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和国家及其他各项工作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维护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1、档案工作总是要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特别是在阶级社会,档案工作为一定阶级掌握,为一定政治路线服务,国内外无一例外。

2、档案工作本身具有机要性。机要性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这是由档案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古今中外,任何国家档案都没有不机要不保密的,因为档案从文件中转化而来,其中必然涉及机要问题,及凡属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尚未公布或不准公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事项,都属于国家机密,因此档案工作者应该关心并注意保守国家机密,养成保密习惯。

3、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历史有的人出于各种目的有篡改历史的现象,所以档案工作者应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敢于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及真实面貌。

第三、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管理性科学性的工作,即对档案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体现为:103、105页

四、档案工作的地位106

五、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108 第四节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档案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予以完善和最终确定的,其形成和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提出档案工作原则是在1955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其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关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利机关工作,反对分散保存。中央批准时还指出: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局限性:

1、当时从文书角度出发,针对机关档案,2、客观上讲当时没有国家档案馆。

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全国范围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即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机关档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丰富了档案的基本原则,从此确定了我国党政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颁布,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原则,这是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原则的科学概括和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及结构P77

(一)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管理,这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包括三项内容:

1、国家全部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管理。

2、全国档案工作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一、分级、分专业管理。

3、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P77)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是管理档案的最起码、最基本要求,因此要全面理解这一思想含义:维护其完整包括

1、数量上保证齐全、不使应该集中的档案残缺不全。

2、质量上、保证归档和集中文件的完整,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和历史原貌,不能人为的分散或割裂,或予以凌乱的堆砌,否则即便凑够数量也难以达到满足查找利用的要求;维护其安全包括:

1、物质上、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以延长其寿命。

2、政治上、要保证档案的安全,政治上的失密与物质上的失去意义差不多,因此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保定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两者是辩证关系,只有维护其完整才能保护其安全,反之亦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既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意义,又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遗产问题,因而必须从战略战术上进行保护。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这体现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所以档案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利用者创造便利条件,便于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检验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准,全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最终都是为提供利用这个根本目标服务的,便于利用既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有支配档案工作的全过程,而且档案工作的好与坏,效果如何也是以能否方便的提供利用作为主要的检验标准,所以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面,这是档案工作的总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反映了档案工作的归宿。

三方面的工作是辩证统一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原则,没有它就不能有效地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而离开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利用,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简言之,前两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没有前者不可能有后者,前两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组织保证,然而失去后者,前两者就是去了存在的方向和意义,所以要全面执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思考题:

1、什么是档案工作?其基本含义(广义、狭义)

2、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如何形成的

3、档案工作同哪些外部环境关系密切

4、如何理解我国档案工作的性质

5、两个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6、如何理解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我国的档案事业

第一节 我国的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一、基本概念

档案事业是以管理和开发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国家各项事业为宗旨的、由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出版和档案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等各部分组成的一项事业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各部分关系是:档案事业管理机关是掌握国家档案事业的行政系统,是整个档案事业的组织和指挥中心,档案室和档案馆是管理国家档案工作的业务系统,档案室是基础,档案馆是主题,其他是建设档案事业的必要条件。

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指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国家档案事务的行政职能机构,如各级档案局。在我国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因此我国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是党的机构也是国家机构行政上列入政府编制序列。

档案事业管理从宏观上整体上管理国家档案事业,不断调整档案事业的内外部关系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进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工作,国家授权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负责管理国家档案事务,所以在档案事业发展中期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组织、协调、监督作用。

三、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P79)

第二节 档案室、档案馆管理档案的阶段性

档案室、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资源的业务机构,在我国档案资源的管理是集中的、分层次的和分阶段的。从档案的整个流程上来看,档案可分为形成、中转和归宿三个阶段,从档案管理的活动过程看可分为档案室前期管理阶段、档案室管理阶段、档案馆管理阶段。

(一)档案室前期管理阶段

各立档单位,在工作、生产、科研中形成的档案,由于各业务部门查询频繁,一般需在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保存一年以上,才向档案室移交,在移交之前要完成文件的收集、立卷和归档工作,归档既意味着文书处理工作的结束,又意味着档案工作的开始,这是档案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文件收集质量的高低、归档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质量和今后的档案工作,我国规定档案室对文处理部门、业务部门、文件收集立卷归档工作负有指导、监督和检查的职责。

(二)档案室集中管理档案阶段

档案进入档案室开始了档案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档案在档案室保管阶段具有过渡性。它处在不断交替、更新的过程中,其中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档案室保存一段时间后应向档案馆移交。

(三)档案馆集中管理档案阶段 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不仅是某个机关单位的财富,而且是国家的文化财富,不仅对某个机关单位有利用价值,而且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利用价值,因此,当档案对他的形成单位现实效用降低之后,就需移交档案馆进行收藏和保管,在此阶段,它的社会效用可以得到广泛的充分发挥,而且通过档案馆可以把国家的档案财富世世代代保存下去。第三节 档案室工作概述

一、机关档案室的性质

档案室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组织结构,主要为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和科研服务,另外,机关档案室又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科研管理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所以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和主要为本单位服务,是档案室区别于档案馆的本质特征。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所以档案室肩负着为国家档案馆积累和输送档案财富的职责,所以档案室工作又是国家档案馆工作的基础,其上述的双重性,支配着档案室的整个工作活动。

二、档案室的职能(P88)

档案室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指导、监督本单位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保证应归档文件完整系统,并按时向档案室移交,所以各机关应建立健全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凡是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包括党、政、工、团以及人事、保卫、财会、机建等部门的文件材料,均由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进行整理,并定期向机关档案部门归档,同时机关档案室对本机关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负有指导、监督的职责。

第二、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资料,积极提供利用,为本单位工作、生产、经营和科研提供服务,科学管理本单位的档案,是档案室的基础工作,为本单位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为国家积累档案财富,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因为档案室的档案是档案馆藏档案不断得到补充的源泉,因为档案室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第四,有些中央或地方专业主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除管理本单位档案外,还对本系统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三、我国的档案室类型(P90)第四节 我国档案馆工作概述

一、我国档案馆的性质

《档案馆通则》中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中心。第一、它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从档案的流程和归宿来看,凡是就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都保存在档案馆。档案馆是保存国家档案财富持续积累和世代相传的组织形式,国家档案财富的永久保存决定了档案馆的永久性。第二、档案馆又是指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中心,现代的档案馆是面向社会的开放系统,不是单纯收发档案的场所,组织档案信息的交流、传播、是档案馆工作的中心任务。第三、其是文化事业性机构,他的管理对象决定了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性,因为他的收藏是精神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管理精神文化财富的工作,同时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性,因为其保存的档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其工作的一部分可以看做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利用档案形成的科研成果,凝聚着档案馆工作的劳动成果。

二、我国档案馆的职能

(一)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档案馆首先要有计划地进行档案的接受和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建立馆藏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库,而且要对馆藏档案实行集中管理、有序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所以,不断积累档案、科学管理档案、维护档案的繁荣与安全,是档案馆的重要职责。

(二)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各种方式、手段,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组织档案信息交流并广泛地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是档案的中心任务。

(三)提供原始凭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职能,提供档案为历史作证,是档案馆义不容辞的义务,档案作为原始的史料,是编史修志的依据性材料,为编史修志服务,是档案馆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四)承担宣传教育的职能。通过陈列展览档案,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档案馆不可忽视的职能。

三、我国档案网的设置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和专门性档案馆相结合的档案馆网络,所谓综合性档案馆是指,馆藏档案资源来源于诸多的机关、单位,馆藏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馆藏档案的载体也涉及诸多类型,而专门性档案馆是指部门性或专门性的档案馆。

(一)我国的综合性档案馆

中央级: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最大的历史档案馆,前身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部,1955年归国务院,主要管理以明清时期档案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也是研究明清史、近代史的资料中心,现在归国家档案局管理。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关档案为主,中华民国史的资料中心。

3、中央档案馆---目前最大的中央级档案馆,直属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务是集中保存党和国家需永久保存的具有国家意义的档案,同时也保存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我党领导的组织、军队等形式的历史档案,同时还保存了著名人物档案。各省市区档案馆

(二)专门性档案馆

指我国部门性、专门性的档案馆,包括中央级和地方级主要收藏某一方面的或某一专业或某一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或资料。

(三)数字档案馆建设(P130)第五节 新型档案机构(P93)思考题:

1、机关档案室的性质、职能

2、我国常见的档案种类

3、我国档案的性质、职能

4、我国新型的档案机构

第四章 档案法规与职业道德 档案法

职业道德159页 基本概念 含义 分类160-161 第五章 档案工作标准与标准化

档案工作标准涵义170 种类 标准化

第六章 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

一、产生的基本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对国家制度、机构进行了改革,在公文制度方面力度更大,加上西方文明的传入和社会自身的发展,当时我国的机关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产生了大的影响,并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上世纪20、30年代,国民党政府新政效率运动的带动下,对文书和档案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中心是“文书档案改革运动”在此的推动下,我国档案学应运而生,这是我国档案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国档案学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主要以近代机关档案室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产生经历了较长过程,并且具备了以下条件:

第一、20世纪20、30年代,以机关档案为主体的档案工作发展为中国档案学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1927年,国民党政权以后,为加强统治,其中央各部门相继建立了一大批档案机构,而且各机关在档案管理体制上大都采用了由档案室保存本机关档案的体制,并制定和实施了一套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档案文件的登记、分类、立卷、检索工具的编制等方面都比以往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在档案工作的发展中,许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在档案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为了适应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形成,就促成了人们进行档案学的研究。

第二,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的发展及其客观的需要是导致中国档案学开展的直接原因,所谓“行政效率”运动是国民党政府谋求更好更快运转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组织、人员、财务、资料、行政程序等各项行政业务的改革,以提升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由于文书档案工作是国家机构实施改革、推行政令的重要工具,文书运转效率、档案管理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当时“文书档案改革”成为“行政效率”运动的主要内容,其中推行的“文书档案连锁法”便是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一些报纸、刊物先后刊载了60多篇档案工作研究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是专门研究、探讨档案管理的有关经验和业务问题,这标志着当时已经有人开始从事档案学的实际研究工作,这对中国档案学的产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三、档案萌芽时期一些初步研究成果是促使我国档案学产生和又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科的产生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有一个创立的过程,那么萌芽时期档案学的研究成果虽然理论上存在不足,但终究是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的思想养料,毫无疑问,这些研究对象对中国档案学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中国档案学产生的标准

(一)“档案学”一词在我国正式问世,1935年,滕固在《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基本工作》中指出,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档案,又叫档案学的学问,在欧洲也是近百年来发达的事。这是中国明确提出档案学概念的首次记载。不仅说明当时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研究具有理论色彩,而且标志着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学已逐步摆脱粗糙、幼稚的萌芽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标志着中国档案学的产生。

(二)档案事业初步形成体系,其研究范围已相当广泛,在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中,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档案学,其研究范围已相当广泛,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既涉及档案的一般概念,也探讨档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涉及档案人员的选拔方面,应该说中国档案学在其自身孕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思想、观点、原则和方法,不仅基本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档案学已经产生。

(三)一批档案学著作相继问世。1935年周连宽出版了《县政府档案处理法》,程长源出版了《县政府档案处理法》,1938年何鲁成出版了《档案管理与整理》,这些档案著作的相继问世,是中国档案学从萌芽状态到产生的明显标志。

三、中国档案学产生时期的主要特点

我国近代档案学产生时期的明显研究的特点

第一、是在研究机关档案室的工作中产生的,并且以机关档案室的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是对当时机关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如果就其研究实质而言,可以说,他是以机关档案室为研究范围的档案学,这是显著特点。第二、中国近代档案学萌芽于对文书及其工作的研究,因为档案学开始产生,致使人们还能将文书和档案及其工作正确加以区分,认识较模糊,而当时也的确将研究文书及其工作看作档案学研究的内容。而此时产生的档案学著作中,绝大多数也是研究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内容,可以说,中国近代档案学不仅产生和形成是萌芽于文书工作,而且其研究成果也极大的包涵和渗透着研究文书及其工作的内容。

第三,中国近代档案学的发展受到欧美档案学影响较大,特别是作为当时档案学研究中心内容之一的档案分类受欧美各国图书馆分类的影响更为深刻,一些档案学者开始注意学习和引进欧美档案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目的是推动我国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学者开始模仿学习欧美的档案分类法,特别是欧美的图书分类法,可见当时对档案分类法的研究,明显源于欧美的图书分类法。

第四、史学界、行政界、档案界一起,积极参与档案学研究,成为三股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研究档案学的力量,这是体现出中国近代档案学得以比较充分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第二节 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现代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形成阶段(50-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迅速建立和发展。在合理的继承我国档案学遗产的同时,又引进吸收了国外档案学的知识体系,到50年代中期以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档案学体系。主要标志是:第一,1956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现代意义上档案学产生的标志之一,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档案学及其辅助科目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档案学”一词,也是第一次把档案学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第二,1956年,档案学被列入了1956-1967年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之中,这表明,档案学在科学的百花园中已有一席之地。说明档案学已经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它首次以一门独立学科的名义屹立于科学之林。

第三,其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已经建立了有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包括档案事业史等。而且其研究的内容已经相当广泛。

第四,出版或内部印发了一批档案学专著及教科书,档案学的科学性得到了加强。

第五,建立了档案学高等教育(1952人大)相继成立档案研究所。

二、遭受破坏阶段(1966-1978)

三、恢复发展阶段(1978至今[P216])

四、主要成就

第三节外国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P219 1.简述我国档案学的形成、条件、标志和特点。2.我国现代档案学产生的主要标志 3.欧洲档案

第七章档案学的学科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档案学的学科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档案学成为一门由多种分支学科组成的专门知识体系,而所谓档案学的知识体系实际指构成档案学的知识分类,级档案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合理构成及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理分工。它们是如何有机的构成了档案学这门独立的学科。这个体系是多层次的体系结构,而目前有关档案学的体系构成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孟认为有两大部分:

一、理论档案学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P202)

理论档案学主要是站在理论高度上,对档案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高度的概括,并对应用学科起指导作用。

属于这方面的学科有1.档案学基础。针对档案、档案工作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给予高度概括,并对各种档案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从整体上宏观上予以揭示和阐述,而这门学科是学习档案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论先导课,这门课的学习具有理论先行和方法论的意义。2.档案术语3.档案法规4.比较档案学5.档案事业管理

(二)档案专业史研究(P203)

1.中国档案事业史2.世界档案事业史3.档案学史

二、应用档案学(P205)包含两个层面

(一)应用理论研究

1.档案事业管理学2.档案管理学3.科技档案管理学4.档案编纂学

(二)应用技术研究(P206)第二节 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一、研究对象P192 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工作、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原则,理论及其方法的一门学科,从本质上讲,档案及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的基本任务193

二、学科属性

虽然存在争论,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即档案学是以研究和揭示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并且由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两大布类的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独立学科,从本质上看,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在社会科学中,它属于含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具有一定管理性和应用性的科学,理由如下: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档案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档案工作就是管理的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而管理活动结果又服务于社会,所以从这方面讲,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二、从其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构成看,其基本成分和主要分支学科大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当然,其知识体系中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被档案吸收、利用提高自身的一种学科营养,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档案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三、从管理和服务角度讲,档案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管理工具和业务手段,即用科学的原则、方法、管理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实践的一门专门业务,可以说,从大管理上讲,它属于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档案学在社会科学中又属于管理科学这一门类。

三、学科特点195--198 从其涉及的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看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性。直接为自己的阶级服务,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所以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为我们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服务。

(二)强烈的实践性

科学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档案更为突出,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对象都源于实践,理论成果又指导档案工作的实践,同时接受档案实践工作的检验,所以实践性是档案学的又一特点 思考题

1、档案学由那些分支学科组成,你如何理解

2、档案学的学科内容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如何理解档案学的学科特点 第八章 档案学的基本理论

一、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1、对档案及档案管理活动基本理论性认识

2、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即关于档案管理的总体性、宏观性理论问题和档案管理基本方法、原则的理论探讨。

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理论认识与剖析(八项内容、两大方面)

2、对档案管理方法的理论探讨(档案分类:历史主义、逻辑主义)

三、来源原则:是当前世界各国公认的档案整理理论。国际档案理事会最新修订的《档案术语词典》将来源规定为“向文件中心或档案馆移交之前,在事务活动过程中形成、保管和利用文件的组织或个人”,起源于法国(尊重全宗原则)、形成于德国(登记室原则)、论证于荷兰(《荷兰手册》)。

当代小说概论笔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