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月工作总结1
小组月工作总结
为促进科室有序发展,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及诊疗水平,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实行分小组考核工作制度,时间从7月1日起。现将我小组已近1月来实行分组考核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的有利方面
1、分组工作后,我小组成员能积极面对工作安排,按时完成患者诊治工作及医疗文书书写工作。
2、小组成员之间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乐于奉献,不计较工作得失。
3、小组成员逐步确定自己角色定位,工作效率不同程度提高。
4、合理分配患者,调整工作时间,释放小组成员之间工作压力及强度。
二、工作中不足之处
1、分组成立时间短,工作制度不够完善,成员之间工作有重复,未能掌握完成工作时效性。
2、小组之间绩效分配不够完善。
3、小组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欠缺,但未能进行有效学习。
4、小组成员之间
第二篇:小组工作总结
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论 小组工作的定义为:•
*
小组工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引导、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以获得相关经验,协调个人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促成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最终开发个人潜能,使个人获得成长的社会工作方法。
五、小组工作的功能
*
康复(rehabilitation)能力建立(capacity building)矫正(correc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预防(prevention)社会运动(social action)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
第二章 小组工作的知识基础与理论视角
•梅奥的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发证重大变化,即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调整工人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工人之间的关系和群体生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梅奥的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理论反映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与《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两本书中,更以他在西部电力公司霍桑实验而闻名于世。霍桑实验•
1、照明实验
2、福利实验
3、访谈实验
4、群体实验
霍桑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
1、社会人理论: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2、士气理论: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
3、非正式群体理论:在官方规定的正式工作群体之中还存在着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着自己的规范和维持规范的方法,对成员的影响远较正式群体为大,因此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正式群体而无视或轻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4、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必须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型领导者,他们能理解工人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行为,善于倾听意见和进行交流,并借此来理解工人的感情•。总之,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
1、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2、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它替管理学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
梅约与同僚由霍桑实验中领悟到,团队归属感也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此外,赋予员工个人或团队对某项任务决策的责任,使得个人或该团队更愿意将该任务视为己任而全力以赴。此对小组工作的小组氛围凝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工作者要把组员当•
做社会人、当做个体尊重,努力为组员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努力使小组成为自助型小组,建立小组的自助支持网络。
帕森斯的AGLL模式理论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与实践原则
社会工作意义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套信念体系,是对事物的欲求和偏好,是由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套行为偏好准则,包括对目的、手段、生活状态等产生的强烈情感。
二、•
*何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1.人人平等的原则。2.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接纳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特点。3.以人为本和个人自我决定的原则。4.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5.赋权的原则。6.发展的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小组工作中的体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念:•
1、专业关系的不断发展
2、自我决定
3、协助个人需要的实现
4、机制更加人性化
5、对个人发展的负责 赋权•
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实际上涵盖了三个层面:
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赋权•
世界宣明会“昆明市小额信贷扶贫实施计划”中建立的“贷款小组”。•
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监督还贷组织,它把接受贷款的下岗妇女组织起来,是为了鼓励她们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市场的压力,也使她们有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技艺、提升意识的机会,这种小组显然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持功能。赋权•
中华女子学院和香港大学合作在北京社区街道开办的单亲妇女自强小组。•
为了帮助单亲女性获得自强自立,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生活。• 在小组的设计中始终贯穿了“赋权”的理念。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实践原则即实际工作经验的成果总结,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
小组及小组组员均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顺利实现小组目标,不仅要坚持小组自身运作的实践原则,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小组外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因此从小组与社会环境的角度,可以将这些原则分为小组外社会环境原则和小组内组织性原则。
小组外社会环境原则
1.遵从社会工作价值2.满足人类需要原则3.注重社区文化背景4.运用社会资源
小组内组织性原则
1、小组形成的计划性2.明确目标原则3.建立专业关系原则4.重视个性化原则5.引导小组互动的原则
6、小组民主自觉的原则
7、小组功能的弹性原则
8、循序渐进的活动原则
9、评价的原则
•拓展:小组工作在中国的运用中国的小组工作实务中,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伦理守则和工作原则, 但是作为一个国际认同的职业, 我们相信上述讨论的这些国际性的职业守则和原则•,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认为, 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实务, 至少要特别重视下列几个原则:
1.程序性的原则。所谓程序性, 指的是小组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和个人能力。初学者应该在导师的督导下进行实习。在小组过程中, 小组工作者必须做到善始善终, 从组前的访谈、小组的设计和规划、小组的开展、组后的跟进, 到小组过程和结果的评估, 都要严格认真, 一丝不苟。小组工作者要用专业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要在实务过程中, 不断地学习反思, 获得自我成长。
2.知情的原则。组员有权了解小组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具体内容。3.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要对组员的个人资料进行严格保密, 需要录音录像时, 必须得到组员的书面同意;所有资料只能用于教学和科研。同时, 要向组员解释清楚生命权和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4.尊重组员的原则。组员有权决定是否参加某些小组活动, 有权决定是否中途退组。
5.理论联系实务的原则。在小组工作中, 小组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者, 更是一个研究者和知识的创造者。他们一方面要对小组工作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另一方面也参与了知识创造过程。
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三: 小林参加了一个成长小组的活动, 在参组前, 她向社工询问了有关保密的问题,因为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参加了社工小组。社工将保密原则告诉了小林。在小组活动中,小林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 向组员和社工袒露了自己的苦恼。原来, 小林背着父母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 并且有了性关系, 她感到非常矛盾, 一方面她不愿让父母伤心, 另一方面, 她又不想欺骗自己的感情, 同时她也知道自己这样的恋情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在一次小组活动结束时, 小林突然昏倒了, 社工和组员十分紧张, 立即叫来救护车, 将小林送进医院抢救。经诊断,原来小林是宫外孕引起了大出血, 医生说, 如果晚一点送来, 就会有生命危险。由于住进了医院, 并动了手术, 小林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都知道了小林的恋情, 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出院后, 小林以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将社工告上法庭。实务案例分析保密的相对性:
•在社会工作中, 我们强调保密的原则, 但是, 保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可以放弃保密原则的情形, 包括:当事人的生命处在危险边缘时;当事人问题涉及刑事案件时;当事人未满16 岁又是受害者时;当事人有犯罪意向, 或工作员评估会危及自身或社会时;当事人心理失常时;当事人有自杀倾向时等。
•为了让组员对这个原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小组工作者有必要在开组前, 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向组员解释清楚, 在了解了相对保密性原则之后, 组员有权决定在小组中袒露多少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章 小组工作主要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是什么?
– 最早的模式,社区层面–社会政治小组和组织小组
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
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识与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理论假设
社会是由个人和团体构成的,个人和团体出了问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系统的问题,同时,个人和团体的问题也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它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秩序、社会良知和社会价值,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整合。社会目标模式
总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 第三,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迁。第二节互惠模式–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互动和沟通理论–
主要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关注小组成员彼此的互动。场域理论定义
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环境行为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场域理论
考夫卡的环境行为论
–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是指现实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又叫心理物理场,由自我和环境两极现象构成。 考夫卡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即心理物理场,心理学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
场域理论举例
一个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骑马来到一家旅店,人问他从何方来,当他知道刚才走过来的地方正是令人恐怖的康士坦湖时,立即惊恐而毙。
这就是说旅客的不安心理和惊毙行为不是物理环境本身,而是由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构成的心理物理空间,是经验的、想象中的东西。场域理论
–生活空间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
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
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
场域理论此时此地
只承认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现在的事件产生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导致现在的行为,它更强调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与记忆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场域理论
–小结
–场域论相信人的行动被场域所影响。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而且这个场域是此时此地发生的。– 所以,互动模式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互相影响,以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互惠模式
–三个出发点:
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与整体是一个人际关系网,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互动的–。
人类的发展并非在儿童期就停止了,而是终其一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人类除了生理的需求,还有归属、被他人和社会承认、参与等方面的需求。互惠模式–目标:
满足社会归属的需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
通过互动,使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得到增强–。
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
通过成员的交谈和讨论来决定具体目标。互惠模式
–健全的小组:
–提供成员之间彼此平等认同的机会; –提供使多数人归属的温暖感觉; 有表现自己、表达自我和维持独立性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
应向成员提供表现个性及与他人分享的机会–;
向成员提供学习和独立生活的机会。互惠模式–组员:
“将自己的需求感与小组集体任务的社会需求发生关联”。–
组员在小组中达成共同的目标,分享和追求共同决策,这时的分享是在组员与工作者、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的。– 个人在小组中具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通过组员之间的联系达成共识,获得帮助。
总之,在此模式下组员是平等地位的个人。互惠模式–工作者:
没有目标和政治方案,有的是彼此之间的会心、约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工作者应该使他们借助经验更加适应社会–。
工作者的角色是协调者,不设计方案,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 小组自主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互惠模式–工作者:
“调解者”“使能者”,是“工作者与案主体系”的一部分,既被影响,也能影响他人。–
–针对案主,为了案主,与案主一起 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是深切地投入与情绪的承诺。–
工作者需要具备自我袒露的能力和相关知识、工作热情, 以及忠于职守的责任心。互惠模式–
实践原则:
工作者作为协调者应启发组员主动思考 问题,寻找共同点,自主确定
并强化发展目标;–
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和说明 自己与小组的角色,从而订立一个明确的契约;–
工作者以诚实的态度 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小组服务。互惠模式–优势
这个模式注重成员的潜能和互助系统,突出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 的信念;–
小组的目标来自成员互动和讨论,有利于成员发挥能动性和培养自决意识–;
成员自主选择恰当的介入策略 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防止外界的价值干预。–劣势
对小组中个人期望和个别化的关注不够,对成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也是不足的。–
工作者的权力是不足的,使工作者难以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小组过程(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局)。互惠模式
–在中国的应用
本土化: “对质小组”和“情感发泄小组”–
“在亲情与隐私方面,华人的家庭要求成员紧密连接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私人的时间、空间和界限,爱面子等”,直接的对质有负面作用,容易激化矛盾;–
许多人“发泄完以后心理更堵”,“本来的目的是对事不对人,但许多人既对事也对人,甚至只对人不对事,泄私愤并进行人身攻击”。互惠模式
–在中国的应用:
– 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成长– 中年人生活工作压力方面
老年人的孤独感、适应晚年生活在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有困惑和问题的人群
第三节治疗模式
也称做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它是社会工作的一大传统,即提供服务给不同需要的人。
它最充分地吸纳了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提供的是与个案工作紧密联系的个人康复和改善的机会。案主中心的小组
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
假定:人类倾向于朝着健康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去发展。小组中的个体成员,能够在小组领导者极少的帮助下,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向。
案主中心疗法强调的是小组领导者的个人品质,而不是领导技巧。 因为领导者的功能是创造一种有治疗作用的气氛,如小组中的共情理解、接纳、关心、真诚、非占有式的温暖、欣赏。当带领者表现出这样的态度,成员就会放弃他们的防卫,朝着具有个人意义的目标努力。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方法而驰名
罗杰斯认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能够达到这一种目标的人就是心理和谐的人。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
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应用:身体残障的儿童及其父母、智障儿童的家长、精神病患者、养老院的老人等。
案主中心小组的带领者不会为小组承担责任,而是经由提供同理的了解、温暖、积极关怀、接纳等治疗条件,鼓励小组成员们共同承担小组的责任。
核心概念: 发展小组历程中的信赖,提供成员成长的治疗性条件,这个条件主要有三个因素,即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和温暖、同理的了解和倾听。
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代表人物:阿尔波特·埃利斯 每个人与生具有理性、直线思考和非理性、曲线思考的潜能。
情绪的困扰来自那些个人的自我挫败的非理性的信念。
为克服这些非理性的信念,理性情绪治疗采用大量主动性与教导性的技术,如说服、辩论、建议、指定家庭作业等。
同时也挑战案主的那些非理性信念,促使其以理性的信念体系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体系。
小组的方式为成员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互相挑战那些自我毁灭性的思考,并且演练不同的行为。
小组主要是帮助案主寻找其情绪困扰的根源,即个人的那些非理性的情绪。
艾丽思提出人格和情绪困扰的A-BBB-CE。
艾丽思相信理性情绪治疗特别适用于小组工作模式,因为–
–小组成员可以彼此提醒接纳现实; 可互相提供建议、评论、假设, 可互相发现问题,提供反馈;–
–可在他人的改善中学习和采取行动; 可提供一个教、学、讨论与演练的实际环境。行为修正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是通过改变组员的行为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小组工作方法。行为修正模式对某些特殊人群,如问题儿童、青少年犯罪者等效果显著。行为修正模式 1、小组工作目标
行为修正模式的目的旨在通过小组活动,改变组员的偏差行为及病态行为。
行为修正模式2、基本价值观
认为个人的行为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认为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人和人的行为都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行为修正模式3、实践原则
吸纳期,工作重点是帮案主确定其需要改变的不良行为,订立行为改变的先后顺序以及行为治疗的目标。
小组发展及治疗期,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小组规模;成立小组;订立小组目标;引导组员停止问题行为以及学习新行为。
行为修正模式 4、应用范围
行为修正模式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学校、家庭服务中心、社区中心、惩教机构等;对象为:儿童(弱智儿童)、家长、少年犯罪者、成人、老年人等;行为有:学习困难、饮食习惯不良、破坏课堂秩序、反叛性行为、恐惧症、忧郁症、焦虑症以及婚姻不和、性行为失调、沟通困难等。
第五章 小组动力 沟通的类型与功能 沟通的类型:
1、正式沟通与非
正式沟通
2、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能、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沟通的功能:
1、控制
2、激励
3、表达情绪
4、提供信息 第三节小组的冲突
冲突的种类:内容
1、理性及秩序性的冲突: 指围绕实现小组目标时发现的冲突,表达方式是理性的。
2、心理及情感性的冲突:指组员性格和行为不协调造成的冲突,或因为组员未能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的冲突。
3、权力及控制性的冲突:指组员间因争夺小组权力和影响力而产生的冲突。
第六章 小组工作的过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过程 已开始产生。
1、形成阶段
一、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
2、开始阶段
3、转换阶段小组初期成员的主要特征 •
四、澄清目标
带领人宣讲小组目标 成员来讨论小组目标 游戏 其他 包容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二、开始阶段• •
1、开始阶段的小组成员特征(1)焦虑与挣扎(2)抗拒与防卫(3)冲突(4)挑战社会工作者第七章 小组的形成阶段 小组形成阶段主要任务
1、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
2、评估和招募组员
3、小组的筹备工作
4、小组计划书 需求评估••在需求评估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
1、一种情况是机构要求开小组,工作者自己也有小组工作的训练,认为小组工作方法是最有效的助人手法。以此认为,案主的问题最适合用小组工作的手法解决。• •案例一:P140 这个案例表明,所谓需求不是案主的真实需求,而是工作者自己的需要。• 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评估需求其实是当前社会工作主流的“专业需求”评估。需求评估•
2、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极力推崇的需求评估方法,就是以案主的需求为本,通过与案主的“同行”,建立信任关系,评估他们的真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介入计划。• •案例二:P140 案例三:P140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要找到案主的真实需要就必须深入认识他们,与他们“同行”,当信任关系建立起来时,真实需求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而社会工作只有找到案主的真实需求,才有可能真正地帮到他们,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工作者找到案主的真实需要,确定目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包括:由谁决定小组工作是否要实施?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和技术来承担小组工作?机构和社区的资源如何?组员招募和领导等问题,从而为制定计划打下基础。过程目标概念各阶段分目标组员自身能力提高第八章 小组初期 第一节小组第一次聚会案例一:P163 小组初期,成员聚集起来,相互熟悉,探寻小组目标和规范,组员或彼此吸引或相互逃避。
此阶段组员的关系为“趋避困境”、“ 捕捉情境”或“ 试探水流”。第一节小组第一次聚会这个阶段成员彼此尚未熟悉,成员的情绪起伏较大,经常呈现出焦虑的、恐惧的、封闭的、伪装的甚至是不很友好的态度。 成员对小组缺乏信任,所以工作者要协助成员澄清期待和理想,认识个人需要。 同时也得面对成员的抗拒和过度的依赖,要尽快打开局面,促成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发现和培养小组领袖,使小组顺利地过渡到成熟阶段。第一节小组第一次聚会这一阶段小组结构开始形成,成员渐渐熟悉以后,找到了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但领袖地位尚未巩固。
小组确定了目标后,相应的规范也
1、充满了两极情感
2、过去的经验或经历会影响在小组中的分享
3、试探
一、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
1、充满了两极情感 无论成员对于预期的聚会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第一次聚会还是会处于内心充满兴奋和焦虑的两难境地。成员一方面拥有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渴望与他人互动和交流,这种心情
是矛盾的、冲突的。
一、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趋避的心理:趋求和避免 趋求:成员对新经验的好奇,希望从小组中获得满足,期待与他人和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己以开放的心胸进入小组,同意他人的看法,尽量去包容他人。
成员也在极力“ 避免”一些什么。例如,要小心地对别人,对他人感到陌生和害羞,不敢正面接触和交谈,盼望别人先提及自己,不敢主动发言,避开别人的注目,担心会被小组控制,恐惧他人的敌意,不相信自己会被喜欢,思考参加小组的代价,怀疑小组达成目标的能力。 这时成员非常需要工作者的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困惑,顺利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此时工作者方法得当,积极工作,成员的情感得到满足,小组就会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否则,一开始成员就会产生离心倾向,可能导致小组名存实亡或夭折。 –试探 – 成员由于焦虑会提出问题– 试探性地向其他成员提出问题成员非常依赖工作者,会向工作者探询问题
二、第一次聚会时的工作第一次聚会时,小组只能算做一群人的集合,工作者仍然是初级基本角色,处于中心位置.小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很少有规范可循。
二、第一次聚会时的工作
1、寻找相似性
2、彼此交谈
3、消除顾虑
4、仔细聆听
5、同理、真诚和接纳
6、向成员解释清楚工作者自己的角色
7、向成员解释清楚成员自己的角色
8、掌握几种相互认识的活动并加以灵活运用 促进相互认识的活动 自我介绍、相互介绍 寻找相似点 多说问候语,唱一些流行的歌,利用聚餐、郊游、舞会、劳动等多种形式达成共识。
一、开场白 开场白和小组最初的舒适度有密切关联,领导者能够传递出温暖、信任、帮助、舒适、理解和积极的尊重。 记住:开场的最初几分钟是最重要的!
二、帮助成员彼此熟悉 决定哪种介绍性练习,关键取决于小组的目标。 轮流报名字 重复轮流报名字 二人小组,介绍同伴 重复二人小组,介绍同伴 我画我说
三、设定积极的基调 非自愿的团体:试图设立轻松的氛围
轻松的氛围:来自个人的感染力、轻松的活动进行、领导者的鼓励、关心和尊重
五、解释带领人的角色
教育者、促进者、使能者、倡导者、经纪人等
解释小组将会怎么样被指导:小组的会期、长短、内容、场地安排、采用什么样的理论流派等
六、帮助成员用语言表达期望 担心:期望多元化
一般对于期望的讨论不超过10分钟
七、在第一次会面中使成员有所吐露 促进成员融入小组、促进凝聚力的产生
维持带领人的中心地位
促进内向的人能够有机会表达 方法¡ª¡ª轮流发言、书写练习、示范、自我揭露
八、在第一次会面中可以运用的练习 轮流发言:列数字、移位置
二人小组¡ª¡ª结对子、三人小组、四人小组 –完成句子
在一个新团体中,我感到最舒适的时候是–_____。
在一个新团体中,我最害怕的是_______–。
在一个新团体中,我通常会____________–。
在这个新团体中,我感觉带领人是__________。
九、检测舒适水平
说到这个团体中的舒适感,你觉得用哪个词语可以最好地来形容你现在的状态。
在1¡ª10的量表上,10代表最舒适、1代表最不舒适,你怎么评价你现在的感受?
是否有人可以谈论一下自己在这个团体中的感受?
十、解释团体规则 规则是什么? 谁制定规则?
什么时候讨论规则? 应当如何讨论规则?
十一、解释术语
向小组成员解释一般术语的概念 不因术语而导致讨论发生歧义 4 、恰当地运用几种游戏
同心协力:广西壮族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
集体作画,提高成员的合作精神突围与介入,使成员感受到凝聚力与压力赠送礼物
描述“我们的小组”总结
小组规范形成时期的游戏一定要围绕着增强凝聚力和包容别人进行,可以创造性地玩各种有趣的游戏;
但游戏结束后一定要有深入的分享,让组员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同时也要组员有足够的开放和包容心态。总结
在小组第一次聚会和规范逐步形成过程中,还要订立小组规则。
规则是大家充分讨论后的共识,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制定规则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组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需要大家自觉遵守。但规则也应该有充分的弹性,在具体处境下只要组员同意也可以修改。 案例六、七:P174
第九章 小组中期
二、小组冲突时的工作
包容、冷静、理性、分享、稳定、焦点回归
工作者应该认为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是小组的自然整合过程,不一定是坏事,绝大部分小组都会经过这一
阶段,处理得当,坏事会变成好事的。千万不要一有冲突就如临大敌,好像“ 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非要把矛盾公开化,迅速解决不可。包容
–原因有两点:
其一,没有冲突的小组是不存在的,冲突是小组的正常现象;–
其二,许多矛盾是可以自生自灭的,有时矛盾不公开化,反而有利于矛盾的解决,若不加思考就将冲突公开化甚至上纲上线,可能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有些冲突是要解决在萌芽状态的。冷静
不做冲动的反应
让冲突在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化解,许多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自生自灭的。
善于利用冲突,冷静分析,循循善诱。遇到冲突时,工作员应该冷静和敏锐地觉察出问题症结所在,不宜有威胁、指责、挑衅或惩罚的行为。 冲突有其积极的意义,工作者必须协助成员使用冲突,其方法是澄清冲突的本质,支持和协助成员去解决冲突所带来的紧张情绪。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无偏见,就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冲突。
这种冲突无论是成员之间的,还使成员对工作者的,都应该持有“公心”。分享
分享的含义很广,包括工作者能够体验他人的感受和情绪,分享他人的痛苦、快乐等。
工作者只有懂得分享,才会认真关注每一个组员的实际困难和他们的思想、情绪,也才会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援助。稳定
面对冲突,工作者为了整个小组的稳定,应该尽可能协调各种矛盾。 在冲突阶段工作者应该以大局为重,表现出高超的协调能力,因为此时成员把工作者放在了“矛盾的焦点”位置,他们会把各种不满、指责、攻击等情感莫名其妙地发泄到工作者身上,这时工作者应该表现出高度的同理、诚恳和接纳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渡过危机期,顺利进入成熟期。焦点回归
就是把问题抛回给小组成员,让他们自我解决。
工作者不担任最终的决策者,而是一位提醒者和鼓励思考的媒介,他用启发性与示范性的表达以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看法,让任何引起争议的话题能透过共同的参与达成共识,也就是创造一个以小组为焦点的问题解决情境。游戏
认清价值观、修正信念的游戏价值拍卖、鳄鱼河、冰海沉船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互换、角色冲突 其他
退却压制多数原则妥协团体整合,达成共识
(二)小组成熟阶段的工作 1.对小组进行引导
它是指社工通过对小组提出建议和
忠告等方式,协助和引导小组,向既定的目标迈进,并最终实现小组的任务目标。 (1)忠告
它是指在小组开展活动前,社工向组员提出原则性的建议和要求,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提醒组员们注意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2)咨询
它是指社工对来自组员的疑虑和困惑等问题,进行及时地解答,并最大限度地为组员们提供有用的信息。
2.为小组提供支持
(1)激发小组的内在动力,鼓励小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2)帮助组员解决互动中出现的问题;
(3)帮助组员解决互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3.适当地开展小组互动游戏(1)依赖游戏 (2)探索自我游戏(3)自我表达游戏
第十章 小组后期
二、组员情绪反应•否定
组员:一是无视即将结束的事实,继续采用一贯的方式互动;或明显的缺勤和冷淡•
工作者处理:适当地肯定和揭露组员的情绪,告知有关经验,以淡化分离感受。•
“到了快分别的时候了,大家似乎都有些恋恋不舍,小组过程中有过许多难忘的经历,此时大家可能会有一种失落感,也许谈一谈比闷在心里好过一些。”•愤怒
组员:故意缺勤、迟到或早退,却仍然关心小组事物;故意忘掉工作者布置的任务;抱怨工作者的宣告中止。•
工作者处理:工作员对有不满情绪的组员采取接纳的态度,而非直接的回击, 可避免矛盾激化。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让组员有个缓解自身情绪的余地, 让组员能静下心来, 对自己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估。•退化
组员:表现出依赖与退缩的行为,想以此来提醒工作者小组目标仍未达到、任务仍未完成、解散小组是不明智的和不适宜的。• 工作者处理:指出此类组员行为背后的含义,协助其客观地认识、评价不可避免要出现的小组分别的事实。•压抑
组员:感性的组员会表现出忧伤、流泪,或对小组活动的反应呆滞、提不起兴趣或保持沉默 工作者处理:与组员一起表达彼此对小组完结的感受,肯定组员在小组中•的成长、小组中良好亲密的关系、愉快的小组经验等,鼓励组员离组后与他人建立密切及愉快的关系,将目光投向未来,为离组后独立面对生活做准备。
•接受 —最后经历的阶段 •讨论分享愉快的经验感受
协助组员回顾他们在小组中取得的成果•
•以欢送会等形式终结
祝福与道别、提醒保密、收集意见 2 •、评估的分类
研究性的小组评估可以分为:
过程评估 :又叫形成行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
结果评估: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监测小组是否完成了其预定目标。•、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评估可以指导干预方向,使得干预行动一直围绕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顺利进行。•
第二,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和组员明白在小组过程中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评估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对小组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
第四,评估可以帮助社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第五,对机构而言,小组评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提高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提供了经验和资料,为机构的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三节• 工作者在结束阶段的任务 工作者在结束阶段的任务有很多,其主要目标是巩固小组工作的成果,并帮助小组成员独立的、有成果地离开小组工作。•
其重中之重是保持组员的正面经验并应用于其生活中,处理组员分离的情绪和感受,进行转介和评估。
1、保持组员的小组经验
此阶段工作者可以利用很多方法来帮助组员达到这个目标:
模拟练习树立信心肯定正面感受跟进寻求他人支持鼓励独立 比较两幅图,哪个孩子以后更有信心?
2•、处理分离的情绪与感受 在处理组员离别情绪方面,目的并非是消除组员所有的负面情绪,而是协助组员认识及面对客观现实,建立对事实和即将面对的新环境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去适应新环境。3•、转介
工作者需要了解有关转介的程序和准则,了解其他机构的相关资源,并且同其他机构建立服务联系网络。• 在转介前,要使小组成员对此转介机构有所了解和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该机构的服务。在工作者与小组成员对转介的需要达成一致的认识之后,才可进行转介服务。•
转介完成后,社工与小组成员之间最好保持相应的联系,以进一步把握转介后的状况和成效。如果转介失败,或成员不能从新的服务机构中得到所需,他们应告知工作者以尽快采取措施。4•、评估
在小组评估中常用的方法有面谈方式、记录方式、精确的测量工具、问卷或评估表
这些可以纳入到小组结束活动的一部分。面谈方式
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是由工作者或专门的观察人员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与成员进行面谈,从而对小组工作进行了解,做出评估。面谈方式
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是由工作者或专门的观察人员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与成员进行面谈,从而对小组工作进行了解,做出评估。
文字记录指在小组进行的过程中,由专门记录人员将小组过程做摘要记录或逐字记录。•
视听记录就是用录音或录影的方式将小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再由工作
者或评估人员根据这些记录对小组做出评估。精确测量工具
个人行为改变的测量、小组改变的测量、环境改变的测量
第十二章•
儿童小组工作 •
3、儿童的问题
•(1)环境伤害(网搜图片)•贫穷:实现权利的最大障碍(生存权)•污染:疾病 •营养:
趋势:营养不良(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营养过剩(发达地区)后果:营养不良——影响身心发展;营养过剩——人际交往困难、自卑、融入群体障碍•
童工:贫困地区多见(•2)发展障碍
学习压力:A、社会原因(文化传统、社会竞争、家庭结构、教育理念);B、策略(自主学习、创造精神)——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代际冲突:A、定义(两代人因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差异导致矛盾);B、类型(差异和冲突、无差异和无冲突)• 同伴交往: A、练习社会交往、提高交往技能; B、完善个性、发展行为、健康身心•
道德发展:内化社会规则:社会公德(责任感、尊重他人)•
低龄犯罪: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治理)•
特殊境况:性侵害、流浪乞讨、吸毒及艾滋病影响和感染
第十三章 老年小组工作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一.老年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二.老年人的需要
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如重新就业工作、外出旅游等)、社会参与(如意愿表达、利益维护等)、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如子女生活、财产处置、后事操办等)。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三.老年人的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括因个人的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2.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年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
(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加); (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
(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 (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
(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减少。
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还有外围人群或组织机构。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社会中认为做老年人的工作没有太大价值、对老人厌恶、歧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2.反移情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不仅会表现为对老人特别不好,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想要“拯救”老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己对老人的反应。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自我意识与自我督导
在做老年人辅导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审视自己对老年人、对垂死和死亡的感受,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梳理好。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 做老人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培养团队工作能力。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1.缅怀往事疗法
是指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痛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老人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此方法对于老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2.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人对人生历程一的感悟,使老人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在实施人生回顾疗法时,特别注意前测(建立评估基线)和后测(评估介入的效果)两个环节。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3.验证疗法
验证疗法是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所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人或社会工作者感知的现实,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明白老人行为的意义,而不是让老人意识到现实是什么样,是应用验证疗法的要旨。验证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对改善患痴呆症老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有成效,但它还是一个尚在实践中验证的疗法。
二.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1.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独特之处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老人在身体上的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 其次,还领者自始自终都要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
第三,老人小组工作的节奏要比年
轻人的小组慢许多。
2.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1)现实辨识小组
现实辩识小组的成员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的老人,通过环境中的一些提示,帮助他们确认时间、方位或者是人。现实辨识小组一般是在护理院、医院或者成人日间护理设施中开办。
(2)动机激发小组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老人。小组活动是通过愉悦的活动,帮助老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麻烦的状况。
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3.注意事项
包括:尊重老人的自决权,平衡好对小组和对个别组员所负的责任,尊重保密权,对老人造成伤害时采取介入措施等。
三.老年机构照顾 1.老年机构照顾理论
包括: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和延续理论。前者注重采取措施抵消随着老人身体功能的减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老人减少选择的活动,把能力和精力重点放在少数能掌控的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尽可能发挥最佳功能,并辅之以补偿措施。后者则强调老人在内在品性、爱好上的延续和外在的物理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延续。在机构服务与环境能契合老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延续性需要的情况下,老人便能对照顾机构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老年机构照顾的实务模式 (1)爱登选择模式
是摒弃养老机构僵化的院舍管理方式,倡导“家居”型的院舍环境和人性化的生活安排。其要点是:①认为孤独和无助造成了长期机构照顾的大部分问题;②建立一个“人性化居住”模式;③充实日常生活;④不强调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权威等。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住房与服务模式
其要点是:①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应当与家类似,有私人空间;②对空间的使用和照顾工作的安排,这方面要比家居环境多一些限制,但也在最大限度内给老人提供选择和自由;③服务的性质及可获得性。总之,这一模式认为越容易得到服务,照顾就越好。
(3)以延续理论和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式
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给老人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增加老人的选择余地,从而达到使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目的。四.老年社区照顾
老年人社区照顾主要分为医疗性照顾和社会性照顾两部分。医疗性照顾主要由医学专业的人负责实施,社会工作者工作的重点是社会性照顾。目前,社区照顾正在由服务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即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社区照顾的步骤是:
1.了解本地社区老年人的基本需求。2.制订相应的服务方案。
3.落实服务方案并追踪和评估服务的结果。
第三篇:小组工作总结
小组工作总结
每一次的团队合作都能带给我们难得的经验与体会,只有将其总结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好得进步。
这次为了完成思修的实践调查,我们小组四人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经历了3周的辛苦努力,我们从论题的产生到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收获、进步。
首先回顾我们所开的3次会议:
1第一次会议,我们制定了从问卷的确定到统计分析的周密安排,包括任务分配,问卷制定等问题;
2第二次会议针对发放问卷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3第三次会议对怎样有效统计进行分析。
其次分析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点:在论题产生初期,我希望有一个能得到一个较为全面地总结新生入学时的生活状况的调查问题,希望能更好地让新生了解并分析自己,我们通过部分学生的访谈与小组的分析制定了关于军训方面的调查问卷主题。
2我们小组四人从来没有自己制作问卷并调查,我们并不了解问卷的格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收集互联网上的电子问卷与实际问卷,并参考其格式,我们制定了自己的调查问卷格式。
3在小组成员任务的分配中,我们的意见不统一,出现了意见分歧,但是通过协商,我们民主地分配了任务,发挥各人特长,明确分工。
4在问卷的分发中,我们遇到了一些不配合的同学,对于我们的问卷随意填答,或者不填。遇到这种同学,我们只好用文明的方式回应。
最后分析我们在这次问卷调查中的收获
1在问卷的制定与分发中,我很进行了严密的组织与计划,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增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队员之间的情感。
2通过分发问卷的实践,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们积累了社会交往的经验,包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如何尊敬他人等社交技巧。
3分析了完成实践论文的过程,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积累的经验与技巧,例如资料的收集,可以利用快捷的互联网,文献丰富的图书馆,和灵活的社会资源。这些渠道都有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所需的资源。
这次的实践活动带给我们许多感想与收获,十分有意义。
第四篇:小组工作总结
生命彩虹小组第一期活动大总结
5月10日下午1:45~4:09生命彩虹小组在西区小鲁巷进行了第一次小组活动。本次小组活动由五个部分组成:“直呼其名”,“认识有缘人”,“大树与松鼠”,“背靠背”,“生老病死”。在活动前期,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主持人认真地写了主持词并进行了演练。
生命彩虹小组第一期对外活动的优点在于:
1、服务周到贴心。考虑到时值正中午,天气很热,准备了矿泉水和自来水杯,还有用于坐的报纸,组员表示很感动。
2、策划设置合理,环节新颖。策划体现动静结合,肢体接触层层递进,设置合理。刻意避开了素质拓展中经常组织的活动,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蕴含深意,不仅使大家觉得耳目一新,还能收获其他的心灵感悟。“寻找有缘人”的活动,拉近大家关系的同时,还是组员领悟到了很多深层次的道理。
3、主持人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最后分享环节,女生比较沉默,主持人表示“这边男生先来吧。”男生反对“不是说忘记性别吗?”主持人用“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化解了尴尬。
4、充分准备。这个策划的设计经过了数次的组内讨论,凝聚了整个组的心血。另外,事先各种有趣的惩罚措施、拼图的图样选择、拼图设计、各种道具的准备都花费了组员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在活动的前一天,组内进行了事先的演练,每个环节的主持人都事先准备了自己的主持词,在活动的前一个小时,我们就开始布置场地,并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演练和确认。
5、事先的契约制订、讲明。能使后面的活动有了一种凝聚力,这个凝聚力是共同的契约带给大家的,使大家更加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去。
6、小组的非批判和鼓励态度为组员的暴露提供了好的基调,在最后的分享环节,一些组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如“你们不要太强调自己是社工专业的,我们是一个小组,一个集体,来自什么专业已经不重要了。”
第一期对外的小组活动,更多的是发现不足,总结教训:
1、分工不太明确,这里主要是主持人和助理之间的配合。由于没有分工明确,效率不高,活动时间超出了半个小时。一个游戏结束之后助手没有及时去拿道具,组员等着主持人将道具拿过来,浪费了时间,如果主持人和助手能配合得好一些就会使活动更紧凑,更流畅。
主持人和助理在活动之前没有商量主持的时候谁发道具,“寻找有缘人”需要给每位组员分发3样道具,由主持人挨个分发道具显得很混乱。
2、没有按照原计划的游戏规则进行,中途调整游戏规则。在破冰环节,原计划是每个抱着球的组员只用说出自己的名字,但有一位组员提议加大难度,要求不仅说出自己的名字,还得说出之前每一位组员的名字,这让主持人很为难,最后主持人决定按照该组员的要求修改游戏规则。不按原计划进行活动的伤害还是很大的,这个游戏应该是由简到难,如果以开始就要求记住每位组员的名字,那后面的游戏—投球给自己记住名字的人就显得很简单,破坏了策划的层次感;第二个伤害就是拖延时间。
3、没有以组员为中心:首先,社工没有穿插着坐在组员中间,社工坐在一起,在自我介绍阶段,招募的组员看到那么多的社工感觉到自己处于少数一方;第二,社工没有主动与组员交流,组员到场之后,社工没有立即开始和他们交流,而是把他们晾在一边,我们应该主动和已经准时到达的组员交流,尽量不要使某些人落单。一些社工只顾着围在一起讲话,没有及时和组员们沟通。
4、主持人双焦观点没有很好的体现,我们的气氛整体不错,但是还是有一些沉默的组员(张君和惠慧比较沉默)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
5、中途有人离开,没有及时处理情绪。活动正在进行中有人离开,我作为组员,当时也是有失落,为什么他走了?他以后会来吗?他对这个小组不满所以才离开的吧?当时那位组员离开之后我听到有组员嘀咕了一句“自己走了还要人送啊?”如果主持人在组员离开之后安抚一下组员的情绪,组员就会停止猜测。
6、准备工作不够。首先体现在游戏规则不够明确,大树与松鼠环节,主持人喊“松鼠!”组员之中充当松鼠的应该换一棵大树,但还是有组员只是离开了原来的大树,又马上回到原来的大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说明社工没有考虑周到,游戏规则有纰漏;准备工作不够还体现在活动之前没有了解足够地了解组员,组员到场之后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社工很整齐地回应“喔!(潜台词是:原来是你呀!),体现了热情,但是一句“喔”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很尴尬,并且每一个组员”过来之后都是这样的反应,让组员感觉我们的热情是装出来的,其实如果我们之前了解一下每个组员的爱好,特殊经历,就可以在“喔”之后有话可说。
7、在加强小组凝聚力方面社工显得很青涩。首先体现在社工太强调社工身份。在自我介绍的时候社工都强调了“我是社工班大二的学生。” 最后在分享的环节,社工的学生还是提到了“活动是我策划的,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话说多了,组员就会觉得社工有意将这个小组分成两部分,对小组凝聚力的提高有害处;社工的青涩还体现在社工独白过程中说“我们小组……”,既然进行了团队建设,有小组组名,就可以直接说“reborn小组……”重复提到小组组名也可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8、场地的挑选和时间挑选考虑还不是特别合适。挑选小鲁巷是考虑到不管天气如何都能开展,但是没有考虑到所有招募的组员都是东区的,小鲁巷相比东大门距离远很多,不方便,另外时间,虽然受到了大多人空余时间的限制,但是以后要考虑到天气越来越热,尽量还是不挑选中午的时间。
另外,有几个特殊问题想讨论一下:
1、在团队建设选组歌的时候,主持人问其中一个组员有什么想法,该组员说“这个先放着吧!”这句话立刻让其他组员产生同感“这个在(QQ)群里讨论吧,现在没一点思路!”时间过去了也没有想出成果,主持人决定先进行其他环节,群里再讨论。我们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2、社工在小组中起什么作用?社工是应该隐藏起自己的锋芒,将表现的机会让给组员,还是应该积极主动地暴露自己,进而带动组员暴露?
第一期对外小组活动已经结束,在活动场地选择、突发情况处理、游戏规则设计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实践经验。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与组员交流活动的不足,对共同办好接下来的工作有指导作用,同时在与组员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变得更加成熟,能更好地站在组员的角度看待问题。
总结人:扶斯慧
202_年5月11日
第五篇:学生小组团队月总结
3月份小组团队总结
一、收获:
1、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就得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快,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4、将学生日常行为纳入小组管理。对学生的安全、纪律、卫生、路队、两操、活动等常规实施小组合作管理,合作评价,小组内部学生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荣辱与共,达到生生互助、互察、共同进步的目的。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胆量增大了。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发言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
4月份小组团队总结
经过两个月的实验、教学,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1.教予合作方法。刚开始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或是乱作一团,或是不知所措。因此需要教师清楚讲明合作方法和要求,让学生有方可循。
2.给予充分的时间。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理解也不可能走向深处。只有在宽裕的时间里,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言、补充、更正、辩论
3、给予充分的鼓励,营造探究氛围。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
4、把握恰当的合作内容。合作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问题的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两种问题以一是教师设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最好,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多而碎、甚至偏,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选择具有一定思考价值,能引发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的问题,选择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的问题,不能纠缠在琐碎的问题上。凡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合作的必要。
我感觉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是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不是趋于形式化,而是落实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的建立不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而是对学生纪律、卫生、学习,品德等为了共同的集体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共同体。我们在合作过程中不仅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也要重视小组的成员——每个学生在小组中获得的发展,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