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李敏捷
单位: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联系地址: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邮编:654300
电话:1398804984
5电子邮箱:395178396@qq.com
【内容提要】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共识。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要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语文师生互动
一、加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教学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启发式教学有多种,如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景启发等。
1、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2、观察启发。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语文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
找出规律或加强语文知识本质的认识。
3、情境启发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课文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讲《过零丁洋》时,可以通过讲解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天祥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灵动起来
能否使课堂“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关系。首先,要想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较高的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
1、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2、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启发、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动”。
3、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
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三、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首先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是否体现关键看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板块,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等。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写作教学要突破“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模式,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目标;口语交际教学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对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的重大挑战,要求教师注意活动的开放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四、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满堂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是
一种被动式、保守式教学,与创新毫不相干。不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教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
3、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语文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语文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文学思维、语言文字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标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无疑给习惯于灌输知识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创新,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只要勤于思考,精心备课,就会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适应教改的需要,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适应未来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月版
2、年6月版
3、李新华:一堂好课需要具备的几个亮点,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朱慕荣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班华主编 :《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9
2012年第7期
4、樊秀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云南教育中学教
师 2013年第6期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页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笔记—教案)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全员培训教案)
2006 年4月说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我们不得不提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下面我们首先
一、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UGG shoes,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里我们还需补充几点:
5、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mm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也可以说是 1.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 2.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 3.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6、评价理念:(1)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归纳成四个特点:
1、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3、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4、课程标准留有空间,利于发挥创造才能.(四)课程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
1、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Discount UGG boots,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2、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3、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4、口语交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UGG boots,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5、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
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我们把这一阶段目标特点加以归纳就是:(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2)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3)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4)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5)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6)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7)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这些特点.下面我们在对比一下
二、《新课程标准》与老《教学大纲》的区别 表
1、《新课程标准》与老《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的 内容标准
各领域 /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 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中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课改的方向.下面,我们再看一看《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一书中有关内容.三、《语文课程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是学作,(二)”学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实学作历来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又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克服难点,提高能力呢?
1、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也是作文教学的主题,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1)从学生实际出发;(2)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3)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2、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三)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
1、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研究性学习.2、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研究性学习
3、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
四、语文新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和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说明,语文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场合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强调课程的开发,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利用教材,教材是阅读的文本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同时要注意向课外拓展,UGG bailey button,充分利用当地的语文资源,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资源,自主的探索语文,在实践中积累和感悟语文.强调课程的开发,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文本与非文本的关系.无论怎么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条件下,课内还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课内打基础,在课外求发展.要防止课内的语文教学泛化的倾向,建立语文跨领域的学习的平台,但必须立足于语文,语文教学决不是漫无目标”大杂烩“的教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为语文教学内容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非文本的教学越来越显得突出,因为,人文精神的生成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如社会活动、音像传媒、网络信息,都是学习的平台.但文本更具有特殊性,从阅读的心理来说,阅读文本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况且,在很长时间内还是阅读的主要资源(主要是方便).所以,非文本的教学,要考虑时间、场景、条件、手段,最重要的要考虑实效性,确实是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学习:是指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某种条件下还是存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究竟谁在发挥主要的作用,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场景以及学生实际.我们过去过于注重了教师的“讲”和“训”,把学生看成了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主体的行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是在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中生成的,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标新立异,这是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权威,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满足于学生的需要,如,需要你主导的一定要主导,需要你组织的一定要组织,需要你帮助的一定要帮助,需要你讲解的一定要讲解.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多种形式体验,珍惜独特的感受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然我们承认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行为,那么我教师就要尊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个性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愿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怎么
表达就怎么表达.如对文本自己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可能是独立的、可能是合作的、可能是探究的、可能是品读的、可能是表演的、可能是“突发奇想”的.总之,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教师不仅要做领路人还要做调控者,这样才能做到语文教学“实”与“活”的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质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现在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评价的尊重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3、评价的参与性.改变教师的单一评价,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4、评价的延缓性.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展开,为了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教师的评价要迟缓一点,这也是改变过去教师过早下结论的做法.《新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那么,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当怎样做呢?
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一)转换角色: 主角mm配角
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二)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
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或者说是:(1)转变教学观念,创造、寻求和选择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2)正确认识语文教师的主导功能,加强语文教师群体的合作性.(3)谋求体现和达成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确实将语文新课标理念深入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三)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四)新课程教师应如何备课
1、备课方法mm五备(《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备教材??做到六个弄清(1)弄清课标精神
(2)弄清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3)弄清教材体系(4)弄清教学重点、难点(5)弄清教材特点(6)弄清教材疑点 备资源mm掌握四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
(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3)观点事例科学可靠,避免错误 备学生mm做到四个了解
(1)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2)了解班级基本情况(3)了解学生的差异
(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备教法mm掌握教改动态mm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体验式学习备学法mm通晓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
(1)学法指导内容:①指定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②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③学科学习方法(2)学法指导的原则: ①自主性 ②针对性 ③操作性 ④差异性 ⑤巩固性(3)学法指导的方法: ①渗透指导 ②讲授指导 ③交流指导 ④点拨指导 ⑤示范指导 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材料分析)(1)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2)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3)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2、如何进行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
程.(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3)教学设计构想: ①教学目标设计(方向)解决为什么教,明确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②教学内容设计(载体)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呈现方式” ③教学组织设计(措施)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④教学评价设计(强化)解决激励和鉴别问题.(4)新课程教学设计思想: ①关注学生学mm以学定教
⑴换位思考,教为学服务⑵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⑷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拓宽教学思路mm设计开放式教学 ⑴教学内容开放⑵教...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三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体会
岑丽芬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既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我们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我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同学们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
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