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堂教学反思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16-92459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5 17:33: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堂教学反思

我的课堂教学反思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A部分 “let’s talk”的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听懂和会说Is there„?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2,掌握Is there„?的肯定和否定回答方法。

Step1.Warm up and Revision

① Greetings.② Play a game.首先开火车复习river,forest,grass,path,lake,flower

这六个单词。接着呈现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 “there is a river”等句子。

Step2.Presentation

① 呈现一副公园的图片给学生,并引出Isthere a river in the nature park? Is there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 等句子。学生看图回答后,并让学生跟读Is there„?3遍。

② 引导学生用歌曲“两只老虎”的曲调唱歌。

Is there a monkey,is there a monkey.In the tree,in the tree ?

Is there a bird,is there a bird.In the sky,in the sky ?

Step3.Practice

1)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讲台上表演

Step4.Homework

课后跟同桌练习对话部分

课后反思:

本次课教学步骤紧凑,课堂氛围活跃。尤其是在“play a game”环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能够灵活运用there is句型。在Presentation部分,学生对自编歌曲非常感兴趣,基本上能够利用“两只老虎”的曲调把呈现的新歌唱完。

本次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根据图片说句子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方法,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动脑思考,都依赖组内基础好的学生来回答。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灵活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教学反思

我进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的教学后,我对自己教学的情况作了反思。

一、主题思想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紧密

“父母之爱”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明确,又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平时学生基本可以体会到自己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而学习了本单元后,学生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二、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学以致用深入心坎

“父母之爱”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重点是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主要内容,体会到表达父母之爱离不开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而体会到人物描写的一些习作常识,好像在文本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头是文本,另一头是习作的生成,这样一来,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啦,“父母之爱”也就有了阳光般的走向,走向教育的绿色春光。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利于文本与学生实际的双向互动

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六的教学,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见地,在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父母之爱深沉和宽广后,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润物细无声般激起了感恩父母,用积极健康的学业成绩回报父母,也回报社会的情感表现,顺应心脑对行动的可指挥性,表露于外的则是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湖的千层浪,透过每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在闪烁着涟漪的笑靥,这笑靥正是语文教育最为珍贵的成功之处。

四、学生习作见真情,父母之爱绽放笑脸

习作最容易折射小学生的心声,一位学生在《做饭》中写到自己忙左忙右,总算做出了一顿饭,可看看时间,几乎忙了一个早上,唉,平时自己还会对妈妈的厨艺评头品足,真是不应该啊!我以后会记得“劳动创造了美”,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母亲为我感到骄傲自豪。学生习作能如此认知,实属难能可贵,既是对单元文本主题的领会,又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应验。字如其人也好,文如其人也罢,最要非人云亦云的克隆文化,最要原生态的习作,这样的习作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教师得悉心呵护,百般珍视。

父母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是文明传承和发展不竭的动力。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五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王伟伟

第六单元

备课时间:202_年11月1日 教材简析:

第六组课文谈的是人们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发明创造的。

《天火之谜》讲的是富兰克林的故事,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是分段概括段意,体会的人文思想是富兰克林的敢于发现的精神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个故事颇为震撼人的内心,这是因为作者的表达,比如说作者通过列数字的形式,等等。这篇文章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关键词语的意思,比如课后作业第二题。

《诺贝尔》讲述的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爱科学,爱人类的奉献精神.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通过例举了一些人的事例来证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样文章的写法。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习作六》是根据图画,想象并编写故事

练习6的语文与生活是看一段话然后谈感受。诵读与积累是分角色朗读一篇童话。五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王伟伟 健康小顾问倒是一个可以搞上街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理念:

着眼整体,人人成才,注重个性,发挥特长,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我们知道:物有不同,人有所长,因此,要尊重每个学生,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和培养各人的长处及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使他们记住三个“尊”: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他们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各尽其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力量。教学目的:

双基目标:

1、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认读1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诵读感悟《浪花与礁石》。

4、训练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

5、口语交际:《健康小顾问》。情意目标:

1、教育学生向谈迁学习,做一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

2、感觉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教学重点:

从文章的众多事例中感受他们非凡的精神与勇气。教学难点:

从文字材料体会人物的精神与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共12教时)

19、天火之谜 „„„„„„„„„„2教时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教时

21、诺贝尔 „„„„„„„„„„ 2教时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2教时

练习6

„„„„„„实践活动 „„„„„„„„„„„„1课时

„„„„3教时

„„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教学反思

我们振太乡中心完小五年级组四位语文教师,即王萍、李晓芳、李其贤、周爱萍采用集体备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的教学后,我们分别对自己教学的情况作了反思,在各抒己见中,很好的体现了“集体智囊”的作用,又充分体现教师个体的特长,促进集体智慧与教师个性的有机构建,使集体备课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且对单元主题的领悟有了较好体现,现将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概述如下。

一、主题思想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紧密

“父母之爱”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明确,又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平时学生基本可以体会到自己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而学习了本单元后,学生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二、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学以致用深入心坎

“父母之爱”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重点是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主要内容,体会到表达父母之爱离不开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而体会到人物描写的一些习作常识,好像在文本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头是文本,另一头是习作的生成,这样一来,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啦,“父母之爱”也就有了阳光般的走向,走向教育的绿色春光。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利于文本与学生实际的双向互动

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六的教学,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见地,在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父母之爱深沉和宽广后,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润物细无声般激起了感恩父母,用积极健康的学业成绩回报父母,也回报社会的情感表现,顺应心脑对行动的可指挥性,表露于外的则是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湖的千层浪,透过每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在闪烁着涟漪的笑靥,这笑靥正是语文教育最为珍贵的成功之处。

四、学生习作见真情,父母之爱绽放笑脸习作最容易折射小学生的心声,一位学生在《做饭》中写到自己忙左忙右,总算做出了一顿饭,可看看时间,几乎忙了一个早上,唉,平时自己还会对妈妈的厨艺评头品足,真是不应该啊!我以后会记得“劳动创造了美”,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母亲为我感到骄傲自豪。学生习作能如此认知,实属难能可贵,既是对单元文本主题的领会,又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应验。字如其人也好,文如其人也罢,最要非人云亦云的克隆文化,最要原生态的习作,这样的习作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教师得悉心呵护,百般珍视。

父母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是文明传承和发展不竭的动力。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教材指导

一、课标要求

制定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首先是课标,五年级属于第三学段,本单元相对应的课标要求有:

(一)识字与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在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从专题上来说,本单元“父母之爱”的专题延续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爱”的主题,与其中《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所表达的父母之爱一致,又有所深化: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从教学内容上说,本单元从第二学

段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提高到“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点与本册其他单元的要求相同。同时又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及情感。这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也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种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应用,与本册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以及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者笔下的人”、六上的“了解鲁迅”这几个单元遥相呼应,这种螺旋上升、环环相扣的教材编排,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二)具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单元导语中就点出了主题: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教材中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来反映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感人肺腑。让我们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孩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到的爱的力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承诺创造了爱的奇迹,为当时陷入险境的父子与同学撑起了一片生命的晴空。《慈母情深》中著名作家梁晓声讲述了自己年幼时,家庭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我”渴望至极的《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宁愿付出更多的艰辛,承受生活的重压而无怨无悔!这一件小事展现了母爱的深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最终孩子也明白了:父母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样的。《学会看病》中的母亲,著名女作家毕淑敏,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一反平常“无微不至”地照顾的做法,用心良苦。我们随着她的文笔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母爱是呵护,更是一种责任。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 和“回顾 拓展”,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爱,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

本次的口语交际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有两个话题,先是展现了几个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这三个小故事,请父母也谈谈看法,促使父母能正确教育孩子。

本次习作的内容也是可以有几个方面的,可以是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可以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还可以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具体要求一要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二要表达真情实感;三是写完后要读给爸爸妈妈听。习作联系生活、表达真情,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语文的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不是很大,但是要注意,概括主要内容的语言要简洁,叙述要完整。在学习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方面,其实三四年级的课文学习中,教师都有所渗透。在平时写人、记事的习作中学生也有所运用。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提高的是:这样的人物描写是如何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自己在习作中想表达一定情感的时候,又该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

本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父母对子女深情的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可以通过品读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建议

单元导语中点出本组教材应抓住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因此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下面就选取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讲讲一些教学思路。

(一)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1、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那么,是不是一上课就得抓住重点段来感悟呢?我想不然,教师上课是得抓住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我们要把握的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这样的段落或句子,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全文的一个切入点和感悟点,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感悟过程。而要寻找到这一合适的感悟点,首先应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整体,找准了文本的基调,对局部的理解才会到位。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导入课题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了课文后马上就能讲出课文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故事。文中的父亲很了不起,可见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歌颂伟大的父爱。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把握了文本的基调,对重点段的理解也就容易到位了。

2、整体规划抓住文眼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特别强的文章,文中人物心理变化也很复杂,值得推敲的句段也很多,课堂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教师对文本得先有个整体规划。课文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文主要写了“了不起的父亲”和“了不起的儿子”两大板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都是因为他们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主线,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课文写父亲的了不起,共写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父亲悲痛欲绝,但一想起自己对儿子的诺言,又重新挺立;第二个画面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挖废墟中的儿子;第三个画面是父亲长时间孤军奋战,面目全非。在这三个画面中,第三个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最有感染力、震撼力,最能说明父亲的了不起,最能体现父亲那饱含血泪的沉甸甸的爱,最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避轻就重,抓住这一片段重点感悟。

3、细读文本充分感悟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来感悟父亲不怕艰难,不放弃的精神固然是最重要的,许多名家大师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参考用书上去看看他们的一些设计,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我觉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光光通过读来感悟是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他的肚子已经,衣服,他的脸上,但是,他想到,于是他又。”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事?”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中写到父亲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可在当时地震现场,这种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父亲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因引燃煤气罐而爆炸身亡,也很可能挖到自己儿子的尸体。可以说父亲在挖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管是生还是死,父子都要在一起。通过想象对父亲那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也同样可以通过想象。课后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当时的阿曼达只有七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可能不感到恐惧,在废墟下的漫长时间里,不可能不哭泣,不可能不感到绝望。他是怎样战胜恐惧,战胜饥饿,重新鼓起勇气的,又是怎样把这种力量带给其他同学的?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把埋在废墟下的这一过程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通过想象,更能感受到伟大的父爱对孩子的重要。

4、课后拓展,感悟父爱

推荐阅读: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

(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

1、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慈母情深》讲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可见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应让学生知道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2、自读课文,抓住重点句

本文作者是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写这篇课文的。作为略读课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上面的导语,导语中提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①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②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⑤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朗读感悟,体会母爱

自由朗读上面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悟到的?(贫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通情达理的母亲„„)特别是“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这句简单而又朴素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不仅是母亲的宽慰与欣喜,还包含着母亲为了孩子甘愿辛劳的无怨无悔,包含着母亲对子女未来的憧憬和期望,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跃然纸上。

4、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阅读推荐: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没有人喝彩的工作》、陈运松的《鱼头》„„

(三)口语交际

先通过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学生辩论,最后形成统一认识。教学中,对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第一个小故事中妈妈对孩子的所有事都包办,却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学会看病》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

在习作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内容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五、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单元的“陷、碌、攥”等28个生字,正确读写“杉、矶、混”等25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的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体会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内心。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情节的感染,与文中人物引起共鸣,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思索对父母的爱应该怎样回报。

六、课时安排:

17、《地震中的父与子》2课时

18、《慈母情深》1课时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课时20、《学会看病》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 词语盘点、交流平台1课时日积月累课外书屋1课时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堂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