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历史教学研讨会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6-87505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17:38: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历史教学研讨会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讲人:张定义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没什么太好的教学方法,更谈不上什么经验。下面我把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些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在初中近两年多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的教学感受颇多。我认为要想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课外材料进行有机重组。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诚然,历史教学往往理论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从而有利知识的巩固。这样,会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讲,效果要好的多。

4、运用课本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

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辅之恰当适量的社会热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5、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声行色并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情景交融,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生动,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容易接受新知识,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于理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中等生制定追赶目标并督促其定期赶上;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科任老师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四、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工作之余,一定要经常听课,积极参加组内教研活动,经常性地与同事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探讨,参加有关的网络教研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经过真心的求教,总结吸取别人的教学精华,努力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反反复复的教学实践之后,就会形成自己上课的一套方法。

金 兰 中 学 202_ — 202_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研讨会)

稿

教师:张定义

202_年6月25日

第二篇: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主讲人:王丽佳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叫一起交流。今天的这个会是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经验谈不上,我是做历史教学工作的,就历史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历史要实现其科学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对于这一点,并不是说把教师凌驾于整个课堂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上,也并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做到宏观的,全面的把握,除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外,要掌控好每一节课的课堂秩序,要控制好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吸引在课堂内,避免上课时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睡觉等现象的发生,因我坚信只有教师掌控好课堂秩序,教育教学才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以真正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拓宽教学视野。课后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同时在上课前,必须要扎实备课,吃透教材,补充历史材料,加深学生的认识,打消教学中的枯燥性,让每一节历史课成为学生期盼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学好这一科就不会太困难了,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不太难的。

因为历史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而且就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上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影像,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比如上中国近代史第一节鸦片战争,我给学生带来一枝烟枪,学生马上就会兴奋了,上古代史原始社会一节,给学生带来一些石斧、石纺轮,彩陶等,上青铜时代可以让学生观察、触摸青铜器,上制瓷业发展,可以展示原始瓷器。素胎瓷器,到明清青花瓷的过渡,学生马上就可以得到历史发展,生产水平提高的认识。

同时,历史的发展在必然性中存在很多偶然性事件,而学生对这类事件往往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这类事件,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倒戈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对于一些重点章节,教师要下大力气让学生听懂重点,难点。而对于一部分简单内容,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上课时学生自己课解,之后教师总结形式来学习,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

以上是我对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还望不要贻笑于大方之家就已很满足了。

金 兰 中 学 202_ — 202_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研讨会)

稿

教师:王丽佳

202_年6月25日

第三篇: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XX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高质量报告和示范课。这次会议会期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追求方法牵引、点拨提升、和谐发展的目标;从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高考试题分析评价、高考阅卷评分和202_年高考第一轮课堂教学复习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高考要求和发展趋势与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寻求促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有效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天上午是由国家高考命题专家组历史试题命题专家郝瑞庭作了《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原则与发展趋势》。这个报告从命题的角度来探讨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考查的内容上,强调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点对点的直接的联系;考查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课程观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观背景下,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必然,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将以往考查知识为重点扭转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郝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历史常识、史观的考查。

2、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

3、用各种方法激活考生思维: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换例法,尽量将问“是什么”变为问“为什么”

4、学科内综合试题的试题结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试题能力与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修模块: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考核目标侧重于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陶涛老师作《XX年文综历史高考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先对XX全国卷分析试题特点:1.完成传统高考的平稳收官;2.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3.实现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考查4.关注中国历史,强化史学功能。最后对教学、备考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义的专题。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堆砌,在教材外,无节制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于是出现多种教材同时用,新老教材结合上等情形。“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质是把握历史学科的功能,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设计有效的专题。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结合时下中国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知识加以阐释,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卷37题以“民本”与“民主”为切点,探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希望引导大家形成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时事热点,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考察当下发展问题,是备考中专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互动探究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常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用结论解释结论,用概念阐释概念,以致学生知识固化,不善迁移。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结论活化理解,灵活运用。

2、每堂课每个专题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思想,用思想(观念)引领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最后能用这种思想(观念)解决问题。

3、题海式的训练应该被摈弃,指导学生写论文等形式可以尝试。一方面命题人一直没有放弃以小论文形式入题考查(新课标卷评价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另一方面写论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优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因为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找材料、论证、写成文字报告并相互协作等。

4、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已成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观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运用。例如,一线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中国外交史的过程中,一边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已经被弃置的理念讲近代史,一边又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的理念贴标签,二者相互纠缠,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是发掘高考题的引导功能,将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高考题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专题。

三、培养考试能力,在教学备考中渗透学科技能培养。

第二天上午由参与XX年高考评分阅卷的蒲丽萍老师做《由高考评分细则看应对策略》

一、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与标准答案一致。每道题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整分原则:只给整数分数。

二、阅卷评分的基本要求

1、多评制

2、误差控制

3、回评制

结论:相对稳定、公正、公平原则下的高校选拔人才

学生存在问题:基础不牢,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准,能力欠缺

(1)、对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领会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结果在谈关中周边地区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3)、表达能力差;非术语较多。民贵君轻被表达为“民为大,君为小”,“民比君大”,“民权大于君权”。

(4)、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差,答题没有层次,有的跳跃性大,条理不清

(5)、思维不活,不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政、经、思文、对外)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选拔、学生

2、教学中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3、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天下午,东湖中学和宜昌中学的两位中学的老师上了2堂高三复习课,两位老师都注重研究新课标,从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开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时,

分析、掌握主干知识中的可考点;结合主干知识,分析相关热点问题。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需把握以下几个结构:

1、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

2、把握基本历史概念;

3、明确章节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热点历史问题;

5、解析近年经典高考、调考题目。

会议展示了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究和备考的成就,体现了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发展的特色,发挥了教研的引领作用,必将促进校际交流与校本教研。比如:选修课开设(因省202_年高考方案待定——可能是宁夏模式:在四个选修中任选一,如考生把四个选作题都答则以第一个为准,故建议在四个选修模块里选二个,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给其高考选择答题余地,只是能力培养如有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教学里一定要落实),方法论(历史的辩证的看问题。实践上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概述、评价等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题眼),试题设计思路(每个主观题都有中心思想,注意立足与课标知识背景下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察新视角,注意区分有效与无效材料的区分),必修与选修教学方法与容量的把握(不过分追求具体知识的记忆,讲究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的螺旋上升、视野的全局开阔)等,我会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第四篇: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202_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高质量报告和示范课。这次会议会期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追求方法牵引、点拨提升、和谐发展的目标;从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高考试题分析评价、高考阅卷评分和202_年高考第一轮课堂教学复习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高考要求和发展趋势与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寻求促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有效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天上午是由国家高考命题专家组历史试题命题专家郝瑞庭作了《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原则与发展趋势》。这个报告从命题的角度来探讨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考查的内容上,强调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点对点的直接的联系;考查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课程观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观背景下,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必然,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将以往考查知识为重点扭转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郝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历史常识、史观的考查。

2、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

3、用各种方法激活考生思维: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换例法,尽量将问“是什么”变为问“为什么”

4、学科内综合试题的试题结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试题能力与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修模块: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考核目标侧重于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陶涛老师作《202_年文综历史高考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先对202_全国卷分析试题特点:1.完成传统高考的平稳收官;2.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3.实现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考查4.关注中国历史,强化史学功能。最后对教学、备考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义的专题。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堆砌,在教材外,无节制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于是出现多种教材同时用,新老教材结合上等情形。“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质是把握历史学科的功能,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设计有效的专题。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结合时下中国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知识加以阐释,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卷37题以“民本”与“民主”为切点,探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希望引导大家形成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时事热点,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考察当下发展问题,是备考中专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互动探究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常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用结论解释结论,用概念阐释概念,以致学生知识固化,不善迁移。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结论活化理解,灵活运用。

2、每堂课每个专题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思想,用思想(观念)引领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最后能用这种思想(观念)解决问题。

3、题海式的训练应该被摈弃,指导学生写论文等形式可以尝试。一方面命题人一直没有放弃以小论文形式入题考查(新课标卷评价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另一方面写论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优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因为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找材料、论证、写成文字报告并相互协作等。

4、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已成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观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运用。例如,一线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中国外交史的过程中,一边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已经被弃置的理念讲近代史,一边又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的理念贴标签,二者相互纠缠,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是发掘高考题的引导功能,将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高考题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专题。

三、培养考试能力,在教学备考中渗透学科技能培养。

第二天上午由参与202_年高考评分阅卷的蒲丽萍老师做《由高考评分细则看应对策略》

一、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与标准答案一致。每道题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整分原则:只给整数分数。

二、阅卷评分的基本要求

1、多评制

2、误差控制

3、回评制

结论:相对稳定、公正、公平原则下的高校选拔人才

学生存在问题:基础不牢,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准,能力欠缺

(1)、对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领会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结果在谈关中周边地区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3)、表达能力差;非术语较多。民贵君轻被表达为“民为大,君为小”,“民比君大”,“民权大于君权”。

(4)、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差,答题没有层次,有的跳跃性大,条理不清

(5)、思维不活,不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政、经、思文、对外)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选拔、学生

2、教学中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3、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天下午,东湖中学和宜昌中学的两位中学的老师上了2堂高三复习课,两位老师都注重研究新课标,从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开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时,

第五篇: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老梅初中 高祥胜

202_年4月27—28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庆市历史中考研讨会,能有机会外出学习、取经,很不容易。因而我也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认真聆听、深刻反思。与会的两天中听了两位教学一线优秀教师代表的复习设计课和10位县市教学骨干的专题讲座,感到收获非常大,他们钻研业务知识的那种敬业精神、丰富的历史知识内涵,都值得我认真去学习。历史中考怎样复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考出理想的成绩?这恐怕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现阶段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抓重点,讲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复习的切入点,改传统的三轮(或四轮)复习法为两轮复习法。

1.快捷定位找考点。

中考命题的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基本史实的再现和主干知识的考察仍然是重点,所以,针对开卷考试特点,平时多做定位训练,即根据教材目录和框架知识,精确定位考点、快速查找课本中相应内容。夯实基础,掌握和记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会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加快做题的速度。从操作步骤上说,先要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教材的内容。具体说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上册是中国近代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内容,下册是现代史,即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内容,还包括世界古代史;九年级是世界史内容,其中上册是近代史,即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下册是现代史,即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内容,力求做到熟练化、自动化。再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将每一课的考点知识记在目录栏上,立即定位。最后是要对照能级要求逐个考点落实定位。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各考点构成了学科考试的基础,各能级要求则界定了复习的深度。考纲将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三大能级层次:识记、理解和应用。这也是中考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这样按照考纲对各考点的要求,对照教材相应内容,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础知识与专题复习同步完成,融会贯通再提高。综合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而是要把已掌握的扎实的知识点串起来,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个问题、某一段材料作出客观的评价,形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就依据《考试说明》,将基础知识和专题的复习同步完成,融会贯通在一起,比如复习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上可以复习到大化改新,下可以复习到甲午中日战争,左可以复习中国的戊戌变法,右可以复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就完成了有关改革的大专题的复习,比较系统,学生容易掌握。特别是后期复习,利用每天“小卷子”考试的手段,精心设计不同的试卷加以训练和考查,注重“课课过关,强化选择题训练”,及时反馈,极具成效,使得全体学生都有了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专题复习是综合巩固贯通历史知识的重要一步。一般来讲,大专题注重纵横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纲去认识历史的基本联系。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技术层面的洋务运动、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层面的新文化运动等。横向联系,指同一时期内的同类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反映。如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为摆脱困境,美国是通过罗斯福新政,消除了危机,恢复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小专题则注重分析比较。如:复习到资产阶级革命可从英国联系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纵横联系和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问题,感悟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准确解题,精编资料讲方法。

毕业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而历史学科的课时又少,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不可能有大量做题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研究考纲,紧扣课本知识,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的专项指导。如面对材料分析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然后准确定位这段材料属于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或什么人物,再把它放在具体的时间和事件中去审视去分析,让材料与事件、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材料阅读题就迎刃而解了。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而考查的方式则会是“根据材料,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和“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这三种形式。那对于这三种题目的回答,可以这样指导学生: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中考题型的特点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三、注重细节,认真仔细提高分。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一些细节的关注与否,会成为得失分的外在因素。首先要善于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要求学生记住“三要”:一要点要序号化;二答案要顺序化;三内容要重点化;根据分值巧妙分解题目,一般来讲,答题针对性很强。在一张试卷中,各题的分数分配不同,所以在回答各题时所用时间及答案多少应与分数相对应。也就是说,所占分数比例小,花费的时间要少些,答案也可以简略些,所占分数比例大,那么,这道题就应多花些时间,答案就应详细些,充实些。例如有的题目是3分,实际上刚好有3个得分点。

其次是把握好时间,政史合卷要求在两个小时内要完成两份试卷,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这样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历史试卷一般控制在五十分钟左右。从教法上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题量可略大些,如出十二道选择题(中考是十题),四道综合题(中考是三道题),这样中考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时间紧张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再次是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由于是电脑阅卷,要向学生强调卷面书写要认真,力求程序得分。

最后,不滥用资料。最好的资料就是课本,资料应是线索、脉络式的,不应过多、过杂,重复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总之,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我将借鉴优秀同仁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让班上每个人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顺利完成初中阶段毕业考试。

历史教学研讨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