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精选5篇)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16-109880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0 18:33: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

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

王德禄202_-04-20阅读次数:50

3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梯度转移

1.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传统的均衡增长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区域由于自然禀赋的差异,区域的经济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区域内部、外部资源的自由流动达到自然资源的均衡从而得到消除,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缺陷:没有考虑到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极化效应。

均衡增长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市场主体在短期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优质资源往技术水平高、经济发达区域积聚,而反之很少。最终的结果是核心区的水平越来越高,边缘区愈来愈边缘化,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缺陷:没有考虑社会分工及区域之间存在的比较优势。

2.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与梯度转移理论

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核心与边缘”或“中心与外围”构成了该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产业技术与经济在核心与边缘区、中心与外围区之间存在一定顺序的梯度递减关系。

技术水平高的区域在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和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老化的现象,其相应产业就会按照梯度的递减关系逐渐向边缘地区进行转移,带动边缘地区的技术水平提高。这就是梯度转移学说。

优点:考虑政府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所应该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

3.梯度转移的几种表现形式

同心园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以若干距离为半径向周边地区扩展。半径越小的区域经济活力越强,技术水平越高,购买力越低,市场成熟度越差;半径越大的区域经济活力越弱,技术水平越低,购买力越高,市场成熟度越好。(例如北京城区与郊区)

带状:经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区域的一端,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不高的区域在另一端,处在中间的是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均介于两者之间的区域。(如中国经济的三大地带)

反同心园状: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在周边,而欠发达区域被发达区域包围。有外至内梯度依次递减。此种情形最多出现在国家之间。

4.产业梯度转移的效应通过企业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和区域个性化的再度集聚集中体现在极化效应和扩张效应上。

极化效应 ?现代生产不断向条件优越的核心区域集中,进而产生巨大的集聚规模效应即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核心区域的市场容量大,竞争能力强,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大,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将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扩张效应 ?随着核心区的发展,在配套产业方面的要求更高,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和其它成本日益上涨的威胁,因而向外围区域扩张是必然选择之一; ?同时,任何产品与技术均有生命周期,处于老化与退化期的产品、技术在核心区域缺乏竞争力,而在外围区域却通过减低成本重新焕发竞争力。

5.开发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中特定的经济区域,它表现出区域中一般区域不同的特性:

特定的地理空间

特定的经济职能

特定的社会职能

作用

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流动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生产创新

二、创新能级与梯度分布

1.开发区的创新能级

创新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价值活动在不同科技工业园集聚,使得这些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创新能级。

可以分为:最高端的知识创新区(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等集中区)、次高端的技术创新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中试机构、孵化器等集中区)和低端的生产制造区(大规模制造车间、工厂等集中区)。

2.不同能级开发区的区位要求

由于不同开发区的经济活动主体不同,对不同资源的趋向性不同,因而对区位的要求有较大差别。

知识创新级的研究园或科学城一般要靠近城市的科技教育密集区,紧靠城市;历史证明,孤立的科学岛并不成功。

技术创新级的开发区往往倾向于大城市的周边地带,既能充分利用城市功能,又能降低成本。

规模制造级的开发区对低成本劳动力和土地的要求大,而对信息、智力的要求相对较小,因此往往在城市远郊或相对落后地区布局。

3.开发区的梯度分布

开发区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特定的规律:以知识中心区为核心,沿高能级到低能级,呈梯度分布(知识创新区?技术创新区?生产制造区)。

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发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与城市级差地租规律相同。2 可以将开发区的空间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即:在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依次布置知识创新区、技术创新区和生产制造区。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形成完整的布局,中小城市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4.案例:北京的产业梯度布局

首都的经济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 巨大变化,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产业结构从“二三一”逐渐过渡到“三二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首都经济最大的“亮点”.。

据统计,北京地区共有各类科技园、开发区、工业小区等30余个,北京市的绝大多数各类企业就分布在全市18个区县的30个开发区中。

经研究发现,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剃度现象。核心区是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这是大量高人力积聚的场所,在区位上离市中心较近,在智力、科技、制度、信息均较为集中,是非常典型的知识创新区域;而离市中心较远的近郊像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工业区等构成了首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区;而像原离市区的远郊如大兴工业区(新材料基地)、顺义林河工业区(北京微电子基地、现代汽车城)、通州的光机电一体化基地、良乡的物流基地、延庆工业区(绿色食品基地)、平谷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则构成了北京的生产制造区。

三、空间问题

1.区位的选择

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在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上的自由度越大,要求也越大;同样,创新能级越低的园区区位选择的自由度也越大。

战略定位决定区位选择:-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开发区对城市功能的依赖性大,宜靠近城市布局;-生产制造为主工业园则应考虑以下因素:运输、大空间、已有的产业基础等;-综合型园区要更多地考虑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综合开发成本,内部的功能分区和分离式布局甚至比区位更重要。

2.用地规模

园区综合开发成本与用地数量为“U曲线”关系,而园区收益与用地数量呈“倒U曲线”关系,二者共同决定了园区(单一园区)的合理用地规模。不同类型的科技工业园的合理用地规模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区也不同。

控制各类园区的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科技工业园发展、完善、创新的重要问题之一。

合理用地规模曲线 案例:苏州的139号文件

3.功能分区

内部功能分区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的重要途径。功能分区既适用于连片的园区,也适用于分离式的园区―在不同的园区赋予不同的功能。

综合型园区一般可以分为生产制造区、商务中心区、技术创新区、文化生活区、商贸物流区等;而用地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综合型园区一般则要按小城市控制规划了。

4.空间扩张

若干发展较好的开发区现在都存在空间扩张的问题。建“二期”,新开发土地是这些园区空间扩张的主要形式,但利用存量空间、低成本扩张也是很好的选择:-需要外迁的老工业区,尤其是连片的厂区;-发展滞后的工业小区。

空间扩张要与园区的产业升级、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并首先满足园区企业的空间扩张要求。开发区在空间的扩张上可以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区五园”的模式。

5.产业空间

开发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空间的问题。产业结构的选择和空间上的布局是产业空间的核心问题。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对与错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成功与否。

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体现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文化底蕴与思想观念上,个性化的开发区已经或日益成为首选。

四、开发区面临的新挑战

新经济条件下开发区面临新的挑战:-全球化挑战:面临着全球其它区域的竞争;-信息化挑战: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更新以及信息网络的建立;-不确定性挑战:形式是多变化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既要有方向性、指导性,又要有开放性、适应性。-优惠政策的恶性竞争及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导致投资环境的整体恶化

必须进行发展创新,依靠个性化的政策与环境才能吸引投资。

五、制度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股权激励

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才能决定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激励机制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才能的供给,股权激励比传统薪资福利更能激励创新能力的供给。

股权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帮助公司留住优秀人才,减少公司现金福利支出,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2.运行机制创新―企业化经营

在科技工业园发展的初期,行政管理职能与开发经营的职能合一能提高效率;但在园区发展的中后期,这种运行机制弊端更多。

中后期应实行政企分离:管委会和开发公司职能、机构分离:

科技工业园实行企业化经营,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开发、招商、投资; 2 管委会提供公共服务和法制环境;

可成立政府、开发公司、园区企业代表共同参加的最高议事协调机构。

3.管理创新

集约化管理与电子政务-政策的透明度、连续性和法制环境已超越优惠政策本身,成为投资环境的第一要素。-在大环境不能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园区的“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等集约化管理手段营造相对良好的局部小环境,如深圳科技工业园将咨询、审批、年检三个环节、若干单位集成到一个窗口对企业。-电子政务,网络化办公,为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人为干预,促进政府与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形式。

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开发区管理的新要求 ?行政管理市场化 ?政府决策市场化-两个新变化: ?政府官员具有企业家的个性与管理思维; ?企业家参与政府事物管理及决策行为; 案例:中关村――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 ?2月19日,中关村做出重大决策:请企业家进政府,直接参与中关村建设发展的决策和管理,具体的管理职能分别为审议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工作计划与总结、发展专项资金预算与决算,以及评价管委会专职领导班子的业绩等。在今后的管委会中,企业家委员总数15名,占管委会委员总数的1/3,其中2名进入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高层领导小组。中关村管委会专职委员赵慕兰认为,请企业家进政府是中关村落实十六大精神,在制度创新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政府官员本身也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的机制与体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来获取社会认同等等。

?刘淇:政府办事也要注重运行成本和工作效益。经营企业必须注重降低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

加强园区管理制度的规范(立法)重视立法工作,将政策上升到法制的角度,将是推动创业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

三层环境建设(硬环境、软环境、文化建设)

六、服务创新

1.基础设施的新要求

2.支撑服务体系

园区自身的服务:公共服务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商务机构等。吸引相关中介机构进驻园区。

建立园区企业与园外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平台。

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园区应大力吸引、联系国际中介机构。

3.服务网络化

有形网络:宽带网。

无形网络:建立园区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的工作网络。

七、发展模式创新

1.能级跃迁

较发达的科技工业园要从全球化视角,抓住跨国公司产业链全球扩张的机遇,提高服务水平和法制化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制造业环节,甚至是研发投资。

欠发达的地区,发挥低成本优势,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尤其是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制造环节;突出个性,营造园区品牌。

2.星网模式吸引龙头企业,带领配套协作企业跟进,形成已主导产品为核心的星网式工业园。

3.园中园

企业科技园:统一基础设施、控制性规划和公共服务,企业自主开发、招商。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的产业基地。

高技术大公司的产业基地。

4.个性化的产业选择

企业科技园:统一基础设施、控制性规划和公共服务,企业自主开发、招商。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的产业基地。

高技术大公司的产业基地。

第二篇:产业梯度转移成为国家战略

产业梯度转移成为国家战略 据新华社报道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之一。

据介绍,首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其利用海外、省外资金总量占全省七到八成。202_年到202_年,皖江城市带GDP年均增长14.8%,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

《规划》设定的目标为:到202_年,示范区生产总值比202_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6%。

有关人士指出,示范区将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认为它“将有利于在大范围大尺度上开展区域合作,对中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据了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

第三篇:关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途径思考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受土地资源紧缺、经营成本攀升、环境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部分产业急需向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并逐渐呈现出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充分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矿产资源,对接梯度转移。**县矿产资源蕴藏量比较丰富,境内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煤、钨、锡、铜、钽铌、花岗石等26种。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增加了财政收入,也维护了开采秩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做大钨、锡、钽铌业。**钽铌矿居亚洲第二,钨、锡矿居全国第一。要与湖南有色控股集团进一步加强联系,增强合作,争取支持,加快钨、锡、钽铌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引导企业由单一采掘向精深加工转变,争取实现1年5000万元、3年1个亿的税收。另一方面,要做强花岗岩业。全县已探明花岗岩储量31288.63万立方米,年开采量达1万立方米,且分布集中,岩质上等,发展前景良好。要抓住沿海石材和老石材基地资源缺乏,源头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东山石材工业园为基地,着力引进一批大型石材加工企业入园,分段开采,全面开发,力争实现年产值4亿元,税收5000万元。

二、依托林业林地资源,对接梯度转移。**县土地总面积37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59万亩,占69%,是湖南省70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要求,广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整合林地资源,打造林业优势,将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深化改革强林业。要制定详细方案,加快国有森工企业单位改制步伐,把“死”资产盘“活”,变“不动”资产为“可用”资源,使现有林木、林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二是用足政策显活力。抓住国家实行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机遇,吃透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手段,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林木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规范流转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和林地的整体效能。三是培育品牌创效益。着重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和加工原料来源,提高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生产规模小、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低的加工厂点,培育一批市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林木加工企业,创品牌、做特色、出效益,力争3-5年内引进几个大企业,实现税收3000万元以上。

三、依托低成本的环境资源,对接梯度转移。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资源是基础,环境资源是保障,低成本的环境资源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一是融资低成本。引导银信部门强化发展意识,优化信息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贷款门槛,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让想创业的人有款贷,让贷到款的人有发展,让会放贷的人不吃亏,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二是行政审批低成本。要克服“山大王”思想,力戒“本位至上”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政府部门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各类项目审批力争做到外地不能办的**可以办,外地不敢办的**大胆办,外地很难办的**容易办。三是使用土地、劳动力、水、电、交通等资源低成本。东部沿海地区急需转移产业对承接地的经营成本比较看重,这也是他们选择转移的内在动力。**的土地、劳动力、水电价格较低,随着“3211”大交通框架的逐步形成,交通优势也日趋明显。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地引凤入巢,大力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到202_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践证明,要推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一、铜陵职业教育的现状:

铜陵市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职教大省”和铜陵市打造皖中南职教基地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战略位置,推进职教资源整合、建设职教园区、提升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加快推进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铜陵市中、高等职业院校达到8所,其中高职学院2所,分别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4所,分别是: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原铜陵市工业学校、铜陵经济技术学校、铜陵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安徽玉成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民办)、民航铜陵鼎盛职业中专学校(民办);技工学校2所,分别是:铜陵车辆厂技校、长江电子技校。职业院校在校生近3万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转型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工作从铜陵实际出发,坚持面向市场需求、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铜陵的工作思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中心,以深化办学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职业教育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建成、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搬迁,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比如铜陵市教育局在中职学校开展了铜陵市重点专业评选,每个专业奖励10万元。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办了

“身手不凡—职业技能PK赛”,将职业学校办学成果、学生才艺、专业技能和人才成长过程,通过电视画面向全社会展现,将彻底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知和误解。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全面发展的天空。这种电视专栏方式宣传学校,在我们铜陵市是第一次,在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也是第一次,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二、铜陵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6年颁布的《职教法》明确规定,政府要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但却没有落实执行这项规定,主要按照事业单位标准对职业院校拨款。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53倍,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的成本更高。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没有制定明确的中、高职学校生均经费拨付标准,所以学校从没获得过生均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实训基地建设及专业设备配置水平整体不高。

(二)职校生源急剧萎缩。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十一五”末实现职高普高招生大体相当的目标。近年来我市虽然对职普教的发展制定了规划,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努力,但缺乏具体的执行标准和刚性要求,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近年来全市每年初中毕业生人数为基数,我市的职教、普高录生比例严重失调。职教普教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过大,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生源急剧萎缩。职普教育呈现的两极发展衍生出了许多“反教育”现象。比如普通高中出现了许多6000人以上超大规模学校和百人以上超大班级,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多数职教学校门可罗雀。为了增加生源,一些学校采用常年招生、全员招生、有偿招生、将招生与评优树模、职称评定等挂钩,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三)师资力量匮乏。职业教育特殊的师资结构,要求职业教育不单要有文化课教师,更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课、技能操作课及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而且许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是学校自行认定的,并没有真正获得双证。无奈之下,学校只能“自掏腰包”聘任兼职教师,这对本来就经费不足、在投入上“捉襟见肘”的职教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兼职教师不聘不行,聘又聘不起的两难境地,着实让职业教育的领导们大伤脑筋。

三、铜陵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对社会各界的宣传,加深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消除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误解。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铜陵职教中心虽然搬迁了新校区,但在铜陵市民心中还是六中、八中,学生差形成了一个定性的思维,所以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例如改善职业教育校区的公共交通环境,我市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职教中心两大

职教院校,都坐落在开发新区,交通出行不方便,公交班次仅有23路、12路,上学放学高峰期乘车困难,而且不方便外地学生到达学校,现有的17路公交,完全可将铜陵学院新区的终点站延生到职教中心。

(二)加大政府化解高校债务力度。高校债务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扩建高职院校而形成的历史问题,高职教育是准公共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建立债务达近5个亿。因此,高职院校的债务不应由高职院校及其教职工负担,而应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加大经费投入,要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拨款机制。制定各类教育投入的分配原则,明确职业教育投入占总体经费的比例,落实按照生均拨款的规定。

(三)应完善校企合作制度,规避职业教育发展的“孤立问题”。职业教育要贯彻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宗旨,加快生产服务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职教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坚持就业导向,加强对职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职教与生产实践、职教与社会服务的密切联系;重视教育中的实践和实训环节,每所职业院校,乃至每个专业,均有定点企业或单位作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基地,定点培训、定向培养、定员培养,协调好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企业不仅有享用职业技术人才的权利,同时负有参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义务。凡是认定为有资格参与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减免税收或抵扣一部分税收;就是要在全市造成一种尊重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做强职业教育的可贵氛围。

(四)支持职业学校扩大招生。一是实施招生调控政策。市、县两级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初中毕业生中考报名人数为基数,按比例合理安排职高普高招生计划,逐步扭转普通高中无限制扩招的局面。二是对初三毕业生实行职业倾向测定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家长、社会理性选择学校,促使初中毕业生向职校合理分流。三是要加大劳动稽查力度,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大力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凡未经职业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一律不得上岗。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树立职业教育在社会人士中良好的形象,要提升学校的品位,设施固然重要,但一流的师资更为必要,须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力度,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既有对教师文化素质上的要求,更有对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相当高的标准,因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得身先士卒,抓住任

何机会去实践,去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体验(当然,这机会得由学校或相应的主管部门提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为社会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给“双师型”教师上浮一级工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市职教师资的薄弱环节。上浮一级工资将会对“双师型”教师产生有效激励的作用。

同时,职业学校也可向社会聘请高级技工来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切实加强职业院校的各方面管理,从严治教,规范办学,创新举措,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工,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再上台阶提供人力后盾,也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充分开发学生的技能潜能,真正实施家长满意工程。

第五篇: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推介会上的讲话

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推介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孙碧良先生: 尊敬的南昌市外经贸委主任涂宗勤女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来到美丽富饶的有着“鲤城”美誉的海滨城市——泉州,隆重举行江西省安义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泉州)推介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安义县委、安义县人民政府,向与会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推介一下安义。

安义,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安义县是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后花园,地处赣西北,位于中国风景名胜庐山脚下;县域面积666平方公里,地形概貌为“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辖3乡7镇1场,总人口25万,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绿色城郊县。这里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全县由梅岭和三爪仑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所环抱,省级圣水堂森林公园和100多个自然生态保护小区分布其间,森林覆盖率高达53.3%;境内有被誉为白鹭王国的新民鹭岛,有穿城而过的美丽潦河,山水生态资源丰富,空气水质一流,是一个天然的氧吧。这里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境内有将中国南方人类活动史推前到五万年前的彰灵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保存完整的三国时期孙虑古城遗址,有清代慈禧太后特赐“龙安昭佑”匾额的高山奇池圣水堂,有原民国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故里的民国新生活运动示范村,同时还有被评为南昌市“新豫章十景”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千年古村群,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这里有浓郁的创业氛围。安义人自古

以来就为赣商文化所熏陶,经商创业意识极为浓厚,上世纪80年代初被定为江西省首个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点县。现在全县有7、8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形成了雄厚的资本积累和健全的市场网络。安义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20亿大关,人均存款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在塑钢门窗型材经销方面,现在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安义人手中,被媒体誉之为“安义现象”。前不久,建设部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还特别授予安义为“中国塑钢门窗型材流通示范基地”。安义人非常注重商业文明,安义的县名也因“地安人义”而著称,并始终保持着这种淳朴的民风,多年来一直都是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并以此赢得了海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

安义,是一方生机勃发的热土。在中部崛起的大旗引领下,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和南昌后花园”的“三县一园”战略定位,致力塑造“游在安义、学在安义、住在安义、创业在安义”四大品牌,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努力把安义打造成全省一流的配套工业基地、全省一流的创汇农业基地、全省一流的生态园林县域,县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开放型经济势头强劲,我县先后和南昌市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及西湖区、红谷滩新区、南昌市国资委建立了长期友好战略合作关系,业已成为承接南昌制造业配套产业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平台;南昌冰雪广场、龙翔国际外国语学校、鹏泰新时代购物广场、华银国际电工、沱牌曲酒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好项目、大项目相继落户安义;由香港恒茂集团投资3亿元对千年古村群深度开发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我们按照打造全省一流生态园林县城标准,通过国际招投标,高起点完成了新城区概念性规划和城市整体形象设计,并以18个重点项目为抓手,大手笔开发新城区、大气魄改造老城区、大力度启动城南片区,城市建设热火朝天、强势推进,一个集山水绿城、文化名城、现代新城于一体的消费生态型南昌后花园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民营创业热情高涨。我们通过降低门槛、强化服务、设立民营企业创业园等一系列强力举措,充分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优化环境,引凤回巢,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回乡创业高潮,初步形成了以磨料磨具、建筑建材、电子原件、生物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为重点的六大支柱产业。特别是塑钢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今已累计引进塑钢生产企业16家、生产线140条,年产值达5亿元;202_年预计可达500条生产线,产值预计可达25亿元,将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塑钢之乡。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高位增长的态势,仅今年就预计可完成6.6亿元,园区、城市、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大为夯实,发展后劲得到极大增强,安义大地因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安义,是一片投资创业的乐园。这里交通区位优越:县域距南昌市区20公里,距京九铁路新祺周站和昌九高速公路仅5公里,距南昌昌北国际机场10公里,距海铁联运的白水湖集装箱码头25公里,距江西最大的外运港口长江九江港80公里;105国道和南安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县乡公路硬化走在江西省前列,全面融入了南昌市“半小时经济圈”和省际“六小时经济圈”。土地储备丰富:我县已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土地修编试点县,城市规模将按50—100平方公里规划设计,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巨大的土地利用空间;凤凰山工业开发区通过了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验审,现已拉开了10

平方公里的园区框架,并纳入了江西省政府“十一五”规划的昌九工业走廊主体板块之中,将享受到国家和省市更多的政策支持,三年后可建成20平方公里的生态示范工业园。水电供应充沛:目前全县用水只占县自来水公司设计供水总量的一半,南昌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来水厂取水口将设在安义,可为沿线的长龙经济走廊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电力资源充足,全县农网改造顺利完成,工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保障有力,在今年盛夏用电高峰期,安义是周边县区唯一没有拉闸限电的县。同时,我们已着手投资3000万元建造一所11万伏的变电站,沿南安一级公路打造一条电力高速公路,为安义快速崛起提供更为强劲的电力保障。政策环境一流。按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信誉最好、回报最快的“四最”标准,我们对落户安义的项目,在土地供应、税费征缴等方面实行地方特有的优惠政策;在南昌市率先成立了审批办证服务中心,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和挂牌保护制度等一系列亲商安商措施;每年进行两次机关效能测评活动,对侵犯企业利益的害群之马进行严肃查处。同时,安义还具有土地、水、电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安义承接包括泉州在内的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成为福建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首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楷模,更是我们理想的合作伙伴。所以,今天我们把泉州作为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进行

隆重推介,一方面是希望藉此让更多的有识之士了解安义、关注安义,切实加强两地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就是真诚地邀请泉州的企业家来安义投资兴业,让泉州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生产要素与安义的优势资源进行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目标。在此,我代表安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企业家郑重承诺:只要来安义,一切都便利!我们将本着“开明开放、客商至上、诚信守信、亲商安商”的理念,以客商高兴满意为标准,以零投诉、零干扰为要求,致力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让你们放心投资、放手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生态的安义风光无限,开放的安义商机无限,诚信的安义前景无限。我们热忱地邀请各位朋友、各位企业家能到安义去走一走、看一看,与我们一道携手建设美丽安义,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江西省安义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泉州)推介会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财源广进,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

产业梯度转移中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与案例分析(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