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灵台县梁原中心小学丰国武
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数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我们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优点的同时,要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提高。
一、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2)出示例1: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6)总结归纳公式;(7)鼓励学生将公式运用在生活中。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的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二、让课堂教学实效化。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生情绪,而且会使教师逐渐失去信心。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方兴未艾。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尝试与努力,不断地总结与改进,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工作开创一方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豹岭小学:刘凡友
新课程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两轮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反思,采用先进的手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奇妙,感知数学学习的精彩,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欲,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浅谈如下:
一、更新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下,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充电”、更新自我,使自己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注意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来主动学习;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崇敬之情,真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我每单元都在测试,可发现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进步不大,甚至有的同学原地踏步或在退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改变方法„„所以决定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我依据学生与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文件文具盒上贴上竞争对手的名字,与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每次考试、比赛之后,谁输,输了就得亲自制作礼物送给对方,以便时时激励双方。有一次,我们班的马映月单元测验考完之后,迫不及待地来问我分数,当他知道他考了76分,而她的对手考了74分,比他低2分。她一蹦三尺高,冲出房间,边跑边喊:“我能得到礼物了„„”没过几天,他又来找我,告诉我他要换竞争对手了,因为他超过了对手。通过这样的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较快。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
四、关爱留守儿童,重辅后进生
1、目前,农村家庭外出打工较多,据统计我校有70%以上学生的双亲或单亲在外打工,他们的孩子或寄托给爷爷、奶奶或寄托在亲戚朋友家;如此多的留守儿童产生了许多的不良效应,他们不爱学习,无拘无束,无人管理,有的甚至转变成后进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制订可行的教学措施,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爱,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以心暖心,帮他们再次找回学习的热情。
2、狠稳全局、重辅后进生,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先狠抓大局,每一个学时的教学内容都必须保证全体学生中的极大部分做到会学、学会、会用,这样才能稳住大局。然而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到一个也不能落下,必须做到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人人会学、人人学会、人人会用,也就是人人都要过关。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花大力气耐心辅导学习后进生,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对话,就可以确定在语言沟通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课内训练要多练精练,每次板演不能按一些老师的常规,专请中上水平,甚至只请成绩优秀的学生板演,这样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应该分小组依次轮流进行板演,每次可以是相同的题目,也可以是不同的题目。为了提高效率,每次尽可能将人数确定在黑板能容纳的最大数量。通过分组板演,很快就能确定每堂课中出现的领会能力较差的学生。课堂后筛选是通过课后的各种训练,如从作业中筛选出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每次批改作业,都要作详细的纪录。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从广东怀集县诗洞镇十年课改期间小学作文教改调查问卷谈起
自新千年开始,牵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经过十年来(2001至2010年)的不断试验、创新与积累,作为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学校的作文教学,比实施课改前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指导方法与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文教学质量呈现出了如日中天之势。与此同时,身处边远农村的小学也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地探索着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那么,历经十年的改革,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如何?之中还存在哪些制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今后将朝着哪些方向进行改革?本文试图在调查问卷、深入课堂听课笔录、参考文献的研究等基础上,对本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状况进行了解,从中认识制约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对策依据,为本镇、本县农村小学今后作文教改提供参考。一、一份针对诗洞镇十年(2001至2010年)课改小学作文教改情况展开的调查问卷
诗洞镇十年(2001至2010年)课改小学作文教改情况调查问卷
所在学校: 任教班级: 性别: 年龄:
第一题、选择
1、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新理念你了解多少()
A、一般 B、比较了解 C、完全了解 D、几乎没有(1)选择一般的有153人,占总人数的40%。(2)选择比较了解的有142人,占总人数的37%。(3)选择相当大的有74人,占总人数19%。(4)选择几乎没有的有11人,占总人数3%。
2、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你认为收获如何?()
A、一般 B、比较大 C、几乎没有 D、相当大(1)选择一般的有165人,占总人数的43%。(2)选择比较大的有123人,占总人数的32%。(3)选择相当大的有83人,占总人数22%。(4)选择几乎没有的有9人,占总人数2%。
3、你了解作文教学理念的途径:()
A、参加课改专题知识培训(国家、省、市、县、镇、校内的培训)B、自学 C、几乎无了解的途径
(1)选择参加课改专题知识培训(国家、省、市、县、镇、校内的培训)的有278人,占总人数的73%。(2)选择自学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26%。(3)选择几乎无了解的机会有5人,占总人数1%。
4、你参加过哪个级别的作文教学专题知识培训()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县级 E、镇级 F、校级(1)选择国家级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1%。(2)选择省级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4%。(3)选择市级的有32人,占总人数8%。(4)选择县级的有169人,占总人数44%。(5)选择镇级的有128人,占总人数34%。(6)选择校级的有36人,占总人数10%。第二题、问答
1、在你看来,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最大转变是:
(1)同时回答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较大改变的有227人,占总人数的59.7%。
(2)回答基本没有转变的有153人,占总人数的40.2%。
2、经过十年课改,你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还有哪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1)认为转变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作文兴趣,树立学习作文自信心方面最需改进的有213人,占总人数的56%。
(2)认为学校领导支持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力度,为语文教师提高实际技能及理论培训方面最需改进的有,83人,占总人数的22%。
(3)认为小学生学习作文空间及环境创设与必须扩大小学生阅读量等方面最需改进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22.1%。
上面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80份,问卷答案是笔者总结所有问卷得出的结论。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经过十年的改革,已初显其进步的生命力,但也不容过于乐观,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制约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二、制约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部分的教师作文教学意识依然淡薄,对理念了解少
从问卷中的第一题第1小题和第二题第2小题可以看到:对作文教学理论不甚了解,教学意识淡薄,甚至漠然的教师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从问卷中的第一题第3、4两题可以发现,主要在于教师平时缺乏参加培训的机会或个别学校领导对教师参与课改支持力度不够重视。使得这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基本停留在“以前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向学生传授或观摩到的课怎么教也怎么呈现给学生”的层面上,缺乏作文经验、知识能力、方法。在教学中爱理不理,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
笔者曾亲自在某农村小学听课,记下了这样一节课堂实录:昨天,老师观摩了一节作文课,写一种水果。大家看看我手中的桔子,它的形状、颜色、味道怎样的?认真观察,想想,然后介绍(学生观察后做介绍,接着老师指导方法)。你们介绍得很好,老师也把写法教给了你们,下面请大家以“桔子”为题目写作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万人同语,成了复制品。)
这是有实效性的作文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与听课者交流时,上课教师的回答是: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有关作文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对理念理解不够,学校领导支持改革力度不足,所以平时上的作文课只能套用一些从别人那里移植来的模式„„。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2、为应试而教作文,过份信赖课本,唯教材是从的现象依然 存在
请看笔者下乡听课摘取的课堂实录:“这个单元要求大家写一份决心书,所谓决心书就是指„„,写决心书时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好了,请大家根据要求与刚才的讲解进行作文。”
当听完这节课,笔者向部分学生了解教师以往是选取什么内容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的回答都是书本上每个单元规定的作文。而当笔者问及教师为何不灵活性的选取最适合学生习作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的回答是:“不这样进行教学,如何应付平时的考试。”从中反映出“为应试而教作文,过份信赖课本,唯教材是从”的作文教学心理,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作文学习空间狭窄
课堂实录:这个单元要求大家写一次春游活动,作文时大家要写清楚春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春游中看到的景色,还要注意„„,下面,大家写吧。(老师一讲完,一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你根本没组织过我们去春游,叫我们怎样写啊?这不是为难我们吗?)
本课堂实录中,学生的问话其实一点也不为奇,他压根就没参加过什么春游,所以叫他们写没有经历过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无疑水中捞月,就算勉强为之,写出来的东西也索然无味。
难怪有学者就曾批评指出,当今山区课堂教学“三个唯一”现象严重存在,即“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所。”狭窄的学习空间,导致了学生作文材料 的匮乏,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正如前面提到的课堂实录。
4、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
调查访谈中,22.1%的教师认为,必须扩大当前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他们普遍认为,边远山区农村的小学生除了个别条件好的书包里有那么几本作文选外,大都是仅有可怜巴巴的课本,更别说学校有图书室了。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量的阅读,知识词汇贫乏,缺乏语感,导致了作文时出现想写但无从表达或辞不达意的现象。过少的阅读成为了制约作文能力提高的瓶颈。
5、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及信心的树立,依然是当前改革任务之一 从调查问卷中认为提高学生学习作文兴趣,树立学习作文自信心方面最需改进的教师所占人数及前面几节课堂实录中,都反映出一个普遍问题:当前山区学生对作文兴趣不够高,信心不足。而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本,学生谈何树信心,谈何写好作文。
三、改革当前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着力在“转变学校领导与教师观念、意识”上下功夫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行动要靠意识推动。只有树立“作文教学重要,作文改革任重道远,作文教学改革逼在眉睫”的紧逼意识,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才会有行动上的根本转变。学校领导才会产生“带头进行课改与全力支持教师进行作文研究,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培训学习机会”的观念。教师才会提高学习研究的热情,才会安心投入改革作文教学的洪流中,才会树立新的适合课改要求的作文教学理念,从而打破作文课堂上“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的观念,解放课堂上 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把学生当作作文知识容器灌输的做法,才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使作文课堂呈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2、着力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上下功夫
(1)、打破束缚,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变作文为学生心理需要
“创意作文教学”最早倡导者之一的美国著名语文教师科维斯认为,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视写作为平常的事情,在他看来,写作就是把话说清楚,学生想到什么就应该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描述他今天放的屁有多响亮。①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平时作文对学生的束缚,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变作文为学生心理需要,除有选择性地要求学生完成书本的部分习作外,可以坚持要求学生写“心灵日记”,打破平时作文内容、时间、长短的束缚,支持他们写想说又苦于没机会说或不好意思当面与同学、陌生人说的话,真实地表达自我。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排除学生心理的障碍与作文的压力,使他们每天都得到合理的宣泄。在毫无束缚的作文环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积累素材和抒写感受的习惯,有效地解决了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习作时自然会乐在其中,写出的习作自然情真意切。
(2)、运用“迁移”规律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袁浩一次听说班上有几位同学放学后常到河边钓鱼,对钓鱼充满兴趣的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几位爱 钓鱼的学生,而是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当了解到钓鱼的河不会出现安全隐患时,他灵机一动决定把他们钓鱼兴趣迁移到作文中来。引导他们说:“你们谁能告诉我用什么材料钓鱼最好?鱼看到饵时有哪些动作?通过钓鱼你懂得了什么?”他叫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钓一次,钓的时候认真看与想,向全班同学介绍。作文课上,钓鱼的同学争着介绍,最后,还要求他们把这一切写下来,向全班同学朗读。由于材料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情真意切。一石激起千重浪,放学后,很多的学生都去钓鱼,写钓鱼了。没几天,《喂鸡》、《放牛》、《养狗》„„一篇篇充满童心与情感的作文写了出来。②
袁老师的做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学生并非天生不会习作,学生的兴趣是完全可以激发的,关键是看作为教师的我们引导是否到位,是否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关键点,是否会把学生对一种事物的兴趣迁移到另一种事物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模仿袁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做任何事或见到任何物时要留心观察,要带着问题思考,然后把观察到的和思考到的说出来,写下来,以此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迁移”的规律,让学生写相同题材的习作。如在学生学习了《桂林山水》、《林海》等写景类文章后,可以启发他们把这些写法迁移到写近在眼前的家乡山水;又如在学习了写动物类文章后,可以引导他们把写法迁移到写家里的狗、家里养的猪、鸡等,这些身边随手可及的景、事、人、物,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越写越爱写,越写越进步。
3、着力在“多途径扩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词汇,培养语感”上下功夫
调查中发现,与城市的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可谓捉襟见肘。很多的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除镇上的中心小学有图书馆外,其余的面上边远村小几乎缺乏阅读资源。这些山区村小学生平时的阅读材料只能是可怜巴巴的课本或有关练习册,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书包里或许购置有几本《优秀作文选》等书籍。由于学生平时缺乏一定量的阅读,使得他们作文时知识词汇贫乏,想写但无从表达或辞不达意,从而丧失了作文的信心。
金波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阅读教育必然会培养起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必然会促进主流阅读趋势的形成,必然会让孩子从阅读中感悟到写作的方法。”③金波先生一语中的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成功都证明,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绝对写不出好作文,除非是天才。
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发掘阅读资源。如以前在村小教学时,我在班中发动成立了图书角,动员班中凡是有课外书的同学都把自己的课外书捐出来摆放到图书角中,让大家互相传阅,我还把自费订阅的《小学生创新作文》、《优秀作文选》、《简妙作文》与学校订阅的《肇庆教育》报、广东《源流》杂志、《西江日报》、《南方日报》等充实到班级图书角中,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并且每周设立2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使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词汇得到了丰富,语感得到了形成,并 逐步学到了别人习作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习作起来得心应手多了。
4、着力在“打破课堂局限性拓展作文空间”上下功夫 山区作文教学课堂出现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心理有一个“怕”字,他们害怕组织学生外出采风的途中发生安全事故,领导责怪。其实,在经过有计划性的组织后,这种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假如仅因为“怕”就束缚了学生作文的空间,要学生闭门造车,这是山区作文教学的一大悲剧。马克思说:“自由是创设的前提。”鸟笼式的课堂教学绝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山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对于山区农村孩子而言,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生活的山村乡野。山区教师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计划地带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接触大自然。与花草树木为友,与青山绿水为朋,自由地向宇宙发问,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那么,学生就可避免捉襟见肘之窘与搜肠刮肚之苦,自然就能品尝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趣。
5、着力在“树立学生作文自信心”上下功夫(1)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树立对作文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存在着强烈的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心理树立学生作文自信心。如每次批改完作文,只要是有所进步的同学(哪怕是一个后进生在一个词语搭配上的小小进步),我都会腾出机会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己的好句、好短朗读 给全班同学听。我还会不定期在校园里为他们举办作文展览,让全校师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成功。此外,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关习作大赛并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获取发表习作的机会。近年来,先后有学生的习作获奖与发表在省、市、县有关教育杂志报刊。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对作文的爱更浓厚了,信心一天天饱满起来,作文能力也一天天地提高了。
(2)批改过程中发挥情感作用,树立学生习作信心
在批改时,要坚决杜绝只打分数或以一“阅”了之的批改方式,要运用艺术性的热情洋溢式评语,变说教为谈心。譬如:“写得详细了,为你的进步鼓掌,加油!”、“努力吧!期待你下一次的成功。”、“这是一个好句子,好段,细细品读吧”等,又如:有位学生在“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中写道,自小没了父亲,由于姐妹多,妈妈整天起早摸黑打散工,连陪他们聊心事的时间都没有,真恨妈妈。批改后,我写道: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要学会理解母亲,母亲一个人担起整个家,好不容易啊。学着去与母亲沟通吧!慢慢地你就会理解她的苦衷了,你会发现她原来是那么伟大。廖廖数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之后,该学生在作文时更认真,更投入了。
(六)着力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上下功夫 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进行切磋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便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的最好明证。大文豪的文章尚且修改,小学生的习作更不用说了。《语 文课程标准》将修改纳入学生的习作实践。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④
在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时,我们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能拔高要求,要各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对待。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学习修改句子中是否有错别字,简短词语搭配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等;中年级则要求他们除修改错别字与搭配正确与否外,还要求他们学习修改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准确与否;到了高年级,则着重培养他们句子通顺与否,行款正确与否,段中标点符号根据需要用得正确与否等。在修改的方法运用上,低年级可以运用教师亲自指导修改、同桌与同桌间根据要求互改等;中高年级则运用同桌与同桌间、小组合作、教师专门指导修改等方式进行。实践证明,日久天长、持续训练,学生在学会了修改方法的同时,习作的能力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习作的信心也会增强,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他们修改能力的同时,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一举两得。
路子千千万,改革无穷期,又一轮的课程改革牵起并进行中。作为一名山区语文教师,研究如何改革并提高边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重担在肩。让我们为着让边远农村学校的课改之花如城市学校课改之花一样灿然开放并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① 广东教育,《域外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 周小蓬,2008.9;
② 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 ③ 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青少年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青少年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还称不上体育强国。全世界因为NBA出了象乔丹和科比这样的人,而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什么叫篮球。而在中国因为有了姚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喜欢上了篮球,很多的青少年学生都梦想着有一天能象姚明一样通过篮球来成就自己的梦想。然而在中国现行的篮球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传统的教条式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篮球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中国的篮球要想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基层的基础训练,而扎实有效地开展科学的教学训练才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那么就必须对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变革,本文结合新的体育课程理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青少年篮球教学改革
思考
探索
众所周知,篮球教学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对篮球知识技能有组织活动的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通过教学与训练掌握篮球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并以此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和特长爱好来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实践中,由于教育思想,传统观念,体育课程结构等方面的原因,篮球教学过于重视技术技能,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倾向于传授和注入式的教学。教学形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很被动地机械地模仿性学习。而学校的篮球场地大都是成人的篮球场地和篮架,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无法体验篮球运动的快乐和成功,而这样的条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篮球的兴趣,其结果是很多有天赋的篮球少年被扼杀在荫芽之中。
一、传统篮球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篮球教学主要是以学会和锻炼为目标,即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为主要目标,主要方法是机械地强化和重复动作,增加运动负荷和枯燥地练习来学习和掌握技巧。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会学和乐学,即老师要帮助学生思考性的学习、主动、愉快地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要有探究意识,并应加强相互交流、理解和评价,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传统的篮球教学大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感受和变化,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来构建,教学流程按“滑步—熟悉 球性—传接球—运球—上篮—教学比赛”的过程来进行,总体上体现了“基本技术—应用—比赛”的教学过程。教师在从滑步到徒手投篮进行教学时,学生虽然知道这是在学习篮球,但手中无球,眼中无篮,既无同伴又无对手,既无规则,又无比赛,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无味,他们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很准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过于成人化。如果时间紧,场地紧,通常是还没打上比赛,训练就结束了。因此,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虽然学习了篮球,但实践能力却很差,更难以培养他们的篮球素养和意识。
可见,传统的篮球教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掌握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取形式各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改变枯燥单调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篮球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新课标强调和注重构建体育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提出了一个大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细化,如“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动作”,“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等。至于哪些动作,教师可自主选择和决定。与先前的大纲相比,老师的选择性更强了。
其次,在新课程体系中改变了以往以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做法,只构建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体系。教师可自主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给教师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大有裨益。
第三,一直以来,篮球教学过分强调技能的教学,追求技术细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兴趣。新课标提出: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动作技术的细节。但不是说就不要技术教学了。而是要求教师把技能技术的教学与学生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技术。在体育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特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技能技术的学习,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这一手段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从而也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篮球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
策略一,完善和改进篮球运动设施
在小学,很多地方的篮球场地都是标准的成人设施,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面对高高的篮框是望尘莫及更不要说去体验篮球运动的成功与快乐了。个人认为改变现有的正式篮球设施,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新的设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有梦想的孩子来参与这项运动。
1、降低篮框篮架高度
球篮的高度是3.05米,教学中可把球篮降到合适的高度,年龄越小,高度越矮。通过练习,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象NBA的选手一样去体验“扣篮”的感觉。学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技能与身体和心理发展协调一致,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容易达到。
2、扩大球篮的内径
标准篮框的内径是45cm,如能把球篮的内径扩大到60cm或更大,那会大大增加学生投篮的命中率,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愉悦感,也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大球变小球
小学生本来应使用5号篮球,可现在很多学生都在使用成人篮球。球体又重又大,而学生的手又小又轻,根本玩不转篮球,上个篮就非常吃力,半天投不进一个篮,甚至连篮框都挨不到,也无法去体验运动的快乐。如果把篮球变得更小更轻,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
4、增加更多的简易篮架
很多学校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喜欢打球的同学也不少,但篮架却只有一两副,很多学生挤在一个场地上练习,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学校能利用一些空地或在石壁上做一些简易的篮架,或找厂家定做一些适合学生练习的移动简易篮架,可以极大的缓解这种情况。策略二:采用灵活多变的篮球竞赛规则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的规则不变,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自行修改和完善竞赛规则,使规则不必太成人化,也使学生能更充分地享受到篮球游戏带来的快乐。
1、每人触球“制”法
在教学比赛中,常有一些队员由于个性或受“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为了炫耀自己的球技,或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缺乏组织和配合意识,一味地“单干”。这严重挫伤了绝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容易造成极大地“内耗”,也完全背离了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这一特征。因此,在比赛中若采用“每人触球制”,即进攻一方队员在进攻时,除快攻以外,同队的其他队员每人至少触球一次,才能完成进攻,否则投中无效,判为违例,由对方掷球。这种规则,能充分调动每个球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战术素养。
2、助攻加分法
在教学比赛中,为了鼓励学生多传球或为别人创造更好的进攻机会,减少学生个人的“单打独斗”。如学生通过助攻别人来完成进攻的,投中一球可得3分,这种方式也会激发起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队员之间的团结与配合,使学生能理解到篮球运动的内涵与特征。
3、“假动作”加分法
即在比赛中,如学生在进攻时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合理科学地运用技术,让学生多用“脑子”打球,减少一些“蛮干”或直接的身体对抗,如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假动作来晃开对方的防守而得分的,打中一球算3分,这样做会有更多的学生去合理使用自己的身体或科学地运用技术,把篮球运动变成“勇者和智者的运动”。
4、“前场板”加分法
在比赛中,为了调动学生抢篮板的积极性,如进攻方在进攻后,又抢到前场板而投中得分的算3分。这样做,防守一方的必须做到先挡人后抢球,而保护好篮板,也能更好地掌握好抢篮板的技巧,否则他们便会多失1分。而进攻一方会积极地拼抢前场篮板,这样他们的机会和得分会更多。
5、“让分”比赛法
“让分”法就是当两队实力明显不均时,先让弱队得一定的分数,而强队从0开始,最后以最终比分定胜负的一种方法。让分的多少,视两队的实力而定,灵活处理。这种方法会让比赛变得较为公平合理,弱队会拼命保住得分优势,而 4 强队会奋起直追,双方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无论谁获胜,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成功防守”加分法
此方法特点在于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防守中来。即在防守教学比赛中,进攻投中一球不记分,但防守成功却可以得2分,比赛结束后,双方防守累积分高的一方为胜队的一种比赛方法。有些队员在比赛中只注重进攻不注重防守,此方法可调动学生防守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篮球运动防守成功一次让对方减少得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以此来引导学生重视防守。
四、新课程理念下篮球教材的构建与设想
构建青少年篮球教材,我们以往更多地是参考和借鉴专业的成人篮球教材,但这是远远不够地,我们应摒弃传统教材中机械化,竟技化和成人化的内容多开发一些游戏化,趣味化,儿童化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确认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教学目标要进行认真地研究、理解和分析,然后再选择一些适用的科学的篮球运动素材。如哪些素材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量避免一些过去专业化或成人化的因素。
第二,就是要对传统的教材进行加工和补充。如我们要加强篮球教材的文化性,强调篮球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如中国篮球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现状分析,发展水平,各人钦事等与文化紧密联系的知识,省略掉复杂的技、战术等。让学生知道篮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如姚明就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东方人的礼仪,人们看到姚明就能联想到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如果我们从理性方面对教材进行加工,就要适当强化篮球中的原理部分,如各主要技术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掌握技术的规律,特点,特此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场篮球运动各个技术不是单一存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如在比赛中,必须要会传球,会运球,会投篮,会防守,会抢篮板,必须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比赛,更好地参与其中,否则便无法体验篮球运动的快乐,在组成教材时可加入一些游戏化的内容。如传球的“逗罗汉”,“多人圆圈传球”等。运球的各种不同方式运球,“直线、曲线、绕障碍、圆圈,运球的相互掏球等,投篮采用“大篮框”、“矮篮框”和简易的“自制篮框”等等。
五、小结与思考
总之,新的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的“课标”中,课程与教学的指向由原来的技术技能的掌握到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篮球的一些技术技能,而是要把篮球作为让学生更好发展的一个载体和平台,更充分地发挥篮球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会“教”还要让学生好“学”。评价篮球教学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技术,而是要看篮球的教学给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
第五篇: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一时期,是初中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时期。然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
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主动探索,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5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能使优点发扬光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而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