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初三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的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就此问题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新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因势利导,实施教育
“机遇常给有准备的人”,要做好契机教育,就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教育感知能力。只有细心观察,敏锐捕捉,才能在各种现象和信息中提炼真正的教育契机。
三、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
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的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课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材料,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篇:浅谈体育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
浅谈体育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
主要内容:新的教育改革形势,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无一不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原来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以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进行创新性教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性教学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师大建校11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深入,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新的教育理念的贯彻,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担负起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作为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中进行创新性教学呢?
一、改变观念,树立创新的体育观。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代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近现代的先贤们,也一贯主张创新。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指出:“惟进取也故日新。”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亚科夫斯基在论述师生关系时说的那样:“你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成为这样的榜样。”可见,教师首先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一种必须不断创新的工作,在教学中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固定的模式,一味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教法僵化、死板、只强调学生顺从,忽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常见的教学场景是简单的集合、讲解后,将体育器材交给学生自由活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教材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确立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只有自己的思想上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新时期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许多年前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在跳高中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而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练习,他的老师看了之后没有指责他,而是帮他进行总结,经过师生的一番努力,终于摸索出一种新的跳高方法――背越式跳高。试想如果没有那位学生当时所谓的荒诞一跳,没有他的老师的接受新事物的胸怀和正确引导,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背越式跳高。可见,对教育观念的不同理解,它产生的教育结果是多么的不同。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体育教学观念,牢牢树立创新的体育教育观,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在教学工作中触类旁通,游刃有余;才能有所创新,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以创新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创新性教学 体育老师在牢牢树立体育教学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一定要把创新精神体现在实在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要进行教学创新,就要改革传统的单
一、枯燥、被动型、重复型、竞技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新,重点在于“新”。“新”在教学方法多样化,比如成功体育教学法、愉快体育教学法、探究式体育教学法、自主式体育教学法等等,改变过去一种教学方法从头教到底的单一模式,根据一个课的内容和任务不同,选用最优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新”在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利用篮球来进行游戏比赛,并提出具体的游戏规则?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进行“两人顶球”比赛,有的说进行“夹球比快”比赛等等许多游戏,我从学生的意见中选了一个进行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一改过去老师说了算的做法,让学生参与游戏方法、游戏规则的制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新”在课堂充满创新的氛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在一次女学生的篮球投篮练习时,由于女生力量不够,好多学生都不能投中,其中就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能不能把篮板降低?这时,我马上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肯定,肯定她的创新意识。同时用呼啦圈代替篮圈,把呼啦圈放在2m左右的高度上,让学生体味扣篮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新”在学生评价机制的改变。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差异和发展进步及努力程度,以及学生学习锻炼的独立性、创造性的评价,改变把单一的技评和达标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的作法。从而有效提高体质较弱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体育科的感情,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成就感;“新”在教师善于发现自身的新,对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新点子,教师要善于总结并加以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善于吸纳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各个方面来充实新的内容;“新”在教学过程的精心安排。课堂内容及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是体育课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主攻方向,强化教与学,讲与练,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对每堂课的各个环节及时间分配都要有周密的安排。在当前大力贯彻新课标、教学创新大潮不断涌动的时候,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对教法进行理性的探研,总结经验教训,学会批判地吸收,敢于尝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性,以创新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创新。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稳妥地进行创新教学。
在进行体育教育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一定要因人、因时、因条件而异,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要结合具体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进行教学创新,一定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因材施教,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快速插花”比赛时,如果是小学生,可以先做一个模型让学生在模仿中去创新;如果是中学生,可以只提供有关器材,然后让学生在自主中去创造插花造型。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和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联系在一起。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有可能把创新教学变成“放羊式”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创新贯彻到一切的教学活动中,力求创新观念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认真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得到全面的落实,为社会、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四有新人。
第三篇:浅谈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浅谈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等。
企业文化的兴起正是缘于企业管理的发展。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发展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种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里,才会成长出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
一、要注重在企业固有的企业文化基础上创新
人们思想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那么,企业文化就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员工的思想行为观念的变化去发展和变化。既然要发展和变化,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性和措施。
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的改革与实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展的,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与之相适应,不能采用不符合国情、企情、员工情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的基础要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二、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如何去创新发展,适应一个个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呢?简单讲有下面几点: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识先行。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的思想去支撑,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式方法去创新企业文化。
2、对固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在继承其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洗澡水和孩子一块倒掉”。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应该分别对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客观评估。明确哪些是优秀的文化,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哪些是过时的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起阻碍作用。
对优秀文化的继承首先要从理念开始,要对优秀的理念进行充分的继承,其次是继承优秀的制度文化,再次是行为文化,最后才是物质文化。
在继承过程当中,必须注重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匹配和有机结合问题。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有效地创新。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要着力深刻分析并解决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国情下,特别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文化发展的不适应问题。
一要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一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二是根据企业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企业的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三是重视个性发展。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四是着眼企业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要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
二要创新发展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创新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以创新理念文化为核心,以创新后的理念文化为指导,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进行创新。一是创新理念文化。二是创新制度文化。三是创新行为文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文化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创新,而对理念文化的创新会相对比较少。理念文化是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象。随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将与时俱进,而理念文化则比较不容易过时。创新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更多的是创新了理念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而使企业文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不断完善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
(作者单位:同煤集团矿山铁路分公司电务段)
第四篇:怎样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怎样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如何去创新地发展,适应一个个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呢?在这里简单简单分享一下企业文化创新的几个步骤。
步骤/方法: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识先行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的思想去支撑,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式方法去创新企业文化。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讲,要创新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认识到位,然后才能措施到位。
二、要对固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在继承其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
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洗澡水和孩子一块倒掉”。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应该分别对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客观评估。明确哪些是优秀的文化,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哪些是过时的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起阻碍作用。
对优秀文化的继承首先要从理念开始,要对优秀的理念进行充分的继承,其次是继承优秀的制度文化,再次是行为文化,最后才是物质文化。
在继承过程中,必须注重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匹配和有机结合问题。在很多情况,四者之间是相互矛盾,而不是有机结合的。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四部分单独继承,而不是组合继承,把有矛盾冲突的都丢掉。比如,公司倡导的理念与所制订的制度之间不相吻合,存在明显冲突,在继承的时候不能简单把这样的理念和制度同时丢掉,而是应该对两者分别进行分析,分别看是否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只要有促进作用,就应该保留下来,没有促进作用的就丢掉。因此,最后的继承结果有四种情况:
1、保留理念,废除制度;
2、放弃理念,保留制度;
3、修正理念,调整制度;
4、放弃理念,也废除制度。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有效地创新
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要着力深刻分析并解决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国情下,特别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文化发展的不适应问题。
(一)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
1、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进步,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发展和变异。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企业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2、根据企业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企业的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企业在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客观上会产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点。
3、重视个性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建设刚刚开始,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
4、着眼企业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要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的内容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例如,四十多年来,吉林化纤公司员工发扬务实、严谨、协作、高效的企业作风,铸就了“学习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吉林化纤公司事业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创新的发展,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创新企业文化过程中,必须以创新理念文化为核心,以创新后的理念文化为指导,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进行创新。
1、创新理念文化。理念文化的创新是最艰难的,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和重点。对企业理念的创新,首先必须对竞争企业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竞争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其次必须对分析研究国内外各种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思想,对其进行充分借鉴;最后必须充分分析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理念进行创新,提出更具有竞争力的理念文化体系。
2、创新制度文化。
对制度文化的创新必须以理念文化为基础,对不符合企业理念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实现制度与理念充分匹配,理念指导制度,制度体现理念。三是创新行为文化。对行为文化的创新必须以理念和制度为指导,以理念为最高要求,以制度为最低要求,进行系统梳理,逐项调整,最终实现行为文化与理念文化相吻合。理念指导行为,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实践理念,行为以制度为准绳。四是创新物质文化。对物质文化的创新也必须以理念文化为指导,对各种物质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排查,彻底消除、调整和改进,最终实现物质文化与理念文化相吻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文化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创新,而对理念文化的创新会相对比较少。理念文化是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象。随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将与时俱进,而理念文化则比较不容易过时。
注意事项
创新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更多的是创新了理念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而使企业文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不断完善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所以企业管理专家贾长松老师建议企业一定要保持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五篇: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平舆二高语文组
刘贺丽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思维的特点,从教材出发,多角度、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语文 创新思维 训练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排除各种定势思维的干扰,根据储存的信息,触发联想,敏捷思辨,科学推断,得出独创性的结论。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能力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一、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
创新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内容,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以积累知识为目标,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只具有相应的模仿能力和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教育旨在培养深造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不仅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本领,而且授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使其思维空间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研究、探索和开发新的知识,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有效途径。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多种思维形式协调完成的。其基本形式主要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有方向有范围地寻求一个正确的结论和方案的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低层级表现。如在阅读教学中的随文释义、依文释句就是这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不拘泥于已有信息,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答案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运用求异思维,可以拓宽思路,丰富联想,获取独创性的结论。当然完成一个完整的创新思维过程,将包含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转变和运用。但在具体过程中二者并不是平分等同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运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题制宜。如在《荷花淀》《荷塘月色》《药》
三篇课文开篇均为描写月亮,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这是求同思维推出的结论。但三篇文章描写的月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荷花淀》描写月亮是为了渲染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荷塘月色》描写月亮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静谧的环境和孤寂的氛围,表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而《药》则借月亮勾勒出黎明前最黑喑的时代特征;暗示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这是求异思维推导出的结论。所以创新思维要求以求同思维为基础,把求异和求同两种形结合起来,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者并举,但传统教育习惯于搞求同思维,只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面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三、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方式方法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求异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求异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增加思维的发散量,提高思维的敏锐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下面一些培养深造求异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一)横向思维训练。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比较,从事物的时间、空间的接近,性质的相近或相反,以及因果关系作横向比较思维。其方法是:
1、同类作家类似作品的横向比较。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二篇文章都是悼念文章,对象都是哀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但两文有差异,左联五烈士是共产党人,作者战友,为革命而被反动派杀害;刘和珍是爱国青年,作者学生,因请愿而被反动军阀屠杀,这些差异导致了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特点:前者直抒胸意,泼辣尖锐,锋芒毕露,直指独夫;后者是幽思深广,悲愤沉郁,情急深沉,崔人泪下。两文差异的原因是写作时代和革命形势的不同,以及作者由进化认者转到阶级论者的思想不同。这样进行横向比较思维,可以拓深文章的思想内容。
2、同一体裁作品的不同写法的横向比较。如《核舟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记叙文体,其写法各异,或记物、记人、记事、记游,或写景、抒情、议论、说明;或述志、写意、说理、抒怀。通过横向思维训练,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文体知识,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借鉴。
3、同一类人物性格牲特征的横向比较思维。如祥林嫂、水生嫂、母亲、窦娥等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因生活时代和环境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祥林嫂生活在黑暗的封建社会,被旧中国四大绳索绞杀,形成了一个被歧视,被践踏,被愚弄,被抛弃的妇女典型;水生嫂处在我国风起云涌的抗日年代,党的领导和现实的教育使她走向抗日战场,造就了自己特有的性格,巴威特的母亲,身处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斗
争,由于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宗教迷信和夫权三重压迫的普通劳动妇女变成了坚强的革命战士;窦娥生活在恶人横行,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封建社会,蒙受了千古奇冤,形成了反抗性格。这样横向思维,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纵向思维。即从一种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相比较,深入探索事物内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其方法:
1、运用纵向思维剖析单篇文章。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言辞尖锐泼辣,语多讽刺,显示了鲁迅杂文的风格。通过进行纵向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思维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和思维方法。
2、运用纵向思维分析文章。如学习了说明文之后,借助已有信息,从纵的方面总结说明文的写法和要求:做到言之有“的”(说明文写作目的是介绍一个知识,使人有所知);言之有“别”(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以别于其他事物);言之有“序”(要有说明顺序);言之有“据”(要依据客观事物如实说明);言之有“法”(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写作规律。
(三)、多向思维。就是多角度思维,即从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或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诱发思维的敏锐力、灵活性,其作法:
1、阅读教学中的多向思维训练,如读《邹忌讽齐王纳柬》后,可从三个侧面进行多向思维训练:“邹忌的敢谏善谏,齐王敢纳善纳,敢谏善谏与敢纳善纳的关系和作用。”这样可以拓展课文的思想意义。如读了入选教材的鲁迅的小说后,引导学生从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以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病态,提高民族的素质,并为“猛士”呐喊助战,总结鲁迅小说的反封建、反黑暗和反映辛亥革命的三大主题,就不难明白鲁迅笔下的人物分“许多熟睡的人们”和“清醒的几个人”两类。笔下的环境是闭塞、落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其内容均是社会悲剧。就体裁说,有章回体、对话体、和日记体;就语言说,是以口语为基础的现代典型的白话;就结构说,有的情节完整,有的只截取一两个片断;就线索说,明线、暗线、明暗线结合;就行文顺序说,有顺叙、倒叙和插叙;就表现手法说,有白描,有工笔刻画,有夸张,有讽刺。这样通过多向思维可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构成网状的知识链,有利于对鲁迅作品的整体认识。
2、写作教学中的多向思维。如以《水》为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从时光如流水的角度写珍惜时间;从细水长流的角度写开源节流计划开支;从大河涨水小河满的角度写积累;从潮水汹涌的角度写顺应时代潮流;从洪水泛滥成灾的角度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水不怕阻挡,一往无前的角度写拼搏精神;从
杯水见真情的角度写社会风尚等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展开思维,使学生从单一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开阔思路,提高思维的多向辐射能力。
(四)、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所谓“反弹琵琶”。这种思维可以避免模式化,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推导的结论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如“玩物丧志”的逆向“玩物焉能丧志”,说正常娱乐的必要性和业余爱好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一心不能二用”的逆向“一心能二用”,说熟练地掌握技能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学海无涯苦作舟”与“学海无涯巧作舟”等等。二是在阅读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如《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当代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事不目见耳闻,同样可以断其有无。又如学生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引导另一逆向思维结果:如果齐王不敢纳善纳谏言,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可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但不能每事必反,违背辩证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本身改革的迫切需要,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必须既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小”处着眼,学生的一点新看法,新观点对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造性,而对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因此应当予以肯定。所以我们在强化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只有多方紧密结合,才能构建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