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点看法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点看法
一、背景介绍
“健康”,一说到这个词,很多人想到的只是身体的健康,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含着心理的健康。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而在现实的中学生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缺陷,而职高学生可能表现地更加明显。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案例描述
临近期末,而且下个星期就要进行政治会考了,这节课政治老师叫学生自己背复习资料上的知识。同学们都认真地复习了起来,政治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忽然,政治老师发现小冰一个人头一直往下低着,抬都没抬起来。“她在看什么呢?”政治老师过去一看,小说,这还得了,都快考试了还看小说,因此政治老师就把她的小说收走了。下课了,老师刚要出教室门口,小冰大声说:“把书还我。”她的态度很不好,一点没有想要认错的态度,因此政治老师就把学生和小说都放到了我的面前。刚开始我跟她交流时,她的态度也是很不好的,不过我没有生气,因为我知道小冰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学生,她是一个懂事、讲道理的学生。今天肯定是有其他事情在打击着她,所以对老师才会有这样的态度。在我的耐心劝解下,她说了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所以才会这样,而她心情不好的来源是自己的家庭。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这几年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有事情也都要自己解决,而最近刚好碰到了一件烦心事,需要父母的帮助,而父母却远在外地,都无暇顾及她,因此她觉得很无助,也觉得父母不够关心她。
三、案例反思
类似于上述案例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超级明星迷、自私冷漠、早恋,甚至同性恋都有可能存在。那么像上述案例中的小冰事件,或者是其他类似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首先,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对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样在学校中就无所事事,容易东想西想;其次,由于家长出门在外或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使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自己也会变得没有爱;最后,由于现今媒体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大量报道,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充满好奇,因此也会试着自己去尝试。
其实,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一下,总共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
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4、学生自身的生长特点。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其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再次,学校应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最后,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我们可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与学生身体发展同步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身体生长更加重要,作为学校、作为教师、作为家长都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的位置!
第二篇: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看法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看法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只关注教师关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之类的美丽光环,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近年来,有近3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轻则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个人工作业绩,重则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为了下一代人,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大家都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有利的机制,不再让“园丁”们在美丽的光环下独自哀叹,甚至把不健康的因素转移到我们的下一代。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多过高、教师的自我定位过于完美、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
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的8小时,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会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是是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过多过高的教师角色期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教师,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总是要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挂在心中。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对教师的工作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众多的角色期望综合在一起,无疑是要求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三、过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教师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作得尽善尽美,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并且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条件限制。
四、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用终结式的评价方式,并且把评价结果与奖惩相结合。从而,只评价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所做的工作,忽略了其它众多方面的工作,如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五、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使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
以前教师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金钱的问题都羞于启齿,但现在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包括教师也不回避报酬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保障教师的工资兑现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相对高强度的付出及物价还有相当的差距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部分教师选择到东南方待遇较优厚的地方就业。
总之,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性的,相应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我们教师自身而言,我们必须能够锻炼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克服心理不适,发展健全人格,积极主动的迎击各种社会挑战。
第三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看法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师生观情感障碍心理健康情感教育
很多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帮助老师对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所认识;下面就几种最常见的现象作一些介绍。
(1)好动与多动。
(2)粗心与学习技能障碍
(3)学习焦虑与焦虑症
(4)情绪低落与抑郁症
(5)厌学症与学校恐惧症
(6)做事认真与强迫症
(7)性格内向与孤独症
(8)说话走板与精神分裂症
如果出现以上表现或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断治疗,将问题解决在早期,解决在萌芽中。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我市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不要求一个普通教师能够很快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对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能够做出初步的判断,尤其是对那些比较明显和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及时发现,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必要条件。
除了以上这些心理疾病,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缺少自信,做事微微懦懦是很多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只看到缺点而把最重要的优点都忽略了,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小树不削不直溜”,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比别人笨”,“自己老是失败,考重点中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一蹶不振”,失去自信心。
2、情商低。
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王子”“公主”,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和别人相处”。一些学生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学校、家、补课班,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没有朋友”,“我也不知道该和谁说心里话”,“我感到真没意思”,到最后“没人和我玩,我也不想和别人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家长在同时面前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能赶上人家一半就心满意足
了,这些话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高手如林的初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第一”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四更为突出。我教过一个学生,初四毕业时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哈市某重点高中尖刀班,可高一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结果她一蹶不振,逐渐产生厌学心理,不得不休学在家看心理医生。
4、早恋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
题”,初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市的各大初中学校已经略占1/10,“看到他就什么都干不下去”“我总想着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高兴”,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班主任老师”,由此感到“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着”,成绩逐渐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死胡同,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产生各种心理病态反应。
5、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独立意识、成人
感日渐增强,有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喜欢独立思考,遵从长辈的意识淡薄,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对于老师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心理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如加以引导可以激发中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造的激情,从而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积
极的因素。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浅析
1、家长普遍忽略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的行为品质是影响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是学生接触社会最初的重要环境,是家长把一言一行传给下一代的重要地方。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一周岁的孩子就会模仿父亲拿车钥匙开车,何况是马上成年的中学生了,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恰恰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应酬,或忙于积累金钱财富,放松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孩子过于放松学习,走向堕落;有的家长本身行为放纵,对孩子当然也只能起到负面影响;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很多使用不正确的方法使孩子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孩子在感情,思想,品行,养成教育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最后的结果是,初中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老师采取的能骗就骗,用一个谎言弥补另一个谎言,结果是受害的不是学生还有家长。
2、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方法不科学。
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灵敏,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好奇心强,喜欢走不寻常的路,探索更为奥妙的问题,并以独树一帜为骄傲,不愿守着老一套,也不愿意听家长和老师罗嗦,看问题有时过于主观和偏激。学生们都希望有和周围的人以朋友相待,能无话不谈,相互理解。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而我们的教育者恰恰忽略了用进步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学生,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反而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当多学习,多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赶上时代的步伐,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多个角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脚步加快,高科技电子产品日益盛行,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至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
常,因此也导致了教育在某些问题上存在误区,使中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不清晰,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的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中学生是电子游戏厅里的长客,网吧里随处可见未成年的中学生逃课打游戏,甚至有时引起打架、斗殴、甚至犯罪,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学校周围的录象厅,为了追求商业价值,经常播放暴力,淫秽等影视片,不少中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下面的案例给了我很多启发:
典型个案:刘某某,男,初四学生,15岁。从小学习成绩,经常考学年第一。但他从小就不乖,上小学五年级时,曾将小腿摔断,而且也经常为了帮助朋友出气和别人打架,经常被老师把家长找到学校来,赔礼道歉不说,还赔付了不少医药费,父亲就十分生气,就打他,这样他几乎天天挨打,但他仍旧不改。可他从未因为挨打而变的更加听话。到了初中,学习成绩还是很好,可仍恶习不改,还经常和各科老师闹别扭。而且有一次,竟然又和政教主任打了一架,被学校记过处理。这学期又因打篮球与同学打架,把一个同学打成重伤,使其住院,后被学校开除,辍学在家。父母去学校赔礼道歉,校方又同意复学。在家长及老师的严厉“管教”下,从此该生做事非常谨慎,也不敢大声说话了,除了和同学问问作业,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说,不再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生怕得罪了人,并且还出现了不自信、怯懦的现象。这一毛病持续了半年。再后来,作题也不象以前那样自信了,产生怀疑,心里也知道自己做的题是对的,老师上课就是那样讲的,但还是怀疑,就查找各种资料。就这样无休止地怀疑,弄得头昏脑胀,十分难受。
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跟得上的明显表现,家长和老师只注重处理出现的状况,而忘了及时处理好孩子的心理问题。强迫症的典型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并存,二者的冲突导致患者十分痛苦。由上面来询者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他患的是强迫性神经症:强迫观念(强迫疑虑为主)并伴有强迫行为。
上面所说当的那个学生本来个性开朗、大方、不拘小节,自经历那次事件以
后,力图改变自己的性格,由于教育和引导的途径不正确,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孤僻、刻板和胆怯。这是我们在教育问题上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依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式,改善其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中学生的母校。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
(1)改变只看成绩,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
(4)注重方法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发现,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引导并解决,也要避免强制性,以免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学生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体制。
只有学校领导及教师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要想办法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年级,各个活动中,在入学时一定要做好礼仪教育,构建一个渠道有机结合校内外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校内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课,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德育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咨询技能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能经常忽略了这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时班主任的谈话对学生能受益终生,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
3、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轻松的生活环境。
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监管,坚决杜绝不良思想对中学生的侵蚀和影响,断绝一切可能毒害中学生的坏分子进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不仅是家长和学校,整个社会都应该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还给中学生一片纯净、自由的天空,让祖国的花朵开放的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王宝祥 余凤冈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贾晓波
第四篇:对体罚学生的看法
对体罚学生的看法
体罚学生,争论自古就从未停止过,我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浅见。我认为这个 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要把什么是体罚学生弄明白,那就是在校期间老师以暴力行为对待学生。我觉得这种行为一定要坚决杜绝,并且应该从立法的高度加以明确。明确哪些行为是体罚学生,并且老师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都要详细的作出规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当然,谁都喜欢优秀学生,可是没有差生又怎能映衬出优秀生,差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都很清楚,其实根本没必要体罚学生,用其他的说服教育的方式完全可以取得跟好的效果,而一味的打骂反而会适得其反。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耐心!
第二,同时我们在谴责体罚的同时,还要明确一个概念叫:适当惩戒!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一个概念,我不会打骂学生,但我一定会对违反纪律,违反合理规定的学生予以合理的、制度化的、适度的惩戒。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特别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和学生们主动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对学生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知道是非对错。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个教育过程中来,能比较好的完成德育工作的教育。
对于教师本身,一要注重自己的师德学习,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法》中,这两点是教师的为师之本。平日里要主动多参加培训和业务学习,多向优秀教师和老教师请教他们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多听一下优秀教师的课,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
孟丹
2012年12月16 日
第五篇:教师对学生减负的一些看法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的机械重复性作业,很久以前就成为了社会、家长关注的问题。教育部曾提出有关规定,教研部门曾提出具体要求,到了学校更具体到什么样的作业该留,什么样的作业不该留,每个年级每天的作业时间是多少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这样一系列的工作做下来,“减负”工作有了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学生没价值的“苦学”问题还很严重。
这里我们不否认有老师的责任心因素,但是我们更不能回避教学水平才是作业泛滥真正的“病根”,这从越优秀的老师留的作业越少,可他们教出来的学生能力却强、成绩却好便可以得到佐证。
要想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这是毋庸质疑的道理,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一定要透彻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地利用起来,每节课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清清楚楚,而且想办法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真正学会。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有真功夫,要下真功夫。可是实际情况却大多不是这样的,我们听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课上,由于分析太杂、讲解太多,无效的劳动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该做的练习还没做完、该写的字还没有写全、该背诵的文章还没有背会,下课铃就响了,这时,老师往往轻松地说上一句:“课下我们把它做完!”
试想,所有课上该完成的都到课下去做完,那学生的作业不多才怪!如果老师的教学水平上去了,真正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所有当堂该完成的任务都当堂完成,学生课后只是做一点必要的巩固和练习,怎么会作业那么多?习惯于“题海战术”和“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方法应该让它成为历史了!
给学生的减负实际上是对老师的加压,而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能力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怎么办?惟有学习、研究、实践、提高,如果教师群体都达到既有责任心又有教学水平的高度,那么“减负”这个问题也就应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