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6-87884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9 17:59: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当前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申请入党是怀着对党的向往,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追求,希望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也有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并不纯正。有些学生把入党看成是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有些学生入党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也有些学生表现为盲目地从众心理,别人入党,我也入党;还有些学生认为入党就是台阶,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2、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完善:目前对学生入党前地考查缺乏全面、系统的考核体系,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的表现。要么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要么就是过分注重工作能力,一些成绩优异但不热心班级事务或者担任干部但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也能轻易的加入党组织,而这些学生很难以让人信服,无法获得群众基础。另外,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往往比较原则、笼统。这种状况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不适应的,亟待改进。

3、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充分: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程序都是要付出时间代价的。如引导大学生积极靠拢党组织,写入党申请书,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写思想汇报,参加党校学习,座谈,开支部大会,预备党员的考察等,都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有时还会和学习活动时间相冲突。有的同学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上述工作应付了事。由于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充分,在培养、考察、吸收、教育等各个环节均不能有绝对的保障。

4、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负责培养、教育发展的党员多数由学生支部的政工负责同志担任,包括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和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这些人都不是专职的组织发展人员,都有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人手的不足,使得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发生了或多少的简化。并且有许多学生党员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做不到位,那更会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5、对发展后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大多数高校党组织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作为工作的重点,但有些高校在重视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考察期也较短,所以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党员入党后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有甚者,入党后反而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

6、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对学生入党严格把关是无可厚非的,但只以一个框框硬套,很显然不再适应当前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需要。有些党支部的工作脱离了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党支部只注重传统的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党员进行实践锻炼;有些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令学生党员感到枯燥乏味。大多数党支部未能真正利用丰富且受学生欢迎的网络资源去开展党建工作。

7、党员发展年级分布不均衡:大学生一般在入校后才向党组织提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才能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再要至少经过一年的积极分子培养和教育,最快也要到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才能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才能转为正式党员。因此,就出现了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大学一年级几乎不发展,大学二年级个别发展,大学三、四年级成批发展的现象,致使高低年级大学生党员比例严重失调,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长期处于低水平。

二、对策分析

1、实行全程教育机制,着重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大学生入党、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解决这个阶段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全程教育。而实行全程教育的关键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理性上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具体的做法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以业务课学习、第二课堂的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为载体,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方法手段贯彻到全部的培养教育过程。同时,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档案,按照明确条件、详细档案、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对其进行跟踪培养,使之达到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将进入重点培养范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记录,作为纳新的依据,为党组织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明确大学生党员的标准,全面考察其是否达到标准。: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和团中央强调:“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对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要进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这表明在发展工作中要对入党积极分子从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日常表现和群众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其中思想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在实际发展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一是看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斗争中要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非观念是否明确;二是看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四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关键时刻个人利益能否服从党的利益,对党忠诚老实;三是看其是否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四是看其能否结合新时期时事政治和个人思想实际向党组织坦诚汇报自己的真实想法,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能否自觉如实地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一是选择政治素质高且热心学生工作的年轻教师担任专职学生党建工作。二是发挥兼职党建队伍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通过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选聘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且理论水平较高的离退休干部担任组织员,严把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三是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四是要加大财力的投入,对于从事学生党建的工作人员,组织上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职称评聘上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以调动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针对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住宿公寓化管理、学生社团的兴盛等情况,可考虑在不违背党章前提下调整学生党支部组建模式,更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在学生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员之家、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党小组等都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好的做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我们应抓住学生关注网络信息的心理,充分发挥网络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网上,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局部性、相对封闭性的不足。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并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去开展工作,比如建立学生党支部的网页,组织网上党校授课,将组织生活和学习讨论会放到网上进行,随时了解党员或者非党员的思想动态。总之,学会用青年人能接受的方式来宣传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使网络为学生党建服务。

5、将发展重心由高年级转移到中低年级

建立“早启发、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发展上要将重点放在发展二、三年级学生上,同时加大一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调整好毕业生党员发展计划,争取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要做到“早启蒙、早选苗”,不断壮大积极分子的队伍。一是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向学生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二是通过阅档、谈心,尽早发现苗子,结合学习和工作情况,力争在新生进校一两个月后,把积极分子队伍组建起来。三是对于高中阶段已经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党支部要及时查阅相关档案材料,与其本人谈话,了解其入党动机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其中各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同学,其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应该直接连接计算,列入党积极分子满一年后,其他条件均达到党员标准的可列为发展对象,这样就可以解决一二年级基本上不发展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党员发展的年级不平衡。

二、对策分析

1、实行全程教育机制,着重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大学生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大学生入党、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解决这个阶段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全程教育。而实行全程教育的关键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理性上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具体的做法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以业务课学习、第二课堂的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为载体,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方法手段贯彻到全部的培养教育过程。同时,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档案,按照明确条件、详细档案、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对其进行跟踪培养,使之达到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将进入重点培养范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记录,作为纳新的依据,为党组织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明确大学生党员的标准,全面考察其是否达到标准。

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和团中央强调:“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对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要进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这表明在发展工作中要对入党积极分子从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日常表现和群众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其中思想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在实际发展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一是看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斗争中要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非观念是否明确;二是看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四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关键时刻个人利益能否服从党的利益,对党忠诚老实;三是看其是否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四是看其能否结合新时期时事政治和个人思想实际向党组织坦诚汇报自己的真实想法,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能否自觉如实地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选择政治素质高且热心学生工作的年轻教师担任专职学生党建工作。二是发挥兼职党建队伍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通过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选聘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且理论水平较高的离退休干部担任组织员,严把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三是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四是要加大财力的投入,对于从事学生党建的工作人员,组织上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职称评聘上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以调动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针对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针对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住宿公寓化管理、学生社团的兴盛等情况,可考虑在不违背党章前提下调整学生党支部组建模式,更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在学生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员之家、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党小组等都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好的做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我们应抓住学生关注网络信息的心理,充分发挥网络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网上,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局部性、相对封闭性的不足。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并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去开展工作,比如建立学生党支部的网页,组织网上党校授课,将组织生活和学习讨论会放到网上进行,随时了解党员或者非党员的思想动态。总之,学会用青年人能接受的方式来宣传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使网络为学生党建服务。

5、将发展重心由高年级转移到中低年级

建立“早启发、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发展上要将重点放在发展二、三年级学生上,同时加大一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调整好毕业生党员发展计划,争取做到一年级有党

3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要做到“早启蒙、早选苗”,不断壮大积极分子的队伍。一是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向学生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二是通过阅档、谈心,尽早发现苗子,结合学习和工作情况,力争在新生进校一两个月后,把积极分子队伍组建起来。三是对于高中阶段已经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党支部要及时查阅相关档案材料,与其本人谈话,了解其入党动机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其中各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同学,其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应该直接连接计算,列入党积极分子满一年后,其他条件均达到党员标准的可列为发展对象,这样就可以解决一二年级基本上不发展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党员发展的年级不平衡。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电台、广播台、校刊校报等渠道,宣传这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先进事迹。

2.加强学生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

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必要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积极扶持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有无具有致力于学生创新教育的教师的指导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点高、成果上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引导式、辅助式指导,就是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点(包括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4.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首先要不断拓宽培养工作的渠道和载体,积极营造创新的的氛围,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5.为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不断深化,日显成效,必须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不是突击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在找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集中优势,突出重点。

6.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难免出现幼稚之举甚至可笑之处,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

7.为使学生科技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得到健康稳步推进,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加大投入。首先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以使该项工作规范有序并富有成效。其次,要尽财力所能加大投入。

第二篇: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当前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申请入党是怀着对党的向往,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追求,希望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也有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并不纯正。有些学生把入党看成是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有些学生入党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也有些学生表现为盲目地从众心理,别人入党,我也入党;还有些学生认为入党就是台阶,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2、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完善:目前对学生入党前地考查缺乏全面、系统的考核体系,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的表现。要么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要么就是过分注重工作能力,一些成绩优异但不热心班级事务或者担任干部但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也能轻易的加入党组织,而这些学生很难以让人信服,无法获得群众基础。另外,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往往比较原则、笼统。这种状况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不适应的,亟待改进。

3、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充分: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程序都是要付出时间代价的。如引导大学生积极靠拢党组织,写入党申请书,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写思想汇报,参加党校学习,座谈,开支部大会,预备党员的考察等,都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有时还会和学习活动时间相冲突。有的同学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上述工作应付了事。由于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充分,在培养、考察、吸收、教育等各个环节均不能有绝对的保障。

4、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负责培养、教育发展的党员多数由学生支部的政工负责同志担任,包括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和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这些人都不是专职的组织发展人员,都有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人手的不足,使得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发生了或多少的简化。并且有许多学生党员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做不到位,那更会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5、对发展后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大多数高校党组织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作为工作的重点,但有些高校在重视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考察期也较短,所以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党员入党后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有甚者,入党后反而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

6、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对学生入党严格把关是无可厚非的,但只以一个框框硬套,很显然不再适应当前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需要。有些党支部的工作脱离了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党支部只注重传统的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党员进行实践锻炼;有些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令学生党员感到枯燥乏味。大多数党支部未能真正利用丰富且受学生欢迎的网络资源去开展党建工作。

二、对策分析

1、实行全程教育机制,着重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大学生入党、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 的最重要的环节。解决这个阶段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全程教育。而实行全程教育的关键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理性上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具体的做法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以业务课学习、第二课堂的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为载体,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方法手段贯彻到全部的培养教育过程。同时,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档案,按照明确条件、详细档案、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对其进行跟踪培养,使之达到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将进入重点培养范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记录,作为纳新的依据,为党组织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明确大学生党员的标准,全面考察其是否达到标准。: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和团中央强调:“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对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要进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这表明在发展工作中要对入党积极分子从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日常表现和群众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其中思想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在实际发展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一是看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斗争中要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非观念是否明确;二是看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四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关键时刻个人利益能否服从党的利益,对党忠诚老实;三是看其是否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四是看其能否结合新时期时事政治和个人思想实际向党组织坦诚汇报自己的真实想法,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能否自觉如实地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一是选择政治素质高且热心学生工作的年轻教师担任专职学生党建工作。二是发挥兼职党建队伍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通过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选聘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且理论水平较高的离退休干部担任组织员,严把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三是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四是要加大财力的投入,对于从事学生党建的工作人员,组织上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职称评聘上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以调动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针对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住宿公寓化管理、学生社团的兴盛等情况,可考虑在不违背党章前提下调整学生党支部组建模式,更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在学生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员之家、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党小组等都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好的做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我们应抓住学生关注网络信息的心理,充分发挥网络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网上,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局部性、相对封闭性的不足。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并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去开展工作,比如建立学生党支 部的网页,组织网上党校授课,将组织生活和学习讨论会放到网上进行,随时了解党员或者非党员的思想动态。总之,学会用青年人能接受的方式来宣传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使网络为学生党建服务。

5、将发展重心由高年级转移到中低年级

建立“早启发、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发展上要将重点放在发展二、三年级学生上,同时加大一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调整好毕业生党员发展计划,争取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要做到“早启蒙、早选苗”,不断壮大积极分子的队伍。一是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向学生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二是通过阅档、谈心,尽早发现苗子,结合学习和工作情况,力争在新生进校一两个月后,把积极分子队伍组建起来。三是对于高中阶段已经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党支部要及时查阅相关档案材料,与其本人谈话,了解其入党动机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其中各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同学,其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应该直接连接计算,列入党积极分子满一年后,其他条件均达到党员标准的可列为发展对象,这样就可以解决一二年级基本上不发展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党员发展的年级不平衡。

第三篇: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当前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申请入党是怀着对党的向往,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追求,希望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也有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并不纯正。有些学生把入党看成是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有些学生入党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也有些学生表现为盲目地从众心理,别人入党,我也入党;还有些学生认为入党就是台阶,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2、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完善:目前对学生入党前地考查缺乏全面、系统的考核体系,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的表现。要么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要么就是过分注重工作能力,一些成绩优异但不热心班级事务或者担任干部但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也能轻易的加入党组织,而这些学生很难以让人信服,无法获得群众基础。另外,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往往比较原则、笼统。这种状况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不适应的,亟待改进。

3、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充分: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程序都是要付出时间代价的。如引导大学生积极靠拢党组织,写入党申请书,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写思想汇报,参加党校学习,座谈,开支部大会,预备党员的考察等,都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有时还会和学习活动时间相冲突。有的同学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上述工作应付了事。由于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充分,在培养、考察、吸收、教育等各个环节均不能有绝对的保障。

4、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负责培养、教育发展的党员多数由学生支部的政工负责同志担任,包括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和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这些人都不是专职的组织发展人员,都有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人手的不足,使得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发生了或多少的简化。并且有许多学生党员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做不到位,那更会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甚至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5、对发展后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大多数高校党组织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作为工作的重点,但有些高校在重视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考察期也较短,所以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党员入党后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有甚者,入党后反而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

6、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对学生入党严格把关是无可厚非的,但只以一个框框硬套,很显然不再适应当前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需要。有些党支部的工作脱离了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党支部只注重传统的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党员进行实践锻炼;有些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令学生党员感到枯燥乏味。大多数党支部未能真正利用丰富且受学生欢迎的网络资源去开展党建工作。

7、党员发展年级分布不均衡:大学生一般在入校后才向党组织提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才能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再要至少经过一年的积极分子培养和教育,最快也要到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才能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才能转为正式党员。因此,就出现了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大学一年级几乎不发展,大学二年级个别发展,大学三、四年级成批发展的现象,致使高低年级大学生党员比例严重失调,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长期处于低水平。

二、对策分析

1、实行全程教育机制,着重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大学生入党、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解决这个阶段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全程教育。而实行全程教育的关键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理性上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具体的做法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以业务课学习、第二课堂的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为载体,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方法手段贯彻到全部的培养教育过程。同时,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档案,按照明确条件、详细档案、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对其进行跟踪培养,使之达到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将进入重点培养范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记录,作为纳新的依据,为党组织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2、明确大学生党员的标准,全面考察其是否达到标准。: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和团中央强调:“要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对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要进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这表明在发展工作中要对入党积极分子从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社会工作、日常表现和群众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其中思想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在实际发展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一是看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在重大斗争中要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非观念是否明确;二是看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四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关键时刻个人利益能否服从党的利益,对党忠诚老实;三是看其是否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四是看其能否结合新时期时事政治和个人思想实际向党组织坦诚汇报自己的真实想法,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能否自觉如实地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一是选择政治素质高且热心学生工作的年轻教师担任专职学生党建工作。二是发挥兼职党建队伍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通过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选聘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且理论水平较高的离退休干部担任组织员,严把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三是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四是要加大财力的投入,对于从事学生党建的工作人员,组织上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职称评聘上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以调动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针对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住宿公寓化管理、学生社团的兴盛等情况,可考虑在不违背党章前提下调整学生党支部组建模式,更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在学生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员之家、在学生社团中设立党小组等都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好的做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我们应抓住学生关注网络信息的心理,充分发挥网络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网上,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的局部性、相对封闭性的不足。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并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去开展工作,比如建立学生党支部的网页,组织网上党校授课,将组织生活和学习讨论会放到网上进行,随时了解党员或者非党员的思想动态。总之,学会用青年人能接受的方式来宣传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使网络为学生党建服务。

5、将发展重心由高年级转移到中低年级

建立“早启发、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发展上要将重点放在发展二、三年级学生上,同时加大一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调整好毕业生党员发展计划,争取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要做到“早启蒙、早选苗”,不断壮大积极分子的队伍。一是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向学生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二是通过阅档、谈心,尽早发现苗子,结合学习和工作情况,力争在新生进校一两个月后,把积极分子队伍组建起来。三是对于高中阶段已经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党支部要及时查阅相关档案材料,与其本人谈话,了解其入党动机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其中各方面均比较优秀的同学,其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应该直接连接计算,列入党积极分子满一年后,其他条件均达到党员标准的可列为发展对象,这样就可以解决一二年级基本上不发展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党员发展的年级不平衡。

第四篇: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慈善事业大力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进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慈善事业;问题;对策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内敛性、封闭性妨碍了人们的慈善行为。“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但如果真要仔细分析一下,却发现这种流行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也不十分真实。”我国的传统慈善文化以亲亲为起点,也多是以亲亲为终点,缺少西方的博爱主义和“普世”观念。在大多数情形下,中国人的仁爱与慈善通常限于家族内部或亲近之人,没能扩展到对陌生人的帮助。

1.2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1.3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

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1.4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

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慈善组织公信力低固然和政府的干预有关系,但非政府部门存在的“志愿失灵”也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2.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弘扬慈善文化,营造人人捐献的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要首先弘扬慈善文化:一是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从中小学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增强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二是将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三是将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利用媒体的大众性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增强公众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2加强慈善立法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如《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中所述:推进有关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等行为。

2.3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

在慈善组织功能上,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慈善团体的募捐机构和实施机构是分离的,募捐机构专门从事慈善募捐专业,募捐的善款全部拨付给实施慈善服务的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各慈善组织自发募捐影响捐助者的积极性,提高慈善事业的募捐效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

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慈善组织体系。

2.4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完备的监督体系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1)行政监督。首先,对基金会的监督。政府对慈善事业的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依法对慈善组织的界定及对其财务活动的监督上。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基金会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基金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进步,但也难免鱼目混珠,一些私人基金会打着基金会的名誉谋取私利。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又要有完备的约束机制来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其次,对慈善组织成立的监督。政府要依法规范申请成立免税性质的慈善组织,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以免一些组织打着慈善的名誉谋取暴利。再次,对慈善组织活动的监督。政府要建立慈善活动公开制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的监控体系。政府可以每年抽查慈善组织财务收支状况,如发现有造假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

(2)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监督等。对慈善活动的监督只有政府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如美国慈善信息局,也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每年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行评估,把所出具的测评报告向社会公众发布,社会公众以此作为是否捐赠的标准。此外,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媒体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监督渠道畅通。

(3)内部监控。慈善机构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组织治理结构,在组织内部建立约束组织和成员的规章、制度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完善内部管理监督程序。

2.5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力

慈善组织是现代慈善事业的运作载体,慈善组织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赢得政府的信任,从而更好的保障自身的权益,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一,高度重视慈善工作建设。要加强慈善会全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尽快提高慈善会人员的道德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多渠道、多方式培训现有的慈善工作者,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再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慈善工作队伍。

第二,慈善组织要从自身抓起,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的使用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款物的使用情况。

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中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发展中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 要: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其发展中,内部管理存

在一定的问题,阻碍我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

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人都投入到

创办民企的过程中有些是高学历者但中低学

历者仍占多数这种文化素质的差异就导致有

些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在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

策时目光短浅从而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基

本呈提高趋势但因文化素质因素引起的管理问

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重大影响

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的亲戚和朋友

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靠家庭和亲情等社会

规范和道德规范来维系企业另外,由于企业的这种封闭性和不规范性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具有排他性不利于从外部吸引优秀人才

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

部分中小企业不是依靠健全的机制来管理人

而是凭借经营者的主观经验通过简单的信任和亲

情去约束人用人情代替制度其代价必然是管理的不规范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亲情的失落

管理过程中放权过少

民营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投资相对少因

此对管理费用特别看重企业一般建立时间不长

在组织结构上也比较精简这样虽然降低了费用但

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企业领导者创始人在工

作中事无巨细都去过问插手从企业全局角度来

看无可厚非但仔细分析却弊端很多二是一人

多岗状况中下属员工需要担当多个岗位的工作

有时甚至要跨部门进行工作由此导致员工无暇应

对这不仅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企业的运作还会出现各忙各但却效率低下的现象而

且超负荷的工作量也容易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

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组织机构松散和应变能力差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

事企业组织不能随内部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而

改变应变能力差僵化老化现象严重企业各个

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这样的组织是无法实现

企业既定目标的因此摆脱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管

理现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进行变革势在必行

二 解决中小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现有问题的对策

改革产权制度并建立科学的组织形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转换企业经营机

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当前中小

企业改革的关键 中小企业可以区别自身的具

体情况采用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

赁承包经营或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

革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产权形式和组织结构

转变观念并加强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

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从而发挥自

身优势建立起专精特新优的战备思想

在管理上要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

家族式专断的随意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

学管理制度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 重视人

本管理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能否发挥他们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要

注重风险管理通过投资组合的选择来分散降

低和避免风险提高风险报酬率和经营安全性

还要重视战略管理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再走

散乱差的道路必须形成产业链才有竞争力

勇于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创新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帮助中小企

业成长的最有效方式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与整合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和创造市场的需要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求得持续发

展首先,要使企业成为完全独立的经营者必须建

立企业法人制度建立合理的国家企业经营者

劳动者的收入形成机制建立自负盈亏的自我约束

机制建立企业产权转让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

流动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

正常秩序要求的规范各企业间交易的规则体系

其次,中小企业应尽快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

创新战略并尽快使创新成果商品化通过自立创

新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使企业在市

场竞争中占有先得优势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提高企业经营者文化素质

要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

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转变其传统的经营

管理观念更新思想改变狭隘的小生产意识中

小企业家要主动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及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努力成为懂经营管理有头脑具备良好综合素

质的民营企业家

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选拔优秀人才

要做好选拔优秀人才的工作提高企业的整

体素质企业面向全社会招聘吸纳贤才另外

管理者的选择也必须足够重视要保持此项工作的透明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使管理者接公众评判 经过几年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管理 人员的来源和配置逐渐趋向合理并在一定程度

上适应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当公司的所有

者遇到涉及亲朋好友等企业成员利益时要尽量

本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处理

适当调整家族式管理模式

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时

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情况的变化也要尽力

改进以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家族式管理模

式的调整主要从企业本身的规模从事产业的特

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出发如果企业的规模不大凭经营者的能力和经验完全可以驾

驭就没有必要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另外调整应

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与执行避免任

人唯亲以及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出现要实行制

度化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以制度约束代替道

德约束采用法制具有较多优点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可以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等等

管理者要适度放权

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放权用人这样就能充

分调动起部属的积极性使其为企

业多做贡献忘我工作 用人之大忌乃揽权

不放 管理者放权于下属很有必要

因为公司的事务有大有小管理者应优先处

理最重要的事情有些不是很重要的工作或是各

样琐碎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下属把权力下放给他

们让他们把各样事情都处理妥当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其他事情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管理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的某些工作就

更应该授权把权力和责任一起交给下属

中小企业应主动提高集群水平和分工深度

我国企业间的分工和合作迅速发展,企业

间已经形成网络,并通过网络之间的分工和合 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 分工和合作主要是在基本生活和消费用品的供 给上,其深度不够,在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尖 端技术的发展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我国企业应 主动融入国际层面的网络系统之内,通过分享 系统内的增长来促进技术的提高

注:本论文为作者主持的黑龙江省教育厅 人文社科研究面上项目 基于二元结 构体系论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课题相关 论文 项目号: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编辑 王旸)受

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