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学校安全工作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6-530066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8 02:08: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校安全工作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议学校安全工作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高中部语文组杨 辉621000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种隐性的安全隐患,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常在学校安全工作中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最后造成巨大的损害。本文试从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则、途径以及应注意的事项等几方面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消除学校由此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做了一些探讨,望对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学校安全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途径注意事项

安全工作,情系千家,心牵万户;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在学校安全工作中,很多安全问题是显性的,常容易引起大家的警惕或重视,而心理健康问题是隐性的,常被大家漠视或忽略,一旦它由隐性转为显性时,往往安全祸患已经酿成,给学生、家庭、学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因此,我们班主任老师应树立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对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会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物构成威胁的因素,都应是我们安全教育管理关注的对象和内容。而在安全教育中解决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已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个体发展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及社会的原因等一系列因素诱发的。与其成因对应,当前校园中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常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问题,如对人生的迷茫、焦虑等引发的厌世轻生等;二是青春期的问题,如早恋、黄色文化引发的性侵害等;三是学习的问题,如学习失败引发的厌学逃课等;四是与同伴沟通的问题,如交流不畅引发的打架斗殴等;五是与父母的矛盾问题,如沟通不畅引发的离家出走等。这五个问题是中学安全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解决好了,就为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就抓住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关键,对中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案例一:校园,晚自修时间,某学科期末考试结束。一位男同学回到寝室,一声大喊,飞身一脚踹向盥洗间的玻璃门。结果门碎脚伤,该男生的脚被玻璃划破,在医院缝了20多 1

针。事后调查,原来是该生考试结束后,心理十分郁闷,大喊大砸以发泄心中的烦恼。

案例二:某校一单亲家庭的学生,平时父母工作忙,照顾不周,该生自觉缺少关爱,后向本班一同学示爱又被拒绝,倍感孤独,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人生无趣。某天晚自习结束后,到五楼走廊翻越围栏跳下,当即死亡。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

首先,领导重视,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一个校长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校长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就能很快开展起来。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也不例外。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种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课余时间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任课老师—班主任—年段长—学校德育处—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快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其功效,以求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让家长及时切入,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4、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建立德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并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明白,现在中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行为不仅有思想、品德、法制纪律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方面的成因。因此,我们在育人工作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品德行为问题,不要把本是心理健康范畴的问题,上升或转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问题上来处置。我们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从治标转向治本,从而从源头上,从深层次上杜绝安全隐患。

其次,防止学校健康教育形式化、课程化、知识化倾向。现在,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课,甚至设置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员,但由于学校认识的问题,或教师知识构建的问题,真正起到作用的却不多,最后的心理课或心理老师成了摆设,流于形式。而有的学校的心理课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以传授心理知识为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渐渐认识到,学校心理教育应该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辅之以一些富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活动,引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与自我向上。

再次,防止教育功利心过重。在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下,许多老师天天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神经整日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这样,许多教育行为显得急功近利,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极为单一,那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处理不

当,便易激化成矛盾,引发生冲突。其后果是学生心理压力急剧增加,轻则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重则诱发安全事故。因此,我们在学生心理教育中,应克服过重的功利之心,不要图走捷径,不要想三下五除二地简单粗暴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强调法制、道德、纪律、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更要高度地尊重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让学生要安全感,归属感。

总之,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教育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这就要求人人关心学校安全,个个支持学校安全。教书育人,我们既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未雨绸缪,防心理问题于发端,避安全隐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文晓琴透视中学生心理冲突 积极寻找应对策略[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S1期

杨 辉邮箱:407976522@qq.com电话:***/***

详细地址: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高中部语文组621000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还有一些因其

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

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和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大。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如何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

首先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

中学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或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

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主流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人价值”,于是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在这种每个人都在“创造”的氛围中,没有标准,没有模板,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个人的选择。于是父母就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些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常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完美理想的机器,使孩子承受重负,“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使孩子过着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当以苛刻的外部行为作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

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和谐,而中学生的心理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还十分脆弱,哪经得起如此大的冲击?

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认为自己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靠、无力回天,这种感觉,最容易产生在童年时期,那时如果父母因某种原因,未能给予孩子所必须的温暖、关怀与真诚的爱,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就慢慢地产生“被遗弃、不需要”的感觉。父母无条件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是一切儿童正常身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若这些儿童得不到这种赖以生存的爱,心中就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可怕、无情、不可靠、不公平等;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仇视、反抗、暴力或怯懦、胆小、自卑。有些同学常因处理不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也有些学生因朋友越来越少,就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

有这种感觉的孩子不仅会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受任何人的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他们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他们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五、几种常见的神经症案例分析

(一)强迫症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能意识到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的人较多,强迫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不良影响。

1、症状

(1)强迫观念,这是强迫症状在认知方面的表现,是强迫症的原发症状。根据其在时间上的顺逆可分为回顾性和前瞻性二类。回顾性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强

迫怀疑,如脑内反复回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等,属强迫回忆;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等,属强迫怀疑。前瞻性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担心与焦虑,唯恐发生某件不幸事件。如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得精神病等。另外,强迫观念还可能是强迫联想和强迫性穷思竭虑。如看到小刀回想到割破手,属强迫联想,而强迫性穷思竭虑则表现为脑中总是表现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

(2)强迫冲动是强迫症的继发症状,往往是患者为缓解或对抗强迫观念的苦恼而产生的。强迫冲动有称强迫意向,如某学生为回避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在考试时总觉得要大小便,但并不想去上厕所;有的学生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大声辱骂、吵闹或打架,表面上却顺从平静,这些无法克制的冲动是出于对担心受到批评、责骂的对抗。

2、强迫症案例及分析

案例(略)分析(略)

(二)抑郁症

1、症状

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抑郁症程度较轻,没有重性抑郁的精神症状,患者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病情较长。研究表明习得无助现象是抑郁症的核心。

习得无助: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好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赛力格曼的实验(把狗分为三组进行电击实验)略。生活中的失败也会导致习得无助。

九种症状:

1、有抑郁的情绪,情绪上不满意,不开心,不愉快。

2、对日常的活动失去兴趣。

3、没胃口。

4、失眠。

5、心理运动迟缓(思维或动作迟缓)。

6、精力不足。

7、感到无价值和内疚。

8、思维能力降低,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9、自杀的想法或行动。有五种现象,而且持续两周以上,基本上就可以判定患有抑郁症倾向。

2、抑郁症案例及分析(略)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直辖市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能力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我们看到,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我们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以上是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粗浅的探讨,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处在多元社会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是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多元社会的特征和品质与一元社会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绝对性趋于相对性、从单一性趋向多样性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与一元化相适应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教育范式可以说逐渐失去它存在的条件,我们必须从当今时代需要的角度,回到人的本性之中、需要之中和生命之中,真正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加速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巩固的进程。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可轻忽的主题--以人为本

回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瞻顾当今学校这项工作的现状,问题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而这些倾向到了需要纠偏的时候了。一是“心理健康”含义阐释的偏狭性。尽管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但是有些人将此理解为:“健康”就是大而空的政治,就是轻而浮的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信条,于是还有人把“绵羊式”的学生归入上流,把不听话的学生驱之下等。成绩好的就什么都“健康”,成绩不好的心理一定存在问题,显然没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二是教育对象的片面性。走入对“心理健康”诠释的误区,必然产生“乱点鸳鸯谱”的行为。一些学校人为的排出所谓双差生,即成绩差、守纪差,进而将其归入心理不健康之列,开展的辅导只不过是高压灌输、批评教育,而未从“人”这一根本上想点子动脑筋,干出了庸医治病越治越重的蠢事。三是确立主题的偏颇性。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重点。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常挨训斥以至不闻不问,即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他成绩下滑时才引起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是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人性就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反思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新的时代、新的实际呼唤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手段、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从新世纪人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思考,这一工作都应向“以人为本”的、踏着中学生生命节拍,和着中学生心理的律动,并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简言之,“以人为本”,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是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突出以至抓住这一主题是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如此,才能写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指明的向度--关注生命

如前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从“人”的特定属性、特有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学校就是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人的哪一种需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显现,既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环境制约,就现在中学生心理而言,既有遗传使然又有环境所致。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外在环境对他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存,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

既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程度不一致的弊端,这些弊端障碍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视域,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程,削弱了工作应有的力度。括而言之,这些弊端可分为三点:第一点过度理想性。曾几何时,众多教育者把理想性需要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和全部,梦想一夜之间学生能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全然不顾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和文化思想水平。这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愿望和做法,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反而人为加重了危害程度。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树雄心、立壮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爱翁此番话旗臶鲜明地揭示了过度理想化的危害,同样也是今天教育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针清醒剂。诚然,理想化本应具有的功效是不可抹煞的,只是说要适度而已。第二点忽视现实性。视理想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丹妙药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轻忽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与之相反,一位班主任在新接一个班级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长职业、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和学习生活习惯,做到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关心学生生活,一遇困难千方百计帮其解决,尤其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旦有征兆就找其谈话,学生视他为兄长,愿意作情感交流、心理沟通。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第三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由于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同行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诚如有人说,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既然如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难,也有思想的尴尬、成长的烦恼,凡此种种,我们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到位的关注,对于他们上述的压力、窘境、烦恼甚至恐慌,有责任尽全力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这朵艳丽之花就能结出丰硕之果。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恪守不渝的方式--平起平坐

当历史老人精神矍铄的走入新时代,当旧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受到现实生活特别是受到青少年丰富多彩的心理实际冲击和挑战之时,一些教育工作者终于在诸多次震撼中清醒过来,认识到在多元社会中那些被一代又一代讲滥的故事再不能吸引具有鲜活个体生命的中学生。因而作为新时期以关注中学生的生命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再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臵,必须让中学生以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是怎样让他们自省自察自知自明,而那些被不少人奉若神明的昔日所谓之经验必须尽快抛诸垃圾箱之中。

反思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看出此项工作陷入了某些误区,唯一缺乏的是平起平坐平等相待。一颐指气使式。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走南闯北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受教育者大加训斥,以不容臵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能会把学生个体生命放到应有位臵。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理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二先入为主式。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某某学生有心理障碍,比如学生皱着眉头,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必定有谈情说爱之嫌。即便是专伺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常有无可成文的规律,“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此必是烧香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比比皆是。三患者求医式。教育工作者依赖的就是“求”字,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限于人

手,有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不能全天侯开放,即使“坐诊”时也只能守株待兔。因此,笔者不得不呼唤“送医上门”。所有教育者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察言观色,多掌握些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少一些“无病拖成有病,小病拖成重病”的遗憾。

要改变上述诸种做法,必须打通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渠道,真正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如此才能实现心理健康应有的价值。首先,师生之间必须平等相待,教师不要自己坐着让学生站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其次,在气氛融洽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自己的心理故事,因为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教师要让学生多讲,让他把话讲完,亦如中医诊病,不要设臵框框,让学生痛快淋漓,产生一种非说完而不止的欲望,之后教育者施医治之方。第三尊重与宽容。尊重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乃至隐私,不能把学生的某种心理当成笑料、谈资而宣至于第三人。宽容意味着学生在讲自己的生命故事时,允许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有过激的言辞也不要说三道四甚至发火训斥。第四、着意培养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每一次教育之后,都应给予学生一个明白的说法,棘手的一时说不清的允许双方有个冷静思考的过程,一俟灵感火花闪现,迅即与对方交流。这样,就可力避好心办坏事,好心无好报的结局。自然,平起平坐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恪守的一种方式,在对等交流中,学生就能触摸生命感觉的个体法则和心理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互动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育。”在今天,青少年大多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他们的想法未必都是入流的,有的可能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有的则是教师们所未想或不敢想的,在心理健康这一地平线上,教师必得摒弃俯视、斜视,需要平视或仰视。因为教师的角色权威早已被打破。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深思、去反躬自问,因而有人旗臶鲜明地提出“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口号。这本非石破天惊之论,而是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再是灌输的单向性,而是互动的双向性。

实现双向性的互动,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情境真实性原则。情境之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无需明言,但设臵什么样的情境却应大为讲究的。这种情境必须是春光明媚,清风拂面,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这种情境中的人必须是朋友,教师与学生成为一对或一群心灵沟通的朋友,既然是朋友,生疏感隔膜感都不会有落脚之处,有的只是朋友般的信任、无拘无束。二是生活贴近性原则。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碰撞、情感与情感交流,就要杜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种种人为化行为,人格平等的师生之间心理互动时应当是不分地点不分长幼的,应当是或站或坐或走无可不用的。另一层意思,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臵也必须贴近生活,不要那么庄严肃穆,更不要有那种“坦白从宽”的压抑感。总之,一切都要还生活的本来面目,少几分做作。三是活动践履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宗旨就是让受教育者的心理不断去污添美,不断发展以至向着完善彼岸靠近。正鉴于此,此项活动必须循着学生的心理旅程,设臵一支支引其前行的路标,教育工作者要告知学生如何躲避风雨享用阳光。这里须谨记的是目标不可高不可攀,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强调践履性,实质在于他们只有不断地践履,才能不断地丰富人生经历、丰厚人生经验、丰腴人生体验,才能促进心理日趋健康、成熟。四是工作创造性原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既老又新的话题,人们过去的诸多经验,一些已不符合今天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中学生心理实际,此项工作要因时、因事而化,更要大胆创新,不可因循守旧。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市场疲软或无果而终。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会泽县田坝乡中学

主题词: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

仅要求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近年来,媒体不断传来中学生心理异常消息:学生被家长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课堂上跟老师顶撞,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寻短见,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因为不合理要求被家长拒绝后,竞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勒死……造成青少年这些心理异常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 1

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

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

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在较长时间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至于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习惯于将学习、生活中表

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简略地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在解决

问题时更多的是采用成人教育模式去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有时

甚至仅仅简单的用行政命令手段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行为,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追根溯源,就是我们在实施教

育过程中忽视了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模,没有全面、主

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纠正心理偏差,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会

适应、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面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们由于主

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对社会现实做出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使得学生中出现了频率较高的心理障碍。

如:常见的早恋,厌学,应试焦虑,孤僻,感情脆弱,依赖

性强,偏执,不善于调整人际关系,对教育者表现出逆反心理等,个别学生偶遇困难,挫折,轻者萎靡不振,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

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心理健康失调所造成的。同时也 暴

露了我们教育的不足。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因而竞争

中的失败和挫折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可能退回到田园式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

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

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他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

终的胜利。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由其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那些心理特点构成的,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特征的可

变性使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某些不良倾向可以进行教育疏

导与矫正。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可以因材施

教,针对个性特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按青少年中学生的不

同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心理特

征进行教育。这样做,教育的针对性强。中学生容易接受,往往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

应按照各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性格,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予以

培养,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教师能

否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机,愿望进行了解,并用正确的方式强化和转变,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了解学

生的个性特征,教育要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有效地促进中学

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各位教师同胞们,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前途,更为了我们的职业道德,甘做孺子牛,让棵棵幼苗成栋梁,也让我们的教育事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刘晓明张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西安教育网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中学生心理教育浅谈---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尤显为重要。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个性不可能和谐发展,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也必将影响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作为现代教育的老师,不能局限在以往的“传道”、“授业”、“解惑”,应致力于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地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面对未来等。

一、中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从而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以至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到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

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关注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许多学生上课不专心抛飞眼,课后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同学之间多谈论吃喝穿,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够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则视之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

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等。

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主要原因。另有许多学生在家里或网吧长时间的上网,接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不思学习,造成心理扭曲。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重之地,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外,班主任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其次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再次要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最后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

理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其个性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它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对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的矫正。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做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咨询师。给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指导和帮助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老师应以爱为本,以情动心,以理服人,学生就会通情达理,听从教诲。我们应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发展特点,并以科学的精神投身实践,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针对具体问题,及时作好疏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学校安全工作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