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中的乐趣专题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16-87840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9 11:47: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中的乐趣专题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趣

有很多学生对数学有着恐惧心理,觉得数学课很枯燥,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本人担任初中的数学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深深体会到:做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乐趣,才能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比如在教“合并同类项”的时候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你家有一笔钱,其中有100元.50元20元10元的各若干,如果要你存到银行去,你首先得做好什么?学生会想到将钱归类清点好,从而导入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创设情境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复习旧知识、讲故事、图片、动画、做游戏等,这样创设出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一上课就走神,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精心设计新知教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动”“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考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计算时,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学生的兴趣高涨。欢快有趣富有,挑战性的 动手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其次,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多进行自我尝试。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简便运算”时,我就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直接出示例题“-9.8+0.37-0.2+4.63”,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在评价中对于能够直接口算出答案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主动参与学习“凑十”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巧设练习使学生能活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好习惯。

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另外,在练习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反馈,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往往能让学生劲头十足。在指名回答问题或指名板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很棒”。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篇: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数学的美

周露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也许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也许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也许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也许美在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也许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而美的数学,在自古崇尚诗书传世的中国,竟也浸染着扑鼻的书香。中国悠久历史所积淀出来的文学底蕴,为中国的数学染上了一层夺目的别样颜色,这就是数学的文采。

自然美

刘勰《文心雕龙》以为文章之可贵,在尚自然。文章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脱离生活的文学是空洞的,没有任何用处。数学也是这样。

数学存在的意义,在于理性地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规律,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这样说,数学是取诸生活而用诸生活的。数学最早的起源,大概来自古代人们的结绳记事,一个一个的绳扣,把数学的根和生活从一开始就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后来出现的记数法,是牲畜养殖或商品买卖的需要,古代的几何学产生,是为了丈量土地。中国古代的众多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中,几乎全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和推广。

在中国,数学源于生活,在外国,历代数学家也都宗法自然。阿基米德的数学成果,都用于当时的军事、建筑、工程等众多科学领域,牛顿见物象而思数学之所出,即有微积分的创作。费尔玛和尤拉对变分法的开创性发明也是由探索自然界的现象而引起的。

简洁美

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这首诗,用字不多,却到位地概括出了数学的简洁明了,微言大义。数学和诗歌一样,有着独特的简洁美。

诗歌的简洁,众所周知??着寥寥几字,却为读者创造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大概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布隆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诗歌的简洁,是写意的,是欲言还休的,是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那么数学语言的微言大义,则是写实的,是简洁精确、抽象规范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数学的简洁,不仅使人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髓,促进自身学科的发展,也使数学学科具有了很强的通用性。目前,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已经成了所有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语言和工具。

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二进制在计算机领域的的应用。试想,任何一个复杂的指令,都被译做明确的01数字串,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构想。可以说,没有数学的简化,就没有现在这个互联网四通八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对称美

中国的文学讲究对称,这点可以从历时百年的楹联文化中窥见一斑。而更胜一筹的对称,就是回文了。苏轼有一首著名的七律《游金山寺》,便是这方面的上乘之作:

《游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不难看出,把它倒转过来,仍然是一首完整的七律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回文诗无论是顺读或倒读,都是情景交融、清新可读的好诗。类似的又如“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这些诗凭着精巧的构思,给人以奇妙的感受,每每读之,读者都会暗自叫绝。

而数学中,也不乏这样的回文现象,如:

12×12=144,21×21=441;

13×13=169,31×31=961;

102×102=10404,201×201=40401;

103×103=10609,301×301=90601;

9+5+4=8+7+3,92+52+42=82+72+32。

而数学中更为一般的对称,则体现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和几何图形上。前者给我们探求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方便,后者则运用在建筑、美术领域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悬念美

文学中的小说以设置悬念见长,在开头先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出人意表的事件、叫人揪心的矛盾、令人关注的悬念、发人深省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去描写、讲述、展开、解答、思考;或者在最后留下一个无结局、无论断、无答案、无终点的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求证、去追问、去体验。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小说家的才智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成疑问,教读者把世界当成问题来理解。

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绝非少见。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从一个看不出任何端倪的方程式开始,运用各种方法,一步步求解,最终得出一个清楚明白的结论。而数学的乐趣,在于人们抱着探求事实真相的态度,满怀好奇的求解过程和最终真相大白时的快感。这一点,和人们读悬疑小说所产生的感觉是相似的,难怪有人说,世界本身就是个未知数,而文学本身就是探索世界之谜的方程式。

意象美

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或意象(imagery)与诗歌的结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纪晓岚)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卓文君)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在外国,中世纪欧洲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Dante,1265~1321)和乔叟(G.Chaucer,1342~1400)的作品也无不充满着数学知识。17世纪,英国著名形而上学诗人约翰?多恩(JohnDonne,1572~1631)和安德鲁?马佛尔(AndrewMarvell,1621~1678)通过圆规、欧氏几何中的平行线之类的数学概念来类比爱情。后者的《爱的定义》尤为有趣:

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逻辑美

提起逻辑,就不能不提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复杂的人物关系,缜密的故事情节,引得至今仍有大量学者终生考证,乐此不疲。

《红楼梦》迷人之处在于由卷初一首诗开始,章回紧扣地发展下来。优美的数学也是在一个宏观的概念之下,经由严谨的论证,简单有力地表达出来。

数学规律就如《红楼梦》,由一些基本定理出发,雅洁、鲜明地表达出来。大多数的数学论文都是艰涩难懂,有些却能令人留连再三。牛顿三大定律,非常简单,但可以解释非常繁杂的现象,如天体运行的规律。这就是数学家的口味,不够严谨,经不起推敲,就不入法眼。

数学和文学作品不但同样讲究严谨的逻辑论证,还同样遵从由局部结构发展到大范围结构的发展规律。

同文学极为相似的是,从局部结构发展到大范围结构也是近代数学发展的过程。文学的局部到大范围,往往通过比兴的手法来处理:即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事或同一物可以产生不同的吟咏。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后,往往通过比兴的方法另有所指,例如“美人”有多重意思,除了指美丽的女子外,也可以指君主。屈原《九章》:“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也可以指品德美好的人,《诗经?邶风》:“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苏轼《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而几何学和数论都有这一段历史,代数几何学家在研究奇异点时通过爆炸的手段,有如将整个世界浓缩在一点。微分几何和广义相对论所见到的奇异点比代数流形复杂,但是也希望从局部开始,逐渐了解整体结构。数论专家研究局部结构时则通过素数的模方法,将算术流形变成有限域上的几何,然后和大范围的算术几何对比,得出丰富的结果。此外,数学家对某些重要的定理,也会提出很多不同的证明。例如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有10个以上,等周不等式亦有五六个证明,高斯则给出数论对偶定律6个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证明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事实,往往引导出数学上不同的发展。这也可算是局部到大范围的一个例子。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在中国书香四溢的文学背景下,数学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辉。

也许,用网友的一篇《沁园春?数学》来结束这篇文章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沁园春?数学》

数苑飘香,千载繁荣,百世流芳。

读《九章算术》,何其精彩,《几何原本》,意味深长;

复变函数,概统理论,壮阔雄奇涌大江;

逢盛世,趁春明日暖,好学轩昂。

难题四处飞扬,引无数英才细参详;

仰枷罗华氏,煌煌群论,陈氏定理,笑傲万方;

一代天骄,A?怀尔斯,求证费马破天荒;

欣昂首,看数学发展,无可限量!

第三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范文模版]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内容提要: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才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兴趣”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起到益智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才能学好数学。学习兴趣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创设情景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有趣,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为学习知识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对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所以教学应该从兴趣入手。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践中我通过以下方面,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讲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过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数学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在学习1—10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等等。学生们玩的很开心,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教了“2”的认识后,请学生说说人身上有“2”个的器官。学生通过相互议论,纷纷举手:人有“2”只眼睛、“2”只手、“2”只脚等。再如,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在教学了“1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我要求他们捉一些昆虫来观察,看看它们有几条腿、几只眼睛、几只翅膀等。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们捉了很多昆虫,观察得可仔细,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又如 “比大小”这一课,就是通过“小猴分水果”的故事展开,水果数量与小猴只数不一样,够分吗?怎么分?一年级的学生一看到这个场面,就已自觉进行比大小,并将水果分好了,一节新课就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中上完了。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不觉得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也巩固了知识。

二、创设生动的课堂活动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里。教学中应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就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分类教学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熊整理书房”的故事。星期天,小熊做完作业,书啊、笔啊、扔得满地都是。他正准备去玩,妈妈说:“孩子,你的房间太乱了,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再出去玩,好吗?”小熊也觉得房间太乱了,可忙了半天也整理不好,就去请教妈妈。妈妈说:“别着急,我带你去文具店学习学习。”推开文具店的门,小熊惊呆了,这里的商品真多啊,所有的商品都摆放的非常整齐、美观。小猴认真的看着货架上的商品。过了一会,小熊对妈妈说:“我懂了,我懂了。因为售货员把相同的物品都放在了一起,看起来非常整齐。”妈妈赞许的笑了,他告诉小熊:“像这样把相同的货物都放在一起的方法,就叫分类。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把房间整理得像文具店那样整齐、漂亮。”小熊高兴极了,回到家,他很快的就整理好了自己的房间。讲完了故事,我问:“小熊这么快就学会了分类,你想不想学习分类的本领呢?”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

小学生情绪往往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游戏可以调节他们的情绪,唤起学习的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如:在教学“9加几”时,经过近30分钟的演示、操作、交流、计算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不太浓了,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我找了4个学生,每人头戴写有算式的小动物头饰站在讲台前,并看清自己的算式,下面另有4个学生头戴写有得数的头饰,要求他们看清得数。游戏开始,全班同学齐唱“找朋友”歌,帮助8个同学找朋友(算式和得数一致的是好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人手拉手,告诉大家自己的算式和得数,一个说:“我是7加9,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说:“我是16,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人齐说:“我们俩是好朋友。”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生活,强调体验性学习。操作活动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体验感悟的一种良好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认识规律,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器官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例如,教学“物体分类”时,我拿出一些玩具、学具、水果让学生分一分。学生们看到这些东西时,兴趣马上来了,争着上台来演示。台上的学生在分类,下面的学生都专注地观察,还不时地说出他们的想法,帮助台上的学生一起完成分类。很快,台上的学生就把这些东西分成三堆:吃的、玩的、学习用的各一堆,其他的学生都很赞同。这时,我说:“还有不同分法吗?”又一个学生主动上台把这些实物按颜色分成红色的一堆、黄色的一堆、蓝色的一堆,其他学生都自发地鼓起了掌。这时我又接着问:“还有别的分法吗?”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了,有按形状分的,有按表面是平和不平的分的。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心情放松思想活跃。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基本图形这后,我设计了“拼组图形”的操作活动。教学时,我不是先出示已拼好的图形让学生模仿,而是出示一些基本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然后动手拼摆,结果学生拼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如松树、火箭等等。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还可以把抽象的数字知识转化为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物。如教《9加几进位加法》时,为了消除学生对“凑十法”理解的困难,我有意识让学生移动小棒,将抽象的数字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在学习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玩具积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搭成各种图形。也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习兴趣,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高层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教学中可利用实践活动弥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教具及操作学具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等方法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的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一样多?请你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起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在《智力的培养》一书中指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知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古今两位名家的话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建构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也是如此。

第四篇: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那怎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1)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教学青岛版上册“快乐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排队,看你能不能发现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孩子们兴致盎然。队很快排好了,“那么,下次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老师,我记住了我是这一排的第三个。”

“老师,我是这一排的第五个。”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的前面有三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真了不起!连“前后”都用上了。

“老师,我们这一排有8个小朋友,我排在第四个。”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第几”,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下册《桌子有多长》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过两天我们班又要转来一位新同学,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负责桌椅的老师答应为我们班做一套。怎样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度,大家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用书比划,有的拿出了铅笔,还有的干脆就用手。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老师,我量过了,桌子有六支铅笔那么长。”

“不对,我量的是五把尺子那么长。”

“我躺在桌子上试过了,桌子比我的身高差一点,可能没有1米吧!”

……

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要是我们都用同一种工具量,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朋友——尺子。”

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NextPage]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在组织秋游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9人,现在有载客量分别为55人、50人、60人的三辆车,租哪辆车更合适呢?车需要几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引导学生猜一猜,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

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听了一位北师大版教材实验教师的一节课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a、小鸡们排了2队,一队有5只,一共有几只?

b、小鸭们排了2队,一排有4只,另一排有5只,一共有几只小鸭?

同学们都懂得前一道用乘法计算:5×2=10(只);后一道用加法计算:4+5=9(只),老师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下面一位同学小声说后一题还可以用乘法算。老师马上鼓励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4×2=8(只),8+1=9(只)。老师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看到自己的答案得到了认可,他高兴极了。接着其他同学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又出现了:5×2=10(只),10-1=9(只)。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但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得打破束缚,把学生从后台推向前台,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定会获得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课堂也定将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创造于一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透视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 日期: 202_年09月07日 点击数: 4

时下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摘要:“教数学真累,学生真笨!”;“学习数学真没劲,苦死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假如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摘要: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摘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摘要:

“同学们摘要: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摘要:„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摘要:“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喜好,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摘要:“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喜好,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摘要: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摘要:“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摘要:“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摘要:“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摘要:“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和探究” 是让学生探索探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和我们提倡“和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聪明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聪明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聪明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和机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作者:杨梅英 文章来源:巴东县民族实小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2_-5-30 9:55:46

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湖北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杨梅英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谈一谈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我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开心地说:这就是数学课,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兴致盎然。

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分类》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我家今天要来客人,但是我的客厅摆的很乱没有时间收拾,大 家能帮 老师收拾房间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指挥,有的动手摆,一会儿,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你们干得这么好?“老师,因为我们进行了分类。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真能干,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知识——分类。”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否有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而如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设置有趣情境,感受数学快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在教学“数字的收集和整理”中,引导学生实验:一个袋子里放入3个红球和3个黄球,先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先估计一下,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再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几次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规律。

又如在复习“质量单位与时间单位”的教学中,我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红6小时30分起床,用5秒钟刷牙洗脸,15秒吃早饭,吃了一只100千克的面包和一个60千克的鸡蛋,还有一杯100厘米重的牛奶,背起她2克重的书包,她用15小时走完了800米的路程来到了学校。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加上学生以有的知识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运用有趣题目,激发学习乐趣

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如:王伯伯在一边靠墙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上围篱笆,长是6米,宽是4米,王伯伯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许多同学就直接算了长方形的周长,没有考虑长方形的一条边是靠墙的。还有的学生只考虑长的一边靠墙或只考虑宽的一边靠墙,而没有考虑两种都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通过游戏引导,养成好学习惯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快乐。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活动、合作互动、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例如,认识周长,我让学生每人准备树叶一张、细线一条,一把直尺和一米的软尺。先出示儿童游泳池,学生通过对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观察,明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这张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的活动和探索得出:

1、先用线沿树叶的边围一围,再用直尺量一量所围树叶的线段的长,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也可以直接用软尺的一头从0刻度开始沿树叶的边线围一围,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在小组里进行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四、通过亲身体会,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的确,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许多问题,如果没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是很难理解和认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拉一拉,看看哪个拉得动,哪个拉不动,再总结它们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反而会感到有趣,容易理解,并能帮助记忆。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裁剪一些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纸片,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折叠、旋转、观察,最后得出有关的性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置有趣情境、运用有趣题目、结合有趣的游戏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等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五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位,您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家里,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他们回答说:“我们两个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选择爱,因为有爱就有了一切,就有了教育的智慧和成功。

一、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作为数学教师想让每一个孩子学好数学,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你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记得每次接班时,我都会举行一个小小的见面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介绍一下自己,说说个人的爱好,自己对老师的渴求及对成绩的要求。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很快有了一定的了解,缩小彼此的陌生感,从那一刻起,我会决心用智慧之爱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就这一方面,我是从以下几点践行的。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始终认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和我的心弦产生共鸣。过去我们是用没有启发的方式灌输知识,而今天,我们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我校特有的教育专家讲坛,使我们每位教师转变了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端正了学生为主体的态度。作为教师如何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都清楚在一个班级里总会出现不爱举手发言的,有的学生自认为会了,但是在沉默中大多数是一知半解,这种情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倦带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精心准备每一天的内容,用我的课堂来吸引他们,让孩子们主动举起小手发言。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在低年级时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一听讲故事,学生热情高涨,故事讲过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解释聪明的乌鸦喝到水是因为把石头投入瓶中石头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等,我继续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和装半杯水的玻璃杯进行演示,让学生深刻体会体积的意义。通过这一环节既吸引孩子兴趣,又使孩子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二)引发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体验数学乐趣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1、这样就需要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和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我每一堂课都是带着一种请去上的,使孩子在学习中不受压抑,不受批评,这样教师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讲《简易方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小时侯都玩过跷跷板吧,在玩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回答一头轻一头重,或等重这就是平衡。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平衡现象吗?有的说挑山工,有的知识面广的学生提出杠杆问题以及研究力臂问题,我适当进行点拨,并大势表扬,就象那些教育家一样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从那时起爱提问的孩子多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真的喜欢上了数学。

2、创设问题情景也是引导学生会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材虽然简单,但是我不拘尼于现状,深挖教材,贯彻新课标敢于创新,不限制学生思维。例如: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求法时,我放手让学生运用实物试着推导,然后学生汇报,结果不仅总结出我们常见的(长*宽+长*高+宽*高)*2,还有的同学利用底面周长*高是侧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等方法。当你给学生提供空间,学生会发现你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倍加感受数学的魅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课堂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课后出现问题怎么办,为了方便学生,我每接一个年级都要设计一个〈〈采蜜集〉〉,第一页写出本集的规则及要求,课代表必须定期上交,经过我仔细的审阅认为有必要的题形让全班共享,没必要的针对个人讲解,日积月累《采蜜集》渐渐的起到了实效。

(三)鼓励竞争,让学生共同进步

每个人都清楚,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培育学生的这种意识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建立每月数学之星。对于每个学生机会均等,例如课上回答出色,受到教师表扬,进步明显,考试成绩优秀等给予加分,月底总结,总分前15名者成为本月数学之星。

2、结对子。为了更好的帮助学困生,我采取让优等生一对一帮助,哪一组共同进步大就加分奖励。

3、千分制度。每年临近期末,我就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的竞赛中去,使他们在竞争的同时全班每一个人都会有更大的飞跃,让学生共同进步。

二、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所带的班级除了平日作指导外,期末一般都采取两班学困生集中培训一个月的方式(利用午休进行)。由于我的坚持和孩子们的付出,我所带的一个班在去年五年测试中百分之百及格。当我拿着成绩单走进教室告诉**学困生68分,**76分时,全般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那掌声震耳欲聋,教室外也许不知怎么回事,但我和孩子们非常清楚,这是我们经过半年的努力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相长,体验教师的幸福

我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人在月色中散步,突然碰到一个小偷正从他家出来。他知道小偷在他的穷家中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找不到,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望着小偷的背影,老人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晨,老人在他的门前发现那件叠的整整齐齐的大衣,老人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我们就像这位老人,用自己独有的教育方法来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进行着一种无痕的教育。

与此同时,我的付出也会在学生的一言一行得到回报。记得本学期讲统计一课,我调查同学们喜欢哪些科目,并说出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数学,因为我喜欢常老师。我从他的表情可断定他是发自内心的,我真的被感动者;还有过新年时有一个学生送我一张贺卡,里面写着:我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马上来到的新年里,我只想把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送给您。我被感动着;以及在课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时,我的愉快和幸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舒服!

最后,我以这样一句话做结尾:这就是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智慧和成功。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中的乐趣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