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如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调研报告5篇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16-97409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4 18:10: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调研报告

如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调研报告

产业聚集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聚集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聚集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在区委七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重点打造好4+1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镇立足镇情实际,把产业聚集作为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在产业聚集发展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煤化工工业园区,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镇工业园区位于???村东部,园区总面积202_余亩,以发展大型机械化炼焦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主要是煤焦油加工,焦炉气制甲醇及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目前入驻企业4家,分别为65万吨的??焦化、65万吨??焦化、投资30亿元??煤化工和年产20万吨活性灰。几年来,多个项目进行了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了多种产业并举综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群体不断壮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采取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镇坚持以建设“循环经济强镇”为目标,积极打造产业聚集工业园区,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构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实现公共资源低成本共享的总体思路,聘请规划设计专家将工业园区进行了科学划分。逐步调整和完善园区规划,努力形成带动效应强的产业聚集区、环境优美的新景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94亿元,同时配套了供水、供电、宽带、电信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六通一平”。

(二)构筑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镇党委、政府先后制订定了《??镇鼓励到园区投资的若干优惠办法》和《??镇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为投资兴办企业的业主打造园区政策洼地。同时,明确规定项目服务细则、入驻项目工作流程图等,对入驻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招商、对接、落地、投资建设的“一条龙”服务。镇主要领导每周都要到园区督查项目建设情况,召开现场调度例会,现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效地推动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坚持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对一”贴身服务,帮助入驻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为企业解决问题近20个,无一例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事件发生,营造了和谐、宽松的发展氛围。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市、区

关于招商工作的安排部署,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引资形式,将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切实增强工业园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工业园区筹备组自202_年筹建以来,先后制定完善了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工作制度,工业园区初期建设就按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推进。围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这一思路,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成了环保控制体系;在园区内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服务承诺制、限时结办制等;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大力倡导并开展园区“四通”精神,即办事“畅通”,遇事“沟通”,化解矛盾积极“疏通”,破解难题灵活“变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同时,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业园区与各入园企业分别签订了消防、治安、安全生产、卫生管理等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有效预防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提升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大型企业数量不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多数民营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人才结构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在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新产品开

发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发展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多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局限于传统式经营,这与现代企业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相差一定距离,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开拓市场能力疲软、活力不足,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因此,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推动园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招商选商,构建聚集效益。一方面,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崭新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引进一批有产业聚集效益的大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民营经济增长质量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入园关,对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大,技术工艺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进入园区。把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引进园区,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推动工业园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二)抓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一是加大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为企业业主提供有力后勤保障。二是通过广泛宣

传,在全镇上下大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支持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人才带动创业、民营企业家勇创大业、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来迅速扩张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四是聘请相关专家对全镇中小企业、重点工商户和有创业意识的群体,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辅导活动。

(三)抓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实行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突出抓好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强化跟踪协调服务,促进企业早投产、早达效。

(四)抓环境优化,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认证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从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给企业做好服务,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化运作、实体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形成科学、民主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协调金融担保、银行等职能部门,大力促进银企合作,全力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互保工作,切实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对存在困难的企业,要主动上门提供政策、信息及技术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轮台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产业聚集

新疆轮台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聚集

基础设施是园区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的重要前提,近年来,轮台工业园区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推进产业聚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道路及管网建设。截止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资3.9亿元,累计完成供水管道28公里、排水管道35.2公里、道路总长53公里、天然气管道37公里,拉依苏化工区有中石化天然气门站、中石油天然气门站各1座,二是不断完善电力网络建设。拉依苏化工区已建成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南疆220千伏电网拉依苏变电站已送电,实现库尔勒110千伏和南疆220千伏电网双电源供电;红桥石油服务区110千伏变电站已开始设计,预计年内动工建设。三是大力开展生态园区建设。把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作为园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强以绿化为主的生态园区建设,全面编制绿化方案,科学规划、分期绿化、亮化,并在园区范围内鼓励各企业充分利用院落空间,大力开展创建园林单位活动,全面提升园区活力品味。(张海霞)

第三篇:遵义市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遵义市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遵照省乡镇企业局《关于进一步开展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黔乡企局通[202_]52号)文要求,我局积极组织全市14个县(区、市)开展此项工作,历时3个月,现将我市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乡镇企业的集聚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202_-202_年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提高和发展,众多聚集区的出现,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经营模式。全市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我市乡镇企业就经历了由分散经营到相对集中再到产业集聚的过程。如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市加快乡镇企业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

我市现有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乡镇企业园区10个,202_年入驻企业383家,从业人员达13252人,202_年园区内企业总产值完成37.58亿元,增加值9.23亿元,利润总额2.58亿元,上交税金9590万元,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7.59亿元,总产值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经济总量的比重7.94%。园区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冶炼、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园区内企业都属规模企业。

在调研中获知,全市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乡镇企业自然集聚区有10多家,202_年入驻的企业多达1000多户,202_年创产值2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总产值占全市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比重6%左右。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制造业等行业。

我市乡镇企业产业集聚主要类型:

一是自然成长型产业集聚。此类型产业集聚的主要是依托传统产业和本地资源优势,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形成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格局,逐步演变为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如:遵义县龙坪工业园、八里工业小区就是依托传统产业和本地优势聚集了12家采掘和冶炼企业;虾子辣椒市场也是利用虾子镇及周边乡(镇)的辣椒资源而形成的全国知名的辣椒集聚交易市场,其辣椒年交易量达35万公斤,交易额5-6亿元。

二是政府引导型产业集聚。此类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形成的。如红花岗区坪桥工业园区、忠庄药业园区、湄潭县绿色食品园区就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引导了同类型企业入驻同一园区,坪桥园区以高能耗企业为主导,忠庄药业园以医药企业为主,湄潭绿色食品园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形成产业集聚。

三是市场带动型产业集聚。此类型是通过市场的带动发展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如桐梓县娄山关镇批发集聚群内有大小批发零售业125家,个体经营者上千家,202_年创生产总值10.2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生产总值的27.79%;赤水市金华乡镇企业集聚区内批发零售业及住餐、社会服务业达323户,生产总值占该市乡镇企业生产总值的5.5%;赤水市复兴乡镇企业集聚群,批发零售业及住餐、社会服务业达334户,生产总值占该市乡镇企业生产总值的9.6%。

产业集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互动。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市乡镇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更是促进了一大批产业的加速集聚,而产业的集聚,反过来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据202_年年报统计,我市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59.7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6.09%,占全市从业人员14.7%。

我局对全市10个县级政府批准的乡镇企业园区都建有台帐,进行档案登记,纳入年报统计。但对市场带动型、自然成长型的集聚区部分县(区、市)未建档,此项统计工作今后有待加强。

二、我市产业聚集的原则

1、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与合理利用本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三不”即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需求原则。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与市场挂钩,市场需求量大的行业,才有前景,其市场的定位,不仅要满足于本地、更要面向世界,拉长其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3、坚持依托资源优势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如我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廉价的人力资源、水电资源等建设乡镇企业的工业体系。

4、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我局在认真抓好“十五”规划的同时,认真编制了“十一五”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等将全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规划布局了红花岗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坪桥工业园区;汇川区的外高桥工业园区;遵义县南白药业园区、龙坪工业园区、湄潭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等的建设。形成了资金技术产业密集型产业高质集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

5、坚持国家产业政策原则。对聚集区内新上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产业政策中明令淘汰、限制类的项目严禁入驻聚集区,提高聚集区的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鼓励新技术、新工艺,延伸产业链,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乡镇企业集聚的主要作法和经验

产业集聚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我市在抓园区建设中始终按照“园区有规划、规划定项目、项目定产业”的原则,鼓励相关联的乡企入驻同一园区,提高产业集群化。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减少大量向外采购和销售活动,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促进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形成规模经济。

为促进乡镇企业向集聚区发展,我局一是积极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给入驻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如红花岗坪桥园区、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政府制定了从土地征用、税收、法定费用收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加强领导。如红花岗区坪桥、高新技术产业、湄潭农产品加工园等都成立有专门的机构或办公室对园区进行管理,为园区内的企业做好协调服务,为其排忧解难。三是加强产业规划,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我市各县(区、市)资源分布情况,规划了红花岗区以冶炼行业为主坪桥工业园、以医药业为主的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忠庄药业园)、以农副产品为主的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以酒为特色的茅台镇白酒工业园等聚集区。四是大力整合集聚区,为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提供平台。“十五”期间,我市自然形成的乡企集聚区多达几十家,进入区内的企业小、多、杂、乱,为提高集聚区的效应,对全市自然集聚区进行梳理、整合,按“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的要求,着力建设工业园区,促进工业项目进入园区,培育了汇川区外高桥园、董公寺药业园、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绥阳风华工业园、遵义县八里工业园、虾子辣椒示范基地等一批颇具规模和集聚效应的集聚区。五是加强引导扶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为大力发展乡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局以各种方法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具备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鼓励集群创新和技术共享,增强产业聚集地的竞争力。

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集聚的措施和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集聚,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发展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和规划工作。

由于产业集群发展是近年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之研究起步晚,为此要加大对产业集了各尤其是新型产业集群的调查和研究,充分发挥理改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科学规划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群不断优化,发挥强大的集聚效应。

2、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集聚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要面向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鼓励和促进遵义县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的互动与合作,推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二是在产业集群内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鼓励大中型企业组建研发机构。

3、引导和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大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要素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造公共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支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搭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二是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采取建立创业辅导基地的形式,在产业集群内开展创业扶持工作。三是加强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活动,为特色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4、推进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群优化提升。

以现有基础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为基础,扶持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促使产业示范园区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基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抓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备良好发展环境和创新能力、资源节约、生态平衡、信用良好、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典范。

5、实施名牌战略,创建区域品牌。

在大力扶持企业创品牌的同时,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在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中创立区域品牌。一要加强区域品牌的技术性支撑条件建设;二要加强区域品牌的技术性保障条件建设;三要加强对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

6、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政府对具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予以支持和帮助,以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扶持、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集聚发展。

第四篇:产业聚集区

平顶山产业集聚区

我市10个省定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27.1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31.6平方公里,发展区面积46.5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49.0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50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600亿元,从业人员

8.5万人,实现税收24亿元。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我市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关联度为原则,以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比最大化为标准,以创建品牌园区为目标,着力在科学规划、产业定位、精心设计三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建立了市委常委对口联系、县市区主要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组织协调的推进机制,制定了管理办法,开展检查评比活动,整体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机构设置、投融资平台、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等工作。对入驻集聚区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在办理集聚区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环评、用地等手续时,采取超常规办法,挂牌督办、定期通报,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上报省发改委的有8家,其中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高新区、舞钢市、郏县、宝丰县、叶县等6个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上报省环保厅的有7家。10个产业集聚区全部成立了投融资公司,总注册资本6.3亿元,正在积极开展融资业务。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基本建立,实现了编制、人员及经费三到位。1-9月份,1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4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6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亿元。中平能化易成碳化硅公司光伏硅刃料、1

郏县锋达公司高档铝箔等43个项目开工建设,舞钢公司新宽厚板生产线调整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平高工程等48个项目正在建设。河南天科公司、沪江陶瓷公司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已入驻产业集聚区。预计到今年底,我市1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总额5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亿元,工业项目投资46亿元。

一、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7.3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9.47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入驻企业168家,从业人员13286人,营业收入106.3亿元。建成道路33公里,自来水管道8.5公里。

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立于1992年8月,202_年,列入河南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集聚区之一,总规划面积27.38平方公里。先后被认定为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现已形成了“两主一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两主”即以机电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一配套”即以现代服务业为配套发展产业。经历了19年开发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思路,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中原电气城。

二、平顶山平新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5.6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0.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入驻企业21家,从业人员4200人,营业收入9.4亿元。建成道路17公里,自来水管道17.4公里。

三、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1.4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1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煤盐化工产业。入驻企业26家,从业人员3100人,营业收入3.1亿元。建成道路20公里,自来水管道25公里。

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位于距平顶市规划区边缘东南5公里的叶县境内,省批准面积11.46平方公里,远景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发展区面积5.46平方公里,项目总计划投资656亿元人民币,建设工期为8年,主要涵盖煤、盐、精细化工三大化工主导产业,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煤盐化工产业基地。

四、平顶山市石龙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3.1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精细化工、建材等。入驻企业26家,从业人员8700人,营业收入79.5亿元。建成道路22公里,自来水管道20公里。

五、舞钢市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0.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2.2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钢铁、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入驻企业66家,从业人员19698人,营业收入255亿元。建成道路16公里,自来水管道38公里。

六、汝州市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7.9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机械制造。入驻企业43家,从业人员10315人,营业收入37.9亿元。建成自来水管道10公里,道路21公里。

汝州市产业集聚区位于汝州市区南部北汝河南岸。规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面积8平方公里,发展区面积5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5平方公里。1992年被原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乡镇企业示范区”,202_年,被原省中小企业局批准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2_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75家产业集聚区之一。

汝州市产业集聚区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新型环保建材、精细化工、高铁无渣轨枕、光伏产业等为主导产业,努力构建煤-电、煤-焦-化工、煤-电-合金钢铸件、煤-电-建材、煤-电-氢氧化铝五大循环产业链,被确定为省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集聚区。

七、郏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2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和医药物流。入驻企业10家,从业人员3260人,营业收入13.2亿元。建成自来水管道4公里,道路12公里。

郏县产业集聚区是省政府确定的首批181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县城东部,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示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五十个新型工业化培育对象”、“新浪金麒麟最具投资价值产业集聚区”。

郏县产业集聚区以机械装备制造和医用制品为主导产业,医药物流为辅助产业。

八、叶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9.7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

1.5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制盐、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入驻企业65家,从业人员9062人,营业收入54.4亿元。建成道路25公里,自来水管道57公里。叶县产业集聚区是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县城东部和北部、东环路两侧、洛宁高速公路以南,规划面积9.79平方公里。依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内涵要求,集聚区的产业定位是:以制盐和盐业物流为主,带动生产、消耗园区内的中平能化集团氯碱、PVC树脂等产品的下游延伸产品,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制盐和盐业物流基地、知名的新型材料加工基地。

九、宝丰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

1.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轻纺、现代制造、现代物流业。入驻企业46家,从业人员8658人,营业收入43.7亿元。建成道路39公里,自来水管道18公里。

宝丰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宝丰县城东南部,规划面积

7.2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

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分东、南两部分,东部区域规划面积2.45平方公里,南部区域规划面积4.75平方公里。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分国家应急救援产业园、平西现代物流园、总部经济研发园、高科技产业园、文化教育园等五大园区。202_年底,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2.45平

方公里,共入驻企业46家,其中工业企业29家,从业人员1万人,完成营业收入58.6亿元,其中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5.3亿元,税收收入3.39亿元

十、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8.63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为1.9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冶金建材、轻工、仓储物流。入驻企业38家,从业人员4200人,营业收入12.8亿元。建成道路15公里,自来水管道3公里。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省级产业集聚区,确定了“打造绿色、生态、优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北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新型建材、炭素制品、机械制造等产业。南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医药、轻纺、电子科技、光伏发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内规划有耐材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医疗器械孵化园、纺织服装园、电子工业园、仓储物流园6大特色产业园。

第五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 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 “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 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 委会 “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 “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 “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 “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

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如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调研报告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