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改下自主学习方式研究开题报告(最终定稿)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6-48999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7 14:34: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改下自主学习方式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改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我组《新课改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经总校及一高各级领导的审核,与2013年11月1日正式开题,现将我组该课题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目前,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将受到严重的挑战。为了改革陈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等多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课标”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另外当前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受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以前,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传统的教育及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所以学生急需有一套高效灵活的学习方式。为此,我组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决定通过实践摸索的方式尽快找出一套这样的学习方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和现状

甘肃省开始新课改已经两年,各级教师前后经过了网络及在先进地区观摩学习等方式教育教学理念大大提升,同时学生经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的锻炼,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发展了学生对物理学科良好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挖掘教材资源、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方式逐步向自主、合作与探究模式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无不为下一步实验作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而且我校学生主要以底子教好的优秀学生为主,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贯彻执行力度较强,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教好的实验对象。

然而目前学生学习的方式仍然以被动的接受为主,课后主要的工作是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册或练习本上的作业为主,没有时间去了解知识的背景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学生的任务也没有难易差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却要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许多同学反映作业量太大或难度太大,每天总是在做作业,甚至晚上要熬到一两点,最后的结果却并不理想。有许多老师也仍然是“学生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的思维方式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没有意义的作业,却忘了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趣味性很强的课程。

鉴于教育改革现状和以上认识,探索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高效、灵活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组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建立统一的高效灵活多样的课后任务体系,该体系可以凸显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让学生乐于完成作业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

3、形成一套积极的课堂反馈体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能够快速的掌握。

四、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际意义

1、减轻学生的任务量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引发旧知与新知之间矛盾,产生问题意识,然后提出问题,并通过信息技术,搜寻资料,自主探究,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2、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减轻学生的习题练习量,重视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的应用性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往往能够在学生思考或动手的过程中实现习题无法实现的知识强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不在是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知识的应用不应该只停留在习题的解答上,当把一个物理规律放在实际生活中思考时往往能够使学生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见解。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同时辅之以实验法、对比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促进课题深入、圆满的完成。选取3个班作为实验以象。实验前先进行实验前检验,对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对象的各种变化情况,运用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方法检测和整理实验数据,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反复论证。

五、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及实验教师,申报课题,组织理论学习、培训,进行实验前检测,做好实验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试验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4月)

开展研究阶段,1月两次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和交流,随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归类整理,如教育叙事、实验数据图表、教师教学反思集、学生课后作业集、身边的物理知识等。

3、总结成果阶段(2014年4月——2014月6月)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展示实验教师个人成果,交流、推广实验研究成果,邀请课题组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验收。

六、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组长:陈召辉全面组织课题研究工作

组内成员分工:

许福善:负责从网上或课外资料上收集整理配合每节课的有助于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的小实验,小制作等。同时制定出具体的学生课后的任务及阶段性的评价体系。

赵强:负责收集整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完成研究报告。

七、条件和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均为高一物理组的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经验,曾承担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

2、课题的组织与管理规范、严谨,有保证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和奖惩办法。

目前,课题组经过紧张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先期准备工作,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了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通过了总校课题组的评审,和一高教研组批准并已进入实施阶段。

第二篇:自主学习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状况并不容乐观。

2.我校教学实践的需要。

根据实际,我校提出了“绿色教育”的课改设想,所以构建 “绿色课堂”成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向我们提出了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这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踏实。如果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此基础上,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我提出了“自主学习三步走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认真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效果,为今后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落在实处,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引领教学。使我校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知识需求与心理需求展开,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满足每个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培养要功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使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学习学习过程、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学习结果的评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或“学生主动学习”是世界性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并在理论上取得进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北海卡罗莱那大学的约翰?卡罗尔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布卢姆加以发展完善,提出了以“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为主要思想的学校教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魏书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此,他不断总结教学实践,创造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六步教学法。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普遍厌学到乐学愿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与我校正在进行的“绿色”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充分体现其“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教学特色,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灵动的异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培养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阳光布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习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进行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逐步达到离开教师会学习,离开教室会学习,离开学校会学习,养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对中学生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的偏重单项灌输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上来,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由于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只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课堂教学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开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听课、主动识别老师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各种活动、取得最大程度的输入和内化。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科研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和探究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学情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策略,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流程。

2.育人价值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精神。

3.工作价值

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和科研型的中青年教师骨干,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同时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3.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现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已获得知识的方法。” 4.系统科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把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性原则。实验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个学科中全面展开。

3.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5.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6.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一定的坡度,形成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评价性的标准的设置上也要注重层次性,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和改革,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更新了教育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建构的学习,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所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指导作用。2.我校教育科研气氛较浓,有一支科研能力极强的教师队伍。主管教学副校长任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有1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2位市级骨干教师。他们在学科中都经过锤炼,是一支工作认真踏实,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课题方案在校内实施。

3.课题组将定期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作理论讲座,并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4.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研究的具体情况进入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做为教师晋级评优的依据,保证课题的研究有效开展。

5.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课题立项与研究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必要开支,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因为有了以上条件,我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课题的研究界定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范畴之内,因此,对有关概念做以下界定:

1.中学生: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中学读书的学生6---9年级学生。

2.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3.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以自己为主体,独立、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学得有兴趣;二是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三是学生会学,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理论假设

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一个平等、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教学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课堂的组织者;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讲师”,而是循循善诱的导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不再只是课堂上的倾听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见解、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探讨出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课堂教学的一般性模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教改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通过实验研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上得到提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推进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变量

(一)自变量

根据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我们在实验中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自变量。研究设计一系列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指导策略,并进行实验。根据自主学习的本质和培养要点,考虑到各门学科的共同特点,按照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几个阶段,采用边领会实验有关理论实质,边总结教学教育经验的思路,我们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作为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教育实验的主要措施之一,这些教师教学指导策略是本项教育实验的关键自变量。可以把这些策略作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性条件。这些策略包括情境创设策略、目标陈述策略、有效提供信息策略、多感官参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个人独立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生活化策略、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反馈调节策略、自我监控策略、成功展示策略、良好的师生关系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评价激励策略等。

(二)因变量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测量,必须从多个角度去搜集数据。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对实验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与以往比较情况。

2.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变化情况。

3.教师教育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与对实验前的比较情况。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进一步调查分析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具体策略。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主动地学、创新地学,逐步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对象

玲珑塔寄宿制中学二年级组所有学科,所有班级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4.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5.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不断验证、修改提高形成成果。

六、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自2012年4月开始筹划,规划到2013年7月完成,具体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课题申报立项阶段。

主要工作: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申报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课题研究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相关部门审批、立项。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根据课题研究内容、专家意见,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根据方案进行问卷调查。

3.根据方案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⑴ 围绕课题进行理论学习;

⑵ 请专家指导;

⑶ 开展研究课及课堂展示活动;

⑷撰写教学设计、优秀课例、精品反思,进行交流评比;

⑸进行阶段性调查、统计、分析。

4.阶段性总结。

第四阶段(2013年3月—2013年7月)课题结题阶段。

主要工作:

1.编著《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论文集。

2.编辑整理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精品反思集。

3.检测问卷,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初步形成分析性的报告。

4.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及课题的管理

(一)课题组组织保证

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成立实验课题组。由课题负责人组织进行具体实验研究工作。具体成员安排如下: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徐景元

成员:于杰

李艳芳

于洪亮等

2.课题指导小组

市师资培训中心课题指导组 3.课题研究成员

邓玉波

李享琴

周丽徍

郑明辉

刘秀萍

李艳芳

于洪亮

陈海峰

李秀琴

王红艳

李世佳

沈慧芳 李春慧

吴迪

任先宇林怀梅

华成猛

4.具体分工

徐景元,负责课题的规划与管理,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参与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监督与研究。

李艳芳负责语文学科的研究和实验、材料整理工作。

任先宇,数学学科组长,葫芦岛市级骨干教师,负责数学学科的研究和实验、材料整理工作。

李春慧,负责综合学科的研究和实验、材料整理工作。

(二)管理保证

1.定期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作理论讲座,并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2.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经验、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修正。

3.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研究的具体情况进入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做为教师晋级评优的依据,保证课题的研究有效开展。

(三)资金保障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均与学校保持一致意见,加大课题立项与研究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必要开支,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七、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2.4-2013.7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报告 徐景元 2 2012.9-2012.12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

3李艳芳

李春慧

于洪亮 2013.3-2013.7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论文 徐景元 4 2014.1-2014.5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徐景元

(二)最终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12.12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论文 徐景元 2 2013.5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八、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J].《教育研究》,1997(9)2.陈永明.《和谐课堂管理方法与措施》[M].华龄出版社 2002 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6月版。

4.洋思反思录[EB/OL].http://jcjedu.org/web/zy/edu/jia/showys.asp-wai=815.htm。

第三篇:《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申报理由

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式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也相对灵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因素和心灵感悟有很大的好处,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影响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创性的发展,也决定着本次课改的成败。就当前的教学改革看,原有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了。所以转变和研究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急待于解决的大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探讨的大问题。

又因我们是一个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团体,我本人有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一直是区级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曾参加过地区级课题研究,加之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所以,有信心、有能力将此课题研究成功,为此我拟定此教研课题,申请立项。

一、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的目标中,有几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它是几种转变的中心,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本次课改的效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所有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以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引线,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提高素质进行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从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且进行研究的探讨,在有关教学报刊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方式转为的文章,大家都处在研究的探讨上,特别是对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各抒已见,所以对此学科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从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四、课题指导思想

本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下发的《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有关事宜通知”的要求,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呼中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新课标要求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是以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为背景提出的,以大兴安岭地区《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背景提出的,它是以新课标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教育学等理论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的。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根据初中生的情况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用新理念将学生从原有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2.根据初中化学课的目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力求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3.根据初中化学课目标内容和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探索初中化学学习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骤:理论学习阶段(2005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是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涉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文章和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等有关文献,为研讨本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第二步骤:探索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老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地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第三步骤: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总结成果。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组织机构和分工

指导研究顾问:刘焕华于志成张振林

组长:董秀娟

成员:董秀娟刘焕华

具体分工:董秀娟、刘焕华负责协调和全面工作。董秀娟在教学中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

九、现有基础

研究指导顾问:刘焕华:呼中区教委中教部主任兼化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于志成:校长、高级教师。

张振林:业务校长、高级教师

课题组长:董秀娟:1992年函授毕业于哈师大化学系(本科),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研经验,一直是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曾多次参加校级、区级、地级教研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地、区级奖励,也曾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在区、地、省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奖。辅导的奥赛学生也多次获(国家、省、地)奖,总之,我们具备研究这一课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2006年6月12日

一、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的目标中,有几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它是几种转变的中心,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本次课改的效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所有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以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引线,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提高素质进行有益的探讨。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下发的《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有关事宜通知”的要求,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呼中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探讨,改变学生原有的陈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新型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意识。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探讨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体系。

3.根据不同的学生,探讨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特色,总结出特点和规律,形成一定的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和探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根据初中生的情况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用新理念将学生从原有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2.根据初中化学课的目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力求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3.根据初中化学课目标内容和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探索初中化学学习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骤:理论学习阶段(2005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是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涉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文章和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等有关文献,为研讨本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第二步骤:探索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老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地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第三步骤: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总结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以撰写论文的形式,书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指导研究顾问:刘焕华于志成张振林

组长:董秀娟

成员:董秀娟刘焕华

题研究。

具体分工:董秀娟、刘焕华负责协调和全面工作。董秀娟在教学中实施具体的课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在高明区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新课改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具体是向上分化和向下分化的增大;两极分化时间前移,从原先的小学三年级前移至一、二年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改中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新课改中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本课题的研究能使我们在全面了解高明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严重现象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去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因人施教,提高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起责任,使课标精神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预防“学困生” 过早出现和转化“学困生”提供借鉴。该课题的研究能解决教与学的一些矛盾,使教师从数学新课改的误区中走出来,让新课程的春风沐浴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推动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省内外有很多教师过去对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作了一些探讨,有些教师认为从学生方面看造成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二)学习数学的意志薄弱。(三)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四)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主要有:(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会学生学习。(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及时指导帮助,防患于未然。

(六)设计教法,因材施教。

(七)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八)共同参与,相互交流。

(九)教法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研究得不多,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尽量杜绝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和假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习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的状况。

“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是指一部分小学生出现数学学习成绩的明显分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这里主要研究“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多”这一现象。

“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有关。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能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2、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有效地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

4、大面积提高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假说

进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研究能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效地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提高高明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的内容及其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把课堂学习分为了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和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机械学习是不理解的重复学习,学习结果遗忘迅速。而有意义的学习,知识的联系是建立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的,学习结果是能持久保持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一个主要认识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和认知是学习者精神世界的不可分割部分,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不能脱离儿童的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教育与对数学、阅读的指导同等重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课程也只是一个骨架,要使整个学习活动生机盎然,就得深入学生内在情感世界,以师生间的全方位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否则,仅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学生在学校中并不是一块任意由学校加工的原木,他的自我意识的成长、潜能的发挥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教学的意义之所在。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1998年他又增加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能力)。他认为,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如果不能对学生不同领域以不同认知过程和学习状况做准确的评价,那么,最好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智力乃至素质表现是多方面的,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多元性、素质的综合性来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教学论认为,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完成,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的学习方式,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而只用单一的、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

5、人的动机理论

根据马斯洛(Maslow)的“人的动机理论”,人都希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是有巨大潜力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学生的学习只要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得到尊重,只要教师的教学能够促进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就会以加倍的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麦格雷戈(McGregor)的理论也为“人的动机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不是天生好逸恶劳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条件激发学生的动机,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就能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就要检查防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主要用引导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具体做法

(一)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2、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3、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二)具体的做法

1、通过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分析出来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制定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3、将制定出的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在实验班进行实践。实践时,为了使研究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首先期初根据课题阶段计划落实好各项工作,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悟、遇到的问题等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解决,根据研究过程反馈的情况,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以保证研究按计划有序地开展,使研究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4、学期末根据所搜集的研究信息、数据,认真筛选信息资料,分析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的有效性,得出实验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调整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措施和方法,在新学期初继续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调整,尽可能使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效,操作性强,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5、增加实验班,扩大实验范围,将总结出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再实验,以进一步检验实验效果。

6、根据实验效果,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供高明区其他小学数学教师借鉴。

六、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每一个实验教师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比较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三)效果检测

1、通过合理设计的问卷调查进行前测、中测、后测,对比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对比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2、根据各个阶段的测验或考试卷,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学成绩进行跟踪对比。

3、根据实验教师的观察记录对重点关注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实验前后效果对比。

4、实验班学生各类测验、竞赛等成绩跟校内外同级学生的成绩进行实验前后效果对比。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1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课题的大量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研究课题如何开展和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填写课题申报书。

2、对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

3、去高明区各个学校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4、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

5、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实施阶段。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各实验教师在自己的班级实施,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2、要求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观察各类学生的表现,勤于记录,认真填写学生跟踪记录表,勤于反思,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探索预防或减弱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心得体会。每学期围绕课题上好研究课,并进行自我评价。期末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

3、随时收集、整理好各类资料。要求课题组成员做有心人,用研究者的心态,认真搜集研究信息,仔细筛选信息资料,写好情况综述等。

4、整理前期研究过程中在实验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反思前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中期研究工作计划。

5、整理前一阶段积累的资料和数据,形成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根据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所得出的实验结论,反思中期研究工作,调整和修改后期研究工作计划、方案。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总结阶段。

1、认真分析、整理各项资料,对三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将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完善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案,方便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2、收集和整理论文和个案,形成研究论文集和个案研究集。

3、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分析报告、实施方案、教学反思、经验总结、论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个案集、阶段小结、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顾问:市教科所专家

课题指导:罗伯尧、温庆生、邹官保、管向民 课题组长:袁小兰

课题组成员:黎金彩、陈志诚、王卫华、严丽珊、陈燕华、关健辉、吴少平、胡彬艳、彭文杰

(二)初步分工

1、袁小兰负责去高明区各个学校和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座谈以及设计和发放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设计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和方法,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指导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各项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2、黎金彩、陈志诚和彭文杰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材教法,力争从各年级教材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组织实验教师实施。

3、王卫华和关健辉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教学,力争从教师教学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4、严丽珊和胡彬艳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学生学习,力争从学生学习方面制定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5、吴少平和陈燕华主要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与家长交流方式,力争争取家长方面支持,从家庭方面找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具体实施。

(三)课题制度

1、课题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但课题组一经成立,成员不能无故退出。

2、课题组实行定期学习和交流研讨的制度,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学习和交流,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制定,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进行学习和交流研讨。

3、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应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各项资料进行归档保管,以一个学期为期整理好移交给课题组,每个成员享有借阅参考的权利。

4、为保证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应严格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具体实施,随时收集、整理好各类资料,不断反思,定期撰写心得体会、阶段小结、研究个案和论文等,切实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武安市第一中学 李柯

一、课题名称及关键词界定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本课题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因特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在我国,教育科研网已启动,将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在省内,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也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所应具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构建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本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乃至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四、本课题研的创新之处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顺应知识经济和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中学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体现了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信息技术除了应用于自身学科外还可以深入到其它学科中去,改变学生的学习。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而且促使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倾向于依靠教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 老师安排学习任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非常淡薄。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观念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本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靠自身的水平来进行,不能教条的强迫学生去学某些知识;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主动地得以实现。

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自主学习应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确立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控制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评价学习结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以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构想,我们将着重进行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探索英语学科在内容与形式上对网络环境的需要程度,从而优化课程整合的过程。

3、借助优化的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编写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4、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调控学生心理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假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假设:网络是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英语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3.经验总结法。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5.实验法和个案法。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的研究活动除了渗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结合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兴趣的活动来进一步开展和研究。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约为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6.10—2016.12)

主要是理论学习,学习我国各地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比较宏观的了解和把握,进一步制定详尽的计划和方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意义,制定计划。

(2)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和培训,申请立项。实施阶段:(2016.12—2017.08)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方案,运用网络上实验课;

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等。

总结阶段:(2017.08—2017.12)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力争出一套成果汇编,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的成果作好准备。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优异。学校教科研风气浓厚,每年都有上百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我校已经建成运行稳定的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160个,课题组成员每人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为课题组在每个年级准备了两个实验班,便于做对照实验。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投入课题研究,补充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设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研讨及购买资料所需经费由学校审批报销。为激励研究人员出成果,对课题研究做出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习手册:《前期学习资料汇编》

2.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 3.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提高》 4.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5.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口语交际提升》

6.研究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本课题组成员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能完成本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李柯,课题主持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高中英语高级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多年一线教学和研究经验。夏志平,贾菊芳,文勋,李智超四位教师都是中学一级教师,武安市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曾撰写《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方式》《也谈MOODLE辅助高中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的可能性》等论文数十篇。他们能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甚至通过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在县内外交流,能较好的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

李柯:负责课题总调度 夏至平:理论研究 贾菊芳、李智超:课例研究 文勋:资料收集整理

十一、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信息技术》—陈

纯—浙江教育出版社。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文—《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刘向永—中小学电教。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教育技术研究,2000(4)。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12。张建伟,卢达溶《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曹

梅《网络学习监控初探》中国远程教育,2002(7)。

新课改下自主学习方式研究开题报告(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