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武晓华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这些基层的教师对语文课改还有一些困惑。
1、时间不够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在班级人数多达80人的情况下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的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
2、怎样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3、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4、期末检测的形式单一。我们的朗读训练、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是最合适的?
5、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却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交谈得好。一大部分学生不想发言,发言的学生也没有创新,好像被一个模式固定了。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也是我想在工作中解决的问题,我想一名教师也正应该在困惑中成长。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这些基层的教师对语文课改还有一些困惑。
1、时间不够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在班级人数多达80人的情况下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的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
2、怎样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3、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4、期末检测的形式单一。我们的朗读训练、字词句段篇的训 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是最合适的?
5、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却没有在日常生 中交谈得好。一大部分学生不想发言,发言的学生也没有创新,好像被一个模式固定了。
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也是我想在工作中解决的问题,我想一名教师也正应该在困惑中成长。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困惑二:感觉高年级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舞台。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3、学生学习方式是转变了,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4、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如何备好课?如何备好学生?
面对新教材,面对教学新理念,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很多困惑。我认为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教语文,踏踏实实地做语文教师,踏踏实实地教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母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你就是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而这样的思惑是源自两个方面的:其一是老师们要花费精力去尝试新的教育思想,开发新课型。其二是因考试教育的诱迫,特别是在这种教育与教师绩效工资以及个人身誉息息相关的背景下,老师们又不得不扭曲教学形式,以各种方式顺从这种以训练学生考试能力为主的教育。因此,诸多小学语文教师便身不由己地夹在了新理念教育尝试与考试教育的甬道里,磕磕绊绊,且行色匆匆。
一、语文能力的细育漫化与教学时间延长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60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因此在如此景况之下,我们的诸多语文教者就需要靠日常的语文课,逐个课时地去锻造学生。而锻造是需要时间的。但时间的延长却又会影响到教学的可观性,抑或欣赏性。譬如,一个学生一个汉字写得不好,你就得给他写几次的时间;一个句子读不成句,你就得腾时间导示与练习。再如,一个学生课堂发言从一字不吐到能说出几个字,你需要消耗鼓励与等待的时间。这无数个“给”“导”与“等”的时间就会使课堂时间悄然流逝,也会是课堂的欣赏性大吊口味。可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又由不得教师这般地“给”“导”“等”。因而这种细育漫化与教学时间的延长就形成了冲突,也使诸多语文教师在行课的过程中困惑难解。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与教学进度拖沓的困惑
语文课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当然细化在教学的各个流程,如朗读课文中的咬字断句,字词音形的识记与运用性的理解,课文重点文段中的字、词、句地解读,以及学生的体悟表达等,都是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环节。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生来说,若单靠教学流程中的走马观花那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分门别类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滋养。如:有时候为把课文读通顺就得耗去一个课时或不止一个课时。如此以来,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实际课时显然捉襟见肘。
我们再看教材内容的编排,就现行的人教版每个学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基本上安排了8个专题,30多篇课文,其中还包括含有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内容的语文园地。应该说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因为不论哪一个内容所牵涉到的语文素养的培养都并非是单项的和唯一的。因而在行课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一晃而过,而要漫步而行。
然而一个学期不过20周左右的时间。且校务活动,教者个人外出学习等非正常组织学习时间的耽搁或挤压,单纯的语文课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因而时常就有为完成教学任务匆匆赶课的教学行为。所以在实际的小语教学中,诸多语文教者既有文本精耕细作的时刻,也有急赶教学进度的匆匆而行。一个学期就这样在漫快之间且行且止,在行止之间又困惑莫辨。
三、减轻课业负担与语文学习加班加点的困惑
减轻课业负担,这是新课改下积极倡导的教育时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而每一个身在一线的小语教者都知道,一周五节语文课,这是铁定的课节。可是每节40分钟的五节课亦不过是3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语文学习而言,3个多小时又能做多少事呢?若是用在一篇精讲且篇幅较长的课文学习上,只怕还不够用呢。笔者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名三年级的语文教者,除了白天的一周五节语文课,还拥有3个早自习,两个晚自习,共增添了7节语文课(每一节自习1课时)。而这些时间除用在习作或课外阅读之上外,几乎都用在了语文课文的学习上了。但是即便是添加了7 节课时,时常也只能勉强提前一周左右时间完成教材的新授任务(其中还不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如果没有这增添的7节课时,一般来说,除了匆匆而教,除了加班加点,似乎别无他法。
至于加班加点,大都需要靠挤占其它非文字科目的时间和学生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借助负荷沉重的家庭作业来弥补课时的不足。这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教育行为,诸多语文教者的心底并不是不清楚有违教育之道,但又觉得有苦难言。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和巩固,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势必不会令人满意。因此大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就在这口头上喊减负,手底下加时间的困惑中矛盾着,艰难地支持着。
四、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应试体制下诱惑的困惑
考试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若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论先进,论功过,论奖惩,则就对平凡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逼迫着他们视功利为脸面,视功利为出人头地的手段。所以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迫使教师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育的全部,注重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时间捆绑战术。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几乎把所有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时间都耗在了反复训练考试能力之上。另一方面我们的诸多语文教者,也很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素养的滋养,可是一般来说,这种滋养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时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譬如,倡行课外阅读,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空,让他们静下心来去读书。而不是教师只口头说说而已,或仅流行于家庭作业。但是这样教育行为的效果,不一定能与当下的语文考试完全相吻合,如果占用一定的语文课本的学习时间,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考分。于是在声誉与利益的诱迫下,又只好舍弃某些教育尝试,而集中拼搏学生的学业成绩。故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堂的学习,就在这反复取舍中踯躅而行。
五、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又要为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而忙于“知识速成”如果这样的忙靠的是试卷堆积和时间折磨的话,那这个老师就会一门心思地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
而此时,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性的滋养必定畸形。如果我们培养而成的人都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超越他人,而不知自身心性的修养,不懂生活,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都成了问题,那就很难说清我们教师的专业是真正地成长了。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人性、学识、智慧相伴而行的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人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感言。我想,这也恰好可以用来描述当下农村小语教学之中教师的困惑。新课改下的小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应该说显性的教学公开课是可赞可叹的。但在农村日常的教学之中,却隐性地存在着并不乐观的教学景况,因为诸多的小语教育者始终无法解除考试教育中的诸多羁绊。
分享: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困惑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困惑的问题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困惑二:感觉高年级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舞台。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3、学生学习方式是转变了,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4、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如何备好课?如何备好学生?
面对新教材,面对教学新理念,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很多困惑。我认为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教语文,踏踏实实地做语文教师,踏踏实实地教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母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你就是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点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点困惑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解答:学生兴趣这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关,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应采取启发式,教师做导演,学生作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注意与学生情感交流,应激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在点评时也要积极地评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备课要备课本也要备学生,灵活应对学生的种种问题。
另外,课堂上借助辅助手段培养兴趣,朗读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朗读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各种语调,以及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可以增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兴趣。当前,多媒体教学一般以课件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活力,增加了信息的容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学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就会高度集中注意,更好地去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定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