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能力
匡万元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读懂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展开想象,在阅读训练中不断地有所发现,读出感情,悟出新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培养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于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选用恰当的导读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下面提供几种常用的导读方法:
1、设问导读。即从所设计的问题出发,展开导读。
2、程序导读。即遵循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从整体着眼把学生的阅读过程划分成一个个细小的组成部分,最终获得对课文较全面的认识。
3、图示导读。即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运用图画、图表、板书、地图等媒体指示思考方向,揭示文章思路,使学生借助直观、形象、艺术的图示来读书。
4、对比导读。即把一篇文章中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部分相互参照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从而加深理解的一种读书方法。
5、赏析导读。即让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用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感情陶冶情操,吸收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高尚情趣。
6、逻辑导读。即以逻辑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探寻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组句构段的规律以及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导读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记事的文章,要求学生弄清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人的文章,要求学生注意文章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某个人的特点,通过了哪些具体事件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活动;状物的文章,要求学生找出动物、植物、或其它物体的形状、颜色、姿态以及构造、生活习性、用途等的描绘,来表现事物特征;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作者的观察顺序,抓住景物哪些特点,抒发怎样的感情。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也有其方法,如十二册《寓言两则》,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第一则寓言《矛与盾》中,总结出如下学习方法:
1、读顺语句,2、借助注释,理解句子,3、讲出故事,4、明白寓意。
5、熟读成诵。运用这些学法,指导学生自学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很快弄懂这则寓言主要讲一个郑国人因忘记带已量好的尺码而没有买到鞋,明白了其寓意是做事呆板,不会变通。这样的学法迁移,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课文中合理想象
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合理想象。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摘录文中一个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品评。“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当学生从中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定要修好铁路的信心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时候,教师顺势问:“你从这句话中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呢?”
学生思维被激活了:有的想到了为国拼搏争光的奥运健儿,有的想到了奋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有的想到了日夜守卫着祖国边疆的战士„„又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文中写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了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学生在联想中描绘出这样一幅激战的场景:“红军战士怀着满腔怒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英勇杀敌。红军战士的鲜血很快就染红了大渡河水,凶残的敌人很快就被我军歼灭了。”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不仅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气概,也自然升腾起一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既突出了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会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三、激发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好奇,充满幻想。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如《穷人》第9自然段,文章中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心情忐忑不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斗争,为了救人,“嗯,揍我一顿也好!”我们透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可感受到桑娜这种善良的美好品质。学习本段内容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上学迟到、课堂上违反纪律、在老师或父母面前说谎等,用几句内心话来反映一下自己此时的思想活动。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了十九世纪丹麦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学完本文后,可与小女孩比童年,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时光,树立大志,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第十二册《向往奥运》是小学生较感兴趣课文,课后可让学生查找有关刘国梁、邓亚萍、高敏等体育明星的资料,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开展一次“我与奥运”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第二篇: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广宁县潭布中学
曾银霞
数学既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又是科学的先导,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微观的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是形成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保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讲,学生听的呆板,单调教学模式早已不合事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参与研讨、合作为特征,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切实做好导 向工作,形成师生互动,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展思维。新理念,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一点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自觉参与学习、自己动手实践的一条途径,也是使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有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两头牛在草地上吃草。一头栓在木桩上,另一头在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内,提问:哪头牛吃草的范围大?学生有说圆形大有说长方形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兴趣盎然,十分好奇,接着老师放手让分们分小组进行动手操作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学生经2 过思考和推演,终于得出:S=лг。在此过程中我从学生心理出发,大胆改革教学过程,先用牛吃草这一情境,激疑引新,再设置悬念,把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们用学生的眼光来组织材料,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内化,把新知纳入学生自己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形成,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传统教学一问一答,一题一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 新能力,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题型,让学生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能力的机会,大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老师,书本不同的看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水果店运来一批梨和苹果,已知它们重量的比是4:5,梨比苹果少30千克。梨和苹果各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借助线段图直观形象的演示,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如图: 梨 :
苹果 :
再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分析,列式解答。然后提醒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还有不同解法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得到几种解法: 解法一:30÷(5-4)=30(千克)每分数
30×4=120(千克)„„梨 30×5=150(千克)„„苹果
解法二:(把苹果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1-4/5)=150(千克)„„苹果 150×4/5=120(千克)„„梨
解法三:(把梨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5/4-1)=120(千克)„„梨 120×5/4=150(千克)„„苹果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能表现自我、展现自我聪明才干的机会,激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去发现、创新。
2009 年10月20日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
二是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就真的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三要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完全靠他人的传授给予的,而是主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构建培育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参与,而要保证他们有效参与,又必须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善于参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读、想想、划划、说说、写写”以外,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某些活动也可让学生来尝试参与,教者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第四篇:从泥土中挖掘智慧,在塑造中培养能力
从泥土中挖掘智慧,在塑造中培养能力
在陶艺教学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陶艺活动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还陶冶幼儿的情操,下面谈一下我在幼儿泥工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和方法。
陶艺活动的教育价值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手、眼、脑三者的协调能力与心智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手不仅仅是劳动的器官,并且具有认知功能。当手在接触物体时,会感知到物体的属性(例如软与硬、冷与热)。手部在劳动操作中,产生的触摸感觉,形成一种机能复杂的运动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儿童可以在搓、捏、团陶泥过程,在塑造陶泥过程中获得。此外,在陶艺活动中,儿童获得立体三维空间感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平面艺术所欠缺的。
陶艺活动的教育目标
陶艺活动虽然是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一个分支,但是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开展好泥塑活动能使幼儿从小了解、接触民间的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为此,我想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探索如何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素质。
具体谈教学措施之前,必须明确我们陶艺教学的目标,我想应该从三个层面定位
1、教会幼儿用基本的泥工技法塑造简单的形体。
2、引导幼儿体验泥工活动中的乐趣和成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幼儿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让幼儿学会玩泥巴、喜欢玩泥巴。并且使爱好泥工活动的兴趣一直持续整个童年。
陶艺活动的阶段及方法
3—6岁阶段的儿童,小肌肉群正处于很幼嫩时期,从直觉行动思维迅速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过渡,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最适合的就是大量手眼结合的活动。
一、泥性感知阶段
从幼儿拿起陶泥开始,从触觉到视觉,从平面到立体,伴随着孩子的笑声,泥巴就随着手部基本动作:捏、团、搓、拉、压,而变化着,圆圆的、长条的、扁平的等各种形状在他们创造的双手中呈现,就这样亲近了泥土,了解的陶泥,积累了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我和泥巴握握手”、“让罐子装满食物”、“我喜欢吃的东西”、“生日蛋糕”等系列活动,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塑造自己想象中的物象。这些活动让他们尝到“想”与“做”统一的乐趣,从中获得触觉刺激和陶泥可塑性特点的认知。他们从泥团形体的变化中,感受到立体空间的变化,为发展空间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二、基本技法的学习阶段
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的陶艺制作手法,陶艺的基本制作手法有盘筑泥条、泥饼成型、拉坯等几种。盘筑泥条手法占了很大比重,泥条的盘旋角度可以随意构造坯体的大小、形状、倾斜方向,是最为实用和简易的一种造型手法。在最初的课程中,教孩子们通过双手的滚动、手指的灵活来搓揉不同长短、粗细的泥条,将这些泥条盘旋、挤压叠层连接上升。在掌握了基本手法后,通过泥条盘旋叠加过程中的错位来达到预想的坯体形状。在教学中我选设计了“神奇的笔筒”、“杯子与茶壶”、“笑脸”、“小花瓶”等活动。在这个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孩子们可以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要素,也许他们的作品是稚拙与不规则的,但却凝结了一种不同于成人美的审美观和想象力,这正是孩子们持续性的发展和可开发性资源的起始点。
三、深入技巧性学习阶段
兴趣是激发孩子们潜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正确引导与激发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深入的技巧性的学习将起着很大的作用。工具,是陶艺制作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讲解并示范铁丝、钢片、刮刀等简易工具的用途和方法。例如刮刀的切、压、挤、戳、磨可以连接接缝及美化平整表面:刀锋可以切割、挖空及修整坯体。制作的难度随着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加大。泥条的盘筑有多种花样性,利用泥条的柔韧性将其进行有空间性的连接,制作镂空的效果。泥饼成型的原理可以随意满足孩子们建筑性的尝试,搭建各种风格的房子、庭院都将使孩子们的兴趣随着难度的加大而不断提高。
四、装饰手法的学习和应用阶段
装饰图案,是成人美术中一门基础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同样可以把它归纳于孩子们的学习当中,在美术活动中,在讲解了图案基本要素点、线、面的组合之后,孩子们会用他们那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无限想象创造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组合。同样,将这种点、线、面原理应用到陶艺装饰中可以用泥珠、泥条、泥饼来代替表现。利用不同大小、粗细、形状的泥球、泥条、泥饼的组合装饰可以使我们制作出的坯体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五、创作性阶段
当孩子掌握了这些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后种手法和图案装饰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以孩子们的意识流为主导下独立的完成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困难并用综合的知识去解决它,培养孩子们独立创作的能力。我一直坚持这样一种原则和教育理念——鼓励我们的孩子们保持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不追求作品最后达到的精美性,而是其思想的独特性,想象的广阔性,创新的大胆性。
我深信陶艺教学活动在提高儿童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等着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第五篇: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是新教材大班《共同生活》领域,该领域包括幼儿身体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圈子不断扩大,接触的社会环境越来越丰富,参加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因此促进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是大班《共同生活》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想以“大班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为重点,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学习。
《青岛市幼儿园素质指导纲要》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为“发展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认识并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爱、协作的重要和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在其社会性发展上呈现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不断增长、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等特点,尤其是大班幼儿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新教材针对大班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注重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大量采用了情感渗透教学法。所以今天我和老师们交流探讨的题目就是如何“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学会交往和守规则
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就是在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从幼儿生活中的原有经验中汲取价值点,帮助幼儿把点状的经验进行整理,提升出更高的社会品质来指导幼儿的实践,也就是“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的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一)模拟生活情境
模拟生活情境就是让幼儿置身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让幼儿模仿其中的角色、体验其中的角色,在体验中学会交往。如教材中P100教育活动《如何与陌生人交往》、P135的情境练习《紧急送还》中“捡到一个书包的”的情境模拟、P143的活动《大卫,不可以》中请幼儿扮演大卫妈妈角色等,都为幼儿模拟了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幼儿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的情感,促进社会性发展。下面我们就重点看一下P100的活动《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互动游戏中有一个题目:当小朋友一个人在家时,怎样有礼貌的对来访的妈妈的同事说,并让她高兴的离开。我们在组织这个活动时,教师就可以马上变换身份,与幼儿互动。教师可边模仿敲门动作边说:“你好,我是你妈妈的同事某某阿姨,我找你妈妈有点事。”在老师的带动下,幼儿会不知不觉跟着老师调整角色,与老师对话:“阿姨你好,对不起,妈妈不在家。”老师:“那么让我进去坐着等她吧。”幼儿:“如果你有急事,可以给妈妈打电话。
教师角色的转化,让幼儿变了身份,因而他会依照角色来想来说。这种真实的情景来自幼儿生活中,来自幼儿的原有经验,经过幼儿的“再次经历”和教师的指导,幼儿保留了有益的经验,舍弃了无益的经验,达到了经验的提升。
(二)再现生活片段。
社会性的内容是一种潜在的、近乎内隐的东西,幼儿缺少依托的支架很难回忆起已发生的事件。为了给幼儿的回顾经验提供“把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照相机、录像机抓取生活中有价值的片段,并将这些生活片段进行收集整理。在真实片段重现时,教师运用追问,把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提升。由于这些片段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幼儿看到了这些场景,想说的欲望就强,把新的经验用到生活中去。教材中通过图片、视频、照片等多种形式为幼儿再现了生活片段。如P107教育活动《我有开心法宝》中为幼儿提供了3幅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幼儿学会运用“开心法宝”关爱同伴、P120《结识新朋友》中教师为幼儿抓拍幼儿与新朋友的照片、P123教育活动《美好回忆》提供视频“美好的班级活动”或照片,引导幼儿回忆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事情、还有P218半日活动《起床以后„„》,我们来重点看一下,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段小班幼儿起床后的录像片段,片段一是小班幼儿起床后,开始叠被子、穿衣服、系鞋带。有的衣服扣子系错了,有的小肚子露出来了,有的袖子没挽好,有的鞋带没系好。片段二是两名幼儿因为不会扣扣子、系鞋带着急的样子。通过播放片段让大班幼儿感受弟弟妹妹需要别人照顾的着急心情,激发幼儿去照顾弟弟妹妹的积极性,并通过以大带小活动,明确怎样让弟弟妹妹喜欢自己的帮助,怎样对弟弟妹妹实施帮助。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还用相机随机抓拍了幼儿的活动表现,最后的交流分享活动中请幼儿观看老师抓拍的照片,欣赏弟弟妹妹得到帮助时的开心笑脸,从中体验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快乐。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怎样以积极、恰当的方式与小班幼儿发起交往,学会了与小弟弟小妹妹协商、合作、能够谦让弟弟妹妹,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学会了交往的技能。
为幼儿再现生活片段,对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实施,有条件的幼儿园就可以用较普遍的照相机来抓取生活片段,也可以用图片为幼儿再现生活情境。举一个例子,如区角活动时,教师在图书区抓取了幼儿看图书的两张照片。几天后,教师将冲洗出来的相片呈现给孩子看。(条件不允许的幼儿园就可以用图片来代替)照片一(或图片一):一个女孩一下子拿了一摞书。教师抛出问题:“这个女孩一下子拿了多少书?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并及时小结:一次拿很多书,别人就没有书看了。照片二(或图片二):一个男孩只拿了一本书看。教师追问:“这个男孩拿了几本书?你们看书的时候,怎么做?”最后小结:这个男孩一次拿一本书,看完一本放回书架,再拿另外一本。教师结合两张照片(图片),根据幼儿原有经验的跟进式提问,引导幼儿遵守看书的规则,并渗透了初步的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又如,为了让幼儿体验有规则和守规则的重要性,玩活动区时,教师故意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幼儿自选区角和玩具,当出现争执或玩具满地时结束活动,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体验,感受游戏中没有规则的不愉快。教师通过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矛盾冲突,让幼儿真实体验到乱糟糟的环境让人心情很不舒服,乱放的游戏材料让环境混乱,让人取放不方便,没有规则带给大家很多的麻烦与不愉快,只有守规则才能保证井然有序。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幼儿真正认识到守规则的重要性,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成效。
幼儿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时过境迁。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融入到幼儿的学习情境中,为幼儿搭建学习、理解、交流的支架。
二、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学会感受爱和施爱
大班教材P222中有一节教育活动《在家我也爱劳动》,教师为幼儿布置了家庭中乱糟糟的场景:地上有纸花,桌上有吃完的食品包装袋,菜篮里有几根芹菜,孩子和爸爸换下的脏衣服随便的扔在沙发上等,为幼儿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幼儿表演游戏《妈妈生病了》,使幼儿学会关爱妈妈,并在表演中体验关爱妈妈的快乐和温馨。P185《看不见的世界》中请幼儿带眼罩表演游戏《迷路的盲人》,体验盲人的困难和不便,并通过两次提问关注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第一次的提问:你觉得蒙着眼睛走路、做事情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感受?关注了自我情绪体验;第二次的提问:先请带眼罩的幼儿谈谈有人帮助时自己的感受怎样?再请扶“盲人”的幼儿谈谈过红绿灯路口、上台阶时,自己是怎样帮助盲人的?关注了他人的情绪体验。通过在游戏中体验萌发了对盲人的关爱之情,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教材中还有很多活动都注重了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的体验,如P117《带“小不点儿”一起玩》活动中布置了“游乐场”的游戏情境、P121《结识新朋友》中创设情境组织幼儿玩“默契大考验”的游戏,进一步体验与新朋友在一起的快乐、P128《小小辩论会:说还是不说》中带幼儿玩情境游戏“我来教你做”,引导幼儿学习道歉的方法。P201《便衣警察》运用游戏让幼儿了解了警察这一职业,体验警察的辛苦。
幼儿具有“泛灵论”(即认为万物有灵性)的心理特点,在一日活动组织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幼儿的这一特点,以童趣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自主发展。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午睡后,孩子大多不喜欢起床,软软的赖在小床上。怎样让孩子乐于起床,高高兴兴参与下一环节的活动呢?于是,老师就扮作老公公,和孩子玩拔萝卜的游戏,每拔起一个“萝卜”,老公公就会高兴的亲两口,并说:“好大的萝卜呀”。能力强的幼儿自然喜欢象老师一样当老公公,其余的小朋友也急切的喊着:“我是个最大的萝卜,快来拔呀。”待小朋友起了床,老师接着故意用遗憾的声音说:“萝卜真大呀,可惜水分太少了,要是——”话音未落,孩子就会高兴的端起小杯子,大口大口的喝起水来。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以快乐的起床游戏为引子,在自然的环节过渡中,孩子会开心的进入下一活动。生活活动是琐碎的,正是这一个个有趣的小游戏,将生活活动串成了快乐的音符,不仅培养了幼儿醒后不赖床的良好习惯,幼儿在游戏中也感受到了老师浓浓的爱意。
又如散步时,小朋友观察到园里的小树,有的小朋友伤心地说:“小树在风中摇来摇去,象是被冻得在发抖。”有的说:“小树叶哭了”; 还有的说:“小树叶飘呀飘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个教育契机,分析幼儿的这些表现就是对小树的关心,是一种爱的表现,可以此作为切入口,渗透爱的教育。教师说:“那我们给它们建一个新家吧。” 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在教室里选择了一个朝阳的地方,搭一个纸箱做的房子,在旁边做一棵大树,让小朋友把捡来的树叶放回到大树妈妈的身边。整个过程,幼儿都积极的参与到这个充满趣味的小游戏中,教师同情、帮助弱者的行为深深地感染着幼儿,也成为他们关爱和帮助弱小的情感典范,爱的教育在幼儿的游戏中延续,深化。
三、在情感互动中体验,学会理解和自信。
《纲要》中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并能“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这里提到的情感互动,指的是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的以情唤情,是以教师、同伴的积极情感,及班级中的良好氛围去影响、唤起幼儿的内在体验,使幼儿产生认同感、信赖感等情感的共鸣,树立自信心、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例子:在户外活动中,胆小内向的孩子往往喜欢躲在角落里不愿动,自信心不足。如胖胖的萱萱面对着攀登架,眼里充满了拒绝,小伙伴敏捷的身影似乎更加重了她的自卑,此时,她需要的不仅仅是鼓励,更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同,于是老师说:“这个攀登架看起来有些难爬,我也从来没爬过。心里有些紧张。”萱萱看老师的眼神里多了一份信任和亲近,接着老师给她提出了一个低于实际能力的目标:“我猜你能爬到最低的这个格,你猜我能爬到哪里?”最后老师做出了对萱萱充满诱惑力的行为:“老师和你一起爬,小朋友一定会为我们加油的。”伴随着小伙伴们“加油”的呼喊声,萱萱每爬过一个格,心中就会对自己多了一份自信,况且还有同伴这么多的加油呢。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收获:萱萱感到了老师的关爱、同伴的友爱,获得了参与活动的信心;小朋友们在给萱萱喝彩、加油的过程中也感到了快乐和自豪,班级的氛围通过一次次这样的活动更加的温暖。
每个幼儿都有强烈的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情感需要,努力让幼儿真切感受和体验到对他的关注、支持、赞赏,会使幼儿感到幸福、自信,学会关爱和宽容。
例子:在美工活动“小鸭子”中,文文由于技能水平弱,做的小鸭子不像样,在交作品时,她不好意思的说:“我做的不好,我不会做„„”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足。老师敏锐的察觉到幼儿的反应,及时转换角度,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她首先为小朋友讲了《丑小鸭》的故事,讲完故事后,老师告诉幼儿这只丑小鸭就在我们班里,是文文做的。小朋友都为文文鼓起掌来,表扬她很能干。老师接着引导幼儿评价:“哪里像丑小鸭,怎样做就会成为一只漂亮的小鸭子?”引导幼儿为文文的作品提建议。最后老师总结:‘文文真有本领,能做出故事中的丑小鸭,相信今后还会做更漂亮的小鸭子,甚至会做出美丽的白天鹅!”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教师只是转化了一个角度,但在这一过程中却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建立了自信,同时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理解、宽容和善待别人。
四、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学会尊重和热爱劳动
生活即课程是我们倡导的理念,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教材中目标六(社会环境与劳动)部分的活动设计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注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加深他们对劳动的理解、体验,从而树立劳动观念、体会劳动的价值,了解相关的社会环境。如主题活动《劳动小能手》下的几个教育活动P221《在家我也爱劳动》、P226《跟奶奶学做枣饽饽》、P227《和爸爸妈妈试一试》、P232《秋收真快乐》、P231活动《一起扫落叶》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比如活动《一起扫落叶》,就是带幼儿到院子里,动手清扫落叶。活动开始首先让幼儿观察落叶满地飘零的场景,体验落叶给我们的活动带来的不便。并通过现场示范、设置矛盾冲突的场景,不但使幼儿掌握了扫落叶的方法,并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分享了劳动成果。我们在组织这个活动后,就可以每天抽出时间组织幼儿开展一次捡落叶、清扫落叶的活动,把这个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强化幼儿的劳动观念,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
家庭是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场所,但家长往往因担心幼儿笨手笨脚会发生危险、弄坏东西而剥夺了他们劳动的机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打消家长的这些顾虑。如P227活动《和爸爸妈妈试一试》的开展,就是通过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了观察、引导孩子使用日常劳动工具进行探索的机会,在制作小板凳、裁剪小衣服等有趣劳动中让家长感受幼儿劳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今后大胆放手让幼儿参与劳动创造了条件。我们在实施时,还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实施劳动教育。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我们幼儿园大都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自然材料,为我们的课程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开展活动《秋收真快乐》,我们农村幼儿园就可以将幼儿带到田间地头,让幼儿动手劳作收庄稼,体验劳动的快乐。还有我们经常开展的春游、秋游、远足运动等活动,让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清新与舒畅。乡镇文化中心、银行、邮局、书店、养老院等社区单位、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村办园所在的各村不同的民情习俗,都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环境。
五、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会移情和表达。
实践表达是教师将幼儿置身于社会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性认知的理解,释放自己对社会性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这是渗透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移情,就是在一定情境中,让孩子去体验、尝试感受他人的情感,并学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提高幼儿的情感实践表达能力。
(一)通过语言表达来释放情感
即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方式表达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教材中很多活动是通过语言来让幼儿表达释放的。如P140教育活动《爸爸妈妈的宝贝》中,实践部分组织幼儿讨论:每个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爸爸妈妈是你们的宝贝吗?你们想怎样爱你们的“大宝贝”呢?引导幼儿用语言积极地交流关爱父母的方法。P106《我有开心法宝》请幼儿说说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组织大家为他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P111《快快和好》中引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讲一讲和好的方法。P113《小伙伴你真棒》中组织幼儿和好朋友“说句悄悄话”,表达对伙伴的喜爱。P171《老师,我想对您说》中情感迁移:这段诗歌让你想起了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什么?等等。
一日活动中教师可随机灵活的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来释放情感,如班上有小朋友生病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可以表示自己的关心,有的小朋友说可以送花,有的说要写信,还有的小朋友要打电话表示自己的关心,教师现场拨通了生病小朋友家的电话,引导幼儿向他表示慰问和关心,这就是一种语言表达,它传递的往往是一种爱,一种关怀。
(二)通过多种方式表征来释放情感
即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美工等手段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验。如:教材P242《班级规则我来定》活动中,实践部分请幼儿找一找在班级生活中小朋友应遵守的规则,幼儿运用绘画表征出来,在和幼儿共同讨论和筛选后,制定了班级有关规则并配上小儿歌,幼儿耳濡目染,促进幼儿规则意识不断提高。P241《我们发现的规则》引导幼儿将收集到的规则进行分类,然后贴到墙上。P110《原谅真好》,让幼儿通过动作相互拥抱,体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等。
(三)通过活动实践来释放情感
即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实践行为练习,内化幼儿的认知、体验,初步形成亲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社区活动、宣传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礼仪交际活动(如大带小活动、做客活动、社会采访等)等几种形式。如如教材中P115的“假期活动调查”、P116“伙伴的贸易会”的开展、P118的礼仪活动《请你和我跳个舞》等。教材P189中设计的“爱心义卖会”活动,目的就是通过义卖活动激发幼儿的爱。实践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开展义卖,幼儿共同讨论义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筹备义卖物品,召开爱心物品介绍会,布置爱心义卖会场,义卖中幼儿一边要和顾客讨价还价,一边还要随时应对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中不仅是一种爱心的表达,幼儿的协商、合作、交往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共同研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我们的智慧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对大班《共同生活》领域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些粗浅的体会,由于水平有限,自有不足之处,还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