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16-60600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9 21:12: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提出了一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的智者。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1.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质量是否真正提高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在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忌应付了事。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完成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地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2.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丰厚知识积累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早读课,我会早早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生字、古诗要求会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遍,然后把错的默写一遍,做到字、词、古诗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为升入中学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面对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特殊优势就在于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得到了深刻的情绪体验。这样的课堂,语文教学与道德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

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得到了道德与美的熏陶。以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写景的文章,可以配以挂图或利用现代媒体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先看图或欣赏录像片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4.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给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4.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让学生即兴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蕴。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4.2.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只要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突破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5.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

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肖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OL].[2]张淑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OL].

第二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感受专题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点体会

今日课程标准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个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涂上了一层浓浓的教师"个性"的色彩。有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有的稳重幽默,含而不露;有的貌似平淡,淡中显功,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浑成一体。新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本人就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实施中教育观念的更新浅谈几点感受: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

根据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确定的。如《鲁本的秘密》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已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质疑、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不过,关键还在于选择合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填平补齐"、"一刀切"是不能搞的,而是要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语文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具有一般性的理解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学会创造;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涯也将因为语文而丰富多彩。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三、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示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的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例如:在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我知道了黄河的河道变化不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自然的力量造成的。增长我的知识。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

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不仅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更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夯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发生质的改变:

一、自身素质的改变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自身素质的改变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那么,要做到自身素质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要有激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要做到教学有激情,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通俗,抑扬顿挫,善于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引起学生共鸣,猎取其他领域的知识,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教案加以改造和创新,引入新颖性的东西,这也是做好激情教学的根本所在。

另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教师个人思想、品德、精神和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表现,这多方面的表现可以汇聚成一点,那就是要关爱学生。内驱力才是事物发展的持续的有效的源动力,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喜爱教师这个行业,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所建树。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在与学生交往的小节行为上做出示范,以具体的行动影响学生,表里如一,用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教学观念的改变

转变教育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从方法、手段、途经和资源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三、教师角色的改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

在传统教育“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学习。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经验。

2、由提供者向提醒者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不再是课前搜集调查各种相关信息,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变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把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中的提醒者。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肯定会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会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此时教师要提供可用的学习资源,学生才能继续有效地展开学习。

3、由读书型向社区型转变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书匠”显然已经落伍,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小学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研究,但不是在办公室里查阅书本进行研究,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研究。

四、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法灵活,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自学、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问、有机会讲,以民主的精神、合作的方式进行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工作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融入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现了跨学科、跨文化的特性,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意味着很难独立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教师一定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伙伴的合作,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变独立的工作方式为合作的工作方式,通过不同学科与同科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教育经验,借助相关专家的评课与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语文课程改革既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提供了机遇。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已、完善自已。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感悟

丰乐中心学校冯兴林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感悟,与各位共勉!

感悟一 :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

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感悟

丰乐中心学校

冯兴林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精品】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珠海第一中学康萍【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和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内容,集中阐述了教师在贯彻实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本次“课改”的精神实质,提出了几点有效做法。同时对教师在实施课改中怎样转换角色也提出了几点看法。【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物理课堂教学改革、课改精神、角色转换、学习方式、课程评价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2)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3)强调课程目标、实施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资料

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课程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基础课程改革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是如何改还需要一个思考过程。新课程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思路,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广大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大考验,因为这必须摆脱已有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去思考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即使以前曾经思考过,但真正实践的时候又是一回事,是否能经得起这次考验,可能在很多人心里没谱。旧的课程教学可能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个性都被扼杀在这个无形的杀手中而不自知,但扼杀者也不知道,他们以为这就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启迪,结果正是这种帮助、这种启迪造成了本不应造成的个性发展,是该结束了。我也在从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反思,反思着这“课改”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切,反思着如何把这“课改”贯彻实施得更彻底,更深刻。其实对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总觉得旧课程制度已经制约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虽然新课改的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有个新的转变与突破总比捧着旧体制不放好,而且这是已经在多个实验区内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经验必须借鉴,但如何做却是我们自己思索出来的,把握一个总体方向,也能教出特色。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必须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落实本次“课改”的精神实质,以真正实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真正把以前的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学习向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首先应做到如下几点: 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认真学习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必须逐步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武装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认真实践,以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逐步改变以往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现状,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构建,努力培养学生善于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于重要位置,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这种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以真正化以前应试教育学习为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素质教

育学习,以真正化以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现学生“厌学”、“恐学”、甚至“逃学”的现象为素质教育体制下学生那种主动的“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教师不肯“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许多教师甚至在教学上还常带着一种 “家长制”的作风,不尊重学生的意愿,随意扼杀学生的自主性,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师生关系便日益僵化,没办法融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就不敢也不想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没办法发挥出来,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要真正确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改”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适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的民主师生关系,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希望教师能与他们建立一种“课内是师生,课外是朋友”的关系,能与他们

平等相处。这也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要逐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建立这种师生间能互尊互重,平等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即“互相尊重,人格平等”。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师生双方要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互尊互重,而且极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在自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参与,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