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有效创新教育的实施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浅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能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有三个“欢迎”和一个“允许”,那就是“欢迎质疑”、“欢迎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欢迎与同学不同的见解”,“允许回答问题出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记得在一次上课前,当我精神焕发站在六年级教室的门口准备上课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已响起,教室里却仍然是闹哄哄的一片,学生一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没有半点停歇的意思。原来这个班在文明班评比中,未能评上前三名。我当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脸一沉,大声呵斥:“安静!”,而是微笑着站在门口耐心等待,当学生反应过来,歉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等待我发话时,我对他们说:“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一个个都是好样的,懂得与集体荣辱与共,不过,想要在学习上取得胜利吗?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学生齐声响亮回答:“上课!”那节课,学生尤为认真,个个敢于发言,这使我明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浓郁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也就有了动力的支持,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号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不同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
创新思维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经常训练而形成的。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生字新词的学习,还是课文的阅读,或是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设计日常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上,我常做到:
1、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在疑,思起于疑。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决不是别人给了他指点了方法的,而是质疑习惯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首先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得欢迎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是加强语文多种方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读书时,大都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恰如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中,广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就是给予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描写兴安岭的段落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习兴趣高涨,由于是学生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有的画画,有的排演了课本剧,有的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填写成歌词来演唱,有的当上了一个小导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使我大开眼界,我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法估量!
2、语文课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创新心理。
创造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胆怯。因为胆怯往往会无情地折断学生想象的双翼,磨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我在语文课堂上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体验中,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积极大胆参与创新活动。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开展朗读、背诵、书写、听写、写作、讲故事等比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例如我在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这一课优美的词语较多,我就举行优美词语说话比赛。我随意让学生运用优美词语来赞美家乡长沙的美,看谁用得多用得好,这富于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地积累了词句。
三、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少的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便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 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习互动中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知识新的更深层次的不同的理解,学生在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火花。
那么
,语文课堂怎样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呢?
1、分好组,选配好小组长。
合作探究学习是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的搭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来分组,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小组成员的多少可以学习内容而适当安排,可以是2个人的小型组,可以是3——5个的中型组,也可以是更多人组成的大型组。每一组的成员组成是动态的,不固定,常常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创作有新鲜感,更重要便于学生接受更多同学的新观点和影响。
2、引导好讨论。
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选择地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避免一些形式、无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还要避免少数优秀学生垄断课堂合作探究的局面,多给想说不敢说、想说不会说的学生讨论的机会。
四、要呵护学生的灵性
有人说:创造的灵性,创造的欲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扼杀学生灵性,破坏 宝贵财富 的做法。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 水 和 小河 的受到表扬,说成 春天 的被老师骂为 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些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国外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令人称道。当他讲评学生 画苹果 作业时,发现有一位学生画成方形的苹果,于是询问: 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 学生说 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鼓励说: 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形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道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 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活跃课堂,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中国的未来所需要的。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
第二篇:小学语文有效创新教育的实施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浅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能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有三个“欢迎”和一个“允许”,那就是“欢迎质疑”、“欢迎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欢迎与同学不同的见解”,“允许回答问题出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记得在一次上课前,当我精神焕发站在六年级教室的门口准备上课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已响起,教室里却仍然是闹哄哄的一片,学生一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没有半点停歇的意思。原来这个班在文明班评比中,未能评上前三名。我当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脸一沉,大声呵斥:“安静!”,而是微笑着站在门口耐心等待,当学生反应过来,歉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等待我发话时,我对他们说:“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一个个都是好样的,懂得与集体荣辱与共,不过,想要在学习上取得胜利吗?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学生齐声响亮回答:“上课!”那节课,学生尤为认真,个个敢于发言,这使我明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浓郁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也就有了动力的支持,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号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不同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
创新思维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经常训练而形成的。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生字新词的学习,还是课文的阅读,或是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设计日常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上,我常做到:
1、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在疑,思起于疑。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决不是别人给了他指点了方法的,而是质疑习惯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首先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得欢迎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是加强语文多种方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读书时,大都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恰如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中,广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就是给予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描写兴安岭的段落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习兴趣高涨,由于是学生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有的画画,有的排演了课本剧,有的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填写成歌词来演唱,有的当上了一个小导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使我大开眼界,我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法估量!
2、语文课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创新心理。
创造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胆怯。因为胆怯往往会无情地折断学生想象的双翼,磨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我在语文课堂上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体验中,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积极大胆参与创新活动。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开展朗读、背诵、书写、听写、写作、讲故事等比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例如我在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这一课优美的词语较多,我就举行优美词语说话比赛。我随意让学生运用优美词语来赞美家乡长沙的美,看谁用得多用得好,这富于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地积累了词句。
三、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少的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便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 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习互动中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知识新的更深层次的不同的理解,学生在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火花。
那么
第三篇: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创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环境;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记忆规律进行难点字教学;加强学生横向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创新,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关键词:创新 教育 扮演 规律 联系 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新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出民主与平等,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让学
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角色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平等的首席,在教学中要做到温馨走进课堂,时常面带微笑;调控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习;获取成功感受,满足心理需求;形象直观展示,唤起学习兴趣;巧问适时点拨,激发创新火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广阔实践空间。
二、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创造性的掌握知识
文学所描绘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都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人不可能直接看见形象,听见声音。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尽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儿童、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能看到印在纸张上的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然而戏剧、影视艺术却可以通过画面动作、音乐同时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这些艺术种类创造的形象,都能以其具体、直接的感性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以说它们塑造的艺术形象都具有直接性。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把间接形象转换成直接艺术形象的方法,即角色扮演法来理解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见》时是这
顽皮淘气的牧童形象已跃然眼前。教师又何须苦口婆心地逐字逐句讲解诗意呢?
三、运用记忆规律来帮助难点字的教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亲自当主试又做被试,对无意义和有意义的材料作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2个有意义音节需要26次才会背,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55次才背会,而480个音节的节律诗,只需8次就会背了。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用意义记忆法来记住难点字形,如在教“镰”字时,我先出示了一把镰刀,同学们看了以后,便知道了是金属做成的,也就记住了镰字中有个“金字旁”;再让他们观察镰刀的形状,有反应快的同学就指出了像“广”字形;接着说镰刀的用途,同学们说是割麦子、水稻的,剩下的“兼”字便可这样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一只手()抓住水稻()用镰刀来割。”把无意义的笔画,赋予它有意义的联想,学生就很容易记住 这些难记字形了。
四、加强学科沟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优先于抽象逻辑思维,所以他们对以音响、旋律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对以形体、色彩、线条直接诉诸视觉的美术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有条件,我总是喜欢在语文课揉进音乐和美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先复习了九
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狼和小羊》的结尾。本来是狼扑过去吃了小羊,但善良天真的孩子并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于是,我就让他们另外续编结尾。有的说:“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淹死了。”有的说:“小羊捡起一块大石头,朝狼扔过去,狼就被砸死了。”还有的说:“小羊说:‘我的歌声非常好听,要不你先等我唱完一支歌再吃我好吗?’狼说好吧,牧人听见小羊的歌声,发现了大灰狼,就把大灰狼打死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儿童爱想象,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儿童从形象人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问,发掘创新的潜能。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转化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
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实现。
第五篇: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兴义市下五屯办中心小学
杨晓莉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求我们要“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中国儿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与过去的教学作比较,取长补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自己的计划,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要多关注教育理论、勇于探索,为国家课程改革总结经验。学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产生的直观结果是,补课少了、书包轻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大了,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多了。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国正处教育课程改革阶段,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强调打好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强调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人,重视科学方法、态度和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设置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学到课本外的做人知识,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结构时,必须明确一个目的,体现一个观点,坚持一个原则。
那么,在小学课堂应该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表现得幽默风趣,一个教条、呆板而且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一定不是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们在课堂上的神态仪表有个性,其教学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这样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有句名言:“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师生间的问与答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老师常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得出自己的答案,不会去束缚学生的创见与想像力。比如:在学生作业本上看到部分学生把“杨老师”写成了“扬老师”,在发作业本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你们希望杨老师变成一棵大树,上面栖息着你们这群快乐的小鸟,还是希望老师在空中飘扬,让老师远离你们,远离地球?”我这一问,有些学生忍不住笑了,异口同声的说:“希望老师是棵可以让他们栖息的大树。”“我觉得有些同学肯定希望老师在空中飘扬,要不然怎么会把老师的‘杨’写成了‘扬’呢?”这次对话过后,再也没有学生把我的“杨”字写错了。我觉得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加上教师因势利导的提问,从而会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这课时,我给孩子们安排了这样一个作业,把学生分成八个组,一组七个学生,一起做一个风筝,结果风筝做得各式各样,我告诉学生:风筝的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了做风筝的这个过程,而且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教学这课时,学生就能把自己做风筝的感受与文中的孩子的感受相比,更能体会儿童时代快乐的、无拘无束的幸福时光,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这样,还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发挥教育社会、大自然的作用 作为语文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让学生从社会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学校要全面开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创新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社会要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创新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因此,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携起手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个例子,现在的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家长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到外地旅行,增长自己孩子的见识,那么在带孩子出去玩的同时,就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一些历史古迹、了解当地文化等等,没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收集本地一些风土人情,做些实践活动等等,总之,帮助孩子,给他们创造条件,自己从社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给学生的“鱼”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渔”之后,自己就可以打开知识的宝库,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创新地学习,要知道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