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师说》教学反思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16-69879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7 08:38: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师说》教学反思

《师说》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张桂双

最近在教《师说》这一课,对其涉及到跟从老师学习的种种道理,本人颇有感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这般说辞令我不禁想到,自己作为老师,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自身素质更应该不断地适应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作为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往往会导致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很不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更多时间亲自去阅读文学作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而并非一味地读作品评介,消化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我们才会避免课堂上师生之间存在缺少应有的交流与沟通等这些烦恼。

往往我们道理是懂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经过课堂实践,我深深感到自己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与沟通。而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强调的是师生与作家、作品之间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阅读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比如,在关注学生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自尊心、自信心和丰富的情感、旺盛的求知欲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存在的问题,诸如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等。

语文教师没有扎实的功底和过硬的素质,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就不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也就培养不了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对文学言语的理解感悟能力,进而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作品,无法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建构。

要克服这种教学的危机感,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改革带来的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今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师说教学反思

《师说》教学反思

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感觉厌烦,感觉文言文的学习无趣,比不上小说来得有意思。小说能读懂,有故事。而文言文枯燥,看不懂。如何将一篇文言文讲明白,读透,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最初教学一直思考的问题。

韩愈的《师说》教学设计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己解决翻译,重点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知识。并让各组呈现自己讨论的结果,由其他组评论并纠正。在我看来,如果是老师一味地说教,讲授,课堂很可能乏味,学生识记的知识也肯定很少,可以说效果很不好。所以,将主动权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其次,再与全班其他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纠正。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师说》这篇文章讲授完后,可以说效果相对不错,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读文言文,自己解决文言文知识。但是,《师说》结束后,学生能否继续保持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会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周振甫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现代人读懂古文成问题,和读法有关系。提到“立体的懂”,“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同时,立体的懂,就是要培养语感。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重视诵读,熟读成诵。读多了,读熟了,就能自然而然地弄明白字词的意思,能读透文章,再就是语感形成后,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越发缺失,更多的是亲近文言文。从周振甫提到名人学习古文的方法,我们是否能够放开思路,让学生多读文言文,从《古文观止》一书中挑经典片目,反复读,熟读,再背诵。我想其中的文言语法知识不再细讲,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明白。像之前有些学校推出的,第一个学期就拿一本古书反复读背,将语文书束之高阁。当然此法有可能过点,但是文言文的学习成系统,多读文言文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如果仅限于语文书中的几篇文言文,是不够的。有时,多读多背,看似笨,而这却是最有效的方法。篇二:师说教学反思 《师说》教学反思

城头高级中学高一语文 陈建月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篇三:师说教学反思[1] 《师说》教学反思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张松多

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

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3、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篇四:《师说》教学反思

《师说》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张桂双

最近在教《师说》这一课,对其涉及到跟从老师学习的种种道理,本人颇有感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这般说辞令我不禁想到,自己作为老师,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自身素质更应该不断地适应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作为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往往会导致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很不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更多时间亲自去阅读文学作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而并非一味地读作品评介,消化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我们才会避免课堂上师生之间存在缺少应有的交流与沟通等这些烦恼。

往往我们道理是懂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经过课堂实践,我深深感到自己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与沟通。而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强调的是师生与作家、作品之间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阅读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比如,在关注学生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自尊心、自信心和丰富的情感、旺盛的求知欲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存在的问题,诸如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等。

语文教师没有扎实的功底和过硬的素质,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就不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也就培养不了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对文学言语的理解感悟能力,进而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作品,无法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建构。要克服这种教学的危机感,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改革带来的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今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篇五:师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讲授环节是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发现、质疑。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提问、回答、互相评价来展示他们的成果和质疑。并针对这些疑问,通过ppt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分析文本语言来感悟作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精神,并培养自己勇于反省的精神;让学生熟悉作者韩愈及文体知识,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使学生能力和精神上都有收获。

第三篇:《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 贾梅梅

【教材分析】

《师说》安排在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且是自读文章。

本文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本文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 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后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因此可以想象,本文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教学设想】

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针对的现实状况在第二段中较集中形象地体现了出来,因此,对第二段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段所谈的“耻学于师”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较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思想意义;另外,这段文字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要引导学生体会并从中认识韩愈这个人。

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理解文本为主,紧扣题目“师说”——谈谈对从师学习的看法,用两个问题引导理解第二段:

1、说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章,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本文围绕从师学习这个问题,针对怎样的世风展开论述?

2、本段用了什么方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第二课时以拓展延伸为主,通过介绍背景更好地理解本文及作者;通过诵读体会文字间流露的强烈感情,更深刻地理解韩愈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解读第二段,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

3、通过诵读体会文字间流露的强烈感情,更深刻地理解韩愈。

4、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通过解读第二段,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读名言导入并解题)韩愈在“世不闻有师”的社会中,敢昌天下之大不韪,“抗颜而为师”,被人称为狂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师说》

二、解题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随便些,现实针对性强。相当于现在的杂文、杂感等,如《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2、师说:谈谈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自主学习(一读解文意)

作为一代文学尊师,韩愈为什么要谈从师的道理呢?诵读文章,读懂文意,筛选信息:表明当时有关从师学习风气的语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三、精讲点拨(二读解世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师道之不复 于其身 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2、结合下文注释,细研第二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对比论证)

3、点拨理解关键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请找出对比点,并说说作者在每次对比后得出怎样的结论?并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5、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怎样的师道观?

四、合作探究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试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五、课堂训练 背诵第二段

六、课后作业:

1、整理文言基础

2、以《尊师》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当今从师学习风尚的看法。

第二课时

目标:在诵读中感受韩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全面地认识韩愈。

一、导入新课(结合背景由柳宗元语导入)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受门阀制度的影响,社会重门第之分,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面对此,韩愈敢为人先,敢为人师,被称为狂人。本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更深刻地理解本文并理解韩愈。

二、自主学习(三读悟其情)

大声朗诵第二段,谈谈你从他的论证语言间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诵出来。(无奈、痛心、担忧、批判)

三、精讲点拨

1、抽学生朗诵,体会情感

2、韩愈是怎样的人,对社会有如此深沉的忧虑意识呢?(补充介绍,帮助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忠诚、正直)*被贬潮州(凛然正气、无畏的献身精神)*被贬潮州八个月的政绩(无私奉献于民的精神)*韩愈的动人心处

*人民用他们的方式记住了他(韩祠、百代文宗、评价)*韩愈其人

四、合作交流(四读懂其人)

怀着崇敬的感情大声朗读文章,写一写透过文字你看到的韩昌黎的形象。(勇敢、进步、真诚)

五、作业

以“冲出功利的牢笼,我看到了”为开头,写一写你对自己的学习的认识或憧憬。

《师说》课堂实录

第四篇:《师说》教学反思

《师说》教学反思

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感觉厌烦,感觉文言文的学习无趣,比不上小说来得有意思。小说能读懂,有故事。而文言文枯燥,看不懂。如何将一篇文言文讲明白,读透,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最初教学一直思考的问题。

韩愈的《师说》教学设计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己解决翻译,重点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知识。并让各组呈现自己讨论的结果,由其他组评论并纠正。在我看来,如果是老师一味地说教,讲授,课堂很可能乏味,学生识记的知识也肯定很少,可以说效果很不好。所以,将主动权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其次,再与全班其他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纠正。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师说》这篇文章讲授完后,可以说效果相对不错,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读文言文,自己解决文言文知识。

但是,《师说》结束后,学生能否继续保持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会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周振甫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现代人读懂古文成问题,和读法有关系。提到“立体的懂”,“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同时,立体的懂,就是要培养语感。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重视诵读,熟读成诵。读多了,读熟了,就能自然而然地弄明白字词的意思,能读透文章,再就是语感形成后,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越发缺失,更多的是亲近文言文。从周振甫提到名人学习古文的方法,我们是否能够放开思路,让学生多读文言文,从《古文观止》一书中挑经典片目,反复读,熟读,再背诵。我想其中的文言语法知识不再细讲,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明白。像之前有些学校推出的,第一个学期就拿一本古书反复读背,将语文书束之高阁。当然此法有可能过点,但是文言文的学习成系统,多读文言文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如果仅限于语文书中的几篇文言文,是不够的。有时,多读多背,看似笨,而这却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五篇:师说教案及教学反思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3、词的多义现象

⑴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

b、表凭借或目的。“用来……的”“……的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⑵师a、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队。例:齐师伐我。《左传》

b、老师c、效法、学习d、乐官、乐师

⑶也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b、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d、副词。也(后起意义)

⑷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⑸其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第三人称b、指示代词c、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⑹传a、客舍b、传记。c、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d、传递e、传达、传授f、流传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c、助词。相当于“的”d、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结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结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师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师说》一文时,我的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从幼儿园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寒窗了吧。那在这十几年中,大家接触过不少老师。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老师的看法。通过这样一个提问,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对老师的看法,从而引出课文。

学生对导入部分的问题很感兴趣,对于如何看待老师都有自己的贴近现实的想法。其实这个导入和课文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再深入一点,问一问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老师,从而引出“耻学于师”的问题,更好地和课文接轨。

讲到“句读”的时候,穿插了古今中外有关标点的故事,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雨果和编辑社之间“?”和“!”的故事,慈禧太后与《凉州词》之间的故事,对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等等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所以我应该要善于寻找文中的兴趣点,尤其是在上古文时,找到文中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并加以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最后一个课时中,我归纳了“之”“师”“其”“师道”几个字词的一词多义,我是用ppt展示出来的。正是由于使用了幻灯片,学生就光是抄笔记,完全不去思考,所以我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没有反应。应该让学生在记笔记的同时也能思考,做到手动,脑动,心动。

《师说》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