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16-23689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9 00:25: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刘玉琴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作为老师一贯评价学生的手段,说考分是学生的命根一点都不假,但考的分高就一定是好学生吗?如果是以前,我肯定认为是正确的,但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后有了新的感悟,在这篇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的,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这种观点在我们看来,是很不正确的,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就应该不及格啊,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是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润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勃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是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说道: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是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刘玉琴

第二篇: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感3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学生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三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4

建议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我们每个教师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把班级一大群后进生的工作做好,如何使他们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并能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最好的成绩,哪怕只是考试及格也行,但事实却不得不告诉我们,学生的工作不是像1+1=2那么简单的,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很不容易屈从于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况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逆反心理。它直接制约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使师生之间出现无形的代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在心理上突破学生的防线,使他们能认识并体会到我们的良苦用心,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然后,才能循循诱导,进一步做好其他工作。

文中谈到了班级里有很多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们在小学时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他提议我们“要教会儿童学习”,“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要理论要联系实际。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作者的思想是进行“熟练地读写”,这包括两方面内容:读和写。要让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并达到自动化程度。作者大胆地说,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阅读的方法,那么,他就不需要再补课了,只需要简单的点拨即可。联系实际,相当一部分学生都甚至在课本内容讲解完后,都不知所措,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呢?看似简单的一条,我想,即使大人们也没有多少人掌握了这种方法吧?在我们的小学里一直有一个共性:要学生读就要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要读

得整齐、洪亮,否则,就是在那里没有看书,这样固然可以让没有看书的学生积极一点,但这样做是否真的有理想中的效果呢?发声朗读只是使学生的眼、脑、口联系在一起,眼睛看到了,脑子反应出是什么字了,嘴巴就读出来了,很多学生就是这种情况,而重要的一点:意识的思考在同步进行了吗?如果没有,读出来了也只是熟悉了一下课本的知识的音调而已,所以,是否出声朗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读的同时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即要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意识记,并逐渐发展到无意识记,形成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在单位时间内,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教师喜欢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书面书写,甚至有的教师提倡读十遍不如写一遍。的确,书写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学生在写的时候都在干什么,我们却不得而知。在书写的同时,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识记、思考,都显得有理解地书写,的确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以字的笔画、书写顺序、字的结构是否合理为书写的第一要素。很多教师要求学生书写时要认真,要一笔一笔地写,殊不知,这样,在无形中却给学生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抄写下来的东西在脑子里面是什么也不会留下的,所以,我们要有意义地书写。

不仅如此,学会学习,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在读的时候思考,在写的时候理解,还有在听的时候要思考,并简明扼要地写出来。也就是听课的方法。很多学生你在讲到重点问题的时候,反复强调了很多遍,他也无动于衷,好像不关他的事情一样,非要你让他画下来,他才知道动一下笔,有时候,甚至连你讲到哪里他都不知道。这应该说是教师的不幸吧。如果他们真正掌握了文章中的学习方法,我想,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将不再是沉重的负担了吧。

苏霍姆斯基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和谐的平等与信任,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吧!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

《重视阅读、学会思考、提高能力、带上爱心 》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1—10条。觉得这十条建议虽然谈的不是一方面的内容,但其实所包含的思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强调阅读,强调思考,强调能力。前十条中“阅读”一词出现了44处,“思考”一词出现53处,“能力”一词出现22处。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既指教师的阅读,也指学生的阅读。例如: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提倡教师用一生来备课,而这种备课主要指的就是阅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这些都是在突出教师读书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3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这些是在讲儿童读书的重要意义。关于阅读,这也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视的一点,新教育实验中“毛虫与蝴蝶”“教师专业发展”都是关于阅读的实验。所以我想,新教育实验其实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也是一脉相承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学习中的理解和思考,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代的孔子就已经说明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真正在教学中能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又有几人呢?课堂上,教师急匆匆地把观点、答案说给学生,生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或者是形式上搞一些讨论,但最终意见还是要统一到教师的观点上

来,这样的讨论形同虚设。我也犯这样的毛病,一看学生思考而得不出结论就紧张,也不管他们是不是已经理解了,就告诉他们最终定论,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前还总是为自己开脱认为是给考试逼的。今天看到苏老先生如此重视理解和思考,以后我也要改改自己的做法了:要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不能培养书呆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的落伍是不需要补课的,而只需要慢慢培养他学习的能力。他说,教师和个别学生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 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些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不要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能力,才说明教育是成功的。这个道理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不难理解,但用它来指导实践时,就往往被“偷工减料”了,现在看来,这正是产生差生的原因。而面对差生,大多数教师又都认为需要认真补课,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能动性。

除了“阅读”、“思考”、“能力”,我还读出了隐藏在文字下面的一个词:“爱”。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落伍学生不仅不歧视,而且努力找出适合的方法,让他很快赶上队伍,为了一个掉队的学生专门搜集、编写整本的习题,为了一个差生,精心为他挑选几百本适合阅读的图书……如果没有一颗爱心,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我在教育在线的博

客公告里写道:“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情感的源头是关爱,只有带着爱心去播种,教育的春天才能花香满园。”写这些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理论依据,今天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这样提过了。那就让我坚持带着一颗爱心走向学生吧。《给教师的建议》后面的部分还没有读,现在的这些看法还是很片面的。我想读之后应该能够总结出本书的结构体系和思想内涵,那时,自己将会有更大的收获。给自己加油。

给教师的建议教后感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