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人。”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下面我就浅谈几点自己的课堂实践。
一、变换角色,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如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教材、传统的教学框架,而应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为每个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天空。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而面对正在成长的需要教育引导的学生,我们更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创新的冲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早在宋代,陆九渊就已经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学会提问,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从古到今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这样的一些质疑能激发 1
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最
初源泉,更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在想
象的空间里,创新思维就得以很好的发展。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
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学
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的这一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更为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一句广告词这样说: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
心人,在教学过程中肩负起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做出不懈的努力,也希望看到明天美好的未来。2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论文
(一)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创新 能力 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语文课堂中质疑、鉴别、求异、默契、尝试等创新方法入手,对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简要论述,以达到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创新就是进步,创新就是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核心地位。这是时代的需要,竞争的要求。未来的世界就是竞技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领先尖端科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基础,更应承担起培养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相信同仁们也在不断的探索求证。
一、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质疑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
1、能对教材说“不”字。《愚公移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方。
2、能对同学发言说“不”字。“七嘴八舌”,“面红耳赤”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思维最积极最活跃,大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能对老师说“不”字。
二、在鉴别中创新
教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善于从比较中发现异同。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鲁迅的《雪》与《湖心亭桂雪》指导学生从作品意境,作者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气质的作者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胸怀气概及相同题材,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精神内涵。“愁”李清照、李煜、李白。
三、在求异中创新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语文学习也一样,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能力的不同,他们认知文本的方向、角度、方法也就不同、不能强求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关于“0”发散:句号,人生圆满。关于1+1≠2,=1、2、3、的多解。关于“开卷未必有益”,“进墨者未黑”的辩论。道道题目,犹如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匣子的金钥匙,放飞想象的翅膀,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张扬个性,彻底摆脱思维常规,真正使学生“悟前人所未悟,发前人所未发”。
四、在默契中创新
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一篇课文都可能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例如:“我心飞翔”一句广告词,就引起了学生关于“自由和约束”的思考,“未来与理想的渴望”;朱自清关于“背影”的回忆,曾唤起过多少个学生对父母平凡举动中挚爱的咀嚼与品位;“一滴水”的联想,更是多彩多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滴水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滴穿硬石,如果不关注节约与环保,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五、在尝试中创新
1、当老师
创造机会,通过精心备课、耐人执教、转换角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2、编演课本剧
对于精炼简短、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乡》等,培养学生在饰演的过程中深入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的主题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3、给诗文配画
文字转化为图画,关键在理解、感悟、处理、再现整个思维过程,无一不是再创造。
4、续写、扩写、改写
锻炼联想和想象、逻辑思维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是创新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基础。只有创新,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素质。
教学论文
(二)阅读与写作之我见
关键词: 阅读 仿写 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终极目标。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读写教学严重失衡——几乎90%的时间用于教读课文,早读自读,课堂讲读;而用于写作指导与实践的时间不到10%,因为学生的写作往往安排在周末,可是周末作业多,时间紧,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构思,没有时间修改,只好随心所欲,草草了事。
这样读写失衡、读写分离,恶性循环,结果是学生阅读理解不透彻,写作能力不长进。尤其是学生怕写作,硬着头皮写吧,要么错别字多,词语贫乏,言语贫乏,言不及义;要么,没有中心,没有素材,没有章法,没有技巧„„这样的现状令人堪忧。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不断探究,终于明白了,只有读写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双赢。
一、从文本出发,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确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得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经曲范文为载体,以老师的指导为先,以学生的品悟为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和写作重点。
首先,积累优美词语,优美句段,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 3 音形义,更要指导学生比较赏析其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文本中的优美句段,要求学生,赏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并让学生勾划标记熟读成诵,久而久学,学生自然会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其次,积累优美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和手法等,通过阅读“三问”:一问写的是什么,二问怎么写的,三问为什么这样写,以达到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读懂社会、读懂自我的境界。
第三,积累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写作过程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外观,为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有业——敬业——乐业)和《乡愁》(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积累纵向思维;教学《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积累横向思维;教学《五柳先生传》(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积累发散思维„„
第四,积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以载道,每篇文章或明或暗,都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会以文本为镜子,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作品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思想的积极性和健康性。例如读了《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读了《名人传》,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
二、向仿写进军,仿写是阅读的深化和延伸过程。通过仿写学生可以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思想;可以充分掌握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还可以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变“怕写”为“想写”,变“写不好”为“能写好”,最终由“仿写”到“创新”。
那么,怎样仿写,要做到针对性,示范性,及时性三原则,遵循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规律,循序渐进,才有成效。
(一)仿效词语的运用。在一般的教学理念中课后词语,只要准确掌握了音形义,便止步了,而我要求学生再向前走一步,使用课后词语连成一段话,比比谁的更简明、连贯、准确。学生反馈:这样的练习不亚于写作,写前必须通过致密的思考,才能用得好、用得准、用得全。
(二)仿效句段的修辞技巧:要求学生品悟赏析,熟读成熟之外,还要仿写。例如学习了《雨说》要求学生仿写“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学生有了“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小溪见了我笑出了歌”、“柳树见了我笑出了牙”„„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三)仿效篇章的构思、立意、结构、手法等。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精挑细选,范文必须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我抓朱自清的《春》这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深入细品,要求学生仿效《春》的写法创作《金秋橘园》,具体指导如下:
1、仿效“盼春—绘春—赞春”的纵向思路学生写出了:“渴盼去橘园—在橘园—赞橘农”,“远观橘园—进赏橘园—俯视橘园”,“晨雾中的橘园—阳光中的橘园—夕阳中的橘园”„„
2、仿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横向思路,学生有了“雾中橘—风中橘—阳光中的橘子”,“赏橘图—种橘图—收橘图”„„
3、仿效“春花图”中调动多种感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写出了“金元宝”、“红灯楼”、“珠光宝气”、“金色的海洋”、“金灿灿的一片”;“酸中带甜”、“稚嫩水多”、“有的像羞涩的少女躲在绿叶底下”,“有的兄弟姐妹拥抱一围”、“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倾听风儿的诉说”、“有的露出灿烂的笑脸,迎接你的到来”、“有的点头招手”;“眼前欢欢喜喜的游人”、“使我联想到了嘤嘤嗡嗡的蜜蜂”、“更想到辛苦奉献的橘农”。
这样的仿写,学生只是模仿了作者的思维方式,范文的思路,而所写的内容,是学生观察记忆的唤醒、再现、加工、组合成的,学生感于心、成于笔,完全属于学生的个性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仿写本身就是创新。
反过来,学生懂得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也就变得轻松车熟路,迎刃而解了。
总之,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必须做到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始终坚持:从文本出发、向仿写进军,便可取得的读写双赢。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思维的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关键词:兴趣;气氛;信心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法,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文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不仅能博采众长,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还要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一首《游子吟》,能让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还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有时,我也会巧妙地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教师如果把课真正教活了,何愁学生没兴趣呢?
二、营造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综合地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好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在这种气氛中的学生能做出他自己的选择,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富有创造性。”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老师就会有信赖感,从而积极配合教学。另外,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都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课前演讲三分钟,然后让学生对讲稿及演讲仪态、语言进行即兴评论,这样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其次,经常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难点,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既培养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好习惯,也提高了教学结果。再次,经常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树立学生信心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标。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也不敢大胆质疑,不敢大胆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地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小报,办小周刊,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善待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热情地予以肯定。
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有许多,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
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摘 要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开展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几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开辩论会等,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等能力。另外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篇:创新的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创新的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 卢友付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学校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就要在各学科课堂上下功夫,语文课堂尤其如此。要 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重视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等问题。202_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强调语文课程要创新,语文课堂要创新。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创新的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为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那么,是否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呢?人人都能创新吗?我国著名的心理专家王极盛教授说:“人人都应有创新心理素质,天天、处处都有创新心理素质的应用。创新并不神秘,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创新。”可见,创新并非神秘莫测,也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事实也正是这样:我多次试验过,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并不是不聪明,常 因分数低而自卑,或是认为问题简单而不愿回答。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去引导。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会教知识的教师不一定是好教师,会教学习方法的教师、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文可灵活选用“探究型”、“辩论型”、“情境型”、“表演型”等多种多样模式。在学习《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我采用了“探究型”: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从人类食物的来源开始探索,进而探索其它生物食物的来源,然后在课堂中分组发言,得出结论;最后再阅读课文,将自己的结论同课文知识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在课堂中,有学生提出了“粪便是排泄物,为什么也被列入食物这一范畴”这个很有创见的问题,我又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结果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样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学习《想和做》、《理解是双向的》、《俭以养德》等课文时,我采用了“辩论型”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值得提出的是“表演型”课堂模式也很受学生欢迎。学习《孔乙已》一文时,学生积极推选“导演”、“主演”、“配角”、“技工”等人员,“主演”硬是把“孔乙已”演活了,演绝了。记叙文中的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课,一般都可采用“表演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完全自主、合作、探究、创造,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要注意同自然、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外实践。
目前,学生获得的知识,大多来自课内。为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能扩大他们的视野,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注意同自然、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外实践;要注意让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我曾指导学生观察春天景象,感觉春的温暖,学习散文《春》时就容易得多了,写作文也有内容了。放学后,天下大雨,很多家长来接学生,我让学生注意观察家长的衣着、神态、语言,去体验亲情,感受关爱,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背影》中“父爱子”、《小巷深处》中“母爱女”的深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课外实践,可以开辟语文教学实践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要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学生学习文章,就是要在书本中与作者会面,达到心灵的沟通;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通过字面想象出文中内容,实际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戏”,最大限度地驱遣学生的想象,达到阅读文章的目的。如学习古诗词等类的课文,都可以充分运用想象来感悟。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我先放一段古筝曲让学生去品味,再读这首散曲,叫学生描述曲中的景象;最后又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其效果极佳。另外,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画。我让 学生根据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及白居易《观刈麦》等诗的内容绘画,出了不少别出心裁的作品。通过绘画把握课文内容,再现甚至是创造性的再现了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把文字、体验、想象、创造联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写作评价课中,也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积极肯定其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要注重读写结合的创新。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课文,是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阅读教学要与写作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了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点发表看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仿写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段,可让学生也写一段,他们会写出更精彩的片段来。再如学生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让学生为学校拟写保护花草的标语,有的写“请不要从小草身上走,它们实在太嫩了”,有的写“小花朵们正在展示她们的服装,我们不要打扰她们”等等,这样训练,既学活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陶冶了情操。
五、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创新。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评估要灵活,试题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
学生有创见”。我们在检测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时,不能机械地让学生重复答案,尽量少考 死知识,试题要开放、自由、灵活,可以阅读考查与写作考查相结合,可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可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可以基本技能考查与综合能力考查相结合,可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总之,要科学、全面地评价,让学生大胆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创造性教育将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全面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语文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会使语文教学走向更好的明天。邮政编码:464000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