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系列材料27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6-26804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1 17:20: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系列材料27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二十七】

走出教学误区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从教育内部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不说是其直接原因。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业负担就轻;课堂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则必重。由于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可以说目前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困境。

一、尽管素质教育正向纵深发展,但诸多的原因仍制约着课堂效率的提高。

下面仅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些剖析。

(一)“五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思想障碍。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说过:“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同时,我们的应试教育搞得得扎扎实实。”较长时期以来,由于受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不少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套“五中心”的模式。

l、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一般的课堂教学对此并没未达成共识,不少的课堂,“主体”却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学生得围着教师转,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于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2、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虽说新课程改革已搞了多年,但不少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似乎教学只囿于课堂。因而,教学变成了局限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致使学生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三缺乏”一一思想上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学习上缺乏自学能力,便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必然结果。

3、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尽管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正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新方法、新理念得到广泛实践。但教师、家长、学生并没有真正从以前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由于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唱主角,因而教学活动便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讲解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基础,接受的能力则考虑甚少,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识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4、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不少教师的眼光只看到课本,固守课本,自然课堂上的讲解便以一本孤立的教材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中,只有学科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则名存实亡,活动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尽管写进了课程标准,列入课时计划,却始终难以付诸教学实践,成了一纸空文。

5、一切讲解以应付测试为中心。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考”仍然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教学仍秉承“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理念。教学老是跟在考题的后面瞎跑。多考的多讲,少考的少讲,不考的不讲。特别是毕业班更是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内容题目化,题目内容系列化,答案要点规范化”,成为普遍推广的“经验”。

(二)“五个一”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显性表征。

下面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一讲到底,满堂灌。讲风太盛是各种教学的通病。课堂上唯恐讲之不周,讲之不详。有人认为: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还有难以言明的心理障碍是:怕考试考到了,而教学中没有讲到,会引起学生的埋怨,领导责难;我没有讲到是我的问题,我讲了你答不出,便是你(学生)的问题了。因此,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讲得过多,讲得太细,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时间。难怪有学生向教师呼吁:“还我自读权,授我自读法,留我自读时。”有的课堂上虽有几个点缀性的提问,其目的是服务于讲,本质仍然离不了一个“灌”字。

2、一练到底,满堂练。有的教师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讲到底变为一练到底,美其名曰强化训练。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了“备课找题单,上课做题单,讲解对答案。”而所练内容,往往未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多为信手拈来,缺乏明确的目的,不是安排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练习,而多是可有可无、机械重复的练习题目。一练到底,满堂练的结果,自然是白费时间,徒耗学生精力。

3、一问到底,满堂问。强调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却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名为“启发式”,实为“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堂堂都是如此,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岂能不低?

4、一看到底,满堂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没有圈点勾画,没有动笔批注。有的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既不动口,也不动脑动手。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5、一乱到底,满堂乱。有的老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纪律松驰,管理混乱。课堂如“放羊”,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学生思维的五种缺陷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隐性表征。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从当前课堂教学看,学生思维活动很不充分,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五种缺陷。

1、依赖性。现在的学生多“唯书唯上”,书本上怎么说,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去思维。平时死记,考试死答,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思维的封闭状态,这是出现“高分低能”的症结所在。

2、单一性。不善于从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前因与后果、偶然与必然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表现为孤立的线性思维,表现出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和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多求同思维而少求异思维,多横向思维而少纵向思维。

3、无序性。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建立自己的认识结构,不善于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少学生毕业了,对已学过的内容还是七零八落的,呈无序散乱状态,构不成知识组块,组不成知识网络,理不清知识层次,建不起知识系统。

4、浅露性。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真谛。不懂得去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循文明象,循文悟道。因此,阅读中大多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而发掘不出深层的隐含信息。

5、缓慢性。思维迟钝而不敏捷。阅读速度慢,作业费时多,作文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不善于联想和想象,举一而不能反三,触类而不能旁通。

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实,决不是责难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必须综合治理。

二、对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要从源头进行整治、并且实行综合治理。

(一)切实转变观念。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质量观,效率观,不能只唯书、只唯分数,要了解21世纪人才观的要求,注重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头脑、武装教学。坚决摒弃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模式定势。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学习好、贯彻好。

(三)加强实践演练。学习先进理论与经验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加以验证。这个转化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要了解、熟悉并掌握一定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其二,敢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三,积极开展大教研活动,给每位教师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

(四)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通识培训,多个层次的实验演示,制定符合师生实际、学校实际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学活动,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自己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把每一个过程折射出的共性东西记录、提练、提升,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选自《中学教研》2011年第2期2

第二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系列材料29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二十九】

教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

中国教师报—中国名师大讲堂

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2.课前要“胸有成竹”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34.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3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36.平等、民主的课堂很重要4.巧用课前三分钟5.第一印象很重要6.上课时要充满激情7.做一个真实的人8.要了解你的学生9.给学生自由的空间10.课堂要立规矩11.给学生一个期望12.和学生有个约定13.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14.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15.要有一颗包容的心16.把爱给每一位学生17.保持亲和力18.赏识你的学生

19.切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20.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21.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22.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23.让你的眼睛会说话24.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25.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26.身教重于言教27.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28.努力实现有效教学29.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30.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31.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32.控制好课堂的“活”33.将游戏引入课堂

37.善待学生的错误38.让学生自己“认错”39.善意“忽视”不良行为40.表扬和批评要适度41.把握好公正的天平42.善于委婉地劝诫43.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44.正面教育效果好4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46.帮助学生赢得信心47.巧用个别谈话48.“一帮一,一对优”49.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50.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51.多看学生的闪光点52.巧设物质奖励53.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54.慎用您的课堂语言55.用心对待“个别生”56.签订课堂管理合同57.用好学生舆论监督58.给孩子认错的勇气

59.教师要有细心、慧心、恒心和耐心 60.放宽胸怀,学会等待61.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62.尽量赢得家长的支持63.学校里没有相同的课堂64.用心呵护课堂的秩序65.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66.“课堂”管理工夫在课外

第三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7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七】

如何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思想的综合反映。班风的好坏对班级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不好的班风会使他们受到不健康风气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因此,班主任要注意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成为一种教育因素。

然而良好的班风不会自发形成。要培养良好班风,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早抓早管。

班风的好坏对一个班集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班主任要做有心人,要动脑筋,身体力行去培养良好的班风,尤其是在接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要思考建立怎样的班风并运筹和设计如何起步,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下去。假如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待班级内某些不正的风气得以形成,再去纠正它、改变它,再去重塑新的风气,就会相当困难或事倍功半。因此,抓班风建设宜早不宜迟。

(二)全员发动,形成共识。

一个班到底要树立什么样的风气,应是一个动员全体学生,统一认识的过程。一般做法是:首先,班主任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一个主题明确的班会。其次,班会形式要新颖、活泼,师生共同讨论,民主确定班风标准。讨论越充分,认识越深刻,越有自觉性,这是培养班风的起点。班风标准确定后,由班主任、学生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和任课老师、学校政教处、团委取得联系,以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和指导。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家长通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三)培养骨干,形成核心。

一个班集体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有一支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班主任在抓班风建设时,必须留心发现积极分子,选择那些品学兼优、关心集体、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一个一职,分配一定的工作,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树立威信,形成核心。平时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积极分子实行干部轮换制,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对积极分子和要求进步的同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建设良好的班风作出贡献。

(四)重视舆论,建立规范。

舆论是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的作用有:一是直接影响学生个体道德认识的提高,增强是非观念;二是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源泉。研究表明,学生集体情感因集体正确舆论是否形成而造成的差异大于因年级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三是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因此必须重视集体舆论这一集体成员变化的“晴雨表”,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正确能使正气发扬,不正之风不得施展,以至不能存在,这是形成班风的基础。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相互强化、相互影响的。

班级规范实质上是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有约束作用,能使学生在对它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从众行为。因此它和正确舆论都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准绳。班级规范的制定主要包括:班级制度(如作息制度、卫生制度、住校生生活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团队行动制度、班级干部责任制度等);守则(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一日常规等);纪律规范(如课堂学习、作业、考试的要求等有关纪律);约定俗成而为大家一致遵循的不成文的准则(如主动为集体办实事、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等)。

(五)加强训练,养成习惯。

按照班风标准制定出来的班级规范,一经确认,师生必须处处遵守,不允许有任何违反行为。学生中出现反复,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不奇怪的,关键在于出现反复就要反复地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过这样艰苦地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各方面良好的习惯,比如读书习惯、讲文明礼貌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艰苦勤俭的习惯、热心助人的习惯、体育锻炼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等。学生这些

1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班级集体好风气形成的过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班级的特点,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固的班级集体。

(六)常教为主,善抓时机。

良好班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始终抓紧经常性的教育和训练,不可一日松懈。同时班风教育还有些容易获得更大成效的时机,例如新生入学,新学期或新学年开始,校庆、校运会、艺术节、卫生文明评比表彰会、段考与期考总结等等。班主任要信任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班风的集中教育,或检查、总结班风标准、具体规范的实施情况,表扬好人好事,以推动班风建设。

(七)开展活动,增进团结。

组织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应该贯穿在各种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发展同学间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可采用评选“班级之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方法是开学初就公布评选的内容和方法,按规定选出班级里“最关心集体的同学、学习最勤奋刻苦的同学、最受欢迎的班干部”等。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被评选上的同学倍受鼓舞,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没选中的同学也以他们为榜样,争取下次选中,使班级里形成人人争上游的好风气。

(八)树立榜样,骨干带头。

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相对先进、后进的区分,要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习惯、风气,总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变动力、由不自然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班主任要在本班发现各层次、各方面好的榜样,并通过学榜样产生“新榜样”,以带来“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良好教育效果。班级内的班、团干部等核心骨干,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正确舆论的实践者,是班级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是各项活动的带头人,应该在班风建设中成为模范带头人,凡是要同学们做到的他们必须做到。如此坚持不懈,才能带出一种风气来。

(九)个别教育,溶入集体。

一个班集体是几十个人的集合体。由于每个人成长过程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纪律观念、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自发形成一种共同的习惯和风气。这就需要班主任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树立和培育共同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采取一致行动,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十)不良风气,坚决抵制。

良好班风的形成过程也是与不良行为、不良现象进行低制和斗争的过程。对班级中不利于班风的形成,不利于班集体利益的言行和现象如违纪、吸烟、赌博、讲粗口话以及偷窃等,都要予以制止和劝告。

(十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班主任抓班风要狠下功夫,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对班级集体的培养和建设,要在大方向的问题上下功夫。比如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学习质量的保证、身体素质的提高等,都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求和各种措施的保证。而且要抓住不放,持之以恒。所谓在小处着手,就是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都不能置之不理,对任何微小的苗头,都要给予关注和解决。

(十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班主任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思想行为的指导者,同时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班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班主任要以其敬业精神、负责的态度、良好的自身表率,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善于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和激励学生,促进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总之,良好班风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两次教育所能奏效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经常的、细致、复杂和艰苦的工作,是长期的教育和师生合力共创的结果。

第四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22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二十二】

看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教育这件事》心得记录

看百家讲坛上面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讲的 《孟子的智慧----教育这件事》,真是受益匪浅。做了这些心得记录,和大家分享。

孟子提出“易子而教”,避免了家庭教育中的局限性,让老师来教。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不伤害亲情。

好教师有四个条件:

1、自我修炼。

2、开拓心胸。

3、知行配合。

4、有教无类。

好学生也有四个条件:

1、取法乎上。

2、专心学习。

3、持之以恒。

4、诚心请教。

孟子提出“五不回答”:就是对5种人的提问不做回答。

1、仗着自己地位高的人不能回答。

2、仗着自己才干多的人不能回答。

3、仗着自己年纪大的人不能回答。

4、仗着自己有功劳的人不能回答。

5、仗着自己老交情的人不能回答。

从孟子的五不回答,作为学生,要记住诚心请教。就是向他人请教要诚心诚意。

有了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因此,孟子提出“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孟子提出了“不为教而教”的思想:乡愿者,即不真诚者不教;自暴自弃者不教。“学”“问”天地,求其“放”“心”,“放”指“收回”,“心”指“失去的心,丢失的心”。“心”代表一个人自己的自觉能力。一个人的心像脱缰的野马,怎么能够安心学习。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把失去的心找回来。有了学习的心思,什么都能够学好。

每个人都是一个价值的主题。人的一生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天下太平,舍我其谁”,教育者要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人人都是可造之才。做学生的要学会配合,要积极配合老师,就像病人要配合医生一样。

学习者有以下几个目的:有成全品德者;有培养才干者;有解答疑问者;有把学到的知识记下来,让后人自己习得者。

各位同仁,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老师换位一下,也是学生,我们也需要以学生的角色来定位自己,也应该像孟子说的那样,以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我们,你能够正确认识并对待教育这件事吗?作者:汪琼《教育论坛》第九期

第五篇: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20

【金陵外校教育理论学习材料之二十】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博览》第9期

【精品赏析】 弗莱尼: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袁乃玉2010.1.17】

前言:今天在火山的博客中看到这篇短文,感觉有太多的共鸣!于是想,虽然自己是一个经验并不丰富的教师,还是想就此作一番点评、谈一点感悟,我想,即便我的所思所想十分浅薄甚至有谬误,但若能引发“因教育而感动”的博友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其意义就一定是积极而深远的!!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意义我个人认为,一是教材本身的编写本身就凝聚了学科最权威专家们的思想和课程理念的精髓,读懂无疑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即便从功利实用的角度看,不少大的考试中,背景材料的选择有不少就取材于教材,有的命题专家甚至会从国外的教材中寻找灵感。好在现阶段信息发达,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应该能够收集得到这些需要的教材,并且像人教、沪科等版本,网上还有电子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的价值在于拔高或是拓展,这常常能活跃课堂,特别是能调动激发班级中“高手”们的兴致,试想,面对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和课堂,对于在不到十分钟就能自己看懂看透相关内容的尖子生们,哪里还有吸引力和兴致?】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备课的过程如果有“二备”甚至“三备”,自然能不断精练完善。所谓整体的备课框架,我的理解是要系统地研究单元的知识的体系,不能把知识讲得支离破碎。具体落实在教学中,“整体+部分+整体”我打个比喻:可能就相当于参观一个公园,教师不妨带着孩子在进院后弦找一个制高点,整体地鸟瞰一下全貌。或是像导游带着游客站在公园全景图前一样,先做一番大致的介绍,使游客们心中有个大概的“数”,这样到了具体景点中的一个个“部分”,游客的认识就不至于片面和盲目。最后的“整体”相当于“回眸”或者说“回味”,做到了,就常有“百媚生”或是“无穷美”的升华。】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这条经验的前面部分大家一定十分赞同。我想“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对于一个教学新手,或者是一个不动脑筋不善总结的老手,一般是不敢为之的。因为唯有“心中有数”才敢大胆取舍,这里的“数”就是课标、就是纲要、就是对学生的发展有真正帮助的精华。“不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乍一看或许也难免有疑问:“假如我所带的孩子基础薄弱,可能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他们也无法理解,该怎么办?”我想,弗莱尼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或许是对我们教师自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同一个知识,面对同一个对象,若“深入浅出”学生就可能会理解,倘是“浅入深出”就免不了会产生“学生真笨”的牢骚了。当然,这里还包括前面所说的“取舍”问题,即对于非重点、非必须要学生掌握的,并且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我们是一定要大刀阔斧地去除的。】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拖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的道路谁都懂,但实际上,被“习惯”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并不少见。比如上课一开始,照例是“复习旧知识”或者是“订正作业”,且不说对于那些基础扎实作业少有错误的学生,这一段缺乏吸引力。就是那一部分需要认真对待的学生,也可能由于思维仍停留在课下活动的兴奋中,那种“老生常谈的一套”仍然难以让他们很快进入状态。

对课堂的结尾缺乏推敲的现象更是普遍,常见的有让学生深恶痛绝的“拖堂型”;有草草处理的“虎头蛇尾型”;还有按规矩办事的“小结作业型”。这几种类型的效率一般都不高,特别是第一种如果我们做一下调查,会发现完全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坚决守时,决不拖堂”是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品质。

大家都知道一个条理清晰、布局合理、文字优美的板书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且从视觉上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常发现,一个几科授课教师都讲究板书的班级,学生的作业一定能工整认真。遗憾的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背对着黑板,兴之所至地在黑板上随意“涂抹”的老师仍然局部地存在。更为遗憾的是,当他们看到学生马虎的作业时,可能会批上“马虎”二字,也可能会大发雷霆,将作业本一扯为二,早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使优秀生感到有一定困难”这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它可以激发优秀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后进学生感到在进步”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后进生缺乏的往往不是智力和兴趣,而是信心和恒心。因为智力大多数同学都差不多,有的后进生甚至相当聪明。

兴趣从何而来,兴趣来自信心。试想一个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听得云里雾里,做题处处碰壁的学生,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又怎么可能对课堂有兴趣?再说“恒心”也不完全是天生的,有了成功的体验,必然能带来信心和兴趣,进而能形成持续的追求,这就是习惯、就是恒心。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又怎么能瞻前顾后地面面俱到呢?我曾经的做法是,关注后进生的代表,这些代表选择的标准是:“成绩虽然落后,但内心深处(这里强调“深处”,需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一个桀骜不驯的外表下,就隐藏着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内心;可能一个“破罐子破摔”的行动中,就隐含着“渴求被关注”的欲望。)却渴求上进”。对这些代表的关注,就能够形成对落后群体的引领辐射作用。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选择适当时机的提问、降低难度放缓坡度的讲解、通过激励或提醒让他们开动脑筋跟上节奏等。】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这条经验中包含以下二方面的建议:一是提问的有效性。这一点我在“关于“评课”切入点的几点思考(一)”中有浅析,但弗莱尼更为高明的是:他不仅从教师提问的角度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关注到了作为被提问对象的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的问题抛出不久,一部分基本功扎实或是反应迅速的学生就将手高高地举起,如果教师就在这些学生中提问,长期下去,必将造成“话语权被一部分学生垄断”的局面,并且另一部分学生从思维上还可能养成“惰性”,心想“热闹是他们的,我且做一个旁观者”,长期下去,两极分化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二是课堂的节奏感。这一点我在“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节奏感”和“美感””也谈了一些看法,看来需要补充的是:对于课堂的精华之处,不仅要在时间上有保证,看来在语言的节奏声音的音调上,都有必要“讲究”,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会“铭刻在心”!至于“严肃中有笑声”,有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节自始至终没有笑声,甚至没有会心微笑的课堂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我想,如果从课堂效果看,这句话不无道理。】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这条建议概括起来就是: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其价值和意义毋庸多说,但传统课堂教师的垄断行为惯性巨大;“教师的讲授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方式”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

教学方式

记住率

教师讲授

学生阅读

视听并用

教师演示

学生讨论

学生实践5%10%20%30%50%70%

学生教别人95%

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的比率却差不多与之相反: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

学生阅读

视听并用

教师演示

学生讨论

学生实践采用率95%80%70%65%45%20%

学生教别人5%

这些数据,值得我们深思呀!】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我自己就是坚持写“教学日记”的实践者和受益者,2004年在合肥三十八中的教育教学成果表彰大会上,我被选拔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当看到抱着一大叠笔记本(就是我从2000年开始积累起来的“教学日记”)走上讲台时,同事们很诧异!当听到我从中选读的点滴感悟和收获时,同事们很震惊!

在我走上教育局这个管理岗位时,有人问我是否会坚持写博客,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一定会坚持”。因为我知道:日记是一种将点滴的感悟由点串成线的平台;书写是一种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的方式;坚持是将内心的惰性转化为意志的手段。我喜欢“所有坚持的事情,迟早是一定有收获的”,我还喜欢“成大事者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你能坚持多久”!】

金陵外国语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系列材料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