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想法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想法
1、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是炎黄子孙千年不散的根,是对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
2、《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非常有益的。也许学生不能在小学阶段理解,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3、学生在一二年级正处在记忆快速发展的时期,使学生快速记忆的黄金阶段,增加学生的背诵训练能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相应提升。
4、以古老的文字映衬今日的文化。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以古喻今,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期焕发光彩。
5、我们期待着古老文化所蕴含的文采能给学生多写书卷气。
第二篇:校本课程国学诵读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弟子规》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及早让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接触最有智慧的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今天,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基本理论有以下几条:
(1)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正如古人所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小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如王财贵先生所说,小学生好像是一头有四个胃的牛。如果不让他们好好储存下一些经典,正是饿牛。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就是先让他们“食饱”,而后慢慢“反刍”。朱光潜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记有: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更多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
(3)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简单易行,成效显著
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目标与定位
(一)实施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全体学生和教师理解“诵读经典”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得以“童蒙养正”。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感受先辈们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3、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学生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等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孝仁礼仪等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参照中,使学生在少年时就站在了相对高的道德起点上直面人生。
4、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新途径,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5、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定位
对于经典诵读我们在大力推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一门课程的定位问题,如何使经典诵读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位如下:
1、“有所知”,即属于了解的层面。小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而经典就是我们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典,了解古文化的丰厚博大,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获。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想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教学的效益。
一是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因为,古诗文经典毕竟比较抽象,而且拗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孙海东 副组长:刘君 成员:班主任
(二)参加对象:全校师生
(三)诵读内容: 《三字经》,《弟子规》。
(四)实施措施 A.营造书香氛围
1.利用教室内黑板报,教室走廊墙裙,展示。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2.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或成果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本次活动之中。
3.提倡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书,同写反思,共同成长,为全体学生做乐读、善思、勤写的典范,带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
B.体验“诵读”乐趣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们设想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诵诗会”、及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书画比赛等活动,每班评选“背诗大王”、“背诗能手”,还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与学生共读经典、共同成长”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C.关注“诵读”过程
1.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和助读,感悟诗文的意境,熟读成诵。
2.语文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3.要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诵读形式与时间 1.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
“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3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在强化记忆力训练、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师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午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为了引领学生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们充分利用午间空闲时间,号召学生在教室内静静的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假以时日,阅读一定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3.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号召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随笔、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
除此之外,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阅读经典。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六)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校本课程--《弟子规》课程实施方案
临河区白脑包镇总校
2016年8月
第三篇:《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主讲教师:各年级国学科老师
教学材料:经典《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1、课程内容
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内容安排:
低年段: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中年段:读书贵在实践,习惯重在养成。背诵全文,能说出重要
句子的意思;开始写行善日记,引导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课上把好事记下来讲出来。积累古诗及古诗基本知识的普及。
高年段:在《弟子规》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经典名句拓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积累名句,并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2、活动安排:
①每月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活动,总结讲评。
③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4、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5、组织、场地与规模等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以班为单位由科任老师组织自己班的学生在本班进行学习。
(3)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四、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二)对学生评价:①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②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③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三)对教师的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计划,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每月一赛” 等)有落实,效果好。根据实际情况,记入教师工作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业绩考核。
第四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下
毛山东乡总校
“诵经典,广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种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3、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4、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文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背景:
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许多文化源头著作——如《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等,具有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2、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将滋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三)开发收益展望:
1、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 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正风气,以提民心。
4、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1、开发加强儿童的记忆力,集中注意力。
2、使其行为动作举止优雅,戒骄戒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
观;注意各方面的修养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3、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知识。
4、促进形成对其他各科学科的兴趣,锻炼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1、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诵,自读自解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辞藻美。
2、少责备多鼓励,少灌输多开发,没有必要要求统一的程度和一致的欣赏思维。
3、宁静勿燥,宁简勿烦。以“寓教于乐”、“寄情于乐画”,养成儿童平和安静,喜思乐学的性情。
(二)教学的重点与方法:
1、儿童方面:
不求甚解,但求熟读;多奖励,多鼓励。反复诵读,利用一切集会,路队,早自习等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儿童自然能背诵自如。
2、教师方面:
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
3、家长发面:争取做到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
4、学校方面: 在环境布置,活动展开中,多和经典挂钩,营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学校环境,提高学校品位。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一)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培训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方法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讲座,自修,研讨等形式
(二)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要阐明以下几方面:
1、课程目标:(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通讯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的学校活动要求:
①诵读活动,教师先行。教师古诗文诵读展示以年级组为单位,表现内容、形式都由自己做主,吟诵也好、表演也罢,或者就是古诗文知识竞赛,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
②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黑板报上,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
③学科竞赛,以赛促读。在语文学科竞赛中,以古诗文为内容,开展“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古诗创作”、“诗人的故事演讲”等比赛,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书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陶冶。
④活动展示,检验成效。举办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演、唱、吟、诵、拉歌等形式,来检测诵读效果,激发诵诗热情。
⑤先进评比,保证质量。在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情况下,在各班 评选的“诵读能手”“诵读高手”基础上,每学期进行“古诗文诵读先进班”及“诵读之星”评比活动,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⑥注重研讨,师生献策。为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形式,每学期坚持举行“古诗文教学暨诵读研讨会”,总结提炼经典诗文诵读的方法、有效运行机制等。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2、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
3、是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5、学习的成果
毛山东乡总校 2015年3月
第五篇: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价值浅析
浅谈“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
发布时间:2011-7-16 10:26:40 浏览:1117次
浅谈“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
【论文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古诗文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古诗,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经典古诗文知识广泛、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以及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每天都有颂读古诗文的时间,学校规定每节课开始2分钟专用于诵读古诗文,我们根据本套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学生古诗文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实施古诗文教育过程评定,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汇报活动等实施内容。其中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汇报系列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具体的活动有“我爱古诗文”硬笔书法比赛、古诗文绘画作品比赛、古诗文采蜜集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诵读对抗赛、古诗文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古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精髓,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主题词】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课程评价
一、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古诗文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古诗,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学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古诗诵读》,旨在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经典古诗文知识广泛、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以及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古诗文诵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符合青少年道德情感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言的兴趣,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熟读和背诵也是传统语文教学行之有
效的方法。古诗文诵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古诗文的朗读比赛、歌唱表演、课前朗诵、课外阅读等活动的开展,将极大地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实施目标
1、朗读、背诵中国传统的经典诗文,熟悉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名篇。
2、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3、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4、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内容
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每天都有颂读古诗文的时间,学校规定每节课开始2分钟专用于诵读古诗文,我们根据本套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学生古诗文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实施古诗文教育过程评定,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汇报活动等实施内容。其中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汇报系列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具体的活动有“我爱古诗文”硬笔书法比赛、古诗文绘画作品比赛、古诗文采蜜集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诵读对抗赛、古诗文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古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精髓,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三)、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突出主题性,注重兴趣化。
(2)重视灵活性,力求主体化。
(3)加强针对性,突出个性化。
2、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针对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指导。
(2)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3)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
(4)允许学生在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异。
3、实施建议
(1)、《古诗文诵读》课程要以学生的朗读、背诵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切忌要学生(或老师)讲解古诗古文的意思。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背什么、必须背多少。教师只提供相关的诵读内容和材料,给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在检查诵读情况的时候,要
以表扬、激励为主,切忌批评指责。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比如有的内容适宜接龙诵读,有的内容适宜对读,有的内容适宜表演等。再比如“三八”节前后,可让学生背背歌颂母亲的诗文,夏季到来可安排学生读读夏季的古诗。(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评价设想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视过程。重视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自己来改进学习。
(3)重视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能够进行创新。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古诗学习的态度。
(2)对有关古诗知识的理解。
(3)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3、评价方式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2)教师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五)、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负责本次校本课程的改革实施,由一年级参与课改教师具体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从上至下层层管理,责任到位,分工合作。
2.制定必要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古诗诵读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
3.建立课程档案管理;实施情况评价;优秀学生表彰;作品展示;教师指导经验交流等。
三、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的一般项目:
1、教学材料:古诗文经典诵读
2、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3、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4、开发人:牛晓华
(二)、课程的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1)、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3)、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正风气,以提民心。
(4)、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
(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许多文化源头著作——如《唐诗三百首》等,具有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极富活力,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2)、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将滋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3)、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
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4)、每节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可以培养好学生小干部,让学生自行组织)。(5)、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子曰”、“诗云”朗朗诵读声。
3、课程实施:
(1)、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2)、确定授课时间、地点、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及时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4、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二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三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2)、对学生的评价:
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二是学习的成果
四、实施成果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浓厚,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感情 优秀的经典诗词在学生的心里逐渐扎下了根,背诵经典诗词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篇目,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许多学生翻出了曾经被打入冷宫、尘封已久的有关古典诗词的书籍,主动要求家长购买新书。学生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了,感受着诗的情怀,想象着诗的意境,接受着诗的熏陶,诗句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看到荷花绽放,随口吟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春游途中脱口而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孩子背诵古诗词,读和背都是一种积累。诗词使孩子的语言充满了灵气,作文中古诗词也能信手拈来,恰当的运用,孩子的语言中透露出中国人特有的诗词情怀。
(二)、学生写出了稚嫩的诗作,充溢着美好积极的道德情感 诗词的背诵,熏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尤其是每个班级的佼佼者,背诵古诗词的数量达到
了几百首后,就有了拿笔创作的欲望。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写下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期中考试后,刑梦珂同学写下了《考场》一文:“听得考场沙沙声,各种姿势显其中。手托腮帮心如麻,追悔当初没用功。”在参观了学校组织的交通法规图片展后,学生深有感触,吟有《车祸》一诗:“闻得车祸猛于虎,阴阳相隔一转眼。一停二看三通过,劝君切切记心间。”面对久不见飞雪的冬天,孩子们很遗憾,“白雪不知何处去,梅花依旧笑冬风。”虽然诗作还不是很成熟,却洋溢着孩子们对生活的激情,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孩子直面人生,更多地受到一种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模糊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三)、扎实地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泱泱中华,英才辈出,其中不乏忧国忧民之人,更不乏爱国者的诗篇。在背诵的同时,孩子们开始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盛衰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带给学生心灵的滋养。实验阶段性感言:
当学生与教师、家长同诵一首诗时,当学生学着查找资料,学习古诗文时,我们心潮澎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实验项目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因为我们是在为学生们奠定一生的文化
根基、做人的根基,我们不仅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还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更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底子。
缓慢、蹒跚的脚步中,我们跌跌撞撞,但我们相信努力就会前进。我们将在浩瀚的诗文海洋中破浪前进,和学生共同分享诵读的乐趣!我们要将诗文诵读活动进行到底!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活体验,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获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有益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可是综观各地小学师生古诗词诵读积累的实际现状,却不容乐观:第一,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第二,学生掌握的量远远小于课标的要求,而且绝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诗,词可谓凤毛麟角,古文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掌握的情况也是令人担忧。第三,古诗词的课堂教学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往不以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可以这样说,在古诗词无序、无标的诵读中,学生毫无审美体验可言,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谈“诗”色变,视背诵为畏途,不愿背也背不好。这种结局是令人担忧的,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抓好对经典诗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可以解决学生对古典诗词营养缺乏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畏难情绪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我们的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教学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古诗词教学资源包括适合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材料的物质条件,即:各种社会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开发出优秀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的观念,也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出适合学生并受到他们欢迎的教学资源,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等。
本课题就古诗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两方面进行探究,以古诗词为依托,在教学中精心开发和利用古诗词潜在的学习资源,使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潜在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浓郁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特色。
在研究中探索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模式,为学生积累古诗词寻求好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实现由接受式、被动记忆式学习模式向自主独立创新学习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向开放性、创新性、探索性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
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能够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不要急于求成,要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去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丰富古诗词教学的资源。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古诗词资源网站。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
(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经典诗词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多途径开发教学资源
1、从校内、校外、课堂、网络等各种途径开发古诗词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保障。
2、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
(二)古诗词教学研究课的设计与推广
1、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研究,摸索古诗词课堂教学新模式。
2、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提供在区域内起引领作用的古诗词示范课。
(三)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与使用
1、建设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内容包括:经典古诗词的文字、图片资料收集与整理,音频、视频资料的设计与生产。
2、减低使用难度、加强网站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在教学中试用网站,评估使用效果,征求师生意见,修正缺点和不足。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现开发和利用的最优化
1、开展诵读比赛。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诵读比赛,全校师生参加。
2、开展诗词表演活动。师生对古诗词进行艺术创作。
3、举行古诗词文学创作比赛。如:古诗词改编学生作文比赛、古诗词手抄报比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对学生和教师就“经典诗文”的了解、兴趣、学习方式进行调查,并科学分析和综合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策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学校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和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定期的课题研究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个案研究法。及时发现、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的个案,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研究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提炼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价值的实验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组结合本校的教科研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会,陈述研究的过程,反思研究的得与失,进行经验总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策略如下:
(一)加强督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学校成立专门的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加强督导,科学地规划,认真制定研究方案,明确各成员的研究工作任务。在研究过程中,严格根据课题管理条例的要求操作,不断总结与反思。
(二)目标清晰、过程精细、成果最大
每一阶段的研究目标要清晰,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争取获得最优的成果。
(三)提倡“边学习边研究边推广”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一边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一边利用理论知识指导研究,把研究的阶段成果进行推广论证,从而使成果最优化。
(四)突出引领、培养骨干、全校参与
充分发挥主要成员的引领作用,带动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力争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在全校展开研究活动,获得更多方面的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1、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为了使课题研究有的放矢,我们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为古诗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使教师对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研究方向。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资源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为了顺利开展古诗词教学资源研究,我们为教师购买了大量的诗词鉴赏书籍,倡导教师自学自悟,学以致用,并定期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讨,丰厚底蕴,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为进行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校本教研 专业引路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一起摸索、探究,每位成员都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使我们能与先进的理论接轨;我们多方查阅教学、教改资料,制定调查问卷,进行前测,对师生古诗词教学课程资源现状调查、了解。积极收集关于课题研究的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筹划建立资源网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明细分工 目标明确
立项通知书下达后,全体课题组成员立即进行分工。因课题另外一位负责人武宏均老师不在同一所学校,给研究工作带来不便,特推选田奇影主任担任课题组副组长。课题主持人潘鑫峰校长主持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协调、督促课题研究工作;副组长田奇影主任起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研究目标,并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工作到位,不拖延。聘请王允恒老师负责课题网站建设与维护,钱法利主任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包括定期对调查问卷、实施过程观察、记录等资料进行收集,保证资料充分齐全。其它各老师针对本年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又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二)过程性研究阶段:(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
1、日常研究 有序进行
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门会议,不定期地召开各种研讨会、交流会,以利于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促进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课题组组长潘鑫峰及时检查、督促研究工作;副组长田奇影认真组织和策划研究活动,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学的日常行为,研究工作得以有序进行。课题组成员在各个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开设了一系列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在课上使用各种形式的资源,课题组成员与全体语文教师在一起讨论其中的得失利弊,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效果体现、方式方法进行评议。进行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并撰写成论文,积极向各种刊物投稿,目前有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有的已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2、创新课堂 百花齐放
我们把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作为推进这一课题的一个重要阵地,力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设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于古诗词写作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难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链接相关的学习资源,为学好古诗词做好充分的保障。一般的古诗词课堂,我们从几方面入手开发其学习资源。
1、了解作者生平。
2、了解写作背景及时代背景。
3、诗中关键词。
4、内涵的拓展。
5、方法的总结。鼓励教师有效地开发古诗词中的教学资源,并能合理的利用。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古诗词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品词、入境、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在课题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开发文本之外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有了创新。
3、创设环境 营造氛围
为了使课题研究成为全校性的行为,让诗香飘满校园,走特色兴校之路,每班每学期都制定“经典诵读实验计划”,要求学生“日有所诵”。该活动是学生诵读、记忆、欣赏诗词的主阵地。具体做法是:将每天需背诵掌握的诗词书写在班级黑板左上角,学生每节课前3分钟齐声诵读。课前“古诗热身”如今已成为我校学生自觉的习惯,在琅琅的诵读诗歌声中,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下
一节课的学习。其次,每学期每班出两期关于“古诗词”的黑板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名诗推介,有诗人介绍,有诗坛趣话,有学生稚作,发挥着拓宽知识视野和展示学生才华的双重作用。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古诗词诵读成果,如展出学生古诗词书法作品、古诗词美术作品、学生诗作等等。总之,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古诗词诵读环境。
4、特色活动 精彩纷呈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古诗词教学资源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手抄报比赛等。实现开发和利用的最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日渐深厚。
诵读比赛 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诵读比赛,全校师生参加。诵读内容有四项:一是指定内容背诵;二是接龙赛;三是抢答题;四是自由发挥背诵。学校通过这一活动评出“诗香班级”和“诵读之星”。
诗词表演 诗词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诗配乐表演,由教师选择与诗词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词;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词;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
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词。另一种是诗词剧。有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我校2009年6月举办的经典诗词诵读汇报,博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阜阳市电视台对此也做了报道。
创作比赛 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净化心灵,得到审美的精神愉悦,还能启迪智慧,开启写作之门。在古诗词的浸润下,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作文竞赛,2011年我校举行了“诗改文”作文大赛,学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故事。我们还举办“古诗词手抄报比赛”,并将优秀的作品展出在学校的橱窗上,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课间欣赏,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得到了艺术的陶冶。
5、学科整合,多管齐下
在开发古诗词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注重古诗词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与音乐美术整合 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上,常常会看到学生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深情吟唱;美术课上,孩子们常常以诗为内容,争相描绘诗中的意境。
古诗词与品德教育整合 我们以古诗词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如“诵古诗、学美德”、“古诗伴我行”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古诗词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我们将古诗文活动拓展,开发和利用校外的乡土资源。带领学生走进颍州西湖遗址——生态园,了解家乡的历史,诵读古代名家对家乡的赞誉,经典在家乡文化的浸润中延伸,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6、建设网站完善功能
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详实的古诗词资源,我们建设了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国韵悠悠”网站。网站内容包括:经典古诗词的文字、图片;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社会背景;音乐、动画、佳句鉴赏;教师的教学设计、论文、反思、课件等。网站建设过程中,王允恒老师专门负责维护,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不断充实资料,减低使用难度、加强网站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试用网站,评估使用效果,征求师生意见,修正缺点和不足。逐渐完善网站的功能。
(三)结题阶段(2012年4月—5月)
1、总结成果 撰写结题报告
对前期和中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力求做到研究现象具有普遍性,理论依据具有科学性,实施对策具有可行性。在此期间完成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说课稿、教学论文并在博客上公开。
2、分类整理 完善研究资料
把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分类整理,按照前期准备、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的顺序装入资料盒。把课题研究前期和中期教师撰写的论文装册成集;校本教材修改、整理,印刷成册。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效益
(一)多途径开发和利用了古诗词教学资源
1、开发和利用了校内教学资源
首先,我们对学校环境重新布臵,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橱窗都张贴了经典古诗文,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校园环境布臵一新,花坛里的花儿也用古诗句来介绍,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充分地挖掘教学环境中的资源,让学生在浓郁的古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有效地让校内资源活起来。既能直观地刺激学生视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我们就是利用校内的柳树进行教学,让学生去观察它的树干、枝、叶,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读古诗,就容易理解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时引导孩子们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欣赏柳树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活力。
2、发展和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古诗词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特点,通过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不断研究,我们认为在小学开展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传统的诵读方法,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里的“传统”即是读,也就是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读来替代我们过去教学中的讲,还原古诗词教学的原
生态。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裸读、精读、品读,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充分的理解,这就给我们引导学生升华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总结出“品词、入境、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采用多种方式品读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古诗词情境,增加多种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感悟情感。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古诗词,借助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领悟诗人在诗中所赋予的情感。
3、开发和利用了网络资源
利用电脑网络制作的教学课件以及网络上可利用的古诗词资源,它们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快捷”等特点,它们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也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给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以帮助,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即:文
字、图片资源库)。包括古诗词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教学古诗词的意境图片、教学建议、教学课件、古诗词翻译、教学设计、相关拓展、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以及经典古诗词的配乐朗诵、歌曲、动画、课本剧录像等。
在学习古诗词的课前,老师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查找、搜索有关诗词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记录,在课内交流。上课时,老师也展示自己搜集或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和学生一起挖掘文字以外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4、开发和利用了乡土资源
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
我们的家乡阜阳古称颍州,向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闻名于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也比比皆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颍州西湖。著名诗人苏轼曾写过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的诗句来赞美西湖。然而因种种原因,西湖的风光不再,很多学生对西湖的辉煌根本就不知道。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颍州西湖遗址——生态园。参观了会老堂、六一堂等名人遗迹,了解那些传奇的故事,并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词。经典在家乡文化的浸润中延伸,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在综合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5、编写了校本教材
结合乡土资源的开放和利用,经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我们选编出一本校本教材——诗集《颍州西子古韵》,作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学生在学习校本教材的时候,既了解家乡的历史,又诵读古代名家对家乡的赞誉,古诗词学习活动得到丰富和拓展,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情感。
多途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为古诗词的教学拓宽了空间,开拓了古诗词教学新天地。在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的同时,完成了资源的整合,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最大化。
(二)研究过程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提升
从教学资源这一角度来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单是教学
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一角色的变化,使得“教教材”向“用教材”的新理念落到了实处。教材、教学参考书不再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2、教师开发和利用古诗词教学资源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师有了较为强烈的教学资源开发的意识,并能关注教材以外的古诗文教学资源,取之为教学服务,关注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筛选、甄别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关注了资源的实效性。
3、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了提高
教学中教师关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引起古诗词课堂结构发生变化,资源如何开发,在什么时间进行链接与使用,才能体现资源使用的科学合理,效果最佳,教学结构的优化促进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4、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词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第二、第三届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课堂教学比赛上,我校 田奇影老师和杨楠老师均荣获一等奖。在市、区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校杨楠老师、于小洁老师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田奇影老师先后被评为“阜阳市首届名师”“安徽省特级教师”“颍泉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近二年来,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语文教学论文在《安徽教育科研》《新课程》《名校》《中小学周刊》《阜阳高师学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国家、省、市各级获奖计20余篇。
(三)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
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校风的改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我校经典诵读活动被阜阳市电视台、阜阳市教育电视台进行过专题报道;学生们在古典诗词的浸染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创造力和想像力得到了充分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征文竞赛共有100多人次获奖,参加美术、书法作品竞赛共有60多人次获奖。在颍泉区举行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中,多人次荣获一等奖。
由于以古诗词经典诵读为主体的读书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获得中国教育学会“新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的称号。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如:如何对古诗词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有效的评价,从操作层面上看,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提出具体明确的评价要求,以促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如何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古诗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
我们今后将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古诗词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和提高教师对古诗词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处理、设计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