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16-82710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7 11:24: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做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处在边缘位置,他们学习不主动,成绩落后。细究起来,有两条根本原因:一是这些学生缺少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他们不会学习,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如何寻求一种适用于大班容量情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为此,我校在县城学区中心校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尝试探索双桥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目标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二、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各学科,各年段,基本操作程序分为六步:

1.激趣导学。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重点完成两个任务: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强烈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因此,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改变呆板僵化的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力求简洁高效;二是明确目标,指导自学,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铺垫。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下一步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等,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这样,在课堂伊始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

2.自主探索。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观察学习状态。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巡视中差生。

3.合作交流。这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经。合作交流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给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汇报展示。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展示研究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评价,疑难的地方该讲解的讲解,该总结的总结,该提升的提升。努力做到学生已经学会的老师不再重复,在有价值的问题上多下功夫。

5.拓展训练。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教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6.总结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三、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我校启动的“微笑工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合作的环节,但需要规范,不能走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构:每组6人,前后座(每座3人~课件)为一组,设组长一名。编组时考虑到组员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甚至家庭背景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培训技能。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有些学生则是不敢表达,顾虑自己的发言是不是正确,导致合作中出现只是尖子生一言堂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评价等等。

3.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方向靠拢。要求教师时刻树立效率意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实践、探索、积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第二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用引发出新的开发性、发散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该模式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实现认知与心理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提高认知结构形成的效率,使之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探究教学是以“疑问”为中心,是以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相协调。探究教学模式有如下七部分组成。

(一):寻疑----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通过通读教材,可以初步理解教材内容和思路,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明确教材重难点,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课前预习发现问题,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探索规律,学生以最大的精力和顽强性掌握教材时,其智力受到最强烈的激发。

(二):示疑-----创造情境,揭示问题

在寻疑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来烘托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以问题为诱因造成的问题情境,体现出情境在探究式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以及问题在情境中的地位。

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可以给学生的思维以发散作用,把凌乱的思维归类和条理化,让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这样有益于开展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形成应变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探疑-----深入课堂,抓住问题

探疑是问题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探疑就是由疑难不确定的问题到确定的情境两端之间的全过程,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脉搏,对创设情境中的问题反复持续地探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许多主意合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主意和方法排列出来,从各种解决方法中选优、分析和预测他它的可行性。

探疑可分独探和共探,独探就是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挥才智,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这种知识不可能从教师那里吸收现成的。共探就是学生之间共同探索,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思维策略。有独探到共探,有选择地让他们发表各自尝试的探索程序,促使他们的思维达到应有的深度。

(四):质疑-----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经过寻疑、示疑、探疑阶段,学生在过程中发挥了主动和自我发现的作用,使学生掌握了陈述性知识,进一步产生深层次的疑问。质疑对思维内容具有限定性。学生的每一次质疑本身就有内容的专一性和排他性,随着质疑的变化,质疑内容也发生变化,质疑的质量也相应提高。质疑对思维过程的发展具有定向性或指导性,质疑要不断启发学生提出有明确目的性的问题,要连续不断地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质疑。质疑过程中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探索尝试,用不同方法理解事物,不赞成依赖和顺从,体验自尊和责任感。

(五):点疑-----点拨迷津,启发问题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难以和综合程度给以启发性点拨,使其开窍,引导他们学会思考,使他们从各个角度进一步探索分析,进一步激发他们求异动机。在点疑阶段,教师必须创造一个令人振奋的气氛,以便使学生感到能够自由地作出反应。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可以促进学生同过简约的提炼了认识过程来实现人类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点疑可以使学生找出原因,走出困境。

(六):析疑------解答疑惑,利用问题

在质疑和点疑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析疑来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欲望,发展思维的定向性和指导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不能释疑。析疑不能理解为单纯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和学生一道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各种解决方法中选择最佳途径,并对选择的方法进行周密评判,分析和预测所选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效力,最后把选定的方法精制化。

析疑中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指导应该是最精炼的,析疑过程强调对问题情境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析疑阶段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共同的创造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和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七)留疑-----反思余味,留下问题

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留下寓有启发性和开发性的思考问题,给学生以极大的思考余地和广阔的探索空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个人所长,挖掘潜能,施展本领,展示才华。留疑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课堂吸收率也不同,学生思考的热点各异,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也不同,留疑便给学生各自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

问题探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深入参与,激发灵性。学生参与的探究教学使教学形式、探索内容和方式处于不断变化中。

第三篇: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范文模版]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其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可将这些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个类型:认知加工模式、人格发展模式、社会交往模式、行为控制模式。认知加工模式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建构;人格发展模式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的潜力挖掘和人格全面发展的观念,更着重于教学中的非智力(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交往模式以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调整,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和品格发展;行为控制模式则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的原理,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也有学者根据对知识类型的划分,认为教学模式大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能操作教学模式、情感发展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模式。而“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模式,是1924年语文学家黎锦熙在《新著国文教学法》中首次提出的——三段六步(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呈开放姿态,模式五花八门,诸如发现式、问题式、自学式、领悟式,还有五步读法,三段训练法等等。”(12)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念都有其理论背景或来源,绝不会凭空产生,《中庸》就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名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概括得很简明、精辟,强调了学生个人能动的学习、思考、实践,很有探究式学习的味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暗示、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问题教学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雏形。问题教学法因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于本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苏联和中国,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在30年代遭到尖锐批评而衰弱。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问题教学的合理性„„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趋势,现在在美、法等国探究式教学法都很流行。在我国,80年代叶圣陶先生也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力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探究——发现”是现代多种教学模式的主题。不管是“发现法”、“过程式”、“开放式”、“问题教学法”等虽说角度不一,目标不一,适用范围各异,但都包含“探究”的因素。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体验过程,学生学习由“吸收——储蓄——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发现新问题——再探究”的过程。可见,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探究发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萨奇曼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特征,其主要设计如下: 选择课题。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求答案。向全班解释探究的程序。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写出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直接的答案。当学生感到需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谈。一次只允许一个学生提问,可以持续提问直至满意。

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考查和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某一理论。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查。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某一理论或假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并应用这一理论。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

分析探究过程。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论来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上述步骤对我们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很有启发,参照他们所提出的模式,笔者对此进行适当改进。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去探究,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一般操作程序可分为四大步:激题引趣自学探究——萌发探究意识、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提高探究能力、激励评价引深探究——释放探究潜能。具体实施流程为:提出问题——确立课题——探索研讨——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下面以一篇阅读课文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具体来谈一谈。

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习是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传统教学养成一种 “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现代教学提倡“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对探究的问题来说,学生提出那当然好,而且在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来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的,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办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知识过程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必须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说与我主题无关,我们不讨论。特别要保护好问问题的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有知识价值的、材料丰富的、有多种选择可能和有探究、表现创造机会的学习环境,清除学生的心理重压,让学生心理自由,使学生敢问、乐问、会问。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学生的心理很不安全,不敢举手发言,怕被老师笑或责骂,所以教师师要有民主意识,不要怕被问倒,不要怕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经是笨孩子,更要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敢问是一个起点,凡是学生能自己提问的,决不先问,尽可能得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活动时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乐问。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即课堂的场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会问。教师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这课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古代和现代、国外和国内有关友谊情景的动画小故事,特别是国外的则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例(在展示时强调突出),并出示课题“伟大的友谊”。通过动画小故事让学生知道那是“友谊”。并请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了解的“友谊”,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友谊实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同学身边的一些“友谊”实例。学生处于这样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自然会很快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呢?”这一核心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很多,应因文而异。教学一些知识性课文,可以让学生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教学一些写景的课文可以设计活动,如让学生当解说员,设想一下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一些说理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充当正方、反方辩论员,提出自己的辩题,等等。扣题质疑,自己阅读寻疑等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确立课题 :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探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但每一个探究问题的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到底选择一个怎样的问题作为课题来探究呢?问题要与主题相关,一定要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

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如此功效。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若问题超出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的难度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能会提出:什么是友谊?马克思是谁?恩格斯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友谊,友谊有不伟大的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为什么说是伟大的等等问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集中相关问题,提出于主题相关,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是伟大的。确立课题——小议“伟大的友谊”。学生从书上找到两个重点句体现友谊之伟大。(1)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2)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再要求学生联系身边的“友谊”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伟大,深层次理解“友谊”。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

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

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

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

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

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成果展示 :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探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再次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在《伟大的友谊》中,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如:“生:我们小组从电脑资料库里查到这么一个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编写《神圣家族》一书。恩格斯只写了几页,其余都是马克思写的,但马克思却将恩格斯的名字写在前面。从这儿可以看出马克思无私帮助恩格斯,他们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马克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朋友,不为名利,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生:我们小组10位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几本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在《中外名人故事》一书中有一段描写最能说明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我读给大家听听:马克思答应给《纽约每日论谈》写通讯报道,有一段时间马克思从事革命工作非常繁忙,恩格斯知道后就帮马克思写报道,给报社寄去。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恩格斯帮助马克思,马克思也帮助恩格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友谊真伟大。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刚才有两组同学都说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想补充不同说法,前天,我上网查资料,网上介绍说恩格斯在军事、生物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帮助马克思,他的文章都没有机会发表。他逝世20年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才把他的文章整理发表,我很感动,我觉得他们的感情是最无私的,最崇高的。”

总结评价 :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几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可由老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老师补充。教师评价应有点有面,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毕竟小学生还处于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前沿时期,自学能力、发现能力、探究能力还有待训练提高,所以评价还应注意指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做一些知识补救性的工作。在《伟大的友谊》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成果,表扬了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不仅会广泛收集信息,还会把这些信息归纳、处理为己用,表现非常好。并在一段抒情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一段感人的故事: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投入到编写《资本论》最后两卷工作中,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完善。几次累的病倒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吗?(不是)为谁?(为马克思)对呀!是为了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解放事业!如此艰辛繁重的劳动,是为了别人而做,可恩格斯却说“我很高兴,这时候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多么无私的帮助,多么崇高的感情!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他们的友谊也是伟大的!并留下新问题,我们身边有没有伟大的友谊呢?可以通过父母、亲戚或邻居了解。如果有,请编入你的“信息小报”。教师衷心希望学生们拥有友谊,一份“伟大”的友谊。

课后延伸: 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这步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探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生活的第一乐趣。所以在一篇课文的最后,教师应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解决新问题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仍以人教版语文《伟大的友谊》为例,课后要求学生把在课前,课上掌握到的大量信息归纳,整理,记在信息本上,组织信息本展览。并以“友谊”为主题编写一期“信息小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独立编报,自己写作,自己设计版图,自己抄写,自己担任美工。小报内容可以摘抄有关友谊的格言,有关友谊的小故事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汉南区育才小学

张晓英

一、模式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往往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讲授——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的学生。

三、模式程序及操作程序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发展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引领提升——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1、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确定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部分是传统的理解课文内容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期间注意内容与形式兼顾,不相脱节。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边读边感悟课文内容。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掌握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尤其关注中差生的学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各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明确下一步汇报交流的重点。

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把一般的、浅显的学习内容在组内解决。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当问题无法在组内解决时,在全班讨论交流时提出来。

3、全班交流,引领提升。

在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探究重点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认真倾听,起到学生帮学生的作用。

此过程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在围绕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把所有自学中的问题都展现出来,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或全班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读悟结合,共同品析重点语句,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最后在有感情朗读中升华文章主题。这样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强化语感训练,学会读写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4、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一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能紧扣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练习内容当堂进行检查。因为班级教学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检测内容应有层次性形式要多样,以基础练习为主,注意习题的层次和梯度。题型的设计以句式训练、语段仿写、拓展性阅读等等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等。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变通,学生的探究就能获得成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第五篇: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记录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时间: 2009年11月12日

出席对象: 专兼职教科员、课题组全体人员 执教人:周广雨

主要议题:对郝天宏老师执教的《连加连减》进行研究 记录人:韩静 主要内容记录: 周广雨:

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庄善惠:

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薛令山: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房娉:

韩静: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连加连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师: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些气球,奖给表现最好的小组。特别是上课听得认真,发言积极响亮的同学。这些气球漂亮吗?谁告诉大家有几只?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4、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学习连加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通过学生的感知 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 理解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 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地讲述运算的顺序,二是让学生讨论,说出怎样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地解决了运算顺序问题。

2、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静态”灌输,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新的知识。

集体反思性性评价意见: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梁山县韩垓镇薛垓小学课题组

2009年11月

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