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关注学生的发展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16-83344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1 23:40: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人。边缘人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如果说关注“优等生”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是雪中送炭。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发展?从课程意识来看,围绕学生的发展,意味着:

1、关注每一位学生。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从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对学生热切的情感、对本职的热爱。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和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4、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分数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为代价,而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学生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态度、能力和愿望。否则,学生可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却越来越厌恶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是最可悲的!因此,站在课程的立场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或者学得越多越好。而是,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第二篇: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西泉建福九年制学校“聚焦课堂”工作总结

本学年, 我校围绕“聚焦课堂教学”实施主题, 本着“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原则,聚焦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将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为有效积累工作经验,打造优质均衡的教学课堂,现将这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介绍

立足偏远山区的实际,结合师源生源不稳定的校情,我校先制定方案、转变教师的观念,然后根据校情、学情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经过实践,反复修改,摸索出了“三步曲”的教学模式。随之制定了《西泉建福学校学案教学常规工作考核细则》, 形成了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常规考评细则。重新修订了《西泉建福学校教学常规工作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的总体安排部署下,按照教研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活动。

二、活动过程及成效

1、积淀教师专业背景,让教师走向理性发展

我校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学生为主,自主高效”,为了让这些教学理念深深植根在每位教师心中,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我校有如下举措:

(1)、领导牵头, 更新理念,提升素质

为帮助全体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学校为全体教师订购教育教学报刊杂志、韩立福教授的《有效教学法》等。教师从书刊中吸取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学校组织教师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每学期末开展一次读书交流论坛或读书交流演讲活动。结合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遵循了学校的课堂教学理念,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是学生为主、自主高效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

(2)、“走出去 请进来”,吸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的形式,进行教学研究。市教研室组织的活动尽可能地让相关教师全部参加,走出去参与教学研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请市教研室的部分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并解决教师难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并在“送教下乡,回城跟教”活动中,邀请青年路小学优秀教师到我校指导,并派遣教师到青年路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跟踪学习。每年还参加两次“三晋之春”和“三晋之秋”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让教师们在倾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让课堂更加自主、高效。

(3)、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业务成长,专业提升

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组织全体教师就学校课改方案、学校课改模式、自主学习工程、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进行了专题培训。

(4)、集体备课提升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内化和规范操作课型模式,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

(5)、教研活动保障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教研活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包括课改培训及问题解决,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同课题研讨、质量分析,小课题研究等,具体内容依据教研组长学期教研工作计划确定。同时借助市教育局的各项活动,我校开展了“以研促教、以赛促研”的赛讲活动,通过精心筛选、反复锤炼,我校教师李晓静在参加市局第二届“千人教学大赛”中取得了决赛权。

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或让教师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技巧;或互相切磋教学方法;或互相交流工作中的困惑……教师们坐在一块,畅所欲言,交流中每个教师都会有点滴进步。

2、打造个性高效课堂,让教学走向智慧发展

我校这学期在上一学年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学情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合实践,反复修改、摸索出了三步曲的教学模式。即:设置情境,布置任务→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这三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应用、因材施教,教师可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进行伸缩,可以突出某些环节,也可以打破模式,进行整合,拓展创新,形成我们教师自己的风格。学校依据总模式,建立了各学科、各课型的分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加以实施。

在模式的引领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是第二步曲,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学生为本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为了让课堂真正实现自主高效,这学期我校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赛课活动,所有教师全部参加,一条龙排队,从而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在观课基础上,评课活动则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三步曲”模式,为继续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原则,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强化两个习惯培养,让学生走向自主发展(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有声有色的第二课堂活动搞了第四个年头了,今年初,我校整合各项艺体活动,推出《西泉建福学校校园文化艺术季实施方案》,以“教师成功、学生成功”为总体思路,让全体教师、广大学生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愉悦。各项展示利用升旗活动或六一节或元旦进行专门表彰。每一学期为一季,把有关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礼仪教育等以及有关教师的基本技能活动,全部纳入“校园文化艺术季”。

(2)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按照我校特色建设理念,基本完成学校既定的《养成教育读本》、《表里山河—山西文化》、《诚信赢天下—晋商文化》、《乌金地带—煤炭文化》四册校本课程编写工作,加上我校去年荣获“山西省优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二等奖”的《我从这里来》,我校学校层面校本课程自成体系,能够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形成比较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12月份,我们按照打造“成功课堂”“成功课程”总体思路,组织专人,大力开展学习,经过会诊和反思,重新构建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规划》。站在全新的理念上,力求突破“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瓶颈,全力助推我校课程改革工作。

(3)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自主发展

小课题研究对推动课改向前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结合上一轮小课题研究的经验,这一轮我们采取学校总体规划,教研组为单位,就学科中教师存在的困惑确立主题,进行研究。我校于2013年11月15日申报了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我校研究的子课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研究”,并于12月20日正式挂牌。我校从预习习惯、课堂上自主思考的习惯、自主复习的习惯等方面入手,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于2014年4月25日—28日,我校康昌明校长带领5名“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组教师赴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参加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法开发研究》总课题组举办的“2014全国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论坛暨中小学教师说课比赛”。全国中小学教师齐聚一堂,交流教学思想,共商课改大计,展示真实的自我。在这次论坛中暨说课比赛中,我校张红莲、付涛涛、韩红彦三名教师分别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无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小课题的研究,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学生依据特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4、固化学校管理文化,让学校走向特色发展

为把我校建设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为把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推向深入,根据我校的实际,把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作为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严格要求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且优先考虑评优树先。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做到专款专用。建立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实施评价制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要突出课改工作;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学习小组的评价。要求教师注意积累和保存过程性评价记录和相应材料,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纳入教师考核。每周召开一次课堂教学改革调度分析会,及时通报教师

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的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教师多多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注重反思,不断提升

1、在课堂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制度还不够健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2、有些教师的观念难以及时转变。他们认为不讲(学生能自主掌握的知识)或少讲就不放心,而不能从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备课等方面去思考,穿新鞋,走老路。今后将对这部分教师加强培训、约束,使他们较快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3、课改初期,教师在这种模式中没有做到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实践。

4、学生的整体评价体系不完整,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管理依据不足,要尽快探讨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利于全体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5、有些教师写不好教学反思。教师不能很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不能做到在反思中创新,在研究中成长,在总结中提高。

我校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把握各门学科教材的准确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并关注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打造出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

四、今后工作设想

1、我校将提出“做智慧教师”的要求,计划采取五项举措,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举办教学论坛,形成智慧共识;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开展名师工程,打造专家型教师;开展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舞台,促进教师脱颖而出。

2、我校将提出“建智慧课堂”的要求,在以生为本、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一种亢奋的探究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品尝到课堂生活的愉悦,越来越多地邂逅了没有预约的精彩,越来越多地感受了学生闪烁的灵气与勃发 的生机。

3、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将增加《习惯养成读本》。该读本从生活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层面,分年级进行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推进。

第三篇: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中国的文字是很好的美育素材。中国的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形、表意相结合的文字。象形字、形声字俯拾即是。中国的文字已经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用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成果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通过学习生字,学生也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作,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我能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其次是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次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教学过程中,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各自的内心及精神世界。

二、引导阅读,培养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注重情感、美的体验,促使其表现自我,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怎样培养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

2、注重情感体验。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哪些叙事性作品,我要求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3、突出个性阅读。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1、重应用。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重过程。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3、重体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处处充满美,但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善于发现,去积极感受,去充分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心去发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积极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情感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爱因斯坦语),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美,珍惜爱护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关注学生发展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尤其在新课程中物理教学时更以物理实验作为出发点,作为帮助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桥梁,因而结合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活跃学生创新思维,扎实有效地完成分组实验教学,提高物理实验效率。

【关键词】物理;学生;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尤其是在新课程中物理教学时要以物理实验作为出发点,作为帮助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桥梁。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实验教学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一、调动学生因素,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完成实验教学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运用好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在做实验时善于发现问题,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大胆怀疑。如做电学实验时,串联电路两个灯泡的规格都是“3.8V”但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亮一暗?两灯两端电压是不是相等呢?学生思考讨论,反复实验发现有盏灯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从而解决了问题。我一直要求学生除作完规定的实验外可创造性的玩一玩,如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短路难于理解,通过做实验解决了问题,先把电路串联好,灯正常发光,用导线在一灯的两端一搭,灯不亮了,而另一盏灯更亮,很直观形象,短路的问题也理解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我说电路哪处断开,哪两端电压就接近电源电压,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的,心服口服,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的、适合他们的活动,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实际,机动灵活地进行演示实验

改演示实验为“表演”。演示实验,它是实验教学的一大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中,完成演示活动,但从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认识到,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一点学生的参与,这种演示实验虽然也是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和视觉化,但谈不上什么教学的提高,对农村孩子们来讲,就更不见其效了,所以加强了对演示实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甚至把演示实验改变为“表演”。我们在演示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演示实验中,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老师或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我在讲“导体和绝缘体”课时,设计了一个家庭电路,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就把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松完成了实验内容。

三、结合教学实际,扎实有效地完成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感官和教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事物和现象,在具体的程序上大致是:思考预习――出示目标――掌握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检查仪器――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整理仪器――巩固小结――填写实验报告。这几步程序是学生主体要完成的过程,作为教师给予适当讲解或演示,以及巡回指导,我们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大致也是这样的实验过程,但在具体做法上,结合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有机的结合实验要求,扎实地进行适应我们学生的分组实验。优化组合学生,在分组时,注意到将成绩好的和进步生,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即给学生一片活动、自主的空间,又让他们能有效的完成实验探究。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但在实验中对预测出现的问题,我先不提出,只是让他们动手做,当学生遇到困难求助时,再集中指导。如接导线的方法,有些学生随便把导线往螺母上一拧,经常出现断线,于是就集中解决接线问题,我用农业生产中的拉线说明了把导线拧成一股的道理,又根据他们日常经验,说明顺时针绕线的好处,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接线方法。有时对简单的电路问题,我不指出原因,而是指导学生自查原因,排除故障,尤其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创见及时指定,在一次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有位学生提出只用一块电压表也可以测出电阻,我没直接肯定,而是让他设计这个实验,搞了一次小的操作观摩,结果真的测出了电阻值。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推理方法及动手能力均不相同,这样在实验操作中,我也鼓励各组之间互帮互助,操作准确、又快的学生可以越组帮助其他学生,有时对简单的实验也开展操作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经过种种方法,确实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外对其它实验环节也不能轻视,更应做好,做到实处,以补充和完善实验操作中的不足。

实践证明,搞实验教学,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新方法,不断地思考今天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不断地思考昨天和今天的教学经验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勇于探索实验教学的新出路,才能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以使我们在明天的教学中前进的步伐更轻盈。

第五篇:关注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关注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发展

——《加法结合律》主体性教学案例

主体性教学是研究师生双主互动, 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笔者作为我校“主体性教学对数学能力促进作用”课题实验组一名成员,听了实验教师上《加法结合律》一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有效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把教学片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师:上个月,我校师生给不幸患上白血病符庆芳姐姐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你们看这三个捐款箱钱数:(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捐款箱1:1318元 捐款箱2:1400元 捐款箱3:1600元

师:在这次捐款活动中,我校师生一共捐了多少钱?你们有几种算法?

生1:我先算第一个捐款箱和第二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三个捐款箱的钱数,1318+1400+1600=4318(元)。

生2:我先算第二个捐款箱和第三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一个捐款箱的钱数,1400+1600+1318=4318(元)。

生3:我先把第一个捐款箱同第三个捐款箱的钱数加起来,再同第二个捐款箱的钱数相加,1318+1600+1400=4318(元)。

师:这次活动,共得捐款4318元,这些钱虽然不多,但一定会给符庆芳姐姐治病带来帮助。刚才,你们在计算捐款总数时用了三种方法,但哪一种算法更简便一些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种算法简便。因为1400加上1600正好是整千,再加上1318比较容易算。

师:你们在第一种和第三种算法中,不交换数的位置,又要使算法简便,能做到吗?

全班“哗”一片,立即讨论起来。

生:我们有办法,只要在算式1318+1600+1400中加上小括号就可以了,也就是1318+(1400+1600)。

师:因为先算第一个捐款箱和第二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三个捐款箱的钱数,或者先算第二个捐款箱和第三个捐款箱的总钱数,再加上第一个捐款箱的钱数,两种算法的结果都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1318+1400+1600=1318+(1400+1600)。

师:同学们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生1:和相等。

生2:等号左右两边算式都有三个相同的数相加。

生3: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一个数。

师:你们能举出这样的等式吗?

生1:2+4+6=2+(4+6)

生2:23+45+55=23+(45+55)……

师:这些式子都有相同的运算规律,我们把这些运算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文字表述加法结合律?

众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二、有效师生互动,促进动态生成

师:为了便于我们记住,现在用a、b、c表示三个数,加法结合律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1:(a+b)+c=a+(b+c)。

生2:我有意见,(a+b)+c可以不加括号。咱们以前学过三个数连加,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从左到右,所以,a+b+c和(a+b)+c的运算顺序相同。

这位同学的一席话,引起全班议论起来。

师: 有的同学认为a+b+c加上括号,有的同学认为不要加括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再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进行大讨论,然后汇报。

生1:我们小组认为,等式(a+b)+c=a+(b+c)的右边用上括号,为了美观,所以左边也要用上括号。

生2:我们小组觉得(a+b)+c=a+(b+c)的左边加上括号,运算顺序不变,只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生3:我们觉得课本上表示加法结合律不适当,咱们学习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没有括号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所以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只要写成a+b+c=a+(b+c)就可以了。

师:你们能大胆向书本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有勇气!其他同学认为他们的意见怎么样?

生1:我觉得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生2: 老师,我们觉得三个数相加,谁和谁先相加都可以,也可以这样表示a+b+c=b +(a +c)。

师:这式子里a、b、c的位置已交换,它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1: 加法交换律。

生2:不对,我觉得这里不但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师:对,这式子里除了运用加法结合律外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看来不能叫加法结合律了,就叫加法运算定律吧。怎样用文字表述你们发现的加法运算定律呢? 生1:三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生2:我觉得不止三个数相加,更多的数也可以这样做吧?

师:数学是一门科学,需要大家有严谨的态度,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教师临时补上一道题发展题)9+4+7+6+3+1=?

于是,同学们通过一番想和算,课堂上掀起主动验证的高潮。

师:根据大家的验证,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众生: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把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

师:对,这个加法运算定律,是我们班同学发现的,就叫做四(5)班定律吧。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摆正师生“双主”关系,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

1、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是“指挥”与“服从”关系,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发挥,更谈不上师生互动。本节课,教师尊重、信任、欣赏每一个学生,使课堂充满宽松感和愉悦感。当学生提出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时左边算式不要加括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尊重学生的需求,能弯下腰来,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交流对话,进行平等的心灵勾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丰富的知识和社会见识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作为一个富有个性的精神个体展开在教师面前。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如: “说说你们的看法?”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发展,教师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师生“双主”地位得到了凸显。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情感是师生双主互动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内容按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组织而成,因此,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的重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这节课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大胆处理教材,摒弃传统的“讲例题,套公式”的教学思路,引进本校刚刚举行的献爱心捐款活动,通过“开放的导入”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下空间,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用多种算法计算捐款钱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为师生有效互动提供了“互动性资源”。教师很好地把握这些资源,引出怎样计算才简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还给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算式运算规律,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自主探索的品质。

3、调整教学预设,促使互动生成。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真实有效师生互动,是凸显主体性教学的途径。在主体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新思想、新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预设,顺应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学生提出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时左边的a+b+c不要加括号,这已经超出教学的预设,但教师并不打断学生的问题,而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角色,灵活处理教学意外“事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做课堂的生成资源,及时把课堂资源进行重组,同时教师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学生在“学”的主体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本节课,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学习,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临时补上一道题)9+4+7+6+3+1=?引导学生探索,最后发现了“四(5)班运算定律”。通过有效的师生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促使课堂教学在互动中得到生成,学生在生成中得到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