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读《学记》联想当今语文教育有感(5篇)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16-577816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4 20:14: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学记》联想当今语文教育有感

读《学记》联想当今语文教学有感

当今,全国各地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实验与倡导甚嚣尘上,然在这一切皆以崇洋媚外为荣誉与卖点的社会,假惺惺的生搬硬套国外的方式就成为改革,然其真带来了适合我们的语文教育了吗?笔者在这里切实不敢苟同。笔者也一直苦于探寻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今天在老师的提议下翻阅的中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才毅然发现,其实我国古代圣人早已为我们谱写了关于语文教育的蓝本。

《礼记·学记》作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学名著,其中不乏教学相长、臧息相辅、豫时逊摩、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学原则。虽然这些教学原则在当时是与儒家德教为本的教育思想密切相连的,但是今天结合素质教育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发现新意。

《学记》中说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为: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教育成为我们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头戏,而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不正应如此般与学生交流、沟通,直至引导。我们教师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厌其烦得

找学生谈心、讲道理,事实罗列了很多,学生当面听着,实际效果却甚微。”这就值得我们老师思考,是否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所以这里我读《学记》让我产生的感触是,语文教育改革或许真正应该改的,变的,加强的却是教师本身。

首先咱们从教学方法来说,不管教学方法是好还是不好,最终其都要归于教师的教学,那么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切实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思想纪律、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等,特别是能及时洞察到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变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那么其如何不可以“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着不就是咱们都快神化了的“因材施教”简单了解吗。

其次咱梦再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我们都知道现代的学生的负担很重,所以减负很重要,同样这也是各地改革的重点。然我们的教师真的理解了,掌握了如何给学生减负吗?就是不再布置作业,或者敷衍了事的布置些简单是简单就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对学生的提高也不显著的作业,其实这样反倒是变相的在加深学生的负担。《学记》中这样说道:“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君子对待学习,心里常常思考、受业时要学好正课,连休息、游戏,都要学习。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喜欢朋友,深信所学的道理。所以,其实就如布置作业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超出学生能力以外,不低于学生水平以

下,并且能确实有所提高的课外作业才是我们应该布置的。而这些正是我们教师所应加强的。

综上所述,在读完《学记》之后,我的感想就是,要变革语文教育,就得先变革教师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变革出最成功也最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二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在学校的倡导下,同事的耳濡目染下,终于拿起了《学记》这本小册子,起初读不懂,越读却越有滋味,感悟越深。它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教师的评价为:“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古人姑且如此,我们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更具有新的责任。

一、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标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在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已经开辟了广阔市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已经被激发的今天,学校教师也应结合实际要求,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做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无时无刻应挂在心上,无时无刻应浮现在脑海里的问题,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决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要想使学生多学知识,学好知识,教师本身应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俗话说:“在深的水里才能摸到最好的鱼”。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是培育健康的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教师要敢于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老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教师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师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教师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更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在学校生活和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上。

《学记》它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它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从教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还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三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静静地读过学记之后,里面所描述的学生、老师、学校,瞬间想到正作为学生的我、曾经的老师、学校以及将来要成为老师的另一角度的我。虽不甚解,但心有所悟。现就学生和老师角度淡淡浅薄的感想。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对长久以来的学生角色感触真切,自我检讨四失均占有,有时意识到自己学识浅薄就想一口吃成大胖子贪多,有时常找理由推脱、惰性泛滥,渐渐地学识不涨自然浅薄。一旦养成这样的不良习惯就会形成原地踏步的恶性循环。只有深刻地意识到错误,克制自己才能改掉恶习,正视自己、完善自己。但就发现问题而言,教师闻道在先,且教学经验丰富较学生自己更易发现问题,若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就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时说的主科和副科、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交换大脑的不同学习方式。课余仍要认真地复习课上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增长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课余时把该做的做妥当了,课上就能认真听讲好好学习了。学生自己若能自己安排调节自己的课余时间,就能使学习张弛有度、严肃、活泼而愉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能照本宣科,不能领悟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不能称之为一个好老师。"既了解 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做一个合格教师。对这一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在补习班兼任老师的时候,自己备课时常常以为已经把所有知识点都弄明白了,但是第二天一上讲台,突然下面的学生一个劲的提问才忽然醒悟,发现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太不了解,造成了学生与老师脱节。课后仔细反思才后知后觉备课时不仅是让老师自己明白,同时也要预先想好学生会在哪儿产生困惑,并且事先想好如何解释。当然很多情况也不是难预料到的,这时就考验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应急能力。“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准老师的我们要逐步学习的,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学习。就个人观点,年老的教师学生老师共同进步可能谈的要少,而对于年轻教师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对学生的认识不仅要多从书籍资料中去补充,还要多从实践中去切实体会、理解、相处并磨合,才能达到真正的互相了解。才能达到兵家常说的知己知皮,百战不殆。对现在的我们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应该要多多实践、探索,实践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 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适当引导,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是简单告知答案。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应是对教师职责的写照。作为学生的我也不喜欢仅记忆乏味的答案,更享受探索答案的过程,所以也立志做一个授人以渔的老师。上面所描述的完美的师生关系将成为我一生的追求,不断地指导我的教师之路。

《学记》不愧是中国教育著作的经典,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借鉴。

第四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走上讲坛至今,总有一些问题令我时时困惑: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有时陷入到老师累、学生怨、家长责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的老师怎么了?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昔日大家从容讲学的风范,而是“鞠躬尽瘁,病而后已”?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全体渴求知识的眼神,而多的是疲倦哀怨的目光甚至是抵触对立的情绪?

这一切,在认真阅读《学记》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一切,因何我们至今仍迟迟未能觉悟?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教师,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时间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谈。实在不深,实在不新,只能算作对这精深理论的浅易注脚。

《学记》第10则在谈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引导而不逼迫,这样师生间就会融洽和谐;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不施加压力,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就会用心思考。做到了这三点,就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了。

而对于师生间最终的双向效果,《学记》第14则中也有表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却双倍,并且会把功劳全部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但效果却只有一半,并且还怨恨老师。

反观我们的教学,大多也就呈现为这两种状态,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一部分老师,他们在教学中所做的就是“道”、“强”、“牵”的工作。他们都是旨在教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乐学”。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老师所起到的是引导、激励、启发的作用,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所以,就会达到“和易以思”、就会达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这样,师生之间是融洽和谐的、是民主自由的,学生自然也会“从而庸之”。

而我们一部分老师,所做的就是文中所说的“牵”“抑”“达”的工作。我们以“学生还小”为理由,理所应当地牵着、拖着学生、甚至是代替学生走路;我们以“严师出高徒”为理由,冠冕堂皇地逼着学生学,甚至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抢占学生一切学习时间,还要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我是为了你们好啊”;我们以“学生不会”为理由,简单机械地给他们记答案,只是把自己的东西、甚至只是教参上现成的东西灌给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求知的渴望、没有任何入门的兴趣、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没有任何合适的方法,而只是如机器般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会有一部分学生成为屡屡与师长对抗的问题学生、叛逆学生,也会有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泯灭个性的、只知盲从的人。前者固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在我们当前的集体教育中,这样的学生必定会影响我们的整个教育效果。然而,后者呢?不是更加可悲而可怕吗?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在沉默中泯灭自我的人,他们的一生将会何其悲哀?我们民族的希望又在何方呢?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生能不怨、不怒吗?所以结果自然是“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这怪不得学生,换作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会这样的。

幸而,我们身边还有无数真正的名师;幸而,我们有道尽世间一切真理的先人。只要我们认真去拜读,认真读书,认真读人,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日臻完美的。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第五篇:《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学记》的教学原则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文中每一点都令人深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从教育者角度,我认为应该先把学生看成是“美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雕刻美玉之“师道”。

为什么不用“花不浇,不娇艳”“树不剪,不成材”这样的“比”“兴”呢?我认为花虽然美丽,但容易受到风雨的侵袭,容易凋零,花有四季,温室里长不出栋梁之才。小树虽然茁壮,但容易被砍伐或折断或移植,或容易变成朽木。玉,本身就是宝贝,是稀有的珍品。嘉汇的学生人人是美玉。

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对“玉”如此的情有独钟。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成是“无与伦比”,不仅仅是盛大的开、闭幕式,也不仅仅是金牌与总数的双第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金镶玉”的设计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永远有玉一样的美德。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当看到熟睡的面庞上淡淡的茸毛,听到孩子发出均匀的呼吸,就觉得一个女人不枉做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是母亲的“杰作”。她还说“我们任何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既然是杰作、不可复制的孤本,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那么讲台的神圣,就是掌握这无比的财富、拥有一个个鲜活的无价之宝。为此,我们就多了一份敬畏、尊重、平等、倾听、欣赏、珍惜之心。我由此感悟为师之道需要“五道”:

第一,缘分之道。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就如同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一样。做老师的,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这就是一种缘分。“东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就是有“珍珠”的地方,月格外的明亮;有“玉”的地方太阳明丽,有吉祥的云烟缭绕,如仙境一般,仿佛紫气东来。缘分在仙境,和谐在自然。

第二,品观之道。任何的玉都有瑕疵,没有瑕疵的玉是不存在的。玉经过雕琢,才能变成价值无比的珍宝。“品观”就是细致入微观察玉的质地的柔软、纹理的象形、品质的高低、脉络的蕴涵之后,自然就讲究心态的平衡,刀法的技艺,力量的均匀,方法的取舍。我们必须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学会每时每刻欣赏自己的雕刻细节,用整个人生雕琢属于我们的时光。

第三,“外圆内方”之道。“外圆”就是包容学生的一切,“内方”就是严正和有原则的教育学生。第四,“上善如水”之道。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性格像水那样滋润学生,醉人而不知,教人而不觉,育人而无痕。

第五,淡泊宁静之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怀“淡泊宁静”之心,就会远离物欲横流的诱惑,就会让和学生无数相扶相收的日子,化作茶杯里一片片茶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倾吐出彼此原有的芳香,温润着彼此的心田,老师工作就像一杯茶一样清香而久远。

我认为教学“三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应该涵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一是注重引导,但不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思考;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不要代替学生思考。

最近几年来的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出现了一些优秀传播者的典范。他们以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硬是一人调顺众口,牵着众人眼睛走,成功导演出了一波又一波受众追星捧月的热剧,创造了现代传播史的惊人神话。这其间,刘心武、于丹、易中天、曾士强等,便是杰出的风云代表。为什么就轻而易举的俘获了受众高傲、挑剔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过程中,落实教学“三规”非常到位。

我们的学生就像是一块块带有泥土气息的原始的玉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原始案例;我们的学生就是一本本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老师晓古通今,能把最恰当的事例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天衣无缝,让学生有“天上一日人间十年”的感觉,不再有学习之苦,不再觉背书之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你需要下雨,老天就会给你下雨。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学生不是想教育就可以去教育的,需要选择时机,还需要根据学生个例来等待适合于教育的时机。因为,如果不是适时的及时雨,就会毁坏庄稼,破坏自然,对双方都有害无益。

班级有一个学生,说话不利索,丢三落四的,同学有嫌弃他的意思,不和他一桌,我及时召开了《阳光下的禾苗》主题班会。我说,在小时候,在农村,跟爷爷一起给玉米施肥,地头有一棵矮小较弱的禾苗,爷爷把剩余的肥料全部给了它。我说除掉算了,爷爷说不要看它弱小,一样长出温饱的粮食。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看待“弱小”的同学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认为应该关爱。从此,这位同学也阳光般的生活在教室里。

《学记》中有关“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无效教育,给了我们告诫。那种教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以语文为例,从阅读到作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还有语言,都明显的“程式化”了。阅读模式,作文思路,走常规,走常态,无生动活泼真实语言,无随心随性的深刻思考。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解释“仁”问题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一百多种解释。有时,面对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又感到一种苍白。这是可怕的,如果不早点解决,我们的民族将要付出代价。可喜的是,我们嘉汇教育制定的教育教学“四个基本要求”(《教师备课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班主任工作基本要求》、《学生家庭作业基本要求》)改变着我们教师的理念,关心着我们教师的成长,提升着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老师们都把这些简称为“四十条”的基本要求夹在教案里,以时时的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

读《学记》联想当今语文教育有感(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