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河道垃圾污染问题成因及防治浅见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7-81947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1 17:39: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河道垃圾污染问题成因及防治浅见

河道垃圾污染问题成因及防治浅见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生态环境受到垃圾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威胁,成为影响水生态环境和工程面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靠近城市或村庄的河道、堤防,垃圾带来的威胁更大。在此,笔者就河道垃圾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河道垃圾成因

(一)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占据河道和堤防垃圾的主要成分。因为村庄靠近河道,村民将日常的生活垃圾堆放在河道或堤坡上,诸如塑料袋、旧衣物、蔬菜叶、药渣、破鞋烂袜等随处可见,各种味道组合成的臭气,让人无法忍受。只要下一场雨,这些垃圾就会流入河道,污染水资源。

(二)建筑垃圾。一些村民或靠近河道的单位为了节省开始,直接将破砖烂瓦、渣土等建筑垃圾偷偷倾倒在防洪工程或河道内,不但影响工程面貌和河道行洪,也污染河道。

(三)旅游垃圾。近年来,不少防洪工程成为风景如画的游览区,是人们喜爱的休闲观光场所。但是,人们在河边欣赏、游玩,兴致勃勃的“亲水”时,却不注意环境卫生,随手扔掉的一些塑料瓶、酒瓶、纸巾、方便袋、饭渣等,犹如垃圾“织”成的“地毯”,几乎把工程铺满。

(四)工程垃圾。工程施工时,在河道或堤防上的临时厕所、施工机械产生的油污、施工生活垃圾等,在工程建设中或施工完毕后没有及时进行环保处理,形成污染源。

(五)“风运垃圾”。每当大风刮起时,靠近村庄的堤防或河道就会飞舞着白色塑料袋、纸屑等,这些垃圾是被风力搬运而至,河道、堤防的草坡上、树木上到处是白色的垃圾。

二、防治河道垃圾的途径和办法

防治垃圾要做好预防、清理等文章,实行综合整治,从源头抓起,防止垃圾上堤进河道。

(一)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沿河村民的河流保护意识。预防比清理更重要,环境保护要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进河道问题。宣传教育的方式

不拘一格,只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就行。可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参加宣传保护河流活动;发放宣传卡提醒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组织村民观看水污染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起到警醒的作用;在村民聚集地悬挂保护河流和环境的横幅,督促村民自己保护河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能摒弃乱倒垃圾的陋习,自觉维护河道清洁,为他人也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沿河村庄建立保护河道环境的村民公约。河道管理部门通过和当地政府、沿河村庄开展文明道德建设,建立保护河流环境的村民公约,让村民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不侵占、填堵河道,不向河道内超标排放各类废水和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及时阻止等。通过公约,让广大村民们增强自制能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三)强化属地管理职责,推行网格化管理。沿河乡镇政府要树立“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对辖区内的河道环境更加重视。虽然河道由河道业务管理单位,但是沿河乡(镇)政府也要履行好保护河道环境安全职责。一些堤段垃圾滥倒乱放主要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因此,要建立起由乡(镇)政府、村委会、河道管理部门等协调配合,形成权责统一的管理架构,在沿堤村庄建立固定的垃圾池,配备垃圾桶,使村民的垃圾能有地方倒,同时做好垃圾池的清理工作,防止出现垃圾堆积如山的情况,为村民营造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政府部门和河道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严格监督建筑垃圾堆放河道;农村的建筑垃圾也要运至指定的地方,远离河道。

(四)加强河道巡查,严格执法。河道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做好责任段内河道监管和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案件早发现、早处理。对所辖范围内河道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并对非法向河道倾倒废弃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在防洪工程绿化景区内设立环境保护警示提醒牌,建立流动的垃圾箱,安排管理人员进行卫生的清理工作,并做好游人的环保宣传工作,维护好工程环境。做好春天、冬天等大风、风多季节的堤防或河道巡查,发现堤防树木、堤坡、河道内的白色垃圾等,立即进行清理,防止环境或河道污染,维护工程面貌。

(五)加强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河道工程建设的环境评估,做好工程施工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将工程施工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保障做到“绿色施工”。

(六)建立河道环境“协管机制”。在河道管理部门管理的基础上,在沿堤村聘请“环保协管员”,主要作用是及时宣传,及时监护,及时处理,协同河道管理部门做好河道环境清理和保护工作。

(七)开展“小环保志愿者”活动。在沿河小学中开展“保护河流,保护母亲河,不乱倒垃圾,我在行动”活动,组织志愿者进行堤防卫生环境清理活动,根植孩子们从小爱护河流、爱护环境意识,并通过他们起到宣传延伸和影响作用,带动家长们提高保护河流环境意识.

第二篇:城市河道污染成因分析

城市河道污染成因

(一)直接污染物

1.截污不彻底

截污不彻底是影响城市河道水环境的主要原因。截污纳管工程受到市政设施和地理因素的制约,不能充分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造成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垃圾及初期雨水等各种点源、面源污染源侵入后,破坏了河道系统的平衡性,造成河水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外源污染是导致河道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

再者,目前一些城市截污基本以雨污分流为主,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污染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截污难度也逐步加大,致使城市截污不够完善。这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

同时,部分雨污分流比较完善的地区,部分管材老化、破损、渗漏进一步造成污水外溢,排入河道。此外,目前有些地区的居民阳台落水以及沿街商铺排水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居民生活习惯,阳台落水多为洗涤污水,其中含磷物质,此类污水直接通过雨水管网排入河道内;商铺排水中含有大量油污及含酸、碱废水,通过道路雨水管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

2.垃圾堆放和倾倒

目前,在很多城郊结合部,由于没有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系统,农村地区的大量生活垃圾和部分工业垃圾无序堆放在河边,甚至直接向河中倾倒.一到雨天,垃圾渗滤液或垃圾就直接进入了河道,这些垃圾对河道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

3.农业、畜牧业以及渔业污染 在城市外围地区,农业施肥和农村地区家禽、畜牧业;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各种氮磷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水体富营养化。家禽、畜牧业的排放物无组织现象也比较突出。在一些地区由于渔业的发展,这也严重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渔业对水体的过度开发。

(二)河流自身

1.河网流动性小

河网流动性小,河道水系不贯通,尤其是河床的提高,阻水瓶颈的出现,河道淤积严重,造成水体的自净能力偏弱。

2.内源性污染物的释放

内源性污染物主要是指来自河底淤积的底泥,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在温度升高时,底泥释放大量的氮磷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此外,底泥中的重金属及病原性物质将对河道动植物群落及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破坏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影响其功能,不利于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的发挥。

3.补充水源

由于大部分城市内河水系基本为平原河网水系,流量小,流速慢,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抗污染冲击能力小,水质容易恶化。以前的内河水系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因汇水面积小,且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河道补给不足。

当然,也有些城市保障水循环方面主要依靠引配水工程,而作为引配水水源受到外面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气象因素。它也存在些问题,市区河道配水缺乏持久性、连续性。配水期间河道水位普遍偏低,不少河道水量不足、水流滞缓,有的河道因水源不足面临枯竭。

4.支流河道

支流更易受到污染。支流的整治跟不上。

(三)河道养护缺陷

1.资金问题突出,保障难度大

资金保障是保证河道管理成果的生命线,对于污水和淤泥的清除更是如此。人工费,养护费用。

2.防洪意识与综合规划不足

在城区段的很多河道都是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河堤残缺,导致在靠近城市的河道边缘不同程度出现涝灾,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河道的防洪问题就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城市河道是在农业灌溉供水系统上形成的河道,几乎都存在上游宽、下游窄的畸形现象。加上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综合治理,河道被随意覆盖、行洪断面萎缩,造成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不足,同时,给今后河道的整治增加了难度。

第三篇: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

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

摘要:文章简要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垃圾产生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化、危害严重化和城市垃圾“乡村化”等几个显著特点;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技术手段、法规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深化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执法,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保工程质量,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深化科研与技术开发等,积极应对农村垃圾污染,力保污染治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关键词:农村垃圾;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治理

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愈益成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立体污染和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乃至全社会一致关注的新热点和新焦点。

1现阶段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几个主要特点

1.1垃圾产生排放量惊人,来源渠道多元化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来源渠道日渐广泛和多元,污染愈益加剧。据卫生部新近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0.86kg,全国农村每年仅生活垃圾排放量就已逼近3亿t[1],约为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70%-80%;且城乡生活垃圾产生排放量正分别以8%-10%的速度持续、快速、同步增长。与时同时,随着农村种养业的发展,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骤增,据测算,目前全国农村人粪尿年产生量达2.6亿,t畜禽粪便年排放量约27亿t[2],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7亿,t但因无害化处理率和有效利用率普遍偏低,而成为农村垃圾污染/面源污染/立体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诱因。此外,全国乡镇企业/手工作坊等发展无序,数量庞大,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工艺和技术落后以及环保设施缺位等,其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2以上[2];而近年城市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垃圾的大肆下乡以及随意堆放/填埋/焚烧,更使农村垃圾污染和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1.2垃圾成分复杂化和城市化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工业化元素和城市生活方式对农村、农业、农民影响与渗透的日益加深,也使现代农村垃圾的种类、组成和成分从单一化、简单化正向复杂多样化、城市化方向发展,传统农村垃圾易降解、易分解、易腐烂、易处置、可堆肥等特征正日趋被不可降解/难以分解、有毒有害、不宜堆肥/焚烧、难予处置的现代农村垃圾所替代。从种类看,现代农村垃圾除了传统垃圾所有的菜叶、瓜皮、杂草、作物秸秆、废纸、废旧布料、畜禽粪便等可降解生物类有机物,以及煤渣、瓦片、瓷片等常规、易处置农业生产生活无机废弃物之外,同时还

囊括、涵盖了诸多现代工业化的产物,如废弃塑料(袋、膜、瓶),化学纤维,废旧电池/玻璃/橡胶,医疗废物,农药/兽药/人药包装物,建筑垃圾,废旧金属以及电子垃圾、工业废品等难降解或难处置的固体废弃物。其中有机垃圾约占50%,灰土建筑垃圾占20%,塑料、玻璃、金属及其他占28%[3],仅废弃塑料就占垃圾总量的15%以上,每年遗留农村的塑料废弃物达1000万t左右。从微观成分看,现代农村垃圾含有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气体(苯、二甲苯、甲醛、氨氮、硝酸盐氮、偶氮、SO2、NOX、H2S以及农兽药残留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等)、类金属(砷等)、病源菌乃至一些放射性元素等,种类和成分日趋城镇化和复杂化。

1.3城市垃圾“乡村化”

“大树进城,垃圾下乡”是近年我国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又一独特“景观”和怪象。目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建设速度的加快,环保力度的强化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国城市日渐整洁靓丽,市容市貌大为改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囿于技术、资金、手段、设施、意识等诸多原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仍然徘徊在60%以下,而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率和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则不足20%,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城市垃圾被随意清运转移、倾倒或堆放到农村地区或城郊/城乡接合部,或仅作简单填埋/焚烧处理了事;加之我国现有的主要垃圾处理场所(填埋场、焚烧处理厂等)几乎无一例外的地处乡村远离城区,农村已俨然成为城市的天然垃圾场,进而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和人居环境的直接或间接污染/二次污染。同时,还时常引发农村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群体事件呈上升之势,并进一步恶化政府与民众间的矛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城市垃圾正在被“乡村化”和“非转农”,“城乡垃圾一体化”趋向愈益突显和明朗,归根结底的最大、最直接受害对象和主体依然离不开“三农”。

1.4危害严重化,影响广泛而深远

(1)污染和破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垃圾的泛滥,不仅直接导致江河、沟渠淤塞,道路阻塞,人居环境“脏乱差”,产生严重的视觉污染和物理污染,加剧库塘、湖泊、河流等地表水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而垃圾滤液的渗透则进一步影响地下水质量;同时,以塑料废物、重金属等为主体的固体废弃物不断累积和富集,将严重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对土壤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垃圾自然堆放腐烂或随意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等各类复杂有毒有害或“三致”气体、烟尘,进一步污染大气环境。

(2)影响农村居民身心健康。垃圾的随意露天堆放极易滋生苍蝇、蚊虫和老鼠等,成为诸多疾病的传染源;同时通过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立体交叉污染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对公众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

(3)蚕食吞噬土地。目前,全国农村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侵占和损毁的耕地面积已达13.3万hm2以上,其中仅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就达5万hm2左右;600座城市近郊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达80亿t[4-5],并

呈现出持续快速扩大和增加之趋势。而耕地一旦被垃圾损毁、侵占或污染,则在短期内乃至永久性难以逆转修复和再利用。

(4)影响村容村貌和乡村公共环境卫生。

2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垃圾泛滥成灾,危害严重,影响广泛而深远。但许多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乃至执法人员的环境意识依旧淡薄,对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依然缺乏正确、深刻、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对垃圾污染治理重视不够、力度不足;同时,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法规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现代城乡垃圾的危害更是知之甚少;生活卫生习惯欠佳,随意丢弃或倾倒、堆放垃圾/固体废物的现象较为普遍等。

2.2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保资金政府财政投入的数量已有显著增长,农村环保“零投入”状况亦有所突破和改观。但相对于全国日趋恶化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以及长期过多的历史欠帐,公共财政投入依然捉襟见肘;且投资不公现象依旧明显,大部分资金仍然主要偏向城市,农村地区环保投入的数量和份额仍停留在极低水平,尤其在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投入更少或严重缺位。2008年,中央财政首度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亿元),但不到当年同级财政环保总投入430亿元的1.5%,惠及村镇仅700个左右。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大部分城市垃圾不能真正彻底地无害化处理,或纷纷涌向和“落户”管理薄弱松懈的农村地区;同时,也使全国大部分村镇最基本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环卫配套设施难以建立完善,或十分简陋乃至普遍缺位,更谈不上环卫队伍、体系和制度建设,环保法规政策的宣教、培训与落实。

2.3技术和手段滞后

当前,我国城乡垃圾处理率普遍偏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于60%,农村垃圾总体处理率低于10%,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为49%,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不足40%[6-8];且在处理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单

一、落后、粗放、简单,传统的填埋/堆放和焚烧模式占主导地位,其中填埋/堆放(肥)占90%以上,技术含量极低。同时,在填埋或焚烧处理中,真正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的无害化处理率偏低,真正符合国家标准、设计科学和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处理厂更为稀少。迄今,全国27%垃圾填埋场无任何防渗措施,39%无任何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9];而相对先进的焚烧处理(发电)技术,目前在国内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因投资大、成本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以及大型标准化焚烧炉和配套部件等尚需依赖进口,应用范围有限。尤其在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和高度无害化处理/处置先进技术、方法等方面,则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4二次污染问题严重

如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填埋和焚烧垃圾处理方式,一方面由于技术实施欠规范、垃圾分类度低、设施标准化程度低、管理粗放和不到位,另一方面囿于技术本身的缺陷、不足和落后,而使二次污染问题突现。众多非标准化、欠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处理(场),由于缺乏严格的防渗和封闭覆盖措施或卫生处理,导致大量渗滤液浸入地下水,污染土壤和水环境;大量沼气及各种有毒有害、异味气体挥发影响空气质量。而不科学的焚烧处理,将产生大量二恶英等更为严重的“从地表向空中、有形化无形”的污染转移和二次污染;尤其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为尽快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消除“视觉污染”而纷纷建起简易垃圾焚烧炉(厂),甚至随意露天焚烧垃圾、秸秆等,由此带来的系列二次污染问题极为严重和普遍,不容小觑。

2.5法规欠完善,执法难度大

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总体看普遍表现为原则性过强或大而统、欠具体,且刚性不足弹性有余,较适于城市和工业,难适于农村和农业,尤其针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染和防治,明显缺乏科学、具体、明细的,可操作性强、约束力强的细则或条款;一些部门间的法规或标准协调性差,甚至不相一致,乃至相冲突。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庞大、居住分散,垃圾排放量大、来源渠道广、种类成分复杂等,致使农村垃圾污染具有明显的非点源污染特征;加之农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偏低、综合素质差,执法队伍薄弱等诸多原因,继而导致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执行贯彻难、效果差,垃圾源头治理和收集清运成本高、过程长、难度大。

3群策群力,积极应对农村垃圾污染

3.1强化宣传,深化认识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领导干部亟须转变观念,走出认知误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意见》以及“限塑令”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切实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节和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普遍提高公众、执法人员,尤其是广大乡村干部与农民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自觉规范自身的生产行为、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主动行使监督他人的权利,真正、全面地使“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广泛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根植农村。

3.2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

①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和环境标准体系。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垃圾污染的新特点、新情势和发展动态,适时增补、充实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章节/条文或有关政策,对已经涉及和涵盖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相应部分、内容或条款,也应

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进一步增强各相关法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加强地方性立法,建立乡(村)规民约等,力保农村垃圾污染治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②强化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尤其要尽快改变基层环境执法薄弱,乡镇环保执法机构和人员普遍缺位的现状,着力强化队伍建设和农村环保执法,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相关责任部门/企业/个人,把农村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③建立和完善问责制。

3.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继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并大幅度提高垃圾污染治理在环保和“三农”资金中的投资额度与比例,或设立财政专项,将垃圾污染防治列入各级财政的预算范畴,积极推动“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和“综合治理”等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其次,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等为契机,将垃圾收集箱(桶)、收集池(村内、村外)、中转站、清运设施(垃圾车等)、处理场(厂)、乡村道路、卫生厕所、沼气池等以及农村环卫队伍作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必备硬件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实现村村有较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配套设施设备、专职人员或队伍。第三,建立多元化、社会化投入新机制。广纳社会资金,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投资机制,力保治污资金的足额投放、有效供给。第四,加强各类环保资金优化整合与有效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4严格规范环保设施和工程建设

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环境(工程)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将城乡垃圾填埋场、焚烧处理厂(炉)等相关的环保工程/项目/设施/设备真正全面地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正轨显得尤为重要、必要和迫切,大幅度提高环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彻底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轻、遏制人为所致的二次污染;同时,“亡羊补牢”,努力排除现有垃圾处理场所的安全隐患,严格规范农村污染企业/乡镇企业/手工作坊固体废物的排放与处理,淘汰重污染企业,提高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有效遏制城市垃圾“下乡”和“非转农”的不法不良倾向;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焚烧处理厂等一切已建/在建环保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检查,对“豆腐渣工程”、“问题工程”、“腐败工程”等的相关当事人/责任人/企业/单位进行彻查,追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以正视听。

3.5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制度

(1)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统一发放组合式垃圾分类收集箱(桶),科学、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建立和完善中后端的分类运输、处理设施及清运队伍,提高垃圾精细化、系统化分类水平。

(2)分类处置垃圾。将可降解易腐烂的菜叶瓜皮杂草、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类垃圾作堆肥处理还田或沼气化利用,或发酵制成有机肥料;将不可降解/难以降解/可回收的金属类、废塑料、橡胶、玻璃以

及废纸等可再生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综合循环再利用,真正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目标。

(3)加大对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行业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垃圾回收再生行业历史悠久,但发展速度慢、水平低,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利润率低。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经济杠杆,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扶持和倾斜,法律、行政、经济等多重手段并举,合力推动全国城乡垃圾的科学分类收集和回收,力促这一新兴、绿色、环保的“朝阳产业”在市场机制下尽快发展壮大。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化解垃圾危机问题的最佳策略和根本出路。

3.6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

加大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力度,推进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积极推广垃圾人工初级分类收集/回收基础上,加强机械化系统分类技术研究、创新与推广;强化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有机生物垃圾综合循环利用和生态处理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废弃塑料、农地膜等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和可降解塑料膜的研究与应用;深化垃圾科学、无害化焚烧/填埋/堆肥设施、设备研究与技术创新,及其沼气、渗滤液、灰渣和热能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加速有毒有害特种垃圾(医疗垃圾、重金属、农药包装、电子垃圾等)收集、处置和处理技术研究,以及一切相关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经验,进行不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支撑和动力,构筑起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和各地实际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国特色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新体系,又好又快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农村建构。

参考文献

[1]魏梦佳,郭远明,罗宇凡.农村垃圾问题令人忧[J].半月谈,2009,(1):51-53.[2]蔡安宁,张春梅.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6):53-55.[3]吴晓磊,余晓泓.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4):31-34,44.[4]冯永锋.警惕: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3亿人喝不上干净水[N].中国剪报,2009-06-12(1).[5]徐楠.垃圾围城[N].文摘周报,2009-04-17(16).[6]佚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递增6%-40%未经处理[N].生活文摘报,2009-03-13(3).

第四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防治污染措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防治污染措施

1、防治措施:通过采用粘土夯实基础、膨润土、防渗膜、土工布等多层材料组成的复合防渗,确保渗沥液不能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

2、渗沥液的处理:按原设计为集中回收至渗沥液调节池后进行回喷回灌蒸发模式。

3、在填埋作业中,通过实行垃圾分区分单元压实填埋,日填埋、日覆盖、不裸露的运行管理措施,并且每天进行除臭、灭蝇,遏制臭气和蚊蝇的滋生扩散。

4、在填埋区周围设置防飞网,有效防治飘飞物不向外扩散。

第五篇:河道污染防治针对性整改工作报告

去年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对代表建议中普遍关注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中发现,面临着来自境内、境外的双重污染威胁,形势非常严峻。市人大常委会在调查分析、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为进一步落实治理措施,防止污染反弹,根据主任会议的安排,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调查组对污染防治及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回头看”,听取了市政府工作情况报告,实地察看了有关现场,召开了有关职能部门、镇街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调查发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据《关于污染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对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采取了切实措施,污染防治整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提高群众保护水源地意识问题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镇街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宣传车播放录音、张贴通告、发放倡议书、设立警示牌、宣传牌等形式,对水源地保护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群众保护水源地的意识得以进一步提高。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关于上游跨流域污染问题

针对上游存在跨流域污染的实际,市环保局多次组织人员到市境内的张应镇和铺集镇调查污染源的底子,并派人和以公函的形式多次与市环保局进行交涉、研究对策,市环保局态度积极,及时向当地政府进行了汇报,并以公函形式向我市通报了将要采取的处理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市承诺要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还没有开工,跨流域污染的威胁仍然存在。另外,关于在上游设立监测点问题,市环保局已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但目前尚未落实。

三、关于排污设施的运行管理问题

针对去年汛期多处检查井出现污水漫溢现象,市市政管理局组织人员对有关检查井进行了砌筑维修,对被绿化带覆盖的检查井进行了加高,更换了破损的检查井井盖,对邓家庄泵站南侧检查井进行了修补。但是,因雨污混流导致污水流入和汛期污水超过泵站设计提水能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关于重点污染源和排污企业的关停、搬迁和整改问题

前段时间,市政府组织环保局等部门对沿岸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彻底排查,并绘制了《沿岸污染源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污染源和排污企业采取了关停、搬迁、限期整改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如,对市白杨山冷藏有限公司、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要求其限期搬迁,目前两家企业已经停产。对市大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要求其停止酸洗生产线,并铺设与支管网相通的污水管道,目前该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污水管道也已铺设完毕。对宏泰化纤有限公司,要求其铺设与支管网相通的污水管道,目前该公司排污管道已建好并投入使用。但是,仍有部分污染源未得到彻底治理,如污染严重的市第一种猪场和柏城食品有限公司,按照高政发[2008]57号文件,要求其限期搬迁、转产,但目前仍未得到落实。位于岸边的半岛山庄饭店虽已列入搬迁计划,但目前仍无动作,渗漏问题依然存在。

五、关于排污管网的规划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针对流域治理缺乏完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排水专项规划,配套支管网建设滞后和管网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市市政管理局牵头对柏城镇、朝阳街道的污水收集管网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并制定了初步方案。东岸姚哥庄段,由于其地形西高东低,大部分污水难以汇入河管网进行统一处理,仍沿自然流向排放至墨水河。目前,至邓家庄泵站的污水主管道工程已基本完工。柏城段,规划设计了以晏子路污水主管道为主线、以和三真大道西侧为两翼的区域污水管道建设框架,但该规划中大部分工程仅是处在论证阶段。

调查发现,工业园区内部分管网标高不一致对接错位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柏城工业园区、开发区八里庄工业园区、康成大街南侧以及花园大街南侧的生活及工业污水大部分还是通过五支沟沿秀水河进入,或者渗入地下。由于管网连接不畅,导致邓家庄污水泵站平日基本没有污水可提。

关于沿岸排污管网的建档工作,市市政管理局已绘制了《排污管网布局示意图》,大部分管网的资料基本齐备。但是,对于各镇街建设管网的相关资料,至今没有纳入市政部门统一管理。

河道垃圾污染问题成因及防治浅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