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依托资源、振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4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64亿元,建设一条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余热发电系统、配套建设自备矿山开采工程。
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集散控制,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环保投入达总投资的26%左右,能源消耗指标最先进,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以内的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建设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按照花园式工厂布置,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154万元,税收1605万元。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一、政策优势明显
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四川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川省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资中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资中县委政府、内江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二、市场优势突出
(一)内江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
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202_年,内江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资中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
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202_年,内江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四川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XX年,四川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内江、资中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
(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
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是东方红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第二篇:街道: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XX街道: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XX街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振兴的总体思路是:实施“股改+拆违+引进新业态”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更强,经济薄弱村彻底转变。结合城南新城开发建设,统筹谋划各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村(居)民致富。
一、村居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
街道共有25个村(居)、3个纯城市社区,另外有齐鲁石化2个社区在辖区范围内。25个村居中,有3个村居(西夏、车站、山王)集体收入比较好,年均收入在100万以上。收入来源,西夏主要是齐鲁石化、华能电厂等大企业占地,从用电用水等给予部分政策支持,和租占地费用;车站、山王是两个城中村,主要靠房屋租赁费用。有19个村居集体收入在10万至100万之间,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村居周边工业企业租地费。有1个村居(安乐店)集体收入在10万以下,3万以上,仅为7.82万元,主要来源为承包地租金。另外,有2个村居(陈家、矮槐)在3万以下,收入来源全部是上级补助资金,为经济薄弱村,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合同不规范(期限长、没经民主议事程序)个别人长期占用集体资产等问题、租赁承包费用低等原因,集体资产价值流失
比较严重,集体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
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XX街道自202_年开始,以安里村为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在25个村居全面铺开,截至目前,除车站社区以外,其余24个村居已完成改革工作。共核实村居集体总资产约20.19亿元、集体土地约2471万平方米(折亩数约37065亩),经过身份认定,共确定享受集体经济股份的村居民24141名,经过股权量化,共有约16.37亿元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能够用于经营产生经济收益)被以股份的形式确权到人。已有安里、渠村、杨家、仉行、窝托5个村居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其余村居正在积极办理中。经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解决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村(居)民对集体资产有多少、分别是什么非常清楚,堵住了被侵占、被挪用、流失的漏洞。最主要的一点,提高了集体资产的预期收益。(二)拆违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202_年,我们通过拆违,拆除了75万平,为各村居拆除腾空大量可用建设土地。同时在拆违过程中,一并进行了经济承包合同的理顺,对那些明显不合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和院落收归村集体或重新发包。比如杨家社区,分别对拆违拆出的3个地块规划了农贸市场、邻里中心、沿街商铺等项目,进行对外租赁经营,预计大幅提升集体收入500~600万元。
(三)积极策划新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XX街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成立重点项目办公室,组建村居集体资产运营中心,加强村居集体资产管理,不断协助村居股份合作社规划产业,统筹规划养老产业、现代农业、娱乐中心等建设,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重点推进的村集体项目主要有6个,具体情况如下:一是在渠村违建腾空区,结合生态防护林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城南市民休闲中心,集室内休闲、体育运动等于一身,村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40万元左右。
二是在矮槐村,利用交通优势,规划建设智慧仓储项目,利用拆违治乱腾空的土地约130亩,初步规划建设仓储面积约40000平米,分两期建设,预计投资6000万元,引进社会资本,建成后可疏导齐园农贸市场的副食产品等物资的储存,为齐园农贸市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配套。
同时,矮槐村借助乌河整治的机会,发挥乌河生态资源的优势,远期规划乡村旅游景点。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90万元。
三是对华能XX电厂西侧窝托社区的山体进行复垦利用,与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标准化停车场。
四是以安里村生态园为辐射点,北至南外环、东至淄江路、南至安里生态园南路、西至辛朱路,包括安里、王朱、仉行等村,涵盖森林公园、特色农业、文体特色产业以及蚯蚓养殖等,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服务、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田园综合体。
综合体内建设联动棚,将安里村各户初具规模的葡萄种植引入综合体内,实现村民致富、品种优化、统一管理,绿色生态。待综合体发展成熟后,将范围扩大至王朱村,同时引入渠村煎饼等食品加工业。带动城南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五是在山王社区违建腾空区,规划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项目,预计建设260个车位的智能立体停车场,预计投资900万元。
服务周边餐饮、小区居民停车,极大缓解牛山路及周边小区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投入使用后山王集体收入年增收5万元,20年后固定资产全部移交山王社区。规划建设城市休闲娱乐综合体项目,位于牛山路与山王路交叉口,预计投资202_万元,由股东和集体集资,规划建设特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项目。投入使用后,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
六是在杨家社区拆违腾空区,加快推进农贸市场、邻里中心建设,其中杨家农贸市场项目位于一诺路以西、牛山路以南,占地面积约20亩。
通过股东集资1.5万元/人,共集资1000万元进行开发。现已开工建设,预计7月份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200万元。杨家社区邻里中心项目位于牛山路以北,占地面积约12亩,预计投资1300万元,由集体和股东集资建设,现已开始施工,预计年底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两个项目,集资分红回报率保守估计不低于15%,平均每位股民增收1万元。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是村居可用土地资源较少。
土地是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大多数村居可用建设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二是在建项目的手续问题。
由于XX街道整个辖区位于大武地下水富集区上,必须在保护好水源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方能开展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立项问题较难解决。三是发展思路不明。
部分村居受困各类因素影响,发展思路不明确,没有好的发展项目。四是政策扶持方面。
一方面,上级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流动性资金,靠自身建设集体项目难度较大,需上级出台资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存在政策障碍。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土地利用方面缺乏政策依据和支撑。四、关于加快农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完善组织功能方面。
应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好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运营。在经营模式创新上,借鉴江浙一带“股改+小微产业园“模式等成型经验,利用好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般、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二是工商注册登记方面。
一方面,工商注册程序繁琐,目前,经济股份合作社仍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注册登记,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工商注册登记后税费负担过重。登记注册后,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面临税费的问题。合作社办理工商登记后共需缴纳房产税、租赁营业税、土地使用税、红利税等十余项税费,XX街道目前集体资产20.19亿元,如果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将面临缴纳超过1个亿的税费。另外,村居委会还负担着社区治安、卫生、教育等公共职能,其运转经费仍由合作社列支,应当制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对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用于村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的部分,实行税前列支。
三是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方面。
构建统一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出租和集体资产变卖处置、集体工程项目购建等,提供正规的公共交易平台。四是政策扶持层面。
一方面,加大上级资金扶持力度,对于利用村居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需加快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政策瓶颈问题。第三篇:依托九路寨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进歇马全面发展
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地处湖北省“一江两山”中心位置,在歇马镇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九路寨大峡谷风景区。以创建全省“旅游龙头镇”为目标的歇马镇,如何利用自身特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因对机遇和挑战,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龙头镇”的发展目标,面临的任务更艰巨艰、面对的竞争更激烈。将来歇马的发展,要通过大力创建“九路寨”的旅游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的带动,促进歇马镇集镇规划、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
随着“九路寨”核心景点的逐步开发,以“九路寨大峡谷”为核心的旅游开发可以进一步带动全镇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歇马的全面发展,仅有旅游业一项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十二五”发展期间,作为歇马镇来说,我们应当确定以旅游产业的发展繁荣,带动全镇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争创“全省旅游龙头镇”的发展目标,高点定位,全面发展,以九路寨生态旅游业为主体,新兴工业、现代农业、文化内涵、财经商贸为支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着力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的亮点、文化襄阳笔墨浓重的华章、绿色襄阳可持续发展的样板、产业襄阳提档升级的基地”,把歇马建设成为全市独具魅力、全省独具影响力、全国独具品味的旅游名镇。
一、打响“九路寨”大峡谷的旅游龙头品牌,用高品位的美景和独特的荆楚人文来吸引四方游客,着力搭建襄阳都市“后花园”。
充分发挥歇马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旅游线路。针对“九路寨”品牌,要首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九路寨景区内地形地貌奇特,河、谷、石、林、瀑、洞兼而有之,兼具九寨沟水的灵动与张家界山的雄奇,其景色足可与张家界、九寨沟媲美,是一块极具魅力和品位的旅游宝地。迄今为止在景区内共发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点达100多处,在这些可以列举的景点中,可以吸引游客的亮点就是“九路寨”的原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在全省旅游大环境下的主力牌。
九路寨大峡谷景区以索道运营为主导,集自驾探险游、农家田园游、红色文化游为一体,突出“九路寨峡谷”的原生态旅游品牌,倡导绿色、健康、快乐、和谐的现代旅游理念。在旅游景点与游客的互动中,展现独具歇马地方浓郁风俗的特色。围绕九路寨的历史文化和本土风情开展旅游项目,从多方面展示九路寨的山水、人文之美,让游客得以亲身体验忘情山水的美好与惬意。
除了要依靠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在九路寨核心景区内进行开发外,对周边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同样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永兴洞、望佛山、千家坪万亩云锦牡丹,等等这一系列景点都处在九路寨核心景区周边,通过对这些景点的开发利用,可以打造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环“九路寨”大旅游区,带动更多的村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
二、用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打造“三大品牌”,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着力建设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名镇”。
歇马的历史源远流长,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在歇马均可找到遗留下来的印记,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经在歇马生活、战斗过。这些宝贵的遗产都应当成为歇马文化旅游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和发展起点。打造三大品牌,也就是全力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荆山楚源地文化为支撑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以红色革命遗址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全省荆楚文化旅游板块,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镇。积极并科学的开发保护歇马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旅游竞争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扩大歇马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集镇核心竞争力。建设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的“文化名镇”和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
依托九路寨生态旅游圈的发展,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九路寨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在九路
寨景区发展的基础上,开发以九路寨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建设。二是加大对集镇老街区的保护开发保护。衙门街是独具歇马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要在加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开发。对歇马集镇内的历代会馆、寺庙等历史古迹,整体保护、修复和高品质开发。三是结合历史遗迹,培育和挖掘文化品牌。推进以楚文化为核心的“楚城”建设工程,结合三国关于的历史典故,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旅游节会,进一步推广“九路寨”生态和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歇马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以弘扬革命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调,开发出精品红色旅游品牌。围绕贺龙、吴德峰、黄绍谷等革命历史人物在歇马战斗、生活的历史,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鲜活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小见大,以人说史。
三、围绕九路寨旅游,开发出独具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延长升级旅游产业链,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歇马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着力建成具有歇马地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大镇”。
树立工业兴镇的理念,强化新兴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展示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实力,高起点运作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以九路寨景区旅游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保康鄂西特色农业基地、湖北旅游名镇、华中绿色生态食品集散基地。
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九路寨生态绿色品牌的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在歇马区域内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三集”格局。围绕林特产品为中心,整合资源,形成拳头产品来推向市场。现代农业依靠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依靠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统一品牌和质量,打造具有歇马特色的有机茶、薄壳核桃、食用菌等等一批绿色无公害特色品牌。二是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工程。顺应全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歇马已有的旅游资源,围绕旅游景点,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旅游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现
代物流、金融证券、设计咨询、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四是旅游人才培训工程。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歇马镇境内培育一批旅游综合型人才,提高旅游行业人才质量,适应歇马旅游业远期发展规划。
四、围绕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逐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都市化集镇”,全力打造成为鄂西北区域性中心集镇。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歇马要站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高度,在未来发展的格局中,定位歇马集镇的城市功能。对内实行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品牌共树,生态共保,服务共享,构筑中心集镇、新型社区和农村“三位一体”的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区域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小城镇群,全面提升城市歇马集镇吸纳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保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商务、物流、金融、信息、科教、文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区域性中心,逐步把歇马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用先进的理念并在较高层次上对集镇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大城镇体系。大力拓展集镇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七项重点工程。一是集镇空间规划工程。着眼未来歇马“镇级市”建设的趋势,歇马集镇要按照高标准规模进行规划控制。在“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按照5年内建设集镇基础设施覆盖全镇区域,中心集镇未来承载2-5万人口的阶段性目标。以环形交通为基础,构成镇域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歇马为中心,欧店、百峰为支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白竹小区、欧店社区和百峰社区。二是开展镇域功能分区工程。歇马集镇中心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形态,建设一批集镇高水平服务平台,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全镇经济跨越发展的龙头和引擎;百峰则重点发展以文化生态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欧店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城镇、新农村的靓丽样板。三是集镇基础设施覆盖工程。以多环线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重点
形成以环歇马、百峰、欧店省道为骨架,49个村支线公路连接的大循环交通网络,通过便利的交通,着力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升级改造水利、电力设施,适应全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四是建设展示歇马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推进沮河沿岸各村农家田园风光带建设;建设标志性建筑工程,集镇中心建设群众休闲广场、“关公”形象雕塑等富有歇马文化内涵、符合歇马发展气魄的城镇景观。五是改善群众亲身能够感受到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集镇老街改造、新农村建设、农家田园景观建设,拆围透绿,美化庭院,建设沮河沿岸商业步行街,实施危房改建工程,建设主题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升集镇和各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六是以“都市”化理念推进城镇体系构建工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欧店、百峰建成歇马主集镇的两个副中心,加快推进周边庙坪、河东、三坪等村与集镇一体化发展,形成镇、社区、村三级结合紧密,功能完备的全方位“都市化”城镇体系。
做为歇马镇政府,要依托武汉三特公司建设旅游龙头企业,推广以“九路寨”为旅游核心的旅游支柱产业,更要在发展软硬环境上着力,结合歇马镇的实际情况,作为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系列保障措施,为创建“旅游龙头镇”,实现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
一、扶持政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性资金的投入。镇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本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多渠道、多领域的资金投向旅游业,依托旅游产业带动全镇招商引资热潮。
(二)加大资源保护优化土地山林资源配置。认真做好旅游规划与旅游景点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占地纳入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对以有偿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土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土地,使用出让期限给予最大优惠,期满可申请续期。
(三)落实税费价格优惠政策。投资经营旅游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同价。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财政补贴。
二、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领导环境,全镇统一思想、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和村委会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优化商务发展环境,鼓励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在歇马投资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立和完善激励、引导机制,为旅游产业经营单位和基层企业办实事。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监管环境,建立相关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动执法检查机制,减少对旅游企业的干扰,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优化舆论环境,扩大旅游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整合全镇各地区、各门类的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完善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依法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让旅游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的旅游管理机构和饭店、旅行社、景区的质监、安监机构,健全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公共卫生间的卫生质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四)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旅游业发展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地方、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考评机制,把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全镇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推动镇域旅游经济发展。
第四篇: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为深入了解掌握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_年工作要点,4—5月份,我们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组专门听取了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汇报,组织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座谈,并赴xx、xx、xx等地学习考察了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XX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实施精准扶贫等方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201X年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等管理保障措施,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障。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8.6万亩,把杂、乱、差的田块建设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农田,解决了灌排设施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现代农业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机械化服务打下了基础。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XX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4家。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成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480个骨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全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1项,新品种26个。202_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7%,列XX各县市第一。
(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米、高效蔬菜园艺、生态林果花卉、水产健康养殖、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增至8万多亩;高效蔬菜播种面积达70多万亩;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树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市等称号。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XX第一,通过省级验收。充分放大农地股份合作等试点效应,出台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支持10个村试点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成交易额超1亿元。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试点,出台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严格督查考核,累计土地流转14.8万亩,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26个。
(五)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着力打造2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六大种养园区”,2个休闲农业园区,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乡村产业。充分激发沿海开发重点镇、区镇合一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加快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组织实施了规划完善、产业转型、民生示范、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多项农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市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没有培大扶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我市稻麦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其中稻田综合种养、优质食味稻米面积分别为0.2万亩、8万亩左右,其余均为普通稻麦品种,精力投入大,产量和价格普遍较低。加上近几年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稻麦种养大户种植利润持续下滑。二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爱,产品销往上海、浙江等地一直是供不应求,据了解青毛豆、青蚕豆、青豌豆、青玉米亩均产量分别可达1000斤/亩、1500斤/亩、1200斤/亩、1500斤/亩,平均利润为500元/斤、1000元/斤、1500元/斤、700元/斤,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去皮脱壳等生产技术至今仍不成熟,依然以人工剥壳为主,过大的人工成本成为“四青作物”种植面积无法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地域品牌少。目前我市由政府扶持,正真代表启东特色,拿得出、叫得响的地域化品牌较少,如“吕四海蜇”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因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域商标,营销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四是产业链条较短。如生态林果花卉产业,果树种植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鲜果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五是产业融合度不高。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如水产养殖资源开发不足,生态垂钓、水产休闲餐饮等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产业类型重复不仅会影响项目质量,更会在本区域内形成强大的竞争阻力,分散消费能力,从而降低项目效益。
(二)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政府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很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乡镇一级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非农业专业人员比重大,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致使服务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产业支撑和保护基础比较薄弱。尽管我市“三农”工作资金投入较之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新需求。对农业机械售后维修服务、技术服务等不完善,影响了农机化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我市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
四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全覆盖,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三)农业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支撑相对落后。一方面是人才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农民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极其缺少。由于工作地点偏远,待遇不高,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使得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是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设备科技水平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农机田间操作、维护和管理技术落后等等因素,导致我市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平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资金瓶颈仍是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一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信贷资金供给渠道较为狭窄,银行借贷门槛高、手续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存在惜贷现象,现有的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政策得不到落实,致使经营者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二是政府资金投入绩效不高。近年来,我市农业扶持资金投入一改过去的多部门、分散性惠农补贴方式,而将大部分经费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高标准农田投入使用,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建设规划与实际操作存在误差,水泵设置过少,管道设置过粗,排线过长导致水压不足,稻田灌溉水量达不到要求。有些承包者直接废弃不用,另外进行排设,造成严重资金浪费。三是财政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惠农补贴分配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益农信息社”建设等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进展缓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未按方案实施,少数涉农专项资金、省级“农作物重病虫害监测”专项资金未达到专款专用等。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新型险种探索不够。
保险覆盖范围较窄,部分果树、蔬菜类产品还未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农机设备的险种设置也比较落后,气象指数保险等探索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作用。
(五)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土地分散、碎片化。近年来,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然而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土地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分散性、碎片化耕地仍然占主要部分,很难形成种养大户,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此外,项目农业发展也存在用地瓶颈,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休闲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审批难,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淡水水面资源浪费。我市拥有大小横河泯沟5万多条,是淡水养殖独特的先天优势,随着我市淡水养殖业的兴起,淡水虾、扣蟹等养殖收益逐年提高。然而,由于水质环境条件、偷盗电捕、养殖技术粗放落后等等问题,导致沟河水面利用率较低,群众养殖积极性并不高,丰富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建议意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迎接挑战、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把握乡村产业振兴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充分立足我市实际,尽快编制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规划,重点扶持五大主导产业,明确工作任务,设定完成时限,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到实处。注重品牌带动,扩大启东农产品知名度。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依托启东海产品、四青作物等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户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议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供农作物统一育种出苗;培育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实行农药、肥料等农资配送,并提供统一的收割、收购、烘干、检测、包装等一系列服务。建立农产品集中销售中心,拓展销售渠道;配备专业运输设备,组建高效的现代化运输队伍,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形势、气象、病虫害等信息的发布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通过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嫁接,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实现产品增值。对青蚕豆、青毛豆等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模式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努力提升生产绩效,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是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平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海农业加工贸易公司和在沪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启东籍人士,尤其是盱眙稻虾混养等优秀企业到启东投资,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带回启东。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二是高质量建立现代乡村产业聚集园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一流现代乡村产业园,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参考慈溪大学生农业众创园模式,由政府投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费、小额贷款担保、创业补贴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来启进行农业创业。三是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体系目标,全面深化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发展农合联,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分工协作,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总结推广惠萍镇南清河村的特色产业水产养殖,吕四港镇海渔村的特色产业紫菜加工,南阳镇乐庭村的特色产业蔬菜种植等“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经验,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建设一家网店,引领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
(五)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顺应农村人ロ向城镇集中的趋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一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探索长期流转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二是推广土地入股分红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现有的惠萍镇东兴镇村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鼓励用集体土地、农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三是发挥高标准农田辐射效应。切实落实好高标准农田“谁来种”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申报经营。要将高标准农田作为农村创业的重要载体,形成辐射效应,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途径,吸引农业科技专家、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群体创业兴农。四是大力发展沟河养殖。坚持水利建设、农村水环境整治、沟河养殖利用三位一体有效结合,加强沟河水环境整治,确保水质健康。加大对偷盗电捕行为打击力度,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养殖品种,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行情等指导,提高养殖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沟河高效养殖。
(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
“三农”倾斜。优化政策导向,吸引社会协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设立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面,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设施果蔬、特种水产、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
第五篇: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
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
---蔡店乡刘山村
刘山村地处黄陂区蔡店乡北部山区,是武汉市海拔最高、居住最远的老区行政建制村。全村2个自然湾118户454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6000亩,耕地264亩。202_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村两委会以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及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依托刘家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支柱产业,兴办乡村休闲游,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挖掘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刘家山村银杏树众多,其中百年以上银杏42株,极具经济和观赏价值。为了挖掘资源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该村围绕银杏的种植、销售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发展银杏苗,建设银杏苗基地50亩,年产银杏苗10余万株。二是利用门前屋后,广植银杏,形成湾子林3万株的规模。三是开辟市场,年销售银杏果8000余斤,仅销售一项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多元。
二、新建基地,壮大支柱产业
刘家山村充分发挥集体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茶产业,引进业主,新建林果茶基地202_余亩,新建基地的林地流 转中每年交纳村级管理费1万元。一是在原有村级茶场面积112亩的基础上,新扩建茶园面积500亩,全力打造刘家山云雾青茶知名品牌,目前,茶叶产业年可创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二是在100亩散户种植型油茶的基础上,新建基地1000亩。三是新建板栗基地600亩。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初步形成茶叶、油茶、板栗三大支柱产业。
三、因势利导,大兴乡村休闲游
该村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该村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一是坚持走与清凉寨景区联合开发之路,力推清凉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生态建设同旅游开发同步,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二是借百年古银杏名气,进一步打造银杏山庄。三是走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利用旅游业,大力推销生态有机茶叶、油茶、板栗产品,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积极引导农家乐发展,已发展农家乐25家,带动就业人口100余人,年产值5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