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2010年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7-78433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5 17:33: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0年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

2010年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

作者:汝城统计局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9-8

2010年,汝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产业,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千方百计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外出打工,粮食丰收,牧业增产,农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28元,增长11.9%,比上年增加227元。

(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亮点

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06元,增加85元,增长13.7%。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人均收入68元,比上年增加9元,增长14.8%;在本乡地域务工得到的人均收入252元,比上年增加18元,增长7.7%;外出务工得到的人均收入385元,比上年增加58元,增长17.9%。

从工资性收入内部构成看,农民外出务工得到收入占54.5%,其中在国内省外从业得到收入40.3%;乡村教师、村组干部等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占

9.7%。以上数据表明,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中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最高,所占比重大,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

粮食收入始终是汝城县农民纯收入的重要部分。2010年,汝城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高,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根本保障。

2010年,汝城县粮食产量19.98万吨,增长0.7%,比去年增加0.16万吨。在全年粮食价格一路上扬的作用下,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纯收入为1405元,比去年增加58元,增长4.3%。

(三)惠农政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随着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的相继落实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汝城县累计发放惠农补贴7357万元,其中退耕还林

727万元,种粮直补347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077万元,早中晩稻良种补贴484万元。

二、汝城县农民纯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比较

2010年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28元,增长11.9%;比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少379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5622元,少349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5208元,少3080元。近年来,汝城县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

三、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平稳增长

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2元,增加111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52.7%,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四、2011年农民增收的前景分析

展望2011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外出就业条件、农业比较效益等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支撑程度可能会下降,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有所加大。

(一)从2011年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

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经连续多年增产,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继续靠增产实现增收的难度较大;

二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长,经济效益不如外出务工高,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均为老、弱、病、残人员,农业劳动力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农业用工成本快速增加,依靠廉价劳动投入带动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难度加大;

三是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结构不相称的矛盾加剧,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难度加大。

在当前的农民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合计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2.4%。因此,当前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应当要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着力点。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一是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当前,通胀预期依然强烈,通缩风险交替出现,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难以预料,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增加了变数。

二是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加之汝城县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自然风险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是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生物性能源的发展,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问题愈加关注;随着农产品价格周期缩短,波动频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需求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难以把握,对农民增收形成了新的挑战。

五、对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是城乡居民生存之本,也是农民取得实物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汝城县农民在种植粮食中人均取得的纯收入578元,比上年增加26元,增长4.79%。虽然种粮成本在增加,但各类粮食销售价格也上涨了10-20%不等。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紧要任务。

(二)农民增收需要新突破。针对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汝城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条件。今后农民增收,必须建立在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这是一条保持农民快速增收的可持续途径。因此,今后要在通过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分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专业化。要转变吸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镇,鼓励农民流转耕地和农业生产要素。要培育好农村市场,让一些农民有更加便利的条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者增产增效增收。

(三)积极引导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返乡就业的积极性。要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项目来抓,充分利用外出劳务大军中蕴藏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人际关系等资源,大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在落实返乡创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对有创业愿望的返乡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和指导。引导返乡人员把有限的资金积累尽量用于扩大再生产,积极参与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返乡创业人员成为振兴家乡经济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健全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广泛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

第二篇: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调查分析

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调查分析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6%,增加额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高

省委政研室

2008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状况作为最大的政绩,始终把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核心的任务。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外出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我省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如图1所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

道,农民收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个大台阶(如图2所示);尤其是2006年、2007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阶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情况来分析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在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699.22元,比上年增加300.98元,增长12.5%,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

9.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半壁江山”。其中,来自农林牧渔业的家庭经营纯收入2262.42元,增加254.53元,增长11.3%。来自二、三产业的家庭经营纯收入436.79元,增加46.86元,增长12.0%。二是工资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00.01元,增加232.31元,增速达18.3%,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5%,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转移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为255.02元,比上年增加69.36元,增长37.4%。尤其是农民得到的补贴、救济金等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202.02元,增加69.02元,增长51.9%,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力量。

2008年我省农民纯收入能够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以往连续几年较快增长的高起点上继续保持高增幅,原因有多方面,探寻其“源头活水”,主要有以下几点。

惠农政策是农民增收的动力源。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省财政筹措资金415亿元为群众办十大实事,大部分都投向了农村。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同时完善补贴兑现方式。2008年,各项惠农补贴达到100.5亿元,其中,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77.8亿元,比上年增加38.3亿元,增长97%,亩均补贴达到82元。补贴标准的大幅提高,缓解了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对种粮成本的影响。同时,政府还提高和完善了良种、农机购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性补贴项目。农民不仅从各项政策性补贴中直接得到实惠,农业生产投入能力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

策导向作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

农业丰收是农民增收的支撑源。2008年,我省夏粮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政府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为我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我省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纯收入人均达到1746.51元,较上年增加165.95元,增幅为10.5%。自2007年开始,国家推出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畜牧业生产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从畜牧业生产方面得到的纯收入为455.21元,比上年增长21.8%。同时,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农产品出售收入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6%,其中农业产品价格上涨8.2%,林业产品价格上涨5.4%,牧业产品价格上涨26.5%,渔业产品价格上涨21.1%。2008年农民出售农业产品、牧业产品、林业产品收入人均增长10.5%、21.8%和18.2%。

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增长源。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三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来谋划、来推动,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爱民之举、执政之责、当务之急,下大气力抓紧抓好,始终做到有责、有情、有益、有力。坚

持“省外转移要先行一步,就近就业要多管齐下,自主创业要热情帮助,投身农业要加强引导”的基本思路,着力在“转”和“移”上下功夫,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措施,推动了我省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去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155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611亿元,形成了长垣厨师、林州建筑、遂平家政、唐河保安、鄢陵花工、新县涉外等一大批叫响国内外的品牌。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4%。固始县在外务工人员近50万,年劳动收入超过50亿元。

回乡创业是农民增收的潜力源。广大农民通过外出打工“闯市场、创事业”,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验、技术、资金带回家乡,创办“回归工程”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长垣县大力营造回乡创业环境,各类“回归”企业达920多家,年产值达80多亿元,走出了从“劳务经济”到“回归经济”,再到“特色经济”的跨越之路;孟州市全民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桑坡村130多家皮毛加工厂,年加工羊皮1500多万张,年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虞城县特色创业激发一地活力,以南庄村为核心的钢卷尺生产企业已达238家,年产各种卷尺2.6亿只,占据全国钢卷尺市场份额的85%。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内生源。我省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联结模式,大胆创新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农户的利益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推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变农民为会员、变农民为股民,实现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淇县、潢川等地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30%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漯河市已有7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户均增收3900元。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中央和省里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扎实推进,我省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将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有望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腰包会越来越鼓,日子会越过越好。

第三篇: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滑。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

4.6%,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3%;1999年,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只增长了1.8%。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明显抑制了农村消费增长,近几年,“三农”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总以“一号文件”形式,制订各种措施,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才使农民问题有了较大的改观。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多高于国际市场,要靠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显然已不可能。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应从以下多个方面考虑:

一、扩大劳务输出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较多,但目前比较有效、比较有潜力的途径是提高农民劳务收入。一是多年的农民外出务工实践证明;二是劳务需求仍有市场;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从有关资料也可看出,前几年农民收入新增部分中劳务收入呈上升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近些年来,在中西部的农村,从实际的农村现状看,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盖房规格较高的农户,大多是有1—2个家庭成员在外务工,其劳务收入较为可观。从国家的发展看,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空间仍然很大,如农田基本建设、大型水利建设仍然不足,交通条

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市场较好等,这就必然导致将有一大批社会公共工程陆续投建,劳工需求量也将因之扩大。因此,我们政府特别是县(区)、镇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应抓住机遇,积极做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扩大活劳动投入,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教育为基础

人口素质是就业的基本要素,而素质是靠教育提高的,教育能扩大劳动者的视野,扩展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并适应现代化的用工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相对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内在的根源。加入WTO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只有通过实施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促使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扩展农民的就业门路,才能完成农村剩余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减少农业人口,从根本上促使农民增收。在实施农村教育时,一是应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农业应用技术教育,办好职业技术院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应加强对务工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增大在城镇的就业率。三是应解决农民接受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费用问题。

三、以科技为先导

科学就是生产力,这是实践已证明了的真理。搞好“三农”工作,必须要有科技的投入。21世纪,世界农业将向基因农业、精密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工厂化农业、生态农业、太空农业和超级农业方向发展,因而,我国农业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①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投入目标定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农业发展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增加农产品产量,以此缓解供求矛盾,对农业科研的目标,长期定位在提高产量上。现而今,这种数量型、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模式已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改变着眼点,把科研的方向转到“高产、优质、高效”上来是农业的当务之急。②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工艺及农业机械等,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通过政策宣传,激励有关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生产经营领域,领办经营实体,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生产、经营的联合。

四、以市场为枢纽

要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商品生产的规模较小、农产品交易方式简单而原始、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利益流失、农民创收的主渠道堵塞等状况,只有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才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疏通农民增收的渠道,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就是很好的先例,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农产品结构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求政府

想方设法促使产地销售市场的形成,并使其成为集散面广、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市场。同时,应依法加强市场管理,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无阻,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经营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参与流通、创办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和销售队伍,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农业产业化为组织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经济管理组织形式,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多数地区的多数农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我们在市级以一表一副为主的种植模式。因此,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或产权关系,结成同风险、同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工协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像仰化镇润隆集团那样,利用集约经营,搞好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股份合作制、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市场+公司+农户、农民协会+农户等,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要选择优秀的项目、龙头企业和强有力的领导群体,三者缺一不可。

六、重视研究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

首先,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村各项改革的力度;推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合理调整布局,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待遇;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权、事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搞好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改善对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服务;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次,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使其成为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第三,除了继续在宏观政策方面探索新的增收“动力源”外,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不可忽视,应抓住实际工作中农民增收的许多亮点,加大力度、推而广之,利用优势、乘势而上,挖掘增收潜力、构筑强大动力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还有许多,但关键是要靠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用好的先例来引导,要让好的做法让群众具实效。

第四篇:“农民人均纯收入”解析

“农民人均纯收入”解析

眼下,很多人对统计部门每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出质疑,特别是不少农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根本没有那么多,片面地认为统计数字高于实际。其实,这是由于统计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定义与大家理解的不一致,计算方法与直观感觉的不一样造成的。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指标,以下结合瓮安县的实际,对它的专业定义、构成、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作一解释和说明。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义、构成、计算公式

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主要由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农民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费税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

二、瓮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源

目前,瓮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采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法获得的。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按照多变量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设计技术,在全县共抽选10个行政村100个农户作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被抽中的调查户,建立现金收支登记账和实物收支登记账,由调查户将每天发生的各项收支情况,按时间顺序逐项登记在账册上,由辅助调查员定期上门检查记账质量。每月定期收账后,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农村住户账页记录编码”对农户每一笔收支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分户汇总整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千差万别,为反映贫困乡镇的发展情况,2010年12月份开始,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在全县贫困乡镇进行住户调查,瓮安县目前23个乡镇中共有10个贫困乡镇,每个乡镇抽3个组计30个农户组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这10个贫困乡镇共抽300户进行住户资料调查。

三、科学看待人均纯收入

1、“农民” 是指农村居民,不仅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户,还包括农村经营非农业的常住人口,经济生活与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干部、职工等也在范围之内。

2、纯收入包括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含农村外部亲友赠送)和财产性收入四大部分的现金收入外还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作价收入,如粮食、蔬菜等。

3、“人均”不一定能反映农村中大多数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眼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一部分高收入农户片面拉大了平均指标,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不能反映大多数农户收入水平。

4、不能用想当然的非专业的“统计口径”简单估算。例如,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应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全部收入总和,包括本人的一切开销。还有计算种植业、畜牧业收入时不能忽略了副产品和自食自用部分等。

第五篇:阎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的经验和做法

阎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的经验和做法

阎良区农林局

2006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251元,较上年增加了445元,同比增长11.7%;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28元,较上年增加677元,同比增长15.9%;2008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18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252元,增长31.9%。由此可以看出,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2%左右。

我区着重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农产品销售、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等方面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总结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来,我们阎良区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5.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万余亩。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改良了土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新增各类农机具8000余台,机耕面积23万亩。发展日光温室、拱棚等设施12万亩,全区设施栽培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早春瓜菜设施栽培覆盖率更是达到了95%以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增加农业作务效益

科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区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不断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西农大、杨凌职院、省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地,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大讲堂”、选送土专家和种植能手到西农大学习深造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科技作务水平。二是建立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完善农业信息网、农信100、电子农务等已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新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58个,及时为农民群众提供产、供、销信息服务。制定并推广了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依托科技示范园、示范村,引进试验新品种100余个,推广30余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0多项,使良种良法普及率达到90%以上,有效推进了全区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阎良相枣”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区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4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甜瓜、芹菜等农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科技在我区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迅速提升,由2003年前的30%提升到现在的50%以上。

三、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业经营效益

一是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经销大户和经纪人600余人。通过合作社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帮助农民化解了市场风险,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区每年85%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售出去。二是聘请杨凌专家合理分析市场前景,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瓜菜果畜产品,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确保农产品销售顺畅。三是每年早春瓜菜上市前夕,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外出宣传推介,使阎良优质无公害早春瓜菜享誉全国,走遍神州大地,不仅使瓜菜不愁销,而且卖了好价钱。四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的作用,帮助农民通过互联网联系客商,销售瓜菜,实现了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卖瓜菜。

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收入

近年来,我区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围绕主要农业生产开展的农资经营、农产品销售、餐饮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农村商贸业和服务业发展活跃,有效的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一是扶持壮大了亚宏面粉、秦龙食品、佰跃乳业、百通蜂蜜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通过“企业+农户”形式,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1.6万余户实现增收。二是围绕瓜菜果产业发展起来的种子、化肥、地膜、竹竿等农资经营户明显增多,既方便了群众使用农资,又搞活了农村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三是每年早春瓜菜上市期间,以餐饮、住宿、短期劳动用工等为主的服务业十分兴旺火爆,给群众带来了新的增收领域。四是以北塬农家乐、鲜食瓜果采摘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五是加大劳务输出促增收。近年来,我区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了各项劳务输出。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民工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工资待遇有了保障和提高,促使了我区农村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2007年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22.97%、23.6%。

2010年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