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精选)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二班
姓名:郭佼佼
学号:080601020
22010年8月18日
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
【摘要】做好农村文化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工作,以新颖、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使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相协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乡镇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文化建设特色 宝贵经验 肩负重任
202_年7月11日早上七点,虽然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大雨不止,但我们实践团赴安陆实践的饱满热情丝毫不减。在我们校团委张永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武汉工程大学赴安陆的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张开了。王义贞镇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步子大,早规划,重开发,如今集镇周围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使这个小山镇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我深受震撼,受益匪浅!
王义贞镇位于安陆西部,处于荆门、孝感、随州三市相交,有“中华银杏第一镇”的美誉。全镇总面积134.3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582人,耕地面积29827亩,山场面积16万亩。辖1个街道居委会和22个村委会。该镇有大量古银杏。古银杏森林公园占地3500公顷,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银杏48株,五百年以上的古银杏1036株,百年以年的4370株。
(一)安陆市王义贞镇文化站的建设特色
近年,安陆市王义贞镇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部门帮扶,大力实施公路建设工程、“消危”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扶贫开发工程、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等社会发展项目,总投资达900万元,其中镇配套资金210万元,全镇硬件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全镇公路黑色化总长度达到98公里,在安陆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1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新建的集镇自来水厂解决了7000人的安全饮水,投资近90万元建成的文化广场,设有健身区、运动区、演艺区、宣教展览区。无论从建设的规模,还是软硬件配套设施,在孝感乡镇文化站中都首屈一指。同时,该镇积极争取政策和上级领导支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项目资金60余万元,完成了四所小学的教学楼和食堂改造扩建工程。并建立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特困户实施大病医疗救助,采取国家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干部集资结对帮扶等办法,筹集资金46000元,结对帮扶86户,今年全镇消灭土坯房472户。在以创建先进的精神文化为目标的前提下,首先为老百姓提
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王义贞镇综合文化站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打造“送、种、净、补”四字文化工作思路,突出了实践特色。主要通过推出“四字方略”精铸文化大餐来引导人们追求高雅的生活。
一是探索机制“送”文化。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薄弱,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6月份,成功承办了孝感市委宣传部、孝感市供电公司赴王义贞镇“文化三下乡”活动,10月份,“四五普法”文艺演出、11月份新农村文艺演出等活动为王义贞镇人民送来了精美的文艺大餐,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民间艺人开展皮影宣传活动,活跃了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坚持每周一、三、五放电影、小品、实用科技,坚持每天晚上开展打腰鼓、跳健身舞等文体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
二是培育土壤“种”文化。针对以往送文化下乡,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确立了“种文化”的全新理念。在向农村送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种文化”,也就是说在农村不单是去演几台节目,放几场电影等,而是着力辅导、培养农村的文化工作骨干,留下一些可以“造血”的细胞和种子,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小痴迷于古典文化的吉庙村一组农民吉德民,呕心沥血八载,完成了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手抄工作,《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先后介绍了他的传奇故事。街道居民陈依孔多年来潜心研究根雕艺术,并亲手创造作品100多件,颇具观赏价值。铜门村文化中心户陈道宽同志看了双孢菇种植技术光碟后,种植双孢菇5亩,年纯利1万余元。同时他还积极指导其它种植户,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种植户发展到10余家,全村获纯利10万元,户平增收800元。
三是创新举措“净”文化。加强对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的管理,对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现有设备实行专室收藏,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电子阅览室、图书室阅读规则,管理人员职责、读者须知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与市局文化稽查大队联系,对王义贞镇中小学边的黑吧进行整治,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同时,对到本镇演出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青少年免受精神垃圾的危害。四是自主经营“补”文化。文化事业要发展,必须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等、靠、要”的旧体制环境中大胆走出来,挖掘市场潜力,拓展文化产业,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做大做强,形成滚动发展态势。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目前,用户达到2500户左右,创收达14.5万元左右,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成功推出了自办节目,镇电视台在自办节目中及时开辟了政策宣传、歌曲、电视剧点播栏目,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其文化品位,净化了农村空气。如今,王义贞镇自办节目成为许多群众每晚必看的内容,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自办节目每年可实现经营收入3万元。
(二)安陆市王义贞镇文化站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是文化站的建设离不开孝感市党委、安陆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文化局工作。并且在安陆市王义贞镇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里补助资金尚未下达前自行筹资70万元按要求建好了文化站。
二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将工作落到了实处。县市对于项目的建设都作了统一规划和管理,包括图纸设计、经费开支和相关手续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并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对文化站的外型和内部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控制预算。在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有些县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责任人兢兢业业,从规划设计到购买建筑材料甚至到建筑施工都亲历亲为、精心谋划,真正做到了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每一分钱。县文化局、财政局还针对文化站建设专门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从规划选址到图纸设计,从购买材料到建筑施工,从用款预算到资金拨付基本上实行全程监管。
(三)在王义贞镇文化站实践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将我们家乡的文化站—黄冈市浠水县蔡河镇文化站和先进文化建设示范点的王义贞镇文化站进行对比,我问自己,为什么王义贞镇文化站能够建设的如此好?有哪些可以吸取的宝贵经验?我们家乡的文化站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亟待改善的地方?我觉得家乡小镇的文化站做的还很不足。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
二是文化设施缺失和文化活动减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文化中心从数量上看不小,但由于近年来县乡(镇)财力困难,全市乡村影剧院中有很多个或破旧不堪无力维修而闲置,或挪作他用,村文化室和图书室也已基本消失,所剩无几。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乡村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原来已有的农村电影放映队,现在大都销声匿迹,许多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场电影。
三是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从调查情况看,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明显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现象。
四是组织管理存在先天不足。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发现存在重一次性投入轻后期管理”的现象。虽然政府能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文化设施有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有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
等指标,导致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无法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四)我认为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为了我家乡的文化站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能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整个农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觉得文化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提高认识,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广大农民的客观要求,在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近几年来,虽然政府从县到乡到村,在目标管理中都增加了“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标和措施,但是分量不足,位置不高。所以,在今后每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管理中,必须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坚持以县政府为主导,以乡政府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解放思想,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要改变乡镇对文化专干的使用管理办法。文化专干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带头人,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所以要逐步实现各乡镇的文化专干收归县管,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工资和额定的奖金福利。二是要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的指导和管理。这批人分散在农村各地,或自娱自乐,或巡回演出,深受农民群众喜爱。文化主管部门要配合乡镇加强管理,不定期地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三是要进一步壮大农村文化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文化艺术积极分子队伍,使他们成为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骨干。要逐步建立农村文化经纪人制度,发展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然后,大胆创新,搞活农村文化服务方式。一是要加强阵地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即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二是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相结合。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三是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运用市场的手段,采取法律、财政、税收等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培养一批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的文化企业,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
最后,广开门路,拓宽文化经费的筹集渠道。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的乡镇采取“县政府拨付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群众自愿交纳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捐赠
一点”的“五点”筹资办法,解决农村文化活动中的经费难题,值得各地推广借鉴。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明确的一是政府是投资主体。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逐步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三是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在这次活动中,我想起了我们思修课上老师给我们讲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对我国的现实农村文化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未来文化工作者的社会重任。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一次历练的机会,给了我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的经历
我庆幸自己加入了武汉工程大学院赴安陆实践的这个团队,几天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是我却收获很多。这些日子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好好珍藏。
【参考资料】中共王义贞镇文化站办公室文件;
浠水县蔡河镇文化站办公室文件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报告
—基于典型示范村西双塘村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 要202_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一、实践活动的情况简介
(一)实践内容的选题背景
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传播先进理念,形成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农村存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西双塘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西双塘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活动的思路基础
本课题村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西双塘村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西双塘的发展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本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有文化广场和丰富的文艺组织。该村还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先后开发出便于游客自己种植、自己采摘、自己养殖的都市生态园、酒保植物园、林果采摘园、林荫活动园和渔业养殖园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休闲观光住宿场所。抓住本村文化发展的模式,我们展开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的考察。
(三)实践活动目标
为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且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研究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巨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实地走访新农村,以了解其文化建设情况,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向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在关于农村工作的许多决定中做出了明确部署,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明确将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了专门论述。202_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并高度评价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我们党之所以把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是因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讲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20字总要求”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文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文化建设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灌输和加强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切实将“科教兴国战略”的战略举措落实于农村。惟有如此,才能转变农民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打破传统的农村经营格局。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稳定农村的经济政治秩序。
(三)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理念,形成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因为文化是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③所以,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社会风尚。
(四)文化建设是解决当前农村存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有些地方仍存在封建落后思想,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群众文化生活枯燥;相当一部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缺医少药,农民就医看病难的状况仍然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要解决农村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外,必须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增加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信仰、道德、法律、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三、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
1、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本村现有330户,村民1121人,其中党员110人,村民代表25人,全村有耕地46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贯穿其中。本村主要产业为工业企业、观光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等。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天津市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20项荣誉称号。
2、发展情况:(1)“兴工致富”发展乡镇企业。在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新的领导下,积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1995年本村建成企业17个,总资产多达30个亿,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发展至今,西双塘村赢得了“全国最佳乡镇企业”荣誉称号。(2)“发展农业”近年来,西双塘村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开展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投资1.8亿元,开发项目7个,吸引17个国家的5万多名游客来这里观光。202_年,全村固定资产达3.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3.2万元。该村“生态农业”具体划分为八个区域,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3)“发展第三产业”本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村还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先后开发出便于游客自己种植、自己采摘、自己养殖的都市生态园、酒保植物园、林果采摘园、林荫活动园和渔业养殖园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休闲观光住宿场所
3、村民生活情况:本村实行集体经营、全面发展、共同富裕。1992年该村实行土地流转,集体经营,管理集体化,经营市场化,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居住环境相当优越,堪称共产主义的雏形。该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有文化广场和丰富的文艺组织。
4、领导班子建设:陈立新自1990年起担任西双塘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坚持打造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建立好机制、创造好业绩、赢得好反响,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重活,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
5、发展前景:《西双塘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勾勒出未来20年西双塘发展的美好蓝图。陈立新正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带领西双塘村干部群众向着“天津生态民俗旅游第一村”、“现代循环农业示范村”和“中国北方新农村社区建设先导村”迈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农民的传统观念逐步更新;在农村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日益增强;农村文化载体明显增多;农业科技逐步普及;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等等。总的来讲,现阶段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取得许多喜人成绩的基础上,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他们的文化素质也正在提高,为促进和谐农村的形成,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与挑战。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村的文化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总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影响扩大;(2)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观念淡薄;(3)农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4)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文化设施落后。
四、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参观西双塘
11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技哲学与办公室联合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全院的研究生来到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进行参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孙利老师、退休支部书记宗文举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西双塘村特聘主管宣传工作的原静海县宣传部刘部长和村支委冯主任盛情接待了我们,在本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冯主任对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为我们进行了介绍。
(二)交流心得体会
12月7日我院全体同学在25教学楼907举行了参观西双塘系列活动二----交流心得体会。同学们就西双塘的具体情况各自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就西双塘发展模式取得共识,一致认为西双塘村的领导班子建设是西双塘建设的有力保障,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新同志在西双塘村的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陈立新的事迹使我们感觉到楷模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同时,同学们一致认为,文化建设与发展在西双塘村的建设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交流完后全班同学表示以西双塘为鉴,我们要齐心协力,为班集体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果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成果
1、认识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充分认识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巨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实践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感受到党中央的“三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新时期农民的创新思维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号召同学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对策
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联系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切实夯实农村教育建设工程和道德建设工程,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在此基础上,政府、社会和农村群众必须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1、多渠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和支持多种形式文化下乡活动。
2、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筑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教育工程“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3、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应该为农村社区输送现代文明形式,使其摆脱“贫困文化”的困扰,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新风尚。
4、鼓励大学生充实基层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旺盛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来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局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并且也分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从而我们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国际竞争极其激烈的当代社会,许多国家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经济的腾飞与科技的超越,唯独我们的民族能够驻足思考文化建设这个更具时代意义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向我们证明:文化的发展始终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一个聚焦于文化发展的民族,是一个向上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西双塘的成功发展模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全体村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新农村的发展实际需要,努力寻求本专业与其发展的结合点,使当代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2_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2_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2_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
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2_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2_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第四篇:实践报告,新农村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报告
——葫芦岛市绥中县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我利用寒假,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绥中镇文化服务中心做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查,在这一周内,通过对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访问,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基层的实行情况,尤其是对其中的“文化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是我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绥中县隶属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倡导下,绥中县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绥中县充分发挥县内各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讲座、参观学习、印发资料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调查期间,我还有幸参加了葫芦岛市太和电脑为实行葫芦岛市普惠制培训而对村民进行免费的电脑知识普及,参观了计算机程序员考试的现场,看见原本只庄稼地里干活的农民也可以坐在电脑前,熟练的操作电脑,心里涌现出一种喜悦之情。
农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普遍知识水平有局限,与外界沟通少。绥中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城乡一网、垂直管理、走产业化路子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作为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有线电视在绥中农村已覆盖20个乡镇,其中13个乡镇与县城实现了光纤联网,共架设光缆干线800多公里,电缆干线2600多公里,151个行政村的6万多农户与城里人同享电视文化大餐,可以收看到有34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县广电局还完善了网络维修维护制度,解决了村民收看电视信号不好的问题。
村民的文化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电视、电脑。还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实习期间,绥中线的文化宫广场举办了道具车模展示会,展示了福特、现代等多款上个世纪流行的“老爷车”,这些车都是由东方明珠公司制造的道具车,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有一款房车,里面洗手间、卧室、吧台应有尽有,让看惯了卡车、货车的乡镇居民过足了“眼瘾”。
绥中县是辽宁省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因此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很多,其中,作为辽宁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绥中天主教堂在经历了百年的洗礼后,仍焕发着新的活力。在调查期间,正巧赶上了天主教的礼拜日,清晨,有一些老年教众来到教堂,静静的等候礼拜的开始。庄严肃穆的教堂,饱受过义和团的焚毁和绥中阻击战的炮击,在新时期的绥中县仍为绥中县的新农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绥中县以“一村一品”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预计全年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05个,棚室面积203万亩;新建畜牧小区70个,占地面积4450亩,进驻农户555户。在水果生产上,西北部乡镇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和“两梨”,今年新栽植果树近万亩。绥中县以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县“三品”生产档次和水平。每个乡、村都有“三品”生产基地,并严格按操作规程去生产,保证了“三品”生产的有序推进。今年新增“三品”认证36个,总量达到62个,面积5.25万亩。总面积达到195.284万亩。养殖业“三品”生产正在有序推进,今年有1/3总量的畜禽按照无公害以上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申报认证。绥中县以水利化、机械化、绿化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完成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河流整治工程和3座排水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等。新增水浇地5万亩。
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绥中县以“四清四改”为切入点,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四清”。对278个村主要街路进行垃圾堆、粪堆、柴草堆、违章建筑的“四清”工作。对28个示范村的所有街路进行了彻底的“四清”。对村屯的道路进行了维修,维修长度100多公里,部分路段修砌了边沟。对主要街路院墙进行了修补,部分院墙进行了粉刷,基本达到了街面干净、道路平整、院墙整齐的标准。逐步进行“四改”。今年新建水厂12处,解决了2.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村村通油路涉及12个乡镇25个村,总完成油路建设88.52公里。全年新建沼气池1500个,到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5342个,中型沼气池3个,秸秆气化站1处。
辽宁省绥中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农民、农村、农业三方面入手,努力发展农业建设,加强农民文化水平,旨在总体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生产需要。
辽宁省绥中县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基层的表现,具有普遍意义。这种建设,对我国农村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绥中县的新农村建设正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漏和错误,但村民在整体上对这种建设还是采取满意和支持态度的。相信,在绥中县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定能脱贫致富,绥中县定将成为新时期新农村的典型代表!
第五篇:新农村实践报告
高长营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导言
还差一年就要进入十二五了,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喊了这么久,到底都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不足呢,下面是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成果显示,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高长营村、袁店二矿
正文
(一)、概况
一直在考虑这个学期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该怎么写,既能反映出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又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暑假我在一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找了份装路灯的工作,本文后面的图片就是作者在新村二期街道工地新装路灯下拍的。这里就是本文的目标地,高长营新农村建设基地。高长营村位于曹市镇政府驻地北面5公里,地处曹市镇中部, 曹青公路穿境而过,紧邻袁店二矿。据了解,全村辖6个自然村,750户3247人,耕地面积5869亩。村党总支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2名。
高长营村原来的状况是:自然村规模小,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居环境较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2_年以来,该村紧抓袁店二矿兴建机遇,申报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据资料了解,涡阳县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矿藏储量十分可观,位于全国13个亿吨能源基地第八主产区,含煤面积565平方公里,现已探明储量32.5亿吨,以焦煤、肥煤为主,煤质优良,已投产和在建煤矿3对,202_年前将建成12对矿井,年生产能力可达202_万吨,涡阳将成为继淮南、淮北之后,安徽省又一重要的能源基地。而袁店二矿则就是位于涡阳县东北部的一座矿址。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确保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强堡垒、抓机遇、兴产业,带领群众共奔小康之路,有力推动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成果
花廊、喷泉、雕塑、球场等一应俱全,高高的电子显示屏播放着欢歌。“俺村就是漂亮!”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广场上健身、观景的人们乐呵呵地说。走在广场可以看到,和谐新村二期工程建设、村室投入使用、玉米振兴计划、自来水厂投入使用、改扩建村卫生室和新建幼儿园,这些实事公开在广场的宣传栏上,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目前,除二期工程建设和玉米振兴计划外,其它实事基本付诸实施。
高长营村的迅速发展,有赖于袁店二矿的投产。紧紧依托袁店二矿,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高长营村的发展战略。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高长营村及时加大了社会防控力度,专门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和警务室,投资十多万元在村内各主要路口安装了红外线电子监控,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确保辖区内的平安稳定,在涡阳县率先实现了村级安装电子设备。
高长营村的发展以基层建设为突破口,创先争优让我们的视野和思路更开阔,在煤矿投产的机遇下,相信一个可容纳两万村民居住,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新城——高长营村不久将亮相大家面前。
(1)、大力推进和谐新村建设。202_年以来,实施了和谐新村一期工程,328套商住房、住宅小区全部竣工入住,所有道路、人行道、供排水、管线、路灯、绿化全部完工。今年,高长营村还将实施占地896亩的中心村二期工程,集中安置塌陷区居民4600余户,新建封闭式九年一贯制学校、滨河公园等公益设施,同时继续完善各项配套建设,从而发挥出更加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几年来,高长营村新建了小学、卫生室、环保公厕,新建占地56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配套健身器材安装到位,供水能力20000人的全自动化安全饮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农民公园正在建设之中。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长营村是小麦高产攻关示范村和蔬菜生产专业村,在抓好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成立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扶持种养大户,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全村涌现种植大户15个、养殖大户20个,提高了土地效益和生产效益。
(4)、依托袁店二矿,促进农民增收。高长营村紧抓袁店二矿建设这一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以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矿域经济。目前,全村成立运输企业十多家,拥有各类车辆500多台,安置就业1000多人。新兴餐饮、商场等个私企业100多家,在拉动消费的同时,加快了集市发展,使广大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三)、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未享受到多少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在高长营村如此,在中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即便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究起来,还需要许多努力要做,核心问题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年春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2)、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尚需进一步改善。现在很多新闻都会提到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读一年大学至少要一万多元,这在许多农村家庭里都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花了这些钱在想拿钱去消费的就很少了,如果再来个病、灾的,那简直要了农民的命。
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就不灵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觉得上不上大学无所谓,结果导致农村上大学的特别少。笔者我就是农村来的,同我一起从小学一起走出来至今仍在读书的同学只有3位而已。他们大多是初中毕业后就不读了,还有一些上完小学就不读了的。
现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百姓来说是件大好事,许多项目都可以进行补助,但据我了解,其实并没有多大改观。我有一个亲戚,在医院做了个小手术,治疗费才50元,结果光消炎药就花了300多,后来被告知那些无所谓的消炎药在外面买仅5块钱的头孢就好了。
(3)、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资本积累。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垃圾随处可见,污水四处横流;晴天扬灰行,雨天水泥路。这些都是现在多数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很多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沼气新能源普及很低,农田水利建设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高长营村所在的黄淮海平原的旱涝频发的中低产田,农民离和谐美满的幸福小康大道还要走一段路。
后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共同积极行动。因此,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意思,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首先确立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只能是引导,而不是主导。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另外,中国物广人稠、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外别,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不同的规划方案,选择不同的建设重点。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亲自参加新农村建设,亲身体会和了解了许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以及相关的许多知识,也感受了很多,认识了许多,虽然工作的工资不多,皮肤也晒黑了,但觉得挺充实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郭晓帆、林方兰著《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J].政策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