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7-1198663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1-06 12:01: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202_

一、填空题(20分)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2、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3、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4、“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选择题(20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5、“用数学”的含义是(2)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了解生活数学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8、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9、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0、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年6月)姓名:______

三、判断对错(15分)

1、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2、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X)

3、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V)

4、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V)

5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X)

四、分析简答。(15分)

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试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五、论述题。(30分)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说一说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举一个事例说明。

第二篇: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34分)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5、《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6、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7、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8、“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9、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选择题(1-5为单选,6-10为多选,每题3分,共30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过程。[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②)。[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 动词。[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③)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的过程。A.生动活泼的 B.主动的 C.富于个性 D.被动的

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A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B)。

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B.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0、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ABCDE)。

A.数感 B符号感 C空间观念 D统计观念 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分析简答(10分)李老师在讲37+48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什么教学理念?

答:①算法多样化②数学学习是学生探索的过程

四、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12分)

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五、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你认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14分)

答:(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第三篇:202_年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2分)

1.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2.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3.《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4.《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7、新课标中的“四基”是指

8、新课程内容的“十个核心”概念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过程。A 交往互动B 共同发展C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A 教教材B 用教材教

3、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该以()评价为主。A、过程B、结果C、分数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三、简答题。(30分)

1、数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30分)

1、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请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篇:数学新课标测试题1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A 组织者 合作者 B组织者 引导者 C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 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C)。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 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4、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12、202_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3、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

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

4、(A)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A、书面测验B、教师观察C、学具制作D、学生作业

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A),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A、学习结果B、学习过程C、学习评价D、学习能力

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B)。A、指导作用B、主导作用C、主要作用D、辅助作用

7、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A)。A、基本途径B、基本过程C、基本方法D、基本思想

8、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下列各资源不属于数学课程资源的是(D)A、文本资源B、信息技术资源C、社会教育资源D、人力资源 9、202_年版稿中定义数学教育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C)A、基本过程B、基本方法C、基本活动经验D、基本实践能力

10、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要以这五个理念为基础,形成新的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评价目标多元化 B、评价方式多样化 C、评价过程静态化 D、评价主体多元化

1、教材的编写有哪些建议?(6分)

答: 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2、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哪三个方面?(3分)

答: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将计算器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3、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什么?(10分)

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设法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把社会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教学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学习评价。

4、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学习评价包括哪些?(5分)

答: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状况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5、数学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5分)

答:“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教学模式;“讨论交流”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四、论述题

如何理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

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道不同的发展。

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9、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0.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B)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A、要求 B、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A)的教学。A、概念 B、计算 C、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的动词。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C)的一个重要方式,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A、自我评价 B、相互评价 C、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B)的过程。A、单一 B、富有个性 C、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B)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了解生活数学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0、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1、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些内容?(10分)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标准具体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实现为前提。

五、论述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10分)答:

(一)坚持“一个为本”(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2、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 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3、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4、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道不同的发展。

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0、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2、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 因材施教。

13、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4、《新课标》的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5、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6、《标准》倡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的数学学习方式。

17、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20、《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

21、《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3、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27、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28、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29、“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3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1、《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35、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6、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9、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0、新数学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41、《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42.新课程体系涵盖 幼儿教育.义务教育 和 普通高中教育.43.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4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47.高考制度改革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要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4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的过程。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C、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3、(B)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A、要求 B不要求 

4、新课程核心理念是(C)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A)的教学。A、概念 B、计算 C应用题 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的动词。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C)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A、自我评价 B、相互评价 C、多样评价 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B)的过程。A、单一 B、富有个性 C、被动 

10、“用数学”的含义是(B)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了解生活数学

11、《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新课标》改为()A.“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B.“人人都获得教育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 C.“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教育” D.“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12、什么叫良好的数学教育() 

A.即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并能学以致用。B.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C.良好的数学教育,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成绩不高就不是良好的数学教育。D.严格遵循教材,充分把握《新课标》理念,才能称为“良好的数学教育”

13、旧的标准理念中,为了突破过去的东西,写的时候有一些偏重,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强调学生活动《新课标》则强调() A.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既要培养习惯又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B.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C.用什么形式教学、怎样教学,要通过集备后,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模式。D.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7、《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19、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0、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21、“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22、《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23、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A、成绩 B、目的 C、过程

2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A、一 B、二 C、三 D、四

25、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7、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28、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29、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0、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3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创新性

32、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 B、符号意识 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3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0、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11、教师即课程。(×)

1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5、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16、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确良 √

18、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1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20.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21.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2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24.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些内容?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标准具体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2、简述数学的基本思想内容包括什么?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如何理解“数学思想”。答: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下面的三个:一个是数学抽象的思想;一个是数学推理的思想;一个是数学建模的思想。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的结论,数学科学就得以发展,在通过数学模型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去,就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数学科学的发展。数学抽象的思想,能产生出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自然,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等。数学推理的思想还能派生出像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的思想、转化划规的思想、理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一般的思想等等。数学建模的思想还能进一步派生出来像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三个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它们存在着深刻的本质联系,但是又有各自的特点。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常常会更多的说到数学方法,像换元法等等,但是这个数学方法它是不同于数学思想的,因为它处在较低的层次上,这个数学思想往往可以用这样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它是观念的、是全面的、是普遍的、是深刻的、是一般的、是内在的、是概括的。而数学方法呢,可以用这样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它是操作的、局部的、特殊的、表象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但是这两者是有关系的,数学思想是要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数学方法又常常反应了数学思想。

3、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理解“从两能到四能”的转变 答:从两个能力到四个能力的变化,即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4.初中数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5.初中数学的内容标准是什么?

答: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3.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4.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6.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答: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小组目标、个人责任、成功机会均等、小组竞争、任务专门化和适应个人需要等项,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要尽可能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组”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①对于教材编写者在设计中考虑到的问题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因为这种问题探究的空间比较大,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不同意见可以充分交流与碰撞;②对于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如“给钟面上的12个数字,添上正负号,使它们的代数和为零”等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因为通过交流,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解答,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③对于易产生意见分歧、使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因为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共识;④对于个人难以完成,只有靠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如“用频率估计概率”等,也适宜小组合作学习。7.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答: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一方面它是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使得所有人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它又是学生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它需要以探索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活动过程为载体。第二、过程与方法或者说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通过思考、探究以及数学化的过程,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所以说,它既是目标,同时又是实现另外两个目标的重要载体。没有过程,不可能有真正的能力发展,也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也是最容易产生异化和偏差的。同时也是最难以考核的,正因为难以考核,所以更容易被我们忽视。

8.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注意活动过程与教学时间不足之间的矛盾,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答:有效教学是在教学中成功的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共同追求。数学新课程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结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的一种认知过程。两者都是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形成新的教学意识,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①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对象意识。数学教学应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相结合,并让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适度的困难,提高思考兴趣,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②掌握“最近发展区”创设学习环境——情境意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情况要心中有数,据此组织教材,通过考察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点的关系,得出最近发展区,把问题情境化,分步设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学习就会变得容易、有效。③以灵活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标意识。数学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因素,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有意义的接受方式和发现方式结合,将数学思维的宏观直觉归纳、类比联想、顿悟等和微观逻辑演绎结合,明确的目标和自主学习会产生内在的激励机制,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④了解学习情况促进元认知能力——评价意识。学习过程在中要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效地向预定目标发展。需要依赖反馈调节——元认知。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用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习成绩,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重视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特别是促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习惯和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做法。

9、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答: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10、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答:

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11、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答: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12、怎么认识数学?

答:《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标准》对数学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对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也起关键的作用,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从课堂教学的眼光看待数学、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

13、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哪些变化?

答: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是说数学课程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再次明确这一点,意在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墨迹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14、一所学校期末考试二年、三年、五年、六年有如下题目。

1、二年级计算①438-175②2573+824③6632-2820④10275-382;

2、三年级读出下面各数①3004000 ②130040000;

3、五年级①125×32×25②5330÷205;

4、六年级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0天完成,乙单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3天后,剩下的由乙单独做,需几天完成。以上命题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请具体说明。

答:二年级命题中④题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三年级命题都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五年级命题中②③不符合要求。《标准》要求②中除数不超过两位数;③中分数混合运算不包含带分数。六年级命题不符合《标准》要求。《标准》要求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而此题超过三步

15、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答: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数学模型: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2.反证法:从结论的方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得到结论正确的证明方法。16.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六是改革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7.新课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转变? 答:一是实现传授者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三是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1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

答:

1、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的价值;

3、数学学习内容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

4、数学教学;

5、评价改革;

6、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19、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20、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2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22、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论述题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答:

(一)坚持“一个为本”:

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二)搞好“四个调整”:(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2、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答:

1、(一)坚持“一个为本”,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二是教师的定位,教师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6、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10、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的。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和传统的电子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一、判断题

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3、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6、教师即课程。(×)

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8、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9、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0、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11、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1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13、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14、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15..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16.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8.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19.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 【 6个 】

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里要求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 【 两个 】

6、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课标中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是 【 掌握】

7、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属于下面哪一部分内容 【 统计与概率 】

8、课标中要求“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这里的运算步骤要 【以三步为主】

9、《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新课标》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10、什么叫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11.旧的标准理念中,为了突破过去的东西,写的时候有一些偏重,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强调学生活动,《新课标》则强调: 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既要培养习惯,又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2.《新课标》强调“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13.《新课标》强调“从两能到四能”的转变,“四能”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_基础 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_思想_、方法_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_现实_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_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_引导_者与_合作_者。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_全面、_持续、和谐地发展。

6、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__富有个性_的过程。

7、数学教学是数学__活动_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8、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__改进_教师的教学。

9、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_活动经验_)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0、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__充分_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11、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_记忆__概念的学习方式。

12、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_多样化_的学习需求。

13、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_自主探究_与__合作交流__。

1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__创造力_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_知识经验__基础之上。

16、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_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7、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___综合____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18、初中阶段《课标》中“数与代数”主要包括数与式、_方程与不等式_和__函数__三部分。19.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20.《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2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2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23.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24.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25.《标准》提出在第二 学段引入计算器。

26.《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7.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8.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0.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2.新数学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33.《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4.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36.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基础.3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3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工作方针.40.高考制度改革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要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4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4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43.在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44.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依据是〈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 45.制定《课标》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中国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4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7、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8、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49、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0、《新课标》的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四、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答: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答: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的原则;知情并重原则;开放性原则。

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答:(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4、怎么认识数学?

答:《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标准》对数学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对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也起关键的作用;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从课堂教学的眼光看待数学: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

5、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哪些变化?

答: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是说,数学课程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再次明确这一点,意在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墨迹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6、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六是改革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8.新课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转变? 答:一是实现传授者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三是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9.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数学的价值;(3)数学学习内容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4)数学教学;(5)评价改革;(6)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10、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通过哪些活动来体现?

答:1.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鼓励不同的观点,并恰如其分地切入学生的争论,在合作的过程中引导,使组织的过程成为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师生双方面的共同发展。

11、学生在课题学习的活动中,将达到哪些目标?

答:

1、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2、体验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运用数学的自信心

12、怎么做才能提供给学生实践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答:

1、在课题学习中,教师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

2、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鼓励他们互相启发合作讨论,发展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课题学习的重要特征是挑战性和综合性,须要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

4、教师应鼓励学生个性和创造的充分发展;

5、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

13、简述课题学习的教学和评价策略

答:

1、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2、提供适当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并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3、注重课题学习后的教学反思,对课题学习评价以质的评估为主

五、论述题:

2.阐述《课标》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基础性)--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普及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性);(2)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3)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4)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5)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6)教师的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7)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8)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3、简述数学的基本思想内容包括什么?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如何理解“数学思想”?

答: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下面的三个:一个是数学抽象的思想,一个是数学推理的思想,一个是数学建模的思想。

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的结论,数学科学就得以发展,在通过数学模型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去,就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数学科学的发展。

数学抽象的思想,能产生出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自然,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等。数学推理的思想,还能派生出,像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的思想,转化划规的思想,理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一般的思想,等等。

数学建模的思想,还能进一步派生出来,像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三个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它们存在着深刻的本质联系,但是又有各自的特点。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常常会更多的说到数学方法,像换元法等等,但是这个数学方法它是不同于数学思想的,因为它处在较低的层次上,这个数学思想,往往可以用这样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它是观念的,是全面的,是普遍的,是深刻的,是一般的,是内在的,是概括的。而数学方法呢,可以用这样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它是操作的,局部的,特殊的,表象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但是这两者是有关系的,数学思想是要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数学方法又常常反应了数学思想。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与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

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 和已有 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 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7)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 化、评价方法 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更要关注他们的。

(8)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是、、、。

(9)《标准》中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目标动词,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 目标动词。(1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

(16)“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19)评价主体多样化是评价主体将、、、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评价。

(20)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是,、。(2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22数学学习背景分析主要包括。。(23)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表现在,。

(2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8)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六个核心概念是、、、、、。(29中学数学教学常用方法。(30)数学教学基本功包括,。(31)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32)数学课程的内容具有,、。

(33)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34)数与代教内容主要包括。

(35)启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有以下几个词:,。(36)合作学习小组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37)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具体目标。(38《标准》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 发展及改进 教学

(3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40)初中数学内容的四大领域是,。(41)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基本目标。(42)“课题学习”是一种具有、、和 的数学学习活动。(43)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有,。(44)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

(45)以学论教主要是从,,,六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46)常用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有、、等。(47)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48)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

有,。第一章数学课标(实验稿)的研究背景和基本理念

一、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依据是〈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

二、制定《课标》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中国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三、阐述《课标》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基础性)---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普及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性)2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 3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4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 5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6教师的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 7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8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四、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通过哪些活动来体现?

答:1.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鼓励不同的观点,并恰如其分地切入学生的争论,在合作的过程中引导,使组织的过程成为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师生双方面的共同发展。

五、在各个学段中,《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 第二章把握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脉搏

六、美国《标准》中数学教学计划的六条原则是: 答:平等原则、数学课程原则、数学教学原则、学习原则、评价原则、技术原则。

七、国际数学课程标准有哪几个特点?

答:1.面向全体;2.注重问题解决;3.注重数学应用;4.注重数学交流;5.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6.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注意:没有“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八、国外初中数学教材的面貌有几个特点?

答:1.现实化和生活化;2.趣味化;3.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来贯穿内容;4.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5.注意学生学习的评价

第三章数与代数领域的意义、内容与要点分析

九、初中阶段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答:是使学生运用符号来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发展符号感。即运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表达)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用符号表达的问题(操作)从符号运算中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检验(解释)

十、符号感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是首要方面,是将问题进行一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符号化)。2.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重要方面)。3.能进行符合符号间的转换。(利用解析式、图象、数值、自然语言等多种形式去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4.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运用代数式运算、方程求解、函数分析等方法)。

十一、如何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1.学生要从解析式、图象、数值和自然语言等多个方面理解同一规律。2.这四种表示方式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一种表示的改变会影响到另一种表示的改变,学生要能由其中的某种形式大致了解其他的形式。3.多种表示的方法不仅可以加强概念的理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十二、在进行符号运算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1可将符号运算融于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符号运算在解决问题和验证规律中的作用。2要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3要适当地、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符号运算训练。

十三、代数式部分应如何设计?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在代数式、代数式求值、代数式运算的学习中发展符号感。

十四、英国Csms表明,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有哪6个水平?

1对字母直接赋值。2忽略字母的意义 3把字母当作物体 4把字母看作是特定的未知量5把字母看作是广义的数 6把字母看作变量

十五、代数式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答:运用代数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解释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

十六、“方程思想”有哪几个方面?

1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一类现象的模型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模型后,须要探索解方程的方法,特别要关注方程的一般解法。3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必须要找出方程的近似解,因此要具备一些估计方程近似解所具备的某些性质 4对于一些不易求解的方程,数学上可以研究方程解所具备的某些性质

十七、方程与不等式部分应如何设计?

1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经历探索方程(组)解的过程

3掌握求解方程的基础方法,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4体会具体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十八、函数课程应怎样设计?

1函数思想的早期渗透 2探索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对函数概念理解的逐步深入①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应逐步深入②函数多种表示方式的联系4在具体函数学习中强调函数模型的思想5结合数值、解析式、图象探索具体函数的性质6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方程和不等式

十九、有理数、实数的学习应关注哪几个方面?

1关注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关注对大数、无理数等的估计 3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以及对运算方法的选择 4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规律

二十、简述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1注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突出数、符号用来表示与交流的作用 2鼓励学生的充分探索和交流 3注重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 4重视对数与代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避免繁杂的运算 5注重发挥计算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符号表示和符号运算中的推理 2利用数值与图象进行推理 3利用比例进行推理 二

二、简述数感的主要表现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第四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意义、内容与要点的分析

三、几何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建模、抽象、推理、综合、计数 二

四、几何课程的教育价值有哪些?

1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2发展无尽无穷的直觉源泉,形成创新意思 3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发展

五、几何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1首要目标(初中几何)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同时通过对图形基本性质的探索和证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使他们理解证明的意义和过程,体会推理和证明的力量。2核心目标是通过观察、描述、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2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3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4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二

七、“图形与变换”学习主要目标是什么?

学习主要目标:了解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变换的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变换的基本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注:《标准》中这部分并不是在介绍变换几何,不要求从严格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从而研究图形的性质。二

八、图形与坐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使学生了解确定图形或物体位置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感受图形变换与相应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二

九、学习证明的重点是在于使他们确实感到证明是有意义和有用的。三

十、“图形的认识”部分应如何设计?

1在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2经历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3增加视图与投影等有关空间的内容,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4运用所学的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①雪花曲线:具有有限的面积,却有无限的周长,它的周长持续乘4/3来直观理解 ②密铺问题:对于形状大小相同的正多边形,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密铺。三

一、“图形与变换’部分应如何设计?

答:体现“现实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三者统一 ①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探索(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共同特征,认识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②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及基本图形的变换性质 ③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④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丰富的文化价值⑤认识图形的相似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

二、“图形与坐标’部分应如何设计?

1探索刻画物体或图形的位置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注:在初中阶段学习直角坐标系,重点是使学生学会一种刻画物体或图形位置的方法,为理解和把握空间图形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不必象高中解析几何那样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解决图形的问题。三

三、“图形与证明”这部分设计要注意哪几点?

1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学习有条有理的思考与表达。2体会证明的必要性3掌握证明的基本格式,养成说理有据的态度 4体验证明素材的丰富多彩 三

四、证明的价值有:证实、理解、思维、系统、发现、信念 三

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1以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为背景,使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全面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4发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空间与图形课程及其教学的作用 第五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意义、内容与要点分析 三

六、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有哪些?

1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2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3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

七、统计与概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与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从随机(或统计)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在面对不确定情景或大量数据时能作出更合理的决策。

注:统计学的首要目标: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 三

八、统计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能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三

九、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四

十、统计课程应怎样设计?

1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与概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并在此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3认识到统计在社会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

一、概率课程应怎样设计?

1体会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学习获得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3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随机观念的内涵:认识到概率和确定性数学一样,是科学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众多问题,同时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四

二、概率学习的重要目标是什么?

使学生具备随机观念,从而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四

三、初中阶段如何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1使学生经历原始的随机环境,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2使学生了解概率的广泛应用,体会概率的作用3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组织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建立理论的概率模型”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四

四、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1突出统计与概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2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3强调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避免单纯的计算。4强调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六章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的意义、内容与要点分析 四

五、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指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1加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2加强数学之间的联系。3加强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的综合应用。

六、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育价值有哪些?

1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2也为教材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3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也必将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改革。四

七、实践与综合应用总的要求是什么?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初中以“课题学习”为主。四

八、课题学习的内涵是什么?

是指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方法和经验等解决课题的过程。四

九、学生在课题学习的活动中,将达到哪些目标?

1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2体验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运用数学的自信心 五

十、简述课题学习的教学和评价策略

1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2提供适当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并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3注重课题学习后的教学反思,对课题学习评价以质的评估为主 五

一、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二、怎么做才能提供给学生实践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1在课题学习中,教师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2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鼓励他们互相启发,合作讨论,发展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的能力。3课题学习的重要特征是挑战性和综合性,须要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4教师应鼓励学生个性和创造的充分发展。5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

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

一、填空题。(6分)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单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每个小题2分,共10分)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的观点是:(C)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

A、第一学段 B、第二学段

C、第三学段 D、第四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D)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A)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三、多选题。根据新课标,选择符合课标理念的大写字母填入题后的()内。(共10分)

1、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A)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③表演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B)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简答题

(一)试述新课标的课程理念。(10分)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

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试述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10分)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20分)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10分)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2、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10分)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答: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想,我会给这个孩子一个优,并且在班级上给予表扬,表扬他造句的生动,想象力的丰富。

五 论述题(24分)

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答:

1、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2、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3、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

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4、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学生共同讨论研究。总之,不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教师的活动或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活动,而是要使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效益。

其次,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能够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使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打好基础,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这是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程序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5、师生作用要充分发挥

构成一堂好课,要具备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能动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对教学活动都具有积极性。比如,教师对学生是否有热情,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工作情绪;学生是否爱学,是否有学习兴趣,求知欲是否强烈。只有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才能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出来。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调动。如课程讲得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又具有吸引力等,都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然而教师的学生观,即能否正确地对待学生的优缺点,能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则是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是决定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不但要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还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能动的参加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探求问题和独立动手动脑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