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家文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大家文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邯郸洗选厂1956年筹建,1959年12月正式投产,是我国解放后自行设计、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选煤厂。近年来,该厂通过大家品牌文化的创建,推动企业跨入了发展快车道,提升了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外部环境竞争力、人才队伍竞争力。该厂连续荣获全国煤炭工业50强选煤厂、全国煤炭系统文明单位、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优秀单位、全国优质高效选煤厂、行业级质量标准化洗煤厂、中华环境友好企业、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竞争力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大爱大境界为追求,激发文化活力。
邯郸洗选厂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该厂厂长张秀捧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的精神,就是企业的精神;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的文化。” 2011年,该厂立足以“邯选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为标志的浓厚家氛围,积极打造独具企业特色的“大家文化”,提炼了立家之本—仁爱;治家之策—宽严;成家之德—担当;持家之道—勤俭;兴家之举—卓越的文化五要素,形成了以爱为纽带的“大家文化”体系。
2013年以后,受市场因素影响,该厂入洗原煤量大幅减少,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形势日益严峻。厂党政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
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培育出“大爱大境界、大选大市场、幸福大厂家、选煤大专家”四大核心理念,提出了建设“教学、运营、生产”一体化大型选煤基地的发展新蓝图。
全厂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践行品牌管理的具体措施,打造可复制的管理模块,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2014年6月,在全煤系统企业文化暨五精管理现场推广会议上,被授予全国煤炭洗选行业唯一一家企业文化品牌单位。
以大选大市场为方向,展示企业实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邯郸洗选厂坚持发扬自我加压,敢于拼搏,全面构建“大洗选”生产经营格局。
为提高洗选工艺水平,近10年来,该厂不间断地进行了重介改造、浮选改造、尾煤压滤与成型改造以及重介工艺改造及扩能工程、煤泥分级浮选工程、配煤仓扩建工程、汽运原煤返仓工程、尾煤压滤车间、尾煤型煤车间、高压配电工程、优质煤返仓工程、受煤坑改造工程、全重介技改工程等三轮四大工艺改造和十大工程建设,洗煤技术集脱泥无压三产品重介、煤泥分级浮选、浮选精煤快开压滤脱水、尾煤压滤、干燥成型四大工艺于大成,实现了洗煤工艺精细化、控制技术数字化、技术装备国际化、先进技术集成化、组织生产简单化,精煤产率、精煤合格率、数量效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大洗选”格局日益完善。
以幸福大厂家为最高境界,凝聚队伍合力
先后实施了六区五园三广场开拓林建设:把整个厂区规划为休闲区、办公区、工业区、工业厂房、煤炭储存区、生活区,先后改造更新了澡堂、食堂、员工宿舍、生活区周转房等设施,600亩厂区全部实现硬化或绿化,厂区融入森林中,森林环抱厂区,展现了绿色邯选的新理念,企业面貌与职工幸福指数得到了大幅提升;充分挖掘古赵大地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建成了富含典故底蕴、浓厚文化渲染的掬秀园、畅园、怡园、馨园和迎宾广场、聚合广场、健身广场,凸显工业的整洁美、环境的和谐美、生活的品质美、厂房的便捷美,彰显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启动了煤炭储存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新建扩建近万平米储煤棚,开辟了开拓林,4万余平方米的煤炭储存区由风吹日晒、煤尘飞扬变成了绿树掩映,清洁敞亮,实现了“煤中见美”新境界。
以选煤大专家为依托,铸就发展动力。
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了后备人才资源库,制定了相应的开发目标,制订了管技人员日常履职考核、动态管理、能上能下、后备干部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年终进行了考核评议,末位换岗,形成了量才使用、人尽其才的良性机制;对工程技术人员采取课题攻关,要求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工艺、设备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难题攻关活动,并限时拿出成果。在职工中大力推行五小劳动竞赛,每季组
织一次职工“金点子”收集评议,通过对成果的效益进行科学测算并给予奖励,为建设一支超强干部职工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组织20多项洗煤工艺课题攻关活动,其中原煤配煤和精煤水分课题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用户满意度提高45%,精煤质量综合合格率95%以上,厂核心技术优势凸显;厂《四粒级选煤工艺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煤泥水管理中絮凝剂系统添加的环节,研发了《全自动模拟智能式絮凝剂添加设备》荣获了国家专利。
第二篇: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童云芳
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
—————杭钢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报告
童云芳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今天,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杭钢集团隆重召开全国企业文化现场会,授予杭钢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对杭钢集团全体干部员工是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在此,我谨代表杭钢集团,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杭钢集团创建于1957年,是一家以钢铁、贸易流通、房地产为核心业务,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科研设计、高等职业教育、黄金开采冶炼等多元产业并举并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将超600亿元、利润超12亿元。近年来,杭钢集团先后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150多项,并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2004、2007全国最具影响力企业,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杭钢全体干部员工的团结拼搏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引领支撑。借此机会,再次向大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钢集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百年杭钢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企业文化引领战略转型,以持续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做大做强做优杭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杭钢文化的特点
杭钢文化吸收和传承浙江文化的精髓,经过一代又一代杭钢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提炼,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国企特质、杭钢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1、市场导向的战略文化
杭钢集团由于地处杭州这个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钢铁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规模可以不扩张,但杭钢不能不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杭钢集团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制定了“钢铁主业精,产业结构优,经营机制活,企业形象美,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钢铁主导,适度多元,创新应变,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为杭钢集团改变单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确的发展战略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执行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多年来,杭钢集团广泛开展以“培育执行文化,提高执行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企业文化融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全过程。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晨7点45分的早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各种生产经营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执行文化体系建设。比如,在财务管理上,制定了各子公司不准对外担保、不准对外拆借资金、不准擅自对外投资“三个不准”的硬性管理规定,确保了各子公司的资金安全。经过长期培育和不断完善,集团上下已经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战略执行文化,保障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转型的成功实施。
2、多元统一的开放文化
任何优秀企业文化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善于吸收其它文化的精华,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杭钢集团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要求,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先后经历了改制重组、挂牌上市、与民企合资合作等重大改革阶段。如何处理老企业与新发展、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传统的公有制与新兴的混合所有制、集团的国有独资与
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成为事关杭钢集团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杭钢集团坚持“向一切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一切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学习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跨越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吸收一切有利于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精髓,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善于广泛吸收优秀文化基因的同时,杭钢集团十分注重自身文化的传导输出,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文化就渗透到哪里,让杭钢文化在每一个产业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着力营造宽严并济、创业创新、踏实肯干、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我们注重加强集团母子文化的融合管理,用共同的价值观统一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使他们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认同并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杭钢人无论到哪个行业、哪个地区,融入哪个群体,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自我约束等方面都拥有鲜明的杭钢文化标记。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杭钢人”意识,已经成为杭钢集团稳健较快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3、人企合一的和谐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近两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杭钢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努力以文化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我们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大力开展实事工程建设,先后投入10多亿元实施了住房补贴、车改、企业年金、健康体检、疗休养和环境整治,员工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为提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收入水平,钢铁主业员工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17520元增加到2009年的64169元,非钢产业各子公司员工收入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托起杭钢就是托起我们自己的未来”,这是杭钢集团人企合一和谐文化的真实写照。在杭钢,员工与企业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为帮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杭钢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扎实推进素质工程建设,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员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建业报国的责任文化
杭钢集团始终坚持把加强社会责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十五”以来,杭钢集团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0多亿元,在加强综合利用、控制总量排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钢铁产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各项环保指标一直优于国内同类型企业,厂区环境明显改善,“绿色杭钢工业游”被杭州市列为首批国际化旅游景点,成为宣传“文化杭钢”、“绿色杭钢”、“和谐杭钢”的重要窗口。
杭钢集团始终高度关注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积极回报社会。近几年来,在为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等各类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中累计捐款近5000万元,与省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8个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出资200万元设立浙江大学“春晖助学工程——杭钢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此外,还承担了杭州市医疗固体废弃物和有毒铬渣无害化处理任务,有效解决了困扰政府和市民多年的城市环保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杭钢文化的脉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杭钢文化伴随着杭钢的创建而孕育,伴随着杭钢的发展而提升。纵观杭钢53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升华、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
1、实干文化引领创业发展
杭钢创建之时,条件艰苦、百废待兴,杭钢人以“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硬是在杂草丛生、荒冢遍地的半山脚下,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为国家和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杭钢集团自建厂之初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办起了厂报,组建了技术学校、职工业余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和体育协会,培养和锻炼了浙江第一代钢铁工人,涌现了一大批生产能手和英雄模范。改革开放后,杭钢先后成立了文联、艺术团,编纂了《杭钢志》和《杭钢年鉴》,传播企业精神,弘扬新风正气,营造
昂扬向上、凝聚人心的舆论氛围。进入新世纪以来,杭钢集团总结提炼了“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企业精神、“是钢铁就要成脊梁”的企业价值观、“创造财富、贡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诚信、双赢”的企业道德,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2、市场文化引领跨越发展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杭钢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努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非钢产业反哺钢铁产业的能力。战略转型意味着杭钢集团不仅要从比较熟悉的钢铁产业向不熟悉的、有一定风险甚至较高风险的贸易流通、房地产、环境保护等新领域拓展,还要由单一的所有制向国有、民营、外资混合的所有制转变,与方方面面有着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企业进行合作,文化的碰撞和价值理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针对这些问题,杭钢集团明确了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即以市场文化为导向,破除封闭、僵化、保守、拖沓、短视等一切不利于战略实施的文化障碍,大力弘扬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效率、共赢等一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积极因素,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引领战略、服务战略、支撑战略。凭借思想上的解放、文化上的升华,杭钢集团依托钢铁、多元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如今,杭钢集团非钢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已经走在全国钢铁企业前列,非钢产业成为集团发展的新支柱,形成了钢与非钢并举并强、体制与机制全面变革、管理与文化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3、创新文化引领科学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杭钢文化活力迸发的关键基因。近年来,杭钢集团以思维创新为先导,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举措,没有举措就没有出路”的创新文化理念。在钢铁产业发展创新上,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坚持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精品作业线为目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改方针;在非钢产业发展创新上,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思路上要大胆,决策上要慎重;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着力加以培育;有进有退”三条原则;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上,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提合理化建议、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等活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7年,在杭钢创建50周年时,我们提出了打造百年杭钢,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愿景目标,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正是由于思维上的创新、文化上的引领,有力地推动了杭钢集团的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党建创新以及其他一系列创新,广大干部员工把“肯吃苦、肯吃亏”的优良作风与创业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生动局面,企业发展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三、杭钢文化的作用
在杭钢集团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育市场意识,坚定发展理念
市场意识是制胜市场的关键,发展理念是引领市场的航标。十多年来,杭钢集团走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初步实现了战略转型的目标,市场化能力全面提升,市场竞争意识深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杭钢集团一直把竞争意识和市场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各级管理人员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运用市场化思路来经营和管理企业,推动企业逐步完成了市场化的蜕变。面对转型发展中的重重困难,杭钢集团坚定科学发展理念,做精做强钢铁产业,做实做强非钢产业,不仅使钢铁产业在没有增加一寸土地的前提下产量提高了三倍、优钢比提升到85%,而且使非钢产业蓬勃兴起,成功实现了战略突围。
2、强化制度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杭钢集团的发展源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推进,但是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打破和重新构建,都会涉及到改变旧有文化和再造新兴文化。为应对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复杂局面,杭钢集团坚持以市场文化为先导,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资产责任制、党建责任制和“四好”领导班子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融合力。同时,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累计废除制度95个、修改和新订制度131个,使公司制度体系更趋完善,管理绩效持续提升,保障了战略转型的顺利进行。
3、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
文化优势铸就品牌力量。杭钢集团的核心优势和能力,不仅体现在资金雄厚、信用良好上,更体现在企业文化对杭钢品牌的塑造上。我们聘请专业机构对品牌标识进行总体策划,并创作了《杭钢颂》、《钢铁脊梁》、《杭钢组歌》等文艺作品,有效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在非钢产业发展过程中,杭钢母品牌对子品牌的核心优势和能力的输入,对非钢产业发展和品牌成熟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非钢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创造的影响力价值、品牌价值、无形资产价值也迅速增长并聚集,反过来又有力地提升了杭钢集团的品牌形象。钢铁产业和非钢产业共同携手打造杭钢大品牌,对杭钢集团的稳健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杭钢文化建设的感悟
杭钢集团多年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既取得了积极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里,我们有三个方面的深刻感悟:
1、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转变思路是核心
思路决定出路。杭钢集团实施战略转型既是社会形势、生存环境和市场压力下的一种被迫选择,也是传统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主动选择。企业要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有效解决内外部各种复杂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转变思路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转变思路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在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创新思维、形成共识,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真正形成上下同欲、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保证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
2、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管理是关键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文化只有落实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落实从严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是杭钢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年来,杭钢集团坚持把从严管理落实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努力营造严谨细致、精益高效的管理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我们又把推进管理升级作为全年工作的主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管理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融入管理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在研究管理规律,改进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体制和手段上下功夫、见实效,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3、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是重点
发掘特色,彰显个性,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杭钢集团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并赋予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紧扣时代的企业文化体系。从创业文化到实干文化,从市场文化再到创新文化,充分体现了杭钢企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对杭钢集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是重点,只有在锻造富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文化上重创新、出实招,才能持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稳健较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杭钢集团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打造千亿企业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提高文明素质,满足广大干部员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促进企业持续稳健较快发展,为我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文化引领发展
文化引领发展
——豫煤一队“河南煤田”文化建设纪实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全队实现社会地质及多种经营收入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3678.85万元,在职职工年人均收入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4293元。
探求该队快速发展背后的奥秘,除了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精良的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重要因素外,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堪称支撑起该队发展的基石,并成为该队拓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强大引擎。
文化铸魂 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根须之于大树,精神之于人体,犹如文化之于企业。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生长素’,有了文化,就能人显精神、牌显价值。一个单位没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
经过30多年的积累,该队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河南煤田文化理念。2006年,按照省局安排,该队利用3年时间,全面推广“河南煤田”文化理念,并为每位职工发放了文化手册和培训教材。于是,“献身勘探、奉献光热”,“河南煤田、诚信永远”等理念开始在干部职工心中落地开花。
文化建设,理念灌输是基础。为了使这些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为每位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不断开拓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该队大力进行宣传灌输,培育职工对河南煤田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制定出台了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确立了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内容和推进步骤。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共组织各类企业文化培训32场次,发放各类企业文化培训教材1057本(套),观看录像讲座近30余次。同时,加大物质形态文化建设力度,印制了具有局标识的办公用品,在队部大院、办公楼、基层施工钻机,粘贴、悬挂了河南煤田文化理念和标识等。此外,以开展各类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了省局组织的企业文化知识问卷调查、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河南煤田”杯演讲比赛、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巡回展等活动,使企业文化理念入心、入脑。
先进的文化理念已经融入河南煤田一队人的血液,进一步引领和推进了全队的各项工作,辐射到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为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聚力 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河南煤田”文化建设的根基。我队紧紧围绕“人人优秀,知人善用”的人才理念,加强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引导职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人人都有专长,人人都是栋梁。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人才的聚集效应,提高人才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给广大职工提供更多的“精神食量”,该队每年都为各部门、科室订阅了相关业务报刊、杂志等,又筹资开设了职工书屋、电子阅览室等。针对基层钻机职工看书难问题,为一线配置了流动图书箱,为各类人才的学习、成才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学习上,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并给予学费报销、物质奖励等,把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全队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2004年至今,全队先后有66名职工提交了继续深造的申请,已有48名职工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为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2003年,队上实行了工程专业技术骨干评选活动,2007年结合实际又出台了工程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进一步丰富了评选内容和方式。结合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工作实际,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有计划的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同时,队上还不定期的召开技术研讨会,全队技术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在这种氛围的浸染下,职工们自觉自愿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而实现了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文化强体 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在“河南煤田”文化建设过程中,该队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建章立制,在全队形成用制度管理、按规矩办事的良好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该队修订和制定的规章制度就达41项,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已成为一队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在安全生产方面,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在质量管理方面,出台了《地质勘查质量管理办法》;在经营管理方面,出台了《合同管理办法》、《工伤管理办法》、《钻机“三公开”管理办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评选及管理办法》。等等。并将队上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汇编成册,发放了中层干部手中。
为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我队畅通言路,大力提倡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凡涉及全队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诸如单位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都须经职代会审议;积极推行二级单位(实体)职代会制度和钻机“三公开”办法,让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利用宣传栏、简报、网站等载体,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坚持机关干部下基层制度、领导干部谈心制度及队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开设了队长、书记、廉政三个信箱,征集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
民主渠道的畅通,使各级领导干部与职工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极大地鼓舞了职工参与单位生产经营的热情,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更强了,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单位内部环境更和谐了。
文化树形 打造优秀企业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企业形象靠品牌来树立,品牌靠企业形象来提升。优秀的品牌,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撑。
打造品牌工程、品牌项目,一直是该队班子“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队班子提出了“承揽一方市场,结交一方朋友、树立一个品牌”的发展理
念,通过项目施工,树立品牌,拓展市场。该队在大口径瓦斯抽放孔市场、西北煤勘市场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涌现出了1405、1203等一批模范钻机、红旗钻机,中国煤炭工业第九届石圪节精神奖获得者宋佩德、河南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曾献荣、河南省地质工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张保忠、河南省煤炭行业模范班组长张新忠等先进典型,扩大了“河南煤田”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品牌要在社会心中扎根,还必须依靠宣传。近几年来,该队班子把宣传报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修改完善了通讯报道管理办法,实行对外宣传双稿酬制度,提高了基层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借助网络的传播范围广、信息传播迅速及时的特点,建立了队博客和队网站。同时以建队35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文艺晚会、建队35周年辉煌成果展,印制了《岁月如歌》宣传画册。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扩大了河南煤田一队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知名度。
在加大宣传,树立单位形象的同时,该队还在精心打造着自身的社会形象,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每年开展的向灾区、困难群众等捐款捐物活动中,干部职工从来都是慷慨解囊。2008年以来,全队干部职工捐款总额达69479.3元。仅2008年,全队干部职工就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群众捐款53841元。此外,还积极开展了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开展了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动,倡导文明交通,做文明市民。等等
单位形象的优化,给“河南煤田”品牌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市场因之而稳固,美誉度因之而日盛,竞争力因之而愈强。
文化凝心 全心全意为职工谋利益
每天的清早和傍晚,办公楼前的灯光篮球场内总会飘出悠扬的音乐,一群人伴着音乐跳起欢快的健身操,或者舞太极剑、打太极拳。如今,这项群众健身活动已成为一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该队坚持把“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与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改善职工待遇等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队先后出资建起了职工活动室,添置了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设备。建立了职工图书室,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每年的“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职工开展知识竞赛、扑克、拔河、钓鱼等活动。队职工家属自发成立了门球队、太极拳队等组织,积极参加驻地组织的各项活动、比赛,在驻地小有名气。2010年,队老年太极拳队代表新郑市参加了郑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杯”太极拳(剑)团体赛,代表省局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成人组(省直机关)太极拳比赛。
2009年,恰逢建国60周年,又是建队35周年,该队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文艺晚会,充分展示了职工积极向上精神风貌,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目的。2010年,组织职工参加了驻地组织的文明单位风采展示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展示了职工风采。昂扬向上、多姿多彩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彰显了“河南煤田”文化的底蕴与个性,促进了职工的身心健康,营造出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也将“河南煤田”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宣扬、灌输、传播开来。
单位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队班子全心全意为职工谋福利,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实事、好事。从开展困难职工慰问,到每年组织职工体检,凡是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要求的,队班子都尽力考虑到并努力做到。每逢过年过节,队领导都去看望慰问老专家、老领导、老职工和困难职工,送上全队职工的关心和祝福。职工生病住院,部门领导前去探望慰问。职工或家属病逝,工会等各级组织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
善待职工,提高了职工身为河南煤田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单位发展步伐更快了。近年来,该队各项经济指标年年攀升,职工人均收入逐年递增,大家在点点滴滴的奉献中,体会着事业的成就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生动的“河南煤田”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一队基业长青、快速成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该队先后获得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煤炭系统文明单位、河南省地质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第四篇: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引领发展
——榆林市运管处稽查支队发展纪实
段高贵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榆林市运管处稽查支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执法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执法理念,为全市道路运输市场规范有序、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组建于1997年,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负责道路客运市场、货运市场、机动车维修市场、驾驶员培训市场以及客货运站(场)的经营业户、参营车辆、从业人员的经营资格、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组织、引导和培育道路运输市场,打击非法营运,维护市场秩序。近年来,在省稽查总队、市交通运输局和处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处稽查支队坚持‚标本兼治、狠抓源头、综合治理、依法监管‛的原则,紧跟公路建设步伐,依法行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赢得了上级部门和广大经营者的一致好评。
队 伍 篇
2007年以来,市稽查支队重新组建稽查队伍,以创建“稽查队伍一流、稽查保障一流、稽查业务一流、稽查形象一流”为奋斗目标,突出抓制度、抓学习、抓业务、抓创新,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树立运政稽查执法新形象。
一是抓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票证管理制度》、《稽查车辆管理制度》、《行政处罚流程图》、《执法文-1-
书及档案管理制度》、《运政稽查信息异地抄(报)告制度》、《运政稽查执法公示制度》等13项制度,做到了用制度来管理执法队伍,用制度来约束执法人员,用制度来规范执法行为。
二是抓学习教育。每周一上午坚持学习,三年多来雷打不动。除组织稽查人员学习《行政处罚法》、《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外,还要对上周的稽查情况进行小结,对典型案例进行评析,对执法当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棘手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通过抓学习教育,逐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运政稽查工作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稽查工作的理论水平。
三是抓业务培训。2010年9月,我们针对运政执法队伍中存在的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风纪不严整、执法语言不文明、执法文书不统一等突出问题,组织了全市103名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稽查业务的执法培训,有效地推进了全市运政稽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省局稽查总队、法制办的同志先后两次深入市处稽查支队查看了执法文书案卷,现场指导了文书的制作和案卷整理。
四是抓工作创新。近年来,稽查支队的工作亮点频现,成绩突出:
“亮点”一:2010年6月2日挂牌成立了榆林市打击“黑车”等非法经营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处稽查支队,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派驻两名干警在稽查支队办公,同时启用了“榆林市打击“黑车”等非法客运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章,联合执法、联合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的长效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亮点”二:自行研治了执法文书制作和运政稽查违章信息查询软件,并于今年3月份开始开始试用行,改变了以往手工制作文书的落后状况,实现了文书电子化制作的梦想,既规范了文书制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于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逐步规范各县区稽查大队执法文书的使用、制作和归档工作。
“亮点”三:转变思路,强化监管。明确“市处管县所,县所管市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全市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强化运政稽查队伍建设,规范运政执法行为,加强部门联合、区域联合、上下联合,逐步形成全市运政稽查工作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形 象 篇
如果说物质文明是一个机关的形,那么稽查形象就是这个机关的神。打造一支形神兼备的运政稽查队伍,既要强筋壮骨,更要凝神聚力。我们始终在精心铸造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依法行政、廉洁奉公”的灵魂。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给力。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和运政稽查队伍的壮大,原来的办公条件已不能满足稽查工作的需要。09年处领导对稽查工作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彻底改变了榆林运政稽查支队形象,改善了办公环境,并设立了案件受理室、联合执法办公室、档案室、学习室、活动室等,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各种制度、职责、处罚依据、稽查人员监督台、行政处罚流程图等制作规范,统一上墙,为执法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优雅的办公环境,极大地调动了运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稽查装备配备一应俱全。运输市场点多、线长、面广、流动性大,违章运输行为复杂多变,配备科技装备,为稽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此,稽查支队配备了4辆专用稽查车、3台笔记本电脑、3台台式电脑、2台打印机、一台打印复印传真一体机、2台数码摄像机、2台数码照相机、10支录音笔、12个执法记录仪等稽查设备,切实解决了运政执法人员长期面临的执法难、取证难、查扣难等棘手问题,大大提高了稽查支队的整体工作效率。
工作成绩硕果累累。2007年,被市处评为‚工作任务考核先进科室‛,被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评为‚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系统文明执法单位‛和‚‘利剑一号’打击‘黑车’等非法违规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先进集体‛;2008年,被市处评为‚工作任务考核先进科室‛;2009年,被市处评为‚工作任务考核先进科室‛,在市处举办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知识竞赛活动‛中荣获第一名;2010年,被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评为‚陕西省道路运输源头治超先进单位‛和‚源头治超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榆林市恒泰集团、长运集团、榆林汽车站等运输企业和广大经营者分别送来了“秉公执法、为民解忧”、“ 扬运政雄威、保市场安定”、“为民排忧解难、时代服务楷模”、“ 乘客安全的卫士、非法营运的克星”、“公正严明、依法整治”等锦旗。《中国交通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交通报》、《榆林电视台》、《榆林日报》、《榆林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对运政稽查工作进行了详实的报道,榆林运政稽查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自己的执法尊严和形象。
管 理 篇
榆林运政稽查始终将整治道路运输市场经营秩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近年来,稽查支队先后组织实施了打击“黑车”等非法经营‚利剑一号‛、“百日专项整治行动”、源头治超“春雷行动”、道路运输运输市场秩序集中整治等大型专项整治行动。主要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点线路的市场秩序进行集中整治,由市处稽查支队牵头,联合公安、交警等部门,抽调各县区稽查大队业务骨干共同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多次深入榆阳、靖边、定边、府谷、神木、大柳塔等县区进行交叉稽查。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出动稽查人员6000余人次,稽查车辆2.4万辆,查扣无牌无证货车1500余辆,查扣超限超载车辆280辆、违规货运站场7家、违规营运驾驶员180名,卸货400余吨,对5个运输企业进行了停业整顿,吊销了20名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同时对30家源头装载企业罚款100余万元,沉重地打击了超限超载非法经营的嚣张气焰,全市超限超载率由过去的5%下降到现在的1%以下。奥运、世博、世园和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运等重大节假日,稽查人员都能深入一线,紧紧围绕‚安全、畅通、有序‛的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共聚合力,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保障任务。
运政管理长路上的岁月是一首歌,运政稽查人员用奉献谱写着动人的旋律;运政稽查的日子像一幅画,稽查人员用汗水描绘出了靓丽的色彩。事业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努力为全市道路运输事业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创新服务理念文化引领发展
创新服务理念文化引领发展
——淄川区交通运输局大力加强交通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力量、提高效率、树立良好服务形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交通运输属于服务性行业,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人文关怀。淄川区交通运输局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入手,用文化建设引领交通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以集约化为重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淄川区交通运输局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按照二级治超站标准投资180余万元建设了面积 1100 ㎡的监察大队办公楼,并且有效整合办公资源,投资2600万元建成了以监察大队为中心,与运管所、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所、综合性能检测中心实行集约化办公,总占地面积50亩的综合办公场所,为运输业户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二是不断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按照“站所合一”、“四位一体”的要求,先后投资980余万元,对西河、寨里、岭子、昆仑、杨寨、洪山、罗村、磁村、太河、峨庄、商家、东坪12个乡镇交管所和客运站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形成了“乡镇交管所、客运站、地方公路管理站、货运源头管理办公室”四位一体的交通管理模式。
三是办公场所在外观设计、上墙图版等方面全部导入省厅统一的VI视觉识别系统。按照“职责明晰化、业务程序化、形象统一化”的要求,制作了统一规范的政务公开栏板,办公桌统一放置工作牌,挂牌服务,持证上岗。推行了“七个统一”,即统一标志标识、统一外观颜色、统一办公桌椅、统一政务公开栏、统一执法装备、统一上墙刊板、统一内业档案。
二、以规范化为目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淄川区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全区交通运输中心任务,以制度建设为总抓手,先后制定实施了35项日常管理制度规范,交通管理业务逐步规范,运输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抓好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不断修订、补充、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坚持依靠制度管人、管事和管权。编发了制度综合文本《淄川区交通局制度汇编》。该汇编包括交通运输的运管、修管、稽查、公路管理等子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局机关办公制度等,内容涵盖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方方面面。为了加强局办公车辆管理,降低车辆费用开支,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确保行车安全,制定实施了《淄川区交通运输局车辆使用管理规定》,从车辆的购买和处置、管理职责、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和责任处罚五个方面对办公车辆的使用作出了明文规定。特别是对车辆使用管理的责任进一步细化,对违反管理规定的责任人明确了相应处罚措施,按照责任程度大小分别规定了惩处标准。在全局实施禁酒令管理规定,严禁工作时间和工作日中午饮酒;严禁酒后上岗;严禁酒后驾驶车辆;严禁驾驶公车或着标志服饮酒;严禁到可能影响执行公务的场所饮酒;严禁酗酒。对违反禁酒令的行为,分别制定了通报、警诫、降职、撤职等处罚措施。
二是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使全局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制度内容和要求,达到从内心真正重视,从意识上保证自觉执行。利用局机关每周一的集中学习时间,由专人带领学习制度内容,讲解制度制定的背景及相关要求,指出贯彻落实制度的重要意义,让参加学习人员充分了解制度制定的初衷,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以科室站所为单位,开展自学活动。给予大家充分的学习自由,根据各自学习能力和自有空闲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积极开展制度知识竞赛,通过参与四项制度学习教育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重视制度,学习制度、落实制度的自觉性。
三是健全监督体系,保证制度落实到位。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淄川区交通运输局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深入推进制度执行力建设。领导带头,减少制度执行的摩擦力,强化制度执行的制约力。提高执行力,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
肃性。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一些制度不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坚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无论谁触犯了制度,都依法依纪进行了严肃处理。同时,按照“全面覆盖、全程监督、全员执行”的要求,科学设计制度的运行程序,配套实施监管措施,以加强制度运行的过程化管理为抓手,对制度制定、制度发布、制度公开、制度落实、制度修订等环节进行了规范统一,理顺了信息沟通和反馈途径,完善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体系,达到了“制度运行到哪里、监管就覆盖到哪里”的目标。
三、以人本化为核心,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在全局树立了以人为本,全力打造“学习、服务、廉政、和谐” 团队的发展理念。设置各类文化展板160多块,建立文化长廊2处;建成“淄川交通辉煌五十年”公交车展室;开通了网站和党务博客;创办了《淄川交通》信息刊物;自行设计、制作完成了交通卡通形象,并在基层服务场所亮相;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淄川交通建设五十年” 书画艺术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般阳桥记》交通史书结集出版,为交通运输行业又增添了一份精神食粮。该书详细记载了古般阳县境内78座古桥的概貌及其结构形式、地理位置、所经道路,或重修情况和历史作用,对现存的40座拍了照片,并介绍了许多历史路桥知识。这是一部桥文化的专辑,也可作为一部交通地理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另外,《般阳桥记》对淄川古今志书没有记载的41座桥梁作了详细调查记录,对其中现存的23座拍了照片,填补了我区交通志书的空白,这对于古桥的发现、挖掘、保护亦具有重要意义。该书还记载了与桥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风俗人情、桥梁轶事、故事传说,既具史料性和实用性,又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大力推进交通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交通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两个方面,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外塑和辐射等基本功能。交通文化所倡导并实践的价值理念通过外化而为广大社会公众所了解、所感受,并将激励我们为建设富饶秀美幸福新
淄川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