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李少白简介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7-93824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7 11:38: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李少白简介

李少白唐太宗第47世孙,书画家,诗人,学者,中国水墨书法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水墨画派的创始人。其独创的硬笔书法字体代表着当代硬笔书法的发展方向。李少白是个学者型艺术家,其诗、书、画、印皆精,很好的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大家的特点。

现任中国书道院院长、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创作基地副秘书长。

当代学者型书画家的代表文/赵锡贤李少白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型的书画家,具有很好的国学素养。他博闻强记,兼收并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创造力。他在几个重要方面作出变革,对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在书法方面,李少白对榜书进行系统的研究,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大型的榜书工具书—〈中国榜书典藏〉。李少白将水墨书法艺术推动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著名书法家白煦等人力推的水墨书法的基础上,开创了双手笔法的水墨书法,使水墨书法这一表现力极强的书法门类历时几百年的萌芽和发展终于走向成熟。

李少白将复合笔法运用到国画当中,创立了能精准控制色调变化的新水墨画派,推动中国写意画经过古典水墨时代、现代水墨时代进入第三个重要时期—新水墨时代。

另外,李少白对硬笔书法也很有研究。其独创的硬笔书法字体具有优美快速,适于横写及适应签字笔等常用的书写工具的特点。代表着硬笔书法新时代的主流。

李少白善丹青、工诗文、喜金石,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很精通:其诗词清新隽永,其书法自然洒脱,其画沉着奔放,其印精致古雅,很好的传承了古代文人大家的特征,是当代学者型书画家的代表。当然,目前李少白还年轻,但是其艺术的进步是很快的,其未来的成就也是可以预见的。我们相信,在中国书画史上,会记上李少白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篇:少队部简介

少先队大队部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老师来我校检查工作。这是我校少队部,我是部室管理员。我叫朱静。我校少队部设施齐备,标志齐全,建设规范。队室内配有大鼓1面,小鼓2面,队号

51副,队旗架1个,国旗1面,大队旗3面,中队旗7面,彩旗32面。少队部下设5个中队,现有少先队员91名,设少队辅导员1名,中队辅导员5名,校外辅导员2名。

近几年来,各中队围绕每月主题召开主题队会,并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汇演、书画展、小制作、小发明等。使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同时,大队部还利用每周一早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生命”的教育。活跃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上是我校少队部的基本情况,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第三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读《时光老人和流浪汉》有感

古城小学五年级徐来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公平的是时间。时间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它既不慷慨地多施舍给哪个人一秒,也不吝啬地少给予哪个人一份。每人每天拥有的都是86400秒.然而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人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获得很大的成功;有的则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 其程度也仅是一麟半爪,甚至到老仍是一事无成.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有的分秒必争、只争朝夕;有的因循坐误、坐失良机。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时光老人和流浪汉》。讲的是一位流浪汉,十分后悔小时候虚度光阴,于是时光老人就把他变回了小孩,给了他第二次的童年时光,可流浪汉没有珍惜这个机会,依然如故地浑浑噩噩度日,最后,依然是一事无成。这篇文章时常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它像是一个警钟,时刻提醒我要抓紧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时光过得匆匆,清晨洗脸的时候,时间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时间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时间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古往今来,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很珍惜时间的.宋代诗陆游,能做到”待饭未来还读书”。虽然“待饭未来“的时间都是十分短暂的,但如果每天积累起来,一生中还是能多读不少书的。古代学者荀子在《劝学》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讲的就是积少成多的意思。陆游正是凭着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饱读诗书,写下了近万首诗。鲁迅先生也是将别人悠闲地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革命导师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等也都是珍惜时间的楷模。

有成就的人尚且这样珍惜时间,再审视一下我们正需学习的同学们中有不少人整天沉缅天游戏,或者干脆发呆、闲逛,殊不知大好时光都在不身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人生如水,流动间小溪依然是那条小溪,可是水已不是那片水。青少年的时期的时间尤为宝贵,这个阶段的我们精力充沛,记忆力最强。我们要充分抓住这大好时光,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作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莫等闲,白了头,空悲切”。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让它不再“流失”。把握现在,把握今天,只有抓紧时间做一些有益的事,积少成多,方能有所成长,才不会像文中的流浪汉那样追悔莫及。

第四篇:李少培演讲稿

勇于探索谱新篇

演讲人 李少培

在公司井下31采区强力运输机巷,每天都会看到一名满脸疲倦、不停忙碌的人,在平凡的检修岗位上,以苦为乐,一干就是10个年头---他就是机务车间31采区包机电修工,公司“首席员工”赵晓昌。他刻苦钻研 勇挑重担:202_年3月份,根据全面开拓布局调整和领导安排,31采区机巷由原3部普通胶带运输机改为1部1000米强力运输机,控制及保护部分首次改为plc控制,这一下可着实难为了维修工,这个庞然大物对他们来说可是个难啃的骨头,一是首次采用高压启动,保护多,相对故障点多,又是新技术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创新和钻研的精神绝干不好。二是运输线长,电机功率大多,频繁启动对多,很容易造成电机,高爆开关烧坏事故,维护起来费时费力,没有吃苦精神绝对干不好。赵晓昌有这个思想准备,他主动向车间领导请缨,要求担任包机责任人,领导对他寄予厚望。于是,他自购买相关书籍每天在区队学习室、员工宿舍里又一次次埋头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查资料,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已经掌握了plc维修的全套技术,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说起各种控制系统来却兴致勃勃、头头是道。

他不骄不躁 默默奉献:“赵晓昌,井下强力皮带坏了,赶快去修!”---202_年6月份一个早上31采区强力皮带在运行中出现冷停现象,有时不能启动,经过班中详细检查,也未能发现故障点。8点车间值班主任通知夜班刚下班赵晓昌,刚刚入睡睡中的赵晓昌顾不

得夜班忙碌的劳累,拖着疲倦的身体就奔向了井口……此时正是综采工作面落煤流量高峰,采面一百多号职工干巴巴处于停产状态,很多工序没法进行,领导和工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晓昌身上,经过2个小时的查找,发现是PLC内部出现故障,最终决定更换PLC,经过近1个小时调试,皮带运行过程中还不时出现异常,他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是新买的PLC配件与老设备不匹配,只有在中间加一个信号转换模块,才能实现信号正常传送,他请示有关领导后,对转换模块进行了安装,经调试,皮带能正常运行了,此时他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经处理后这部皮带,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问题。作为一名电修工,他非常热爱自己这份找工作,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总是不折不扣,百分之百完成。正是由于他有着极强的责任心,他对每台设备总是认真检修,他所检修过的设备,完全符合规程规定标准,使每台设备永久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为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总是知难而进,有一股不怕输的倔劲,不把问题处理掉不罢休。为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他报名参加了河南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函授大专班,为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去年他又报考了工程采矿本科班,工作之余总是挤时间学习,有不懂的地方,虚心向老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有回报,通过他的刻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2_年被登封市评为青年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2_年、202_年在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选拔赛中,他曾两次榜上有名,享受到公司的特殊奖励,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

他严细管理 积极革新:在日常工作中赵晓昌注重在保证维护质量的情况下,他紧紧围绕“低成本,高效率”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从源头抓起,每次加注润滑脂总要剩余一小部分,他就妥善保存,以备再用;每次下井总要将发现的问题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电控部分配件多而分散,他就分门别类,按号入座:螺丝入盒,电缆上钩,接触器等电气元件易损怕潮,他就用防潮纸包好放入工具箱内;他还通过建立设备维修台帐,将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记录在册,让大家看上去一目了然;他总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经过无数次处理问题后,他总结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说查问题要一看、二听、三摸、四测、五查,并把这套方法传授给班组其他成员,同伴们在工作中采纳这套方法,维修处理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了,他还注重青年学生培养,他带的学徒他总是严格要求,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学知识完全传授给对方,他常说:“干机电这一行,要有不怕苦的韧劲,要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只有我们刻苦努力,循序渐进,我们的技术才可能不断提升”。在他的帮助下有好多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像刘书强已经能够独立上岗操作了,申琼峰现在也是井下电修组的一名得力干将。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电修工,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更不是什么威震南北的英雄,而他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电修工的责任和担当,他的勤奋、努力和默默奉献得到了领导和同伴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_公司命名他为“首席员工”,但他却没有丝毫骄傲

和自满,他深知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为公司的安全生产,我深信他将会谱写出更加华丽的乐章。

车 间张存治

第五篇:刘少华简介

大草原激情的歌者

--记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第七届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少华

在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新闻人又是新闻人物。作为一名新闻人,他用手中的笔纵情讴歌民族团结,弘扬草原文化,使悠扬的马头琴声飞过长江大河,飘荡在阿里山间;作为新闻人物,他两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用心灵讴歌大草原,用真情写意草原儿女的情怀。他和很多草原牧民和边防官兵是好朋友,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现场解说词的总撰稿,他即兴赋的一首诗现已成为流行民谣,他写母爱的纪实散文《丁香花开的时候》曾让“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感动落泪,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当然,他的新闻稿更是获奖无数,魅力四射!

他叫刘少华。他不是蒙古族,却十分了解内蒙古的每一片土地和风土人情;他不是蒙古族,却创作了许多深受蒙古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他32年坚韧不拔的新闻长征中,在他挚爱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凭借一股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获得了草原人民的真爱,书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草原之歌。草原人民称赞他是“大草原激情的歌者”,他把自己定位为草原的儿子。

“你的报纸通讯和报告稿我都看了,写得很感人。你为宣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做了许多工作,做出了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团成员时曾经这样评价刘少华。

“《内蒙古日报》的通讯很感人,充满激情,催人泪下。”在刊登着刘少华执笔撰写的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的《内蒙古日报》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写下了这样的批示。“刘少华同志忠于党的新闻事业,32年如一日,不改初衷,守土有责,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新闻宣传的前沿,跑遍了自治区的农村、牧区、林海、边防、厂矿。用强势的规模,力抓典型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创造性地完成了一项项重大战役性报道任务,获得了不凡的业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闻战线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记者。”在参评第七届长江韬奋奖的推荐书中,内蒙古日报社如此评价。

对于刘少华来说,掌声和赞誉已不陌生。

在喝彩和光环中,刘少华心态依然那般平和坦诚,他说:“草原的路有多长,妈妈对儿女的恩情和祝福就有多长。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其实,永远没有走出草原这顶母爱的毡房……我要不忘本,不忘恩,不忘人民,要用如火的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草原母亲、为和谐内蒙古而纵情歌唱!” 被新闻感动,被感动的新闻

“长江新闻奖是辉煌的,获得长江新闻奖是荣耀的。但辉煌的不是我,是内蒙古大草原。荣耀的也不是我,是我笔下报道的人物,是戴成钧,是牛玉儒,是草原人民。是他们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激情。” 202_年8月29日凌晨,一个34岁带领着乡亲们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年轻镇长在倾注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心血后轰然倒下,他就是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戴成钧。

奉命采访他先进事迹的刘少华带着厚厚的材料,来到戴成钧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戴成钧的办公室里留下了他生前画就的一幅图,图上画着一架天平,天平的支架上写着“基层干部”,两头分别是“群众”和“国家”(党和政府)。刘少华把这幅图认认真真地描摹下来。戴成钧的工作日记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把平凡事干好就不简单,把简单事干好就不平凡”。这句话对刘少华触动特别大。在戴成钧最后睡过的床上,刘少华静坐良久陷入沉思;在戴成钧的骨灰盒前,刘少华为本来不抽烟的戴成钧敬上了一支香烟;邻居大妈告诉刘少华,冬天每次下雪,邻居门前的雪都是戴成钧扫干净;隔壁大嫂向刘少华回忆,每到冬天生炉子,街坊的烟囱都是戴成钧给倒炉烟。

最让刘少华铭心刻骨的是护林的杨大爷讲述的他和戴成钧的两次“亲密接触”。采访者的采访始终在被采访者的抽泣和哽咽中进行,采访者的记录始终在泪眼朦胧中书写。采访结束时,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携手肃立在回响大地儿子心声的平顶山上。

杨大爷和戴成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山上。当杨大爷发现树丛后有一人影追过去时,惊疑地发现戴成钧正脱下褪色的球鞋用一根酸枣刺挑破脚下的水泡。见到杨大爷,戴成钧恳切地说;“大爷,我托您件事,一定要护好山,护好林子,等山绿了,果熟了,我给您披红戴花。” 杨大爷与戴成钧再次“亲密接触”时,戴成钧已溘然长逝。听到噩耗的杨大爷跌跌撞撞跑下山,冲进一家杂货店,店主听说买香纸是要去祭典戴成钧时说:“你去祭典戴镇长,香纸我不要钱,再搭一瓶酒,代我也尽尽心!” 杨大爷告诉刘少华,他现在没钱,但他想攒点钱,他要给戴镇长在山上立块碑。

结束在戴成钧家乡的采访那天,已经是农历腊月小年。就要返回了,采访团的其他记者马上要上车,刘少华在戴成钧的家里还是迈不动步。泪光莹莹中,他抚着戴成钧年幼的女儿的头,轻轻地嘱咐她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随后悄悄地把500元钱塞进孩子手里。尽管他刻意避开众人,但这一幕还是被当地一位宣传干部看到了,当即提出让电视台的记者拍个镜头。一向温顺和蔼的刘少华一脸严肃地说:“我是一个记者,我是来采访的,是来受教育的,不是来作秀的!” 回到呼和浩特的刘少华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他一会儿从卫生间冲出来趴在茶几上记下些什么,一会儿从被窝中扭亮台灯写下一段。除夕下午5点多钟,祥和的呼和浩特鞭炮声响成一片。仍在办公室伏案疾书的刘少华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妻子关切地说:“置办年货你不管不问我没意见,我知道你在忙正事,可今天是除夕,你回来吃顿团圆饭吧,全家人一起看看春节晚会,初一你再忙。” 202_年春节七天长假,刘少华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办公楼里值班的年轻人们被感动了,跑来给刘老师倒水沏茶,帮着打印校对稿件。正月初八,节后上班第一天,长篇通讯《大地的儿子》送上级部门审阅,待稿件转回编辑部时,编辑们惊奇地发现,洋洋万言的通讯,只改了3个字。

“他从草天一色的牧野走来,又向含情的大草原深处走去。他走了,彩虹为他致意,长歌为他萦回,哈达为他深情,金风为他呼唤。他走了,钢城记着,青城记着,黄河记着,草原记着!”、“他乘着蓝天白云远去,却把爱民为民的英名和党的浩浩恩德留给了草原,留给了一座座青春的城市,留给了一个个热泪浸透的心田。” 在《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一文开头,刘少华这样写道。

牛玉儒英年早逝的消息一经发布,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云集呼和浩特。

牛玉儒是刘少华的老朋友,刘少华的《丁香花开的时候》发表后,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的牛玉儒打电话约刘少华下班去他办公室后激动地说:“你怀念母亲的文章我太有同感了,有几处看得我直掉眼泪。我小时候的家境与你家差不多,也是兄妹6个,母亲在我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俗话说,七十有个妈,八十有个家,这也是天伦之乐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要讲孝顺、讲回报的。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怎么能对党、对生活、对家庭、对朋友讲忠诚呢!我们不论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事,母亲的恩德不能忘,老百姓的恩情不能忘,否则就是忘本!” 牛玉儒不幸逝世以后,担纲主笔牛玉儒事迹报道的刘少华深感责任重大。尽管对牛玉儒的生平事迹比较熟悉,但他还是认真采访写作,细心地捕捉着每一个体现牛玉儒品格的场景和瞬间。

202_年8月19日,是牛玉儒骨灰从北京运回呼和浩特的日子。回民区环卫局职工高银春凌晨4点来到中山路,把她分管的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刘少华采访中了解到,她是牛书记重点解决的“4050”下岗再就业的对象之一。当牛玉儒灵车开过来的时候,高银春放下手中的扫帚,深深地向牛书记三鞠躬。

“我想让牛书记再看一眼整洁漂亮的中山路”,一个环卫工人质朴的语言深深地震撼着刘少华。之后,他和同伴们踏遍牛玉儒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遍访牛玉儒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圆满地完成了牛玉儒事迹的报道任务并被选入牛玉儒事迹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

“牛玉儒书记,知你有共产党,爱你有老百姓。你走了,身后没有墓碑,但你把共产党人'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丰碑,树在大山之巅,树在老百姓的心间!”刘少华含泪倾吐着草原人民的心声。草原孺子牛感动了中国,也激起了无数人对草原的向往和追求。而刘少华出色地担当起使者和歌者的角色,让所有聆听报告的人们领略了内蒙古草原的博大和宽广。他饱含深情撰写的《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自己母亲的纪实散文,更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作品在《内蒙古日报》发表后,分别获自治区新闻副刊奖和内蒙古政府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3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网站转载、转播,入选《人民文学》、《当代散文精品》。他个人收到的表达共鸣和赞美的信件和电话更是多不胜数,有人甚至提议,《丁香花开的时候》应该入选中学教材。几乎每个人都是含泪读完此篇,感受着天下母亲人格的伟大。

刘少华常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笔下有情。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三贴近”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个口号。只有置身人民群众中,用心去步量每一个新闻素材,才能找到激情的“源头活水”。

他热爱大草原,大草原更爱他

细心的读者和新闻同行不难发现,刘少华的作品几乎全是正面报道。业界也不乏有不同意见者,而刘少华却理直气壮地说:“作为一个记者,唱响主旋律没有错,讴歌人民没有错。不拥抱太阳,自己不会有蓝天白云;只有弘扬正气,方能涤荡污泥浊水。” 当然,他的正面报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火热的生活,来自人性的深处,来自采访中的一次次感动。

采访戴成钧的事迹时,他在当地偶遇一位老人,得知他是记者时,老人向他深深地鞠躬,千叮咛万嘱咐:“戴镇长是一个好官,你一定要好好写写他。” 采访牛玉儒事迹时,有一天他乘出租车去采访牛书记关注的呼市重点工程二环路。在车上,他一边看,一边问,一连记。出租车司机问他是干啥的,他说是采访牛书记事迹的记者。司机说:“牛书记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是人民的好官,你写他我不要你的车费!” 在《来自珠江的爱》的采访中,一位受助学生的老师对他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一个资助者却感慨的说:“帮助一个草原女孩,就是帮助两代人。因为女孩长大了也要成为母亲,母亲有文化了,决不会让自己的后代没有文化!”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刘少华就是要做这样一个美的发现者、挖掘者、赞颂者、传播者。

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内蒙古呼伦贝尔等许多地方成为“泽国”,洪灾现场断壁残垣一片狼藉。此时的刘少华恰在采访遭遇车祸一年后,粉碎性骨折的大腿里还打着钢板,但他毅然请缨上了抗洪前线采访。他走泥泞、住帐篷、划小船,吃尽了苦头。在他发回的报道中,有对灾害损失的及时反映,但更多的内容是党和人民军队在大难临头与人民生死与共,是飘扬的国旗,是“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的声音。

“亲爱的台湾同胞,您去过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吗?您听过《蒙古人》这首歌吗?今天,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从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走来,从古老的额尔古纳河走来,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走来,从神圣的鄂尔多斯高原走来。在这里,我们把成吉思汗崇高的祝福献给青青的阿里山;我们把马头琴深情的歌唱献给绿绿的日月潭……” 这是刘少华为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赴台湾演出撰写的开场解说词的片段。有人说它像一首诗,有的说它像一幅画,有人揣度,这必是灵感突发时的妙手偶得。而刘少华本人却说:“这是大草原的深情馈赠,是反哺草原的心仪回响。” “刘少华是位汉族记者,他扎根大草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歌颂民族团结,与边疆牵手,与草原同行。”内蒙古日报社给过刘少华这样的评价。

“如果给我发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奖,我会欣然接受”。

这是刘少华的一个夙愿。多少年来,刘少华左手托着情,右手携着爱,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草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作为一个记者,他把对大草原的一往情深倾注笔端,写出了许多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力作。《一路豪情看赤峰》、《巴彦淖尔写雄浑》、《春到准格尔》、《崛起的科尔沁》、《满洲里,向世界问好》、《你好,中国二连》、《五虎山,矿工的山》、《呼伦贝尔,我要这样对你说》、《走进青青阿尔山》、《乌兰浩特,我心中的城》……

刘少华为宣传内蒙古做出的突出贡献是新闻界公认的。包钢建厂50周年,他写下了热情洋溢的献礼篇《永远的草原晨曲》;巴彦淖尔撤盟设市,他奉出了回味悠长的朗诵词《巴彦淖尔,可爱的家乡》;自治区50周年大庆,他是庆典解说词的总撰稿;歌曲《牵手草原》多次被著名歌唱家在晚会上歌唱,在自治区内外引起共鸣。人们知道作曲的是内蒙古音协副主席王晓弘,而词作者正是他。

人民大会堂,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作为记者,能到人民大会堂采访已是很光荣的事,而刘少华已两度走进人民大会堂--不是采访,而是作为牛玉儒事迹报告团的成员,为中央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人士作报告。“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刘少华,是内蒙古日报社的记者。”伴着激情的追求和草原的祝福,刘少华在202_年记者节进京摘取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桂冠-范长江新闻奖杯。

刘少华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是在人民大会堂却显得尤其浑厚,他的声音回响在人民大会堂。每次演讲,这个声音都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跨越万水千山,都随着中央电视台的音画走进千家万户。刘少华匠心独运地这样设计演讲稿的开头,意图很明显:他想让人们记住牛玉儒,记住呼和浩特,记住内蒙古大草原。

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内蒙古草原牧民收养了3000名上海汉族孤儿。淳朴的草原额吉(母亲)把他们接进了蒙古包养育成人。这个真实的故事前几年被拍成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震撼了《羊城晚报》总编辑张宇航。他联系广东的热心人开始了帮助3000名草原失学孩子重返校园的行动。获得这一信息的刘少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弘扬民族团结的重大主题。隆冬季节,他深入苏木嘎查,遍寻每一位被资助者,又远去南国大地,寻访每一个资助者,追寻着一次次催人泪下的感动,采撷着一个个泪花滋溢的佳话,撰写出了荡气回肠的长篇通讯《来自珠江的爱》。通讯发表后好评如潮,《内蒙古日报》连续发表14篇“读后感”和后续报道,形成了“草原和珠江相连”、“蓝色与绿色对接”的社会效应。不少广州人盛赞说,草原记者的激情震撼了羊城,让南国的人们感受到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要当记者,就当好记者

“如果让我再一次选择,我还选择当记者。” 刘少华197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他的同学中,有的当了厅长、盟市长,有的成为了企业家,有人出了国,而他却始终是一名记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始终处于战斗状态”、“始终充当战士角色”。

“人固然需要钱,但幸福应该是一种心灵享受;百万富翁固然风光,精神贵族也别有一番风味。其实,写作和创作也是人生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家自治区级媒体的首席记者、高级记者,刘少华没有汽车坐,家里的陈设也很一般。办公室更是简陋,桌椅电脑之外,只有两个单人沙发,接待3位客人就得到隔壁借椅子。倒是办公桌上的资料、书籍往往是堆得老高老高。

唯一值得“炫耀”的只有他的作品,他能大段大段地背诵20年前自己作品的片段。谈起他报道过的人物和采访过的场景,许多年前的往事他都如数家珍。同事们惊奇于他的记忆力,开玩笑说少华的大脑里有软盘。他却说:“文章不仅是用笔写出来的,还需要汗水、泪水、情感甚至鲜血和生命,爱到深处,方能牢记在心。” 前几年,一位天津某集团公司的总裁与刘少华在呼市邂逅,倾慕于他的口才和文笔,这位总裁以月薪10万元邀请刘少华到他的公司工作。刘少华告诉这位老板:“我的根在草原,我的一切都来自草原的绿色源流、绿色情缘。我的热情、真诚都是草原给的,离开草原,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草原,我就会才思枯竭,一蹶不振。我没有激情的原动力,我还拿什么赚钱?” “挺单纯,挺可爱。”这是妻子给刘少华的评价。因为痴迷新闻,脑子里老想着文章的内容,刘少华在家常常“坐立不安”。灵感突发时,他会丢下手中的家务伏案疾书。遇到好素材没写出来,他会如鲠在喉、辗转反侧。一篇新闻作品发表后,他会小孩似的喜不自禁,竟然花钱专门到报摊上买份报纸,回来后再一遍遍阅读。

在许多朋友眼里,少华“有点傻”、“不知道经营”,别人看来许多赚钱的机会,他却只懂得作文章、写报道。别人看来许多升迁的当口,他却跑到远方去采访了。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文章才能体现人格魅力,只有文章才能表明人生态度,只有写出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潜移默化出正气、品位、精气神儿。刘少华说:“人生来就是追求美的,美是一种境界,灿若云霞是美,静谧如画也是美,寥廓是美,悲壮也是美,执着更是美。”“不当百万富翁,就当精神贵族。其实,写作和创作也是人生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 岁月无痕,人生有情。从1981年黄河洪峰到1998年呼伦贝尔嫩江抗洪抢险一线报道,从包头大地震到抗“非典”大战役,从“八千里边防行”到西部大开发,他都主动担当重任。他三下800米井下,写出了长篇通讯《五虎山,矿工的山》,曾作为范文被自治区多部新闻集收编。1998抗洪系列篇《呼伦贝尔,我要这样对你说》等抗洪纪实报道,为呼伦贝尔的抗洪军民带来极大的鼓舞。他用20多篇连续报道和“内参”,把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民族大团结好的组曲唱得格外响亮,作品获全国和自治区抗洪报道综合奖,本人被评为“抗洪英模”。按照中宣部指示,将残疾女青年寒星办的“心灵之旅”热线事迹作为重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推向全国,由刘少华执笔写出长篇通讯《心桥如虹》,获全国残联好新闻大奖。据统计,他共有近百篇作品分别获全国、自治区、报社和行业好新闻奖。

翻阅刘少华的新闻作品,字里行间随处可以感受到巴丹吉林沙漠叮当的驼铃声,鄂尔多斯高原浓浓的长调情,大兴安岭挺秀无言的白桦林,满洲里国门庄严的国旗红。这扑面而来的浓郁生活气息,是他作为一个人民记者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形象诠释。

辽阔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不仅造就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孕育了英勇无畏、热情豪放、歌舞优美的蒙古族文化。刘少华最大的心愿,就是当好草原的使者,传承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草原,拥抱草原!当笔者结束对刘少华的采访成稿时,给他打电话,想让他提点“指导意见”的时候,他已经踏上采访之路,他给笔者发来短信:我正在草原深处老阿妈的蒙古包里喝奶茶……

[人物小传] :刘少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月内蒙古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日报社,曾任编辑、记者、工交组长、工商部主任,现为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记者职称。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记者、劳动模范,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_年获中国记者最高奖--长江新闻奖,当选为内蒙古记者协会副主席。主笔采写了全国重大典型《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作为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刘春)

李少白简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