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山东省油料产业振兴规划(202_-202_)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7-87717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8 11:54: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山东省油料产业振兴规划(202_-202_)

山东省油料产业振兴规划(202_—202_年)

为加快振兴我省油料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省油料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山东油料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加工和出口能力较强。全省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和大豆两类,此外还有核桃、芝麻、牡丹、玫瑰等特色产油作物。202_年,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520万亩,总产380万吨,其中花生1162万亩,总产331万吨,分别占我省油料作物面积及产量的76%和87%,占全国的20%和25%;大豆260万亩,总产40万吨;核桃75万亩,总产4.8万吨;牡丹8万亩,产籽量1万吨;玫瑰5万亩。202_年,全省花生油产量75万吨,占全国的37%,花生及其制品出口51万吨,占全国的90%;大豆加工量500万吨,大豆油产量9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核桃油、牡丹油、玫瑰油等木本油料尽管产量少,但作为特色高端油,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情况看,油料生产特别是花生、大豆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种植比较效益低,缺少政策扶持,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难;三是种植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有效养分含量低,资源约束大;四是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重点,积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轻简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升油料产业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山东油料产业振兴步伐。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油料生产布局,发挥主产区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单产和品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销衔接,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坚持品牌立业,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目标。到202_年,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50万亩,其中花生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亩产350公斤,总产420万吨;大豆面积稳定在290万亩,亩产200公斤,总产58万吨;核桃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15万吨;牡丹面积45万亩,产籽量6万吨,玫瑰面积8万亩。全省油料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建成15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00万亩以上,规模以上油料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创建知名特色品牌100个。油料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通过五年的努力,油料产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发展重点

(一)主产区建设。花生,重点建设鲁东传统出口型、鲁中南食用加工型和鲁西南高油型3个主产区,逐步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市场优势的专用花生优势产区。鲁东主要选用花育22号、花育30号、花育33号、山花7号和潍花6号等新品种;鲁中南主要选用山花20号、花育20号、花育23号、花育25号、花育32号、鲁花11号等新品种;鲁西南主要选用丰花1号、花育22号、花育24号、花育30号、花育31号、花育37号、花育38号、潍花8号等新品种。大豆,重点建设鲁西南中晚熟粮油兼用型、鲁中中早熟粮油兼用型、鲁北早熟油用型3个种植区。鲁西南主要选用齐黄31

号、齐黄

32、临豆九号等高油新品种;鲁中主要选用齐黄

28、齐黄30、齐黄

33、鲁豆11号等高油新品种;鲁北主要选用齐黄29号、潍豆6号、潍豆7号等高油新品种。核桃重点建设鲁中南、胶东两大优势产区。牡丹,重点建设菏泽市、济宁市、聊城市3个优势产区。玫瑰,重点建设平阴县、巨野县、莱州市3个优势产区。

(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省花生良种繁育按照1∶10的比例建设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原原种生产基地保持5000亩、原种生产基地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50万亩,实行花生良种溯源生产供应,提高集约供种能力,确保定期更新品种。力争到202_年,健全全省花生良种繁育体系,确保花生优势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统供率达到95%以上。加快建立以科研、农场、企业为依托的大豆原种、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济南市省级大豆原种繁育基地和利津县、胶南市、嘉祥县3个省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原种繁育基地1000亩、良种繁育基地9万亩,大豆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核桃,重点建设济南市、临沂市、烟台市3个省级种苗繁育基地。牡丹,重点建设菏泽市、聊城市2个省级种苗繁育基地。玫瑰,重点建设平阴县、莱州市2个省级种苗繁育基地。

(三)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一批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2_年,全省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135个,面积500万亩,其中标准化出口花生示范基地40个、150万亩,以荣成市、乳山市、文登市、烟台市牟平区、蓬莱市、海阳市、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胶州市、莱阳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胶南市、沂南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临沭县、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岚山区、五莲县、莒县等26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油用花生示范基地80个、300万亩,以冠县、莘县、曹县、单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宁阳县,高密市、昌乐县、诸城市、安丘市、泰安市岱岳区、新泰市、泗水县、邹城市、滕州市、沂南县、沂水县、苍山县、费县、平邑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岚山区、五莲县、莒县、荣成市、乳山市、文登市、烟台市牟平区、蓬莱市、海阳市、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胶州市、莱阳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胶南市等44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食用加工花生示范基地15个、50万亩,以沂水县、沂南县、邹城市、临沭县、平邑县、泗水县、莒南县、蒙阴县、费县、莒县、日照市东港区、五莲县、苍山县、日照市岚山区、沂源县等15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建设大豆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100万亩,其中鲁西南示范基地9个、50万亩,以平阴县、东平县、汶上县、嘉祥县、梁山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巨野县为重点实施区域;鲁中示范基地4个、20万亩,以胶南市、诸城市、高密市、平度市为重点实施区域;鲁北示范基地7个、30万亩,以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市河口区、博兴县、广饶县、无棣县、沾化县为重点实施区域。建设核桃、牡丹、玫瑰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面积60万亩。

(四)特色品牌培育。以“山东大花生”、“旭日型小花生”为重点,搞好鲁花10号、花17等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保持和扩大传统品牌优势。加大花育32号特色高油酸小花生、科花1号特大果花生等新品种推广力度,力争到202_年,培育2-3个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特色花生新品种,由品种优势向品牌优势提升。加强优质高产油核桃的研发推广。充分挖掘玉米油、芝麻油、牡丹油、玫瑰油、花椒油等特色品种,重点推广高油1号、莱阳97-9等高油玉米良种,凤丹271、紫斑牡丹1号等高油牡丹良种。

(五)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土地综合治理力度,改善灌排条件,搞好土地深耕,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促进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平衡增产。到202_年,改造花生中低产田400万亩,新增产能40万吨,改造核桃中低产园20万亩,新增产能1万吨。

(六)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收购、运输、加工、贮藏等环节安全技术标准和规程。加强主产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检测和控制,防止黄曲霉素等污染。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我省油料科技资源优势,以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建立山东省油料作物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开展油料作物优质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大力开展花生、大豆节本增效等实用技术研究,推广花生生产“四大关键技术”和“八项改进技术”,即:深耕翻、广覆膜、增密度、防早衰,改长期自留种为定期更换新品种、改速效化肥一次使用为控释肥精确施用、改早播早收为适当晚播晚收、改人工播种收获为机械化作业、改双粒播种为单粒精播、改套种为夏直播、改普通病虫防控为绿色防控、改一次集中化控为多次灵活化控;建立健全花生、大豆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技术标准,提高花生、大豆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水平;充分借助现代信息传输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二)搞好高产创建。在油料主产区积极开展“

十、百、万”高产创建工程,即建立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加快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强化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配套实用技术示范,引导农民自觉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辐射带动全省油料全面、均衡增产,充分挖掘油料增产潜力。加强花生叶斑病、蛴螬和大豆花叶病毒病、胞囊线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确保高产、稳产。

(三)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扶持壮大一批油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0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油料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油料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四)增加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政府性资金投入力度,省级重点扶持油料良种繁育、油料基地高产创建和品牌培育等。各市也要相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明确支持重点。创新油料生产加工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油料产业发展,加大对油料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融资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认真研究有利于油料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继续实施花生良种补贴和油料示范基地建设补助。争取国家增加对我省油料主产县(市、区)的转移支付。增加油料作物专用农机具补贴。逐步将油料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降低农民种植风险。实行油料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油料生产奖励机制,对油料生产先进县(市、区)、油料生产大户及农技推广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调动农民和基层发展油料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篇:山东省苗木花卉产业振兴规划

山东省苗木花卉产业振兴规划

(202_-202_年)

为加快振兴我省苗木花卉产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202_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124万亩,出圃合格苗木18亿株,占全国总产量的6%,产值56亿元;花卉种植面积68万亩,设施栽培面积3960万平方米,产值7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11.1%;苗木花卉产业从业人员150多万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苗木花卉产业已成为带动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省苗木花卉产业在竞争中做大做强还面临很多挑战,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和品牌影响力较弱、大众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立足我省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保障生态公益建设需要的基础上,以满足城镇化发展对苗木花卉多样化、高档化、容器化需求为发展方向,坚持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市场带动,壮大龙头与培育品牌并重,抓好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良种选育与推广、质量检验与监督三大体系建设,推进苗木花卉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苗木花卉,把我省打造成北方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加快由苗木花卉大省向苗木花卉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强化行业监管和完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相结合;突出重点特色与完善产业链条相结合;集约高效发展与农民快速持续增收相结合。

(三)总体目标。到202_年,全省苗木花卉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平方米,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值超过300亿元;主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程度显著提高;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用材林、经济林良种率达90%以上,生态林容器育苗率达80%以上;主栽花卉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轻型基质盆花栽培率超过90%;苗木花卉科技创新、生产推广、质量监督和社会服务体系趋于完善,苗木花卉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开展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清查、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重点保护主要造林树种、珍稀濒危树种、名特优新品种的种质资源,建设1处省级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库和17处苗木花卉种质资源区域库,保存林木花卉种质资源5000份,创新种质资源100份,获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50个。建立主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种质资源的规范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

(二)优良品种选育。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造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培育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突破性新品种。建设1处省级苗木花卉工程中心和10处特色苗木花卉区域工程中心,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观赏价值高的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树木及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300个。突出抓好6处国家级苗木花卉良种基地,争取新增4处国家级苗木花卉良种基地,强力推进20处省级重点苗木花卉良种基地及良种繁育场建设,扶持建设以生产良种为重点的采穗圃、种子园、花卉制种场和种苗繁育车间,进一步提高种苗产量和质量,推动良种化

进程。

(三)特色基地建设。加强特色苗木花卉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定向化培育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生产基地和示范园的带动作用。推进用材林品种提纯复壮,提高苗木质量;加快经济林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名特优新品种苗木;加大珍稀、乡土树种苗木培育力度,丰富城镇绿化树种多样性;强化生态树种良种培育,推广轻型基质容器化育苗;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花卉种苗的繁育能力和水平;扩大传统优势花卉、鲜切花、冷凉花卉和高档花卉等优良品种的生产规模,促进产品数量质量同步提高。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的苗木花卉,形成特色基地,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一县一类、一镇一种、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新建50处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20处苗木花卉高科技创新园;扶持培育苗木花卉“双十强”县(市、区)、百强乡(镇)和一千个特色村;树立30个省级品牌,争创8-10个国家级品牌。

(四)设施栽培。强化设施栽培,保证苗木花卉产品质量和周年化供应。提高设施栽培在苗木花卉中的比例,改造提升原有的设施结构,新建一批日光温室和智能化温室,推广应用设施内微滴灌、无土栽培、穴盘育苗、缓释肥栽培、二氧化碳补给、环境调控等技术,提升苗木花卉设施化栽培水平,提高苗木花卉产品质量。改造提升花卉设施栽培202_万平方米,新建6000万平方米,花卉设施栽培比例达到15%以上,产值超过50%。

(五)花卉深加工及配套产业。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延伸配套产品链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牡丹、玫瑰、金银花、食用百合、菊花等传统优势花卉为重点,以药用、食用和工业应用为方向,加强花卉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天然色素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强温室设备、容器育苗设备、园林器械、园艺资材的研发和生产,提高苗木花卉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重点扶持建设10家花卉深加工及配套企业。

(六)市场建设。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积极搭建现代化交易平台,建立苗木花卉超市,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建设20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或交易所;

提升青州花卉市场建设水平,建立花卉电子交易与拍卖中心,巩固和强化在全国花卉市场中的影响力;在青州建立全国第一家花卉保税区,增加牡丹、芍药、菊花、国兰等地方花卉的出口,加大应时花卉的进口;建设大型鲜花仓储中心,提升重大节日期间花卉储藏调剂能力。

(七)社会化服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优势互补,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完善苗木协会、花卉协会和各种中介组织,加快苗木花卉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加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发布、预测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博会、泰安花卉苗木博览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展示地方特色。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制定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苗木花卉管理机构,理顺隶属关系,提高苗木花卉产业管理能力。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手段,整合产业要素,培植壮大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行业监管。完善苗木花卉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苗木花卉行业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为苗木花卉的生产、流通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苗木花卉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对苗木花卉生产、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三)加大科技支撑。构建育种与繁殖、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苗木花卉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力度,重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加强苗木花卉标准化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苗木花卉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对苗农、花农的培训,提升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四)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苗木花卉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基地建设、设施栽培等。加强银企合作,增加信贷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苗木花卉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苗木花卉生产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苗木花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山东省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节选)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本省农业发展新优势,202_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就全省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意见(鲁政发[202_]81号),意见对五大产业振兴的意义、要求、任务目标及振兴重点进行了阐述。

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山东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该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2_年,全省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25%。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山东省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超前谋划,顺势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

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任务目标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规划到202_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蔬菜产业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护地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建设鲁北地区以京津为主要市场的优质特色蔬菜突出发展特色产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培育传统名牌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区域性名特优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蔬菜(食用菌)种业研发基地,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蔬菜(食用菌)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到202_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编者注,下同。200万公顷)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100万公顷),蔬菜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建

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改造300处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约3.3万公顷),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

渔业

加快实施渔业“双十工程”。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常规品种,巩固出口品种,壮大名优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山东近海海洋牧场。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巩固渔业来料加工,扩大本地产品加工出口。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到202_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500万亩(33.3万公顷),发展岸基工厂化养殖1000万m2、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53.3万公顷),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

畜牧业

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生猪、家禽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加强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重点支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加强入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到202_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

果业

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更新一批老龄果园,改造一批郁闭果园。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建设鲁中南板栗、核桃优势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搞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省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和县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202_年,全省水果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80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到202_万吨,其中苹果600万亩(40万公顷)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达到800亿元;干果面积发展到760万亩(约50.7万公顷),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苗木花卉产业

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镇,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交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到202_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m,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约15.3万公顷),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新建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处,高科技创新园20处。

强化政策措施落实,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加大政府投入

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

2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强化金融支持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振兴。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逐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省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重点支持五大产业振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

突出科技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及产后加工处理等技术难题。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农业、畜牧业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机制,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强化质量安全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

质量安全水平。

健全市场体系

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发布、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培育经营主体

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教育和培训资源,发挥行业培训优势,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区域性产业协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五大产业振兴实现专业化、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五大产业振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农业、林业、畜牧兽医、商务、工商、质检、银监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产业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完善五大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要把五大产业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农业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第四篇:山东省五大产业规划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

政发〔202_〕81号)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我省农业发展新优势,现就全省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我省农业发展新优势,现就全省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2_年,全省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25%。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省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顺势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规划到202_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三、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一)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护地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建设鲁北地区以京津为主要市场的优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鲁南地区面向江浙沪的优质、高端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大型蔬菜仓储物流中心。突出发展特色产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培育传统名牌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区域性名特优产品。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蔬菜(食用菌)种业研发基地,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蔬菜(食用菌)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到202_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改造300处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

(二)渔业。加快实施渔业“双十工程”。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常规品种,巩固出口品种,壮大名优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从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山东近海海洋牧场。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巩固渔业来料加工,扩大本地产品加工出口。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到202_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500万亩,发展岸基工厂化养殖1000万平方米、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

(三)畜牧业。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生猪、家禽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加强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重点支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加强入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山东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到202_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

(四)果业。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更新一批老龄果园,改造一批郁闭果园。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建设鲁中南板栗、核桃优势产区,改造一批老龄、低产园。加大对地方优良果品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搞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省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和县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202_年,全省水果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02_万吨,其中苹果600万亩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达到800亿元;干果面积发展到760万亩,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五)苗木花卉产业。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镇,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交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到202_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平方米,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新建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处,高科技创新园20处。

四、强化政策措施落实,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振兴。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逐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省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重点支持五大产业振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及产后加工处理等技术难题。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农业、渔业、畜牧业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机制,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四)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健全市场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发布、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六)培育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教育和培训资源,发挥行业培训优势,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区域性产业协会,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五大产业振兴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五大产业振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农业、海洋与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商务、工商、质检、银监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产业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完善五大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要把五大产业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农业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2_-202_年)(鲁政发〔202_〕81号)

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我省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2_年,全省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3046万亩,总产1.02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1%和16.6%;总产值1527.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7.4%;出口创汇20.1亿美元,占全国的31.2%;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00万亩,占全国的2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日光温室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部分蔬菜种子大量依靠进口;国内外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加大;其他省市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朝阳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显著特点。202_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总产值达124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较202_年分别增长了183%、372%、332%,菇农人均食用菌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食用菌综合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二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食用菌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产出能力较低,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发达国家低40%左右;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比例不足30%,且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市场开发不够,人均消费量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少,经费不足,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行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山东蔬菜产业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规模化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三)发展目标。

1.蔬菜产业。到202_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5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1亿吨,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0%左右;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2.食用菌产业。到202_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食用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45%;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名优品牌100个;食用菌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蔬菜产业。

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2_-202_年)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寿光市、莘县、滕州市、沂南县、苍山县、泰安市岱岳区、青州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原县、昌乐县、泗水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齐河县、单县、阳谷县、冠县、茌平县、诸城市、金乡县、莱西市、安丘市、商河县、肥城市、枣庄市薛城区、成武县、济阳县、邹城市、胶南市、高唐县、曹县、莒县、沂水县、陵县、广饶县、鱼台县、东阿县、济宁市任城区、定陶县、莒南县、海阳市、临清市、郓城县、莱芜市莱城区、临沂市河东区、高密市、新泰市、高青县、枣庄市峄城区、济南市历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费县、昌邑市、临邑县、章丘市、惠民县、莱州市等56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2.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以山东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苍山大蒜、金乡大蒜、莱芜生姜、章丘大葱、潍县萝卜、胶州大白菜、昌乐西瓜、马家沟芹菜、曹县芦笋、烟台地黄瓜、青州银瓜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以具有地方名产蔬菜的县(市、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域。

3.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2_-202_年)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肥城市、莱阳市、高密市、诸城市、安丘市、成武县、莱州市、金乡县、胶州市、临邑县、东明县、昌乐县、莱芜市莱城区、莱西市、曹县、青州市、平度市、滕州市、苍山县、巨野县、广饶县、兖州市、济南市长清区、泰安市岱岳区、临沂市河东区、博兴县、寿光市、郯城县、乐陵市、菏泽市牡丹区、武城县、夏津县、胶南市、单县、即墨市等35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二)食用菌产业。

1.突出增量提质。着眼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在香菇优势区(以惠民县、栖霞市、胶南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度市、滕州市、日照市岚山区、文登市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菇优势区(以邹城市、莘县、定陶县、武城县、巨野县、单县、郓城县、平原县、禹城市、新泰市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区(以青州市、齐河县、苍山县、梁山县、高青县、莱芜市莱城区、高密市、滕州市等为核心地区)、珍稀菇类优势区(以新泰市、冠县、东平县、利津县、邹平县、平阴县、济阳县、蒙阴县、宁阳县、东平县、沂水县、广饶县、泰安市岱岳区、汶上县等为核心地区)、黑(毛)木耳优势区(以费县、莒县、新泰市、鱼台县、金乡县、微山县、梁山县、枣庄市山亭区等为核心地区)、平菇优势区(以聊城市东昌府区、枣庄市台儿庄区、章丘市、寿光市、曲阜市、阳谷县、枣庄市薛城区、昌邑市、禹城市等为核心地区)等优势区域,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菌种繁育场(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专业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

2.突出增效增收。围绕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区域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突出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四、政策措施

(一)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改造老旧棚室50万个,升级改造率达到80%以上;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省里重点扶持50个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30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包以上的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

3.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和食用菌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达到路、水、电齐全,为生产提供保障。

(二)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加强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建设蔬菜种业研发基地,加快蔬菜进口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加大食用菌名特优和珍稀品种选育力度,实施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在泰山、沂山、蒙山等十大山脉开展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采集、保护、驯化和开发利用,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开展蔬菜提质增效工程,利用5年时间,遴选10项技术成果,在100个蔬菜主产乡(镇)进行转化推广,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推进菌渣高效利用,构建“动物、植物、食用菌”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着重进行50个新品种展示和20个新技术示范。

3.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抓好42个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省、市、县(市、区)三级要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厂化生产基地;强化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2.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的建设。

3.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

4.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四)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蔬菜产品进行研制,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5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搞好信息服务;建设和改造30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蔬菜重点产区批发市场。

4.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到202_年,培育5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蔬菜品牌。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产业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第五篇: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化学工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保持全国首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当前,全省化学工业处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化学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结构调整的机遇。为应对危机,变挑战为机遇,实现产业调整振兴,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2_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含原油开采)410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047亿元、销售收入10975亿元、利税1571亿元、利润8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31%、21.1%和2.6%,其中地方化学工业分别占70.3%、77.3%、48%和54.2%,分别同比增长7.9%、28.2%、11.7%和6.7%。

2.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随着技术改造投入的大幅增加,行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主要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高浓度化肥、离子膜烧碱、子午线轮胎、大型有机原料、合成材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高档次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齐鲁化工区、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潍坊盐化、兖矿煤化工、临沭复合肥、广饶轮胎等特色园区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轮胎、氯碱、化肥等产业聚集区。

3.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202_年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原油加工4544万吨、原油开采2799万吨、合成树脂274万吨(其中聚氯乙烯130万吨)、乙烯80万吨、纯苯52万吨、精甲醇157万吨、烧碱365万吨(其中离子膜碱139万吨)、纯碱296万吨、轮胎2亿条(其中子午胎6361万条)、合成氨600万吨、化肥(折纯)857万吨、硫酸431万吨、农药24万吨,产销量均居全国前列。轮胎、烧碱、化肥等9种主要产品产销量居国内首位。

4.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_年,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培育中国名牌28个、山东名牌181个。一批重点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专项。近3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现代煤化工、大氮肥国产化、子午胎及其生产设备、离子膜研发、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磷肥循环经济等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5.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2_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30家(其中过100亿元的企业12家)。其中,地方化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达7家。

6.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2_年,完成出口交货值527亿元。美国伊士曼、杜邦、意大利倍耐力等世界500强公司在我省设立了合资合作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化工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来鲁投资,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7.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较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仍以资源能源外延式增长的发展方式为主,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能力弱,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国际化水平较低,对外合作层次和产业外向度不高。

(二)面临形势。

1.化工行业是世界经济链条的重要环节,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受危机引发,化工行业的下游市场萎缩,需求降低,盈利能力下降,202_年是化工行业发展调整最艰难的时期,行业生产经营形势面临严峻挑战。2.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化工产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化工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我国化工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农药的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化工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加快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促进化工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技术改造为手段,着力培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实施新、特、优工程,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合理布局,优化升级,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由大变强。

(二)基本原则。

1.扶优扶强原则。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石油化工、轮胎、化肥、氯碱、现代煤化工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

2.聚集发展原则。加快优势产业区域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集群化、园区化。

3.科学发展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行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安全生产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技术创新原则。建立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提升行业素质。特别重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等产业的深精加工,瞄准目前仍然依靠进口的化工产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5.对外开放原则。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加强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支持我省成熟技术、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推动化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任务目标。到202_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石油化工、轮胎、化肥、氯碱、纯碱、现代煤化工等行业8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煤化工行业技术中心1个;培育中国名牌20个、山东名牌4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35家,其中过100亿企业达到18家;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达到新水平;产业集群具备雏形,新兴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发展重点

(一)培植五大产业集群。

1.轮胎。

(1)半岛地区产业集群。依托青岛、烟台、威海的轮胎生产传统优势,发挥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五大中国名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现有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力量,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打造具有全球较强影响力的轮胎产业集群。

(2)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金宇、永泰、西水等企业产业起点较高、企业集中度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充分利用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原材料比较齐全的条件,加强企业在资本、生产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强化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培育新兴轮胎产业集群。

(3)鲁西南橡胶助剂生产集群。在巩固现有橡胶助剂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提高科技含量,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育发展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橡胶助剂产业集群。

2.石油化工。

(1)淄博石化产业集群。以齐鲁石化公司为依托,齐鲁化学工业园区为中心,加快齐鲁公司“三轮乙烯改造”,培植从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原料产品到精细化工等产品、化工新材料、橡塑助剂等产业链。推进地方石化企业整合以及淄博市张店东部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现有化工企业向特色园区聚集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世界大型化工公司入驻。搞好产品间衔接配套,发展一批精、专、特、新化工产品,发展淄博石化产业集群。

(2)青岛石化产业集群。以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投产为契机,推进再上1000万吨炼油,形成规模效益,推进百万吨乙烯、百万吨二甲苯项目和配套有机原料型深加工产品项目前期工作。抓住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外大化工公司抢占中国市场的机会,争取与世界其他大石化公司合作,在建设百万吨以上乙烯上下游一体化装置、做大做强石化原料产业上有所突破。发挥大炼油-大乙烯聚集效应,吸引相关企业聚集青岛,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石化后加工产业,培育壮大青岛石化产业集群。

(3)东营石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东营的港口资源、土地资源、地方炼油企业资源等优势,推进与中海油公司战略合作,加快东营中国海油工业园有关前期工作和工业园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进程和成品油销售网络、天然气管网、LNG、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项目进程,争取早日立项建设;加快中海油公司与有关地方炼油企业整合。在东营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石油化工基地。

3.煤化工。

(1)枣庄滕州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兖矿集团、滕州辰龙能源集团、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依托,以气化为龙头,重点发展合成氨D尿素D氨基树脂、双氧水等产品的合成氨产业链,甲醇、醋酸、醋酸酯类、醋酸纤维素等产品的碳一化工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2)济宁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兖矿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气化D二甲基甲酰胺、甲醇、醋酸乙酯等产品链;焦碳D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甲醇下游产品等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3)菏泽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努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焦碳-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气化D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4)泰安新泰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新矿集团、正大焦化等企业为依托,淘汰落后焦化产能,发展焦碳-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4.氯碱。

(1)黄河三角洲地区集群。充分发挥潍坊、滨州、东营、莱州等沿海地区原盐资源、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氯碱企业向相关特色化工园区聚集,积极推进企业间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结合以及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2)鲁中地区氟硅材料产业基地。以淄博东岳国际氟硅工业园为载体,增强东岳化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学研步伐,发挥产业起点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工业,形成化工新材料新优势。

(3)烟台地区聚氨酯新材料集群。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以万华集团为龙头,做大做强MDI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TDI及后加工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MDI、TDI配套原材料及后加工产业,建成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5.化肥。

(1)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华鲁恒升大氮肥国产化和鲁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结合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公司,发展鲁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2)鲁西地区产业集群。发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肥城阿斯德等企业规模大、非肥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鲁西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3)鲁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等企业规模大、煤化工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鲁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4)鲁中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等企业与山西煤矿企业联合及临港优势,发挥山东联合化工上市优势,建设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5)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发挥临沂地区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缓控释肥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企业间在生产、研发、流通、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二)实施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1.氯碱。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严禁用碱企业自行配套氯碱项目,加快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优化布局结构。鼓励和支持氧化铝、造纸等用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原料配套问题。加快装备更新改造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拉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类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到202_年,离子膜碱比重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和520公斤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和1080公斤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化肥。适当控制总量,稳定综合协调发展。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改造领域是:提升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应用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氮肥企业重点推广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提升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推动动力结构优化。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到202_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400公斤标煤。

3.石油化工。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乙烯规模、技术和装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适时新建乙烯装置。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降耗,淘汰成品油不达标装置。重点改造领域是: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搞好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到202_年,炼油行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7公斤标煤,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21公斤标煤,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43公斤标煤。

4.轮胎。控制总量,严格限制新增布点,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提高子午线轮胎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着力提高子午化率。加快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和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发展大型系列轮胎装备,特别是在全钢载重子午胎上用高速、大容量密炼机代替普通密炼机,用三股、四股一次法成型机代替两股成型机;用信息化技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淘汰50万套以下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线。到202_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32公斤标煤。

5.农药。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新增布点,加快淘汰高毒品种,发展新型农药,发展国家级农药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巩固增加新型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杀虫剂主要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除草剂发展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的旱田除草剂新品种;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制剂主要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新剂型;生物农药主要发展高效生物抗生素等。到202_年,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基本淘汰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品种和手工包装工艺。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原药基本实现园区内集中生产。

(三)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1.有机硅及硅材料。依托东岳集团、金岭集团等企业,建设各为10万吨以上的有机硅单体及多晶硅、单晶硅,配套发展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白炭黑等下游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氟材料。依托东岳化工集团、济南三爱富公司、淄博华安化工公司发展ODS替代品、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橡胶、全氟磺酸树脂、氟碳涂料、无机氟材料等产品,加快离子膜产业化进程。

3.膜材料及膜。依托东岳化工集团发展烧碱用离子膜,依托威海天益龙纳米公司发展烧碱用非质子膜,依托淄博恒沣、招远膜天膜公司发展反渗透膜、气体处理膜。鼓励企业发展各种水处理、气体处理用液体脱气膜和聚乙烯中空纤维微孔滤膜、均相阳膜和阴膜等膜材料。

4.新型合成材料。依托万华集团、烟台巨力公司做大做强MDI、TDI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碳纤维、聚氨酯等。支持万达集团发展聚酰亚胺、济宁凯赛集团发展尼龙1010、尼龙1212、尼龙1313等新型材料。支持企业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特种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通用树脂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5.化肥。

(1)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华鲁恒升大氮肥国产化和鲁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结合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公司,发展鲁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2)鲁西地区产业集群。发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肥城阿斯德等企业规模大、非肥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鲁西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3)鲁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等企业规模大、煤化工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鲁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4)鲁中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等企业与山西煤矿企业联合及临港优势,发挥山东联合化工上市优势,建设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5)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发挥临沂地区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缓控释肥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企业间在生产、研发、流通、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二)实施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1.氯碱。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严禁用碱企业自行配套氯碱项目,加快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优化布局结构。鼓励和支持氧化铝、造纸等用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原料配套问题。加快装备更新改造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拉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类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到202_年,离子膜碱比重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和520公斤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和1080公斤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化肥。适当控制总量,稳定综合协调发展。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改造领域是:提升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应用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氮肥企业重点推广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提升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推动动力结构优化。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到202_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400公斤标煤。

3.石油化工。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乙烯规模、技术和装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适时新建乙烯装置。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降耗,淘汰成品油不达标装置。重点改造领域是: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搞好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到202_年,炼油行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7公斤标煤,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21公斤标煤,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43公斤标煤。

4.轮胎。控制总量,严格限制新增布点,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提高子午线轮胎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着力提高子午化率。加快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和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发展大型系列轮胎装备,特别是在全钢载重子午胎上用高速、大容量密炼机代替普通密炼机,用三股、四股一次法成型机代替两股成型机;用信息化技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淘汰50万套以下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线。到202_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32公斤标煤。

5.农药。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新增布点,加快淘汰高毒品种,发展新型农药,发展国家级农药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巩固增加新型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杀虫剂主要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除草剂发展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的旱田除草剂新品种;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制剂主要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新剂型;生物农药主要发展高效生物抗生素等。到202_年,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基本淘汰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品种和手工包装工艺。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原药基本实现园区内集中生产。

(三)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1.有机硅及硅材料。依托东岳集团、金岭集团等企业,建设各为10万吨以上的有机硅单体及多晶硅、单晶硅,配套发展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白炭黑等下游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氟材料。依托东岳化工集团、济南三爱富公司、淄博华安化工公司发展ODS替代品、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橡胶、全氟磺酸树脂、氟碳涂料、无机氟材料等产品,加快离子膜产业化进程。

3.膜材料及膜。依托东岳化工集团发展烧碱用离子膜,依托威海天益龙纳米公司发展烧碱用非质子膜,依托淄博恒沣、招远膜天膜公司发展反渗透膜、气体处理膜。鼓励企业发展各种水处理、气体处理用液体脱气膜和聚乙烯中空纤维微孔滤膜、均相阳膜和阴膜等膜材料。

4.新型合成材料。依托万华集团、烟台巨力公司做大做强MDI、TDI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碳纤维、聚氨酯等。支持万达集团发展聚酰亚胺、济宁凯赛集团发展尼龙1010、尼龙1212、尼龙1313等新型材料。支持企业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特种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通用树脂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5.化肥。

(1)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华鲁恒升大氮肥国产化和鲁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结合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公司,发展鲁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2)鲁西地区产业集群。发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肥城阿斯德等企业规模大、非肥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鲁西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3)鲁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等企业规模大、煤化工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鲁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4)鲁中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等企业与山西煤矿企业联合及临港优势,发挥山东联合化工上市优势,建设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5)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发挥临沂地区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缓控释肥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企业间在生产、研发、流通、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二)实施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1.氯碱。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严禁用碱企业自行配套氯碱项目,加快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优化布局结构。鼓励和支持氧化铝、造纸等用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原料配套问题。加快装备更新改造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拉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类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到202_年,离子膜碱比重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和520公斤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和1080公斤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化肥。适当控制总量,稳定综合协调发展。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改造领域是:提升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应用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氮肥企业重点推广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提升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推动动力结构优化。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到202_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400公斤标煤。

3.石油化工。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乙烯规模、技术和装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适时新建乙烯装置。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降耗,淘汰成品油不达标装置。重点改造领域是: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搞好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到202_年,炼油行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7公斤标煤,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21公斤标煤,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43公斤标煤。

4.轮胎。控制总量,严格限制新增布点,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提高子午线轮胎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着力提高子午化率。加快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和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发展大型系列轮胎装备,特别是在全钢载重子午胎上用高速、大容量密炼机代替普通密炼机,用三股、四股一次法成型机代替两股成型机;用信息化技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淘汰50万套以下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线。到202_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32公斤标煤。

5.农药。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新增布点,加快淘汰高毒品种,发展新型农药,发展国家级农药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巩固增加新型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杀虫剂主要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除草剂发展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的旱田除草剂新品种;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制剂主要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新剂型;生物农药主要发展高效生物抗生素等。到202_年,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基本淘汰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品种和手工包装工艺。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原药基本实现园区内集中生产。

(三)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1.有机硅及硅材料。依托东岳集团、金岭集团等企业,建设各为10万吨以上的有机硅单体及多晶硅、单晶硅,配套发展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白炭黑等下游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氟材料。依托东岳化工集团、济南三爱富公司、淄博华安化工公司发展ODS替代品、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橡胶、全氟磺酸树脂、氟碳涂料、无机氟材料等产品,加快离子膜产业化进程。

3.膜材料及膜。依托东岳化工集团发展烧碱用离子膜,依托威海天益龙纳米公司发展烧碱用非质子膜,依托淄博恒沣、招远膜天膜公司发展反渗透膜、气体处理膜。鼓励企业发展各种水处理、气体处理用液体脱气膜和聚乙烯中空纤维微孔滤膜、均相阳膜和阴膜等膜材料。

4.新型合成材料。依托万华集团、烟台巨力公司做大做强MDI、TDI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碳纤维、聚氨酯等。支持万达集团发展聚酰亚胺、济宁凯赛集团发展尼龙1010、尼龙1212、尼龙1313等新型材料。支持企业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特种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通用树脂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5.化肥。

(1)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华鲁恒升大氮肥国产化和鲁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结合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公司,发展鲁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2)鲁西地区产业集群。发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肥城阿斯德等企业规模大、非肥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鲁西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3)鲁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等企业规模大、煤化工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鲁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4)鲁中地区产业集群。发挥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等企业与山西煤矿企业联合及临港优势,发挥山东联合化工上市优势,建设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5)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发挥临沂地区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缓控释肥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企业间在生产、研发、流通、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二)实施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1.氯碱。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严禁用碱企业自行配套氯碱项目,加快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优化布局结构。鼓励和支持氧化铝、造纸等用碱企业跨地区、跨行

业兼并重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原料配套问题。加快装备更新改造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拉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类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到202_年,离子膜碱比重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和520公斤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和1080公斤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化肥。适当控制总量,稳定综合协调发展。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改造领域是:提升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应用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氮肥企业重点推广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提升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推动动力结构优化。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到202_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400公斤标煤。

3.石油化工。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乙烯规模、技术和装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适时新建乙烯装置。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降耗,淘汰成品油不达标装置。重点改造领域是: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搞好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到202_年,炼油行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7公斤标煤,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21公斤标煤,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43公斤标煤。

4.轮胎。控制总量,严格限制新增布点,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提高子午线轮胎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着力提高子午化率。加快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和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发展大型系列轮胎装备,特别是在全钢载重子午胎上用高速、大容量密炼机代替普通密炼机,用三股、四股一次法成型机代替两股成型机;用信息化技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淘汰50万套以下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线。到202_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32公斤标煤。

5.农药。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新增布点,加快淘汰高毒品种,发展新型农药,发展国

家级农药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改造领域是:巩固增加新型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杀虫剂主要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除草剂发展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的旱田除草剂新品种;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制剂主要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新剂型;生物农药主要发展高效生物抗生素等。到202_年,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基本淘汰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品种和手工包装工艺。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原药基本实现园区内集中生产。

(三)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1.有机硅及硅材料。依托东岳集团、金岭集团等企业,建设各为10万吨以上的有机硅单体及多晶硅、单晶硅,配套发展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白炭黑等下游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氟材料。依托东岳化工集团、济南三爱富公司、淄博华安化工公司发展ODS替代品、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橡胶、全氟磺酸树脂、氟碳涂料、无机氟材料等产品,加快离子膜产业化进程。

3.膜材料及膜。依托东岳化工集团发展烧碱用离子膜,依托威海天益龙纳米公司发展烧碱用非质子膜,依托淄博恒沣、招远膜天膜公司发展反渗透膜、气体处理膜。鼓励企业发展各种水处理、气体处理用液体脱气膜和聚乙烯中空纤维微孔滤膜、均相阳膜和阴膜等膜材料。

4.新型合成材料。依托万华集团、烟台巨力公司做大做强MDI、TDI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碳纤维、聚氨酯等。支持万达集团发展聚酰亚胺、济宁凯赛集团发展尼龙1010、尼龙1212、尼龙1313等新型材料。支持企业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特种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通用树脂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山东省油料产业振兴规划(202_-202_)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