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3(范文大全)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7-430429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5 08:48: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3

第二中学法治文化建设规划

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发挥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夯实法治校园建设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促进“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根据团场[2013]7号《关于121团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为目标,以“弘扬法治理念”为主题,以集中宣传教育为途径,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提高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师生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水平。

二、目标任务

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建设法治校园”为主旨,培育师生的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播法治文化,创新法治实践,培养起师生发自内心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意识和法律信仰。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成立学校“法治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石军介李本照

副组长:张玉峰

成员:李占平尉 锋张卫东岳元明赵彩霞谢疆

尤红娟范旭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以“法治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学科教学。

结合学生的品德修养, 结合思想品德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机统一于教学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了解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等。每学年法制教育的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中不少于20%。

(二)开辟“法治文化进校园”教育宣传主阵地。

1、校园网:继续完善“六五普法专栏”。

2、“校园之声”广播:专设“今日说法”板块,定期播放。

3、校园宣传栏:校园橱窗定期张贴法律、法规、案例资料及相关活动照片等;校园黑板报坚持开辟“生活与法制”栏目。

4、校园电子屏:定期滚动有关法制标语。

5、校园图书室:开设法制专栏,增加法律刊物。

6、班级文化栏:开设一块“法制园地”,每期登载相关法制知识、警言、活动资料等;

7、班级图书柜:设立法制图书角,充实法制报或相关法制刊物等。

(三)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专题教育。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思想认识、行为表现和社会实际出发,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丰富和创新创建活动载体,每学期要举办:举行法制歌曲唱响校园活动;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举办“法治文化进校园”黑板报评比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律工作者做专题报告; 举办“法律伴我成长”征文比赛;举办“法治文化进校园”知识竞赛;举办法制教育书画比赛;结合“12.4”法制宣传日举办“法律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等。

(四)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纪念日(节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1、利用班团队活动,举行相关法制辩论会或模拟法庭。

2、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日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如:“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

3、开展学生学法社会实践活动,如下野地垦区人民法院旁听庭审,走进社区开展法制“夏令营”活动,搭建法制教育基地等。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处室、共青团少先队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规划和计划,认真开展好各项活动,学校要保障法制文化建设的“阵地、师资、时间、经费”四落实。

2、开辟阵地,营造氛围。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阵地,以及展示宣传板、散发宣传资料等方法,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法治文化活动为抓手,使校园法治文化与社区法治文化、家庭法治文化相结合。

3、总结经验,探索创新。积极探索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研究和解决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丰富充实“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内容,促进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二中学

2013.7.26

第二篇:法治文化建设

二)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格局之中。把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司法、教育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协调,定期检查有关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推进这项工作。

路径四:立足现实、继承传统、借鉴先进、革新自我、注重建设。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路径。所谓立足现实,我们法治文化建设,要从实情出发。离开现实,谈法治文化建设,显然是毫无益处的。继承传统,一个历史深厚的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如果否定自己的传统,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民族的根在哪里,我们文化传承的血脉又从哪里流动到我们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转型社会中,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有精华,但是也有糟粕。所以要革新自我。注重建设,对于法治文化来说,破坏是次要的,建设是更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所有对传统文化的批评,除了血脉的传承、文化的保存之外,我们还要

注意,这个民族将怎么走向未来,我们要建构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与世界的其他民族共存,一起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这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此刻,中国社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开放的未来,我们必须自己去创造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己去确定现代中国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建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重建。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不能够确知最后的结果;不过有一点应当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和守法的国家,也需要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更需要无数享有自由与尊严的个人。为此,我们既需要法治,也需要民主。法治与民主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制度保障,也是文化重建的制度基础;而通过推行法治、加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在新的政治与社会实践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使理性的精神融入整个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多元的和理性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目标。

第三篇:浅议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实现法治已经成为共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

法治文化是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制度安排、社会秩序构建等要素发展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他法律制度、法制精神在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对法律信仰的总和,是人们建立在法律信仰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是全社会对法律的共识性法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加强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一个内容博大,内涵丰富的大概念,是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发展你的必然产物,是诸多法制文明的综合体现表现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方面。

(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对内是促进和谐的一种保障,对外是可彰可显的法治国家的一种新形象。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经历了从中重点宣讲法律文件、法律解释的具体规定到面向公民阐释法律精神,启发抽象化的法律权利意识,从宣扬“法律无情,疏而不漏”到宣传“法律是人民维权的利器”,从倡导公民作一个守法者到鼓励公民成为一个积极的护法者的不断完善、更富成效也更加人文化的过程。这种历程实际上就是从法律制度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内核,从法治体系构建深华到法治文化培育。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法制建设和法治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全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其次,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法治发展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第三,法制建设要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法治文化建设本身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因为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人类社会是由若干个不同方面,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合而成的,他需要一系列的规则来维系。这些规则有道德、有纪律、有传统、有习惯,但其中最明确的无疑是法律。而法治文化正体现着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民主法治,必须以法治文化作为思想基础,而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也恰恰是法治谋求的最高理想。法治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上,不仅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定蓝图,而且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观念,为和谐消除矛盾,提供守法意识。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实践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培育、升华,逐步实现由偏重法律知识普及到注重法治精神倡导的转变,实现由偏重政府推进到注重政府推进与民间自觉相结合的转变,实现由偏重法制宣传教育到注重法治实践的转变。凸显公平正义、权利本位、崇高法治的文化取向,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把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当前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文化建设缺乏基础

当前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定的基础。虽然基层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作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礼法思想对大多数人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封建“人治”、“德治”的观念在一部分人心中还根深蒂固。儒家的礼法思想蕴涵的是人治理念,无法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建设基础。用托马斯潘恩的一句名言改过就是“在人治的社会里,国王就是法律;而在法治的社会里,法律是国王”。同时中国古代法治注重“刑治”与现代的法治不能相混同。现代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不相和谐的问题,但分析这些不和谐问题的深层因素,关键在于还未在基层形成于法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基础。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重关系、讲人情的传统和习俗几乎渗透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人情和亲情是社会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润滑剂,缺少人情的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样,熟人社会过分发达的人情伦理也有其自身的弊端,特别对现代文明所认同的法治文化更是具有瓦解和剖坏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以情压法”、“以情代法”、“以情乱法”等现象在当代中国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是,一旦面临讼争,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维护权利,而是能如何做到息事宁人,如何运用各种方式寻找关系和人情资源。在崇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同时,人情与法治并非绝对向左,但情之于法需要一定的尺度和界限。所以基层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这种重情轻法的文化传统,引导人们重新进行法律价值目标的选择,逐步培育人们的法治精神和对法治的信仰。

(三)经济因素的影响

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发展受制于物质生活的条件和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乡镇文化的贫乏。在农村,大量的农民固守土地,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参与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制约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使法制宣传效果不高。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的重要关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建设法治国家、培育法治文化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具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保持高度敏感与警觉。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律素质,使法治成为全体公民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

法治理念和其他文化种类相比,基层法治文化是一项崭新的建设领域,必须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首先要确立发展的理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建设法治型政府、公正司法执法、社会平安和谐、经济法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力度,有力推动法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其次,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重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建设的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其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三者的有机统一,不可有所偏离。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有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需要认真去梳理、去探索、去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框架下,不断地去丰富、去探索、去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第三,要强化服务群众的理念“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利益表达方面,弱势群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素手无策,少数激进的人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目前,农民工、流动人口、城市拆迁户等社会问题还未到达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把服务基层、满足需求作为履职为民的宗旨,使工作着力点前移,深入实际生活,及时掌握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缺、所盼,努力做到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人的法治意识、法律素质的提升。

最后,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人民法律素质是基础。要在发挥好党委和政府在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多地注意依靠社会力量来推进法治建设。因此,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激发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公民的法律素质现状与法治文化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必须继续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积极探讨如何在社会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努力将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头脑,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

(二)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创新形式,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把握法治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注重在法治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由于中国法治文化的缺乏,目前,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法治文化为坐标,所以,在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工程中,要注重继承吸收传统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同时使之民族化、本土化。

但加强法治文化培育和移植同时要梳理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观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尽管没有西方法治文化中的法治精神,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体现着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民族性建设。现代法治所要求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私权神圣、权利制衡等观念,还要注重中国法治文化的现代性建设。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走上了一条以经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道路,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现代化道路要求用全新的法律规则来保障和维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塑一种法律主治的现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应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更新,以一种新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也要剔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等,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力至上的观念以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现代法治文化。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作支撑,即要创新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所以要借助各类传播载体,改进方式方法,使依法治理特别是法制宣传从过去的灌输式、被动式向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方向转化。同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采用接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表现形式,依托各种媒介,如公益广告、手机短信、普法网站,运用图片、文艺节目、法制动漫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

(三)推进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

真正实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养形成。法律实施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使损害得到救济,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矫正,其威信才能树立,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起到了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形成的巨大潜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为目的、为保证、为重点。虽然说整个法律的实施,是包括着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法司法和公民群众的普遍守法两个基本的方面,但前者即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执法和司法者却始终处在决定和影响法律实施的主导方面。因此,作为一个必须满足法治要求的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实现执法和司法的公正。因为只有执法和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公正,而这显然是整个法治文明的基础。所以,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总之,法治文化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注重司法实践的重要作用,着眼于社会深层结构和秩序的调整和维护,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逐步落实为制度化和程序化,即法治化的措施,健全法制并充分落实,在全社会形成真正依法办事的风气和习惯。

第四篇:xx镇关于法治文化建设规划及五年规划报告

xx镇法治文化建设规划及五年规划

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金马镇“十二五”规划目标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根据12月6日区委书记田蓉同志在调研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会上的指示精神,为在全区实现法治文化教育人群的全覆盖,结合我镇实际五年的法治文化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紧紧围绕金马镇“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围绕人民群众对法律需求的新期待,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提高法律素质服务。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基层群众法律需求,紧密结合全镇民主法制建设进程,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提高全镇广大干部 1

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围绕我镇的“马术文化”、“信息产业”的两大主攻方向,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学习宣传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民主自治,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区域文明程度,注重整合区域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文化中。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探索建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和艺术工作者深入我镇社区和小区,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增强法制宣传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与法同行”服务全民大普法活动,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化的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立足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和道德情操;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化

“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依法防范风险能力;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完善法律“六进”活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深入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利用各种法制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三、具体安排意见

(一)今年是“六五”普法法治文化启动年,建立一支特殊人群的法制帮教队伍,进行一帮一活动,建立回归驿站工作室已实施。(2001年)

(二)2012年是“六五”普法法治文化实施年,在我镇蓉西新城小区建立一支群众容易接受的法制文艺专业演出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律师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建立“十分钟”法律服务工作站。(2012年)

(三)打造锦绣大道法治文化长廊和温泉社区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并建立法治文化图书角。(2013年)

(四)在全镇建立8个村(社区)以“一村一律师”为主体的法治文化服务宣讲队。(2014年)

(五)巩固完善各种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创建成果,收集整理整理相关资料,报送典型的信息,迎接“六五”普法法治文化创建工作的验收。(2015年)

四、重点普法对象和基本要求

金马镇区域内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是本镇“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的对象,要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建立完善全镇领导中心组学法用法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公务员法制培训和考核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完善推广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遵守法律,合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村(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村(社区)自治工作,促进和谐村(社区)建设,以“一村一律师”为依托,动员组织有法律专业的社会志愿者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的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建立志愿者法律服务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和居民法治论坛等活动,为村(社区)居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法制宣传资料和信息。充分发挥专职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优势,推进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的相结合,增强广大村(社区)居民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重点抓好村(社区)“两委”班子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六个一”建设,(一个村居民学法制度、一名法制宣传员、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制宣传橱窗、一个普法志愿者队伍、一季度一堂法制课)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引导和带动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提高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组织领导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法制文化教育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落实保障工作经费,把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抓好、抓实规划实施、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进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xx镇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第五篇:文化建设规划

进一步加强市城建执法大队文化建设的工作规划

1.要找准我大队文化建设的支撑点,体现自己的特色。每个单位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具体情况也不相同,找准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就是要找出能体现出自身的长处创品牌,通过优良的成果来显示我处文化的存在、展示其价值。

2.要突出我大队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我大队文化的结合点是行政执法业务。行政执法文化建设,要把学习业务、熟悉各项法律法规、提高本职工作水平融入其中,如果行政执法文化离开了业务工作,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要抓住城市行政执法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行政执法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是用先进的文化建设去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塑造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培育城市行政执法人才作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4.要把握好城市行政执法文化建设的价值点。城市行政执法文化建设的价值点在于持续创新。城市行政执法文化建设,要顺应时代的步伐,用科学的眼光指导城市养护工作实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博乐市市政管理养护处

法治文化建设规划2013(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