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吕氏春秋.察今》有感
读《吕氏春秋.察今》有感
在当今国际社会背景下,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而青少年的迅速成长就是维护一个社会重重不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社会下的青年员工,我们就不能固守陈规,应该与时俱进,拥有创新精神,努力开拓创新。
今日读《吕氏春秋.察今》中讲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有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便人们没有删减它,还是无从取法它。这个道理正如当今社会,科技、法制、社会高度进步,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锲机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使得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深思,而《吕氏春秋.察今》使得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社会进步,科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法制维护,面现在的法律又不能一成不变的维持下去,它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同时进步,做到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根据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不能泥古不变的道理。而在《察今》中“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时代的需要,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一同存在下来。“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就行不通,混乱和为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而《察今》中的三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都告诉我们,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要懂得变通,从实际考虑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所以说读完《吕氏春秋.察今》让我明白,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发展离不开维护它的法令制度,但是法令制度又是不断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正如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闭幕,新中国的发展就是不断适应了这种法令制度的不断创新,我们没有墨守陈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和适应,让新中国越来越强大,迈进世界强国之列。总而言之,我们青年员工就应该多开发自己的新思想,开拓创新,拥有新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一味蛮干,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合理合情的利用应该利用的资源,不做毫无思想的无知人,要做一个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有思想、有自我意识、创新精神的有识青年,努力做一个益于社会,贡献社会的人,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篇:读《吕氏春秋》有感2500字
读《吕氏春秋》有感2500字
天涯狂生
时临岁考,诸事皆备,闲而温呂览,欣欣然有得焉,乃摘录释之,以飨同道。
《仲春纪丶贵生篇》
一、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注解:贤达之人关注的事情,没有超过自己的生命的。
《吕氏春秋》中举了“子州辞禅”的例子,尧想把天下让给子州,子州回答说:“让我去管理国家是没问题的,但是我现在正在生病,没时间考虑别人的事。”
从南宋至清末,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荼毒东亚三国,导致“舍生取义”、“舍己为人”、“天下为重”的口号喊到现在还是余音不绝。
反观上古时期的人们,思想淳朴、有啥说啥,天然地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国家和他人的利益更重要,这样的人活得多潇洒、多自在?他们不会自己给自己背负多大的精神压力,也不喜欢装逼喊出:“每个月赚二十个亿的人很痛苦。”这样的鬼话。
今天有许多企业,打着“要为全世界人类谋福利”的愿景,逼迫着自己的员工无偿加班加点干活,这本质上就是资本家在吸劳动人民的血嘛。
真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团结起来,拒绝加班、珍爱生命、多陪伴家人、要求公司每年按一定比例涨薪,不然我们就罢工,让那些虎豹豺狼去破产跳楼。
二、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
注解:用猫来招揽老鼠,用冰来招揽苍蝇,即使技巧再高超的工匠也做不到。用臭鱼去驱赶苍蝇,苍蝇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选对做事的方法,才能比较容易成功。
《论丶不苟论篇》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注解:武王伐纣,进攻到朝歌时,袜子掉了。当时有五位大臣在武王面前值班,但没有一人上前帮武王穿袜子,大家都说:“我是来帮助武王处理政务的,不是来帮他穿袜子的。”,武王没办法,左手放下盾牌、右手放下武器,花了不少时间自己穿好袜子。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评价道:“武王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大臣。纣王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他无法容忍这样的大臣。”
我们这些在企业里打工的董监高有时候要好好想一想,我们到底是要做直臣、贤臣还是权臣、佞臣,有时候跟老板开会,他刚打个喷嚏你就把纸巾递了过去,他刚说饿了,你就立刻打电话叫厨房上菜;有时候和老板一起出差,他开了个玩笑,你就叫来个外国模特送到他房里,他跟你闲聊如何降本,你马上就打政敌的小报告:“某某人常在背后议论您的决策失误,我建议把他的部门裁掉,省点工资钱。”......其实,你越惯着老板,你的日子就过得越苦。
本来你可以每天九点钟上班的,因为你惯着他,所以他要你六点钟就到公司;本来你应该每年涨20%的薪水的,因为你惯着他,他别说给你加工资了,连加班费都不给你。本来他要放弃实业,在泡沫里搞资本运作是危险的,因为你惯着他,不敢说真话,然后想方设法通过跑关系、调账、文过饰非等手段把那些所谓的”金融战略“搞成了,最后搞得事情太大,盖子揭开也不是、捂着也不好,把整个公司活活拖死,也把大家的饭碗砸烂......我真不明白,你凭本事来公司干活,心情好多做点事,心情不好尽忠职守,这有什么不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如今年薪百万的工作到处都是,你放下天之骄子、行业专家的尊严,去给那些钻空子、走后门、炒泡沫、敛民财的暴发户低三下四做什么?
《论丶似顺论》
事多似顺而倒。
注解:天下大事常常黑白颠倒。
楚庄王想攻打陈国,于是派间谍去大谈情报。间谍回来后说:“陈国不能攻打啊,他的城墙高而坚固,护城河长而深,官府积蓄的粮食也多。”
楚大臣宁国听了间谍的话,却劝说楚庄王道:“赶快攻打陈国。陈国是个小国,它高筑城墙,深挖护河,又广积粮草,那么这个国家的民役、赋税一定很重,老百姓会怨恨君主,我们打过去肯定是势如破竹。”
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意见,果然攻下陈国。
天下的事之所以黑白颠倒,是因为看待事物的人心里有恐惧、忧愁和私利。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财富和能力有足够的自信,心里也装着别人的利益,那么他就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智者了。佛经里说:“清净心起智慧。”,也是这个道理。
《论丶另类篇》
一、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兽者欲其中大也。物固不必,安可推也。
注解: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和方法,就像射靶子的人希望靶子越小越好,所以他射的时候注重瞄准。射猎的人希望猎物越大越好,所以他射的时候注重力量。同样是运用弓箭,因为环境不一样,需求不一样,要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也就不一样。
成功的模式难以复制,假药停不出事,谁知道这个小会计后边站的是令狐家族?李嘉诚、马大炮、一亿贱、玉米王、卖菜姚他们白手起家的奇迹背后,何尝没有政治联姻、权力寻租带来的便利?
相信我,你的老板也会经常犯错,千万别让他把你的钱忽悠到沟里去。
二、义,小为之有小福,大为之有大福。於祸则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
注解:行小善能得到小福,行大善能得到大福。不过为祸可就不一样了,小小的做件坏事也会导致自身灭亡。
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华元率兵和楚国打仗,临开战前大煮羊肉汤犒赏三军,并且亲自端着肉汤,一一敬给自己办公室的下属,当时给华元驾车的车夫叫斟,因为他地位卑贱,不是士兵也不是将军,所以华元就没有端汤给他。斟因此怀恨在心,第二天一开战的时候,斟不管三七二十一,驾着马车就冲进楚国军营,华元在车上看出情况不对劲,大声喝问斟:“你这货发疯了吗?”
谁知道斟不甘示弱地回应道:“昨天分羊肉汤的事是你做主,今天赶马车的事该轮到我做主了吧!”,话音刚落,华元便被楚军俘虏。
诚然,做大事者不能拘泥于小节,成功往往属于打破规则的人,不过,与人为善才能得道多助,如果平时自己都是一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四面树敌的形象,关键时刻,谁来帮你走向成功?
《先识览丶观世篇》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言而遗我粟,有罪且以人言。
注解:贵人并不了解我,他只是通过别人的介绍送给我礼物,他同样也可能因为别人的进馋而要我命。
列子居住在郑国,日子过得很贫困。有人把这个事情告诉了郑国宰相子阳,道:“列御寇是闻名天下的智者,他居住在郑国却生活潦倒,难道您不喜欢贤人?”
子阳于是派人给列子送了几百石粮食(相当于今天的两万公斤大米),但是列子谢绝了宰相的赏赐,列子的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哀苦地捶着自己的胸口说:“别的知识分子都能让老婆孩子吃香的喝辣的,你是当今世上第一流的学者,却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现在宰相派人送给你粮食,你还拒绝接受,难道我命里注定要和你过着穷日子吗?”
列子笑着回答道:“宰相并不了解我,他能够因为别人说我的好话而给我粮食,也能够因为别人说我的坏话而给我灾难。”
列子的话,正是贤达之人寻找工作所要首先考虑的事情啊。
《有始览丶应同篇》
覆巢取卵,凤凰不至。刳兽食胎,麒麟不来。干泽凅渔,龟龙不往。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注解:掏鸟窝杀害小雀,凤凰就不会降世。割开野兽的肚子吃它未出世的胎儿,麒麟就不会出现。把池水抽干了捕鱼,神龙就不给施雨。
所以做事一定要看长远,取道义。君主虽然尊贵,但如果他把白的说成黑的,臣子就不可以听从。长辈虽然亲近,但是他们如果把黑得说成白的,就不值得晚辈尊敬。
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是相对的,君贤才有臣忠,父明才有子孝。
老舍写的《茶馆》里,自幼被父亲卖给太监的康顺子有一句话:“做父亲的对不起女儿,做女儿的也不必再叫他父亲。”
即使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也要受“理”的规范。
一个不为员工利益着想的老板,对他那么好干什么?
一对没办法赚到大钱给家庭带来美好生活的父母,又怎能对儿女要求太多?
第三篇:察今教案
《察今》
目的要求
1、理解本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进而明确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一道理。
2、理解本文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法,学习本文运用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3、掌握并积累文中某些重点词语(包括生字、多义词、活用词、词组等)和判断句的表示法,为一单元学习后综合整理准备条件。
要点难点
一、认识文中提出的“重在察今,不能泥古”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寓言和比喻来证明论点的写法。
一、解题及作品介绍
1、解题:《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的第八篇。这八篇的名目为:一曰慎大,二曰权勋,三曰下贤,四曰报更,五曰顺说,六曰不广,七曰贵因,八曰察今。这些主要是讲治国之道的。但是,各篇反映了不同学派的思想,《慎大》反映的儒家思想,而《察今》则反映的法家思想。“言察今之时势而变法”,所以察今命为篇名。正是《韩非子·五蠹》中所反映的“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思想认识。
2、作者介绍
(1)、《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任秦始皇相国后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成书于秦统一天下之前。全书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于出于众人之手,内容庞杂,几乎汇容了儒、道、墨、名、兵、农、阴阳等各家学说,故一般视为集各家学说的一部学述汇编。其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很多先秦各家各派(以儒、道为主)的思想资料。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是战国末年卫国阳翟(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因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获得继承王位权而有功,做了庄襄王的相国。秦始皇即位后,吕继任相国,号称仲父。后因谋反事受牵连而自杀。战国末期各诸侯国都喜欢招徕士人,以著书立说。吕不韦不愿强大的秦国在这方面落后,于是让他的数千门客人人著其所闻,最后合编成十二余万言,“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吕氏春秋》。
(2)、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人(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他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即位后,他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子楚卒后,秦王政年幼继位,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食邑有兰田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出居封地河南,不久被迁往蜀都,忧惧自杀。
3、时代背景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后,国力日益强盛,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执政时,已逐渐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合形势发展要求的法令制度,促进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建立,便成为秦国面临的迫切问题。然而有些人却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察今》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第四篇:察今教案
察今
【教学目的】
1.掌握“者”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3.理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进而明确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的道理。
【教学重点】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论点的提出方式。
【教学难点】本文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同的词。
【教学方法】讲读课
【教学课时】四课时
乎:句中虚词,不译,相当于“于” 而:表修饰
得而法? 虽 人弗⑼损益,犹若⑽不可得而法。
即使(它的内容)还是
本段主要说明“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从反面证明必须察今。
第二段讲解
凡 先王之法,有要 于时也⑾。时 不 与法俱 在⑿,法虽 今 而
一切 是适应 当时需要的 时代不能 一起存在 即使现在还
凡:指示代词 有同为:是 而:表顺承,还,仍然
在⒀,犹若不可法,故 释⒁先王之成 法,而法 其所以为法⒂。
保存下来(必须)抛弃 现成 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而:表并列 其:代先王 所以:用……的根据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⒃,而己⒄亦人也。故察 己明察
„„者„„也:判断句固定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表停顿 而:表顺承己:指当前制定法令制度的人则可以知 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 一也,人与我同耳。有 道 之士⒅,贵
就 推知 是一样的 相同 明白事理 人 可贵
一、同:互文相见,耳:而已的合音,早为罢了
以近知远⒆,以今知古,以所见 知所不见。故审 堂 下之阴⒇,在(能)根据近的 远的 看到的 没有看到的 察看房屋(日、月
近、远:形作名 所见、所不见:所字结构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 之变(21);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照射的)影子 运行 早晚和季节 结冰 变冷
四个之:取独 冰:名作动 寒:形作动
鱼鳖之藏⑴也。尝一 肉⑵,而知一 镬⑶之味,一鼎⑷之调⑸。
潜伏 小块 口锅里 调味的好坏
本段讲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理由,正面提出“察今”的主张。
三、小结课堂
1-2段主要说明“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从反面证明必须察今。讲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理由,正面提出“察今”的主张。
四、作业布置:理解背诵1-2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串讲课文
第3段讲解
荆 人⑹欲袭 宋⑺,使人先表(于)雍水⑻。雍水暴 益⑼,荆人弗知,楚国 偷袭 作标记 突然涨水(这件事)
表:名作动,作标记 益通溢:涨水
循 表 而夜 涉⑽,溺死者 千有余人,军 惊 而坏 都舍⑾。
顺着标记 在夜间渡河(有)一千多人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崩塌一
而:表顺承 有通又 而:相当于如,如同 都:大
向 其 先 表 之时 可 导也⑿,今水 已变而益 多矣,荆
样 以前他们事先设立标记 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 水位 涨了很多
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 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还是 君王 同这种情况类似
尚犹:同义复词 之:助词,无实义 有:动词词头,无实义 于:介词,同
其时 已与先王之法亏矣⒀,而曰 此先王之法也,而 法之。以此为治,岂
那时代 不适应 但还说 因而 治理国家
亏通诡,差异不适应 而:因果连词
不悲 哉!可悲
本段举“循表夜涉”的故事,嘲笑“荆人涉水”的荒唐,实际则是说“法先王之成法”的悖谬,从上下文关系看,上文是下文的理论基础,下文是上文一个例证。这个故事阐明条件起了变化。
第4段讲解
故治国 无法则乱,守 法 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 国⒂。
(如果)混乱(如果)死守旧法 行不通 治理
世 易 时 移⒃,变法宜 矣⒄。譬之若良医,病 万变,药 亦万变。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 是应该的了 比如 病症千变万化 下药
譬之若:譬若,比如病变而药不变,向 之寿民,今为 殇子⑴矣。故凡 举事⑵必循 法以动,本来 可以长寿的人 变成短命鬼 凡是作 遵循 来行之:助词,无实义
变法者因 时 而化(之)。是故 有 天下 七十一圣⑶,其法皆不同;
动 随着时势来改变(法令制度)因此(古代)统治天下的 君主
因:介词,随着 而:表修饰关系
非 务 相反⑷也,时 势 异也。故曰: 良剑期乎 断⑸,不期乎
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代形势不同 期望(它)能斩断东西(一定
相反:互不相同 乎同于:不译
镆铘⑹;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⑺。夫成功 名者,此 先王之千
是)日行千里 千里马 完成功业树立威名 这是 追求里也⑻。的目标
本段用良医行医打比方,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时变法亦变”作了全面的诠释与发挥。通过这简单的比方,把法令制度与现实的关系,阐述得既浅显又透彻,既概括又具体。
第5段讲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遽 契(于)其舟⑴,曰: “是
从 上掉到 水里 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 这里
契通锲,刻
吾剑之所从坠⑵。”舟止,从其所契者 入水求⑶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
是 掉下去的地方 停下 那刻记号的地方下 寻找 开走 没
之:取独 所:地方 从:自、由,介词
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⑷乎? 以故法为 其 国与此 同。时已徙矣,而法
有移动 糊涂吗 用旧 治理自己 同这种作法相同 变
求剑若此:若此求剑 不亦乎:……不是吗
不徙。以此为治,岂 不难 哉!
治理国家 怎么 困难呢
本段借“刻舟求剑”讽刺那些不能因时变而变的迂腐之徒。这个故事阐明地点发生了变化。
第6段讲解
有过 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⑸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 问其故。
路过从江边 正拉着 过路人 投
而:表顺承
曰: “此其 父善游⑹。”其父虽善游,其子岂 遽⑺善游哉? 以此任的缘故 以孩子的 游泳 难道就 处理
物,亦必悖矣⑻。荆国之为 政,有似于此。
治理政事 同这种情况类似
本段借“引婴投江”讽刺那些不能因时而变的迂腐之徒。这个故事阐述对象改变了。
二、作业布置:理解背诵3-6段
第四课时
一、关于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
阐述时代改变了,过去的法令制度不可拘泥。
分论点: 先正之法不可得而法。
分论点一,解决为什么不能泥古的问题,紧扣中心论点。
┌经乎上世而来,人或损益之。(已经有变化,不是先正本来的法)
说理论证┤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法。(退一步更加强调)
论证方法: 先用设问句提出问题,作出回答,分两层论述。
第二部分(2─3自然段)
阐述法为人而设,应当从今人的需要出发,制定适合当时的法令制度。
分论点: 故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
分论点二,在分论点一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回答为什么必须察今的问题,为第三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作势。
论证过程:
1.先分析说理。
┌有要于时┐ ┌“今”先王之法的产生┤ ├当时的┤
└为人而设┘ └“人”
2.写出分论点,再用三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证: 审阴、见冰、尝肉(设喻)
3.再以“循表夜涉”事例来反证。(可悲,运用故事反面论证)
不知客观形势已改变而仍然照老方法办事必败,有力证明不能拘泥于古法,必须察今。
4.最后,着重批判不知时变,死守古法的做法。
第三部分(4─6自然段)
强调指出: 世易时移,法令制度必须加以改革。
中心论点: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中心论点在分论点一“不能泥古”,分论点二“必须察今”的基础上推出的,解决了察今的最终目的──因时变化的问题。
论证过程:
1.承上先从反面阐述──守法而弗变则悖,然后得出中心论点。
┌病变(时移)药变(变法)┐
2.以医生治病为喻┤ ├设喻、正反论证
└病变药不变(误人)时变法不变(误国)┘
3.以历代帝王本身都在变法作证──举例,反面论证。
4.以对良剑、良马的期望为喻──设喻。
5.以“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作反证──可笑,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客观形势已变,而主观认识不肯随着改变,是十分糊涂的,应“守法而弗变则悖”。
6.再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来反证──可怜,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直斥不去察今,因循守旧,盲目蛮干的做法。
二、关于比喻和寓言的异同
先秦散文常用比喻和寓言。从修辞角度来看,寓言也是一种复杂的比喻。比喻和寓言都是运用一个浅近具体的事物,去比拟另一深奥抽象的事物。但是比喻和寓言又是有区别的:
1.比喻通常只取喻体的某一个类似点设喻,不必描述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民阳,今之殇子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这三比喻都没有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寓言则不同,它用来比拟的事物,必须是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2.比喻通常以句子形式出现;寓言往往以句群或段落形式出现,把它从全文中抽出来可以独立成篇。先秦以后的某些寓言,篇幅较长,有的原来就是独立成篇的,如《中山狼传》《黔之驴》等。
3.比喻的主要目的是使语言好懂、具体、生动,加强表达效果。有的比喻有哲理性,有的没有,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寓言的主要目的是讽劝、劝诫或教导,一般含有鲜明的哲理性。
4.比喻中的喻体,可以是正面的,如“良医、良剑、良马”,也可以是反面的,如“如狼似虎”“如鸟兽散”;寓言中的人或事物往往是反面或者是愚蠢可笑的。如“循表夜涉”的荆人,“刻舟求剑”的楚人,“引婴投江”的某人,以及“螳臂当车”的螳螂,“狐假虎威”的狐狸。
三、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第五篇:读《吕氏春秋》顺民之利有感[范文模版]
读《吕氏春秋》顺民之利有感
欲治理天下者,必先顺民,利民之益,民则顺之。
《吕氏春秋》中提到顺民,则国兴;逆民,则国亡。周文王顺之意,引民之利而治理,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天下顺之;商纣王逆民而治,损害民众的利益,用以满足个人欲望,天下乱之。观望古今历史,能顺应民众需求,满足民众利益追求的君王,天下会归顺。不能顺民之利的君王,则会损害民的利益,民众将不会顺之。
现代社会,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顺民之利仍然有很重要的运用价值。政府公共管理本身所追求的就是公共利益诉求的最大化,每项公共政策只有建立在民众利益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民众的追求,也才能实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注重民众观点和言论,将民众民意诉求融入于公共政策之中,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制定一项公共政策,首先考虑的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一种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多元化社会下,民众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价值追求不同,导致利益诉求多元化。如何将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融合在一起,并加以实施,这是政策制定的一大难点,也是考验政策制定实施者的智慧。顺运民众意愿,满足民众利益诉求,民众诉求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一大考量。
对于企业而言,消费者需求是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原则。消费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利润来源,满足消费的需求,生产民众所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对内,企业管理经营者需要注重职工的个人诉求,关心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注重职工物质追求的文化需求。使企业职工具有家的归属感,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将员工的利益同企业利益放在同一水平下,相链在一起,民众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在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创造利益时也为自己创造利益。
无论是政府公共部门还是企业,在实施职能时,顺民之利仍然发挥着许多积极的作用,将利益融合在一起,实现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