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关于做好201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7-61676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4 14:48: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做好201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

关于做好201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

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冀中会奖[2011]3号

各有关单位: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全省中医药行业唯一代表行业行使奖励权力的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将从已获得奖项中,推荐河北省科学技术奖。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在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已顺利完成。为做好201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推荐、申报须知及材料要求:

(一)2011年底前完成课题鉴定的项目,均可申报。

(二)申报渠道

1.各市中医药学会推荐。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

3.省中医药管理局、各有关单位、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省针灸学会等推荐。

(三)申报材料要求

1.书面材料

(1)《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及其附件、所报候选人次序必须与成果完成证书一致、cxb专利证书(有即报)、查新报告、技术资料(复印件)等装订成册(按次序依次装订),共3册。其中包括全红章材料2册;

(2)《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1-15页用A4纸打印20份。

2.注明申报等级。申报一等奖的同时准备PPT(多媒体)答辩材料(3-5分钟)。答辩当日不参加者,视为自动放弃申报一等奖。

3.《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空白表格可在河北省卫生厅网站下载。

4.材料的装订严格按照《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的顺序及要求完成,未按要求申报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

二、申报方式:所需申报项目材料由推荐部门收齐后统一交至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将推荐书(电子版)和答辩所用PPT通过电子邮件发至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邮箱(同时电话告知)。

三、申报时间:截止2012年2月10日,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地点: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地址:石家庄市槐安东路97号 邮编:050021

电话:0311-85804846 邮箱:hbzyyxh@163.com

附件: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二Ο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列表:

1:

第二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2003年1月9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繁荣中医药学术,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组成。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属社会力量设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基础研究奖和应用研究奖。奖励项目共分三个等级,奖励周期为每年一次。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成果。

(一)发现和提出本学科领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推 荐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

(一)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

(二)解放军中医药学会;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

(五)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推荐。

第十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完成研究工作之后和没有争议的项目。推荐应用研究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实践中应用一年以上。仪器、器械、设备和工艺流程研究项目,应完成工业性试验;形成商品的须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若是在国外完成的,应该明确产权属于我国。

第十二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为其他同级、同类奖励项目。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时,应当包括其子项。若某子项科技水平很高,不仅适用于本项目,还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在去除该子项后不影响总项目的前提下,征得总项目负责人同意,方可单独予以推荐。重大项目申报时,应当写明其中的某子项推荐、获奖情况。第十三条 推荐本奖励项目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专家应当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五条 推荐材料报送所在地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解放军中医药学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由其审核或汇总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报送材料的时间为每年的2月1日至3月31日。

第四章 评 审

第十六条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按以下内容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一)是否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二)是否按规定填写并报齐应当有的附件;

(三)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技术内容是否真实;

(五)是否按要求录制本奖励项目的计算机软盘。

第十七条

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由专业组完成,终审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第十八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二十条 项目初审时,经评审委员会专业组专家评议,投票表决后,必须是获得专家人数超过半数同意的项目,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终审时,经评审委员会委员讨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人数半数同意的项目报指导委员会,经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授予“一、二、三等奖”。

第五章 争议处理

第二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三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裁决。

第二十四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

第六章 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

第二十五条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之一的主要研究人员为主要完成人:

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并组织、协调、管理项目的实施;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直接参与并解决在应用、推广或者投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难点。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的为主要完成单位:

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

获奖单位必须是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单位。

第二十六条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七章 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获奖项目的奖金全额发放。

第二十八条 主要完成人所得奖金应当占奖金总额的70%,其余的可以发给科研辅助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奖金不计入单位的奖金总额,不征收奖金税。

第八章 奖励机构

第二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权力机构,负责本奖励工作,对涉及本奖励的所有事宜有最终审核、裁决的权力。

第三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机构,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并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

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负责制。委员会委员为聘任制,委员对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对委员有考核、任免权;委员必须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有理有据,不允许有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并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三十三条 凡涉及、接触本奖励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强化保密意识,有保密义务和责任,出现泄密问题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 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三十六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10项

201001-01

JC-18 脾瘅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仝小林

朱永宏

姬航宇

连凤梅

李修洋

焦拥政

刘文科

秦培洁

周水平

201001-02

JC-08 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昆明学院

赵宏斌

董锡亮

王建伟

罗德军

周旭

李林芝 201001-03

LC-88 抗疲劳诊治方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

贾丹兵

李乃民

王正雷

李春杰

宋世鹏

孙旗立

苗立成朱

唐立明

巩沅鑫

201001-04 ZY-21 “脑心同治”理论及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胸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赵步长

伍海勤

王益民

薛人辉

南景一 201001-05 JC-22 中医古籍抢救、发掘与利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曹洪欣

薛清录

张志斌

刘国正

符永驰

张华敏

肖永芝

郑金生

尹爱宁

马继兴

王咪咪

201001-06

ZY-31 中药配方颗粒的创制与产业化应用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 周嘉琳

王元清

徐以亮

201001-07

LC-54 拖线技术在难愈性窦瘘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陆金根

阙华发

曹永清

陈红风

郭修田

向寰宇

程亦勤

王云飞

马海峰

梁宏涛

201002-08

JC-30 证候规范及四阶三网的辨证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王庆国

王天芳

朱文锋

张连文

张启明

吴秀艳

薛晓琳

于春光

黄碧群

任廷革

杜彩凤

陈建新

徐雯洁

于丽丽

201001-09 LC-62 中医特色体检中体质辨识服务于公共卫生的应用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医协会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广东省中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

郑守曾

谢阳谷

莫用元

杨志敏

金明兰

李英帅

吴宏东

岩 201001-10

ZY-23 基于热力学思想的中药寒热药性评价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肖小河

赵艳玲

王伽伯

李丰衣

蔡光明

袁海龙

山丽梅

赵海平

周灿平

张学儒

二等奖 39(含科普2项)

201002-01

LC-89 中药糖耐康干预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铜华

张祝君

寇秋爱

唐雪春

李庭凯

徐暾海

谢培凤

郭翔宇

201002-02

JC-09 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建与共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浙江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刘保延

吴朝晖

尹爱宁

范为宇

温先荣

陈华钧

李海燕

201002-03

LC-41 新药丹鳖胶囊的开发研究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罗国器

卫爱武

莫国强

马仲丽

魏大华

陈世斌

王学超

黎佩红

201002-04

JC-26 针灸升温效应和经穴温度特性客观显示及机制与应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朱元根

赵湘杰

马慧敏

王淑友

李顺月

孙志波

马春红

谭连红

宋晓晶 201002-05

ZY-17 源于补肾中药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阐明与新药发现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 殷

刘志惠

201002-06

LC-12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药干预治疗研究

南京市中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 江苏省中医院

金黑鹰

孙树汉

颜宏利

杨柏林

丁义江

陆一鸣

谈瑄忠

耿建祥

201002-07

ZY-29 中药八角茴香成分莽草酸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孙建宁

郭亚健

徐秋萍

孙文燕

张硕峰

张桂燕

王宏涛 201002-08

LC-33 以小儿肺炎为示范建立中医辨证规范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

大连市儿童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

王雪峰

梁茂新

崔振泽

吕玉霞

姜之炎

李燕宁

许尤佳

刘小凡 201002-09

JC-32 系统脏腑理论构建问题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效霞

王振国

201002-10 LC-17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康复评估与生化机制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杨秀丽

高志棣

王松青

201002-11 LC-06 大黄灵仙胶囊降低胆石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的临床研究

广西中医学院

唐乾利

黄名威

王清坚

廖冬燕

陆世锋

黄小明

周薇 201002-12 ZY-27 芒果叶药用基础系统研究与产品开发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邓家刚

郑作文

覃洁萍

李学坚

王志萍

钟恒钦

201002-13

LC-92 痹病痰毒并治论基础与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

河北大学

马玉琛

姚会艳

赵淑灵

郭晓艳 201002-14

LC-52 针刀微创治疗脑瘫肢体畸形的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

北京和谐医院

临清市人民医院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北京军区总医院

广西北海市合浦康复医院

新泰洪强医院

任月林

任旭飞

梁春光

陈南萍

王全贵

刘洪强

李荣耀

段为民

张远景

201002-15

LC-77 中药防治病毒性心肌疾病机制的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亚滨

刘影哲

陈会君

张继江

张春芳

周渭

岩 201002-16

LC-61 基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诊疗评价体系建立及应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维

王承德

刘晓亚

张磊

陈伏宇

刘滨

王熠

左芳

201002-17

LC-47 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及量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姚魁武

何庆勇

朱明军

马长生

孟庆杰

提桂香

王师菡

201002-18 LC-36 慢性胃炎证候及其粘膜免疫、内分泌表达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张声生

汪红兵

周滔

吕爱平

鞠大宏

李乾构 201002-19

LC-23 以运脾止泻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闫慧敏

陈昭定

王晓玲

季之颖

侯林毅

王志新

王志钧

201002-20

JC-23 穴位电刺激对增强运动员速度力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杨华元

马海峰

刘堂义

顾训杰

胡银娥

红 201002-21

ZY-19 长白山道地药材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与应用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孙佳明

邱智东

徐多多

颖 201002-22

JC-10 补肾生精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曰庆

李海松

杨阿民

刘福鼎

彬 孙

201002-23

LC-43 茸菖胶囊抗痫益智作用及其神经生化机制的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新民

杨常泉

张喜莲

施畅人

于建春

姚凤莉

刘薇薇

刘玉珍 201002-24

LC-38 精简补肾固表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新药临床前研究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

上海中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医院

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虞坚尔

霍莉莉

夏以琳

赵正福

朱盛国

陈燕萍

倪菊秀

顾明达

闵伟福

董幼琪

201002-25 LC-72 吕仁和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肖永华

赵进喜

杨晓晖

201002-26

JC-16 肝靶向丹参酮ⅡA纳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治疗肝癌的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范忠泽

冯年平

王金玉

殷佩浩

周利红

刘宁宁

许建华 201002-27

LC-40 开缝手法治疗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的多中心临床评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中医院

郑州市骨科医院

李慧英

汪利合周运峰

赵鹏飞

王嵩峰

李现林

王衍全 201002-28

ZY-11 龟鹿益髓胶囊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河北以岭医院

陈金亮

王殿华

周顺林

李永利

苏卫东

张志慧

李红霞

路凤月

毕学杰

201002-29 LC-78 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黄宏兴

刘洪江

刘庆思

林一峰

201002-30

LC-81 中医调和肠胃法预防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肠毒性的发生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贾立群

朱世杰

李利亚

李佩文

万冬桂

程志强

娄彦妮

崔慧娟

林 201002-31 LC-58 2型糖尿病中医结构化住院病历数据库的建立及诊疗规律挖掘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

姜兆顺

陈世波

肖月星

魏军平

张润云

李鸣镝 201002-32

LC-83 炎克宁冲剂对大鼠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模型作用机制及其疗效观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孙一鸣

马宝璋

侯丽辉

杨东霞

冯晓玲

满玉晶

燕 201002-33

LC-65 降糖通络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庞国明

王志强

姚沛雨

莉 201002-34 LC-90 子宫内膜异位症从瘀毒论治的系列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钢职工医院 连

孙振高

张建伟

孙洪胜

刘源香

201002-35

LC-39 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

何升华

彭俊宇

吴小海

闫少清

郭世祥

俊 201002-36 LC-59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及评价方法的示范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毛静远

曹式丽

孙增涛

陈大权

高秀梅

王泓午

王保和

孙兰军

杜武勋

郭利平

201002-37 LC-13 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张作君

王俊颀

牛素玲

朱太咏

孙永强

昌中孝

杨林平

崔泽升

许海燕

201002-38 KP-06 《药食同源》(食物卷、药物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李乾构

张声生

汪红兵

朱培一

201002-39 KP-08 《痛风居家疗法一本通》

深圳市中医院

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医院香蜜湖风湿病分院

张剑勇

叶志中 邱

侠 钟

力 曹亚飞 邱仁斌 储永良 陈德黎

侯东辉 李剑松

三等50项(含科普3项)

201003-01

LC-02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疗效的研究与评价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胡丙成卢金荣

蔡玉颖

周振坤

张雅丽

腾雨虹

尚艳杰

201003-02

ZY-10 中药双相胶囊制剂技术及多功能胶囊填充机的研发与应用

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杨世林

罗晓健

鲁永胜

吕爱平

王跃生

张国松

饶小勇

201003-03

LC-67 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法防治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蒋梅先

姚成增

阮小芬

徐德生

吴大正

贾美君

201003-04

JC-20 中医儿科学术史、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研究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广州市黄埔区中医院

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朱锦善

高修安

罗光亮

曾庆祥

徐玮华

章文平

201003-05

LC-08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杨佃会

单秋华

魏凤琴

孙秀华

马祖彬

201003-06

ZY-18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方案的研究

青海省中医院

陈卫国

贾守宁

马春花

李生洪

李军茹

熊成钢

齐洪军

201003-07

JC-15 从脑肠互动途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摩腹法治疗作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金贵

王艳国

刁殿军

陈国华

刘凤勇

201003-08

JC-25 补肾活血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成纤维细胞向成骨型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冯兴华

刘宏潇

贾春蓉

吴志奎

何夏秀

201003-09

LC-80 调脾护心治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广东省中医院

吴焕林

阮新民

罗文杰

王云飞

李新梅

宇 201003-10

LC-56 复方水蛭口服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与实验研究

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

姜典勋

罗冬梅

富春儒

池明宇

程晓丽

丁海军

201003-11

LC-63 活血化瘀中药血必净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保护肾功能的临床研究

北京军区总医院

天津市红日药业有限股份公司

周荣斌

王新华

陈冬梅

姚小青

朱继红

李随新

201003-12

LC-60 青黄散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胡晓梅

许勇钢

杨晓红

王洪志

201003-13

JC-04 中药脱管散对创伤性皮缺损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晓刚

曹林忠

张文贤

苏安平

杨国栋

201003-14

JC-31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全面校注考证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201003-15

LC-82 左归丸对MSG-肝再生-大鼠肝再生影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湖北省中医院

李瀚旻

张六通

邱幸凡

喻朝晖

吴寿善

201003-16

LC-73 通窍汤治疗急性鼻窦炎的机理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

熊大经

亓鲁光

袁晓辉

朱天民

刘平平

刘素茹

201003-17

LC-18 国家级名老中医丁启后妇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传承与研究

贵阳中医学院

丁丽仙

翟婷婷

管雁丞

马丽燃

201003-18

LC-24 不同方向摩腹对健康人群胃肠生物电影响的比较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葛湄菲

王兰青

刘维菊

程红云

廖品东

201003-19

ZY-26 复方葛根胶囊治疗高血糖高血脂病研究

山西中学医院

刘亚明

刘必旺

杜道辉

201003-20

LC-69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冷向阳

赵文海

黄铁银

李振华

李新建

赵长伟

王晶石

刘柏龄

201003-21

LC-11 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流行病学调查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杨秀丽

王青竹

刘玉玲

杨丰贤 201003-22

LC-14 功能性子宫出血病证规范化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

尤昭玲

马惠荣

赵新广

李卫红

刘丹卓

孙晓峰

201003-23

ZY-06 黄蜀葵花和映山红花中黄酮类物质对心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

陈志武

李庆林

袁丽萍

201003-24

LC-55 新砭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估

北京中医药大学

谷世喆

衣华强

谢衡辉

侯中伟

王朝阳

吴家萍

张维波

201003-25

JC-11 三氧化二砷和粉防己碱抑制乳腺肿瘤作用及协同效果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裴晓华

李曰庆

罗德轩

樊英怡

马秀璟

李桃花

邓卫芳

201003-26

LC-79 中医药提高肺癌疗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岱翰

林丽珠

陈林香

贾英杰

戴馨仪

张恩欣

201003-27

LC-22 脾主运化与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红敏

李新中

罗杰坤

201003-28

ZY-12 中药生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吴水芝

陈春贵

周俊

彭招华

201003-29

JC-05 基于“脾藏意,主思”理论的脾脑相关性系列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

纪立金

于晓艳

李奕祺

林若勤

邓月娥

201003-30

LC-37 健脾益肾法(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其营养不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

李顺民

易无庸

周小舟

杨曙东

周小梅

易铁钢

201003-31 JC-24 基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有害网络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刘剑刚

刘龙涛

姚明江

赵文明

蔡琳琳

201003-32

ZY-20 基于肺肾亏虚理论的中医药辨治急性咽炎的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文萍

李晓斌

赵克明

曹琦琛

吕玉萍

王华伟

韩可丽

201003-33

JC-21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霍海如

刘洪斌

李沧海

马悦颖

李兰芳

姜廷良

赵保胜

201003-34

LC-45 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

卢秉久

薛立平

宫丽鸿

201003-35 LC-21 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及机理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唐由之

巢国俊

王慧娟

静 201003-36 ZY-25 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的中医辨证治疗及调心方研究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乐胜科技有限公司 林水淼

赵伟康

周如倩

郁志华

金国琴

朱粹青

侯团章

201003-37

LC-64 纤克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气虚血瘀型)作用机理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宫晓燕

王泽玉

赵东凯

201003-38

LC-27平喘颗粒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杨质秀

张雅丽

朱莉莉

杨明耀

吴秉纯

许宏连

张俊威

201003-39 LC-34 前列舒清片

天津市曹开镛中医男科研究所

天津曹开镛中医男科医院 曹开镛

201003-40 LC-75 脓毒症中医临床证候特征及脓毒症急性肾损伤防治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刘清泉

201003-41 JC-13 行气消胀法调整胃肠运动机理及临床推广应用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蔡光先

刘令安

刘柏炎

易跃能

刘正清

匡建军

201003-42 LC-19 壮骨颗粒对去分化软骨细胞再分化调控的实验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陈德喜

郎继孝

李沂红

万修阳

刘卫国

于沛林

强 201003-43 ZY-15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张兰桐

杨秀岭

王春英

杜英峰

许慧君

李小娜

冯小龙

201003-44 JC-14 陇中损伤散防治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甘肃省中医院

李盛华

谢兴文

周明旺

周晟

王想福

叶丙霖

201003-45

ZY-07 江西特产中药彭泽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

江西中医学院

刘红宁

罗永明

朱卫丰

陈丽华

范崔生

201003-46

LC-10 “筋为骨用”理论方法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高文香

邹春雨

毕蓓蕾

高书图

瑛 201003-47

LC-70 中国推拿

长春中医药大学

王之虹

韩永和

李新建 201003-48

KP-13《新农村卫生保健》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黄亚博

陈四清

李家宝

薛明新

杨大锁

时凤英

耿曙光

201003-49

KP-07《日常饮食宜忌全书》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孙金芳

杨秀丽

201003-50

KP-01 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

张瑞贤

李国坤 舒晓奋

王滨生

曾令真

第四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精)

附件6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并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的大小排序。

在科研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客观管理和指导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和提出对本学科领域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十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标准:

(一)基础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应用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库: 奖励办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

专家库专家任期三年。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会议前,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会议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并在遴选出的专家中提名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四条

评审组:

根据申报项目的专科情况,将评审委员会专家分为若干评审组。第十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四章 推

第十六条

申报渠道:本奖励按项目来源,制定如下申报渠道:

(一)地方推荐须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中医药学会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二)专科分会推荐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审核(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推荐项目由主任委员签字后须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盖章),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推荐项目须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审核,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以上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推荐的项目按分配名额可直接申报我会。

(六)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相关学会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第十七条

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每年的二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逾期上报不予受理。

(二)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四)未设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可采用同专业专家(至少5位)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申报部门,按名额申报。

(五)申请奖励项目的材料属于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的应在申报当年的前一年批复鉴定(应用一年以上);属于基础研究,原则上不要求成果鉴定但必须出据部、局级项目管理部门的验收证明材料,其内容的相关论著截至推荐时间必须公开发表1年以上,主要论著同时注明引用情况,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情况。

(六)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要求填写。

(七)《项目摘要》要求用中、英文填写,800字以内(英文500词以内),一式各6份,一律要求打印。

(八)查新报告书,应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信息研究所和中药研究所、福建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医药研究院等)提供。

(九)同行鉴定证书,应由所在中央部委、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对新药项目按以下(十一)款处理,示同鉴定报告。

(十)基础研究应提供引文证明,应用研究应提供推广和应用证明。对研究项目中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还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明。

(十一)新药研究项目。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1-5类(即旧法规一、二类)应取得临床批件,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6类(即旧法规三类)原则上不予以推荐,但对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亦可推荐。

(十二)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出具证明。

(十三)申报项目应提供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和争议的保证书。

(十四)其它相关证明文件,如论文、专著、专利证书等。

(十五)每个申报项目均需提供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和《项目摘要》的计算机软盘或光盘1份。

(十六)申报渠道中凡需汇总项目申报我会的单位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表》,一式两份及计算机软盘一份。

(十七)申报项目的资料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本次评奖:

1、不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2、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或争议;

3、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不符合规定;

4、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5、原始材料不完全或不真实;

6、填写资料不完整,无法审查;

7、有悖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8、其他不符合申报要求的情况。

第十八条

经评定未授奖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活动中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如再次推荐须隔年进行。

第五章

第十九条

推荐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奖励办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奖励办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奖励办将对形式审查结果网上公示30天,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并退回推荐材料。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奖励办提交初审专家委员会进行初评。

第二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第二十一条

初审和终审均按照从一等奖到三等奖的顺序评审,并按得票数由多到少根据相应级别的评奖额度,选出获奖项目。余下项目参与下一级别奖的评审。获奖项目均按得票数多少,顺序排列。

第二十二条

奖励办将为每个参评项目确定相应专业的主审专家1人,副审专家2人,主审专家应当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并写出书面意见。主审与副审将意见向本评审组汇报后再进行投票。

第二十三条

初评中获得超过半数专家同意的项目,主审专家按照专家评价表填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等级标准及专家综合意见,由评审组组长签字,经初评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核准签字后,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初审将根据情况推荐8-10个授予一等奖的项目,参加终审。

第二十四条

初审推荐一等奖的项目必须参加终审答辩,参加终审所有级别的项目,一律实行差额评定。经终审评审委员会讨论,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半数同意的项目,可预评为“一、二、三等奖”。

第二十五条

奖励办将对通过终审项目的结果在媒体公示30天,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予以确认。

第二十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有利害关系的评审专家应当主动回避。

第五章 公众监督及异议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采取公示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奖励办公室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对评审结果不满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常务理事会裁决。

第三十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对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并对无异议或经确认后的项目进行公布、授奖。

第三十一条

对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剽窃、侵占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第三十二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的等级进行确认,批准。

第三十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奖励项目数额:

一等奖

7项以下

二等奖

20项以下

三等奖

30项以下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八章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8项

200901-01 LC-39 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世纪坛医院

高思华

罗增刚

龚燕冰

赵进喜

杨晓辉

冯兴中

韩永刚

马晓北

胡春宇

刘延华

王颖辉

张美伦

李鸿涛

200901-02 ZY-29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

中国药材集团公司

江西中医学院 黄璐琦

邵爱娟

王文全

李先恩

吴志刚

钟国跃

马小军

赵润怀

方成武

卫莹芳 200901-03 LC-35 基于证据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衷敬柏

王师菡

卢笑晖

姚魁武

何庆勇

刘晓宁

胡元会

邢雁伟

熊兴江

200901-04 LC-80 风哮、风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中日友好医院

晁恩祥

张洪春

杨道文

罗社文

吴继全

韩春生

琳 200901-05 LC-64 基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辨证及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的应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

刘剑刚

刘龙涛

韩永祥

赵文明

刘兴东

王雪梅

200901-06 ZY-34 中药2类新药——喘可治注射液对艾滋病、哮喘患者的临床应用

广州健心药业有限公司

向瑞清

余延年

林琳

李洪

黄修年

200901-07 LC-20 消抗灵Ⅱ号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韩延华

吴效科

侯丽辉

韩延博

王春梅

辛雪艳

王银凤

200901-08 ZY-15 中药ADME/Tox(肠吸收屏障网络)研究技术与中医药研究应用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贾晓斌

刘中秋

王小宁

杨世林

武晓群

谭晓斌

黄厚才

胡春萍

范晨怡

赵呈雷

二等奖28项(含科普1项)

200902-01 LC-79 中医药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

孙远岭

周纬

姜之炎

毕爱玲

王廉文

姜永红

200902-02

LC-73 急性腰部筋伤手法操作技术及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孙树椿

刘秀芹

唐东昕

林定坤

200902-03 JC-20 大脑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的创建及其对皮层针灸效应显示的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赵湘杰

马春红

王淑友

马慧敏

谭连红

李顺月

付卫星 200902-04

ZY-07 大蓟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江西中医学院

龚千锋

张的凤

钟凌云

肖宏浩

杨武亮

易炳学

姚鹏程

黄小英 200902-05 LC-03 枳实对血栓前状态危险因子影响的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吉中强

纪文岩

吴立华

郭雪申

宋鲁卿 200902-06 JC-24 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刘国正

符永驰

薛清录

郑金生

刘培生

康小梅

段逸山

200902-07 JC-27 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的整理研究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曹

郝近大

刘玉萍 200902-08 ZY-25 《中华本草》编纂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药科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宋立人

吴贻谷

章国镇

徐国钧

谢宗万

凌一揆

王孝涛

肖培根

丁绪亮

200902-09 JC-11 瓜蒌薤白汤、乌蛇散防治肺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

宋建平

刘方洲

李建平

李瑞琴

谢世平

潘梦菲

200902-10 JC-18 葛根素及其类似物大豆甙元抑制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王

王绿娅

柴欣楼

200902-11 LC-41 攻毒散结法防治宫颈HPV感染及其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与机制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院

楼姣英

刘艳霞

朱陵群

魏爱平

黄文玲

鲁香凤

200902-12 LC-50 中药肾康灵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与NEI网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吴群励

曾章超

褚克丹

林东红

鸿 200902-13

ZY-21 基于PK、PD的中药复方配伍及研究模式建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朱晓新

李玉洁

王娅杰

翁小刚

王怡薇

张甘霖

刘晓霓

晓 200902-14 ZY-01 中药栀子饮片质量评价方法及其科学原理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肖永庆

红 200902-15

ZY-24 中药两头尖的应用基础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刘大有

李红科

蔡广知

李宜平

冯乾坤

王中喜

王继彦

张大方

贡济宇200902-16 LC-12 探讨头针加体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骨密度变化的影响

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

河北省儿童医院 黄

范焕芳

于林

叶科峰

施荣富

张洋

200902-17 ZY-32 30种海洋生物中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长征医院

易杨华

林厚文

汤海峰

刘宝姝

吴久鸿

邹峥嵘

张淑瑜200902-18 ZY-05 磷脂复合物技术在抗肝病中药活性成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袁海龙

肖小河

李仙义

赵艳玲

李雅彬

韩玉梅

王陆军

蔡光明 200902-19

ZY-06 国家一类抗癌新药槐定碱及其注射液的研制及产业化

江西中医学院

通化方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雪梅

吴运珖

潘达鑫

吴联奎

余月华

张爱华

陈绍励

崔洪润

200902-20

LC-34 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高书图

刘又文

张晓东

李建明

陈献韬

杜志谦

赵增林

习近平山

海永刚

200902-21

LC-11 解毒通络法对急性脑缺血MARCKS蛋白磷酸化及其基因异常表达的调节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允岭

张立平

张綦慧

刘雪梅

韩振蕴

金香兰 200902-22

LC-15 补肾活血法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基质蛋白酶及组织抑制剂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天津市公安医院

张勉之

张敏英

张艳秋

刘淑霞

王丽敏

张大宁

程项阳

李树茂 200902-23 ZY-22 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化的研究

深圳市卫生局

福田区中医院

罗湖区中医院

宝安区中医院

深圳市中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

廖利平

刘荣禄

袁劲松

张炜宁

蒋红玉

吴正治

李顺民

孟庆春

胡世平200902-24

LC-22 大黄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市人民医院)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

李炳茂

沈洪瑞

苏振武

李耀锋

刘慧玲

王振豪

张金荣

赵卫国

徐凤金 200902-25 LC-84 解毒化浊益气法抗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李佃贵

赵宝玉

张素钊

洁 200902-26

LC-36 温中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谢建群

吴大正

刘慧荣

马贵同

袁建业

潘相学

费晓燕

斌 200902-27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研究

(200902-27-01

JC-16 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与传承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许家松

马晓北

李鲲

李鸿涛

200902-27-02

JC-31 张珍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安玲

王小平

魏凤琴

张庆祥

马月香

吴建林 200902-27-03

LC-57 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与临床运用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

何天有

雒成林

赵耀东

李菊莲

田永萍

王亚军

200902-27-04

LC-01 名医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经验及其传承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梁晓春

郭赛珊

董振华

潘明政

田国庆

张孟仁

孙连庆

尹德海

朴元林200902-27-05

LC-74 张磊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孙玉信

张登峰

张璞璘

姜枫

宋红湘

韦大文

200902-27-06

LC-61 路志正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高荣林

李平

朱建贵

边永君

王秋风

路洁

张华东 200902-27-07

JC-30 唐祖宣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邓州市中医院

许保华

唐文生

唐晓燕

唐静雯

彭建华

郑卫平

桂明忠

崔松涛

王振江 200902-27-08

LC-43 王国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唐山市中医医院

刘玉洁

蔡春江

张国江

赵刃 李桂林)

科普类

200902-28 KP-10 《禽流感与鸡瘟——传统医药理论与实践》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北京藏医院暨民族医院 人民军医出版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日友好医院

福建省安溪县中医医院

徐海珍

邱模炎

胡建民

赵玉军

李葆青

黄福开

杨德胜

张洪春

高杰东

王绍华

三等奖54项(含科普4项)

200903-01 LC-76 中医整脊机理与临床研究

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

湖南省湘潭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

韦以宗

韦春德

潘东华

王秀光

桂清民

应有荣

陈剑俊

200903-02

ZY-14 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中风后神经元保护及增殖作用的相关机制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沈剑刚

曲宏达

蔡光先

刘柏炎

荣剑辉

谭县辉

200903-03

LC-77 时相药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程昭寰

卢贺起

王克林

巢志茂

刘淑芝

孙永章

200903-04 LC-42 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临床基础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黄传兵

张皖东

范海霞

200903-05 LC-08 益肾填精法治疗儿童多动症及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魏小维

李亚平

张喜莲

古今楠

李新民

杨常泉 200903-06

LC-27 养心颗粒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机制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周亚滨

刘影哲

张春芳

陈会君

李喜伟

杨建飞

200903-07

LC-75 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日友好医院

阎小萍

孔维萍

王建明

张英泽

陶庆文

200903-08

JC-17 慢性脊髓损伤及其针刺治疗的分子和影像基础

汕头大学医学院

孔抗美

王新家

齐伟力

王伟东

吴仁华

姚关锋

陈育春

200903-09

LC-28 固本通络针刺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秋娟

李永方

张云云

东红升

张红智

200903-10

LC-60 祛瘀清热扶正法防治节育措施致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及机理系列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刘瑞芬

邓金明

刘静君

张丽娟

200903-11

JC-13 辨证规律与证候客观化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 李灿东

高碧珍

林雪娟

杨朝阳

甘慧娟 200903-12

ZY-04 冰片安全性及药效作用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

胡利民

屈彩芹

李怡岚

200903-13 ZY-12 麦冬多糖抗心肌缺血活性的发现与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徐德生

周跃华

琴 200903-14 LC-45 绝经综合征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王小云

温泽淮

张春玲

杨洪艳

吴大嵘

司徒仪

唐雪春

200903-15

LC-13 补肾壮骨法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应用及主效应机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詹红生

赵咏芳

石印玉

王翔

徐宇

陈元川

200903-16

ZY-30 参附注射液质量控制及治疗厥脱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鸿祥

徐康雅

马智伟

肖江玮

朱雅宁

谭桂华

刘迪谦

200903-17

JC-21 针刺对肺癌动物体内紫杉醇趋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

陈以国

成泽东

张立德

卢秉久

刘春英

200903-18

LC-07 以手法为主辨证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方案及评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金贵

王艳国

200903-19

LC-33 肺气虚证本质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李泽庚

张念志

季红燕

张杰根

童佳兵

王国俊

200903-20 JC-22 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差异蛋白质谱表达及信号转导的机理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志刚

宋金玲

苑晓晨

时素华

田贵华

200903-21

LC-70 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汪受传

任现志

闫慧敏

孙轶秋

白文静

200903-22

JC-10 中医临床研究随机化与数据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刘保延

文天才

何丽云

闫世艳

胡镜清

谢雁鸣

白文静

刘为民200903-23

LC-72 祛瘀汤降低药物流产后不全流产率及减少阴道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省中医院

石家庄市妇产医院 杜惠兰

楚健子

边文会

宋翠淼

白凤楼

楚 立

200903-24 LC-37 温阳补肾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探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吴银根

于素霞

张惠勇

倪伟

方泓

林琳

张英兰

唐斌擎

200903-25 ZY-10 蒲黄“活血-炒炭止血”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用对照品制备技术 北京中医药大学

石任兵

张桂燕

邓巧虹

郭淑贞

200903-26 ZY-03 江苏十五种地道中药资源标准物质库及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钱士辉

钱大玮

段金廒

李友宾

朱玲英

彭蕴茹

杨念云

200903-27

LC-65 脐敷配合结肠透析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诱发氮质血症的新方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湖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周大桥

童光东

贺劲松

杨卓欣

周伯平

张均昌

邢宇锋

200903-28

LC-19 老年人胆石症并发胆系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林胜璋

童洪飞

李春明

王向昱

倪仲琳

200903-29 LC-54 基于痰瘀论治应用健脑益智胶囊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赵晓平

范小璇

阳建权

张宝丽

余小波

柏鲁宁

王更新

200903-30

LC-62 ApoE基因多态性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痰瘀证相关性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杨秀丽

颜晓波

孙莉莉

马晓维

高丽丽

200903-31 LC-38 从脾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成果肠安胶囊的系列研究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周晓波 邵家德 叶

柏 刘万里 朱萱萱 单兆伟

凯 200903-32 LC-48 益髓颗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冬云

陈信义

张洪钧

胡凯文

许亚梅

200903-33

JC-05 西洋参茎叶总皂苷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

郭春雨

蒋跃绒

马晓昌

马晓娟

200903-34 ZY-26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新药金藤清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房定亚

寇秋爱

寇俊霞

林成仁

周彩云

唐今扬

200903-35

LC-40 中医辨证施护(敷脐法)对肝硬化腹水的应用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张雅丽

蔡俊萍

徐玉萍

闵卫红

刘成海

冯年平

潘传芳 200903-36

JC-19 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郝建军

薛凯旋

田永峰

史海霞

200903-37 JC-03 陇中损伤散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甘肃省中医院

李盛华

谢兴文

周晟

周明旺

叶丙霖 200903-38

LC-82 中药(补肾)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石家庄平安医院

吴维海

冯新旺

刘清池

梁春耕

王慧敏

武大勇

夏素萍

李建英 200903-39

LC-25 益肾排毒法防治顺铂早期肾损害的研究

常州市中医医院

葛信国

张福产

张志坚

蒋小燕

周俭

200903-40

JC-01 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与整理

丽水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

丽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雷后兴 鄢连和 陶云海 李水福 林美琴 蓝国相 李建良 郑宋明

200903-41 LC-06 益气活血法对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杨霓芝

林启展

刘旭生

王立新

赵代鑫

200903-42

JC-28 益气化瘀法治疗免疫性ITP免疫调控的机制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

陶淑春

张立德

关洪全

王家辉 200903-43

JC-29 脊诊诊法的整理与研究

天津北辰北门医院

王遵来

雷智锋

梁根红

张国庆

魏小明

杨丽娟

王燕波 200903-44

LC-18 钩活术治疗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临床研究

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

魏玉锁

赵晓明

田文友

国风琴

赵兰巧

李红涛

200903-45

JC-15 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机理探讨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

黄俊山

吴和木

林求诚

黄启福

林锦镛

任义钟

蔡学熙

200903-46

ZY-02 中医药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

徐志伟

王新华

许能贵

黄水清

刘东辉

梅 200903-47

LC-44 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保护的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方朝晖

徐先祥

李传富

王金萍

贾典荣

吴元洁

叶霖

张静波

200903-48

LC-09 甘芫逐水胶囊治疗癌性胸、腹水的应用研究

福州伟达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所

郑伟达

郑伟鸿

郑东海

王亚伶

郑东英

刘扬官

200903-49 JC-08 康脂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的影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孙丽英

吴晓丹

马伯艳

肖洪彬

康广盛

张晓娟

200903-50

ZY-23 山东道地药材泰山白首乌规范化种植(GAP)关键技术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

徐凌川

卢连华

李凤华

王集会

邓华亮

孙维洋

科普类

200903-51

KP-12 《施今墨对药》

吕景山

200903-52 KP-05 《20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概要》

湖南中医药大学

袁长津

朱传湘

袁梦石

易法银

胡方林

吴亚娜

邹万成200903-53 KP-02 《抑郁症——中西医基础与临床》

北京中医药大学

唐启盛

周东丰

朱跃兰

侯秀娟

裴清华

200903-54 KP-04 《文化中医》

中国中医药报社 常宇

关于做好201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