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XX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中共XX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大县的基础。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XX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文化已成为XX三个文明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基层文化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全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基层文化建设这块相对薄弱的领域怎样抓?最近,我们对XX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市县各级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XX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大县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
1、区域文化建设得以加快。XX县充分发挥县城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乡镇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全县14个镇均建有文化站,也都辟有文化活动阵地,总建筑面积18803平方米,其中文化活动用房建筑面积12712平方米;镇文化站图书馆(室)藏书总数22.9万册;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游艺、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每年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均在5次以上。区划调整后被撤并的原文化站仍旧保留文化活动阵地,并作为文化站的分部正常开放。以雅周镇顾昌明为代表的家庭文化室,全县涌现出10多个,已成为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
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占地7.6亩,建筑面积3296平方米。辟有展览厅、歌舞厅、录像厅、棋牌厅、书场、舞蹈房、钢琴培训房、剧场等文化活动厅室及改造一新的露天文化广场,各厅室文化活动器材基本齐备,均正常开展活动。
县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占地13.36亩,建筑面积4080平方米,辟有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外借室、典藏室和少儿文学艺术培训中心等活动厅室,202_年又新建了少儿图书馆,并初步实施了微机自动化管理。馆藏图书22万册,订阅报刊355种。博物馆完成了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等维修;影剧公司改造了电影院;大戏院完成了抗震加固工程。全县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继续巩固和逐步完善。
2、群众文化工作得以活跃。XX县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内部管理严谨有序。县文化艺术工作实行了县文化艺术科、县剧目室、县文化馆、镇文化站“几个轮子一齐转”,专业、业余一体化,县城、集镇整体联动的做法,妥善处理了专业与群文、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有效地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社会文化的最佳效能。XX花鼓、XX龙舞已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群文活动的品牌,也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深深喜爱的文化活动样式。XX县在202_年成功申报“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基础上,去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龙舞之乡”。XX文化工作者以“多出精品、争获大奖、丰富活动、创造特色”为目标,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繁荣文艺创作。20多年来,坚持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群众文艺创作节(剧)目会(调)演,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群文创作、演艺人才,不断充实和丰富了群文活动,使XX的社文舞台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据统计,近年来XX县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县以上发表、参演、参展、参赛的文艺作品平均1000件以上。
3、精神产品生产得以繁荣。近年来,XX县推荐的广播剧《小凉山上的婚礼》,电视专题片《无声的渴望》,歌曲《大江南》均获市“五个一工程奖”。话剧《书生意气》在市文化局征集的100多部剧本中脱颖而出;越剧《女儿湖》定为参加省戏剧节剧目和参加江苏省“五个一工程”评选剧目;纪实文学《XX老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4、文化体制改革得以推进。XX县已基本完成了公益型事业的改革。县影剧公司、大戏院、文化剧场转企改制推进到位。去年下半年,重点对歌舞剧团实施了公有民营改制。整个改制工作由于宣传发动深入,具体操作规范,既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又赢得了改制单位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各改制单位经营正常,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新的机制和活力。
回顾近几年XX县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XX县紧紧抓住创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和群文先进县以及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是创建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
二是以服务赢得地位。XX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从而赢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信赖。近年来,哪里有党委、政府的重大活动,哪里就有基层文化人的声音;哪里是人民群众集聚的地方,哪里就有文化活动的开展。仅每年春节期间,全县就组织30多支演出队,深入乡村演出40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
三是以特色提升品位。XX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这是XX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源泉。XX县围绕XX花鼓、XX龙舞等文化资源,不断整理加工,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赋予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基层文化活动品牌。
四是以队伍凝聚活力。强化“人本”意识,是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XX县通过理论学习、培训辅导、交流参观等不同形式,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力求将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敬业精神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干部放在工作的第一线,始终保证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基层文化骨干队伍。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文化建设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经费不足,基层文化建设严重“贫血”。近年来,政府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事业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仍严重不足,家家入不敷出。县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活动用房的兴建已有20多年,房屋陈旧,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仍达不到省厅规定的要求。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普遍老化,一部分文化设施年久失修,图书资料陈旧,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各种文化活动很难组织,个别镇文化站常年不开展活动,职能软化、萎缩。
2、文化干部待遇保障不够。基层文化站的定性、定编问题虽然解决,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工资福利待遇政策未落实。国家干部性质的文化站长每人每年县财政划拨4000元,民办性质的文化站长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划拨给乡镇,由乡镇统筹操作。有些乡镇将余数部分与文化站干部“创收”和“分工”挂钩,少数文化站长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难以解决。这些都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3、对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留有盲区。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文化站、党校等合并、组建文化服务中心,县文化主管部门的行政、人事管理职能移至各乡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单位只具有业务管理指导职能,行政、人事管理与业务管理易形成脱节,给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4、群众文化生活仍很单调,赌博、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不少村镇设有麻将馆,且生意兴隆;一些地方土地庙修建得象模象样;一些所谓的“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
三、对策建议
如何加快基层文化建设步伐,进而推进XX县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笔者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思想认识有多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就有多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对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目前我们要坚决克服少数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抓文化是帮忙”,有的甚至认为基层文化工作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等模糊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确立“经济、政策、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努力加快改革步伐。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创新协调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制,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上下同律、整体联动、职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工作系统。进一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合拍的文化管理体制。
3、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多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特别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文化建设投入新格局。最近,省文化厅出台了《关于创建江苏省文化示范县(市)的实施意见》,这是各县(市)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所面临的又一契机。希望上级部门要再出台一个与之相对应、配套的《创建省文化示范乡镇的实施意见》。并针对苏南、苏北、苏中发展状况不尽平衡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原则,继续进行等级文化站的申报、评定。启动中心集镇文化示范点建设工程,按“一级站”要求配置文化活动厅室。力争使全县人均在县、镇两级公共图书馆占有的图书达1册以上。镇影剧院分期分批进行设施设备改造,努力增加接待演出团体的场院。要全面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和送文化下乡活动,镇文化站要每年举行有影响的文艺活动5次以上,县歌舞剧团每年在本县农村演出场次不少于总场次的三分之一。启动家庭读书“一二三工程”(即拥有一顶书橱、订阅2份报纸、藏书300册以上图书)。鼓励民间创办家庭博物馆、陈列室,丰富民间收藏活动的外延和内涵。
4、努力提高文化队伍素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文化经营人才、专业人才队伍,真心求才、政策揽才、事业富才。加强构筑新世纪文化人才高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培育在国家、省、市有影响的高素质创作,表演人才,以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文化工作。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5、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大力挖掘XX文化特色,开发旅游文化景点,引导XX文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文化经济成为XX经济的新增长点。近期,将围绕兴建XX县城“石板街文化一条街”、开发区人工湖、“农耕园”、青墩文化、里下河风光旅游开发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为基层文化增添活力。
第二篇:县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大县的基础。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XX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文化已成为XX三个文明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基层文化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全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基层文化建设这块相对薄弱的领域怎样抓?最近,我们对XX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市县各级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XX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大县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本文来源于大秘
书网-http://www.teniu.cc-teniu.cc,帮您找文章]
1、区域文化建设得以加快。XX县充分发挥县城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乡镇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全县14个镇均建有文化站,也都辟有文化活动阵地,总建筑面积18803平方米,其中文化活动用房建筑面积12712平方米;镇文化站图书馆(室)藏书总数22.9万册;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游艺、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每年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均在5次以上。区划调整后被撤并的原文化站仍旧保留文化活动阵地,并作为文化站的分部正常开放。以雅周镇顾昌明为代表的家庭文化室,全县涌现出10多个,已成为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
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占地7.6亩,建筑面积3296平方米。辟有展览厅、歌舞厅、录像厅、棋牌厅、书场、舞蹈房、钢琴培训房、剧场等文化活动厅室及改造一新的露天文化广场,各厅室文化活动器材基本齐备,均正常开展活动。
县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占地13.36亩,建筑面积4080平方米,辟有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外借室、典藏室和少儿文学艺术培训中心等活动厅室,202_年又新建了少儿图书馆,并初步实施了微机自动化管理。馆藏图书22万册,订阅报刊355种。博物馆完成了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等维修;影剧公司改造了电影院;大戏院完成了抗震加固工程。全县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继续巩固和逐步完善。
2、群众文化工作得以活跃。XX县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内部管理严谨有序。县文化艺术工作实行了县文化艺术科、县剧目室、县文化馆、镇文化站“几个轮子一齐转”,专业、业余一体化,县城、集镇整体联动的做法,妥善处理了专业与群文、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有效地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社会文化的最佳效能。XX花鼓、XX龙舞已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群文活动的品牌,也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深深喜爱的文化活动样式。XX县在202_年成功申报“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基础上,去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龙舞之乡”。XX文化工作者以“多出精品、争获大奖、丰富活动、创造特色”为目标,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繁荣文艺创作。20多年来,坚持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群众文艺创作节(剧)目会(调)演,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群文创作、演艺人才,不断充实和丰富了群文活动,使XX的社文舞台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据统计,近年来XX县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县以上发表、参演、参展、参赛的文艺作品平均1000件以上。
3、精神产品生产得以繁荣。近年来,XX县推荐的广播剧《小凉山上的婚礼》,电视专题片《无声的渴望》,歌曲《大江南》均获市“五个一工程奖”。话剧《书生意气》在市文化局征集的100多部剧本中脱颖而出;越剧《女儿湖》定为参加省戏剧节剧目和参加江苏省“五个一工程”评选剧目;纪实文学《XX老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4、文化体制改革得以推进。XX县已基本完成了公益型事业的改革。县影剧公司、大戏院、文化剧场转企改制推进到位。去年下半年,重点对歌舞剧团实施了公有民营改制。整个改制工作由于宣传发动深入,具体操作规范,既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又赢得了改制单位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各改制单位经营正常,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新的机制和活力。
回顾近几年XX县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XX县紧紧抓住创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和群文先进县以及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是创建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
二是以服务赢得地位。XX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为经
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从而赢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信赖。近年来,哪里有党委、政府的重大活动,哪里就有基层文化人的声音;哪里是人民群众集聚的地方,哪里就有文化活动的开展。仅每年春节期间,全县就组织30多支演出队,深入乡村演出40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
三是以特色提升品位。XX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这是XX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源泉。XX县围绕XX花鼓、XX龙舞等文化资源,不断整理加工,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赋予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基层文化活动品牌。
四是以队伍凝聚活力。强化“人本”意识,是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XX县通过理论学习、培训辅导、交流参观等不同形式,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力求将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敬业精神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干部放在工作的第一线,始终保证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基层文化骨干队伍。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文化建设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经费不足,基层文化建设严重“贫血”。近年来,政府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事业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仍严重不足,家家入不敷出。县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活动用房的兴建已有20多年,房屋陈旧,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仍达不到省厅规定的要求。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普遍老化,一部分文化设施年久失修,图书资料陈旧,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各种文化活动很难组织,个别镇文化站常年不开展活动,职能软化、萎缩。
2、文化干部待遇保障不够。基层文化站的定性、定编问题虽然解决,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工资福利待遇政策未落实。国家干部性质的文化站长每人每年县财政划拨4000元,民办性质的文化站长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划拨给乡镇,由乡镇统筹操作。有些乡镇将余数部分与文化站干部“创收”和“分工”挂钩,少数文化站长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难以解决。这些都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3、对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留有盲区。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文化站、党校等合并、组建文化服务中心,县文化主管部门的行政、人事管理职能移至各乡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单位只具有业务管理指导职能,行政、人事管理与业务管理易形成脱节,给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4、群众文化生活仍很单调,赌博、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不少村镇设有麻将馆,且生意兴隆;一些地方土地庙修建得象模象样;一些所谓的“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
三、对策建议
如何加快基层文化建设步伐,进而推进XX县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笔者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思想认识有多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就有多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对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目前我们要坚决克服少数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抓文化是帮忙”,有的甚至认为基层文化工作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等模糊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确立“经济、政策、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努力加快改革步伐。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创新协调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制,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上下同律、整体联动、职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工作系统。进一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合拍的文化管理体制。
3、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多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特别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文化建设投入新格局。最近,省文化厅出台了《关于创建江苏省文化示范县(市)的实施意见》,这是各县(市)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所面临的又一契机。希望上级部门要再出台一个与之相对应、配套的《创建省文化示范乡镇的实施意见》。并针对苏南、苏北、苏中发展状况不尽平衡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原则,继续进行等级文化站的申报、评定。启动中心集镇文化示范点建设工程,按“一级站”要求配置文化活动厅室。力争使全县人均在县、镇两级公共图书
第三篇:县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大县的基础。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XX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文化已成为XX三个文明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基层文化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全县文
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基层文化建设这块相对薄弱的领域怎样抓?最近,我们对XX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市县各级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XX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大县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本文来源于大秘
书网-http://www.teniu.cc-teniu.cc,帮您找文章]
1、区域文化建设得以加快。XX县充分发挥县城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乡镇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全县14个镇均建有文化站,也都辟有文化活动阵地,总建筑面积18803平方米,其中文化活动用房建筑面积12712平方米;镇文化站图书馆(室)藏书总数22.9万册;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游艺、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每年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均在5次以上。区划调整后被撤并的原文化站仍旧保留文化活动阵地,并作为文化站的分部正常开放。以雅周镇顾昌明为代表的家庭文化室,全县涌现出10多个,已成为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
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占地7.6亩,建筑面积3296平方米。辟有展览厅、歌舞厅、录像厅、棋牌厅、书场、舞蹈房、钢琴培训房、剧场等文化活动厅室及改造一新的露天文化广场,各厅室文化活动器材基本齐备,均正常开展活动。
县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占地13.36亩,建筑面积4080平方米,辟有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外借室、典藏室和少儿文学艺术培训中心等活动厅室,202_年又新建了少儿图书馆,并初步实施了微机自动化管理。馆藏图书22万册,订阅报刊355种。博物馆完成了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等维修;影剧公司改造了电影院;大戏院完成了抗震加固工程。全县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继续巩固和逐步完善。
2、群众文化工作得以活跃。XX县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内部管理严谨有序。县文化艺术工作实行了县文化艺术科、县剧目室、县文化馆、镇文化站“几个轮子一齐转”,专业、业余一体化,县城、集镇整体联动的做法,妥善处理了专业与群文、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有效地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社会文化的最佳效能。XX花鼓、XX龙舞已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群文活动的品牌,也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深深喜爱的文化活动样式。XX县在202_年成功申报“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基础上,去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龙舞之乡”。XX文化工作者以“多出精品、争获大奖、丰富活动、创造特色”为目标,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繁荣文艺创作。20多年来,坚持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群众文艺创作节(剧)目会(调)演,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群文创作、演艺人才,不断充实和丰富了群文活动,使XX的社文舞台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据统计,近年来XX县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县以上发表、参演、参展、参赛的文艺作品平均1000件以上。
3、精神产品生产得以繁荣。近年来,XX县推荐的广播剧《小凉山上的婚礼》,电视专题片《无声的渴望》,歌曲《大江南》均获市“五个一工程奖”。话剧《书生意气》在市文化局征集的100多部剧本中脱颖而出;越剧《女儿湖》定为参加省戏剧节剧目和参加江苏省“五个一工程”评选剧目;纪实文学《XX老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4、文化体制改革得以推进。XX县已基本完成了公益型事业的改革。县影剧公司、大戏院、文化剧场转企改制推进到位。去年下半年,重点对歌舞剧团实施了公有民营改制。整个改制工作由于宣传发动深入,具体操作规范,既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又赢得了改制单位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各改制单位经营正常,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新的机制和活力。
回顾近几年XX县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XX县紧紧抓住创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和群文先进县以及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是创建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
二是以服务赢得地位。XX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
第四篇: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与思考
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突出的意义、地位、作用,已被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构成要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专章中开宗明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文化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中的位臵,日益显现,与时俱进。在许多国家,文化已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十多年前,意大利的文化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达到20%左右。英国近年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近两倍于经济增长率,年产值达到600亿英磅,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是我们都知道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曾经叫得很响。但现在,日本娱乐业的经营收入也已超过了它的汽车工业产值。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四分之一是文化企业,202_年文化产业出口创汇达到72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行业。而我国则相对显得总量小,规模不大。如,202_年我国出版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加电子出版物的总销售收入为1138亿元人民币,而德国贝塔斯曼一家出版公司的年营业额就达300多亿马克(折合人民币1110亿元)。这大约可以说明,文化事业的强弱,文化产业的强弱,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力的强弱。
在文化产业相对起步较晚的国内,也有成功的例证。中国最具魅力城市排名,上海综合因素多,优势明显,理所当然为第一,而紧随其后、高于广州的是深圳。除了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20年开放的经济实力、不安现状的进取精神等等条件外,一举把“文化沙漠”的帽子扔进太平洋、以全国售书总量第三的文化也是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长沙的“工业经济”并不发达,工业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昆明、西安、长春等城市,可“经济洼地”的长沙由于全力打造“文化高地”,由于文化产业的带动,长沙的国内生产总值便逐年上升,相继超越了这些城市。连续六年,长沙文化产业保持了15%
1以上的增长速度,文化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多达58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28家,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2家。
看待文化,若仅仅着眼于文化产业,着眼于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目光未免太狭窄了些。文化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品位。搞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城市综合因素的竞争。看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品位,看它的人文环境,看它的文化。现在各地都在加大发展力度,城市都很漂亮。倘若硬件相当,那么软件决定胜负,城市最终以文化比高低、论输赢。
二、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现状
现在的苏州呈现着三种文化形态:传统的吴文化,外来人口带来的区域文化,以及欧美日兼有的外来文化,多元文化交融互动。文化已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1家进驻苏州建立了180多家企业。台湾也有118家企业落户苏州。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在苏州流派纷呈。评弹、昆曲、苏剧被喻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戏曲之母”;评弹是用苏州方言表演的说唱艺术,已在江、浙、沪流传了300余年。苏州的工艺美术闻名中外,苏绣与湘、蜀、粤绣同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绣”;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刻齐名,世称“南桃北杨”;苏州的缂丝、雕塑、宋锦、玉石和红木雕刻等,各有千秋,巧夺天工;苏州以园林著称,1997年和202_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个古典园林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个城市挂有9块世界文化遗产的牌子举世罕见。这里文化历史遗存处处,古城门,古园林,古街,古镇,粉墙黛瓦,庭院深深,古韵悠悠。
苏州利用文化遗存的优势,开发建设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一跃而为苏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比如,将古城、名镇、园林、胜迹、人文、工艺等制作成书刊年画、影视光盘等外宣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文化建设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发
展的后劲。
苏州也是一座经济发达、高度开放的现代城市。仅去年,人均GDP就达3200美元,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还吸纳了200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这里已成为全国瞩目的一块热土。苏州是丰厚而多元的,走进苏州,每一个人都会有共同的体验与感受:这里幽静与繁华共存,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
多年来,苏州特别注意处理好保护古城风貌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对全面保护苏州古城作出过重要批示。国务院在关于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和优秀文化遗产。根据这个精神,苏州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对古城分期分批进行保护性改造和综合整治。同时,在古城西面建设总体规划53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在古城东面与新加坡合作开发建设总体规划70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带状城市格局,为古城保护和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理念:静止的保护只能使古城变成一个没有生气的“木乃伊”,只有在发展和振兴中保护,才能使古城成为一个繁荣的活“化石”。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一期投资2.4亿元综合整治观前地区。观东,集中保留和修缮了民国以来有价值的建筑;观中,以玄妙观正山门为中心,周边形成了完全保持传统风格的道教文化区;观西则以精品店为主,洋溢着现代化气息。随后完成的二期改造工程,使吃、住、行、游、购、乐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碧凤坊美食街和太监弄美食街连成一片,临河的“苏州人家”旅馆让外地人体验地道的姑苏家居,新增辟的停车场、市民广场给游人带来了方便和休憩的空间……整治后的观前街人气兴旺,更加繁荣。数百个中外商家毗邻而设,商品种类丰富,消费层次鲜明。老字号风光依然,新商家大批涌入,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也纷纷前来抢滩。管理部门统计,改造后,观前街日常人流量近12万人次,节假日高峰
时竟达35万。这里的营业额以25%的增幅快速增长。整治后的观前街,激活了古城的中心商贸旅游区。
从1994年起,中国与新加坡共同投入79亿元资金进行苏州工业园区基础建设,使这块原先水塘片片、阡陌纵横的水乡变成了一个国际资本的投资热土和居住者的乐园。在古城西侧,苏州新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区也显现出勃勃生机。狮子山麓的苏州乐园一改苏州旅游项目的传统特色,以其现代感和参与性成为苏州旅游的新亮点。苏州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显现了苏州人开放的世界性眼光。新城的建筑也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淡雅和谐,在空间处理和建筑材料上与传统风格相呼应,新城区与古城的内在神韵得以贯通。
三、苏州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各地区都在思考、制定区域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更新观念,把文化发展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心,各地都在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仅只有经济一种手段,还需要逆向、发散思维,反弹琵琶,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比经济本身的因素更重要。就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文化产业的开发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等活动中。文化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技术及伦理道德即文化的支撑。大到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与管理、名牌产品的创立,都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综合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底蕴与储备显得至关重要。没有文化的配合,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
其次,遵循正确的原则、方针,促进区域经济和城市文化协调发展。一是并重与同步原则:经济与文化是每一个区域发展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建设双翼齐飞。在具体发展规划中,要坚持同步原则,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二是系统与战略原则:一个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统一配合,协调一致。三是继承与创新原则: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成过硬的名牌项目、产品和产业,防止简单机械照搬和复古倾向。
第三,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富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挖掘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形成产业特色为指导,以一、二、三产业为依托,以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为内容,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发展各方面要求的结果。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规范文化市场、平衡产业结构、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宏观管理机构要更多地体现综合性的大文化的管理机制和领导方式,为改变文化产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小而散的状况创造体制条件;并以资本为纽带,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加强文化综合部门与经济综合部门的有机结合和互相联系,以实施科学高效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形成统一高效的信息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为实现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第五篇: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工街道各社区通过日益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融洽了居民关系,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和认可。按照相关安排,近期,我们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工办事处位于位于市区中部,东、北接红旗街道办事处,南靠永兴街道办事处,西与建设街道办事处毗邻,是市区的中心地段,商业网点聚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辖区面积1.63平方公里。辖区有社区3个,有7750户21990人。
二、具体做法
近年来,街道从辖区实际出发,建立了党工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社区文化建设领导体制,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以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充分利用社区资
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一是以制度促文化建设走规范化发展。街道办事处先后制定了文化站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社区文化工作制度、文化指导员工作制度、业余文化活动培训制度、文化活动室工作制度、文体器材管理制度等,从而使街道文化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
二是以地理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地带,辖区地域较大、人口密集、居民层次多样化等特点,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分发挥社区优势,把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设施完善,丰富活动内容,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到“三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中,将社区的精神风貌、建设成就、服务宗旨等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振奋了群众精神,凝聚了社区居民的人心,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生机勃勃,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是以阵地建设吸引人才,提升社区文化品味。街道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创造一个优良的活动环境,新兴社区2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场所,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现已竣工投入使用,同时,经我办和相关部门协调,该活动场所的社区劳动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残联康复指导站已启动实施;新华社
区6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场所目前现已竣工投入使用,为今后开展社区各项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展的各项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满足了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带动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文化的发展,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
街道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全国、全自治区、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以及政府的要求来看,工作还远远不够,其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迫切需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虽然新工办事处的社区文化在近年来有所发展,但距现代化大都市对城区的要求相差甚远,基础建设仍需加强。其一:目前文化阵地面临的是独立使用少,混合型占多,且面积狭小。大部分社区由于没有自身独立的和固定的活动阵地,一些社团很难在辖区内立足,其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社团成员缺少归属感;其二,依目前新工街道的现有设施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成员缺乏认同感,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2.大部分社区文化社团活动模式陈旧,活动层次单一,局限于玩一玩、乐一乐,没有创新性。还有一些团队,其组合的随意性很大,活动质量一般,在精品、特色文化打造上还比较乏力,没有形成一些在全区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活动,多数文化活动一般化,地方特色不突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十分欠缺。
3.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其一,随着活动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下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的交通费逐渐增大;其二,随着室内活动室面积增大,水、电、暖等费用不断增加,使得街道在开展一些大型活动上,捉襟见肘,严重地制约了活动的开展。
4、目前,辖区内单位众多,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分配不均,实现社区内的资源共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在大力提倡提高都市文化品位的宗旨下,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街道、社区、文化部门要通过普及提高与组织引导,积极有效地开展文化活动,让社区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2.街道与街道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文化团体之间、街道与文化部门之间,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交流和沟通,逐步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文化骨干的水平。
3.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利用资源共享这一优势,通过文化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4.各级领导要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制定工作计划要倾听来自社区的呼声,要做到因需而为,实现社区文化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