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17-89717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3 11:52: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时刻变化的。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情况。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在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风向是指分的来向,有八个基本风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18级。见课本P52页。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有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一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人们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互联网、电话、电视台天气预报、收听收音机等。图例见课本53页。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表示。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指数大,对健康有害。共分5级,100以下为好。城市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时候人类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气温指大气的温度。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主要关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还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值就是日平均气温。北半球一年中,大陆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气象观测中测定温度为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一般一天测4 次,分别是8时、14时、20时和2时。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赤道地区;年平均气温-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内。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图中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断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很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中心气温低则为低温中心,反之为高温中心)。等温

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等温线如

果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反之亦然)。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相反;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1月等温线比较密集,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北半球同纬度地区,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世界降水量分布一般规律:赤道地区降水量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世界雨极:印度乞拉朋齐,降水类型为地形雨;世界干极: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地区,特点: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特点: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温带的亚欧大陆东部,特点: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寒带气候分布在极圈以内,特点:气温很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等因素。

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纬度低,获得太阳热量多,纬度高,获得热量少。海陆位置:影响降水。距海近,降水多,气温变化幅度少;距海远,降水少,气温变化幅度大。

地形: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气候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人类活动也影响气候: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过度砍伐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候恶化。

⊙柯本以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分为5个主要气候带。

⊙测量降水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第二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202_—202_学第二学期公开课《天气与气候》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_-5-15

地点:八年级4班课室

科组:地理

授课者:陈南雁

备考目标

1、考点一: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3、考点三: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备考重点

考点二: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点,判断其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带着问题看视频,了解雾霾

考点1:复习天气符号,重点识记特殊天气符号,通过图片对比分析雾与霾的区别。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当霾发生的时候,人们最关心它什么时候能消散,在什么情况下雾霾能消散?以鹤山为例。冷空气(西北风)把它吹散,降水(东南风)把它降落下来。我们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考点2:气候类型判断三部曲: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

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①最冷月>15℃,则为热带气候

②最冷月0~15 ℃,则为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③最冷月<0℃,则为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④最冷月<-10 ℃,则为寒带气候

3、以水定型

过渡:我们发现热带草原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温带季风气候等很相似,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活动:

看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分组讨论:先判断其气候类型,再分析它们的异同点。直击中考:课堂练习

过渡:第6小题内容体现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以外,气候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还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提示:衣食住行等方面)及生产活动的影响。图片展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渡:人类活动对气候有没有影响呢? 直击中考:课堂练习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1、天气符号

2、气候类型的判断(1)以温定球

(2)以温定带

(3)以水定型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其气候的影响

第三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环节

一、歌曲引入新课(幻灯片1~2)。

幻灯片1: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哪些和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

幻灯片2:欣赏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引入本节课堂的话题——天气与气候。

环节

二、天气的概念及与人类的关系(幻灯片3~8)。

幻灯片3~4:天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幻灯片5:思考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幻灯片6~8: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环节

三、天气预报(幻灯片9~23)。

幻灯片9:过渡与转折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0~11:知识拓展——过去民间了解未来天气的主要依靠天气谚语,了解常见的天气谚语。并在11片转折提问,这样能正确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2~15: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形式: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网络。在15片引导学生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内容。

幻灯片16~17:掌握几种主要的天气预报符号。

幻灯片18:学生活动,模拟电视城市天气预报过程。

幻灯片19~22:电视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的识别。

幻灯片23: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环节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幻灯片24~34)。

幻灯片24~25:为26片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提供知识铺垫。

幻灯片26: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气候类型多样。

幻灯片27:通过做练习、复习旧知识(气温与降水)来总结我国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问题答案:1.广州、2.北京、3.海口、4.武汉、5.哈尔滨。共同之处是气温高时降水多,季风气候显著)

幻灯片28~33: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特点——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期,季风气候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幻灯片34:我国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

五、知识小结(幻灯片35)。

环节

六、课堂练习(幻灯片36~37)。

第四篇:地理教案: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理解的概念及其区别。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4.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重点] 1.的概念。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 1. 的概念。

2.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3.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具准备] 1.近期的卫星云图录像及自制的天气预报软件。2. 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3. 反映各地气候差异的幻灯片。4. 扫描课文中8幅图例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 学法指导

导入 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配合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

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一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这风云变幻之中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板书)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教师讲述:

提问:

1. 厦门这二天的天气特点?

总结回答:(视当天的天气情况而定)厦门的气候特点?

总结回答:长夏无冬,秋春相连。2. 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板书)第一节

(板书)

一、天气

在屏幕中打出课文中清晨上学所碰到的四种天气情况不同感受。老师提问:每天清晨,当你背上书包走出家时,你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天气状况。教师总结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什么是气候呢?

(板书)

二、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提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巩固练习:根据对的理解,分辨以下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的。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a.天气 b.气候

2.昆明四季如春。()a.天气 b.气候 3.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a.天气 b.气候

4.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偏北风。()a.天气 b.气候

5.请同学大家讨论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又如何来影响天气的?

提问:这两天厦门的气候什么样?这种问法对吗? 教师总结:不对,天气是指短时间,气候是指长时间的。

导入 :同学们,我们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查阅资料,电脑上网等等,但如果我们要了解某个地区具体某天的天气状况,就必须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板书)

三、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等。1.卫星云图(板书)

播放近期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前的卫星云图。提问:谁会看卫星云图?强调: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云层越厚,降水强度就愈大。

(过渡)学会看卫星云图后,要学会看天气预报图,要想看懂天气预报图,必须学会识别天气符号。2.天气符号(板书)

打开幻灯片,显示常用的符号。强调识别:

(1)阳、阴,多云,降雨,台风、降雪、霜冻、(2)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暴

(3)风力的表示:1)风杆,风尾,风旗的认识;2)风的来向就是风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如 表示东风,表示北风。3)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东北风力6级,东南风力8级。(边讲边画图)

3、天气预报图(板书)

用电脑打出天气预报图,请学生抢答几个城市的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记忆。

练习:(1)完成课文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相宜,用制作的幻灯片让学生抢答。

总结:播放幻灯片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 :(1)阅读课文57页的大气环境监测报告收看当晚厦视二套9:20的厦门大气环境监测报告做好记录。

(2)巩固练习:结合今天上课内容收看当晚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学会看懂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并粗略看懂天气预报图。

启发式导入 法

设问推进法

返回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教学过程 】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2_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29日 20时 天气现象 温度(0c)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总结板书)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板书设计 】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第五篇:天气,气候与水

天气,气候与水

世界气象日

对人类来说,现代天气,气候与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价值,但又处于变化和危机发展的时代。自古以来,危机都是发展的动力,当前的危机主要来自人类自己,在认识与处理现代气候变化与水荒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

大气就像一部

大机器,它的能源是太阳辐射。主要受到天文因子(如纬度的差别)和地表层因子(如海陆差别与地形,植被等)的影响,转变成为热能,一般用温度表示。温度有纬度的差别,也有区域与地方的差异。最突出的区域差异是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温度差异是产生气流的主要动力。一般大气环流,季风环流与其它风系被称为热力环流,因为它们都是热力差别推动的环流系统,前苏联科学家舒列金形象地简称之为热机。气流循环又带动水分循环。这两种循环是互相影响,共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

水分主要通过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并由气流输进大陆后,以降水的形式到达陆地表层,形成多种多样性和五光十色的水气现象。降水与温度是地球上产生各种气候带与气候区的原因,当前人们所说的气候变化主要指的就是长时期里温度与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强度与持续的时间对生产生活有决定性影响,也是风调雨顺或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里累次出现人们难以适应的异常现象,这就是灾害。涝灾就是降水量超过农业生产承受能力的上限,旱灾则是低于需水量的下限,热害是温度高于生产承受能力的上限,冷害则是农作物难以忍受的下限。因此,几千年的历史既是人们开发利用天气气候与水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们同旱涝与冷热灾害的斗争史。夏禹治水与羿射九日等传说故事就是人们对古代灾害的回忆与想象的文学表现。

美好地球上的天气气候与水都是宇宙中极其珍贵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从反面反映了这种资源的价值,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和珍惜自然给予人类的这种恩赐。

更值得人们担心的是,自从工业迅速发展以来,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工业使用化石能与机器,有力地推动生产能力加速提高。从此人类不再完全听命自然,而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动权。然而,生产的发展不可能不影响自然界,这个影响首先原于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加速消耗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化石能源供不应求发出了了自然资源危机信号,而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的灾害性的结果,把全球变暖变成科学的热门课题,都反映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平衡因人类滥用资源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能量收支失调在现代最突出地表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所引起的全球增温;而自然界的物质平衡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物的增加与现代水荒问题,这两者都具有恶性发展趋势,可能引发全球性灾变,因而得到社会各界与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全球增温实际上是人为提高大气的能量水平。应当认为,人们利用化石能极为粗放,低效多耗,导致能源匮乏,而燃烧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数量很大,并却未经处理地排入大气。自然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取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支出之一,而人类又大量破坏植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收入猛增而支出剧减,所以温室气体的浓度与温室效应有增无减,是全球增温的气候变化的原因。

应当认为,事实是最强有力的证明。近百年来,世界平均温度上升了0.6℃。如果这个升温值果真是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大值,那么设想(虽然不能最后断言)当前的增温有可能不是自然因素所为,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然而,这里也有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至今还拿不出几千年来每百年的平均温度数据,那么这个结论也带来了问号。我国气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根据公元533~544年出版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中的物候与现代(1906~1961年)物候比较,认为当时年平均温度比现代约低1℃,他考证一百多年后,即唐代6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50-847年的史料,认为那时温度高于现代,也就是说,100多年间温度上升1度多,已经大于近百年0.6℃的升温记录。应当指出,在同一时期里全球也是增温的,所以竺可桢的估计有全球代表性。虽然竺可桢的研究并不精确,但却是唯一的有数值意义的估计,它不低于现代0.6℃的增温值。

虽然论据不够充分,但全球升温的现象仍然值得高度重视,因为毕竟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增温,而这个增温是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步上升的。何况以上质疑只不过说明了全球增温难以定论,但没有否定它的根据。何况自然环境变化的速度不如人类发展的速度快,人类影响突破自然界承受的上限是必然的趋势,问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