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闭幕式新闻稿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7-81948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1 17:41: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闭幕式新闻稿

首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圆满落幕

本报讯(学生记者 涂艳青)23日晚9时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在泉州酒店拉下了帷幕。

24支队伍中共有11支队伍获得奖项,其中A3组通过自己优异的表现摘得桂冠,二等奖由B3、D5组夺得,同时B3组还收获了最佳新闻创意奖,A6、C3、B5、D6位列第三名。大会还评出了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通讯奖、最佳新闻评论奖、最佳现场展示奖各一组。每个小组都为了此次比赛做了充足准备,都尽量把自己眼中的泉州通过文字、语言、动作、图片展示出来,极尽想象想别人之想不到,创新、创意是本次比赛最大的亮点。有以猪八戒娶妻为线索的,有通过新闻联播的形式,有的通过舞蹈的形式等等。让每个人都见识到了两岸大学生的高素质和活力,让人眼前一亮。大会为获奖的小组举行了颁奖仪式。

组委会安排了精美的联欢晚会,作为此次比赛的完美收尾。晚会由台湾和大陆的高校联合出演,有歌舞类节目,情景喜剧,手语等。泉州师范学院派演的西岸男孩一首通过改编的《爱拼才会赢》赢得了阵阵掌声,台下的观众大呼“再一首!再一首!”在他们结束演唱后台湾的大学生跑上前与其握手,说“你们真棒!”整场晚会都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在最后所有的老师、学生一起上台挥舞着双手共唱《明天会更好》,在此刻有拥抱、泪水,诠释所有人的快乐。首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主办方等工作人员的智慧与周到服务的结果,它也为下一届的顺利开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大陆与台湾的明天会更好。

第二篇: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新闻稿

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新闻稿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大学生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校园媒体(比如校报、通讯社)的学生记者、各社会媒体在校园中聘任的通讯员、特约学生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等。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大学生记者。由于大学生记者并不是都来自新闻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如何写好新闻稿往往成为不少大学生记者的难题。就算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又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对此也觉得吃力。在这里,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我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第一、积累新闻素材。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靠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大学生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因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者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大学生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第二、选好新闻题材。新闻素材经选择的、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第三、找准新闻角度。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

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一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此外,要写好新闻稿,大学生记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当然,这些新闻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浅谈大学生记者的新闻敏感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

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篇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并最终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

第三篇:浅论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

浅论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

摘要: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个薄弱的环节,学生往往新闻理论滚瓜乱熟但写起新闻稿件来却无法动笔,以至许多新闻单位在高校中招不到合适的新闻工作者而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自己培养。目前,在我国高校里普遍出现的大学生记者群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记者刚从高中步入大学,而且来自不同的专业,对新闻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往往成为他们一道无法逾越的难题。而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大学生记者走向新闻实践的第一步,关系到大学生记者新闻写作兴趣的高低和发展程度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恪守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框架下,结合高校的具体环境和和大学生记者的实际状况从新闻敏感培养、新闻素材选择、报道角度选取、采写技巧掌握、新闻主题提炼和投稿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对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做了详尽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记者

第一篇

新闻稿

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大学生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校园媒体(比如校报)的学生记者、各社会媒体在校园中聘任的通讯员、特约学生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等。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大学生记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大学校园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靠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大学生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学生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高年级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学生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师长主要是校报编辑老师、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校报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学生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

参考文献:(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19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人民日报》1982年7月29日

(3)胡贵《大学生好新闻评析》第3页,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一般的新闻稿写作,有下列原则必须注意: 1.“新”闻重点:既然是“新”闻稿,讲的就不能是“旧”闻,就算是“旧”闻,你也要想办法旧瓶装新酒、老树出新枝。新闻界常常流传一个笑话:这个新闻可以吃很多天!事实上除了第一天就真的“新”之外,第二天开始就只是找不同的切点切入新闻,因此只有切口是新的,其他的都不新。

2.强调主题,其他以辅助资料整理:一则新闻稿一定只强调一个主题,次要的可以放在后面,更次要的或是补充说明的,直接提供附件或是辅助资料即可,否则太多的主题反而会模糊了焦点,变成没有主题。例如儿童奶粉卖点是在有益身体的菌种,最好从头到尾都绕着这个主题转,不要一下子又强调奶粉的维他命B群含量有多高。

3.倒三角形,每段均可独立:除了特殊的特稿、新闻分析或是专题报导之外,一般新闻写作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倒三角形的“倒宝塔式”。也就是愈重要的愈放在前面,因此最重点的内容当然要放在第一段的导语部分,同时导语也不宜过长,视情形而定,一般不会超过一百个字。新闻写作发展出这种相当特别的写作风格,当然是为了适应新闻快速、直接的特性,直接告诉读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尤其是一份报纸厚厚的好几十版,每天见报的新闻上百则,读者不可一一看完,因此必须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读者有兴趣就继续阅读,否则即可就此打住。

同样地,倒宝塔式新闻写作的段落依重要性递减,且各段独立,对于有排版时间压力的编辑而言,只要看前几段就可以掌握重点,如果版面有限,更可以直接后面整段整段地大笔删除,而不会影响全文。因为在讲究又新、又快的新闻作业环境,包括读者和老编是都没有耐心的。因此千万记住不要讲究所谓的启承转合,直接开门见山就可以了。

5.能引起记者注意的标题:就如同前几章提过的,新闻标题必须将此次新闻主题简单扼要地说明出来,才能吸引记者的注意,不至于成为垃圾桶内的废纸。

6.基本新闻稿体裁及联络人:简单地说,基本新闻稿体裁,就是一般的新闻稿,只要遵循上述写作重点,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千万不要因自己的文笔好就自作主张,写成旷世散文或小说巨作,即使它犹如史诗般伟大,最后仍会进了垃圾桶。同时不要忘了在新闻稿末注明联络人的姓名和电话等信息,如果记者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时,才知道该找谁。

7.照片:一张好照片见报的效果往往胜过数千字的文稿,但照片一定要配合新闻主题,不要新产品上市,却给了一堆人头照,只为了拍老板的马屁。同时要注意照片一定要清晰,具有朦胧美的艺术照还是留给自己欣赏吧。

8.新闻资料袋及附件:新闻资料袋及附件可以让记者更清楚地了解背景和其他的细节,并满足记者多种新闻角度的需求。怎样写好消息的导语

1、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导语里,一个好的导语应浓缩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并尽量把六个新闻要素包含在内,使读者看了导语后,即使不看下面的新闻,也能基本了解报道内容。

2、导语要通俗易懂、简洁有力。要尽可能多用单句、短句,新闻是大众读物,读者看报纸,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最多的信息。因此作为新闻消息最主要部分的导语更不应该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要尽可能把复杂的新闻事实用简明的文字表达形式表述出来,而不能把简单的新闻事实复杂化。

3、导语要多用具体的实词,少用抽象的虚词。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作为导语要在尽量短的字数内概括主要新闻事实,因此必须尽量使用真实、准确的实词。

4、导语的字数最好控制在30-80个字左右。若太短,则不能很好地概括主要新闻事实;太长则不但失去导语的作用,更可能因行文罗嗦而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浅说新闻标题制作的三个关键词:准确简约传神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报在手,读者头一眼肯定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了“眼球”,才会继续往下读。标题抓不住人,文章再好也起不到该起的作用。依据笔者的体验,制作新闻标题尤其是主题,应力求把握三个关键词:准确,简约,传神。第一个关键词——准确.关键词:完整、清晰、恰当、贴切。这是标题制作的基准和第一要则,对标题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做不到准确,标题便无法周全地简述文章的要义、客观地概括文章的主旨,也就丧失了基本功能。做题欠准的常见病大约有这么几种:一是主旨不明造成误差;二是工作不细造成误差;三是用语不当造成误差。下面各举一例。

例一:我上大学前在湖北沙市市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因而假期回家仍不忘跑稿。1979年寒假的一天,我和另一同志看到闹市区贴了张海报,说是某月某日开始向市民销售木材,于是采写了一条新闻。那位同志先拟了个题: 《沙市木材公司小额木材经营部开业》,我看了说,“不行,投到报社顶多发条简讯”,便重做了一个:

主题——《让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副题——《沙市物资系统面向市民经营小额木材》

当时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惟有生活资料是商品,作为生产资料的木材只能计划调拨,不可随意买卖。“让生产资料成为商品”,消息想要告诉人们的正是这样一个体制改革的迹象和前兆,其“新闻眼”、“信息量”恰在这里。如果用前一个标题,就把真正的新闻埋没了。虽说“小额木材经营部开业”也是新闻事实,但并非新闻主旨,标题不能完全反映新闻的主旨,也就不能正确体现新闻的性质。此稿投给报社后很快在显著位置见报。

例二:2003年8月上旬,《经济日报》二版发了篇新闻分析,谈我国南方地区何以出现多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和严重早情。整个版组织得相当不错,却被取消了评奖资格。为什么?问题出在标题上:

《南方今夏为何罕见高温》

据夜班编辑讲,出大样时见原题比较拖沓,翻来复去改了几次,可匆忙中在“为何”与“罕见”之间漏掉了关键的“出现”二字,意思正好相反,成了个“南辕北辙”的错题。

例三: 1991年3月17日《经济日报.星期刊》三版发了篇小言论,批评一些单位借举办各种晚会之机敛钱,标题被做成这样:

《晚会的滥觞及其它》

这是个用词不当的典型错题——编辑把“滥觞”当作了“泛滥”的同义词。“滥”是水,“觞”是酒杯,连起来是说水少得只能浮起酒杯,即江河发源之地,通常指事物的起因和源头,与“泛滥”的意思毫不相干。

主旨不明、工作不细、用语不当导致标题失准,毕竟属于无意出错。还有一类问题称得上是有意做假,扼其要者列举两例。

一是刻意渲染、大肆炒作造成标题失实。去年一家小报出了个大标题:

《花园口决口》

乍看心里“格登”一下,1938年6月,国民党曾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酿成震惊中外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莫非花园口又溃堤了?细看文内,并非如此,不过一桩无关紧要的事情:花园口附近一处外堤护坡的下沿塌了个口子,很快给填上了。小题大做是为了耸人听闻,故意误导读者,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二是矫揉造作、跟风媚俗造成标题失真。小报小刊上,诸如“某某明星‘自杀了”’、“某某大腕‘出事了”’这等咋咋呼呼的标题,频频撞入人们的眼帘,看看题下文字,要么凭空杜撰,掺杂兑水,要么捕风捉影,牵强附会。还有“怎么啦”、“动奶酪”、“一路走好”、“闪亮登场”、“将什么什么进行到底”之类的新潮八股和另类套话,“成效显著”、“进展神速”等等常见报端的陈词滥调,这些老掉牙的词儿却又像颗老不掉的牙,死死地挂在某些媒体的“嘴”上。

有意做假也罢,无意出错也罢,其客观效果都是标题的失当、失准,甚至失实、失真。因此,标题制作须首先避免上述种种毛病,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准确无误。第二关键词——简约

简约是报纸标题的特殊要求。受版面和字号限制,报纸标题具有字数多少与字号大小、引力强弱成反比的特性,几栏题、多少磅的字只能横排多少个,都有一定之规。何谓简约?说白了就是能用——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第二个字,得有惜墨如金的心理、以一当十的愿望、删繁就简的功夫、标新立异的诉求。也可引伸出几个第二层次的关键词:凝练(用语精当)、明快(一看就懂)、扎实(不虚不浮)、大略(点到即止)。

简约的标题,醒目、顺耳、动听、易记、易传。益处是多方面的,可以为字号留下更为自由的运用空间,可以使报纸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给读者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值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标题的简约,《经济日报》是有传统的。1983年1月1日的创刊号头条,是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亲撰的专稿,首任总编辑安岗定的标题,只有七个字: 《赞扁担电机精神》 20多年过去了,这个标题《经济日报》创业一代几乎人人记忆犹新,如果当初做下一个长长的题目,甚至搞成“肩、主、副”俱全,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历久弥新的效果。当时报纸标题普遍偏长,安岗同志这样做,我想也是意在为新创刊的《经济日报》开启新的题风。

本报第二任总编辑范敬宜,也做过一个影响颇大的七字标题: 《莫把开头当过头》

短短七个字,就把那时节相当重要的一个政治取向问题——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农村改革,昭示得十分精辟透彻,增删任何一字都显得力道不够,足见“简约”二字的分量。这是敬宜同志早年在辽宁日报时的得意之作,他对新闻标题的关注与讲究在经济日报工作时期也从未稍减,并且屡有建树。比如曾获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的《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曾获中国新闻奖的《真正的秘密武器》,曾获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的《土到好处便是雅》,以及直到今天还为各界读者津津乐道的《香香臭臭话广东》系列等,均是他点的题、定的题、做的题,或者本就由他直接采写。巧的是,标题都在七字左右。

“好标题”是“好新闻”不可或缺的要件,《经济日报》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稿件,大多有个简洁明快、过目难忘的主题: 《关广梅现象》、《“小机”斗“大机”》、《发展看“九”稳定看“十”》、《从“盂楼”到“孟楼”》、《让王府井亮起来》、《怎样把“蛋糕”做大》„„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串题目,长些的七八字,短些的五六字。有没有更短的?有,四个字的: 《醒来,铜陵!》,以及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的《勿忘比较》,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衣的变迁》等一组五篇。直到2003年,安徽铜陵市委还商请本报做了个续篇。《醒来,铜陵!》影响之久可想而知。

还有没有更短的?有,三个字的: 《改革赋》、《开放赋》、《市场赋》一组三篇,俨刹车”辩》及《进退辩》、《快慢辩》、《利弊辩》等一组七篇——前者写于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后者写于1988年治理整顿引起纷纷议论之际,都在读者中产生过强烈共鸣。还有没有更短的?有,两个字的:

《话粥》——全国名专栏《星期话题》获奖作品标题。还有没有更短的?有,一个字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本报副总编辑王昭栋等同志去四川攀钢采访了一位数十年如一日爱厂如家的全国劳模,给一版头条带回一篇催人泪下的人物通讯,标题是:

《家》——才一个字!据随行记者王青讲,只有这个字才能概括主人翁的事迹、凸现主人翁的精神,他们做不出更为贴切的题了。当然,新闻标题并非越简短越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稿而异、因版而异,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关键词“简约”中的“约”字,就有详略得当、长短适宜、收放自如、伸缩到位的意思。

标题的简约,说到底是个文风问题。一位早期的新闻学者谈到标题的提示功能时说,“标题者,新闻之缩影,事实之骨髓”。既然是缩影、是骨髓,句式就不可能也不应该过繁,字数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太多。第三关键词——传神

如果说“准确”与否决定标题的成败、“简约”与否决定标题的抑扬,那么,“传神”与否往往决定标题的高下;如果说“准确”是为了更真切地传意、“简约”是为了更宏亮地传声的话,那么,“传神”则是为了更深透地传情。标题做得传神,不仅能把新闻事实及舆论导向表达得更清晰,而且能把记者、编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释放得更透彻,能把蕴含其中的情愫、心绪、倾向、韵味张扬得更充分。

传神是标题制作的最高境界,相对于准确和简约而言,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什么叫传神?就是要尽可能把标题做得情趣盎然、寓意深长、韵味十足、神采飞扬。“传神”可以引伸的第二层次关键词更多,权且从不同角度把它们分为五组: 第一组:精致、别致、雅致; 第二组:动感、质感、美感; 第三组:生气、文气、灵气; 第四组:张力、引力、魅力; 第五组:看头、嚼头、想头。有了“三致”,会给人留下一种新颖独特、潇洒飘逸的印象;有了“三感”,会给人滋生一道鲜活灵动、超凡脱俗的况味;有了“三气”,会给人带来一番呼之欲出、活灵活现的愉悦;有了“三力”,会给入送上一层摇曳生姿、回味无穷的惬意;有了“三头”,更会给人平添几分把玩再

三、浮想连翩的享受。

《经济日报》的新闻标题已大体形成自身的风格,那就是庄重、平实、质朴、直白。经济新闻较之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等,标题制作上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创造空间相对狭小、施展范围相对局促、发挥余地相对有限,不易修辞、不易煽情、不易出彩。多年来,为使我们的报纸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编辑们在 “传神”二字上苦下功夫,也积累了不少成功之作。

获中国新闻奖的1998年7月30日一版头条标题: 重复建设压瘪了“易拉罐”》

稿件反映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易拉罐的市场销售供过于求,恶性竞争难以遏制,整个产业岌岌可危。发稿当天我上夜班,原题是《重复建设拖垮了易拉罐产业》,删去“产业”二字,改“拖垮”为“压瘪”,一个“瘪”字,扣住了“重复建设”与“易拉罐”这两个核心词组的契合点,标题有了动感和质感,诵读之中似能听到易拉罐重压之下“嘎嘎”作响的声音,那种不堪重负的窘态也跃然纸上。

获本报好稿奖的1999年5月21日一版头条:《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好起来》——妙在巧用“多”与“好”;

获中国新闻奖的1994年6月24日一版头条: 《长虹人笑问何为“债务链”》——妙在“笑问”二字; 获中国新闻奖的1991年8月15日一版头条:

《少数企业“死”不了 多数企业“活”不好》——妙在一个“死”字、一个“活”字; 把标题做得传神,就得靠这种有声有色、会“多”会“好”、敢“笑”敢“哭”、要“死”要“活”的创意。

早期的例子还有,1990年12月8日的一版头条: 《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标题让一件通俗的生活锁事与一个艰深的经济概念巧妙“搭界”,不露痕迹地悄然把读者引入文中,堪称如今已为新闻界广泛认同的“第二种翻译”的代表作。

较近的例子也有,2003年8月19日的一版头条:

《首都机场:停得了飞机停不了车》——标题通过物体体积的显著落差,造成新闻事实的强烈对比,使人急欲知其所以然,一下抓住了读者。

做标题需要灵活运用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譬如排比、对偶、拈连、双关、比兴、借喻、用典、设问、拟人、押韵,但在更多的情形下是一种即兴创作,靠的是践行与感悟。以《星期话题》的两个获奖标题为例:

第一个:1986年3月23日的那篇,是读者自发来稿,讲的是儿童玩具多为枪炮刺刀、短剑长矛,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效应,既不能彻底销毁,也不该尽数保留。该做个什么样的题?资深老编辑沈春波是这样做的: 《来一次儿童玩具的“裁军”》

好就好在巧用“裁军”二字,当时美苏两霸的裁军谈判正热火朝天,这俩字的见报频率相当高,老沈信手拈来,可谓灵气十足。如果跟风式地做个“儿童玩具怎么啦?”那就不见灵气只见稚气了。

第二个:1992年2月15日的那篇文章,是四川记者站李江天写的,谈如何把深藏于档案资料馆里的档案文献的潜在价值发掘出来,作为一种资源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个题我是

这样做的:

《故纸堆中剪新梅》 “故纸”,旧档案也; “新梅”,新用途也。—一“故”一“新”再加上一个“剪”字,标题比较提神了。这个题还另有来由,因为文中引用了郭沫若一首鲜为人知的咏诵档案文献诗,有这样的句子: “上林春汛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上林春汛”乃早年京城报纸的总题目,当然是故纸,红梅万枝自然是新梅了。这个标题是不是有点儿文气呢?假若也大概齐地来个“档案文献用于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或者“档案文献大有可为”,那就不见文气只见暮气了。

罗开富同志徒步采访红军长征路时,前期稿件的标题大多是我在夜班做的,主题基本采用对偶方式。其中一篇是他离瑞金不久抵江西大余后写的,披露这个山区县不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农副产品加工,群众养猪吃不上肉,种粮换不成钱,满山竹林却无从利用。1984年11月1日在一版见报,标题后被一所大学选进教材,是这样的: 主题——《有粮有猪有竹子 缺钱缺肉缺筷子》

副题——《大余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急需技术资金人才》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我负责值夜班出专版,那天中国代表团的比赛成绩有喜有忧,我为相关消息做的标题也是用对仗手法(见报后被《新闻出版报》作了点评): 《五朵金花开了这朵开那朵 中国女排输了荷兰输古巴》 “拈连法”、“回文法”的标题我也试过一些,比如: 《农家肥肥了农家》

《冷却的热点与热点的冷却》

准确、简约、传神,三者上下统辖、层层递进,准确是第一位的,简约是第二位的,传神是第三位的。它们又是相互包容、相互助长的,好标题往往声情并茂、神形兼备、雅俗共赏、虚实无间、张弛有度,也就是说,同一标题完全可以兼具准确、简约、传神三大要则的素质。好题同时也是美题,传递给人们的美感,既有视觉美,也有听觉美,还有感觉美,而且另有一种豁达的理性思维之美和缜密的内在逻辑之美。

(作者是经济日报副总编辑)新闻报道的格式种类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般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等写作型式。「倒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源于美国新闻界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平铺直叙式」: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準。对教师组织而言,由于时常必须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新闻稿的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大学生记者,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学生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一是向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记者请教。从事过一定新闻采访写作实践的高年级记者,具备了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够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校园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能够少走弯路,尽快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且学生记者之间朝夕相处,便于接近,易于沟通,能够大大缩短新闻稿的修改时间;一是向师长主要是校报编辑老师、新闻学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的老师请教。校报编辑老师能够按照报纸的报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据自己所体验的读者心理和新闻写作体验,校正和知道学生记者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专业老师则可以主要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导,使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符合新闻呢理论的要求。社会媒体老师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会时间实践的角度来指导写作,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好基础。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第四篇: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歌手大赛活动方案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歌手大赛,是省委省政府响应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讲话,借助海峡两岸发展的特别历史时期,综合利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与生活习惯和形态”,借助大学生“关注台海关系”,“关心就业”,“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同时满足当代大学生崇尚时尚与“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为商家特别打造的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大型公益文化

活动!2005年1月24日《中国经营报》刊登了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最新发布的“21世纪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CUS21)”报告,(“CUS21目标对象是中国分众市场中的一个强势潜力群体——当代大学生,覆盖中国34个重点城市、126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研究结论可推及34个城市约1000万大学生。”),报告指出:“21世纪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大学时代是一个品牌在未来漫长的消费周期中,形成其品牌忠诚用户的最佳时期。面对一个还有数十年的购买生命周期的群体,一个容易形成强烈的品牌意识的群体,一个在收入稍稍许可的情况下便会将对品牌的喜好转化为实际购买的群体,一个代表着未来新富源泉的群体,一个诞生未来社会意见领袖的群体,任何一个明智的商家,都不敢掉以轻心!”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福建东南电视台

福建省闽台新闻交流联谊协会

福建省学生联合会

福建省闽台高校交流促进会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支持媒体:海峡都市报、海峡导报、调频89.3福州音乐频道

三、大赛赛事:

大赛比赛共分初赛(选拔赛),复赛(半决赛),决赛(暨颁奖晚会)三个阶段。

●初赛(选拔赛)

●复赛(半决赛)

●决赛(暨颁奖晚会)

E-mail:venlen@126.com手机:***QQ:81322799欢迎广大读者来电、来邮、加QQ,沟通交流。

第五篇:首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交流活动(模版)

关于主办2007首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科技产业论坛的请示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陈云林主任:

为促进台湾与大陆之间环保技术及环保理念的交流,建设绿色中国和谐社会,推动海峡两岸的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的共同进步,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拟定于2007年7月20至2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2007首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科技产业论坛”。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两岸环保绿色科技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促使两岸与会嘉宾切磋沟通,真正搭起两岸环保相关企业的友谊桥梁。

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发起,中国中国环境新闻网承办。特此,拟邀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相关部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共同主办,并邀请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讲话。

在本次论坛的筹备及举办期间,我们将不断地总结调整,力求将本次论坛办成一次内容丰富、意义深厚的高规格两岸环保科技产业论坛。期能作为一个示点,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在国内重点城市宣导推展。并将严把宣传重点,要求所有主、承办单位及宣传媒体对所有活动及参加人员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杜绝出现分裂祖国及伤害海峡两岸人民感情的言辞。同时将做好本次论坛的组织工作,确保参加人员的安全。

以上请示,妥否,请予批复。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中国环境新闻网 二00七年五月十日

附件:

2007年首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科技产业论坛

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

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979年元旦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台海两岸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交流。但环境保护方面交流甚少。通过组织大陆部分省市与台湾省进行环保交流活动,解决台湾地区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

2.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环境科技必须真正体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思路、新要求,必须为实现“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提供最直接的科技支撑,必须在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基础上,为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提供最有效的科技服务;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环境保护工作,着重强调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组织两岸环保交流,两地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全国的环境保护发展,令中国环保事业发展进程方面具有标志性、突破性、导向性、创新性意义。

二、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拟)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环境新闻网

福建省环保产业协会

台湾区环境工程工业同业公会 协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校环保协会

财团法人台湾绿色生产力基金会

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

三、活动内容

“海峡两岸环境保护科技产业论坛”的举办,力求将本次会议办成一次内容丰富、意义深厚的高规格两岸环保科技产业论坛;在不断地总结调整中,期能作为一个示点,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在国内重点城市宣导推展。促使大陆与台湾就环保科技、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等相关话题展开交流。将台海两地的先进环保技术、环保理念进行宣传和推广,推动海峡两岸的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共同进步。

四、首届活动安排

1、主办城市

福建省厦门市

2、活动主题

聚焦两岸环保 共建绿色通道

暨首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科技产业论坛

3、整体时间安排(拟定)

新闻发布会: 2007年7月9日 会场、展厅等布置时间: 2007年7月18日-19日 开幕时间: 2007年7月20日 论坛时间: 2007年7月20日-24日

4、活动目的

(一)政府牵线搭桥,营造和谐、热烈的氛围,海峡两岸环保人士欢聚一堂。邀请各地政府官员、环保机构负责人、环保专家及环保企业负责人等深入探讨环保绿色科技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着重研讨东南沿海地区及台湾地区环境现状、在环保科技上取得的成果和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将台湾地区的先进环保技术、环保理念进行宣传和推广,推动海峡两岸的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共同进步。

(二)为两岸的环保企业、绿色产品构筑信息的交流、展示平台,并为台湾环保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和内地企业实现环保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更多机遇。最终推动东南地区及整个中国的环保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5、活动主要内容

(一)活动开幕式及环保科技产业论坛:

邀请国台办、环保总局等部门相关领导出席,专家学者代表,两省环保部门,两岸相关环保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约计400人左右。出席人员: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相关领导 国家环保总局相关领导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相关领导 中国环境新闻网相关领导

各参展地区政府及环保部门相关领导 环保专家、学者 环保科技专家

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专家、学者 各参展地区企业家或负责人

拟定演讲议题:

议题一:环保科技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议题二:中国环保科技产业的科学技术需求 议题三: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议题四:构建中国环保科技产业基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议题五:战略性调整环保产业结构,树立民族环保产业品牌 议题六:台湾地区环境保护指标与现状报告 议题七:台湾环保科技产业现状及取得成果

议题八:台湾环保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发展策略研究(台湾环保产业技术的引进及其本土化分析)

议题九:华东、华南及台湾地区环保科技与产业互补发展策略研究

(二)环保技术推介交流会

展示地点: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邀请两岸知名环保企业,开展环保成果展示。推介交流涵盖内容:(1)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空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4)噪声控制技术与设备

(5)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技术与设备(6)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7)新能源设备和技术(8)环保材料与药剂

6、拟定媒体支持单位

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凤凰卫视 江苏卫视 浙江电视台 广东电视台 福建电视台

上海电视台 TVBS 中天电视台

网络: 中国台湾网 中国环境新闻网 中国环保网 中国环保产业网

中国环保产业信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报纸: 人民日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参考消息 中国环境报 上海日报 福建日报

浙江工人日报 扬子晚报 中国时报 台湾周报

杂志: 地球与环境 环境保护 安全与环境学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环境研究与监测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与技术 绿色视野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中国环境新闻网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闭幕式新闻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