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汪精卫心路分析[本站推荐]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17-69317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4 08:41: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汪精卫心路分析[本站推荐]

汪精卫1939年离重庆到河内发表“艳电”,正式接受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诱降。其时中日已在战争状态,汪精卫公然投敌,确实犯了叛国罪。汪精卫之举,不是一时冲动,动机相当复杂,不出三项:一来判断中日在欧美作壁上观的状况下,不可能打赢日本;二来关心日占区人民的疾苦,认为沦陷区的人民,需要一个与日本“协调沟通”的中国人政府;三则与蒋介石长期不和,论革命资格,汪优于蒋,党国大权却屈从于蒋之下,心有不甘。

汪精卫投日,动机可以三种都有。60年来的论者多至为情绪化,少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汪氏其人的性格。如果汪精卫只顾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则少年时行刺摄政王的壮举难以解释。汪精卫的人格心理学,层次丰富,其人悲壮之余,有自毁的倾向,少年时向往做烈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明显是受了戊戌六君子尤其谭嗣同的精神感召。汪氏一生不烟不酒,不近女色,没有包二奶,也没有贪污,对道德的自我要求,比后世许多奢谈“爱国”的官员都高尚。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前,给蒋中正留书,说:“愿兄为其易,弟为其难。”意指不惜独力扛上“汉奸”罪名,执意要闯虎穴。这一点与汪氏少年时自称甘当釜下柴薪,燃烧牺牲,造就革命胜利的焰光,应该说是一脉相承。了解汪精卫的自毁性格,就不难解释为何其人前后半生的巨变,其实汪氏没有变,只是自我牺牲的决心,换了一种形式。

汪精卫没有想到投日之后,两年左右,日本就偷袭珍珠港,激发美国对日宣战。其时近卫下台,日本军国主义由东条英机的激进派上台,走向疯狂,这一切皆不在汪氏当初意料之内,如果汪精卫对战局的发展未卜先知,知道美国后来凭两颗原子弹战胜日本,还会不会投奔日方,到南京组府?此一假设,据金雄白回忆,汪氏在知悉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曾以头撞墙,嚎啕痛哭。他知道押错了宝,也知道日本必然战败,叛国和汉奸的污名,势垂千古。

汪精卫的南京政府,质素参差,后人以“汪政府”视如整体。日本人早在上海培养了特务鹰犬如丁默村、李士群之辈。汪精卫到了南京,日本人顺势塞给他这个流氓和投机政客的班子,汪氏并无选择。追随汪精卫的陈公博,本来觉得投日太犯险,为了友情,也黯然舍身追随。汪陈的品格,应该高于汪政权许多杂牌军,但身不由己,受日本的摆布,悔之已晚汪精卫的悲剧,是他知道即使日本战胜,自己最多是“满洲国”的溥仪,只是日本军政府名下维持一会的傀儡,如果纯粹热衷权力,不如留在重庆当好国民政府的副总裁,即使没有军权,至少可以号令半壁江山的政府文官。汪精卫在百姓惨遭煎熬时,至少敢表态,还懂得流泪,如果他是干练成精的政客,应该自始至终保持一张毫无表情的木面孔,深谙“枪打出头乌”的韬晦之道;或对蒋介石表面拥护,口是心非,私下则密谋兵变,暗杀老蒋之后,自己来坐江山。

汪精卫没有这样做,反倒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从不收藏内心的本色。这样的性格,在中国官场,不是从政的材料。汪精卫天生浪漫,是一位诗人,中年之后,诗风由刚烈转为阴柔:“叹护林心事,付与东流,一往凄清,无限留连意”,七分李后主的颓唐,三分徐志摩的多愁善感;至于绝笔之作的一首登高词:“城楼百尺倚空苍,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阑干拍遍,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其诗风与自称拥有“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的瞿秋白,不无相似之处:“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汪瞿从属不同的政党,文人从政,一样被指“晚节不保”,两人的诗词风格,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惊人地相似,同样是以英雄浪漫主义追求始,以幻灭的悲剧终。这是心理学的新课题,有机会有待深入论证,这一切,则是后话了

第二篇:汪精卫近代史论文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句话是说,个人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合乎民心。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人物,我们不难得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拥戴,而任何违背历史,背离人民的人,则会被时代所淘汰,被历史所背弃。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汪精卫。汪精卫,这个以烈士而闻名,以汉奸而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和生命的人,一生充满着矛盾,多变与争议。

汪精卫,字季新,季恂,季辛。本名汪兆铭,精卫是他发表文章时的第一个笔名,后来精卫的大名显赫,为世人所知,便逐渐取代了兆铭。汪精卫于1883年5月4日生于广东省三水县,家里世代为官,长辈都博学能文,汪精卫受叔父长兄的影响,从小便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孝顺父母。13岁那年,母亲过世,翌年父亲也因病逝世,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他请人画了一幅“秋庭晨课图”,来怀念母亲伴自己读书的情景,更是提了一首诗,来抒发感情。

由此可见,年少时的汪精卫很是孝顺家人,而且擅长诗文,这为以后的长于辞令,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成长,汪精卫的思想也逐渐成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汪被选为公费留学生,一行五十人去了日本。当时的汪精卫正值热血青年,看到清政府统治下的劳苦百姓,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看到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的清政府,他的革命思想开始萌芽。汪精卫积极参加革命组织,甚至自己组织知识分子讨论救亡图存的方法。直到1905年,汪兆铭终于有幸拜访了孙中山。从此,他积极支持孙先生的各项主张,反对康、梁的言论,积极组织革命活动,发表文章演说,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无疑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汪一步一步获得了孙先生的信任,成为了孙先生的亲信,并成为了三民主义的信徒与追求者。甚至获得孙先生的盛赞。为了革命,汪特别提倡暗杀行动,他不怕牺牲,英勇无畏,被逮捕时把所有罪责都承担下来。

当时的汪精卫真称得上是热血青年,那时的他积极上进,讲义气,在留学生中声望也很大。更由于他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他也不负众望,积极工作,为了革命事业努力奋斗。正如当代的大学生一样,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勇敢与无畏。可见当时的汪精卫思想进步,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合民意,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留下了美名。

大革命时期,汪精卫积极拥护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孙中山在考虑国民党改组时,曾征询汪的意见,虽然汪不赞成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不过在孙先生的坚持下,汪精卫也就不再固执己见。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汪精卫一直为坚持和维护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同国民党内反对国共合作的右派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在大革命的一定时期内,汪精卫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他的工作是积极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坚持与共产党合作,为了革命事业积极奋斗,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也赢得了民心。

但是人总是会随着时代变化的,有的人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赢得后世人的敬仰;有的人则违背人民的意愿,不顾历史的发展规律,最终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汪精卫就属

共3页,第1页 于后者。虽然汪精卫在辛亥革命与大革命的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他的这种光彩,如同一闪而过的流星,转瞬即逝。

随着时政的变换,汪的思想开始转变了,孙先生逝世不久,这个孙先生的忠实信徒,也步蒋介石后尘,反动面目日渐暴露,反共反人民,进行“清共”活动,屠杀共产党人,无数共产党人死在了汪精卫的反革命屠刀之下,全国充斥着一片白色恐怖。从此,改组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孙先生倾尽毕生精力建立的革命旗帜,而成了反共反人民的罪恶工具。这也是汪精卫对孙先生的彻底背叛,对历史的否认。

汪精卫从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革命者,蜕变为一个反革命者,体现了他丑恶的政治面目,他巧语诡辩,推卸罪责,与先前判若两人,为了自己的政权,机关算尽。作为历史上的大人物,一旦走错一步,对于他自己乃至历史都是一次冲突。汪精卫这一步,不仅暴露了自己的丑恶面目,对当时的社会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战争爆发之后,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没有任何的抗战决心。反而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一幅妥协,低声下气的奴才相。在全国人民热情异常,展开救亡图存反抗之时,他们却违背民意,不仅签订了淞沪《停战协议》《塘沽协定》卖国协议,而且镇压抗日力量,绞杀抗日武装。他的这种行为完全是聊以解嘲的慰藉,何异于自欺欺人。这种违背民意的不耻行为,难怪会遭到爱国人士的刺杀。从刺杀者到被刺杀者,真是可叹可悲可恨。

西安事变发生并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同意了国共合作,统一抗日。但是汪精卫仍然坚持反共,他的反共提案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但是他并不甘心,采取了一系列活动阻扰抗战,阻扰国共合作。他大肆鼓吹“战必大败”的亡国论,对签订的卖国协定进行辩解,拉拢地方实力派,反蒋反共。还利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和文章,大肆攻击抗战。而且暗中通敌,发表竭力美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艳电》。汪的一系列活动却没能消退人民的抗战热情,这种违背民意的行为,使得他最终被开除党籍。但是汪仍然没有觉悟,反而在日本的支持下,建立了伪政府,成为了一个彻底背离人民,背离祖国的汉奸。在国难来临之时,任何一个有爱心的政治家和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不畏牺牲流血,同仇敌忾,抵御侵略者,但是这个彻头彻尾的汉奸,却帮着无耻的日本帝国主义镇压同胞,这是何等的痛心!但是恶终会有恶报,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终于一命呜呼。这个民族的败类,丧心病狂的无耻之徒,卖国巨奸,逃脱了人民的审判,但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屈辱柱上,为后人所唾骂。由此可见,任何背离人民,背弃历史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充斥的矛盾与多变。作为国民党历史上曾经纵横捭阖的人物,汪精卫一生有过功劳,但是更有罪恶,并且罪远远大于功,是一个应该被彻底否认的反面历史人物。追随蒋介石实施“清党”,划分了汪精卫一生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在前一个历史阶段,即辛亥革命前后和大革命前期,他做出的种种举动是不可否认的,毕竟在当时他的革命思想积极向上而且坚定,浑身充斥着爱国热情,与时俱进,顺应民心。这也许

共3页,第2页 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但是评论一个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看一方面,更要看他在关键时刻的所作所为,看他的行动是不是有利于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是不是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而在抗战时期,汪精卫却出卖祖国,踏着中国同胞的鲜血,卑鄙地向日寇谄媚奉承,他违背了历史潮流,违背民意,最终被人民所不齿,被历史所背弃,留下了“卖国贼”的罪名。虽然他成立了汪伪政权,但是无人承认,又是何其可耻可悲!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车轮,一直向前翻滚,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去切身体会当时的社会实情,无法回到一个人物身边,去真实地感受他的生活与所作所为,只是在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通过现代人对当时人物的刻画,对社会背景的描写,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以上只是我读了一些关于汪精卫的文章后对汪的一己之见。只是从汪精卫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得出:人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任何违背民意,背离人民,背弃历史的选择,都终会被人民和历史所遗弃。

参考文献:

[1]蔡德金:《汪精卫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2]谭天河:《汪精卫生平》,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3]李志毓:《汪精卫的性格与政治命运》,载《历史研究》2011年01期。[4]谢晓鹏:《30年来中国大陆汪精卫研究评述》,载《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共3页,第3页

第三篇:张学良与汪精卫

《张学良的人际世界》系列之

——张学良与民国政要

千秋功罪任评说

——张学良与汪精卫

如皋蒋文祥

张学良与汪精卫同是近代中国有数的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这对民国政坛上的一文一武,两个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一个曾经是统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赫赫少帅;一个曾经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侠客青年。但是在其后的政治生涯中,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又造成了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成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英雄和千古功臣,赢得炎黄子孙的万人景仰,被铭刻于历史的纪念碑上流芳百世;一个则成为中华民族的头号汉奸和千古罪人,遭到子孙后代的千夫所指,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一、1910年,年仅27岁的汪精卫置生死于度外,刺杀溥仪皇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虽然暗杀失利,身陷大狱,却因此名闻天下。张学良说:“年轻时我最佩服汪精卫”。

汪精卫,本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1883年5月4日生于广东三水,祖籍浙江绍兴。“精卫”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取自《山海经》“精卫填海”的典故,后人多以笔名呼之。汪精卫生得眉清目秀,与梅兰芳、周恩来、张学良同列民国“四大美男子”。他于1902年春考中秀才,1904年又考取了公费留学生,东渡日本政法大学留学。

1905年7月汪精卫在日本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同年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他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谬论,受到孙中山的好评。

汪精卫最有名的文章是发表于《民报》26期上的《革命之决心》一文。汪精卫在文中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移给了米,才使生米变成熟饭;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革命党人的角色有二,一作为薪,为薪的人需要奉献的毅力,甘心把自己当作柴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作为釜,为釜的人需要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成革命之饭。

1907年初,汪精卫随孙中山赴南洋筹建同盟会分会,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与保皇党的《南洋总汇报》进行论战。1908年赴缅甸设同盟会仰光分会,同年3月汪精卫在马来亚的槟城结识了华侨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后来结为连理。此后汪精卫又参加在新加坡筹建同盟会南洋支部等工作,并筹募革命经费。

1910年1月,年仅27岁的汪精卫抵达北京,以开设“守真照相馆”为掩护,暗中策划谋刺大清帝国溥仪皇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虽然暗杀失利,却因此闻名天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的《慷慨歌》从狱中传出后,立即被许多报纸争相转载,“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成为当时青年革命者广为传颂的诗句。汪精卫的狱中诗,悲壮动人、脍炙人口,其慷慨从容的革命气节不仅得到仁人志士的敬仰,就连他的政敌肃亲王善耆也为之感动。经过肃亲王善耆的斡旋,他终于由罪不可赦的死刑改判终身监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汪精卫被作为政治犯释放后重获自由。

对于这么一位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张学良早就想一睹他的风采,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到了1921年,为了联合反直,奉、粤之间往来频繁,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使者,曾六次来奉天,张学良才与汪精卫有了初步接触。汪精卫第一次到奉天,曾举行过一次讲演。张学良听到汪精卫那条理清楚、慷慨激昂的现场演讲时,全身热血沸腾,完全被这位年轻的革命家所折服。此时的汪精卫,简直就是张学良心目中的大英雄。

此后,每逢汪精卫到奉,张学良都登门拜访,促膝相谈。谈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张学良对汪精卫的钦佩之情就越深。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年轻时候我最佩服汪精卫!”此话并非虚言。实事求是地说,早年的汪精卫对张学良民主爱国思想的形成,无疑曾经起过极大的正面影响。

二、1930年中原大战打得难解难分之时,蒋介石、汪精卫均以“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拉拢张学良,张学良思虑再三决定入关助蒋,从此与汪精卫结下了梁子。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一路攀升,最终荣登蒋介石一人之下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而汪精卫却在政权的争夺中屡屡败于蒋介石之手,甚至一度出走香港。其实,在国民党内如果论资历与名望,以及与孙中山的个人关系,汪精卫都远远超过蒋介石。1925年改组大元帅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汪精卫还以全票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由于军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没过多久,他就落了下风。此外,汪精卫败于蒋介石,还有他个性的原因。汪精卫不贪钱财、不近女色,与他周围的污浊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汪精卫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很严,从不搞“封官许愿”,由于跟他捞不到什么好处,愿意跟随他的人就很少。另外,汪精卫讨厌拜把子那一套,蒋介石曾两次给汪精卫送去兰谱,希望和汪精卫结为“拜把兄弟”,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作为国民党内资深的元老级人物,无论是从资历、声望、理论水平还是政治经验等诸方面综合因素来看,汪精卫仍不失为蒋介石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因而,在反蒋的军阀们想拧成一股绳讨伐蒋介石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汪精卫。于是,张发奎于1929年9月17日在湖北率先发表《拥汪讨蒋宣言》,电请汪精卫回国。

汪精卫回国后,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联席会议”的名义发布命令,分别委任阎锡山、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石友

三、胡宗南、何键、李宗仁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路军总司令。他一人统领这些反蒋大军,一时声势极盛。但这支七拼八凑的队伍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指挥不灵,步调不一。不到半年,汪精卫的反蒋大军就被蒋介石各个击破和收买瓦解。

到了1930年初,“中原大战”正式爆发后,阎锡山电请汪精卫北上主持党务。汪精卫在北平组织“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汪精卫被奉为“扩大会议”领袖。此后不久,汪精卫、阎锡山等人又成立了反蒋国民政府。为争取东北军这一强大的力量,汪精卫又是去电又是派人,并应允优越条件,期望张学良能站在自己这边。在“挺蒋”还是“倒蒋”的天平上,30万东北军这颗砝码加在哪头,哪头就必胜无疑。

面对当年的偶像,张学良或许心中会有一丝别样的情怀。但面对是支持国家统一,还是助力纷争战乱的选择,张学良思虑再三,最终还是站在了蒋介石一边。

蒋介石任命未满30岁的张学良为全国海陆空副总司令,又给他拨去3000万银元,还许以平津地盘交给他管理。于是张学良于1930年9月18日发表“巧电”:“吁请各方,即日

罢兵,以纾民困。”通电支持南京政府,亲率十万东北军挥师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阎锡山望风而逃缩回山西,冯玉祥则因部下倒戈而全线崩溃,蒋介石大获全胜。

当得知张学良已经出兵助蒋,汪精卫在他的办公室里好长时间呆立无语,不得不于9月20日匆匆离开北平。张学良的选择,让汪精卫痛失一次难得一遇的倒蒋机会。此后,他便对这位东北军少帅产生了难以化解的怨恨。

三、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忠实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受到全国人民的责难,汪精卫趁机落井下石,给张学良戴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帽子。

可以说,“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心中永远的痛。难怪他在给《“九一八”丛书》题词时写下“历史伤痕,痛苦回忆”八个字。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借此突然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当夜,张学良接到参谋长荣臻打来的电话和随后而来的十万火急电报,请示如何处置,张学良回电“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第二天上午10时,张学良在北平协和医院接见天津《大公报》记者,第一次对外界公开表态:“我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军挑衅,不得抵抗。”下午2时半,张又在病房会见沈阳《盛京时报》记者,称“昨夜接到沈电,惊悉中日冲突事件,„„ 我已电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于是,张学良对日“不得抵抗”、“绝对不抵抗”等说法公开见诸报端。

由于张学良和东北军的不抵抗,日军一夜之间占领了沈阳城,五个月不到便占领了全东北,致使东北3000万人民沦于日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长达十四年之久。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着沉重的包袱,受到全国人民的责难,最使他难受的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黑锅。他曾经对人说过,这是汪精卫给他起的,“世界上哪有不抵抗而成为将军的呢?!真是莫大的讽刺,比挖祖坟还厉害。”

人们实在弄不明白,作为封疆大吏的张学良,为何下令不抵抗?

就连张学良最喜欢的四弟张学思也当面质问他:“为何下令不抵抗?为何将国土拱手送于日寇?为何弃东北的父老兄妹于不顾?为何不念杀父之仇?为何不顾误国之羞、失土之恨?„„ ”

张学良真是有口难辩:“难道我就不愿意抵抗吗?我就愿意丢掉国土、丢掉老家和祖坟不管吗?唉!事情很复杂,不是凭感情冲动就能解决的。你要相信,东北问题中央政府不会不管,国联不会不主持公理的。我还要听蒋先生的啊!”

其实,“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就已经觉察到日本人在东北可能要下手了,他急忙向蒋介石请示对策。1931年7月15日,张学良向在庐山主持会议的蒋介石郑重提出:“东北之安全,非借武力无以自保,吾人自应早为之计。”

但是,蒋介石当时正一门心思要集中力量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他于1931年7月22日确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祸国政策,表示要“全力剿赤不计其他”。

“九一八事变”前一个月,蒋介石曾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望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事变爆发后,蒋又再次致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扩大事态,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事实说明,张学良是忠实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替蒋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黑锅。他曾经多次对人说起:“人骂我不抵抗,我也不辩。„„ 天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

背到哪一天呢?”直至迟暮之年,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才道出实情:“‘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

四、1932年,淞沪抗战正酣之际,汪精卫曾商请坐镇北方的张学良进兵热河,以牵制日军。张学良拒绝了汪的要求,此后二人交恶,政治对立日益加深。

1932年初,汪精卫就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长之职。这一时期,他对日采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淞沪抗战正酣之际,汪精卫曾商请坐镇北方的张学良进兵热河,以牵制日军。但张学良却以“巩固后方”为辞,拒绝了汪的要求,让汪精卫很是不悦。此后不久,汪精卫偕宋子文飞抵北平,与张学良进行了一次长谈。之后,二人交恶,掀起一轮互相攻击的电报战,从而为1933年张学良下野埋下了伏笔。

1932年8月6日,汪精卫连发五电,斥责张学良“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致敌益骄,延及淞沪。”今又“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汪精卫宣布:自己“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张学良;望张亦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无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此举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函电交驰,互相指责,一时好不热闹。这边国民党中执会8月7日决议致电并派人慰留汪精卫,那边张学良在北平极力分辩,声泪俱下,随后又致电汪精卫称他会坚决辞职。

对于张学良与汪精卫北平会谈的内容,过去从未披露,史家也难知真相。在沉寂了几十年之后,张学良1990年8月在台北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终于自揭谜团。汪精卫对我说:“你应该和日本打。”我问:“政府是否有同日本打的准备?打起来是否有胜利的把握?”他回答:“没有。”我问:“那为什么让我的东北军和日军冲突?”他说:“现在政府面临外界很大的压力,如果你能同日本打,政府对外就有话可说。”我说:“如果政府决心同日本开战,蒋委员长应该给我下命令,我服从命令。”于是,他说:“那样岂不是不赏我这个行政院长的面子。”我还是没有理会他,我说:“我做不到,你也没有准备吧,有战则必胜的希望吗?”他回答:“战则必败。”接着我说:“你想利用我部下的生命和你的政治生命做交易,那我是绝对不干的。”张学良与汪精卫发生了激烈冲突。打这以后,两人的政治对立日益加深,直至终生未能消解。

尽管如此,张学良在汪精卫中央党部遇刺时还是曾毫不迟疑地舍身相救。

1935年1月1日,国民党举行四届六中全会,以摄影记者身份进入现场的刺客孙凤鸣,本来打算在代表合影时刺杀蒋介石,但敏感的蒋介石觉得现场秩序很乱,不肯露面。同样对汪精卫媚日媾和外交极度不满的孙凤鸣退而求其次,连发三枪,枪枪击中汪精卫。国民党元老张继从背后奔过去一把抱住刺客,张学良从正面冲上前一脚踢掉刺客的手枪。汪精卫后来向“二张”每人送了一支精美手杖,感谢他俩的救命之恩。

熟知张、汪不和的人便问张学良为何要救汪?张学良回答:“汪兆铭遇刺时,我确实救过他。当时没有余地去判断受伤者是谁。见到他负伤,很自然地就那样做了。”此时的张学良,虽然和汪精卫有分歧,但至少还是把汪当作“同志”看待的。否则,他不可能临危舍身、出手相救。

五、1936年12月,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西安“兵谏”,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战的爆发,成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英雄和千古功臣。

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原因就在于他一心要抗日。他与日本人既有杀父之仇,又有失地之痛和毁家之恨,因此,他要洗刷掉强加在他头上的“不抵抗将军”的恶名,率领东北军走上抗日的最前线。

张学良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发生了严重分歧。晚年的张学良坦言:“我和

蒋委员长私人感情很好,但存在政见之争。”“蒋主张‘安内攘外’,我主张‘攘外安内’。”因为“在蒋先生心里,他的第一敌人是共产党,而我的第一敌人是日本。”

张学良借着为蒋介石五十岁生日祝寿的机会,试探着对蒋直谏:“孙总理当年也搞过国共合作,委员长是今天的总裁,仿照总理先例,和共产党联合一下,也许是国难期间的一个办法。”蒋介石批评张学良年幼无知,是受了共产党的蛊惑。

后来,张学良又真诚地对蒋苦谏:“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必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产党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支援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我们的官兵怎能不动心?共产党与日寇,究竟谁是国家民族的最大敌人?”蒋介石质问张学良:“究竟是你服从我,还是我服从你?”

直至最后,张学良声泪俱下地对蒋哭谏:“当前的国策,应当是枪口对外,委员长必须放弃剿共,领导全国抗日。否则将成为千古罪人。”蒋介石板着脸拍着桌子大骂张学良:“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会改变!”

张学良的直谏、苦谏、哭谏对蒋介石全然无效,“兵谏”,成为张学良别无选择的选择。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兵谏”,号召全国各党各派、各军各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致电陕北中共中央邀周恩来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经过中共、张杨和宋氏兄妹的多方努力,最终蒋介石以人格担保,达成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一致意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也为全国抗战的发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可是,正在欧洲看病的汪精卫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竟然发表声明予以指责。事发当天下午,陈璧君发电报给汪精卫,告知“西安张学良兵变,真相未明。”12月16日,汪精卫致电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事变突起,至为痛心”。12月22日,汪精卫由意大利热那亚乘波士坦号轮船启程回国。行前,还发表了一个声明,指责西安事变“堕国家之纲纪,紊军队之纪律,与御侮南辕北辙。”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说:“百年沧桑,是非自有公论。评价张学良将军,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的记录是不偏不倚的。试问今日之华人,有谁能否认张学良将军有一股莽劲,有何人能够否认他是个伟大的爱国者,又有何人能够否认他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如果我们以‘春秋大义’来观察张学良将军,他实在是一位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而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爱国将领。”

周恩来195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西安事变是值得纪念的。由于西安事变,张、杨两将军是千古功臣,这点是肯定的。”“张汉卿是个英雄人物,很豪爽。他这个英雄人物是个人英雄主义,但用在抗日上就用对了。张汉卿在被扣后,还给过我两封信,多年来表现很好,始终如一,是值得使人怀念和尊敬的。张汉卿将来能救援出来最好,但无论如何,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了,他是名垂千古的了。”“无论张学良是死是活,我们中国共产党都评价他为千古功臣!”

六、1938年12月,汪精卫发表响应日本近卫声明的“艳电”,公开脱离抗日阵营,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成了中华民族的头号汉奸和千古罪人。

汪精卫早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就开始被恐日情绪所困扰。当时汪精卫刚刚就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日本军国主义就立即挑衅,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被日寇的淫威所吓倒,只看到日本的军力强大和武器精良,却看不到中国的地大人多和得道多助的优势。他认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他害怕打仗,全力交涉言和。1932年5月,南京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1933年5月,中日又签订了《塘沽协定》。1935年5、6月间,又签订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相让,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汪精卫在解释为什么签订这些时说:“以前人们批评政府不抵抗而丢失了领土,现在我们进行了抵抗,结果却丢失了更多的领土。中国是一个弱国,这就决定了这场被侵略的国难绝不是偶然发生的。以现在中国的国力,无论进行怎样的抵抗,都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这是我们最初就明白的。既然没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为什么还要抵抗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汪精卫起先不敢公开宣传投降论调。他在7月29日的《最后关头》演讲中装腔作调,表面上说得慷慨激昂、气壮如牛,实际上是色厉内荏、畏敌如虎,私底下一再表示抗战必败。他说抗战是“跳火坑”,潜台词是“救国已无希望,只好跳火坑”而已。

到了8月3日,汪精卫就抑制不住言和的情绪。他说:古人张悌说“吴亡之际,乃无一人死节,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吴亡,而惟一死自尽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后,未死的人都要为奴为隶,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办法。他的弦外之音是“死不值得”。汪精卫还说:“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其“求和”、“投降”的心态十分明显。

在恐日心理的左右下,汪精卫千方百计寻找“和”的机会。1937年10月,德国陶德曼出面调停中日关系,正中汪精卫下怀,两人“款款而谈”,他认定“和平有望”,对刚刚兴起的全国抗战毫无热情。

1938年10月,他在接见海通社和路透社记者时都表示“未关闭停战之门”,他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醉心主和。他死心蹋地认为,与其抗战而亡,不如求和苟存。从此,他向媚敌卖国的深渊滑了下去。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偕陈璧君秘密出逃,抵达河内。12月22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提出“建设东亚新秩序”,实行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提携。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响应近卫声明的“艳电”。公开为日本侵略者涂脂抹粉,胡说什么日本对中国并无领土要求,要求重庆蒋介石国民政府与日本近卫内阁“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不可失此“良机”。

1939年9月,汪精卫在《我对中日关系的根本理念和前景目标》的广播讲话中,提出了中日间“结怨不如解怨”的看法。他说:“现在中国面临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把蒋介石先生等人夸口的抗日战争继续下去,但我实在看不出重庆有取得抗战胜利的军事力量,抗战的结果只能使共产党受益;另一条道路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朝化敌为友、解怨的方向努力。前者是中国走向亡国之路,后者是中国走向复兴之路,也是亚洲走向复兴的道路。我决心选择后者的道路。”

1940年3月30日,经日本策划,汪伪南京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兼国府主席。汪伪政府的辖区包括苏、浙、皖等省大部,沪、宁两市和湘、鄂、赣、鲁、豫等省一部。在其辖区内实行法西斯统治,捕杀抗日爱国人士。配合日本对重庆政府进行诱降,妄图瓦解抗日阵线。

1941年3月,汪精卫成立清乡委员会,集结大批伪军伙同日军实行反共清乡,妄图消灭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在经济上,滥发纸币,圈占土地,“委托经营”某些工矿企业,强征粮棉,实行物资统制,并收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文化教育上,施行奴化教育,提倡中日亲善,共存共荣。

1941年11月,汪精卫追随日本参加《国际防共协定》。1943年1月,对英、美“宣战”。同年11月,又伙同伪满洲国和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伪政府签订《大东亚共同宣言》,为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摇旗呐喊。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因患“骨髓肿”而客死异乡。作为中国最大的卖国贼头子,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汪精卫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里还想补白的是,1943年还发生了一幕汪精卫到长春拜见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闹剧,构成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令人不齿、最具讽刺性的一次小丑聚会。

历史竟然会如此地捉弄人。30年后,当年名满天下的英雄刺客,去长春与当年刺杀的对象——摄政王载沣的儿子相会时,当年的小皇帝已经长大成人。虽然赶下龙坛已久,但在日本的扶持下1933年建立了“满洲国”,梦想复辟皇室大业。而伪南京政府的总理汪精卫,已经早生华发,那个曾经“慷慨歌燕市”的侠客,如今却只能“从容做倭囚”了。在日本人的安排下,这一南一北两个傀儡政权的首脑,端着架子要表演一番“合作”的把戏。10年前,当溥仪在日本人的卵翼下称帝时,汪精卫闻讯曾大骂溥仪是“傀儡”。现在作为另一个傀儡的他,竟然去为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祝贺“满洲国皇帝陛下福体康宁,满洲帝国国运兴隆”。

当时,双方为会见的礼仪发生很大矛盾,汪精卫坚持一定要以两国元首礼相见。但当汪精卫走进伪满洲国皇宫时,事情却突然发生变化。只见溥仪立于上方,让汪精卫等站在下方,侍卫官一旁高呼“三鞠躬”。汪猝不及防,勉强行礼,礼毕溥仪始与汪握手。当天汪精卫回到寓所,顿足捶胸、痛哭不已。当年“引刀成一快”的高傲的“少年头”,如今却低得那样卑微下贱,那样忍辱含羞,真是英雄末路、走狗落魄!

第四篇:小评汪精卫及其南京政府

小评汪精卫及其南京政府

客观事实是,没有汪精卫,江南百姓可能招受更严酷的压迫。客观上说,汪精卫像是一张缓冲的橡皮,给民众一定的保护。

完整地看,蒋介石在未沦陷区的红脸和汪精卫在沦陷区的白脸配合的刚刚好。没有蒋的铁血抗日,中国人精神就垮掉了。但是没有汪精卫,则占领区的中国人受压迫更甚。

汪精卫不是不知道,南京政府在重大问题上,必须要听从于日本人,所以说汪精卫是为了做老大才去的南京,未免小看这位才子之乡番禺案首的智慧了。既然汪不是为了做老大才去的南京,那么他留在重庆做他的国民党老二不是轻轻松松吗。以他的身份(多次出国考察,跟西方国家关系很好),即使最后中国亡国,他也不愁出路阿。

再则,以汪精卫的历史修养,他不会不知道在中国戴上汉奸帽子的严重性。秦桧延续南宋200年,保全半壁江山,尚且为人唾骂。

所以说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是事实。汪在日本人之下,缓冲了对江南人民的盘剥,这也是一个事实。综合这些事实,我想客观上,汪是有功于国的。结合蒋的抗日,他们两个人的角色可以说是相当到位。正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汪早年在其名文《革命之决心》中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 原文:“是故不畏死之勇,德之烈者也。不惮烦之勇,德之贞者也。二者之用,各有所宜,譬之炊米为饭,盛之以釜。爇之以薪,薪之始燃,其光熊熊,转瞬之间,即成煨烬。然体质虽灭,而热力涨发,成饭之要素也。釜之为用,水不能蚀,火不能鎔,水火交煎逼,曾不少变其质,以至於成饭,其熬煎之苦至矣。斯亦成饭之要素也。呜呼,革命党人,将以身为薪乎?抑以身为釜乎?亦各就其性之所近者,以各尽所能而已。革命之效果,譬则饭也,待革命以苏其困之四万万人,譬则啼饥而待哺者也。革命党人以身为薪,或以身为釜,合而炊饭俟饭之熟,请四万万人共飨之。”]

汪精卫决计入京行刺前曾致书胡汉民,有“弟今为薪,兄当为釜”之语。我认为,汪精卫与蒋中正两人,再次实践了薪,釜的理想。蒋作了釜,搞持久战。而汪将个人名节付之一炬。

第五篇:口译心路

我的网名叫做jacky,大学在青岛市念书,4年,中国海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并不象很多人那样关注现在的流行,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李宇春,张靓颖或者周笔畅,我甚至可能也不知道谁是全国7进6,8进7,我可能还不知道有关满城尽带黄金甲,巩俐和章子怡的最新消息,可是我却知道第六轮六方会谈的结果,我也知道中国暴雨洪灾的后果,受灾地区,我还有着一段值得人驻足的一段经历。

毕业之后工作两年,辞职孤单一人来到北京准备考研。

当初准备的是北外的高翻学院,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同传专业。但是那时候除了看的是同传的高薪之外,还有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我一开始,英语程度也就是6级,但是经常锻炼口语,所以交流很流畅。这是我惟一的优势,其他的,没有工作,计算机专业,看来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可是我有着很多人没有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坚定的毅力。这样是我后来能够成功被录取的最重要的一点。

从那年1月开始,我认真准备,但是当时对于高翻没有清晰的概念,所以很幼稚的觉得,把一套新东方推荐的60篇文章背诵下来,然后背诵GRE词汇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结果,大概一个月之后,发现语言运用能力的确有所提高,但是要是参加考试远远不够,因为那时候开始接触<经济学家>,发现根本看不懂。于是在网络上疯狂的搜索和高翻相关的内容,论坛,网站,blog等等,也开始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其中几个重要的网站在这里推荐一下:

如果你想要找一个最综合的口译资料资源练习方法的网站,就去这里看看

http://kouyitianxia.ttsite.com/index

(口译天下http://www.teniu.ccn,也是1。5倍速,以及npr,但是bbc我还从来没有尝试过,因为bbc我一直都留给自己做每天的精听

在后来,voa的同传我就变速倒了1。7倍速了,但是这已经是今年的事情了。并且开始进行新闻的记忆,也就是新闻播放并且同传结束后,尽力的会议全部的大概内容,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新闻简单,容易记忆,练习短期记忆还是应该用会议记录,但是我不这么认为,5分钟的新闻可能很短,但是你知道么,这里面往往包括7-8有的时候10个主要事情,而且相互没有联系,如果你能把每件没有联系的事情都记住,那么你记住会议内容会更加简单容易,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发现,我这个人有些变态,听力听2倍速,记忆非要用新闻练习,,pervert!

是的,朋友们,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很多自传,你会发现,这个社会里面有所成就的人,基本上从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变态,或曾经做过一些变态的事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不是变态,这是执著,这是热爱,这是激情。我有一个同传的朋友,在外交部作同传很久,一次跟我聊天听说我听2倍速,立刻就蹦出来一个pervert!我笑了笑,没说话。因为我很少对人说这是我的梦想,我什么都可以付出

到了现在,我听任何材料,只要没有陌生词汇,就一定不会又任何障碍,甚至在面对5个欧盟口译司的考官的时候,我有些紧张,但是他们说的英文,即使我紧张的时候,也是让我如缕平川。这就是我的目的。你还记得很多人平时练习的很好,到了现场做会的时候,发言人说话结束,可是她却紧张的说不出话来? 就是因为平时的练习要超量,倒了现场才能抵消紧张带来的负效应。

目前我看了一些有关快速听力的书籍,发现其实2倍速并不是速度的极限,2。5倍速才是,因为2。5倍速是人的听力速度反弹极限,也就是说,经常练习2。5倍速,再听1倍速,你的听力不会回到1倍速。可以继续保持。所以我目前一致在练习2。5倍速的bbc听力。我也希望如果你真的想从事同传行业,请多投入一些,短期记忆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类的,也就是上外和北外复试会考的内容,但是会议内容是不好记忆的,因为有很多数字,很多分类,都需要笔记,而全国三个大型的同传专业考试当中,只有欧盟口译司的这个考试全部都是会议内容,而且数字,年代,月份都非常清楚,当时我摊上的就是一个核问题,所以平时多练习新闻的记忆显得尤其重要。这里就说到笔记的问题,我练习笔记,只用了一本书<实战口译>,林超伦的,全书练习了大概5遍左右,每次一个小时练习一片文章,倒了最后能够基本上进行1。7倍速的播放,同时自己记笔记,但是这里我有一个缺陷,就是局限于书本的模式,每次都是记笔记一分钟长短,这是很要命的,因为欧盟口译司的考官实际上要考察拟的真实能力不会拘泥。我这次考试就吃亏在这里。可是,夺亏我平时练习2倍速听力精听和泛听很多,所以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而且毕竟,我练习笔记都是用的1。7倍速,所以她用常速朗读的时候,时间虽然长了一些,我最后还是表现不错。所以,大家平时还是要多练习其他一些长的内容。具体技巧就是书里面所提高的一些方法,严格的按照步骤来,练习就会有效果。这些就是有关听力的大概情况,实在太多,无法一一想起,只能叙述这些

新闻和杂志--------新闻的理解,记忆很重要,我背诵了大概有100-200篇VOA,和BBC新闻,非常熟练的,<经济学家>大概也背诵了有100篇左右,这些对我理解新闻和杂志很油帮助,背诵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新闻的框架基本类似,二杂志业基本上文章都大同小异。你可以翻译,但是这会花去大量的时间,不过这个翻译很好,我曾经坚持了大概3个月左右,每天都翻译1篇文章,但是后来放弃开始转入直接视译,这个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而且我自己理解更有效,也懂得怎样把复杂的语言转化为简单的语言让自己理解更容易。所以我现在视译的能力非常好。在阅读经济学家的同时,我建议大家要注意积累每一个你不熟练和不知道的词汇,这些都是考日积月累的,想要依靠GRE或者其他的解决问题很难。我每天都积累很多词汇,最后会复习。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词汇---------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为了增加词汇,我背诵了很多词典,GRE词汇我背诵了自己都不知道多少遍,反正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复习一遍,背诵词典事很枯燥的,这是对你的毅力的考验,我第一次背诵GRE,用了1个星期,酒背完了,之后每周豆复习一次,现在基本上6个小时就可以全部背诵一次,不是看,而是背诵。说明我已经非常熟练了,为什么要这样?我听写新闻第一次飞跃就是因为GRE词汇,所以有很多词汇都猜出来了。还有一个是新闻分类词汇,大家可以在北外的书店里面找到,12块钱,大概有2000-3000词汇,这个简单,但是只要背熟练,基本上听新闻不会有障碍,但是全部让你写出来可能还是有问题。另一个词典是口译词典,这个词典对中英翻译很重要,英美报刊词汇,大概有10000词汇,全都是新词汇,这个也要背诵熟练,托福词组,这个是很有用的,尤其是词组的扩充,美国口语词典,对于更好的理解经济学家和口语能力的提升,理解英文文化大有帮助。

上面的都是很好的词典,每一个我都熟练背过,中英,英中,交替背过。而且经常复习。背诵词典事很枯燥的过程,你常常会遇到很辛苦的时候想要放弃,这个时候我要告诉你,之所以很多人无法成功,就是因为跟你一样倒了这个最关键的时候软弱下来。究竟是否坚持,关键在你。等你倒了下一次软弱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实际上会有另外几个人跟你一样优秀,克服了第一层阻力,但是也一样倒了这个时候,很难坚持,是否坚持下去,决定在你自己,如此一次次鼓励自己,,这不亚于背诵文章,关键在于你是否喜欢这个行业,如果只是看到了高薪,我想你实在浪费时间,有一天你会后悔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作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且到最后因为你不喜欢,你很难做好!

这一年,我基本上没有休息过,所有的节假日,我都用来突击单词或者词典。周末都是背诵gre单词或者其他的词汇。

每天基本上都是1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早上6点起床跑步锻炼,打太极拳,这些很重要,保持身心健康

晚上12点准是睡觉,吃饭等等都是准时准点的所以这一年我没有生病过。

我简单的叙述了我做的考试准备,接下来就是需要接受检验了,其实北外的考试证明了我做得准备有充分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北外的考试里面,我得总分过线了,英文分数也很高,但是,我得政治差了2分,结果可想而知,我根本没机会进入复试,但是却被欧盟口译司看上,并且录取了我,我曾经发布了一个帖子,说明我考试的过程,http://jackyhuang1112.blog.hexun.com/9133481_d(http://jackyhuang1112.blog.hexun.com/)

其实真正的内幕却是倒了今天早上我给了老师电话才告诉我。

初试当中,有两部分,一个是笔试,一个是口式,口试包括中英英中交传。当时由于我不知道口试会直接考交传3分钟录音,很紧张,竟然把英中交传做成了复述!!我很快做完之后,拿掉了耳机,听到周围的人说中文,立刻就傻了!!!!!

完了,脑子里面第一个年头就是完了,没戏了,彻底没戏了,但是仍然强制自己镇定下来,结果中英交传还好,但是毕竟受到了影响,接下来的笔试之后,我就很快第一个就交卷,找到了老师,说明了自己的情况,但是他说,不可能让你单独再来一次了。等通知吧。没想到等到了几天之后,竟然真的接到了复试的通知,当时的喜悦如同这次知道复试通过,由于特别兴奋,我还特意问老师,老师,您还记得问我么,就是那个考是第一个结束后就找您的那个学生,他说,呵呵怎么不记得,你是所有考生里面唯一一个把传译做成了复述的人,不管你是谁我都记住了,我听了也心中一紧,感到万分庆幸,我想,还是由于自己笔试得成绩不错,而且语音不错,才给了我这个机会进入复试。

复试的时候的情况,和我后来告诉大家的有些差异。

复试一共4论,自我介绍,即兴演讲,英中现场交传,中英现场交传。每一轮结束后,都需要学生出去,所有的考官一起评价,决定分数,这个就很人性化。

后来我才打电话知道,我在前三论的表现非常好,语音标准,流利,反应迅速,对国际时政了解透彻,给考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到了第四轮考试的时候,轮到了我,那个给我出题的中国考官还小声问旁边的人,还有必要么? 看来的确有些低估自己的实力了,不过我并不骄傲,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这些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始。

其实,认真想想,人的一生真的很奇怪的,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呢?

如果初试我就因为把传译做成了复述,而把我排除,就像我因为政治少了两分把我踢出局,我还有机会进入复试么???

如果进不了复试,我还可能成为幸运者之一么?

那么我下一年又会经历什么呢?我还会和现在一样精力充沛么?

人的一生太奇妙了,也许真的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时间会让我们学会成长,而现在我们也许只能接受一切

后来,为了天下口译人,我办了一个论坛,就叫〈口译天下〉,寓意以口译天下,也表示,是口译人的天下。

http://kouyitianxia.ttsite.com/index

希望能够让所有的,正在寻找口译梦想的人,不再彷徨

汪精卫心路分析[本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