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7-1099249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1 01:49: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深刻认识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正确把握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福安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福安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围绕构建“文化强市”,按照“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精

文化产品、做优文化队伍”的要求

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展示“文化福安”的独特魅力。

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全面落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统工程

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立足福安市情,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及发展特点,组织实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63”系统工程,即:突出构建一个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特色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三大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化、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突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深化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文明创建内涵。

(二)着力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六大工程

1、文化精品工程

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2、文化惠民工程

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水平。

3、特色文化提升工程

打造福安特色文化品牌。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

4、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领域管理模式。

5、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增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

大力发展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

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传统产业和新媒体产业。

深化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6、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体系。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

(三)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对外文化交流三大提升

1、文化产业发展推向集群化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一区一园一基地”建设。“一区”:规划建设福安市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园”:规划建设“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2、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品牌化

加快建设以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推进畲族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文化交流逐步迈向国际化

着力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平台。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四、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2、完善文化建设政策保障。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第二篇: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内容摘要:学习型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组成,学校是传播最新文化的源泉地,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其意义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以校为本

校本培训

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早在十六大已经提出了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所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首先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一.学习型组织含义

1.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超越对手,只有自我超越,内因是第一因素,要有目标。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指一个人的心灵素质、思维方式,大多数人自我感觉良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改善心智模式,必须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开放心灵容纳别人。

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使命感。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应防止分割思考,要整体思考;应防止静止思考,要动态思考;应防止表面思考,要本质思考。2.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 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 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 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

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 工作学习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 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目前来说,学校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建设学习型组织。二.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 提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考虑: 其一,原来以求同为目标的以专家教学研究指导为主的教学研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学科及其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各有特点的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是教育理念的实质性体现,而不再是研究形成同一的模式。

其二,课程改革中大量的实际问题,靠个别教师,或者靠个别专家的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特别需要在学校层面研究解决,也只能在学校层面组织研究解决。如课堂教学方法,作业量和内容的把握,考试巩固知识的方法等等。

其三,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这种反思只有在学校中、在教学实践中、在同事们共同的教学研究中才能有效得到提升。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在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就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少量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或者不断扩大专业研究人员的队伍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地方,才能经常地、准确地、及时地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目的。

笔者以为主要是要实现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级教研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化组织。

3.校内教学研究制度应该结合学校实际,便于操作。三. 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

教师培训是为了实现教师队伍从数量上的满足到质量上的提高,为了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营造教师成长的氛围,形成职业化的生存方式。从这些角度来看,培训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要求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能够经常性地根据不同教师的需要进行,因此,传统的以教师进修学院为主的培训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校本培训越来越显得重要。1. 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发展和教育特色、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由学校组织的校内培训活动。目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新教师上岗培训。职业道德的具体化;教育理念与学校实际的结合;班主任教育工作培训;本校学科教学常规培训;学科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教师与社会沟通的能力的培训等等。

配合新课程改革的有关培训。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对学生的理解;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进修等等。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例如,个人的进修计划,口语、普通话、计算机晋升等级,专题研修和等级研修计划。教育科研能力的专项培训,行动研究法的学习,形成学校教育研究的造血机制。没有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不可想象的,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是不可能的。

2.保障机制

校本培训是与学校共存的,不是应急的,所以校本培训应该是每个学期每个教师所必须参与的。因此,有必要建立校本培训的保障机制,使教师从“要我培训”

到“我要培训”,从而真正发挥培训作用。

明确培训目标。学校应该根据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划,确定各类培训的计划和目标。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专业发展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明确自己的培训要求,以至于每个学期的具体培训目标。教师参与培训内容的确定。校本培训应该实行校内学分制管理,学校提出若干培训的模块,赋予相应的学分。教师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块,教师也可以自行提出需要培训的内容,学校根据实际尽可能予以满足。

提供培训的信息和资料。学校应该把培训所需要的资料和其他经费列入计划,采取集体订阅和鼓励个人订阅的措施,建立教育信息的网络。学校组织的培训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促进学校培训目标和教师个人培训目标的真正落实。从导向上,培训的考核重点应该有利于激励教师把培训转化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当然建立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制度只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措施,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需要学校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制度,把两者结合于学校的常规重点工作之中。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每个阶段学校教学研究和所需要的与之配套的校本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学研究与专题培训需要,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如果培训与教研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现实需要,成为职业生存的方式,那么,这样的学校可以认为已经成为学习化的组织,学校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就将真正成为可能。

第三篇: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扬州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龙虬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汪曾祺文学奖评选等活动。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去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行“永远的汪曾祺”系列纪念活动。今年5月16日是**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汪曾祺专题讲座、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汪曾祺文学奖、汪曾祺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州日报、扬州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今年4月到7月,我市举办了以“读书、求知、守信、文明”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经典回响———大型美文诵读”,“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快乐书海”———XX**市首届读书节书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推介展评等。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反响。办好社区艺术节。依托蝶园市民广场,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由家庭才艺表演、《争做好市民》dv短片大赛、送图片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糅合在内的社区艺术节。今年的艺术节围绕“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美生活”的主题,相继举办了“公民道德颂”合唱比赛、趣味体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坚持靠打造品牌彰显优势,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出和做响“秦邮文化讲坛”。按照“挖掘秦邮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过文人搭台、文化唱戏的途径,以“文化人讲秦邮、秦邮人讲文化”为主题,以**籍在外文化名人为主体,从去年11月开始,相继开坛了《汪曾祺,一位真诚的优秀作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永远的汪曾祺》等专题讲座。目前,一股“秦邮文化热”正在**城乡兴起。开办和搞活“百姓学堂”。组建“百姓学堂”讲师团并积极动员公务员、教师、法官和医生等各类人才加盟,深入城乡巡回宣讲“构建和谐社会、农业科技、卫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内容。城乡居民纷纷夸赞其为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生活的导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播音员。“百姓学堂”被新闻界形象称之为学习型**建设的“三堂会审”。创建和申报“中国民歌之乡”。**是中国民间文学创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别具一格,乡音纯真,目前已整理成功并广为流传的有《**西北乡》、《数鸭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横泾等地的原生态民歌还被央视相中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为了充分张扬**民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中国民歌之乡”申报小组,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60余名代表来邮指导民间遗产抢救工作,各项筹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扮靓和做大“周末大舞台”。依托现有的蝶园、海潮两个大型市民广场,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两年多来,已经进行了20多场次大型广场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坚持靠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创建内外联动、群策群力构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先后对盂城驿、龙虬庄遗址、清代当铺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游台、宋城墙、奎楼等7个省级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修缮;同时,收集并整理了秦观、汪广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及汪曾祺等**历代文化名人的档案资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余名。我们把这些名人资源当成宣传推介**的宝贵财富,专门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库,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同时,倾听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和开辟新闻舆论资源。市委把宣传“文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内容。除率先在扬州举办“**经济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下发加强新闻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落实新闻会商制度外,还注重与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知名网站等进行沟通联系,确保了“文化**”宣传向立体化、多层次和全覆盖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_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2_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2_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五篇:把社区建设成幸福的乐园

把社区建设成幸福的乐园

——夏津县宋楼镇社区建设工作纪实

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大厅,清洁舒适的社区卫生室,琳琅满目的社区超市,排列整齐的健身路径„„走进宋楼镇张官屯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张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祖利激动的说,“社区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喜人的变化,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宋楼镇是全市社区建设的试点乡镇。09年以来,按照市县统一部署,该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合并,全镇行政村由原来的28个合并为12个,新建社区7个,村均人口1630人,比合并前增加523人。在社区建设中,该镇按照“十有”、“八进”、“四化”标准建设了张官屯、张堤等服务型社区7处。

建设新社区,搞好合并是前提

宋楼镇原有28个行政村,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占到二分之一,各村在经济、文化、历史习俗上情况不一,错综复杂。为搞好村庄合并,镇党委深入各村进行调查研究,在掌握村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产业联结型、强村带动型、邻近村合并型和自然村恢复型四种村庄合并类型,制定了“54321”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五不变、四落实、三到位、两加减、一中心”。“五不变”,即土地承包关系、村民享受优惠政策、债权债务、干部待遇、自然村名称不变。“四落实”即组织机构、干部选任、岗位职责、办公地点落实。“三到位”即资产清理、公章收缴、手续移交到位。“两加减”,即“先减后加”先减少行政村个数,再建立社区,增加管理服务功能。“先加后减”,对原有村干部,先集中进行测评,根据工作需要、个人能力和群众推荐情况重新任用,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减少人数,合理配备。“一中心”即以县委部署为中心开展工作。按照“54321”工作思路,镇党委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了村庄合并的顺利开展。

社区建设好,配强班子是关键

09年11月18日,在张官屯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西张官屯、东张官屯和黄官屯三个村2726名选民参加的社区选举大会正在进行,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举产生了社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通过选举,进一步优化了村委会成员班子结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年龄降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张官屯社区原有村干部16人,选举后产生了9名社区村委会成员,减少干部7人,实现了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与主任“一人兼”,社区选举一次成功”。宋楼镇党委书记鞠庆岭不无感慨地说。

新建社区“两委”干部的选拔任用,涉及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宋楼镇党委按照“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目标,对新建社区班子成员从严要求,高标准配备,提高选用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公信度。在新建社区村委会选举工作中,具体做到“四个好”。宣传发动好。镇党委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村“两委”成员会、村民代表会,层层宣传发动,形成了全民关心、支持、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良好氛围。思想沟通好。为稳定干部群众的情绪,消除他们的疑虑,工作中做到了三个“见面”。即党委书记和各村党支部书记见面,包片负责人和党员群众代表见面,包村干部入户和群众见面,面对面地讲解政策规定和操作步骤,使他们充分了解开展村庄合并、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他们参与村委会选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程序落实好。从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成立选举委员会,到选民登记、张榜公示、正式选举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握,依法操作,做到了环节一个不少,步骤一个不落。选举结果好。宋楼镇新建的7个社区原有村干部64人,选举后产生44名社区村委会成员,减少干部20人,平均年龄43.7岁,比原来下降3.8岁。所有社区均实现了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与主任“一人兼”,顺利实现了“六个确保”的目标(即确保部署周密、确保宣传到位、确保人选合格、确保操作规范、确保纪律严明、确保选举实效)。新建社区组建以来,镇党委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按照集中与分

散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干部、农村党员以及预备党员进行培训,累计举办培训10余次,受训干部2600多人次。

群众要满意,完善功能是保证

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实惠,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举措。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宋楼镇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千方百计抓投入、赶进度。在张官屯社区,按照“两室一厅一超市、双园一校一中心”的标准进行规划。“两室”即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室;“一厅”即综合服务大厅;“一超市”即连锁超市;“双园”即工业园、幼儿园;“一校”指社区完全小学;“一中心”即社区文体活动中心。09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了张官屯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小学教学楼、综合服务大厅、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张堤社区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占地10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和秸秆汽化站项目。镇党委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到齐河、禹城等先进县市进行参观,认真学习村民住宅规划、社区建设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开展村庄合并和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组织社区干部进农户、进车间、进田间,广泛征求群众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累计征集各类建议90多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60多件。该镇还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群体优势,扎实开展“区企共建”活动,动员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回报家乡、反哺社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开展社区建设以来,全镇共有4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帮扶资金达到150多万元。而社区在企业发展环境上也推波助澜,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人才、信息等难题,有力的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09年底,全镇新上项目26个,新增投入2.7亿元,其中社区帮助引进的项目达到9处,吸引资金6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4200多人。

立足新起点,实现并居是趋势

在张官屯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内,一张社区并居规划图格外引人瞩目,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该社区按照“园区、社区、小城镇”三位一体的要求,以宋香路为轴,以张官屯社区服务中心为点,规划建设总占地300亩的居民小区,可容纳居民500-800户。

张堤社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的原则,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居民小区二期工程占地15亩,按照单体别墅式规划建设,可建标准住房40-50户。

新建社区村委会选举后,镇党委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镇,打造和谐锦绣宋楼”一条发展主线,提出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带动,稳妥进行”的并居工作指导思想,全镇抓好张官屯和张堤两个试点,以点带面,示范引路,加快村庄合并、社区建设步伐。通过抓典型,树亮点,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共同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既有投资收益又能服务群众的路子。一方面争取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为建房群众争取低息抵押贷款;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引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帮助社区并居建设的同时,适当得到相应的回报。并居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周到的服务,为此,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服务组织,完善社区各项配套功能,提高服务设施条件,倾力打造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