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宋元明清专制下的异同(精选五篇)
编辑:心如止水 识别码:17-70824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2 08:59: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宋元明清专制下的异同

宋元明清专制下的异同

一般人看历史,都倾向于大而化之——比如封建社会的宋元明清都是一回事,顶多就大巫小巫,全都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糙人在治理国家。目的嘛,当然在于说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而,这种大而化之的看法,除了将历史化为混沌一片模糊不清外,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鉴古知今使人明智。比如,有异族统治与本族统治之别的宋元明清实际上就很不一样,值得细加厘清。

不妨先来看异族统治的元朝与清朝。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北京市)。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又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的统治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军事化。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首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制度。当时的蒙古国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体,建立在军事编制和领户分封的基础之上。它按照十进制的办法,把蒙古各部牧民统一划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并相应地设立了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在这个军事编制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领户分封制。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任命分封。万户长及千户长按其等级高低,领有一定范围的大小不同的疆域作为封地,并领有封地内数量不等的封户,成为大小领主。享受领户分封的是宗亲和异姓功臣。在军事编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怯薛制度。铁木真在称汗之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白身人”(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大斡耳朵(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这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其次,成吉思汗下令把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任命他的末弟失吉·忽秃忽为全国最高断事官(蒙语为也可·札鲁花赤)。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编为《训言》,也具有法律效力。此外,在行政组织上,如掌印、狩猎、马匹和牲畜的管理,军务的总管,军需的供应等,也都定下制度,责成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的体系。

在这种军事化统治下,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 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上的负担,都有不同的规定。如在法律上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了罪,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向司法部门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者,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费,就算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执持弓矢等武器。在政府机关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当副职。如地方上的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蒙古人由科举出身者,一正式委任就是从六品官,而色目、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诸如此类等等制度,都有明显的民族压迫色彩。此外,知识分子在元朝也沦为最下等的阶层,所谓“八娼九儒十丐”是也。也因此,元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义和黑暗退步的朝代。取明而代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清朝的建立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其军事化统治与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也超迈前人。首先这是一个靠军事征服与杀戮立国的朝代。在用军事征服明朝时,清军无所不用其极。进军江南时,清军无恶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清军采取多次屠杀以镇压之,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史称甲申国难,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国家底定后,清朝统治者继续其军事化的八旗体制。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在经济上,由于把关外落后的奴隶制带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强抓人作奴隶,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饷,他们常年寄生虫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视察八旗军发现他们驰马坠地,箭箭虚发)也使得清朝越来越依靠汉族军兵。

在知识分子政策上,满清统治者跟元朝的蒙古人一样,采取的是高压政策,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文字狱。清朝皇帝为打压汉人反清复明运动与防止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屡兴文字狱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文字狱之案件常是无中生有,小人造谣所为。较大规模的文字狱甚至可以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史学家柳诒徵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 清朝诸例文字狱中,有名的有康熙时期的南山案、雍正时期的查嗣庭试题案和吕留良案等。清朝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另一方面,清朝在组织文人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改变汉文化基因,从而在思想上彻底阉割汉文明。满清统治者在文化上的倒行逆施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因此敲响了王朝灭亡的丧钟。

而本族统治的宋明则不是这样。首先,因为是本族统治,所以不会有元、清那种征服者高高在上,以“四类划分”或“八旗制度”来进行民族压迫的情形存在。社会也因此而不会象元清那样族群分裂对立乃至生死搏斗。当然,更值得称道的是:因为是由文化上相对先进的汉族统治,在允许知识分子议政这点现代性上,宋朝与元朝都做得较元清好了不知多少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重视文人的朝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较有仁爱之心,黄袍加身取代后周,他并没有由于担心前朝龙子龙孙复辟而对他们加以屠戮。他还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如下誓言:“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在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相当高,皇帝没有集权,实行开明政治。寇准、包拯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和贤臣才能保住高位并得以善终。即使后来王安石变法,同司马光、苏轼等乃政治上的死敌。但不管王安石拜相还是司马光掌权,对对方顶多是贬谪,而没有杀死对方。宋代是中国知识分子活得最有尊严的时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的社会。

这方面,虽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对稍有异议的读书人比较残暴,还建立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来监视士大夫,宁信宦官不纳忠言,明朝的读书人因此没有宋朝那样扬眉吐气。但明朝毕竟是个以汉文明的儒教治国的国家,因而知识分子虽然受打压,但其发声功能却从来没有丧失。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他们的著作中人本主义,民主主义的光芒在闪耀。黄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专制,打响了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对整个封建意识形态从哲学到伦理,从治国到治学都开始反思和批判。戏曲小说都以市民喜好为标准,反映了市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礼教压抑人性的反叛。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广为传播,特别受到明末先进的士大夫的欢迎,他们试图将西方传来的宗教和儒学结合,洋教中国化。东林党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结合,出了大批杰出人物。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瞿

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孙元化、李天经、张焘、瞿式耜、陈于阶等形成一个“西学集团”。南明天主教也在宫中传播,后妃们普遍信仰天主教,这必将影响到最高统治集团。西方宗教宣传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于人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有利于科技引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但是满清入关使得思想界断送了儒学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结合产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机会。

所以,虽然都是专制统治,但本族和异族还是大不一样的,这一点值得国人深长思之。

第二篇:宋元明清哲学专题

宋明理学概说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使大家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特点和研究的主要问题,熟悉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并大概了解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教学内容:

一、何谓理

二、宋明理学所形成的条件

三、理学的称谓问题

四、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五、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六、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难点:理学的称谓问题

一、何谓理

理:是指一定社会的人由理性所共同确认的道德法则、交往法则、行为规则、推理原理;又常指事物具有的性质、规律和法则。在理学家看来,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宇宙普遍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

理学:中国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想,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

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二、宋明理学形成的条件

理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唐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大家知道,宋元明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的高峰。由于宋明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学术史人们都习惯以“宋明理学来”来称呼,故此,这段时间上的哲学人们都习惯上称之为“宋明理学”。

其实,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是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叶以后的韩愈、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朝时期蔚为大观,形成异常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 影响深远的儒学运动。这种影响的深远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与空间方面。

在时间方面,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明清之际,甚至影响到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仅仅限于儒学的故乡——中国,这场运动还影响到东亚、南亚以及世界诸国。在东亚诸国的儒学主要是指理学或者是性理学。这个理学的成为问题,后面将有专题讲解。

那么,我们所讲的宋明理学究竟是如何产生。理学的产生,是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或者是有抱负的学术群体对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的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的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之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为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为的“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与道德危机。

总体说来,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严重的信仰危机与道德危机情况之下的一次力挽狂澜。总结起来,宋明理学的产生可以概说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学是唐中叶以来复兴儒学的延续。

中唐以后,由韩愈提出了道统说,对佛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提出了仁、义为儒学之道的主要内容。这是理学的最初萌芽,后柳宗元、李翱相继亦提出了关于儒家道统的相关学说,可视为理学的萌芽。所有中唐以来的几位思想家的思想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和弘扬传道的意识。在这些极力推崇的代表人物当中,对宋明理学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是韩愈,他的“道统说”,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道世系,并以自己为继孔孟自任,而开儒家讲道统之先河。李翱的“性情”说以“性善情恶”论为儒家的性善论做出了新的论证、“复性”的思维方式和把儒学当做“性命之学”的基本观点,以及融会儒佛的做法,使理学家们深受启发。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因此,这实开了宋明理学之端绪。

理学经唐朝萌芽阶段以后,后来“宋初三”(胡瑗、孙复、石介)的继续发扬以及“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的极力推崇,使得儒学有了很大的进展。后又经过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等学者的鼎力支持,使宋明理学进入一个中国哲学的一个高峰时期。最终分别形成了理学、气学、心学三大主流派别。经过上述环节,最终宋明理学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是最终形成了。这是宋明理学形成的第一条件。

其次: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

理学并非是单纯的儒学,而是在儒学的背景之下的三教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在魏晋时期的三教合一的思潮。唐代实行三教合一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与发展中,儒家实际上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深深感受到来自于佛老二教的压力。理学的产生即是在回应佛老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老入儒的成果。因此,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在回应佛教、道教对儒教的挑战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第三:理学是北宋初期开始的思想解放的产物

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由我注六经,走向六经注我,注重发挥义理,并敢于发前人所未发。各学派之间爱你相互辩论,相互启发。学派之多,成果之盛,形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新的百家争鸣。正是这种独立思考,百家争鸣,大胆立论,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和有利的学术氛围。

第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任何一个学术的产生都是当时时代的产物,理学的产生亦是如此。理学的产生即是适应了唐朝以来的伦理道德沦丧的结果。虽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当时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在强势的唐朝,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严重的问题即是唐朝的纲常伦理问题,在那个时候,唐朝的人伦混乱,道德松弛,纲常乏力。如若单以唐代王室为例,尔虞我诈,乱伦败德,父母子女兄弟相互残杀,举不胜举。此外,在唐宋之际,各少数民族崛起,列国纷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道德观念上形成了尖锐的碰撞和冲突。可以说,唐以来中国在文化上的高度繁荣是与纲常松弛、道德式微的状况是相伴随的。理学的产生,便是儒家的出于革除时弊、整顿人心、重树道德价值和重建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需要。可以这么上,任何时代的哲学的产生,都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相适应,都是时代的产物。

三、理学的称谓问题

(一)理学的称谓大约有如下几类:理学、道学、性理学、宋学、新儒学

1、理学

理学一词,在宋代最初是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在南宋理学大家朱熹那里,他所赋予的涵义是讲道理或者说是有道理之学,就其学派而言,则不仅是指后来的被当做理学正统的北宋“五子”之学,而且也将二苏为代表的蜀学包括在内。陆九渊亦使用理学一词来统称宋代的理学。陆九渊亦说,“唯本朝理学,远过汉唐”。理学一词,实始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朱子语类1435页)。朱熹后学将“理学概念”规范为立足于“道统”的符合先秦的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并把周敦颐视为承接这一儒学正统的“鼻祖”。从内涵方面开来,“理学”通常是指“脱出训诂”而阐发义理之学,但由于从朱学的方面进行总结,故此其中心又落到了程朱一边。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人编写《宋史·道学传》便以程朱一系为“道学”,而不列陆九渊一派。到元末,张九韶辑北宋五子及南宋朱子之言,辅以荀子之下数十人之说,成书《理学类编》一书。但张九韶不辑陆九渊之言,承袭了《宋史》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的做法。在学术发展史上,“程朱理学”的说法无疑是表达了程朱一派在与心学争“道统”的正宗中所取得的胜利。故在称呼上后世学者也多把“理学”一词专归程朱一派,并把它作为整个宋明儒学中与心学相对的程朱学术的代称。明代的心学大家王守仁虽然在学术上“是陆非朱”,偏向陆九渊心学,但他也有调和历史颇久的朱、陆异同之论,企图折衷二家之说,故也使用“理学”的概念。王守仁的高足王畿则将明代心学一系统称为“理学”: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陈宪章),至先师而大明。王畿排斥程朱而只认定心学为明代理学正宗的看法,与宋史为代表的观点正好相反。但在理学的概念的认同上是相得益彰,说明了“理学”一词实际上已成为了由两宋道明代的儒学主流的看法。

明末清初之际,有不少总结宋明的学术的著作问世。无论是孙奇缝的《理学宗传》,还是在更享盛名的《明儒学案》以及由他而开始而在后人那里完成的《宋元学案》中都可以看出,以“理学”作为宋明儒学之总称的观点已经形成,并开始流行开来。总之,宋代理学主要是指义理之学。黄震说“自本朝讲明理学,脱出训诂”。这些说法,理学主要是指义理之学,与词章、考据相对待。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代以来的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明末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前代之所不及也”。他所说的理学既包括程朱派的理学,又包括陆王派的心学。即是说,理学是作为儒学的形态的总称,已经是预定俗成的事情。这个说法一直沿用道今天。

理学”一词,在宋代最初曾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在南宋理学大家朱熹那里,他所赋予的涵义就是讲道理或者是有道理之学,就其学派而言,则不仅仅是指后来被当做理学正统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之学,而且还包括二苏(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在内。与朱熹对立的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陆九渊亦使用“理学”一词来统称宋代的儒学,并认为“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到南宋后期,朱熹后学将“理学”概念规范为立足于“道统”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宋代正统儒学,并把周敦颐看做是承接这一儒学正统的理学“开山”。从内容方面来说,理学通常是指“脱出训诂”而阐发“义理”之学,但由于从朱学的角度进行总结,故其中心又落到了程朱一边。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一派上升为官学,故元人编《宋史·道学传》便以程朱一系为“道学”即儒学正统,而不列陆九渊一派。到元末,张九韶辑北宋五子及南宋朱熹之言,辅以荀子以下数十人之说,成《理学类编》一书。但他不辑陆九渊之言,承袭了《宋史》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于理学之外的做法。但学术发展史上,“程朱理学”的说法 3 无疑表达了程朱一系在与心学争“道统”正宗的斗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故在称呼上后世学者也把“理学”一词归结为程朱一系专有,而把它作为整个宋明儒学与心学相对的程朱学术的代称。

明代的心学大家王守仁虽然在学术上“是陆非朱”,并偏向于陆九渊心学,但他也有调和历史颇久的朱、陆异同之论,企图这种而家之说,故也使用“理学”的概念。王守仁的高足王畿则将明代心学一系统称为“理学”:“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陈献章),至先师而大明。”(《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复颜冲宇》)王畿排斥程朱而之认定心学为明代理学的正宗的看法,与《宋史》为代表的观点正相反对,但“理学”概念的认同却正好相得益彰,说明了“理学”一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由两宋道明代的儒学主流的总称。

明末清初之际,有不少总结宋明的学术专著问世。无论是孙奇缝的《理学宗传》,还是在当时更享有盛誉的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由他开始而在后人那里完成的《宋元学案》中都可以看出,以“理学”作为宋明儒学之总称的观点已经流行开来。直至当代,学者们在宋明儒学的研究中,以“理学”作为之一时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儒学形态的总称,已经是约定俗成。

2、道学

宋明理学一词,冯友兰称之为“道学”(《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1987年版)其实,道学之名虽早于理学之名,但道学的范围却比理学的范围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北宋的理学当时即称为道学,而南宋时期的理学的分化,使得道学之称只适用于南宋理学中的一派。到明代,道学的名称就用得更少了。所以总体上说,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整个宋代它是理学主流派的特称,不足以囊括理学的全部。根据明清以来的特别是相待学术的划分的用法,一般情况下我们仍然采用的是宋明理学这个称谓。

在北宋之张载、程颐这里,道学二字虽然连用,实际上是指道与学,并不是指某一学术系统或者是学派。具体说来,北宋元祐前后的道学并不是指某一学术系统的定称。二程所说的道学也即是如此。在二程这里,道学的意思是比较明确的,程颐以他和其兄二人所倡导的学术为道学,并曾感叹初创是的情形说:“呜呼,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方惊疑。鞥使学者视效而信从,子与刘质夫为有力矣。”(二程集·祭李端伯文)经过二程兄弟的努力,“道学”逐渐传播开来,“述其大学者甚众”。

到南宋,“道学”已经成为一种特征鲜明的学术派别的称呼。朱熹继承了这一学统,称赞“夫以二先生倡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之后,可谓盛矣”(《朱文公集》卷七十五,《程氏遗书后序》)。当时在政治上也围绕着“道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些反对“道学”的人士,从其政治出发,激励攻击朱熹及其学术,认为“道学”是“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宋史)。事实上,朱熹所开创的道学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涵义:其一,广义上的道学是指他们所理解的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如朱熹说:“子思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即是指孔孟的精神传统。狭义上的孔孟道统是指继承了孔孟道统的以洛学为主干的思想体系。

总之,从程朱一系自身来看,朱熹编过一本《伊洛渊源录》的论述“道学”源流的书。无论是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其内容,都只把“道学”限定在程朱一系,不仅把王安石的“荆公新学”、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陆九渊一派的“心学”、苏氏兄弟的“蜀学”排斥在外,而且也把与他学术极为相近的吕祖谦的婺州(金华)学者的“婺学”排斥在外。由此看来,所为的“道学”,其实是指程朱一派的学术或者是学派。

3.性理学

“性理学”的“性理”二字,意思是指性命义理或性命理气,因其最初是由程颐的 4 “性即理也”引出,故后人曾以此名述称程朱学派。道明清时期的由官方所编订的理学读物《性理大全》均把程朱道学与陆九渊的心学合撰。因此,所为的“性理之学”,也就包涵了宋明时期的主要流派,在这种意义上说,可以将性理之学作为宋明理学的同义词使用。

在一定意义上说,“性理”一词可以说是汇合朱陆之意义。如黄宗羲便说:“先生(陆九渊)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者,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分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朱熹)之学,则以道学问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之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唯从事于覃思,是师心自用也’。”(宋元学案·陆九渊学案·案语)“性理”二字,正好包容了陆九渊心学的“尊德性”与朱熹的“格物穷理”的为学宗旨。

不过,“性理学”、“性理之学”的称谓在海外入朝鲜半岛,又不独指中国的理学,也指称与中国理学特征相似的朝鲜半岛的儒学。4.宋学

“宋学”是与“汉学”相对而言的。所谓的“汉学”,是指盛行于汉唐时期的儒家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方法。汉儒治经,偏重于名词的注解训诂。对于经典的注解,往往是由经而传,由传而有疏。这种治学方法,虽然对于看懂和理解儒学的经典有相当的帮助,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于文字而不重视对于义理的发挥的问题。到了唐代,这种学术的弊端愈发明显。唐儒治经,依汉注作疏,以“疏不破注”为原则,以“疑经”为叛道,以“破注”为非法。此种治学学风和方法,对于思想的发展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宋儒在治学上,受唐代以来强调“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的影响,敢于打破汉唐注解,他们一方面“舍传求经”,直接面向儒家经典,一方面疑经改经之风盛行,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他们在对经典的理解上,不再专注于经典文本和语句的字面,而是更关心经典所包含的义理,经典本身的作用只不过“载道之具”,而其中所包含的成贤成圣、修齐治平的道理才更是根本的。

理学之后,清代的学风又为之一变。人们反对宋明儒学空谈义理的空疏学风,学问重新走向注重考据训诂一途。这时,人们把宋明理学家那种注重义理理解和发挥的学术方法和学风称为“宋学”,而把汉唐儒学家那种注重名物训诂的学术方法和学分成为“汉学”。可见,“宋学”与“汉学”,主要是缘起于两种不同的学术方法和学术风气的称呼,起初并不是学派与学术思想的代称,故而所谓“宋学”与“汉学”的概念,并不完全等于宋明理学和两汉经学的概念。5.新儒学

“新儒学”的概念,英文为“Neo-Confucianism”。它的产生较晚,大致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后来逐渐流行。国外一些汉学家,大都采用“新儒学”一词来指称与传统儒学风格与旨趣极为不同的宋明儒学。受其影响,当代不少学者沿用了这一做法,特别是在英译中国哲学文献中,基本上都采用“Neo-Confucianism”一词。与此相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继承宋明儒学而形成的“现代新儒学”,也是因接续宋明儒学而得其名。

宋明儒学较之于前代,的确是风格迥异的“新”的儒学。哲学儒家学者们在政治伦理方面要求重振被隋唐以来的佛道二教搞乱了的儒家纲常,在学术风格上不拘泥于经义训诂,而是凭己意说经,在哲学理论上则垂青所谓“不可得而闻”的“性与天道”,并利用和改造先秦儒家的经典来讨论有关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故与汉学以来的学术传统打不相同。在此意义上,新儒学与宋学的含义较为近似。

新儒学的“新”的特定意义,以朱熹的概括为例,是说儒学的发展在秦以后消沉了和走样了,儒家的道统中断了。“自孟子既没,而世不复知有此学”,汉以来或者是两汉 5 经学、神学,或者是魏晋玄学,或者是隋唐佛学,“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所以他们要重新发掘儒家的精蕴,回复到孔孟的本旨,以便使君子能“闻大道之要”,小人也能“蒙至治之泽”。于是便把这种否定汉唐儒学而与先秦儒学相对而言的宋代及其以后的儒家称为新儒学。正是因为如此,今天使用新儒学的概念来指称宋明理学,应当考虑到理学以前经学化的儒学、玄学化的儒学等前代儒学发展的贡献。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

理学的产生和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唐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合理作用的结果。理学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理学是思辨化的儒学

理学是思辨化的儒学,是相对于先秦与汉唐时期的儒学而言的,宋明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它的思辨性。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落后的。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意识到儒学面临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永政府干预的方式强行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佛入儒,以儒包佛,一词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意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自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层面所存在的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与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那个哲学本体层面论证儒学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式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入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是错误,入荀子与杨雄),而董仲舒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更显得粗浅。

理学家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六经之首”的最具有形上学的性质《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道的问题的探讨。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的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与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做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他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书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是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与汉唐儒学的相反的趋势,亦表形出一红想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味道。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判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儒家的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所以然”和“所当然”的道 6 理。

理学家们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仲舒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再政治哲学,而在伦理道德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者是“格心”的认识论、成圣成贤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纵观宋明理学,心学一派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务并无兴趣,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仿佛也有超出伦理道德狭隘范围的趋势,然而其理论目的仍然是指归于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所以,无论是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或者是知识论,都不能与西方哲学相比附,其思维的对象不是自然与万物,而是伦理与道德,其理论的旨趣不在于人类理智对于自然对象以及人类理智自身的把握,而是人类对于社会伦理价值与规范的正当性的认识和主题道德的个体自觉。

3、融合佛老的儒学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融合佛老的特。宋明理学在融合佛老主要变现在如下几个层面:A.借鉴与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建构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B.借鉴吸收佛老的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也即儒家的“道统说”;C.借鉴与吸收佛老二教的禁欲主义学说,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道德主张。这个思想随明清思想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其消极的层面成为一些有识之士对于理学家中批判的焦点所在。

宋明理学们虽然对佛老都进行了批判,但佛教在当时的影响是远远超过道教,故儒家理论斗争的重点也是佛教而不是道教。同时,由于道教的哲学基础——老庄的理论自魏晋以来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为儒家所吸收,而后来作为宗教的道教的理论又往往受佛教的影响和启发而形成,所以,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最主要的是关于本土的儒学与外来佛学的融合问题。

宋明理学们无一不是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的反对佛教,但是由于自身的理论建构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反对的佛教的帮助与支持。经过宋明理学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儒道互补让位于儒佛互补。此前,无论佛教如何中国化,它终究还是佛教,而当佛教的价值观念进入儒学并居于核心地位时,它才真正表明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理学在这场批判吸收外来文化而捍卫本土儒家价值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最终引出的结果是耐人寻味的“他们批判的是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他们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他们强化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实践,后来却又流于佛教禅学的空疏。这些历史教益可以说从不同的方面披露了佛教对于宋明理学的影响。

五、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发展线索

(一)主要派别: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以及其他派别

宋明时期,理学的繁荣从其思想的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的传承来看,足可以和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相媲美,并由此展现出一条清晰可见,易于把握的历史发展线索。

首先,按照各学派在理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可以分出理学的所谓的主流派是指在理学中居于正统地位的程朱道学一派,与程朱相抗衡而同居于理学中心地位的陆王心学一派以及张载、王廷相、王夫之为代表的张王气学一派。所谓的非主流一派,是指在当时是显赫一时,然而在理学的流传中未能居于主导地位的其他学派:诸如司马光的涑水学、二苏的蜀学、胡宏和张式为代表的湖湘学、吕祖谦的婺学等。同时,还有一些学 7 派在严格的意义上并不属于理学,而是与理学的主张相互对立,但从他们学说的创立、其与理学家的争辩和理学的发展的影响来看,也在理学的发展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像王安石的新学,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等便是如此。

其次,仅就道学、心学、气学三排来讲,他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儒学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的存在与发展,特别是如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和落实儒家思想的价值。但三排学者哲学的解决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纲常伦理的永恒性与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价值的认识和内化;心学则侧重于说明道德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在实践上则强调道德的外化与践履。气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的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二)发展线索:

理学发展线索:道学宗主:在三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中,周敦颐后来被推崇为“道学宗主”;

奠基者:张载则不仅仅是气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道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开创者:二程兄弟。作为道学的主要开创者,在“北宋五子”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重要补充者:邵雍。开出了先天“象数学”的另一理路,是对作为理学理论主体的义理的系统的重要补充。

集大成者:朱熹。是集北宋以来理学发展之大成,成为后来理学影响最大的理学代表人物。

与理学抗衡的另一条线索:心学。陆学与朱学正好相对立,“朱陆异同”后来成为理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心学一派。

开创者:张九成 发扬光大: 陆九渊 系统化:王守仁

与理学并驾齐驱的气学派: 开创者:北宋张载

发展者:王廷相、罗钦顺

系统总结者: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王夫之不仅是气学大代表,他也是整个宋明理学的一位批判总结者,他的思想构成了明清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第三篇:明清专制教学设计

第12课 《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1.了解明朝兴旺与清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通过分析历代中央集权措施,评述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的意义。

3.了解明清时期加强文化思想统治的措施,比较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社会背景与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明朝兴旺、清朝建立的情况。了解明清两朝加强统治的主要措施,了解军机处的设置,评述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影响。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培养归纳历史线索,任职历史规律的能力。比较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社会背景及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回顾,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危害。【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教学难点:明清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影响和危害。【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教学过程】

本课设置的问题有:

1.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2.明清时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回顾历代强化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并阐述其影响 4.明清时期加强文化思想统治的措施?

5.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及明清加强思想文化通知措施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元朝民族分化政策,分析其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使元朝走向灭亡。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于1368年建立明朝,从而导入新课。

(一)自学与讨论

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明清两朝建立的情况: 1.朱元璋利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的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到北京。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朱元璋》的图画,并要求学生记忆此图。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明王朝的腐朽统治被推翻了。

2.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指出努尔哈赤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杰出人物。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后,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清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正式开始。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开始由顶峰转向了衰落。明朝一建立,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君权。

提问学生:问题

1、本课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来加强君权?

(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删繁就简,归纳本课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强化君权的文化与思想政策,把握本课历史基本线索,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

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从政治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来讲述明清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借此串联我国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的线索和思想文化制度强化的事件。以此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影响。

学生自己自学找出明清两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这些在课本上写得很明确。让学生起来回答时,教师可简略板书。

提问2:明清时期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明清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明朝:⑴、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⑵、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⑶、废宰相,权分六部。⑷、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⑸、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6)厂卫制度的设立(学生自行从书中查找)

其中以废丞相和设内阁最能体现皇权的加强。教师补充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明初,社会矛盾复杂,政局不稳,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能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为给六部。永乐朝创设内阁制这一变化反映了皇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其次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特别是明成祖设立东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后期统治的一个毒瘤。

小结:明朝一方面通过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另一方面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负面影响。

2.清朝

⑴、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原因:1、清朝统治着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有着许多民族的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需要加强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持统治,并保障满州贵族的特权地位。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中央的集权,必然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

2、清朝建立之时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也促使清朝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以便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力量,阻止封建制度的瓦解。

小结: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康熙帝处置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军机处的裁决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提问3:回顾历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影响是什么?

三、回顾已学过的历史

1、秦朝:首创丞相一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西汉: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局面,为实现思想大一统,汉武帝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3、隋唐: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废宰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厂卫制度的设立;

6、清朝: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小结:影响:君主独揽政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它一方面起到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提问4:明清时期加强文化思想统治的措施?

四、加强思想控制

明:(1)八股取士:

①含义:明朝沿袭科举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答卷的文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取士”。

②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败坏人才,加强思想控制,科举制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明清:(2)文字狱

①含义: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假错案。明清两朝尤为突出。特别是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②原因: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强调清初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腻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③危害:文字狱是封建社会中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必然产物,也是专制皇帝用以震慑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的文字狱都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网罗罪名的。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后果: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用严酷的文忌文网禁锢思想,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控制文化,使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无所适从。㈡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为免触禁忌,他们纷纷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繁琐的考据工作,闭眼不看现实,闭口不议朝政,甚至不敢动笔撰写历史著作。㈢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窒息,聪明才智也被扼杀,从而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结:无论是八股取士还是文字狱,归根结底都是统治者为强化专制统治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式。这种败坏人才,摧残人才的方式最终都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在清朝逐渐落后于西方,进而在近代受到列强的侵略。

提问5.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及明清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措施的影响。

五、焚书坑儒与明清加强思想控制措施

回顾历代君主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其中产生严重影响的非秦朝的焚书坑儒,但秦朝焚书坑儒与明清时期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所采取的措施相比哪个影响更为深刻和长远?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而文字狱更将这种思想控制发展到极致,很多文人从此躲在书斋之中,醉心考据学等学说,令中国的思想文化愈发缺少创新性,严重阻碍中国的进步,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小结: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课后练习(略)

课后反思:1.对材料分析较为透彻;2.能自主引导学生迁移已学过的知识

第四篇:4宋元明清文学

综合练习

(四)(宋元明清)

一.填空题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_____写的《__________》。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______写的《_________》词。3.“春风疑不到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冻雷惊笋欲抽芽。”出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诗。

4.“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

5.《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总结的却是____庄宗________的经验教训。本文的中心焦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______的词《__________》。7.北宋前期词多写男女恋情,多是小令,言辞文雅;______扩大了词的题材,多写都市繁华、羁旅行役和下层歌妓们的悲欢。又多作慢词,并运用口语入词,长于铺叙。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出自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_》。9.《答司马谏议书》是__________写给__________的一封回信。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______所写《______________》中的名句。

11.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1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1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的是____________的景色。1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的是______与朋友游__________时所见之景。

15.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__________,她的词集名《__________》。16.落日熔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

18.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是__________,他的词集名《__________》。2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______写的《_________》诗。24.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明初诗文作家是______。《送东阳马生序》是他写给同乡后辈__________的一篇赠序。

25.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______写的《____________》。

26.因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官职而被朱元璋找借口腰斩的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中的______。

27.明代汤显祖的戏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因为都写到梦境,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28.方苞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________”的开山祖,在散文理论上提倡“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

29.《左忠毅公逸事》着重表现________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和斗争精神。

30.清代传奇作家中______和________合称“南洪北孔”,前者的传奇代表作是《______》,后者的传奇代表作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四首词中,写边塞生活的是

A.欧阳修的《踏莎行》 B.晏殊的《浣溪沙》 C.范仲淹的《渔家傲》 D.欧阳修的《蝶恋花》()2.下列四首词中,从游子和思妇两个方面写离愁别绪的是

A.欧阳修的《踏莎行》 B.晏殊的《浣溪沙》 C.范仲淹的《渔家傲》 D.欧阳修的《蝶恋花》

()3.柳永《望海潮》词写的是钱塘的景象,这“钱塘”就是现在的

A.南京 B.杭州 C.上海 D.合肥()4.苏轼悼念夫人王弗的悼亡词是

A.《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B.《江城子》(密州出猎)C.《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D.《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5.下列作品中,表现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的是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C.李白《古风》(其十九)D.李白《行路难》(其一)

()6.据考证,“三国周郎赤壁”应该是

A.黄州赤壁 B.武昌赤壁 C.蒲圻赤壁 D.九江赤壁()7.对苏轼把黄州赤壁当作周瑜破曹的赤壁来写,看法正确的是

A.苏轼学识浅薄,误把黄州赤壁当作周郎破曹的赤壁 B.苏轼误信传闻,把黄州赤壁当作周郎破曹的赤壁

C.苏轼对黄州赤壁是不是周郎破曹的赤壁不敢肯定,所以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苏轼意在借他人之酒杯消自己之垒块,借赤壁的名义怀古伤今,抒写怀抱,并不认为黄州赤壁就是周郎破曹的赤壁()8.《前赤壁赋》的文体是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文赋

()9.“苏门四学士”指的是

A.张耒 晁补之 秦观 黄庭坚 B.黄庭坚 贺铸 张耒 秦观 C.黄庭坚 张耒 晁补之 周邦彦 D.黄庭坚 贺铸 张耒 姜夔()10.苏轼以豪放词人著称,但他的词作风格多样,下列苏词中表现婉约风格的是

A.《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B.《江城子》(密州出猎)C.《念奴娇》(赤壁怀古)

D.《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1.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是

A.杜甫 B.苏轼 C.黄庭坚 D.陈师道()1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基调开朗乐观,虽写愁也是“闲愁”;后期词情调哀伤愁苦。下列李词中,写于后期的是 A.《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B.《声声慢》(寻寻觅觅)C.《渔家傲》(记梦)D.《醉花阴》(九日)

()13.咏物诗(词)多是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怀。下面对几首咏物诗(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A.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借蔷薇以自喻,抒迟暮落寞之感

B.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以自喻,表现自己的高洁本性和孤傲品格 C.苏轼《水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借杨花喻思妇,写思妇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

D.贺知章《咏柳》借柳以喻人,写人春风得意。()14.陆游诗词中,写自己爱情婚姻悲剧的是

A.《关山月》 B.《书愤》 C.《诉衷情》 D.《钗头凤》()15.南宋诗人中,初学江西诗派后又跳出江西诗派,取得较高成就的诗人是

A.陆游 B.范成大 C.成万里 D.辛弃疾()16.“诚斋体”的创造者是

A.陆游 B.范成大 C.杨万里 D.辛弃疾()17.辛弃疾的下列词作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忧愤的有

A.《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B.《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D.《清平乐》(村居)()1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北固亭”在现在的

A.南京 B.镇江 C.九江 D.南昌()19.姜夔的词集为

A.《稼轩词》 B.《白石词》 C.《芦洲词》 D.《龙川集》

()20.“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评论

A.李白的诗 B.杜甫的诗 C.李商隐的诗 D.杜牧的诗

()21.元代散曲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关汉卿 B.张可久 C.马致远 D.乔吉

()22.在下面几支曲中,表现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苦难人民同情主题的是

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B.[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C.[越调·天净沙]《秋思》 D.[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23.下面几支曲中,关汉卿的作品是

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B.[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C.[越调·天净沙]《秋思》 D.[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24.下面几支曲子中,抒发游子思家不得归惆怅心情的是

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B.[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C.[越调·天净沙]《秋思》 D.[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25.下列杂剧中,关汉卿的作品是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救风尘》 D.《南柯记》()26.归有光属于明代诗文流派中的

A.后七子 B.茶陵派 C.唐宋派 D.公安派()27.宗臣属于明代诗文流派中的

A.后七子 B.茶陵派 C.唐宋派 D.公安派()28.袁宏道属于明代诗文流派中的

A.后七子 B.茶陵派 C.唐宋派 D.公安派()29.《日知录》的作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王士桢()30.下列作品中,揭露科举制度不合理的是

A.《婴宁》 B.《叶生》 C.《促织》 D.《红玉》

三.解释指定的词语

1.原庄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可以知之矣。原: 所以: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 无: 乃: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从事: 盛: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组: 函: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 自于人: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 溺: 7.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帐饮: 绪:

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幽梦: 轩:

9.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 胜: 1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 凌:

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虚: 遗世: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 泣: 1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 危坐: 14.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郁:

1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夫: 斯: 16.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 将息:

17.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闲愁: 危栏:

18.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没来由: 刑宪:

19.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合: 糊突:

20.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葫芦提: 罪愆:

21.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元回来者。辱没: 挣揣: 2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忒: 韶光: 23.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炷: 关情: 2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 颓垣: 2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越长城之限

乘: 限: 26.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循: 少半:

27.回视日观以西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驳: 偻: 四.简答题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如何表现对亡妻的死别之痛、相思之苦的?

2.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词上阙望月,下阙怀人,二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3.《前赤壁赋》的主题是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这个主题的?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表现愁思的?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在词中各起什么作用?

6.《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怀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7.简析窦娥的形象。

8.简析本折中崔莺莺的心理状态。9.简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情节。

10.《登泰山记》是如何描写日观峰景色的? 11.简述《登泰山记》的艺术特点。12.《婴宁》是如何表现反封建主题的。

13.简析《长生殿·惊变》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五.论述题

1.简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铺叙的特点。

2.浅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虚实结合的特点。3.谈谈《前赤壁赋》记游和议论、抒情的关系。

4.分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比喻手法的运用。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主题是什么?是如何表现这个主题的?

6.《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的?

7.简析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8.分析杜十娘的人物形象。9.婴宁人物形象分析。

10.分析《桃花扇·却奁》塑造的李香君的形象。

第五篇:隋唐,宋元,明清文化

隋唐文化

1.韩愈和李翱的作品突出体现唯心主义思想,而柳宗元和刘禹锡更是唐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韩愈在他著作《原道》和《原性》中复古崇儒、驳斥佛道,认为僧道不顾及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僧尼道士应当回乡还俗,焚烧佛经咒文,将寺庙观宇改为民居。他推崇孔子在《论语》中道述的道德观念,以其作为日常伦理的标准。他认为天生人性,并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李翱在《复性书》发展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皆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喜怒哀乐之情的干扰,使得性无法发挥,要求恢复人的善性克制人的情欲,所谓“复性”。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2.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科场内外、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3.唐朝音乐舞蹈发达。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唐高宗以后,十部乐开始衰落,音乐家开始研究新的乐舞,各部乐间的区别逐渐消失,至玄宗朝撤销。玄宗本人就是音乐家,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视雅乐事业,将十部乐分为坐部伎(坐在堂上演奏)和立部伎(立在堂下演奏),曾经亲选坐部伎三百人,号为“皇帝梨园弟子”,李龟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歌唱家。

宋元文化

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3.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发展

明清文化

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面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仅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大九卿”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永乐后,又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一事权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相比元朝,其官制体系既大大简化,又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总体说来,明代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相比前代有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随着粮食品种的增多特别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植桑、种棉等经济作物的普及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3.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流动加快。宋代以后,世族地主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非贵族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而至明代,非贵族地主的数量及其在地主阶级中所占比重都空前提高;除作为主体的缙绅地主外,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少量的经营地主。

宋元明清专制下的异同(精选五篇)
TOP